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和改革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94&A=5&rec=111&run=13

【概况】 东平县发展和改革局(简称县发改局)内设人秘科、固定资产投资科、工业和社会科、财贸和经济合作科、综合计划和农业科5个职能科室,辖重点建设项目办公室(正科级)、铁路建设管理办公室(副科级)、服务业办公室(正科级)3个全额事业单位。行政编制11人,机关工勤人员编制1人,事业编制14人。

【“十五”规划实施】 2001年起,实施《东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规划》。2005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74.76亿元,年均增长17.1%,其中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达到14.95亿元、40.57亿元、19.24亿元,年均分别增长6%、27.5%和12%。地方财政收入达到2.57亿元,按可比口径年均增长18.95%。工业经济速度效益同步增长,规模以上企业由“九五”末的18家发展到149家,规模以上企业销售收入、利税分别达到71.09亿元和7.37亿元,是“九五”末的5.83倍和10.66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08.42亿元,是“九五”投资总量的3.4倍,年均增长43.7%。累计利用外资8051万美元,是“九五”末的34倍。共完成技术改造项目68个,新上重点工业项目118个。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加大,济菏高速公路建设顺利实施,完成105、220国道,250、255、331省道和王台大桥、流泽大桥大修改造,总里程190公里,改建、新建农村公路1200多公里,基本实现村村通公路目标。完成全县城乡电网改造。电话交换机容量达13万门。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县城规模由7平方公里发展到13平方公里,县城人口达到10万人。先后实施平湖广场、佛山广场、市民广场、平湖花苑、杭州花园等重点工程,对县城进行综合整治,提升县城品位和外在形象。全县14个乡镇(街道)建成区面积达到21平方公里,小城镇人口达到17.3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35%。人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全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2.23亿元,年均增长13.9%。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150元,比“九五”末增加832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29.5亿元,人均达到3820元,比“九五”末增加2000元。实施县乡机构改革和乡镇规模合并调整,政府职能转变步伐加快,教育、卫生、财政、金融、社会保险等改革迈出新步伐。
【“十一五”规划实施】 2005年底,编制完成《东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2010年,全县生产总值达到203.5亿元,是2005年的2.7倍,年均增长22%。完成地方财政收入5.85亿元,是2005年的2.3倍,年均增长17.9%。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62.8亿元,是2005年的2.7倍,年均增长22%。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119.5亿元,是2005年的3.9倍,年均增长31.3%。规模以上企业发展到278家,主营业务收入、利税分别达到397.5亿元和39.2亿元,是2005年的5.58倍和5.74倍。全县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10亿元,是2005年的10.4倍,占规模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9.8%,比2005年底提高15.7个百分点。招商引资到位资金76.3亿元,实际利用境外投资1761万美元,是2005年的10.9倍。教育事业较快发展,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到99%。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能力明显增强,改扩建农村卫生室422处,95%的村卫生室达到规范化以上建设标准,全县农民参合率达到99.2%。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2010年末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4108元和6031元,分别是“十五”末的2.3倍、1.9倍,年均分别增长18.1%和13.7%。

【“十二五”规划制定与实施】 2010年底,编制完成《东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规划制定坚持六项原则,即:解放思想,创新发展;抢抓机遇,加快发展;调整结构,优化发展;保护环境,绿色发展;民生为本,共享发展;统筹兼顾,协调发展。
规划发展目标 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增量明显高于全省、全市平均水平,全县GDP跃升到全省上游水平,主导产业规模效益跃升到全省先进县市区行列。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6%;以现代农业为基础,以旅游、矿产、物流、先进加工(制造)业“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框架基本形成;一、二、三产业比例达到7∶49∶44。城乡居民富,县乡财政富。农民收入大幅增加,干部职工持续增资,城镇居民收入年均增长13%,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5%。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可支配财力明显增强,年均增长20%。单位GDP能耗、水耗、污染物排放量等资源环境约束性指标达到或好于全市要求,森林覆盖率明显提高,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改善,建成全省生态县。自2011年起,组织实施“十二五”规划,全县经济社会得到快速健康发展。
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2011年,全县完成生产总值235亿元,同比增长16%,一、二、三产比例达到13.2∶51.0∶35.8;固定资产投资136亿元,增长24%;社会消费品零售额75.3亿元,增长20%;农民人均纯收入6936元,增长15%;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5942元,增长13%;地方财政收入6.4341亿元,增长10%。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288家,同比增加10家。主营业务收入、利税、利润分别完成570亿元、53.6亿元、3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9.4%、43.4%、43.2%。2012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270亿元,同比增长11.2%;地方财政收入7.59亿元,同比增长18%;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167亿元,同比增长22%;社会消费品零售额88.8亿元,同比增长15%;农民人均纯收入8304元,同比增长16.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014元,同比增长13%。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14亿元、利税75亿元、利润5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6.7%、27.2%、28.6%。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2012年,全县粮食单产471公斤,总产达到73.3万吨,分别比上年增加19.2公斤、3.23万吨。高效农业发展势头良好。全县建设高效农业示范园区(或种养基地)61处,新发展设施农业5000亩,蔬菜面积达到18.6万亩。新增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面积3.4万亩,新增农产品“三品”认证17个,“三品”认证面积达到69万亩。新发展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9家,达到140家,其中省、市级重点龙头企业分别达到5家和38家;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59家,合作社成员3.95万户。第一产业增加值实现31亿元,增长6%。重点培植的矿业、化工、造纸、食品、纺织、压延加工(机械制造)和电子光电等七大主导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96.7亿元、利税50.4亿元、利润35.1亿元,分别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86.2%、85.4%、87.8%。新增“东工泰山”和“光大智育”两个中国驰名商标,全县中国驰名商标达到4个,中国名牌产品1个,山东省著名商标14个、省名牌7个。瑞星集团成立院士工作站,东顺集团新创建省级技术中心。金山橡胶的常压、无水、无废气排放硫化橡胶粉塑化机列入“全省第一批高端技术装备新产品推广目录”,并获得省重点领域首台(套)技术装备政策扶持。“新型煤基化工·东平(瑞星)工业园区”被批准为山东省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全县拥有中国驰名商标2件,第三产业增加值实现84.1亿元,增长18.7%,服务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5.8%。建设了以沿湖沿河20个景点组团为节点、以近300公里环湖水路陆路为纽带的“双线串珠”旅游发展框架。实施了水浒文化产业园、佛山文化产业园、城市生态水系景观工程、东平古城等一批重点项目,水浒影视城、六工山水浒大寨、东平古城宋街、戴村坝景区、文秀大剧院、昆山景区、罗贯中纪念馆、县工委纪念馆、博物馆、圣水观音、东平游客服务中心等工程陆续开放,旅游航道、滨河滨湖大道先后开通。全县矿产业实现收入贡献1.4亿元,其中山石开采实现财政贡献同比增长93%。旅游服务业快速膨胀,被评为2012品牌山东县域旅游十强,东平湖景区被评为2012好客山东十佳景区,获得中国生态旅游创新奖,水浒文化产业园被命名为省重点文化产业园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东平影视拍摄基地获“全国影视指定拍摄景地”称号,戴村坝、白佛山、昆山景区新创建为国家3A级景区。
项目建设扎实推进 2011年3月,铁路开工建设。县发改局紧密配合协作,强化调度管理,为铁路建设提供优质服务。至2012年底,累计完成投资9.50亿元,桥梁、承台、涵洞、路基防护工程等已完工,铺轨工作正在进行。矿产循环经济示范园区、物流园区及相关配套建设,现代城区,体育会展中心等重点工程扎实推进。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新自来水厂、城区垃圾中转站、公厕改建等公共设施配套工程建成投入使用。建设新型社区16个,完成集中迁建17个村,危房改造2335户。
民生保障不断完善 至2012年底,建设保障性住房1860套,改造农村危房1030套。积极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征缴各类社会保险金7.3亿元,发放5.4亿元。城乡低保保障、农村五保供养标准均提高600元。新农合参合率达99.72%,年内补偿292.41万人次、1.81亿元。着力推行基本药物制度,群众用药支出减少4470万元。

【固定资产投资管理】 2004年—2012年,县发改局坚持以“公正、便民、廉洁、高效”为宗旨,以加快经济发展为重点,确立各类固定资产投资项目350个,其中审批类项目80个,核准类项目270个,项目办结率100%。全县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36.2亿元,其中争取各类资金11.5亿元。科学把握投资形势,认真做好固定资产投资月度分析,确保固定资产投资持续稳定增长。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城乡规划、节能降耗、环境保护等市场准入条件要求的新上、扩建项目,进一步简化程序,及时办理,保障项目尽快开工,提高固定资产投资管理的水平。

【服务业发展】 2004年—2012年,围绕全县发展目标,以繁荣发展服务业为着力点,制定《全县服务业发展规划》《关于促进服务业跨越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快发展家庭服务业的意见》《东平湖旅游度假区黄金岸线总体规划》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充分发掘环境、人才、物流、资金等相对集中优势,加快结构调整步伐,积极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旅游业、交通运输业、商贸流通业、房地产业等,着力构建服务业重点产业,总体发展势头良好。2004年—2008年,全县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左右。2008年完成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65.7亿元,比2004年增长41.8%,全县服务业从业人员达到10.8万人,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27.9%。2009年后,随着全县城市化进程加快及全县转方式调结构力度加大,一大批城中村改造、文化、旅游项目相继投入建设,服务业快速崛起。2009年,全县完成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77亿元,同比增长17.2%;实现服务业增加值42.52亿元,同比增长16.3%;人均服务业增加值达到2710元,同比增长23.5%。2010年,全县实现服务业增加值59.2亿元,同比增长18.5%;三次产业比例达到13.9∶49.3∶36.8,三产占比比2005年提高12.6个百分点。2011年全县完成服务业增加值85亿元,同比增长20.5%,三次产业占比35.8%,服务业成为全县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撑。2012年,以旅游业为龙头,加快发展商贸流通业、交通运输和物流业,积极抓好金融业,大力度申请服务业引导扶持资金,全县服务业发展取得重大突破。全县完成服务业增加值101.6亿元,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同比增长10.6%,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7.6%。全县完成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68.8亿元,同比增长22.1%,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到40.3%,服务业成为拉动全县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对上争取】 县发改局将对上争取资金、项目作为中心任务来抓,认真研究国家投资政策,协调有关部门做好项目包装和申报工作,最大限度争取上级部门的资金支持。2011年,积极争取中央物流园区在省发改委立项,被省政府列为全省重点服务业载体项目。争取山西中南部铁路途经东平,改变了境内没有铁路的历史。该段铁路途经新湖、沙河站、州城、彭集四个乡镇、街道的41个行政村,境内全长29.75公里,用地面积134.57公顷,并在彭集街道设立大型火车站。全年对上争取资金6.77亿元。2012年,紧紧抓住国家支持发展中原经济区机遇,采取先中央后地方的策略,十几次进京赴省汇报,成功将东平纳入中原经济区,享受国家在财政、税收、金融、投资、产业发展、项目、土地等方面的优惠政策。至年底共对上争取资金7.32亿元,落实项目351个,到位资金7.18亿元,同比增长6%。
(赵传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