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老庄乡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94&A=6&rec=745&run=13

一、地理概貌
商老庄乡位于县境西南部,东平湖南岸,距县城42公里。北濒东平湖与戴庙乡,南、西临梁山县的小安山镇,东与新湖乡相连。全境东西长约15.8公里,南北约9.1公里,总面积约92.8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962.6公顷。
二、建置沿革
1986年撤区并乡,大安山乡、商老庄乡建制不变。2001年2月调整合并乡镇,大安山乡、商老庄乡合并为商老庄乡。
商老庄乡下设7个管理区,35个行政村(农业村25个,渔业村2个,半农半渔村8个),自然村48个,7495户,总人口30116人(农业人口28791人,非农业人口1325人),汉族29994人,回族119人,壮族、满族、朝鲜族各1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324人。
商老庄乡地势低洼,西部稍高,东部稍低,最高海拔43.2米,最低37.8米,地貌类型分为平原、洼地两种,各占总面积的二分之一左右。平原多分布在西南、东南、西北三个管区,洼地多分布在东北、八里湾、大安山、南四村4个管区和东平湖沿岸。
该乡北部紧靠东平湖,东部有引湖三分干渠、四分干渠和流长河,各自以南北走向纵穿全境。西部有戴码河,孙楼北总干渠和二分干渠,全乡在河渠建扬水站10座,桥涵闸50余座,开挖支渠60公里,打机电井200眼,装机总动力26386千瓦,可引黄河水、东平湖水和地下水灌溉农田与汛期排涝,有效排灌面积可达2666.6公顷。
该乡土壤条件较好,北部是淤地,属黑褐粘土,南部半沙、半淤,属黄褐土区,有少量沙碱地,全乡土壤质地以轻壤与中壤为主,土层深厚,通透性好,地下水丰富,但因有淇涝威胁,对粮食作物生长不利。
全乡80%的土地为栽培植被,其中小麦、玉米、高粱、大豆、水稻、瓜类、菜类、棉花、油料、红麻及藕、蒲、茉等植物种植面积占总面积的68.6%,树林面积(乔木、灌木、果树等)占13.4%。
三、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该乡土地资源丰富,2003年有耕地面积2962.6公顷,平原占53.2%,是粮食瓜菜的主要产地。涝洼地占46.8%,可发展水生植物及水田养殖鱼蟹,全乡农业人口28791人,人均耕地0.1公顷。全乡92.82平方公里,除耕地外,其余为荒滩,水域、道路、村庄、居民区和林果地。
水资源 乡内陆因地势低洼,是东平、梁山两县的“洪水走廊”与“盆底”。每年雨季,大量客水涌入,形成了广阔的水域,既造成了水害,也为发展水产业创造了有利条件。全乡总水域面积约5666.6公顷,其中可利用水面2866.6公顷,占总水面的51%。全乡以盛产菱、藕、芡实、麻鸭、水稻、各种鱼类、虾、蟹、蚌、螺、鳝、鳖等百余种湖产品而饮誉省内外,是遐迩闻名的“鱼米之乡”。
湖砂资源 该乡所辖东平湖水域湖底4米左右储藏大量黄砂资源,砂径适中,质地坚硬,色泽清亮,是良好的建筑材料,黄砂储量分布在湖内潘庄,莲花井,郁村,杨庄一带,长约6公里,宽约4公里,平均采砂厚度2.5米(最厚5米)储量约150万立方米,每年开采量12万立方米,占总储量约0.8%。
四、农业
1990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2998.4公顷,其中粮食种植面积2509.4公顷,粮食平均亩产295千克。
1992年实行农业结构调整,耕地面积4770.9公顷,其中粮食面积4159.4公顷,粮食平均亩产250千克;棉花、油料、蔬菜、瓜类、药材、麻类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504公顷,平均亩产427千克,农民人均年纯收入474元。
该乡地处东平湖库区,地势低洼,易涝成灾,为了根治涝洼,变水害为水利,1987年以来,全乡总投资4800万元,投工100多万个,人力与机械开挖相结合,共调动土方3200万方,挖池筑田,改造涝洼地2200公顷,其中开挖高标准鱼池666.6公顷,筑建台田800公顷,台田鱼池全部实行上粮下渔种养模式,同时,新开挖渠道30.5公里,新修建道路37公里,新建桥涵闸20座,新建排灌站4座,架设高压线路27公里,使改造过的鱼池台田、渠道相通,田路相连,路林成网,基本达到了旱涝保丰收的治理目标。塘中养鱼蟹,台面种粮菜,水面放鹅鸭,池旁建猪圈,形成了良性生态循环链,降低了生产成本,增加了经济收入,鱼塘、台田年平均亩收入1800元,比改造前增加效益4倍多。
2003年,全乡农业总产值24300万元,财政收入59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2330元。全乡水产养殖面积2800公顷,其中大湖网围养鱼1900公顷,网箱养鱼3500架,池塘养鱼800公顷,稻田养蟹100公顷,大湖芡实种植666.6公顷,全乡水产品总量11930吨,产值10380万元。全乡小尾寒羊、鲁西黄牛和家禽饲养量分别达到4万只、5800头和32万只,新增畜牧小区3个,规模饲养大户280户。农业结构调整,全乡种植瓜菜200公顷,棉花333.3公顷,无花果66.6公顷,植藕66.6公顷,植树造林466.6公顷,新造及改善林网733.3公顷。2003年全乡粮食平均公顷单产4784千克,总产25970吨。
五、工业
1990年大办企业,乡村办企业和个体专业户年末固定净值68万元,其中乡办企业41万元,村及个体户27万元。销售合计95万元,其中乡办企业14万元,村及个体户81万元,上交国家税金5万元,利润31万元。
2002年,全乡个体工商户431户,民营企业17户,注册资金万元,从业人员2312人,民营企业实现税金142万元,占财政收入的27.3%。2003年全乡民营企业12家,个体工商户561户,注册资金4572元,从业人员1671人。其中商楼面粉厂、祥瑞面粉厂、井庄面粉厂、兴旺湖沙公司钢垫厂、汽校、全湖宴酒楼等已成为有较高知名度的民营企业和纳税大户。全乡工业总产值10478万元。民营企业实现税金占财政收入比重达到33%。
六、贸易与旅游
投资300余万元,购置机动游湖快艇38艘。投资50万元,新建了1座具有民族风格的旅游码头。投资80万元,修建硬化了1条宽10米的通湖路。投资1000万元,兴建全湖宴酒楼、湖上酒家、度假村等30余处宾馆、饭店、文化娱乐和商业服务设施,使游湖、食宿、购物、娱乐形成一条龙。1992年、1993年,在大安山承办了第六、七两届国际泰山登山节东平湖游湖垂钓活动。使东平湖旅游成为与泰山联为一体的“一山一水”旅游区和“水浒旅游一条线”上的重要一站。2003年,接待游客6万人,旅游收入300万元。
七、科教文卫
1986年以来,全乡共拆除小学危房2536间,投入资金600万元,建起乡一中、乡二中和渔民小学教学大楼和一中、二中宿舍楼,新建了乡中心小学,商楼小学,沈堤口小学的校舍,扩建了于庄、八里湾等4处小学,全乡新增校舍面积16400平方米,更新了全乡中、小学的课桌凳,添置教师办公和教学用具。2003年设初级中学2处,小学7处,教职工251人,在校学生中学981人,小学1275人,幼儿园5处,入托儿童300人。全乡适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保持在100%,初中中考成绩和升学率在全县均达到中上游水平。
卫生工作:全乡实行了卫生院、所一体化管理,充实了医疗设备,医疗条件明显改善。乡卫生院,属市、县达标卫生院。乡卫生室34个,其中甲级22个,乡村医生92人,医师24人。建立了乡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2003年实现了村村通有线电视、广播。电视基本普及,入户率达95%,投资12万元建起了有线电视网,省、市、县电视台覆盖面达100%,文艺创作、新闻报道每年在县级以上报刊发表作品100余件。实施“科技兴乡”战略,乡、村建立了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机构,建起了养鱼、种植、畜牧等各类科技协会,引进、推广普及立体种植模式、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先进的水产畜牧养殖技术。2003年,全乡有科技示范村2个,具有中级专业职称的24人,初级专业职称的230人。
计划生育扭转了被动局面,逐步走上了制度化、正常化、规范化管理轨道。2003年,全乡实现了计划生育率、晚婚率、晚育率、节育措施落实率,统计合格率五个100%,人口出生率为10.936‰,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1597‰。
八、交通、邮电、供电、移民开发
交通方便,331省道和东平湖大堤公路东、西横穿全乡,220国道南、北贯穿全境。2003年实施的村村通公路建设,形成村村通机动车的交通网络。邮电:1992年开通程控电话,至2003年全乡安装程控电话3500部,手机7000部,为全乡总户数的50%,邮政电信业务完成总量154万元。供电:建起了商老庄变电所,完成了商老庄、大安山两条电力专线的架设,实现了统一供电网络,统一用电限价0.52元/千瓦时),用电村户皆达到100%。移民安置:1986年始,国家投资了大量的无偿和有偿资金,改造涝洼地1333.3公顷,农田水利配修127项,修筑在安山、新光、新村、潘孟于避水村台4个,修建湖区防汛撤退道路6条,修建乡卫生院2所,学校校舍240间,维修危房1000余间,打饮水机井15眼,架设农电5500米,建扬水站5座,发展移民致富项目300余项,解决了全乡群众吃粮、饮水、住房、交通、上学、就医等方面的困难。
九、社会生活
2003年,全乡干部、职工月平均工资540元,农民人均收入2320元,银行储蓄存款金额6530万元,人均2168元,农村人均住房达到20平方米,75%的村民入住了新房,35%的农户安装了电话,90%的户购买了电视机等家用电器,30%的户购买了摩托车、拖拉机、汽车、机动三轮车等。60岁以上的老人全部办理了老年人优待证,2196户家庭子女与父母签订了赡养协议书,乡敬老院入住老人18名,村供养五保老人56人。另外全乡有30%的农民和70%的职工参加了养老、工资、重大疾病,独生子女等保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