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编 经济管理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94&A=6&rec=141&run=13

1986至2003年,通过近四个“五年计划”的建设和发展,东平县逐渐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经济管理体制,国民经济得到持续快速发展,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1986年,是“七五”计划的第一年,也是全县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深化的关键一年,县委、县政府更新思想观念,转变管理职能,由原来单一的指令性、指导性管理,逐渐转变为指令性、指导性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管理体制,注重对经济生活和经济活动实行宏观管理,强调搞好服务,使全县经济结构得到调整,国民经济重大比例关系有所改善。到“七五”计划完成后的1990年,全县社会总产值达到11.33亿元,比1985年增长66.7%,年均递增10.8%;国民收入达到5.03亿元,比1985年增长26.3%,年均递增4.8%;工农业总产值6.21亿元,比1985年增长79.1%,年均递增12.36%。
1991年制定的“东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八个五年计划”,明确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放在突出的位置上,坚持实行开放、开发、改革三位一体,大力发展市场,坚持‘兴商、重工、强农、科教兴县’的发展战略,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一起抓”的指导思想,提出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任务。到“八五”计划结束时的1995年,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项指标和任务都得以圆满完成。
第九个五年计划期间,全县经济呈现出迅速高效发展的大好势头,产业结构进一步深化,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得到提升,一、二、三产业比例由1995年的55∶21∶24调整为2000年的35∶34∶31。农业改变了以种植业为主的传统模式,开始向市场化、产业化、现代化、科技化、规模化、区域化转变;工业通过膨胀规模,技术改造等手段,使工业经济总量进一步扩张,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第三产业打破了商、粮、供的主体地位;旅游、金融、保险、交通、通讯、房地产、信息咨询等行业兴起,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外向型经济得到发展,全方位、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县委、县政府制定并完善了一系列鼓励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政策规定,坚持思想上放胆、工作上放手、政策上放宽、管理上放活,走借助外力,启动内力,激发活力,壮大实力的发展路子,提高了个体私营经济的科技含量和档次。
2001年是新世纪的起步年,也是“十五”计划的开局年,县委、县政府以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针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认真贯彻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加快体制创新、科技创新,认真实施工业强县、科教兴县和城镇化发展战略,优化发展环境,调整经济结构,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搞好东平湖综合开发,加快发展以旅游业为重点的第三产业,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促进全县经济和社会事业全面发展。2003年,全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50.1亿元,同比增长16.5%;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完成13亿元、20亿元、17.1亿元,分别增长7.4%、24%和15.5%;实现财政收入1.99亿元,增长16%;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0.48亿元,增长46%;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5.7亿元,增长13.6%;农民人均纯收入2680元,增长6%;招商引资到位资金16.8亿元,增长121%;实际利用外资758万美元,增长200%;实现外贸出口1450万美元,增长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