二 革命烈士传略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94&A=6&rec=751&run=13

梁 永(1904?1927) 原名永坤,字精邦(金邦)。东平县人。梁永一家,几代船民。常年的水上生活,使他无法读书,16岁了还没有上学。1922年,他18岁时,“望子成龙”的父亲将他送到镇江江苏省立第九师范附属小学高小插班住读。后来他又升入镇江江淮中学、崇德中学(美国教会学校)。1925年4月,著名革命家恽代英代表中国国民党上海执行部赴镇江参加孙中山先生追悼大会,并在会上发表演说,号召镇江人民继承中山先生的革命遗志,为振兴中华而奋斗。他深受教育。接着,他怀着崇敬的心情,又到九师、六中听取了恽代英分别作的“救国问题”、“吃饭问题”的革命演说,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上海“五卅惨案”发生后,他立即投入镇江人民声援上海“五卅惨案”的反帝、爱国运动中,进入南京五卅公学学习,住双龙巷2号。在五卅公学,他结识了文化震、钟天樾等许多革命青年,一起畅谈革命理想,探讨革命真理,思想进步很快。这一时期,他不仅研究国民党和孙中山,而且还认真学习了《共产党宣言》、《共产主义ABC》等著作,并经常阅读《中国青年》、《通讯》等杂志、刊物。年底,他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为进一步发动工人参加人民革命运动的新高潮,配合北伐军光复南京,中共南京地委决定调他到两浦(浦口、浦镇)地区从事工人运动。这样,他经常穿着码头工人服装,来往于市区与两浦之间,发展工会会员和党、团员,为建立市总工会做准备。1927年1月,他在南京与文化震等同时被捕。3月24日,胜利光复南京,他被释放。根据组织决定,立即奔赴新的战斗岗位——夫子庙贡院南京市总工会工作。
正当南京人民的革命运动向前发展的时候,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右派异常恐惧,为扑灭革命的烈火,加紧了镇压革命运动的部署。4月9日下午蒋介石到南京,青帮头子、特务陈葆元,右派市党部头子达剑峰等指挥劳工总会等反动组织的百余名流氓打手,捣毁了国共合作的国民党江苏省党部、南京市党部和市总工会。10日9时,约10万群众从四面八方奔向公共体育场,参加扫清反革命派大会。温建刚、陈葆元等率领数百名流氓打手,手持武器,突然从西辕门闯入群众队伍乱打。市总工会工人纠察队手持齐眉棍英勇还击。面对蒋介石的公开屠杀,中共南京地委于晚11时,在大纱帽巷10号召开紧急会议,研究应变措施。谢文锦、侯绍裘、刘重民、刘绍猷、张应春、文化震、梁永、陈君起、钟天樾等出席了会议。由于事机不密,会场遭蒋介石的反动派侦缉队包围,除刘绍猷1人越墙脱险外,梁永等10位同志被捕。他被捕之后,英勇不屈,大骂蒋介石“无耻背叛中国革命”,是“新军阀、反革命”,高呼“打倒蒋介石!”虽经严刑拷打,但他宁死不屈。敌人一无所得,恼羞成怒,将梁永等10位同志秘密杀害,并将他们的遗体装入麻袋,抛入秦淮河中。
李斐卿 (1901?1938) 原名李文诚,彭集镇冯庄村人。自幼过着贫困的生活,少年时便到苇子河村地主家里干零活。地主家的儿子上学,他作为“伴读”常在苇子河村赵氏私立小学旁听、自学。先生徐广仁发现他聪明好学,深为喜爱,就把他当作一般学生对待。后来他以优秀的成绩考入东平县师范讲习所,在亲戚朋友的资助下学习了两年,毕业后,便到苇子河村“元昌”杂货铺(该村地主投资开办的商店)当店员。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他常外出为杂货铺采购货物、探听行情、催要债款。这期间,他接触到一些进步人士,接受了抗日救国的教育,逐渐萌发了参加革命的要求。他经常约该村及附近村的一些小学教员到“元昌”杂货铺闲谈,了解他们对形势的看法。这些人见他忠诚厚道,办事认真,也都乐意接近他,每逢节假日,便聚在一起,畅所欲言,共同议论关于“抗日救亡”、“不当亡国奴”等国家大事。
1937年冬,中共东平县工委派共产党员强仁普到苇子河一带村庄开展建党工作,他把斐卿列为考察、发展对象,很快吸收他为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队员。从此,他真正走上了革命的、报效祖国的道路。
根据上级指示,斐卿首先在苇子河及附近十多个村庄的贫苦农民中秘密串联,进行抗日救亡宣传,发动群众开展“民生”斗争,很快组织建立起有二百多人参加的农民福利会,为五区(今彭集镇)抗日运动培养了一支有生力量。斐卿是这一组织的主要负责人,他工作认真负责,不但积极号召贫苦农民生产自救,互助互济,而且不断组织佃农向地主开展减租减息斗争。
他主动团结从北平回乡的青年学生赵效三、赵慕三兄弟(地主家庭出身,已加入“民先”组织)以及因日军飞机轰炸东平县城而停教的部分教师,共同为抗战工作出力。他提出“不能坐以待毙,要进行抗日救亡宣传,尽快发动群众”的建议,赵慕三积极响应,立即利用自己的收音机收听新闻广播。斐卿则及时安排人整理成文稿,并油印成8开两面小报,每期百余份,在五区各村庄秘密散发,这一小报在当时起到了极为重要的宣传、鼓励作用。
1938年1月,根据斐卿的表现和要求,强仁普介绍他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后,工作更加认真、扎实,时常机智地避开苇子河地主的监视、跟踪,深夜翻越苇子河村的高大围子墙,冒着生命危险到周围村活动。为了开辟这一地区的抗日救亡工作,县工委书记万里、工委委员于林甫、孟子明,共产党员强仁普、刘星、李冠元等同志常到这一带来。斐卿就把自己所在的“元昌”杂货铺变成了县工委一个重要的活动场所,他常以招揽顾客、洽谈业务为掩护,妥善安排、周密布置这些人的接头场所、开会地点,每次都很安全顺利。
斐卿还积极发展壮大党员队伍,物色培养骨干,引导一些进步知识分子走上革命道路,他先后介绍了朱华光等六名同志入党。1938年5月,在苇子河及附近村庄发展党员10余名,按照县工委的指示,成立了东平县湖东第一个农村党支部——苇子河村党支部,李斐卿任支部书记。
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斐卿担负的革命工作越来越重,他既要组织安排支部党员和福利会会员的各种活动,又要迎送越来越多的过往“顾客”。1938年5月10日,山东省委书记郭洪涛,路经东平二区黄花园时,派联络员到苇子河“元昌”号找到斐卿,斐卿热情接待了他,并作了周密安排,让他及时同县工委接上关系,使工委书记万里按时同郭洪涛同志见面,接受了省委指示。
根据郭洪涛同志的意见,县工委决定“元昌”杂货铺为通迅联络站,由斐卿负责。为了加强县工委同泰西特委、鲁西区党委、郓城中心县委的通讯联络,及时传送上级文件,他无数次地来往于后亭、王古店、靳口村的三条地下交通线上。他多次巧妙地躲过敌人的盘查,化险为夷,顺利完成通讯联络任务。
1938年9月,陈伯衡、刘星率十支队东进挺进队,张北华、何光宇率山东西区人民抗敌自卫团,先后进驻苇子河及附近村庄。斐卿立即组织党员、抗战积极分子安排部队战士们的食宿,紧密配合他们的行动。同时,他向部队首长介绍了这一带群众工作的开展及抗战活动情况,反映了苇子河村反动地主埋藏枪枝弹药的问题。两支部队首长听了他的回报,立即决定发动一次群众性的起枪斗争。斐卿首先召开党员会,进行组织发动,摸准藏枪地点,然后绘制了三幅起枪路线图。他亲自参与指挥,经过一场紧张战斗,起出了一大批枪枝弹药,武装了这两支部队。
这次起枪斗争的胜利,打开了这一带抗日斗争的局面,广大人民群众受到教育和鼓舞,抗战情绪空前高涨。斐卿抓住这一时机,积极开展动参工作,使一批青年农民报名参军。
1938年10月6日,是斐卿遇难的日子。这一天,汶上一股日伪军窜入东平境内,到苇子河村一带大肆骚扰,乱杀无辜。斐卿闻讯,首先组织群众向大清河以北山区转移,然后携带长枪一支匆忙离开了“元昌”杂货铺。途中,他同五区人民抗敌自卫队的长枪班长周茂田相遇,二人商定到四区去找部队。路经后屯村时,遇上被我收编的一支队伍,潜伏在该部的坏分子董汉卿、李渊吉借口护送他们,行至地势险要的龙王沟时,董、李突然开枪,将李斐卿打死,将周茂田打伤,抢走了枪枝。斐卿壮志未酬,被坏人杀害,时年37岁。
泰西人民抗敌自卫团闻讯后,立即将凶犯董汉卿、李渊吉逮捕并处决。接着,在四区下套为李斐卿召开了追悼会,部队首长何光宇主持,政治部负责人仉冠英致悼词。
李斐卿牺牲了,他把最宝贵的生命献给了党的事业,他是抗日战争时期东平五区最早捐躯的一名共产党员,他为东平基层党的建设和抗日斗争做出了贡献。
何春尧 (1908.11?1943.4) 曾用名何春田、何尧; 在西北从事革命工作期间,化名何子成、何自成、何志成。回族,州城镇西门村人。在青岛出生,先在青岛上小学,后回家乡在西菜园小学、书院高等小学堂读书。1923年,考入日本人作校董的济南东鲁中学,1928年“五·三”惨案,何春尧目睹了日本侵略者杀害中国人的罪行,义愤填膺,毅然离校回乡,在州城真武庙发起反日运动会,抵制日货,张贴标语,控诉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罪行,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1929年秋,他离开家乡,考入青岛大学。
30年代初,何春尧出国留学,在印度泰戈尔国际大学读书,学习世界语,后加入了世界环游团,到过新加坡、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英国等。
1933年至1937年,他辗转回到青岛,在青岛一处中学任教。1938年,到延安马列主义学院学习。1939年冬,到达重庆,以一个流亡知识分子的身份,到中国回教救国协会活动。1941年8月,由重庆抵达银川,公开的身份是宁夏中学校长马汝邻先生从重庆聘请来的教师,担任该校事务主任兼高中一年级历史、地理课。他的真实身份是党组织派到宁夏的特派员。何春尧到校后,经常联系进步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宣传世界语,讲柴门霍夫的生平,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讲苏联的十月革命,苏维埃政权等。在课下,秘密地向一些进步学生传阅《新华日报》、《夏伯阳》、《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呐喊》、《阿Q正传》和世界语书刊《暴风雨下的低语》、《中国报道》、《中国世界语者》等书刊。为了应付特务的搜查,把《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说成是炼钢铁的技术书籍,把《夏伯阳》包上书皮,写成《瞎白眼》,像本通俗小说。
何春尧是研究推广世界语的学者,是世界语协会的成员。到宁夏中学后,与教导主任兼英语教师王植先先生结为至交,团结了一批有理想、有抱负的教师、学生,创办了宁夏中学世界语学习班。在推广世界语的同时开展了抗日统一战线的工作,结交了许多朋友。其中有宁夏省政府副秘书长兼宁夏回协干事长刘柏石(山东人),还通过关系,结识了国民党宁夏省政府主席马鸿逵的五夫人邹德一,请她担任宁夏世界语协会的发起人之一。他还请一位蒙古族同胞教他学蒙古语,为进入内蒙古做准备。1942年暑假将至,他所担任的课程讲完之后,即带着刘柏石的介绍信,以考察地理为由,进入了内蒙古巴彦浩特旗(当时称定远营)。
何春尧的上述活动,是在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共同抗日的形势下进行的,是正大光明的。但也遭到国民党反动派的仇视,常派特务跟踪,后由于叛徒告密,于1942年8月,被国民党宁夏省调查处统计室和省联合督查处逮捕。
被捕后,何春尧同志遭受了竹签、拔筋床、背花等酷刑摧残,但他始终没有屈服,“只字未供”。特务曾使用软的手段,谈话的方式诱供,何春尧理直气壮地答复说:“世界语是一种学术,我们研究世界语不算违法,我去克十滩那是一种游历,不算什么罪过”。
在监狱里,何春尧既遭刑摧残,又遭饥饿折磨。为吃饭,几次寄出明信片,向朋友借钱,都没有办到。但他仍忍着伤痛、饥饿,鼓励共患难的同志、朋友说“我们要坚韧些,牺牲个人的一切不算什么,要坚决服从总的利益”。他这种坚强不屈的精神,感动了一些宪兵和其他同难人,得到了大家的同情和尊敬,增强了对国民党政府的愤恨。1943年4月17日夜,国民党反动派在一无所获的情况下,以“共党头目”、“西北特派员”的罪名,动用两班宪兵警戒,将何春尧和毛英华、刘斐、陈硕夫4人残害于银川市城隍庙后。何春尧高呼着“中国共产党万岁”的口号,英勇就义,卒年35岁。
李茂亭(1899.9?1947.7) 男,汉族,宿城乡宿城村人。生前系宿城村农会委员,翻身主任,宿城东门村翻身大队组长。1947年,被敌人杀害。1992年,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烈士。
1945年至1946年间,李茂亭任宿城村农会大队组长,翻身委员。1945年,李茂亭亲自主持批斗本村大地主李明寿大会,并在大会上第一个发言。李明寿被斗后逃往济南,组织同乡会,并任宿城区难民代表。1947年敌人占领东平,李明寿即令其侄李体阶、李体杰、李体彬等还乡,对本村农会干部、翻身积极分子进行报复。是年6月,三区区长带领伪区队到宿城村抢粮,李茂亭牵着毛驴躲避到虹桥村,听说还乡团吃完早饭后撤回东平城里,李茂亭便牵着毛驴回村,被地主侯延纪告密,伪区大队逮捕了李茂亭,押往东平城里。7月,李明寿亲令伪区大队长徐广举(李明寿的妻侄),在东平县城将李茂亭杀害。
许庆芳(1918.10?1947.10) 女,汉族,大羊乡大羊村人,生于驻驾村(现属东平镇)一个贫苦农民家庭里,苦难的生活使她从小养成了坚强刚毅的性格。1936年11月,结婚到大羊村,1944年任大羊村妇救会主任; 194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6年春,任三区妇救会副主任。在任职期间,她带领广大妇女为抗战工作和土改工作做出了贡献。1947年10月,还乡团头子徐传道率部袭击大羊村,她不幸被捕,受尽了敌人的残酷折磨,最后壮烈牺牲。
许庆芳结婚后常走娘家。在娘家,受到家人及进步妇女参加革命工作的影响,参加了村妇救会组织的识字班,学文化,学唱革命歌曲,参加拥军支前活动。1944年,她担任了大羊村妇救会主任,以极大的热情投入了妇救会的工作。在减租减息运动中,带领妇救会的同志发动全村贫雇农与几十户地主进行了说理算帐斗争,揭露地主对农民的剥削罪行,倒回了地租。她还带领全村妇女开展放足剪发、破除迷信等反封建活动。1945年动参支前,她带领村妇救会的同志昼夜进行宣传鼓动,动员了100多名青壮年参军; 她还组织妇女做鞋、碾米、磨面,支援前线,为军属家拉犁耕地、扶耧下种、锄耘收割。在她的领导和带动下,大羊村的拥军支前工作搞得轰轰烈烈,扎扎实实,常受到上级表扬。
1945年春,庆芳调到三区抗联工作,先后任区抗联干部、区妇救会副主任。这一年,她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此后,她经常活动在三区北部的大羊、丁坞、马楼、李大羊、冯大羊等村,领导这一带村庄的反奸诉苦和土地改革运动。她走村串户,到苦大仇深的农民家里进行思想发动,并把妇女、儿童组织起来,到各村宣传我党土地改革政策,解除农民的思想顾虑。在大羊村,她带领农救会、妇救会斗争了地主侯家十大院,把地主的土地分配给农民。1947年,在土改复查斗争中,她又组织大羊村群众批斗侯昭芬、侯庆军等恶霸地主,并将斗争出的房屋、浮财分给群众。
1947年10月6日深夜,侯昭芬、侯庆军在其主子徐传道的指示下,率还乡团100余人袭击了大羊村,大肆搜捕我党员、干部、土改积极分子。当时,庆芳因病住在姐姐家,未来得及转移,即遭逮捕。残无人道的敌人,首先将赤身露体的庆芳抬到大街上。她拖着虚弱的病体,咬紧了牙关,强忍着敌人的百般凌辱。天亮后,这群魔鬼又用铁丝捆住她的双脚,拖在马车后,送往宿城。在30多里的沙石路上,马车时快时慢。庆芳的皮肉被磨烂了,浑身鲜血淋漓,面目不清,既没有听到她的呼喊声; 也没有听到她的呻吟声,只有凶狠的敌人发出的狰狞笑声。到了宿城后,她已昏死过去,万恶的敌人用冷水泼醒她,又对她进行审讯,逼问大羊村共产党员名单及下落,她十分坚定地回答:“不知道!”敌人连续七天严刑逼供,一次竟毒打200军棍,几次将她打得死去活来; 这伙禽兽,丧尽天良,最后竟用气管子往她肛门里打气。但她誓死不屈,醒来的一刹那间,怒目而视,紧闭双唇,时而发出一声低沉的怒骂声。敌人的一切幻想都落空了。
庆芳被捕后,党组织曾派一个同志去看望她,她强忍着伤痛对那位同志说:“请你转告党组织,我知道怎样对付敌人。我不行了,我的女儿交给党组织,希望她长大成人,为党工作??”13日,敌人终于下了毒手,割掉她的两个乳房,又将她同六位赤着身子的男同志联在一起,推入坑内活埋了。坚强的共产党员,人民的好女儿许庆芳就这样英勇就义了,这年她仅29岁!
赵景山(1966.2?1987.8) 男,汉族,州城镇西关村人,初中文化,1987年1月,应征入伍,在驻长春市八一一○九部队服役。同年8月29日,在参加治理长春市宽城区扶余路遇到塌方的危险关头,为抢救战友而光荣献身,年仅21岁。
赵景山在上学期间,勤奋好学,尊敬师长,团结同学,连年被评为“三好学生”。1982年,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并担任团小组长,带领团员青年处处以雷锋为榜样,把全村烈军属、孤寡老人的家务活全部承担起来,有时还到外村开展义务劳动。他利用一个星期的时间,把一条长200多米的臭水沟修成平坦马路,受到四邻八乡的称赞。
赵景山全家7口人,上有80多岁的爷爷、奶奶和一个无依无靠的光棍大伯,下有两个未成年的弟弟妹妹,父亲患有精神病。他不忍心这样一副沉重的担子都落到母亲一个人身上。1984年初中毕业后,他偷偷地把高中入学通知书藏起来,同母亲一起挑起了家庭生活的重担。后来,赵景山参加了镇建筑队,重活累活抢着干,每天早上,他第一个到工地,晚上收拾好工具,最后一个离开工地,成为建筑队的好帮手。
1985年春,在宿城乡西辛庄建校施工中,吊楼板的钢丝绳突然断裂,一块500多公斤重的水泥板正从5米高处往下滑落,此时,楼板支架下,青年工人崔新华正埋头干活。赵景山见状,一步冲上前去,猛然将崔新华推开,避免了一场严重伤亡事故的发生。1986年春,本村饲养棚失火,他闻讯赶到现场,毫不犹豫地冲到火势最猛的地方扑救。是年秋,在由县城回家途中,赵景山听到水塘里有人喊救命,只见一名骑自行车的姑娘,连人带车掉进水里,景山赶忙跳进水中,把姑娘救了上来。
1986年11月,赵景山同志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踊跃报名参军,他在日记中写道:“有人说当兵吃苦,我愿意去吃苦,如果没有这些人吃苦,就没有人民的幸福和祖国的强盛。”入伍后,赵景山严以律己,刻苦学习,积极参加军事训练,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入伍仅9个月,就受到了部队三次嘉奖,被评为优秀共青团员和德绩全优的好战士。赵景山同志爱集体、爱人民、爱战友,他走到哪里,好事就做到哪里。连队的拖把坏了,他自己花十几元钱买来新的; 他累病了,连里让他休息,他却带病悄悄地把连队存放的白菜翻晾了一遍; 星期天,他常到郊区帮助菜农盖大棚,到河边搀扶老人、妇女、儿童过桥; 营房漏水,他主动与被淋湿被褥的战友调换床位; 他平时省吃俭用,从不乱花一分钱,可当战友生病时,他却大方地拿出钱来为战友买水果、罐头; 他不顾军事训练和施工后的疲劳,经常为战友洗衣服、拆被子、打洗脸水。在长春市军民共建活动中,赵景山同志所在的81109部队承担了疏挖宽城区扶余路排水沟的任务。施工中,连队水鞋不足,他便把水鞋让给战友,自己赤脚下水,一干就是几个小时。
1987年8月29日上午,施工正在紧张地进行,工段突然出现塌方。在四米多深沟底作业的赵景山,听到地面施工人员“快躲开”的呼喊声。他正要转身撤离,忽然发现班长王刚还没来得及躲开,就不顾个人安危冲上前去,猛地用力把班长推开。班长脱险得救了,而赵景山却被泥土重重地压在沟底,英勇牺牲。他用自己年轻的生命谱写了一曲舍己救人的壮丽凯歌。
为表彰赵景山同志的英雄事迹,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十六集团军政治部批准赵景山同志为革命烈士,步兵第四十六师党委决定为赵景山烈士追记二等功。赵景山牺牲的地点长春市扶余路改为“景山路”,长春市宽城区委、区政府和东平县委、县政府分别召开赵景山烈士追悼大会,并做出了“开展向赵景山烈士学习活动的决定”。
梁吉水(1973.2?1992.10) 男,汉族,梯门乡东柿子园村人,1991年12月应征入伍,在步兵第四八五团服役,1992年10月牺牲,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4集团军政治部批准为烈士。
梁吉水上学时勤奋好学,连年被评为三好学生。1989年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并多次被评为模范团员。入伍后,严格要求自己,工作任劳任怨,极端负责。新兵训练考核时,轻武器练习实弹射击,取得49环的好成绩,曾被连队评为遵纪标兵和优秀瞄准标兵,荣立三等功一次。1992年10月28日,在参加济南军区组织的“931”战役演习向战区开进途中,炮车不慎偏离公路,司机被撞昏,他和另外两名战友立即跳下车,抢救司机,保护装备。正在这时,他被后面的炮车挤成重伤,造成内脏破裂,经抢救无效,光荣牺牲。
王成运(1953.11?1994.12) 男,汉族,新湖乡香铺村人。1973年高中毕业,1974年12月入伍,在福建省连江县步兵817部队服役,任十一旅装备技术部军械科科长,1977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94年牺牲,1995年被817部队追任为烈士。
王成运在校读书期间,刻苦学习,积极参加各项社会活动,曾连年被评为三好学生。1969年,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并多次被评为模范团员。1974年12月,他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踊跃报名应征入伍,成为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入伍后,严格要求自己,工作积极、负责,很快由一名战士提升为干部。1994年担任了海防十一旅装备技术部军械供应科科长。他管理武器弹药,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常受首长表扬。1994年12月29日,王成运带领解放牌汽车到三营收缴弹药,在返回途中,因汽车发生故障,翻进路边山沟,身受重伤,经抢救无效,光荣牺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