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集 镇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94&A=6&rec=748&run=13

一、地理概貌
彭集镇位于东平县境东南部,东经116o24'~116o33',北纬35o49'~35o54'。北临大清河,与东平镇隔河相望,东和东南部与汶上县接壤,南临沙河站镇,西与州城镇毗邻。镇驻地彭集村,距县城8公里,全境南、北长10公里,东、西宽13.5公里,总面积73.2平方公里。
彭集镇境内地势平坦,西、南、中部为平原,东北部系决口扁形地(沙滩)。地面高程以东北部南城子村较高,海拔67.3米,西部苇子河以北较低,海拔41.7米。主要河流有北部边沿的大清河,东南边沿的小汶河和流经镇内的小清河、龙宫河、苇子河等。境内土壤,西部为轻壤均质褐土化潮土,东部为砂壤均质石灰性河潮土,分布面积分别占土壤总面积的34%、66%,农耕条件优越。
二、建置沿革
1985年12月,撤彭集区建彭集镇,辖53个行政村。2003年总人口58482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799人。
三、自然资源
矿物资源主要有鞍山式磁铁和砂子。
四、农业
2003年,全镇耕地面积4712公顷,农业人口人均耕地0.08公顷。1993年,农业总产值8498万元,粮食总产4528吨,花生总产110吨。
大力培植蔬菜主导产业,形成蔬菜生产的产业化,发展淡季蔬菜,推广优良品种,粮、瓜、菜间作套种,立体种植。
1998年,粮油间作面积4266.7公顷,蔬菜面积200公顷,粮食总产38910吨,油料12000吨,粮经比例6∶4; 复种指数207%。农业总产值1.8亿元。
1999年起,加大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2003年,粮食产量205079吨,油料产量9396吨。农民人均纯收入2904元。全镇农业总产值12831万元,农业总收入23732万元。
1986年始,确立了以开发大清河滩地、小清河和小汶河两岸地带为重点的造林目标,大力营造用材林和经济林。至1998年,实现了全镇近250公里道路林荫化,果园棋布花园化,2666.6公顷农田林网化。至2003年,收益果园433.3公顷,育苗13.3公顷,果品产量972吨,林业总产值348万元,比1986年增长151%,人均收入552.3元,比1986年增长127.7%。2000年,造林面积10公顷,累计达689公顷,当年育苗11公顷,干鲜果产量73吨。2003年,果品产量100吨,造林200公顷,育苗24公顷。
1986年以来,围绕建设畜牧强镇和实现“三增”(增产、增收、增效)目标,以生猪养殖为畜牧重点,大力发展饲料,饲草畜禽,1998年底,全镇大牲畜2614头,生猪2.5万头,羊1.6万只,家禽49.1万只,兔3万只,全年畜牧业产值7120万元,比1986年增长315%,同时,兴建千头猪场2处,百头猪场10处,饲养小区3处,千只蛋鸡6户,万只鸡场2处。2003年,本镇大牲畜存栏3846头,羊3600只,家禽575000只,生猪3012头。2003年,全镇有养猪场143处,养鸡场162处,生猪32000头,羊28000只,兔120000只,家禽620000只,大牲畜4210头,养殖专业户335户。
五、工业
1986年,镇全元肥料厂整套技术设施引进了北京大学教授的专利,与湖北大学教授联合研制花生系列风味油,年产70吨。效益较好的镇办企业还有塑料编织袋厂、木螺钉厂、木器加工厂等。村办企业主要有水泥制件、榨油、粉皮制作,花生脱壳等厂。
1996年起,先后对16家镇办企业进行改制、改组、改革,实现了扭亏增盈。对长期停产、半停产、亏损严重的大麻厂、肥皂厂等7个企业依法实施了破产。对全元肥料厂、农机厂、植物油厂实行了股份合作制。将水泥制件厂、迅达汽车修理厂、经贸公司、木器厂进行了拍卖。将编织袋厂、小轿车修理厂和花生筛选厂实行租赁经营。对经济效益好的企业也采取了相应的改革措施。至1998年,镇办企业完成产值13000万元,上交利税100万元。比上年增长12.2%。
1999年至2003年,全镇新增工业企业121个。2003年,从业人员15676人,工业总产值3.34亿元,实现利税820万元。
六、科教文卫
1986年有后围、梁村、后亭、大牛村、郭史庄、代村6处联中,共35个教学班,学生1686人,教职工117人。至2003年,全镇中学合并为两处。教师210人,教学班44个,学生2540人。
彭集镇一中,原为东平县第五中学,1997年,更名为彭集镇第一中学。
1994年,在岔河门村征地7.53公顷,次年建起彭集镇第二中学,一期工程投资300多万元。1998年投资100多万元建起了四层学生宿舍楼。2003年建起了综合办公楼,新上了高标准的微机室和多媒体教室。2003年12月,该校被命名为“市级规范化学校”。
1986年,全镇42处小学,校舍改造工作通过了省、市政府的验收。1987年,彭集镇政府先后被省、市政府评为尊师重教先进单位。1987年、1999年两次合班并校和管理体制改革,至2003年,全镇有小学22处,教学班138个,学生3161人,教师338人。
1992年幼教纳入教委系统,镇教育办公室设幼教辅导员1人。至2003年,全镇有幼儿园56处,幼儿教师69人,入园幼儿1096人。
1988年卫生院下放到乡镇管理,村卫生室由卫生院和村委会两级管理。
同年投资35万元建镇卫生院门诊楼1座。1992年改、扩建病房32间,同时建起了高标准的手术室。卫生院占地17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5100平方米,业务用房3100平方米,至2003年固定资产达180万元。
1986年始,加大了村级卫生室的建设和管理,1987年起开展创建甲级卫生室活动,2003年全镇53个行政村卫生室甲级卫生室率达到90%以上。同时,对乡村医生坚持每年5?7天的业务培训。
1992年在全镇实行合作医疗,行政村参加率达100%,参加人数占总人口的85%以上。
1986年,设计划生育服务站。1988年5月,建立“计划生育协会”。2000年始,推行计划生育村民自治。2003年,晚婚晚育率、计划生育率、节育率均达到100%。1999年至2003年连续4年,荣获市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先进单位、市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单位称号和县人口与计划生育责任目标考核一等奖。
1987年,陈流泽村文化大院经市验收合格,命名为“市级文化大院”。1991年起,后围、后亭、尚流泽等村先后建起了高标准的文化大院。2002年至2003年,加强了文化市场的繁荣和管理工作。
1986年至1992年,彭集镇设有广播站,每天3次播音,自办半小时播音节目,1993年停办。1994年,购置了100W电视发射机,主要转播中央台第一套节目。1997年3月,尚流泽投资10万元,安装了闭路电视。是年,有线电视发展到1200户。2000年新发展有线电视村1个(后亭村)。至2003年,发展有线电视村3个。
七、村镇建设
1987年农民开始按规划建设标准房院,至1990年,共有794户农民建成了标准房院,总面积208425平方米。1991年至2000年,农民建标准住房的9165户,建筑面积20405813平方米。后亭村、尚流泽村的建设尤为突出。
2001年至2002年,农村建房2706间,建筑面积710325平方米。至2003年,村村建起了办公楼(室),计划生育服务室、学校、幼儿园、卫生室,共计275处,其中村委办公楼,教学楼37处,总投资1000多万元。新建民房10086户,95%的村铺设了柏油路、沙石路。
自1986年起,镇驻地商业、卫生、教育、邮电、粮食、公安、林业、畜牧、民政、供销、经贸、交通、银行、工商、供电等共投资242万元,进行改建、扩建。至1993年初具规模。
2003年,彭集小城镇建设面积4.2平方公里,城区从事非农业生产的常住人口1.7万人,占城市化水平的50.8%。1998年被省政府授予“山东省村镇建设新型乡镇”。
八、社会生活
1988年9月建彭集镇敬老院,征用土地2公顷,建筑面积3600平方米,至2003年,累计固定资产130多万元, 供电、供水、供暖、食宿、医疗卫生、环境绿化等设施齐全,功能完善,曾被省、市评为“模范敬老院”、“文明敬老院”。1999年被省评为“省一级敬老院”。2003年通过省一级敬老院复核验收。2003年敬老院共有行政和服务人员13人,坚持24小时全方位为五保老人服务, 2003年全院以副补院收入2万多元,人均消费水平2600多元。敬老院配备电视、门球、台球、扑克、象棋等娱乐器材,2003年5月投资4万元成立了老年人娱乐中心,丰富了老年人的文体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