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总体规划纲要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94&A=5&rec=288&run=13

“十一五”期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上启下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我县实现建设经济强县奋斗目标的关键时期,编制和实施好《东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总体规划纲要》,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我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篇 回顾与展望

第一章 “十五”经济和
社会发展回顾

“十五”期间,全县人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按照县委提出的“突出五大重点,走好四条路子,做好三篇文章,建设经济开发区和六大工业主导产业、八大农业生产基地”的工作思路,解放思想,顽强拼搏,干事创业,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东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经济整体实力显著增强。到“十五”末,全县实现生产总值74.76亿元,年均增长17.1%,其中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达到14.95亿元、40.57亿元、19.24亿元,年均分别增长6%、27.5%和12%。地方财政收入达到2.57亿元,按可比口径年均递增18.95%。
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加大。三次产业比例由“九五”末的33:35:32调整为“十五”末的20:54:26。工业经济速度效益同步增长,主导地位不断增强,规模以上企业由“九五”末的18家发展到149家,到“十五”末,规模以上企业销售收入、利税分别达到71.09亿元和7.37亿元,是“九五”末的5.83倍和10.66倍。农业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产业化水平明显提高,尤其是农副产品加工、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和“奶业富民工程”成为农业经济增长的亮点和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以旅游业为重点的第三产业得到较快发展,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发展后劲明显增强。“十五”期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08.42亿元,是“九五”投资总量的3.4倍,年均增长43.7%。对外开放取得重大突破,“十五”期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8051万美元,是“九五”末的34倍。加快了企业技术改造和新上项目建设,五年共完成技术改造项目68个,新上重点工业项目118个。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加大,济菏高速公路建设顺利实施,完成了105、220国道、250、255、331省道和王台大桥、流泽大桥大修改造,总里程190公里,改建、新建农村公路1200多公里,基本实现了村村通公路的目标。完成了全县城乡电网改造。电话交换机容量达13万门。
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十五”期间,县城规模由7平方公里发展到13平方公里,县城人口达到10万人。先后实施了平湖广场、佛山广场、市民广场、平湖花苑、杭州花园等重点工程,对县城进行了综合整治,提升了县城品位和外在形象。全县14个乡镇建成区面积达到21平方公里,小城镇人口达到17.3万人。大力实施了村村通自来水、电视、电话等工程,城乡一体化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城镇化水平达到35%。
人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到“十五”末,全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2.23亿元,年均增长13.9%。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150元,比“九五”末增加832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29.5亿元,人均达到3820元,比“九五”末增加2000元。城乡居民生活条件明显改善,肉、蛋、奶、水产品消费成倍增长,消费结构趋于合理,人民群众的衣食住行质量有了明显提高。
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十五”期间,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着力推进了县属企业的改革改制,激发了企业的内在活力,经济效益有了明显提高。大力推行农村税费改革,农民负担大幅度降低。实施了县乡机构改革和乡镇规模合并调整,政府职能转变步伐加快,教育、卫生、财政、金融、社会保险等改革也迈出了新步伐。
各项社会事业统筹协调发展。科技事业发展迅速。“十五”期间,共取得市级以上科技成果6项,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5家,高新技术产品达到68个,到“十五”末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企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14.2%。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狠抓了九年制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认真实施了教育“两基”达标,加快了中小学布局调整和学校规范化建设进程。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得到加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35‰以内。就业再就业工作成效明显,社会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加强污染防治,启动了东平湖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污水处理厂等工程建设。持续不断地开展严打整治斗争,“平安东平”建设成效明显。大力实施“四五”普法和“三五”依法治县,为改革发展创造了和谐稳定环境。安全监管体系逐步完善,安全生产形势稳定。文化、卫生、体育、民政、残疾人救助、史志、老龄、档案、统计、气象、广播电视事业也都有了长足的发展。

第二章 “十一五”经济和
社会发展面临的环境

“十一五”期间,从总体上来看,国际、国内环境继续趋好,我县也进入了加速崛起的黄金发展期,宏观面临重要战略机遇期。
国际环境总体趋好。尽管影响世界和平发展的不稳定因素大量存在,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不会改变,世界的基本格局和发展方向不会改变,国际形势总体稳定、局部动荡的基本态势不会改变,世界经济保持较快发展,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加深,各种形式的国际区域合作不断加强,产业转移加快,资本流动加速,全球贸易活跃,世界经济进入新一轮的产业分工和重组,经济发展国际环境总体有利。
国内经济走势强劲。科学发展观成为指导经济工作的基本原则,以人为本、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将成为“十一五”期间国家的主要政策趋向。政府宏观调控更加成熟,产业结构进一步升级,城市化进程继续加快,科技进步不断加速,资源配置市场化趋势更加明显,消费结构加快向高级化演进,尤其是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的举办,必将促进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在更大程度的融合。全国总体上政治更加安定,社会更加和谐,民族凝聚力更加紧密,国内发展环境进一步趋好。
全县进入加速发展期。经过多年积极探索,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路更加清晰,奋斗目标更加明确,政府驾驭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为人民执政服务的经验日益成熟。全县上下思想更加统一,精神更加振奋,加快发展的愿望更加强烈。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我县具备了较雄厚的经济基础,特别是随着煤、铁等资源开发及一大批招商引资项目的开工建设,必将对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强大拉动作用,使全县加快发展的后劲进一步增强。所有这些,都为我县“十一五”期间的持续快速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有利条件。
“十一五”期间,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也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
国际竞争压力加大。贸易保护尤其是发达国家技术壁垒、绿色壁垒等贸易保护措施明显增多,对技术含量不高、附加值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生产出口带来较大制约。我国加入WTO的产业保护期结束后,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约束更加苛刻,国内企业出口面临的压力进一步加大,从而使部分企业转向在国内市场竞争,加剧了国内市场的竞争强度。
国内竞争更加激烈。国内西部开发、中部崛起、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实施,将使政策、资金等进一步向东北和中西部地区倾斜,我县将面临更广领域、更大范围的竞争。长三角、珠三角及省内兄弟市县发展越来越快,使我们赶超压力增大。土地资源紧张,能源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增强,使招商引资难度加大。
县域发展面临不少困难。全县经济综合实力不够强,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转变,经济结构不够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不够强。农村经济的弱势地位仍比较突出,解决“三农”问题的任务相当艰巨。就业再就业任务较重,社会保障水平较低。部分行业和领域改革有待于进一步深化。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的发展与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第二篇 任务目标

第三章 主要任务
和指导方针

“十一五”期间,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任务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科学的发展观统领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建设经济强县为目标,着力推进改革开放,加快调整经济结构,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力争在培植工业主导产业、招商引资、农村经济、民营经济、城镇开发建设、做大做强旅游业、繁荣服务业上实现新的突破。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努力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加强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到2010年争取全面进入小康社会。
在工作中要坚持以下指导方针:
——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紧紧抓住并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增强机遇意识、危机意识和创新意识,更新发展理念,丰富发展内容,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在坚持速度与效益相统一、统筹协调的基础上加快发展,进一步提高经济综合实力。
——坚持以人为本。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医疗、安全等问题,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不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过上更加宽裕的小康生活。
——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在促进经济较快平稳增长的同时,把提高社会事业发展水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妥善处理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对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关系,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以体制创新和制度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各个领域的改革,建立健全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经济运行机制和管理机制。实施外向带动战略,突出狠抓招商引资,大力发展对外贸易,更加积极有效地利用国内外市场和资源,切实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层次和水平,努力拓展发展空间。
——坚持构建和谐社会。在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更加注重环境和生态保护,解决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健康的突出问题;更加注重民主法制建设,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努力构建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社会稳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四章 发展目标

根据“十一五”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任务的要求,按照积极稳妥、留有余地的原则,衔接省、市“十一五”发展目标,结合我县实际,全县“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确定为:
国内生产总值年均递增22%,到2010年达到202亿元,一、二、三产业比例达到10:66:24。
地方财政收入达到6亿元,年均增长18%。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57亿元,年均增长30%。
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达到41亿元,年均增长13%。
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600元,年均增长8%。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5‰以内。

第三篇 经济发展

发展经济、增加物质财富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础,必须毫不动摇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按照突出工业,强化农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思路,加大投入,强化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大结构调整力度,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在巩固提升农业基础地位的基础上,加大工业主导产业培植力度,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培养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实现工业量的扩张和质的提高,加快发展以旅游业为龙头的服务业,构筑起特色突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体系。

第五章 突出发展
第二产业

继续实施“工业强县”战略,突出工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作用,把工业经济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以改革为动力,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项目建设为切入点,围绕做大做强六大主导产业,着力发展一批大型骨干项目,精心培植一批支柱产业,努力打造一批知名企业和知名品牌,形成优势领域集中突破、主导产业地位突出、高新技术产业、传统产业同步推进、速度效益同步增长的发展新局面。到“十一五”末,全县第二产业增加值达到134亿元,年均增长2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80亿元、销售收入270亿元,分别增长28%、27%。
突出工业主导地位,培植壮大主导产业。“十一五”期间,要集中力量培植壮大矿产开发、亚麻纺织、化工、机械制造、造纸、农副产品加工等六大主导产业,膨胀产业规模,拉长产业链条,增强产业综合竞争力。到2010年六大主导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增加值60亿元,实现销售收入200亿元。矿产资源开发业。充分发挥我县矿产资源的后发优势,在抓好水泥等资源性企业建设的同时,重点搞好铁、煤等矿产资源的开发,实现我县地矿资源开发新的突破,使矿产开发成为全县一大支柱产业。到2010年,全县资源开发型企业实现销售收入40亿元。亚麻纺织业。以洲际泰等纺织企业为龙头,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同时,开发亚麻布染整及服装加工等产品,进一步拉伸产品链条,增加产品附加值。到2010年,亚麻纺织业实现销售收入20亿元。化工业。以瑞星集团、九鑫日化、东岳橡胶公司为龙头,不断扩大主导产品生产能力,积极搞好精细化工、日用化工和高新技术产品的开发,建设在全国具有较高知名度和较大影响力的化工产品基地。到2010年,全行业实现销售收入50亿元。机械制造业。以山东九州钢业公司、九鑫工具公司为依托,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和新产品开发力度,重点抓好冷轧薄钢板、五金工具等产品的开发,使产品向高科技、高附加值方向发展。到2010年,全行业实现销售收入50亿元。造纸业。进一步扩大中顺纸业、九鑫纸业等企业的生产规模,提高产品档次,建成江北最大的生活用纸基地。同时研究开发无碳复写纸、高档纸制品等产品,努力提高产品附加值。到2010年,全行业实现销售收入15亿元。农副产品加工业。以光大油脂、恒德食品、八里香食品等企业为龙头,重点培植肉制品、方便面、酒类、精炼油、生物蛋白食品等产品。进一步加快技术改造和合资合作步伐,不断扩大生产规模,提高农副产品加工能力,形成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格局。到2010年,全行业实现销售收入25亿元。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提高工业经济开放水平。着眼于扩大开放,加快发展,继续把招商引资作为重点工作来抓,以引进投资规模大、市场前景好、产业关联度高、支撑和带动能力强的大项目、好项目为突破口,通过实施大招商、招大商,推动经济大发展。在招商项目论证筛选上,以培强培壮主导产业为核心,着力引进与主导产业相适应、相吻合或配套联动的项目。在招商方向上,瞄准发达地区的大企业、大集团,特别是进入世界500强的跨国、跨地区、跨行业的大公司、大财团,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办法,重点出击,努力提高招商引资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招商方式上,放宽、放活,放开手脚,不定框框,多措并举,不拘一格,在此基础上突出抓好以商招商、企业主体招商和专业队伍招商,积极参加各类形式的洽谈会、座谈会、交易会等商贸活动,捕捉招商信息,增进交流沟通,力争每次活动都能达成一批重大合作项目。
加强载体建设,提高经济发展的承载能力。在载体建设上,以开发区为重点,进一步加大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增强配套服务功能,推动实现扩容增量,在更高水平、更高层次上提高开发区对工业经济发展的承载、聚集和辐射带动能力。“十一五”期间,县经济开发区立足于充分整合利用现有基础设施资源,走统筹规划、区域布局、产业聚集、规模发展的路子,积极培育优势规模产业,培育知名品牌。在继续搞好九鑫工业园、温州工业园、亚麻纺织工业园和造纸工业园建设的基础上,着力培植一批特色鲜明、带动能力强、规模大的新兴工业园。
健全完善企业内部管理机制,激发企业生机与活力。引导工业企业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健全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建立规范完善的内部管理机制、用人机制、运作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充分调动各层面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能动性,创造更高的生产经营效益。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吸引多种经济成分的投资主体,采取合资、合作、股份制等形式投入民营经济发展,加快实现工业投资多元化,使工业企业以更加灵活的体制机制和运作方式、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竞争形势。强化品牌意识。引导企业在不断提高产品质量的前提下,努力争创著名商标和名牌产品,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抢占制高点,赢得更大的市场空间。大力发展建筑业。培强传统优势产业,“十一五”期间,要加快建筑业产业结构和企业经营结构调整步伐,努力开拓市场,提高行业整体素质和经济效益。加快建筑企业改组步伐,积极发展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组建集设计、施工、设备采购、供应为一体,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建筑企业集团,发展一批技术精、机制活的专业建筑施工企业。严格建筑市场管理,建立健全并完善招投标、工程质量、定额、安全管理、考核监督等制度,努力提高建筑工程质量,缩短工期、降低消耗,杜绝不合格工程,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鼓励采用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加快技术创新步伐。

第六章 强化提高
第一产业

把“三农”问题作为农村工作的重点,认真落实各项农村政策,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加大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特色效益农业,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信息化、产业化进程,加快农村二三产业发展,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产品竞争能力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夯实农业发展基础。到2010年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19亿元,年均增长5%。
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大力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壮大规模,着力培植主导产业和产品。种植业。以优质专用小麦、专用玉米、绿色大豆、地瓜、蔬菜为重点,稳定面积,提高单产和品质,增加效益。开发建设以彭集、沙河站、州城、接山等10个乡镇为主的优质专用小麦、专用玉米基地;以新湖、商老庄、戴庙、银山、斑鸠店等5个乡镇为主的绿色大豆生产基地;以东平镇、梯门、大羊等6个乡镇为主的地瓜生产基地;以斑鸠店、银山、戴庙等5个乡镇为主的大蒜生产基地;以彭集、沙河站、州城等3个乡镇为主的绿色花生生产基地。畜牧业。稳定发展猪、牛、羊等家禽,大力实施“奶业富民工程”,加快科技兴牧步伐,实行规模化经营,标准化、清洁化和集约化饲养,不断提高养殖效益,逐步建立起以大户、小区、饲养场为框架的饲养基地。加大对畜禽疾病的防控力度,加大投入,确保畜牧业健康稳定发展。林业。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重点搞好绿色通道、农田林网、经济林、荒山绿化、生态旅游等工程。建设稻屯洼湿地保护区,完善开发建设腊山森林公园,逐步实现由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的跨越。水产业。积极发展名特优水产品养殖和无公害养殖,大力培植“绿色”主导产品。加快实施名优养殖品种的区域布局,着力建设特色优质产品基地。加强东平湖渔业资源保护,有计划地进行放流增殖。扶持培育东平湖库区苗种繁育基地建设,发展优质水产苗种,从而带动全县水产业的发展。
大力培植龙头企业,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鼓励龙头企业通过资产重组、资本运营、兼并联合等方式迅速膨胀规模,提高管理水平和技术装备水平,到2010年全县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到80家。立足区域优势,促进农业的规模化、专业化。建设一批具有地方特色、有规模、有技术、有市场的优势农产品基地。强化品牌意识,加大对特色农产品的保护力度,推行农产品原产地标识制度,做大做强名牌产品。加快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和检疫检测体系,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提高标准化生产水平。支持和引导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各种专业协会的发展,为农户提供承贷承还、贷款担保、市场开拓、技术信息等各类服务,发展规模农户,带动基地发展。
坚持“多予、少取、放活”方针,落实各项支农政策。加大粮食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力度,控制农资价格。加快土地征收、征用的制度改革,完善土地征收、征用程序和补偿机制;稳定土地承包关系,通过土地使用权的有偿转让等具体形式,促进土地的合理流转。健全农业投入机制。积极推进农村小型基础设施产权制度改革,鼓励社会资本积极向农业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加大政策性金融支农力度,增加支持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中长期贷款,探索建立更加贴近农民和农村需要,由自然人或企业发起的小额信贷组织,培育规范农村金融市场。加大科技支农力度,加强与农业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的联合与协作,加大对公益性技术推广投入,推行经营性服务的市场化运作,建立健全农村教育培训和科技普及网络。加大对农村道路、人畜吃水、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的投入。加大对上争取力度,做好移民开发、农业综合开发和扶贫开发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第七章 大力拓展
第三产业

紧紧围绕扩大总量、优化结构、提高素质、形成特色四大重点,以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为方向,以夯实现有产业为基础,以细化服务内容、扩大服务半径为手段,扩大总量,优化结构,拓展领域,提高水平,努力构建与整个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现代化第三产业体系。到2010年,全县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49亿元,年均增长21%。
加快发展旅游业。按照“大旅游、大产业、大发展”的思路,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和可持续发展的方针,突出水浒、生态两大特色,改善旅游发展环境,加大旅游宣传促销力度,提升我县的整体旅游形象。到2010年,将旅游业培育成为第三产业的龙头产业,成为财政收入的重要增长源。大力开发旅游资源。“十一五”期间,按照全县旅游总体规划,加快东平湖、白佛山、腊山三大重点旅游景区的开发建设。东平湖景区要重点搞好东平湖保护性开发。对白佛山景区要突出休闲和摩崖造像两大特点,进行全方位开发。腊山国家森林公园要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打造新的旅游景点,提升整个景区形象。稻屯洼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是我县旅游开发新的亮点,要按照“重在保护、生态优先、合理利用、良性开发”的指导思想,加强湿地保护,维护湿地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化,同时搞好以休闲度假为主的旅游开发。搞好旅游环境建设。按照“吃、住、行、游、购、娱”综合配套的原则,不断改善旅游基础设施和环境条件,完善服务功能,促进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积极培植和完善旅游文化商品市场、旅游购物街等设施,发展壮大旅行社、导游公司、旅游汽车公司等旅游企业。搞好集康体、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旅游设施建设,增强娱乐项目的可参与性。加大旅游宣传力度。坚持国内国外并重原则,加大宣传促销力度,大力开发旅游市场,组织、设计一批能够突出东平特色和魅力的宣传精品,通过各种新闻媒体和信息网络扩大对外宣传。
积极发展服务业。按照“搞活大流通、组织大贸易、参与大循环、促进大发展”的思路,创新经营方式,大力提升服务业的效率和水平。加快改革改造步伐,明晰产权关系,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激发商贸流通企业的发展活力,积极开展知名大型零售企业与县内流通企业的合资、合作,培强一批骨干流通企业。改善提升专业批发市场的层次。通过对现有批发市场改建、扩建、合并和整合,集中发展和培育一批特色鲜明、功能完备、辐射力强、现代化水平高的专业批发市场。重点培育斑鸠店镇的大蒜专业批发市场、旧县乡的地瓜淀粉批发市场、彭集镇和沙河站镇的花生批发市场等一批专业批发市场。鼓励交通运输、仓储配送、货运代理、多式联运企业通过兼并、联合等形式进行资产重组,发展具有一定规模的物流企业,加强对物流业的管理,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提升物流业的档次和水平。积极推进电子政务,实施国家电子政务网工程。加快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推广应用步伐,加强信息筛选、加工、分析和预测,拓展信息服务领域,提高信息服务水平,借助信息手段搞好经济社会活动的改造与提高。发挥信贷政策的作用,引导贷款投向,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提高直接融资的比重。积极培育多元化保险市场主体,规范发展保险中介,加快发展再保险市场,大力推动保险产品与服务的创新。研究相关的政策措施,扶持一批上规模、有发展潜力的中介机构,鼓励中介机构实行不受地域和所有制类型限制的联合、重组,以培育形成一批有实力、有信誉、有品牌、有特色的科技、会计、咨询、法律服务等中介机构,为企业经营管理、居民消费和社会信息沟通提供有效服务。

第八章 培植壮大
产业基础

“十一五”期间,要千方百计拓宽投融资渠道,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提高交通、供电、水利等基础设施承载能力,增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保障能力。
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坚持城市基础设施适度超前,优先发展原则,走经营城市的路子,进一步落实新一轮城市规划,认真实施重点项目建设,强化城市功能,提高城市承载能力。到2010年,城镇化水平达到44%。强化县城中心地位。县城是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搞好县城建设对带动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要围绕建设“北方山水生态旅游城市”的总体定位,按照城乡统筹和“四高”要求,加大城市规划力度,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努力打造独具特色、富有生机、适宜人居的山水旅游城市。到“十一五”末,县城建成区面积达到20平方公里、县城人口达18万人。完善城市总体规划。在《东平县城市总体规划》的基础上,编制县城绿化规划、停车场规划,完成稻屯洼城市湿地公园、外环路等区域的详细规划,使县城详细规划覆盖率达90%。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发展城市交通,提高公共交通水平,增强城市交通功能。统筹规划建设供水、排水、供电、供气、供热、垃圾和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搞好城市的亮化、绿化工程,提高城市品位,改善人居环境。加快小城镇建设。州城、银山两个中心镇和重点镇要结合各自实际,发挥自身优势,搞好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其他乡镇也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加快乡镇驻地建设,逐步形成经济发展的聚集地。
完善综合交通网络。按照“优化布局、完善网络、提高等级效能”原则,扩大公路网络覆盖范围和通行能力。完成济菏高速公路东平段,东平至商丘高速公路建设,认真实施县域内骨干道路建设,抓好县乡村公路改造和村村通公路工程,提高路网总体水平。加快港航建设步伐,结合国家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实施,着力抓好京杭运河复航和港口建设,恢复东平航运通道,提高航运能力。
加强供电设施建设。优化电网布局,完善城乡网架结构。重点搞好骨干供电线路建设改造,提高电力保障能力。
搞好水利设施建设。加大对农村水利设施建设力度,重点搞好基本农田灌溉和农村人畜饮用水建设,改善农村水利条件。搞好县域内的防洪减灾骨干工程建设,尽快实施治涝保安全工程,努力提高防洪标准。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加快污水处理和中水回用设施建设,确保城乡用水安全。加大南水北调工程补偿和配套设施争取力度,协调工程顺利施工。

第四篇 社会发展

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发展科技、教育等社会各项事业,努力扩大就业,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协调发展。

第九章 大力发展
各项社会事业

加快发展科技事业。认真实施科教兴县战略,围绕结构调整,建立健全科技创新体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强化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引导企业加大技术开发投入,研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主导产品,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加强与国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合作,建立完善产学研联合协调机制,大力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成果,提高科技成果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大力发展教育事业。继续优先发展教育,进一步优化教育结构,整合教育资源,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办学条件。到2010年基本建成适应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需要的规范化、现代化国民教育体系。重视和发展学前教育,逐步建立财政支持、举办者投资、社会捐助等多元化投资体制,形成以县办幼儿园为主体、个人办园为补充的发展格局。义务教育坚持以政府办学为主,民间办学为补充,强化政府保障责任,确保义务教育经费足额支付,落实“两免一补”政策,提高义务教育水平,对农村贫困家庭的学生实行补助,使贫困学生都能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到“十一五”末,全县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积极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重视和发展老年教育、残疾人教育等特殊教育,形成开放式、多样化的终身教育体系,营造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浓厚氛围,推动建立学习型社会。
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以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为目标,不断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健全完善医疗保障体系。突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加大重大传染病、地方病和职业病防治力度。建立健全疫情监测和信息报告系统,形成覆盖城乡、调控有力、反应迅速、运转协调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提高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强化医疗救治体系建设。“十一五”期间,突出县级医院建设,切实加强乡镇卫生院改造,大力提高村级卫生室服务能力,形成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医院为支撑、村级医疗服务机构为基础的医疗救治体系。优先发展农村和社区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以大病统筹为主,巩固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强贫困农民的医疗救助,解决广大农民看不起病和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进一步健全卫生监督体系。加强食品卫生、职业卫生、医药市场及与人民群众健康密切相关产品的监督管理,确保全县饮食、就医、用药安全可靠。
全面繁荣文化事业。大力发展文化事业,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重点抓好精品文化建设,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加快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文化广场和公共文化活动场所。加大文化市场监管力度。加强文物保护,做好非物质性文化遗产的挖掘抢救工作。
大力发展体育事业。按照《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开展各种形式的全民健身活动。加强竞技体育队伍建设,合理调整项目布局,积极向上输送优秀体育人才。
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坚持稳定计划生育政策和低生育水平,切实提高人口素质,优化人口结构。不断完善人口目标管理责任制,着力抓好薄弱村和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问题。搞好宣传教育,促进婚育观念转变。坚持以人为本,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加强和完善计生服务网络体系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建设,全方位开展优生、优育服务,不断提高计划生育工作水平。
高度重视妇女儿童工作。全面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和儿童优先原则,贯彻实施妇女儿童发展规划,关心和支持妇女儿童事业,切实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提高妇女从业人员比例和儿童早期受教育水平。
积极做好其他各项社会事业。逐步建立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加强残疾人服务设施建设。高度重视人口老龄化趋势,努力解决老龄人口社会保障和精神文化生活问题,积极支持老年人服务设施建设,大力发展老年人服务事业。加强档案馆、室建设,努力提高档案现代化管理和综合服务水平。全面树立“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的新理念,大力发展气象事业。贯彻落实《山东省地方史志工作条例》,全面推进基层志编修工作。

第十章 健全完善就业
和社会保障体系

做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十一五”期间,要全面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就业服务体系,逐步建立城乡对接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社会就业比较充分、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的目标。
着力促进充分就业。坚持就业优先的原则,实行目标责任制,努力使“十一五”期间的就业水平得到较大提高。处理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关系,在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同时,加快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支持和引导服务业、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努力增加就业岗位。建立完善多层次的培训体系,力争城镇新增劳动力、下岗失业人员和转移出来的农村富余劳动力都能得到职业技能培训。加强就业信息网络建设,重点完善县乡就业服务网络。认真落实税费减免、小额贷款担保、培训、补贴等各项就业、再就业扶持政策,大力开发公益型岗位,鼓励自主创业。重点解决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和“4050”下岗人员、“五类”就业特困人员、失地农民的就业再就业问题,消除就业性别歧视,实现男女平等就业。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按照“扩大覆盖面、提高保障水平、提升统筹层次、实现城乡对接”的思路,加快健全和完善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逐步将保障对象扩展到所有从业人员;健全失业保险制度,全面建立个人缴费纪录。加快建立完善农村养老、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切实提高社会保障能力。发展城乡社会福利和社会救济事业,加大对弱势群体和低收入群体的帮扶力度,提高政府对社会救助的财政支出。拓宽社会保障资金融资渠道,通过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国有资产转让收益、社会捐赠等措施,建立可靠、稳定、规范的社会保障资金筹措机制。

第十一章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统筹的原则,以农村建设城镇化、农民居住生活社区化为目标,加快农村社会各项事业统筹协调发展,推进农村社会新风貌建设,逐步把农村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城镇建设的理念,加快完善农村基础设施。重点加大对农村道路、人畜吃水、农田水利、信息、能源、教育、医疗卫生、文化娱乐等基础设施的投入,进一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到“十一五”末,全面实现村村通柏油路、通客车、通自来水、通有线电视,村村有医疗卫生机构和文体娱乐场所。
农民居住生活社区化建设。按照社区建设模式,遵循反映地方特色、体现文化内涵、保护生态环境的原则,以布局合理、设施配套、环境整洁、村貌优美为目标,编制新乡村建设整体规划,建立多元化的资金投入机制,确保规划稳步实施。鼓励农村整合、联合,富村帮扶穷村,城镇兼并郊区农村,走新农村建设多元化发展道路。到“十一五”末,县城及城乡结合部农村实现农民居住生活社区化。
农村社会新风貌建设。强化农村教育培训,努力造就一代既有较高思想道德素质,又有一定专业技能、文明守法的新型农民,为农民创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创造条件。积极开展文明乡村创建活动,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创造一个农民勇于创业、安居乐业、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人与人和谐相处的良好社会环境。

第十二章 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紧紧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断适应新形势,探索新途径,创造新机制,营造新环境,切实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
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坚持党的领导,做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监督和重大事项决定等职能,支持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充分发挥好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组织的作用。完善村民自治、城市居民自治和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搞好县乡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和厂务公开,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坚持依法行政,加强司法监督,维护司法公正,全面推进依法治县。扎实推进行政执法规范化和基层依法治理。深入开展普法宣传教育,重点加强领导干部、司法和行政执法人员、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及青少年的法制教育,提高全民法律素质,在全社会形成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以“文明诚信”为总抓手,以促进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为核心,以提高全体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重点,以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为载体,努力提升全社会的文明程度。深入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突出抓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中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施精神文明建设品牌战略,广泛开展创建文明行业、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社区、文明广场、文明家庭活动。切实搞好国防教育,深入开展双拥共建活动。

第五篇 可持续发展

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必须转变发展理念,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珍惜和保护资源环境,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努力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第十三章 建立资源
节约型社会

坚持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地、节约矿产资源和原材料为重点,依靠科技进步,实施资源节约战略,加快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构筑企业、行业、社会三个层面的循环经济体系,培育一批循环式生产示范企业,推动产业循环式组合,促进资源循环式利用。建立推广和普及节能技术的新机制,重点引导和支持化工、建材、电力等行业,采用节能设备和工艺,最大限度地降低能耗、物耗。逐步建立起工业固体废物、城市生活垃圾和废旧物资的回收、交换、加工、利用体系,提高资源回收和循环利用水平。
合理开发利用和节约水资源。大力推广节水技术和节水型用具,加快发展节水型农业、旱作农业,逐步减少高耗水行业比重,降低结构性耗水。建立水资源综合调度机制,统筹安排城市用水、农业用水、生态用水,提高水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
努力提高土地利用率。通过调整、置换,盘活存量土地,合理开发土地后备资源,充分利用各种荒地进行开发建设。按照人口容量规划城镇建设规模,严禁随意扩张,适当提高建筑容积率,提高开发区单位土地投资强度。严格执行相关土地供应政策,经营性用地要全面推行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制度,非经营性用地要建立公开供地机制。
完善资源节约的保障措施。深入开展资源安全宣传,加强资源警示教育,提高忧患意识和节约意识,提倡绿色消费、循环式消费,逐步形成节约型消费方式。严格执行各类企业单位能源、资源、原材料消耗标准,遏制资源浪费。

第十四章 加快生态县建设

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树立生态效益理念,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综合治理环境污染,改善人居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加快建设绿色东平。注重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加快推进以封山育林为重点的山区绿化,以农田林网为重点的平原绿化,以绿色通道为重点的沿路、沿河绿化美化,保护、培育和发展森林生态体系,不断提高森林覆盖率。加强环城绿化、城市绿化,积极探索生态公路建设。划定封禁保护区,保护和增加林草植被。到“十一五”末,森林覆盖率达到33.8%,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5%,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8平方米以上。
加大污染防治力度。加强水污染综合治理,加快城市污水处理厂和配套管网建设,提高城市饮用水达标率和污水集中处理率。对造纸、酿造、化工等重污染行业进行重点治理,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城市周边地面水体的污染。加强治理大气污染,提高清洁能源的消费比例,强化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控制,有效控制粉尘污染。加强固体废物控制与管理,建立健全固体废物管理制度和管理网络,完善回收利用和交换系统,规划建设一批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逐步实现固体废物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处理。

第六篇 改革开放

加快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十一五”期间,要积极推进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构筑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相适应的、较为完善的经济运行管理体系。统筹利用国内外市场和资源,积极扩大对外经济交流与合作,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第十五章 深化体制改革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抓住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积极推进各项改革,实现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的新突破。
加快企业机制创新。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加快现代化企业制度建设步伐,健全和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真正建立决策层、管理层、监督层相互制约的运行机制。进一步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以推进管理信息化为重点,实现管理创新。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建立市场化的经营决策机制、内部管理机制、技术创新机制和营销机制。
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全面落实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着力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有企业改革,进入金融服务、公用事业、基础设施等领域。完善社会服务体系,积极为非公有制企业提供筹资融资、市场开拓、技术支持、人才培训等中介服务。加快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拓宽非公有制经济的直接融资渠道。支持有条件的企业通过兼并收购联合等方式,向主业突出、市场竞争力强的大公司大集团发展。
加快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正确划分政府、市场管理范围,改革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给方式,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建立政事职责分开、法人地位明确、单位自主运营、政府依法管理的社会事业发展新机制。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高效配置科技资源,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加快推进医疗服务体制改革,尽快形成竞争公平有序化、投入形式多元化、服务规范化的医疗卫生发展格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
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强化对社会投资的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减少对企业具体投资活动的直接干预。改革政府资金投入运营机制,建立出资人制度,由规范的政府投资主体负责项目的投资运作和资产保值增值。全面推行项目法人责任制度和工程招标制度。大力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进一步完善投资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强项目监督检查,切实提高投资效益。

第十六章 努力扩大
对外开放

顺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努力扩大对外开放水平,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利用国内和国际两种资源,开拓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实现自身优势和外部有利条件的有机结合,形成以开放促调整、促改革、促发展的新局面。
提高利用外资的规模和水平。注重引进项目、资金与引进国外智力、先进技术相结合,提高利用外资的规模、质量和效益,实现利用外资与产业结构升级的有机结合。要立足我县实际,吸引外资更多地投向特色产业和支柱产业,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低附加值项目。要抓住发达国家和地区产业转移的大好机遇,积极开展经济技术合作,提高经济发展的外向度。
进一步扩大对外贸易。积极参与各种经贸洽谈活动,努力培育出口产品品牌,切实搞好国际营销,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提高产品出口创汇能力。

第七篇 保障措施

“十一五”规划蓝图宏伟,目标远大。顺利实现“十一五”规划的发展任务和目标,必须切实加强党的领导,努力提高政府服务水平,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的同时,发挥好党委、政府的推动作用。

第十七章 加强和改善
党的领导

全面实现我县“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的各项任务,关键在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不断提高党领导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要坚持权为民所有、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突出抓好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和作风建设,不断提高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进一步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和法纪教育,建立健全反腐倡廉法规制度体系,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坚定不移地惩治腐败。

第十八章 积极推进
政府职能转变

积极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尽快把政府职能转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不越位、不错位、不缺位,实现由以管理为主向以服务为主转变。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精神,重视深入基层、深入群众,重视调查研究。抓好机关效能建设,坚持和完善岗位目标责任制、服务承诺制、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效能考评制等制度。严格执行机关效能责任考核和追究办法,强化工作人员服务意识,提高办事效率。加强政风、行风建设,优化东平发展环境。紧紧抓住省委、省政府对欠发达县进行重点扶持的大好机遇,加强政策研究,搞好项目论证,加大工作力度,努力争取有利于加快东平发展的大政策、大资金、大项目。继续实施领导干部包保项目责任制,加大对重点项目的督导调度,切实解决项目建设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确保项目建设顺利进行,尽快投入运营,产生效益。

第十九章 实施“人才
强县”战略

加强人才资源建设,着眼于人才总量的增长和素质的提高,积极实施“人才强县”战略,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紧紧抓住用好人才、培养人才、吸引人才三个环节,努力建设党政干部、企业经营管理者、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转换人才管理使用机制,以建立健全人才增减机制、评价机制、选拔任用机制、合理流动机制、分配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为突破口,以调整和优化人才结构为主线,坚持改革创新,努力形成科学的人才评价机制和选人用人机制;以鼓励劳动和创造为目的,健全完善人才的分配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健全人才市场体系,促进人才合理流动,完善人才社会化服务机制。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采取多种形式,吸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发明者、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科技人才和海外留学生来东平创业。以重点科研、技术开发、工程建设为纽带,通过联合攻关、委托开发、项目引进等形式,搞好国内外人才和智力的引进,吸引各方人才为我所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第二十章 建设平安东平

加快推进“平安东平”建设。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活动,坚决扫除“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把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纳入城乡建设发展规划,积极推动治安防范的市场化、职业化和社会化。健全完善人防通信警报网络和人防指挥自动化系统。大力推进“五五”普法和“四五”依法治县,全面建设“法制东平”。建立健全社会预警机制、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和社会动员机制,实行安全生产、人民防空、防灾减灾、卫生防疫、市场监管等配套联动,全方位推进社会公共安全体系建设。实现和维护好群众的根本利益,切实处理好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坚决纠正侵害群众利益的行为,着力解决好土地征用、城镇拆迁、企业重组改制和破产过程中损害群众利益以及拖欠农民工工资等问题。完善和加强信访工作,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完善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机制,维护社会公正公平,充分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形成全社会加快发展的整体合力,全面推进我县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全面实现我县“十一五”经济和社会发展任务目标,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任重而道远。只要我们在县委的正确领导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增强历史责任感和时代紧迫感,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奋勇拼搏,埋头苦干,“十一五”规划的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