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山岳河流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94&A=10&rec=9&run=13

山脉
全县共有山头218个,其中海拔400米以上的5个;300米-400米的13个;200米-300米的62个; 200米以下的138个。许多山头受到风化等外力作用影响,山形奇特,峭壁高耸。很多山上至今仍留存着庙宇、石窟造像和摩崖石刻,其中不乏国家级、省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对象。
白佛山
又名峗山、金螺山,俗名“白虎山”,位于东平街道焦村北侧,海拔370.6米,南北走向。白佛山历史文化遗迹众多,主要有峗峰云洞、幽谷佛窟、摩崖题刻、三教寺、天仙圣母洞、祥云洞、大雄宝殿、玉皇阁、圣水观音等主要景点。白佛山石窟造像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腊山
位于东平湖西岸,银山镇东南2.5公里。5个山头,主峰海拔258.4米。东西走向,为国家级森林公园。
昆山
位于东平湖西岸,腊山南1公里,有4个山头,海拔229米,东南西北走向。“昆岩瀑雪”为东平古八景之一。
六工山
位于斑鸠店镇境内,距县城29.2公里。由12个山峰组成,每2个山峰自然连成一个“工”字形,共6个工字形,故名六工山。面积约4.5平方公里。主峰海拔189米。
司里山
即棘梁山,又名立良山。位于东平湖一级湖西南部戴庙镇境内。因荆棘丛生、树木稀少,亦名荆棘山。
白石峪山
俗名王八顶。位于县城西北19公里,梯门镇石河王村西北。海拔369米,南北走向。
牛鼻子山
位于县城西北18.5公里,梯门镇西沟流村西北1.5公里,东接歪老婆顶。海拔315.5米,东西走向。
歪老婆顶
以山头偏歪故名,旧称风山。位于县城西北18.5公里,梯门镇东沟流村北1.5公里,西接牛鼻子山。东西走向,海拔451米,为全县最高山。山前有灵泉寺,旧址尚存。
荆山
位于县城西北22公里,老湖镇马凉庄村北。4个山头。是东平县与平阴县的分界山。西端包括大王峪山,北接平阴玉皇山。海拔411.7米,东西走向。
蚕尾山
又名卧牛山,水牛山,海拔407米,位于梁林村西。因清代著名诗人王士祯(即王渔洋)用《蚕尾山》作为他的诗集出版面世,使此山名扬四海。山势挺拔,与小王山,偏山,大王山等山山相连,宛如一条弯曲蠕动的春蚕,蚕头十分逼真,蚕尾更加形象,蚕刺向西南而指。山路崎岖蜿蜒,山势嶙峋突兀,沟壑纵深陡峭,松柏苍劲蓊翳。登此山,可西眺平湖碧波,北览黄河泛涛,南瞰鲁西平原,一马平川,堤坝纵横,河道如白练。与此山相连黄石悬崖,石窟浮雕,高悬于陡壁间,鳞次栉比,楼阁亭榭鹤立山岩,青砖绿瓦与松柏相辉映。十数年前,山上驻军修建的登山盘道犹如一条玉带缠绕而上,方便旅客,现今妇弱老幼均可乘车登顶,一览蚕尾山风光。
龙山
以两山环向如蟠龙状故名。位于县城东南6.5公里,东平街道大清河北无盐村西、牌子村北。12个山头,海拔238米,东北西南走向。山之南麓旧有“龙山圣井”,水甘冽似惠泉。
河流
大汶河
古汶水发源于泰莱山区。汇泰山、蒙山山脉诸水,自东向西流经莱芜、新泰、泰安、肥城、宁阳、汶上、东平等县(市),又经东平湖注入黄河,全长208公里,流域面积8735平方公里。自泰安大汶口至东平戴村坝为中游,戴村坝以下为下游,下游称作“大清河”。 1958年,东平湖水库建成后,汶水漫戴村坝汇大清河水入东平湖,经陈山口出湖闸泄入黄河。大汶河两岸绿树成荫,水草茂盛,阡陌百里,自古即被视作岱南美景。
小汶河
即戴村坝以南,沿县境东南边界,至南旺湖的一条引汶济运河道。明永乐九年(1411年),重开济宁至临清192.5公里会通河道时,在汶水下游筑戴村坝,改向南开小汶河,穿过南旺湖于南旺镇附近注入运河,并分水南北。至十六世纪,小汶河至南旺一段,成为汶水济运的唯一河道和分水点,又是分泄汶河洪水、减轻下游防洪负担的排洪河道。
小汶河自戴村坝至南旺,全长40公里。戴村坝至孙村一段,长12.5公里,分属东平、汶上管辖。1959年,兴修小汶河束水工程,遂将小汶河堵坝废除。
大清河
为大汶河之下游,又名北沙河。因自古运盐船只经常来往于该河道,故又俗称为盐河。大清河自戴村坝以下,向西流经南城子、龙崮、后亭、流泽、大牛村、古台寺、马庄、武家漫、单楼至马口入东平湖,全长37.7公里。河床宽在500米
-1500米之间,流域面积281平方公里。大清河沿岸地势平坦,土层深厚,通透性好,地下水丰富,为东平县主要井灌农业区。
大清河是县境内最大的排洪河道。新中国成立前,由于源短流急,含沙量大,加之堤防失修,连年决口成灾。1918年,最大洪水流量曾达到9450米3/秒。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多次斥巨资,逐年培修加固堤防,加宽河道过水断面。全河防洪标准由建国前3000米3/秒,提高到7000米3/秒,不仅减轻洪涝灾害严重威胁,而且开始兴利造福于人民。先后修建流泽引清灌溉工程,在无盐、路口、王台、马口等处修建机电排灌工程。在南城子、武漫、单楼、北桥有多处渡口,方便两岸群众过往。1958年7月,流泽漫水桥建成。1973年12月、1977年7月先后修建流泽大桥和东平大桥(又称王台大桥),大桥为双曲拱钢混凝土结构。后又在流泽大桥西侧修建大桥1座,与原来的大桥并列,分上下道,使105国道交通更加方便。2009年动工建设的大清河游乐园项目,位于流泽桥西侧,大清河北岸,属于运河文化旅游区,功能定位于城郊公园、休闲度假、竞技体育等。投资3000万元建设了码头、沙滩浴场、飘浮游泳池、水上摩托艇、手摇船、水上飞伞,可开展龙舟、皮划艇赛等竞技体育项目。配套有停车场、游客咨询服务中心、星级旅游厕所等基础服务设施。2010年6月,清河公园、清河码头均投入使用。
大清河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河堤两岸杨柳成带,绵绵数十里,防风固堤,蔚为壮观。北有白佛山、稻屯洼,站在白佛山顶,举目南眺,大清河犹如银蛇舞动。大清河不仅风景秀丽,资源亦十分丰富,除了盛产鱼、虾水产品,河沙储量大,约6000万吨。沿河两岸群众在河里取沙、运沙,沙场随处可见,年开采、储运量150万吨以上,经济收入十分可观。
小清河
一名南沙河,是大清河的分洪河道。原河道由龙崮村东,分大清河一支,西南流经岔河门南,彭集东,尹村北,西绕王圈南,又西经沙河涯、陈柳林、索桃园、南桥、陈堤、解河口至马口,与大清河会流。全长30公里,平均宽约100米。1946年报请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分别在龙崮进水口和马口出水口筑坝截流,河道废除。
汇河
古称坎河,俗称汇泉河(汇集诸泉之意),为汶、清河主要支流。发源于肥城县陶山、龙山,全长75公里。流经肥城、平阴,在丁坞西北3公里处入境。南经丁坞、下遂城、张河桥、口头、刘所至戴村坝东侧入汶河。中途有东金线河、西金线河、洪山河、独山河注入。境内汇河全长22公里,河宽50米-70米。建国后,在汇河下游,截弯取直,开凿加深,从姜沟改道,至戴村坝以下直入大清河。
黄河东平段
从戴庙镇石洼村入境,朝东北方向流经十里堡、丁庄、肖庄、杨闸、前山、解山、八里汀,至旧县乡姜沟村出境而流入平阴县区段的黄河,全长33公里。此段黄河河道最宽处约5.5公里(肖庄一带),最窄处约1.4公里(艾山一带),入境处黄河大堤以东的十里堡一带地势低洼,较河底低3米左右,向东北趋于平衡。1996年汛期最大流量5540米3/秒。该段属黄河下游,河床高出地面数米,是名符其实的地上悬河。
黄河既是孕育中华民族的摇篮,又是中华民族的忧患。历史上黄河曾数次改道,多次决口,给两岸人民带来深重灾难。1938年6月9日,国民党军队为阻止日军西进,炸开河南省内的花园口黄河大堤,黄河改道南行入淮,致使东平湖干涸。至1947年3月15日,黄河花园口堵复工程合拢,黄河复归故道;3月18日,黄河水流入东平湖。从此,黄、汶二水复交,东平湖(老湖)重又蓄水。1958年前黄河发生较大洪水时,自然倒灌入湖,起到滞蓄洪水、削减洪峰的作用,使湖水位不断抬高,淹没面积扩大。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领导人民整治黄河,加高加固黄河大堤,建设堤防、险工、控导工程和蓄滞洪工程。黄河东平段现有浮桥8座,连接东西两岸,大大方便交通运输,促进两岸经济交流与发展。为调节黄河水,在黄河东平段东岸修建雄伟壮丽的石洼进湖闸(此闸被称为“山东黄河第一闸”)、林辛进湖闸、十里堡进湖闸、徐庄进(出)湖闸和耿山口进(出)湖闸等大型水利设施。设计分洪流量为11340米3/秒。当汛期黄河水洪峰超过警戒线时,可以将黄河水及时排入东平湖,能够大大缓解黄河汛期对下游造成的巨大压力,确保下游安全。当黄河枯水时,东平湖水库还可以退水入黄,以供下游所需。为有效利用黄河水,还修建丁庄扬水站、马山头涵洞等排灌设施10余处,可引黄灌溉耕地20余万亩。今日之黄河,两岸大堤树木成荫,蜿蜒曲折,似巨莽,若长龙。站在黄河大堤上眺望,交通纵横,村舍井然,沃野广阔,令人心旷神怡。随着人类对黄河不断治理和开发,古老的黄河一定会焕发生机,造福人民。
京杭大运河东平段
京杭大运河,俗称运粮河,是世界上开发最早、河道最长的人工运河。它最早开凿于公元前486年的吴国王夫差时期,后经过历代劳动人民的开挖整治,到元代形成杭州至北京,流经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天津,全长1794公里的南北大运河。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公布为第6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自元代开通由东平至临清的会通河后,京杭大运河便流经东平,使东平成为漕运要枢,历时600余年。江淮一带漕粮每年400万石皆取道于此运往京都。古时运河沿岸集镇曾商旅云集,店铺遍布。河道上下,白天船只云集,往来不断,樯桅林立,船帆蔽日;夜间桅灯高挂,渔火满天,人们把这一壮观景象称之为“会河帆影”。
元朝时期,为沟通南北大运河,进行大规模建设工程。元世祖至元二十年(1283年),为解决江淮水运不通,命兵部尚书李奥鲁赤等自任城(今济宁)开渠达于须城(今州城)的安民山,计75公里,这一段为济州河。汇汶、泗之水于金山坝,经天井闸分流南北。其西北流到须城安民山,出大清河由利津入海。后因海口沙淤,船运受阻,加之陆路困难,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又遣礼部尚书张孔孙、兵部尚书李处同漕运副使马之贞等,自安民山南开河,经袁口、安山闸、寿张、张秋、东昌(今聊城)至临清到达御河,计125公里,这一段为会通河。与此同时,沿河还建立闸坝31处,以控水流。京杭大运河东平段,后因水源不稳定,水浅河窄,不胜重载,故漕粮北运仍以海运为主,至元末基本废弃不用。
明代,循元代运河故道,对局部河段进行改善疏浚,使运河上下畅通。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黄河决原武(今郑州北)黑阳山,由郓城西河口漫过安山湖,会通河遂淤。漕粮由江淮运至原武,再由陆路运至卫辉入河,劳资昂贵。明永乐九年(1411年),济宁州同知潘叔正上书永乐皇帝浚之通河通漕。永乐答允,命尚书宋礼及刑部侍郎金钝、都督周长发率山东六郡15万人夫疏通会通河。宋礼采纳汶上白英老人建议,筑戴村坝,遏汶水三分南流经汶上入南旺湖,建闸21座。七分北流,接济会通河,建闸17座。南北分流济运。又因袁口以北元运河被淤,安山、寿张等闸频受河患,乃由袁口北运道东迁,循金线岭东,又北经靳口、安山镇(今大安山)、戴庙西,北达于张秋。自张秋南至袁口,新开运道60公里多,此西距元代的寿张运道15公里之多。明代的运河南自靳口入东平境,又经安山入东平湖,至戴庙出境,全长30公里。
清初,由于实行海禁,南粮北运主要依靠运河运输。清嘉庆元年(1796年)以后,因运河逐渐失修,致不能全线通航,每年北运漕粮不过10万石。1855年,又因黄河夺清入海,运河堤一度冲毁,运道涸竭。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漕运终止。不久,黄河至临清段不断淤为平陆。东平县境内的运河曾于安山镇西下渡口北,开新坡河以通盐艘,使其北经马庄、窦庄至张家口入大清河。
民国年间,京杭大运河仍南自靳口入县境,经安山镇至戴庙,抵阳谷县,共30公里。1940年始,从靳口至安山一段,共18公里,为东平与昆山县(今梁山)的分界河。1958年扩建东平湖水库之后,运河改走湖西围坝外郭那里村穿过黄河,将原运河在张坝口处截断。1963年水库改建,修复二级湖堤时,又在安山镇与刘口之间堵塞。
现存的运河东平段,基本上是明、清故道,全长34公里。该运河从汶上县张坝口进入东平,首先至新湖镇小河涯村,向北至梁山县靳口村,再入东平臧庄段运河,西北流经王思口、王仲口、鲁庄、常仲口、北王洼、安山段进入东平湖,再西北行经戴庙、五里堡、十里堡段进入黄河。总体流向是东北西南向,但其中河段多曲折,有许多河湾、河滩、堤湾。从现保存完好的情况看,原来河道宽窄不一,宽度在30米-100米之间。
新湖镇运河段,即小河涯段、臧庄一王思口段、王仲口一鲁庄段、常仲口一北王洼段。新湖镇属于东平湖二级湖,境内河道使用、废弃情况基本一样,1960年秋试用蓄洪前,村民迁出。1964年迁回后,沿运河村庄在废堤垫房台,部分运河堤遭到损坏。
商老庄乡段运河,即安山段、东平湖段运河。安山段运河堤,1958年修筑东平湖堤时大部分运河河堤被使用,少部分被村民夷为田地。东平湖段运河基本是现在的东平湖西南堤段内侧,已全被湖水淹没。
戴庙镇段运河,即戴庙一五里铺段、十里铺一黄河段运河。戴庙闸东、西一段运河河道保存较好,1958年修筑东平湖堤时有过维修。五里堡村庄坐落在运河堤上,河堤得以保存,其余河堤包括十里堡段基本不存,河道轮廓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