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著名景点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94&A=10&rec=24&run=13

齐鲁佛教圣地—白佛山
坐落东平街道焦村正北,东靠东平县城,南邻大清河,西望东平湖,北依群山,因白佛山石窟造像—隋代齐鲁第一大佛,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白佛山又名峗山、金螺山,俗名“白虎山”,海拔370米,山虽不高,却是十里长山之首。十里长山,自北向南,绵延十二华里,大小数十山头,峦峦相连,峰峰相峙,白佛山为最南首,拔地而起,如巨龙对天长啸,若猛虎横卧东原,危岩绝壁,狮崖熊峰,古人称其“山势奇绝”。从此南至徐州,此山最高,碑文称其“雄镇一方”。白佛山曾称“峗山”,自山前远眺,整座山如一尊端坐并对天常笑的弥勒佛,那佛面、佛膀、佛胸、佛膝、佛手、佛身上挂的大串佛珠无不形象逼真,惟妙惟肖,古人称山为“峗山”。山不在高,有佛则灵。此山早在西汉时期就是名山。《汉书》载,哀帝时无盐峗山土自起,覆草如赤道状,即此山也。500多年后,笃信佛教的隋文帝以此山灵异,命在此山开凿大佛,凿好后又举行开光仪式。至此,此山香客络绎不绝,更加有名。白佛山历史文化遗迹众多,主要有幽谷佛窟、摩崖题刻、三教寺、天仙圣母洞、祥云洞、大雄宝殿、玉皇阁、圣水观音等主要景点。
牌坊 白佛山牌坊阳面正额“白佛山”三个刚劲有力的大字由东平著名书法家吴澄航先生所书,笔法遒劲雄浑,豪迈古朴;北面“同悟一心”四字反映了道家杂容百家的理念,与当代的和谐社会暗和。牌坊的四根大柱子粗壮而高耸,给人以力可拔山的气势。牌坊四列三跨,格外宽阔,显得大度自然。整个牌坊采用全石结构,仿木建筑形式,飞檐翘角,高贵典雅,具有明、清建筑风格。牌坊两侧,古柏连翠;道路两旁,山树相依,整齐葱郁,婉如仪仗队恭迎佳宾。从这里向山上望去,狮崖雄峰,层层叠翠,紫气迷漫,祥云缭绕。
石阶 石阶是方便游客上山而修筑的。同时也是白佛山景区的特点,构成了山、路、树之间和谐的美。整条盘路虽没有象泰山十八盘那种“拔地五丈”的雄伟气势,更没有象十八盘一面危崖耸石,一面陡壑深涧,但是这里的盘路在两侧柏林树木相映下,有一种和谐之美。当游客穿过这阴阴郁郁的柏林,脚踏弯弯曲曲的石阶,会有一种心情清悠的感觉。这正是游人陶冶情性、深悟哲理的大好时机。
三教寺 位于白佛山之阳,始建于金大定七年(1167年)。初建时只有3间正殿,故称“三教堂”。元代重修,明至清代增建了钟楼等,后更名为“三教寺”。为抢救中国北方最古老的“三教合一”特色建筑,1999年,山东省文物局和东平县政府投资进行修复,重建了配殿、院墙和大门等。主殿内的塑像共三尊,中者为释迦牟尼像,其右者为“文宣王”孔子像,其左者为“太上老君”老子像。
幽谷佛窟 在白佛山幽谷深邃、松柏丛中,隐约可见一组古代石窟造像群。主窟即隋窟,窟口面阳,内正中雕有释迦牟尼圆雕座像,身高6.6米,稳坐莲台,面目端庄,神态凝重,气韵非凡。据专家考证,此像既有中国其它石窟隋代造像共有的特点,更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保存如此完美全国实属少见。
摩崖题刻 山以佛名,佛以山显,白佛山自隋代开凿大佛,前来观光浏览者络绎不绝,其中不乏一批文人墨客。他们观瞻大佛,浏览风光,感慨万千,兴致来临,或歌或书,泱泱数千言,留在东平地方志上,留在摩崖上。其中最引人瞩目者为大明万历年间的摩崖刻字《白佛山赞》,赞文曰:金螺为名,清汶为带。山峙水流,占尽气盘。雄震一方,瞿坛所在。发祥须国,人文累代。巅壑飞云,弥漫世界。祈祷虔诚,霖雨即届。福我生民,亿兆永赖。柏亭为赞,同垂千载。这篇赞书体为汉隶,字经14厘米左右,笔法古朴,与《张迁碑》同出一脉。
天仙圣母洞、祥云洞 天仙圣母洞、祥云洞皆位于白佛山西侧高高的悬崖上,系清康熙年间人工开凿而成。两洞并列,中有石门相连通。两洞南北长10米,东西宽4.6米,高3.8米。门上刻有双龙戏珠、花卉等图案。南洞额曰“祥云洞”,洞内南侧圆雕送子观音像,神台正面刻有瑞兽麒麟图,形象生动逼真。北洞额曰“天仙圣母洞”,两洞内有历代石刻题记10余方。洞下院落系人工垒砌铺垫而成,东西 11米,南北21米,有南北二山门,北山门有石阶直通下方30米处大雄宝殿。
玉皇阁 位于白佛山峰巅,坐北朝南,为单间建筑,阁门楣上书“玉皇阁”三个正楷大字。阁内神台上现存石雕像3尊,正中主尊为玉皇大帝像,头戴天子冠,身穿刻有精美纹饰的龙袍,双手抚膝,颌下有山羊胡,正襟危坐,仪态威严。玉皇大帝左右分别配祀一侍女雕像,均着宫装,发髻高挽、体态婀娜,并分别手执长柄团扇交叉于玉皇大帝头像背后上方。神台两边还分别雕塑一护法神像,右为托塔天王李靖像,左为二郎神杨戬像。
佛山公园 北起白佛山山门,南至佛山街,规划面积36万平方米,由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中心规划设计,规划引用“如意宝瓶”的设计理念,造型为“如意”与“宝瓶”结合体,由南向北依次建设如意广场、宝鼎广场、金螺广场。
雕塑“圣水观音” 位于白佛山山门北侧,全半径61.9米,主雕塑高6.19米、半径21.9米,四周设计十二生肖许愿池、钟鼓环音廊等设施,各系统伴随佛教音乐,不断变幻造型和颜色,呈现出庄严、神圣的意境。
白佛山庙会 磨石山北有一个平坦的广场,是自古以来白佛山庙会的场址。白佛山因隋朝初开始凿窟造像,故而成为佛家之地。按照佛家宗教要求,造像竣工后,必请高僧为佛像举行“开光”仪式,白佛山的开光仪式就是白佛山最早的民众大型聚会,也是白佛山庙会的起源。明清时期道教在这里迅速发展,其建醮道场也异常活跃。由于佛道两教同驻一山,并逐步趋于和谐,致使白佛山庙会得到大力发展。白佛山庙会原在山的南面而不在山的西面,每逢农历二月初二,南来北往的客商、民众便从四面八方云集到白佛山正门前赶庙会,现山前仍存有古庙会戏台遗址。庙会于明清时期移至白佛山西侧的现址,主要是交易木料、农具、传统小商品等。庙会时,必有信男善女爬上白佛山,烧香叩头,祈求一生一世的吉祥。自2002年始,庙会还加入一些群众性登山比赛等健身娱乐项目。
白佛山因其自然景色秀美、历史文化内涵丰厚,逐渐成为中外游客和专家学者观光游览、考察研究的热点之地。东平县非常重视对白佛山的保护、管理和开发,于2000年5月8日,成立白佛山景区管理委员会办公室,隶属东平县文物保护管理所,具体负责白佛山景区的建设和日常管理工作。自2012年起,县政府先后修建登山路、环山路、停车场、进山牌坊和佛山公园。随着白佛山旅游文化建设的推进,白佛山大佛和卧佛将成为景区亮点面世。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东平湖
东平湖位于县境西部,东经116°00′-116°30′,北纬35°30′-36°20′。其北临斑鸠店镇、旧县乡,南接商老庄乡;西部与戴庙镇和银山镇接壤,东部与老湖镇及新湖镇的西王庄、西马庄毗连。湖面南北长45公里,东西宽19公里,总面积为627平方公里,常年平均水面124平方公里,蓄水量为40亿立方米,是山东省第二大淡水湖,也是黄河下游仅存的天然湖泊。
东平湖历史悠久,几经变迁。东平湖在远古时期称大野泽,其名最早见之于《左传》,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春,西狩于大野。”两千多年前,中国最早的地理著作《尚书?禹贡》就有“大野既潴,东原厎平”的记载。《尔雅?释地》载:“尔雅十薮,鲁有大野”,把大野泽列为古代十大湖泊之一。《汉书?地理志》载“大野泽在北,兖州蔽”,指明了大野泽的具体方位。秦汉以来,大野泽又称“巨野泽”。唐代李吉甫著《元和郡县志》说:“大野泽在巨野县东五里,南北三百里,东西百余里。”从这些记载中可以看出,现在的梁山、东平、郓城、巨野、汶上、嘉祥、济宁一带的平原洼地,都是古巨野泽波及的范围,地域之广阔,水势之浩瀚,可与洞庭湖、鄱阳湖相比。北宋大臣韩琦在途经该地时曾这样描述:“巨泽渺无际,齐船度日撑。渔人赅铙吹,水鸟背旗旌。蒲密遮如港,山势遥似蓬。”可见那时水域之广。巨野泽曾屡遭黄河决口泛滥,据《史记?河渠志》记载,西汉武帝元光三年(公元前132年)“河决于刳子(今河南省濮阳),东南注巨野”。唐代著名诗人高适在《东平路中大水》中写道:“傍沿巨野泽,大水纵横流。虫蛇拥独树,麋鹿奔行舟。稼穑随波澜,西成不可求。”这次黄河泛滥,使巨野泽更为浩渺无际。但黄河一再决溢,大量泥沙淤积,使泛区地形地貌也发生很大变化,宋代时巨野泽洼地湖泊已逐渐向北推移,形成以梁山为主要标志的湖泊,故五代末已不再称巨野泽而称梁山泊。《宋史?宦官传》云:“梁山泊,古巨野泽,绵亘数百里,济、郓数州赖其蒲渔之利。”这时,水势依然很大。这就是著名古典小说《水浒传》描写的“山排巨浪,水接遥天”“纵横河港一千条,四下方圆八百里”景象。金明昌五年(1194年)黄河大决阳武,在梁山泊分流长达近百年,遂造成严重淤积,以致济水湮没,菏泽垫平,湖水逐渐涸退,面积大为缩小。明代时,古梁山泊只剩下马场湖、南旺湖、蜀山湖、任庄湖、安山湖等五个分散的积水湖,史称“北五湖”。《明史?地理志》载:“东平州西有安山,亦曰安民山,下有积水湖,一名安山湖”,后人考证“安山湖即昔日之小洞庭也”。据旧县志载“清咸丰五年(1855年)河决兰封,灌入县境,安民山屹立洪波中……民田汇为巨泽,”因当时积水淹没地区绝大部分属东平所辖,故有“东平湖”之称。1958年,经国务院正式命名为“东平湖”。
从两千多年前的古大野泽,到巨野泽、梁山泊、北五湖、安山湖,又到今日的东平湖,是历史上著名的八百里梁山水泊即今日东平湖的盛衰变迁史。它说明,东平湖是古梁山泊真正的遗存水域,那些风云千载、传诵百代的水浒英雄演兵水寨、替天行道的故事,就埋藏在这片神奇的波涛下面。
现在的东平湖水域,虽然稍逊于千年前那纵横数百里、港汊万千条的宏大气象,但是它那天然妖娆的美容丽姿丝毫不减,仍然令无数人倾倒。
东平湖景色优美,风光无限。东平湖素有“小洞庭”之称,这里青山环绕,绿柳垂岸、碧波荡漾、银鸥翔天,一幅天然优美壮丽的山水画卷。东平湖周围群峰环立,南为梁山,西为金山、昆仑山、腊山,北为九顶莲花山,东为水牛山,卧牛山。山得水而秀,千岩挺翠,万壑堆绿,古木旁流泉飞瀑,朱楼畔云缠雾绕,倒映于湖中,宛如美妙的童话世界。东平湖像一块巨大的玛瑙,镶嵌在群山之中,又像一面镜子,映照着碧峰蓝天。这里,终年藏秀纳娇,四时景色变换。春天,百里长堤如带,柳丝垂金,燕声呢喃;浅水畔,小荷初发,嫩苇如锥,充满无限生机。夏天,菱芡铺绿,红莲怒放,满湖碧波,如点胭脂。秋天,波平浪静,一碧万顷,芦花飘雪,锦鳞游泳,“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歌唱晚,响彻古城之滨,雁阵惊寒,梦晓大野之源。更是一排雄浑与妩媚共存,豪华与婉约合一的瑰丽图景。冬天,雪后群山,逶迤连绵,如银蛇起舞,山上万树负雪,皆如玉雕;平湖沉静凝碧。它的天生美艳,吸引了古往今来多少名人雅仕、墨客骚人到此一游。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曾作《游小洞庭》诗赞叹:“湖山上头别有湖,芰荷香气占仙都。夜含星斗分乾象,晓映雷云作画图。风动绿萍天上浪,鸟栖寒照月中乌。若非神物多灵迹,争得长年冬不枯。”在小洞庭的东南岸边,曾有宋代东平郡守刘敞修建的乐郊池亭,当年,“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泛舟湖上,游览乐郊池亭,对这里的美景赞叹不已,挥笔写下“乐郊何所乐?所乐从公游……有山在其东,有水出逶迤,有台以临望,有沼以游嬉。仰俯迷上下,朱栏映清池。草木非一种,青红随四时……”的诗句。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夜过梁山泊,深为小洞庭美妙的夜色所陶醉,留下“更须月出波光净,卧听渔家荡浆声”的佳句。元代诗人贯云石秋到小洞庭见芦花怒放,遂挥毫赋诗:“采得芦花不尘,翠蓑聊复藉为茵。西风刮梦秋无际,夜云生香雪满身。”此后许许多多的文人游小洞庭都留下妙文佳篇,美不胜数。尽管流年似水,斗转星移,东平湖依然风华常驻,丽质不衰,至今仍保持着迷人的青春魅力。1985年,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其为省级风景名胜区,同时,作为水浒旅游线上最重要的景区推出。
东平湖物类繁多,水产丰饶。东平湖常年水面21万亩,水深平均在2.5米左右,水质肥沃,无污染,加之群山环抱,水面辽阔,气候温和,极易水生动植物生长,是山东第二大淡水渔场。湖中有鱼类、贝类水生动物60余种,主要有鲤鱼、鲫鱼、甲鱼、鳜鱼、中华绒螯蟹、田螺、大青虾、白米虾、麻鸭等。年产量在3000吨以上。因东平湖与黄河相通,湖中黄河洄游鱼类甚多,20世纪60年代初期,在东平湖北部黄河入湖口,每年谷雨前后,常常形成鱼汛。入湖鱼类以黄河鲤鱼最为著名,这种鱼金鳞赤尾,肉嫩味美,自古即被列为名吃。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有“岂其食鱼,必河之鲤”句,这“河鲤”即指黄河鲤鱼,这是热情好客的东平人招待远方朋友的一道名菜。鳜鱼也是东平湖的名贵食用鱼。这种鱼俗称“鱀花鱼”,它与黄河鲤鱼、松江(上海市松江县境内)鲈鱼、兴凯湖大白鱼一起,被誉为中国“四大淡水佳鱼”。鳜鱼体侧扁,背部隆起,背鳍有带状棕色斑点,肉呈蒜瓣状,质地细嫩,味道鲜美,可做成“清蒸鳜鱼”“珍珠鳜鱼”等多种名菜。唐朝诗人张志和曾为之写下“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的赞美诗句。尤为著名的是用东平湖甲鱼做成的名菜“霸王别姬”。甲鱼乃百鱼之王,高级滋补品,配以肥嫩母鸡,再佐以上等调料,经名厨师精心烹制而成“霸王别姬”,这是中国八大菜系之一 — 鲁菜中的“大件”,名播大江南北。据说,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来中国作首次访问,就曾用东平甲鱼招待过他。许多中央首长来东平检查指导工作时,也曾品尝这一名菜。中华绒螯蟹是东平湖的又一种名吃,这种蟹膏满黄实,味极鲜美,古人曾留下“肌肤未解黄金甲,骨髓长留白玉膏”的赞誉。九月金秋,蟹肥菊黄,烹蟹下酒,游湖观光,是许多人向往的一种享受。东平湖大青虾、淡水田螺等脂肪含量低,而蛋白质丰富,亦是桌上佳肴,大量销向国际市场,信誉良好。
东平湖水生植物也极丰富,达40多种以上,分属2门18科30属。主要有蒲、苇、藕、菱、芡,以及各种水草,鸭子草、轮叶黑藻等。东平湖连通着黄河、运河、大清河、小清河等大小十数条河流,这些河流带来大量丰富的有机质,在平坦的湖底积淀为一层厚厚的淤泥,对各种水生植物的生长极为有利。夏天,蒲苇茂密,菱荷覆水,湖上是一望无际的深碧浅绿,姹紫嫣红。雪白的菱花,火红的莲花,金黄的芡实花开在万绿丛中,宛如一幅铺在天地间的水粉画,景色格外秀美。秋天,金风送爽,百草结籽,是湖里最繁忙的季节。渔家风帆鼓满,千船竞发,去采莲摘菱,收割蒲苇。渔家姑娘们那欢畅的歌声笑声和小船划水声,像一曲优美的交响乐在碧波间跳荡,那一垛垛芦苇,一舱舱菱芡,镀着夕阳的金辉,好像在展示东平湖的丰饶与富足。东平湖的菱角、芡实、莲籽不仅产量丰,而且个体大,品质好,素有“菱似元宝莲如珠”之誉。特别是芡实,更久负盛名。芡实俗称“鸡头米”,既是名贵的滋补品,也是治疗慢性腹泻、肾亏脾虚的优良中药材。原县“鲁新公司”以芡实、莲籽等为原料酿造的“唐龙健美酒”,曾荣获第十五届国际博览会优秀发明奖和比利时布鲁塞尔尤里卡世界发明奖,畅销东南亚,被消费者誉为“天下第一美酒”。以东平湖麻鸭蛋为原料生产的“东平湖”牌松花蛋和咸鸭蛋,也是名吃之一,远销欧美国家。这两种名吃和另一名吃“东平糟鱼”,被人们戏称为东平的“两弹(蛋)一星(腥)”,享誉全国。东平湖芦苇资源丰富,以此为原料生产的苇屏风,色泽鲜艳,工艺精良,是具有很高艺术含量的装饰品,风靡国际市场。
东平湖湖河相连,功能非凡。东平湖地处黄河下游,是南北水路的咽喉枢纽,怒涛翻滚、浊浪生烟的万里黄河傍湖北堤浩荡东去,纵贯南北、逶迤千里的京杭大运河穿湖而过,发源于泰沂山区的大汶河滔滔西泄入湖,与从鲁西南平原上百折千绕汨汨流来的小清河、宋金河等众水在湖中相会。一碧万顷的湖水从群山中的一条峡谷通向汹涌澎湃的黄河。众水奔流,汇经此处,确有一种涵纳万象、吞吐天地的雄伟气概。新中国成立以后,东平湖作为滞洪区,以它的博大胸怀,数次接纳黄河巨浪入湖,确保了这条地上悬河下游两岸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在湖的西、北部河湖共用大堤上,20世纪50年代以来,先后修建多座进(出)湖闸,这些钢浇铁铸的庞然大物,列阵于巨蟒般盘卧的湖堤上,锁黄龙,镇大泊,调阴阳,保平安,气冲斗牛,威壮山河,为明丽多姿的东平湖构造一道特殊的风景线。
东平湖还是中国水利建设史上空前的伟大工程—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一个重要输出口。滔滔不尽的长江水通过梯级提升,将源源不断地流入比它海拔高40米的东平湖,然后穿过世界奇观“黄河隧洞”,流向广袤的华北平原,让那片干旱的大地,重新焕发出绿意蓬勃的生机。在这一举世闻名,造福子孙万代的宏伟工程中,东平湖将一如既往的作出自己的贡献。那时,这片历史悠久、文明富裕的巨泽大泊,将变得更加宽广美丽。
国家森林公园—腊山
腊山,脉络岱宗,挺秀鲁西,坐落于县境西部银山镇卧牛山村之阳,东平湖西岸,主峰海拔258.4米,总面积3.5平方公里,有大小72座山峰,50余处景点。其中最著名的有“三清宫”“老虎洞”“泰山行宫”“玉皇殿”“瞰湖亭”等。腊山虽不高,却素有“山奇雄,峰奇秀,岩奇险,石奇美”之称,加之它与东平湖山水相依,天光照水,碧波浩渺,百舸扬帆,美不胜收,构成独特的游览风景区,自古被誉为“小泰山”“小岱峰”。1993年,腊山森林公园被山东省林业厅批准为省级森林公园;1996年晋升为国家森林公园,1997年被评为“全国森林公园十大标兵”之一,2000年又被国家林业局授予“全国文明森林公园”称号。
腊山原名叫拉山。传说腊山得名于禹王封山之时,当年大禹治水来到中原一带,见河道为峰峦所阻,其中一山树茂石奇,神秀无比,便命神牛拉此山于东海之畔,与风景秀美的雁荡山毗邻,并名为“拉山”。神牛拉山至古大野泽畔(今东平湖),见波浪荡天,大水浩渺,误以为来到东海,随兴而卧,休歇于此,这一觉竟过去了数千年。神牛卧化为石,成为“卧牛山”,而碧如青螺的“拉山”则耸立湖畔,横空出世般成为佳绝一方的胜景。因日出之时山巅瑞气缭绕,霞辉闪耀,状若宝塔开光,酷似蜡烛吐焰,故其名称又演变为“腊山”。后来,太公大封诸神,见此地山清水秀,天然佳丽,遂许为仙居之所。由是八仙来此相会,丘祖亲临布道,神迹仙踪,遍留灵石芳草之间,故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此山又叫做“聚仙山”。到了清初,康熙皇帝下江南,路过腊山,见此山景色优美,道观众多,堪与泰山相媲美,便把腊山封为“小岱峰”。
腊山是一座道教名山。从目前残存的碑记石刻看,腊山道教文化至迟发端于隋唐,之后鼎盛于宋元而完善于明清。经过历朝历代主持道人、地方官员、黎民百姓捐资献力,得以发展,遂成宏大之规模,影响波及中国北方广大地区,尤其是齐鲁一带,成为远近闻名的道教名山。山上的所有建筑群及摩崖雕刻,如祥龙观、玉皇殿、碧霞元君祠等,都是道家所筑,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物价值。整座山上的景点,几乎全部都蕴涵着道家文化那种怀秀忘机、学旷若虚、体仁含静、返璞归真的高清意韵。正因为腊山卓妙不凡,内涵丰厚,在茫茫1500余年的历史岁月中,才庙貌恒新,青烟缭绕,香火不绝,以巨大的磁性,吸引无数高道名僧来此修行,也吸引四面八方的群众上山祈福、览胜。山上一年两度的庙会(每年清明节和古历十月初一,各持续6天)场面浩大,热闹非凡。为方便游客观览,山上增设了美观大方、安全可靠的吊篮式索道,使这座千古名山更增添几分现代风采。
腊山之名播四海,声闻天下,还因为它与水浒英雄们有一段肝胆相照的因缘。当年八百里梁山水泊芦苇浩荡,港汊万千,古典文学名著《水浒传》中描写的梁山英雄晁盖、吴用、阮氏三雄聚义举事,打出“替天行道”杏黄大旗的首发地点就在腊山景区。在这“芦花深处屯兵士,荷叶荫中治战船”的广阔水域里,那些剽悍豪勇,武艺高强的农民起义军首领们,演出过一幕幕杀富济贫,抗击官军,震惊天下的历史话剧。至今,山上聚义厅首建遗址犹在,山下石碣村英雄故里仍存。随着历史变迁,水泊八百里的图景虽非当年,但梁山好汉的伟大壮举,数百年来犹在民间流传不衰,使人闻之荡气回肠!电影和电视连续剧《林冲》《晁盖》
《阮氏三雄》都曾在此取景,真实地再现当年山水纵横、苇荷苍茫的原始风貌。
腊山之所以成为道教中心和水浒圣地,并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它的历史原因和环境条件。首先,历史上,自汉迄清,数千年来,东平虽仅一隅之地,却曾为国、为郡、为府、为路、为州、为县,历经朝代更迭,而其治所—与腊山隔湖相望的州城,却一直重心未移、地位稳定。州城地处古济水、汶水和大运河交汇地带,北通燕赵,南控江准,恰是南北水路的咽喉枢纽,交通极为便利。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加上发达的经济文化,使其成为中国北方著名的都会城市和军事重镇。州城的繁荣兴旺,辐射包括腊山在内的周边地区,对封建社会宗教文化的发育和传播产生重大影响,这一点,从腊山现存的道观碑刻中可以得到印证。特别是金太宗天会六年(1128年),国都一度由大名府迁驻东平故城,宗教文化更得到空前发展。腊山景区内许多摩崖造像、道观寺院,多发端于此时。繁盛而独特的宗教文化景观,自然会对天下的黄冠青童们产生巨大吸引力,明乎此,腊山之成为名震中原的道教中心就不奇怪了。腊山景区道观寺院林立,文物古迹遍布,正与东平在历史上的特殊地位密不可分。同样,腊山雄峙大泊之畔,山水相依,芦荡广布的复杂地貌,为农民反抗压迫,奋起斗争提供了理想的天然舞台。八百年前,“该出手时就出手,风风火火闯九州”的梁山好汉们正是看中这一点,才以此为大本营,演出一幕幕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壮举。其次,腊山独具的环境条件和它的天赐之美也使它必然成为风景名胜之地。腊山没有泰山的雄,却有泰山的奇;没有华山的高,却有华山的险;没有黄山的阔,却有黄山的美。腊山叠嶂陡立,有峰皆秀。奇诡处看似山重水复、濒临绝境,走近时却又柳暗花明、峰回路转。千尺高岩,危石累累,竞生老树枯藤;万丈悬崖,不生寸草,却有飞瀑流泉。更足称奇者,是山前后有洞,洞又相通,深不可测,每欲雨而出云,常经风而吐雾。峰峦嵯峨,长年碧云缭绕;钟灵毓秀,有时可见佛光。域内妙景天成,特点显明,西部幽,中部秀,东部雄。西部怪石如虎,古柏似龙,花自开落,鸟自翔鸣,高天绝尘,碧空照影,漫步古藤牵衣之小径,如入万古幽旷之中。中部则树茂阴繁,云缠雾绕,飞阁流丹,庙貌崇耀,移步换景,妙中有妙。置身其间,给人以脱凡超尘,恍入世外仙境之感。东部最为雄浑豪阔,在瞰湖亭上放目,天风荡荡,烟波渺渺,“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河灿烂,若出其里”。更加苇蒲被岸,菱荷覆水,柳丝垂碧,莲朵吐霞,真是雄中有奇,奇中有秀!驻足山麓,可遥想当年八百里梁山泊“山排巨浪,水接遥天”的浩瀚气象,也可产生宛若住西子湖畔赏接天莲叶、映日荷花的佳思妙想。
水为山之灵,山为水之骨。正是因为有了东平湖,腊山的秀逸之美、潇洒之姿,才具备了一种博大恢弘的精神底蕴和丰实厚重的文化内涵。同样,也正是因为有了腊山,东平湖才增添了几分飘逸灵秀之气和神秘曼妙色彩。这迷人的湖,这醉人的山,这如梦似幻的仙境神苑,既幸得于人世之青睐,更有赖于天地之造化。
云路桥 云路桥是一座古色古香的石桥,建立在巨大的沟壑之上。桥上是石雕的柱子和带花纹的栏板。其下沟深不可测。每到夏天云雾迷漫之际,这里云雾遮天,冷气习习,百流入谷,过涧穿桥,奔腾而下,喷云吐雾,飞流洒珠,景色壮观!要是从桥上走过,就有在云间天上行走的感觉。这正是云路桥所以得名的由来。
当年,孙思邈所修的老桥就在这座桥下,形成桥上桥。现在的这座桥是1994年重建。在这座桥上观景别有韵致,但见峰峦叠嶂,满目翠色,流云飞瀑,烟蒸霞蔚,与山上的绿树红花相映衬。其间,道观庙宇,朱楹金顶,绿瓦红墙好比琼楼玉宇,仙山胜景,给人以离世脱俗、成仙化神的感觉。
古乐台 过了云路桥,经过腊山国家森林公园办公楼前雪松凝碧的小广场,迈上莲柱护栏青石砌垒的台阶,在上山盘路的对面,有座平地石基起台的硬山式阔大建筑物,方形石柱托举着画梁雕栋,远看如飞燕展翅。这便是在历史上曾闻名方圆数百里的腊山乐台。乐台建于明正德八年(1513年),至今已近500多年的历史。据清代碑文记载,乐台为腊山祥龙观全真龙门派十世祖、著名道教音乐家杨清荣所建。杨清荣,道号贵华,镇江丹徒人,明代赐进士。因仕途坎坷,弃官出家,云游四方,来到傍湖而峙的腊山,遂落居于此。杨清荣擅长音律,精于管弦,常自谱曲,率众演奏。凡做其弟子者,必娴熟一种乐器,方可入山问道。杨清荣还倡导腊山清明节庙会,吸引远近百姓赴会听乐,以广宗教。庙会期间,道士登台献艺,盛况空前,并成为传统由后世道人继承下来。乐台楹联“声遏行云一曲升平千圣乐,歌翻白雪五音调谐万民欢”,正说明了当时的盛况。腊山“梧桐大管子”,是道门颇负盛名的管乐器。传说民国初年,道长杜永奎月夜漫步山林,忽闻乐音绕耳,遂循声觅去,来到仙游街,听得乐音发自悬崖上的一株梧桐树,急忙攀岩折枝,以桐木作管,芦根为哨,制成梧桐大管子,吹奏起来,乐音果然浑厚悠扬,清越无比。从此,腊山道乐更加声名大震、冠盖齐鲁,“梧桐大管子”也成为全真龙门派的传家宝。20世纪80年代,文化部门曾组织专业人员对腊山道教音乐进行收集研究,整理出一批较为完整的作品。其中“小拜门”“清河会”“雅乐”等15首精品曲子,被编入《中国民间音乐集?山东卷》,作为道教音乐的代表性作品传世。2006年,泰安电视台拍摄了东平道教音乐专题片。2008年,腊山道教音乐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天地胜境坊 在古乐台对面,拾级而上,便是“天地胜境”牌坊,坊高5.2米,宽5.7米,全石结构,柱顶浮雕云朵。坊梁两面刻龙镌字,阴面为“天地胜境”,阳面刻“欸声青霭”,用的是汉简体,书写古瘦有力。“欸声青霭”,意为站在此处可听到湖面上传来的橹声渔歌,亦可欣赏身边绿树堆烟的青山翠峰,是一种互孕而灵明内通、美妙无比的意境。
灵官殿 登上“天地胜境”坊石阶,盘山路一分为二,按照传统习惯,进山游览一般以西路为主,因为东路至平云桥与西路合二为一,故东路常作为游客下山时首选路线。东路中间,有一处立山式灰瓦盖顶、老柏横空遮荫的古建筑,即是灵官殿。殿内一尊彩塑王灵官像,红脸膛,三目圆睁,锯齿獠牙,虬须怒张,披甲执鞭,一幅威武凶狠之相。俗话说:“进山不进山,先拜王灵官”。灵官是道教的护法神将,司镇守道观山门,驱妖压魔之职。灵官殿相当于佛庙的“天王殿”,一般安置在山门之后,有的山门店即是灵官殿,有的灵官像两侧,还悬有“三眼能观天下事,一鞭惊醒世间人”联语。灵官殿前有古柏两株,一为唐柏,一为明柏,皆老干虬枝,苍劲古朴;有棠棣树一株,春暖花开时,古树映流云,银朵照碧叶,景色格外优美。殿两侧,有清乾龙八年建造的钟架一座,形制浑厚古朴。遥想当年钟声悠悠,响彻山林,道士洒扫,肃衣诵经,山林间是何等繁盛的情景。
祥龙观 又名“三清宫”,是金朝著名道人邱处机修身布道之所,典型的金代建筑,为八挂图式格式。工艺精巧,玲珑别致,结构奇特,古朴典雅。大殿为老君堂,西楼为“三清宫”、邱祖阁,东楼为藏经阁,南屋为道士膳房。老君堂始建唐代,由孙思邈主持修建。三清宫、邱祖阁是一座古式木石结构的二层楼。房顶为古城墙式,门旁有邱处机亲自栽植国槐、青桐树各一棵,取“怀童不老”之意,距今近800年。树围一搂有余,树干高于楼房数十米以上,枝叶茂密,遮天避日,将整个院落覆盖。
云梯 云梯乃青石阶盘道,建于唐代,东西各有一架,悬于碧峰之上,似通天之路。云梯两边或苍松怪柏,或峭壁悬崖,真是一步一重天,步步景色奇。登至天街上平云桥,云雾缭绕,如入“太虚幻境”,逍遥自在之意油然而生。可谓:攀云梯,观虎洞,石怪松青,如升仙界;登岱峰、观湖景,碧波白帆,胜似蓬莱。有首《云梯》诗云:“人道腊山山色秀,睹之果不负盛名。层林茫茫呈野趣,怪石嶙峋夺天工。云开九霄观丹阙,雾锁千仞隐翠峰。劝君休夸五岳游,不登此山亦虚生。”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到此揽胜,争相勒石刻名,其中“阿南屏翰”“气象万千”等构成摩崖石刻斑斓多彩的书法长廊。
药王庙 借助天然石洞建造而成,有古时石臼、石桌等,内塑药王金身。药王乃孙思邈,唐代著名道教学者、医学家。相传药王游历名山,曾在此山采药济世,为方圆百里百姓治病行医,从不收银钱,达数年之久。庙前有一井,传说药王为百姓熬药所用的水就是这里。井水终年清澈,方圆百里香客前来取水讨药,络绎不绝,香火终日不断。
1998年投资修建索道,修缮、修复玉皇殿、太白庙、玉灵台、老虎洞等12处景点,兴建聚孝堂、聚仙阁、老君堂、盘路、牌坊等十几处景点,并开发六工山、马跑泉新景点。自2005年开始,东平县政府对腊山森林公园实施新的管理体制,并对腊山实行新一轮开发,把东平湖、聚义岛和腊山有机地融为一体,打造全国著名水浒文化旅游区。
玉皇殿 玉皇殿紧靠悬崖而建,均为石壁瓦舍,朴实中不失雄伟,精巧处亦很壮观。玉皇殿内,有唐时栽植侧柏一棵,苍劲挺拔,树丫奇形怪状。该殿建于明万历四十六年,清康熙五十一年、乾隆二十年,雍正十一年曾重建整修。之后由于天灾人祸,庙倾像摧。玉皇殿是1993年开发森林公园后重新修复的。内塑有玉皇大帝金身、金童玉女、四大天师等。墙壁绘有诸多天神壁画,门口两座石制平顶雄师把守殿门,给人以威严肃穆之感。玉皇殿与老虎洞相通,是天然的石穴造就。相传《水浒传》中阮氏三兄弟曾藏在洞中躲过了官府的缉拿。此洞与太白庙相对,相传是太白金星下凡之处。整个大殿被悬崖所环抱,由奇柏所簇拥,加上八仙台、仙人桥等景点衬托,古庙险峰,奇柏险石,交相辉映,美不胜收。
碧霞元君祠 始建于唐朝,明崇祯六年(1633年)、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曾两次重修。祠内奉祀碧霞元君神像,左右彩塑金童玉女、送子娘娘、眼光娘娘。传说碧霞元君神通广大,且颇为灵验,能使妇女生子,保佑儿童,延及农耕、经商、旅行、婚姻、疗病等,可谓有求必应,因此在民间影响至为广泛。祠前护栏处镶嵌着一块画像石,名为“麒麟送子”。据专家考证,此画像为汉代遗物,图案描绘简洁,雕刻刀法流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是不可多得的历史文物。
老虎洞 玉皇殿附近,有个天然的石洞,叫“老虎洞”。洞高2米,洞内面积约30平方米,洞中的卧虎依天然石形雕刻,刀法古朴流畅,造型憨态可掬,传说此即为药王救活之虎所化。洞壁上还刻有“阮世三雄”高浮雕造像。老虎洞下临绝壁深渊,站在洞口远眺,则林海翠色、平湖波光,尽收眼底。“前老虎洞”掩藏在绿树丛中,保存完好,洞口石壁上刻有明代诗人于慎行《游虎窟南洞》诗一首:“湖上青山俯画楼,春来登眺思悠悠。香台雨色千峰暮,曲洞松声万壑秋。落日遥悬平野树,浮云忽断大清流。共和康乐多豪兴,更见羊河接胜游。”
八仙台 虎窟西侧,一块三角形巨岩自陡峭的山体中突兀伸出,上有七尺平台,边缘护以铁栏。传说八仙曾聚会于此,故名八仙台。八仙台西依千尺危峰,东临万丈深渊,在台与危崖之间,隔着一道数尺宽的峡谷,以石块为桥相连。传说这桥是八仙中的铁拐李举起神杖,指点蓬莱仙山,呼唤来的飞来石。后人称之为仙人桥,意寓过了此桥即可成仙。攀上悬崖,跨越其上,若临深履薄,如骑虎跳涧,玩得让人心跳。古人曾有“虹飞千仞上,曾此度神仙”的诗句,以形容其险要。驻足八仙台上,脚下林海凝碧,绿树如涛。回首身后诸峰,怪石嶙峋,危岩横出,奇松怪柏攀于崖上,若游龙凌空欲飞;异花佳卉生于石隙,似梦中天女散花。而放目东北天际,平湖如镜,水光接天,翠苇碧荷,绿浪无边。微风带着田野的清芬徐徐吹来,荡襟拂胸,舒心畅意,给人以飘飘欲仙的感觉。
快活林 平云桥前方不远处,有一座牌坊式券门,叫做观湖门,又称浒风门,意即进入此门,便可领略八百里梁山水泊的浩然雄风。自观湖门往东,直到龙王口,是一条弯曲悠长较为平缓的林间小路,路旁茂草盈岩,野花盛开,树密林深。走在小路上,绿叶拂衣,红尘渐远,天清云净,爽风扑面;攀八仙台,登碧霞祠的惊险顿减,使人感到轻松惬意。
瞰湖亭 位于腊山东山头。此处海拔140米,为观赏湖上风光的最佳位置。放目远望,山水相依,烟波苍茫,船桅如林,蒲苇浩荡,“周围港汊数千条,四面方圆八百里”的宏大场景展现眼前。遥想数百年前,义军壮士在水上安营扎寨,演武操练,旌旗飘飘,刀光闪闪,金鼓齐鸣,杀声震天,那场面该是何等威武壮烈!往事越千年,兵戈化古史,今日的东平湖,收拾百代兴亡,藏起万种沧桑,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碧波万顷,渔帆点点,百鸟飞翔,天然一幅壮美画卷。风起处,松涛阵阵相声远;夕阳时,云绕雾锁欺天宫。如果在此看湖上日出,红轮一线,跃出远山,更令人惊叹!人们说:“不到腊山,不知东平之美,不登瞰湖亭,不识平湖之奇”。有登瞰湖亭诗曰:“平湖环抱小岱峰,亭影照水柔深情,白帆点点来天外,翠羽啾啾穿水中。晨观日出有双阳,晚看夕照峰三层。湖歌山舞忘归路,恋山乐山享升平。”
百龙亭 五凤岭之西,即为腊山极顶,海拔258.4米。极顶之上,建有全石结构、气势壮观的六角亭一座。亭起于高台,鼓型柱础,青石立柱,围以饰物雕花石质护栏。亭上或阴刻,或浮雕,“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俱为龙形。亭以龙身为脊,龙头翘角,作仰天长鸣、凌空欲飞之状。其雕刻刀法朴厚流畅,豪放而不乏俊秀,粗犷而不失细腻。站在亭上放目,四周景色尽收眼底:远山秀拔万状,近山幽丽千姿:黄河如带,绕山而来:沃野平畴,织锦铺绣。俯瞰东平湖,烟水浩渺,衔远山,吞大河,荡天沃日,波涌浪翻,云蒸霞蔚,气象万千。若逢夏季雨后,四周云飞雾卷,群山尽被淹没,惟余峰头绿树,如天涯瑶草若隐若现,从而形成腊山独特的“云海玉盘”奇观。
青龙观 始建于明隆庆元年(1567年),从遗存的《重修碧霞祠碑记》《重修老虎洞碑记》《重修玉皇庙碑记》等碑刻文字看,清雍正六年,乾龙十六年、五十九年,都曾对这组古建筑进行过修缮。但由于年代久远,失修严重,这组古建筑目前仅存钟鼓楼和碧霞祠,其余部分包括玉皇殿在内,都已圮毁。但从遗址,可以使人联想到当年飞檐翘角、画梁雕栋、富丽堂皇的风貌。民谣“二月二,龙抬头”,每年此时,是青龙观庙会,远近群众来此祭祀,香火繁盛。
青龙观建筑位置优越,背靠悬崖,面对水泊,青山绿水,视野宏阔。这里东平湖风景线格外秀美,站在巍峨的石楼上,仰望山上峰峦耸立,险石累累;俯瞰脚下银鸥翻飞,烟波浩渺,令人荡气回肠,心旷神怡。
天慧园 腊山国家森林公园内的古乐台右侧,有一组完全采用江南翠竹搭构的建筑群,这里便是游客下榻之所—天慧园。门楣上“天慧园”三字系中国已故著名书法家刘炳森先生所题。天慧园集住宿、餐饮、娱乐为一体,为到腊山旅游的客人提供吃、住、玩、乐诸多方便。在这里可以品尝“全鱼宴”“霸王别姬”
“莲子八宝饭”等东平湖特有的风味名吃,也可以尝用用丹参、茵陈、远志、紫花沙参等野生名贵中草药烹制风味独具的腊山药缮;同时,还可以欣赏具有浓郁江南风情的少数民族歌舞,尽情享受在喧嚣红尘中难得的自由与快乐。
土山岛风景区
位于东平湖中心,海拔50余米。西距东金山村约4华里,其西北部断续有后山、香山和郭山等三个小岛。现岛上全部覆盖着砂页岩风化后形成的紫红色土,故名土地山,又称阜山,而史称“无影山”。据《东平州志》载:“《水经注》无盐城东北五里有阜山,疑即此山,旧志州西三十里,大阜无峭岩状,所生草木,随日无影,故又名‘无影山’。”当时无影山的林木繁茂,遮天蔽日。无影山西曾为九省御道,南北来往车辆如流,人涌如潮。
椭圆形的土山岛,据说历史上曾是九省御道,设有重兵把守,历代都是军事要塞,更是《水浒传》中英雄出没之地。传说“智取生辰纲”之后,晁盖、吴用、公孙胜、刘唐、阮氏三雄七个水浒头领为躲避官府缉拿,便来到此岛寺院聚义,所以又有“聚义岛”的称号。水浒英雄战官军、仗义疏财、杀富济贫,都曾在这片水域中出没。 岛上有晁盖墓,听说生辰纲就藏在这个岛上。
明朝时,岛上建有一座寺院。寺在山北面,低于无影山头,若藏起一般,故而叫“藏梅寺”,后为“观音堂”。岛上存有重要碑刻11方。据碑文记载,该寺于清康熙、雍正、嘉庆年间均进行过翻修。寺内有口大钟,与东平州的大钟为“姊妹钟”,撞击其一,此响彼应,互为鸣和。这座小岛上还有“洄源亭”遗址,故另名“亭子岛”。据清蒋作锦《东原考古录》载,洄源亭为唐代诗人苏渊明任东平太守时所建。亭子建好后,他宴邻州四位太守于此亭饮酒赋诗,后世传为佳话。
游东平湖观览风光不上土山岛,则不算是游东平湖。若领略东平湖的无限风光,则须徒足此岛。古人所记述的“菱、荷、芦、苇苍翠满湖”,“谷阳蚕尾,诸峰罗列排闼送青,清波涟漪,鱼鸟亲人”的妙境,今日依然令人洗目畅胸。若值秋夜,借皎月一轮,看细浪耀金,渔火闪烁,远山如黛,听鱼戏水波,轻涛拍岸,可以体味当年梁山泊中泛舟的意趣。
土山岛不仅风景绝美,且为从前之交通要道、军事咽喉。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曾设后方医院和兵工厂于岛上。数年后,为保证汛期安全,该岛居民已迁往东金山。近年岛上又有一些居民,岛旁常有渔船停泊,成为自然避风港。不少游客也常乘舟艇来岛上观赏湖光山色。1986年秋,当代著名词曲作家晓光、生茂等漫游无影山,兴味所至,喻此岛为第二个哈尔滨太阳岛,并谱写了一曲声情并茂的《东平之歌》,赞美土山岛的美丽风光。
土山岛唯存残碑是重要的历史古迹,已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水浒英雄聚义之地—棘梁山
棘梁山又叫司里山、立良山。此山因荆棘丛生、树木稀少,故棘梁山亦名荆棘山。宋代以后,因在此曾设巡检司,故又名司里山。它位于东平县西部的银山镇和戴庙镇交界处,紧靠220国道。距县城32公里。司里山东面为银山镇后楼村,西面、南面为戴庙镇司里村,面积为23.5万平方米。古代棘梁山的山体广袤挺拔,后经过历代黄河、汶水的洪水淤积,致使山体下部已被掩没很多。
棘梁山曾是北宋晁盖、宋江等水浒英雄初期聚义的地方。在银山镇西汪村一古代寺院遗址中,曾发现一块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重修瑞相寺碑记》,其中提到宋江聚义地点就在此棘梁山上。碑文中有“峰会右宋梁王名江,忠义聚寨,名立良山也!”明确记载宋江等好汉起初就是在这座山上劫富济贫、对抗官府的。至今山上仍留有火并沟、聚义厅(漫海滩)、宋江井、宋江钟、李逵把关处(仙人洞)、南关西关、旗杆窝、粮仓、分银台等遗迹遗物。
火并沟 山西面有条沟叫做火并沟,又叫林冲火并王伦处。这条大沟里通水泊外接大道,是水浒寨主送客的一个立足点。当年,王伦不接受晁盖等人,即打发他们另寻安身之处。在梁山寨中,有一位刚来时间不长的人,他就是豹子头林冲,因他无路可寻,被逼上梁山,入伙以后,却一直被心胸狭窄的寨主王伦所嫉妒。王伦认为自己德不能服众,武不能降敌,怕这位京城来的八十万禁军教头牌大盖主,就多次刁难他。林冲心中一直压着万丈怒火,在此又见王伦这样无情的对待晁盖等人,气愤不过,豹眉倒竖。他按捺不住,大吼一声,上前抓住王伦,提起双腿,将其活活掼死在沟旁的大石头上。后人赞扬林冲的义举,将此处叫做火并沟,也有人叫做火并王伦处,以作纪念。
聚义厅 山西南麓有条盘道,名为 “云梯”,尽头的那块巨石称“漫海滩”,传说是晁盖等人所修聚义厅的遗址。“漫海滩”北部有两块巨岩,雕有一佛二弟子像,为北齐年代所刻。该佛像占据了整块山岩,显得非常高大。巨岩的侧面刻有众多佛像,并布满石龛。岩顶上有一排安插建筑构件的石窝凹槽,平坦石面上有分布均匀的柱础窝和长长的流水槽遗迹。由此可以推断,原来这里曾有大片建筑物存在,在这里作聚义厅是极有可能的。
宋江井 在聚义厅遗址向南50米处,俗称“天井院”的地方,有一眼几乎看不到底的水井,投石井中,很长时间才能听到回声。当地群众称为“宋江井”,传为义军所凿。当年聚义在山上的人马都是靠这口井饮水。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当地农民维修掏井时,曾在井底淤泥中挖出古代兵器和古钱币。
寨门 传说宋江聚义后来到棘梁山,在山上建立南寨门和西寨门,南寨门由石迁把守,西寨门由李逵把守。山西面盘路旁有一石洞,洞高1米,人可以进入。传说每到雨天,李逵就躲入洞中避雨。今石洞仍存。
义军粮仓 山顶南部,有一长30米,宽17米的建筑物遗址,据考证是义军粮仓。20世纪80年代,曾在遗址内挖出很多烧焦的粮食,如豆、麦等,当地群众称之为“糊粮”。民间传说当年官兵围剿立良山起义军,宋江率部出外躲避,粮食来不及运走,官军占领立良山后,粮草被全部放火焚烧。直到现在,仍能找到夹杂在土层中的“糊粮”。2003年中央电视台记者来东平采访时,曾拍摄在废墟中挖出的宋代建筑构件残螭吻。
旗杆基石 粮仓遗址左边不远处,矗立着一块巨石,巨石的顶部呈平面,上有一直径约20厘米的石窝,边缘光滑似曾磨过,证明年代久远。当地的老人说这便是当年宋江聚义棘梁山悬挂“替天行道”大旗的旗杆石。
宋江钟 山上曾有一口大铜钟,叫“宋江钟”,传说当年水浒好汉们聚义开会或遇有官兵骚扰时,就以敲钟为令集合山寨人马。
六工山风景区
位于斑鸠店镇路村北,距县城29.2公里。由12个山峰组成,每2个山峰自然连成一个“工”字形,共6个工字形,故名六工山。面积约4.5平方公里。主峰海拔189米。古须句国时,在这里设置营造建筑的土工、石工、金工、木工、兽工、草工,谓之“六工”,六工山也就因此而得名。
理明窝佛造像 造像位于山之南麓,明正德八年(1513年)《重修建福寺记》中云:“山本名六工,俗复谓之理明窝。于此故老以为昔有高僧拥锡于幽谷间,演法以觉众生,而命名理哉。”佛像呈“一”字形东西排列,造像崖壁长14米,共有唐代大小造像49尊(包括供养人像),最高者177厘米,最小者仅为10厘米。造像有“长安三年(703年)”“开元八年(720年)”和“咸通十四年(873年)”三个阶段的题记。主要造像是以弥勒佛和释迦牟尼像为辅的12尊大像和组合小像、供养人像。本组佛造像皆结构得体、丰满多姿、刻技精巧、栩栩如生,极富唐代注重写实雕塑艺术的鲜明特征,具有颇高的文物价值。
据当地群众传说,隋末瓦岗军的首领李密被官军追逼至六工山,见此山山高林密,便单枪匹马逃进了山中的寺院,躲进了正殿泥塑金身的大佛像后面。因其进殿时所冲开的蛛网随即又原样复合,踏过的地面尘迹被一阵轻风吹去,官军至此见殿内无人进入的迹象,遂追往别处去了,使李密逃过一劫,因此,群众就叫这里为“李密窝”。至北宋末年,六工山寺内有一班不务正业的僧人,依仗有点武艺以“拳”为理,经常下山拦路抢劫过路商客、祸害周围百姓。花和尚鲁智深投奔梁山路过此地,制服了这班僧人,叫他们改邪归正,从此“李密窝”又名“理明窝”,六工山也成为梁山农民起义军北路的门户。
建福寺 位于山南的山脚处,与理明窝佛造像比邻,为三进院落,现存山门、前殿、后殿及弥陀院等建筑。其中前殿为五脊硬山顶,鸱吻高大,脊饰高浮雕龙凤花卉等图案,琉璃瓦覆顶;殿内雕梁画栋,富丽堂皇,显示其建筑规格之高。
寺初建于唐长安四年(704年),咸通二年(861年)扩修。寺院内原有“文殊问病”等内容的造像碑一通,有释迦牟尼、阿难、迦叶及文殊、普贤、十八罗汉等像。殿内石柱上刻有明朝朱三太子所题的对联。这一佛教文化遗存,同湖东白佛山、司里山佛崖、昆山月岩寺佛刻等,远近错间呼应,构成东平湖附近佛教文化的一大群体。该寺在金大定二十年(1180年)时有一次大规模维修,并重新粉饰塑像,当朝朝廷还为之赐匾额。据清代《东阿县志》记载,建福寺为“唐武后时所建,金大定间赐额,明正德九年(1514年)僧满学重修。”明成化十年(1474年)时,腊山村人李福通弃室出家,普化十方钱粮,重修建福寺,增塑四大天王、观世音等像。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九月,寺僧满庆等还依据找回了寺庙散失的地产。现寺院内古柏数株、遮天蔽日,树干古朴苍劲、傲然挺立,掩映佛寺,仿佛向人们诉说着寺院的古老沧桑。
玉皇庙 位于六工山山顶之上,始建年代无考,明清时曾多次维修。该庙坐北向南,有内外两层院墙,其南北500米左右,东西150米左右。山门为楼阁式,其前方有戏台。院内正殿面阔三间,砖石结构;硬山灰瓦顶,脊上有龙风砖雕;殿内有二立柱,椽上施以彩绘;墙壁上现存壁画,多是道教人物、孝悌故事等内容,其中一幅描绘了宋代抗金名将岳飞幼时遭水患坐盆飘零的场景。殿后为藏经阁,双层建筑,面阔3间。庙中尚有碑7方,年代最早的是山门内镶嵌的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建修碑、记。1986年,玉皇庙被公布为东平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水浒大寨 即六工山水浒山寨水寨,依东平湖而建,是80集新版电视剧《水浒》拍摄主场景地之一,占地面积620亩,其中山寨120亩,水寨400亩,忠义堂100亩。
水寨有8艘古战船,2个瞭望台,3600平方米水上平台是水军作战基地,并以吊桥和天桥平台与山寨连接,山水相连,浑然一体。水寨周围有万亩天然湿地,芦苇丛生,是游客体验水浒文化、休闲度假理想胜地。
朱贵酒店 朱贵酒店建设面积500平方米,主要包括水上凉亭、走廊、客房、望湖亭、马厩等,采用上等松木搭建框架,谷草铺设房顶。朱贵酒店依山傍水,风光优美,是通往水浒大寨的通道,也是水浒英雄的情报站。
六工山地理位置优越,自然景色秀丽。由于它处于东平、梁山、平阴、东阿4县交界处。居山顶之上,可南眺东平湖,北望黄河,向东俯视六工山、浮梁山两岸青山夹峙河水的清河门(即六工山峡)。其周围山清水秀、沃野饶湖、一望无垠、蔚为壮观,具有较高旅游观光开发价值。
昆仑山景区
昆仑山景区南临棘梁山,北接腊山、六工山,构筑了东平湖西岸“四大名山”旅游圈。
昆仑山在古代碑文及地方志中均有记载。昆仑山又名“困山”。《东平州?山川》:“州西北四十里有马刨泉,旧传说周穆王狩猎至此,为寇所困,苦无水,马刨地得泉,因此‘困’名山……”。隋末唐初,李密率领的瓦岗军曾在山上建有山寨。水浒英雄阮氏三兄弟和太平天国军都在此留有活动遗迹。
昆仑山是一处美丽的地方。碧波荡漾、烟波浩渺的东平湖倒映着昆仑山;昆仑山清逸秀丽的景色陪伴着东平湖,掩映着古建筑,粉墙黛瓦,松柏参天,山道、石亭、石鼓、石寨遍布山中,充满文化底蕴的人文景观随处可见。
昆仑山是东平县文化与生态旅游区,这里推出的湖光山色、水浒文化、佛教文化、古石雕观赏、生态山庄等旅游项目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游人。
千年古刹—月岩寺 位于银山镇昆山西麓,为唐代所建,历经千年苍桑岁月,但仍然巍峨壮观,清净典雅。寺院坐北向南,面积约3000平方米。今寺院存有大雄宝殿、藏经阁以及左右配殿和后殿,为前后双重院建筑。其中,大雄宝殿面阔三间11米,进深7.1米,全高8米,抬梁式木质结构。立山灰瓦顶,脊上有砖雕双龙戏珠及花卉图案。殿内雕梁画栋,绘满壁画,甚为美观。月岩寺不仅是一处佛教圣地,同时也是学士名流在此设馆讲学场所。佛教文化和儒家文化在此相容发展,这也反映出自宋代已“三教合一”的发展过程,这种形式更是具体反映出“东原文化”的一个特色。1994年12月,被泰安市人民政府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姊妹柏 月岩寺内两株古柏虬枝傲空,苍翠峻拔,古老枯拙,甚为壮观。其中一株为雀纹柏另一株为血柏,均植于唐代,历经千余年,风雨沧桑,今仍生机盎然,文人墨客笔下的“松柏精神”在这对姊妹柏身上得到验证。
钟楼 明代万历七年重修。全石质结构,高4.5米,四角攒顶,石柱上题记多处,造型精美,是不可多得的明代钟楼建筑。
藏经阁 为双层建筑,巍峨华美,上饰垛口,是东平境内藏经阁中的精华。内原有佛经珍藏,三十年代散失。阁的前后这两株老树系明代所植,一株是软枣树,一株是皂角树,今仍枝繁叶茂。
小虚观 小虚观塔,全石质,高3.5米,八角形,瓦垄顶建于唐代。塔为方形,面西内空,中有一门,正对门的后壁上有高浮雕像三尊,雕刻细腻生动。顶的制作为双石板做微起脊状,正顶有石质宝鼎。塔下有地宫,内有两尊圆雕造像,系侍者形象。虚观塔是唐代具有特殊艺术风格的佛教建筑,在佛学界有一定影响,对研究山东西部隋唐时期的佛教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题刻 月岩寺院左前方悬崖上还有许多名人的题刻赞诗,有康熙年间卢时芳书写的“南海别院”4大字,行草,字若游龙走凤,“飞岩瀑雪”4大字,秀逸潇洒。还有明代于慎行的《游月岩寺》诗和清代尹祚霖的律诗一首。
古碑刻 寺内完好保存着明清碑12方,是研究月岩寺当时盛况和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东原文化”重要资料。其中清道光十年《重修月岩寺碑》上有:“月岩寺者,为东原八景之一,是我方之巨观也,尝有学士名流设馆肄业,骚人墨客登眺吟味,……极目所际,长河(即黄河)如带,是天府灌输也,金线重镇(即东平州城),是河逾之为乎畴衍”。可谓是对此胜地的赞述。
昆仑山寨 位于昆仑山顶峰,传为水浒山寨,现存有东寨门、西寨门、南寨门,周围寨墙6华里,看当时寨墙,两米以上分内外墙,外墙两米以上稍窄加高至三米,高于内墙一米,守寨岗哨兵士站立内墙,手持刀枪,以外墙作掩护,抵御攻寨之官军,山顶有水浒寨、聚义厅、营房遗址,有些垛口更是历历在目,让人浮想联翩。又传此山寨为李密率领的瓦岗军所建,具体历史年代有待进一步考证。
马跑泉 据《东平州志》记载:“传周穆王狩猎到此,为贼寇所困,苦无水,马刨地而得泉”,名曰“马刨泉”,后渐更名为“马跑泉”,山名以“困”为名,后从困山演变成坤山,又演变成“昆山“,当然还有崑仑山一说。该泉水势十分旺盛,泉流经荷花池,溢而西去,飞瀑跛崖,水溅如雪,故名“昆岩瀑雪”。
南堂子村 民俗风情浓郁,文化底蕴丰厚。南堂子至今保留着关于周穆王巡狩的传说、马跑泉传说。村里举办每年一度的敬河神节,保佑这里的渔民世代平安。历史上的南堂子村曾经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留下不少名人题刻。2012年,新当选的泰安市佛教协会会长—大悲法师,更是常年在月岩寺修行。2010年,南堂子村新建祝家庄、宋家庄两处景点。新版《水浒》《卜案》《剑侠情缘》《雪鹰》等十几部电视剧先后在此选景拍摄。
祝家庄 位于昆山南侧,占地45亩,楼房60间,庄院环周石砌,城墙顶筑有垛口,装有火炮器械。包括正城门和东西两个城门,城门设吊桥,易守难攻。庄内院落鳞次排列,设有点将台、尚武堂、议事厅、监狱等,共四进四出,分外豪奢,是《水浒》中祝氏生活习武之居所。
后院包括垂花门、角楼、中间角楼以及北边正房、西房和门厅各一个,南边半壁廊11间与北房和西房相连,后院主体建筑包括耳房共17间;点将台东西各有9米高角楼各一个,中间有悬空木质走廊,下为垂檐悬三式宋代官方建筑,并配有许多台阶,风格独特,兼具汉唐余韵。
新版《水浒》剧组在此拍摄了三打祝家庄、祝家庄牢房、祝家庄街道和大堂、祝家庄外战场等情节。
宋家庄 位于昆山之阳,是及时雨宋公明故宅,占地30亩,楼房30间,有四个居住区域。包括宋江家、宋青家、宋太公家、李英家,建有正房12间,偏房6间,鸳鸯楼等。新版《水浒》剧组在此拍摄宋太公去逝、武松与孔家二兄弟结义、宋江拜访李应合伙攻打祝家庄等情节。
银山镇党委政府加大对景区建设投入,南堂子村积极组织干部群众参与建设,共投入2亿元,修缮月岩寺、马跑泉、庙上庙、山寨等多处景点,新建新版《水浒》影视基地,祝家庄、宋家庄,建设七星瀑布、盘山路、望亭湖、码头、广场、农业生态园、桃花谷等,对整个昆山进行高档次、高标准绿化,组成一个自然优美、内容丰实、文化突显旅游景区,成为东平县“双线串珠”“水上东平游”的一个节点。
洪顶山景区
位于旧县乡屯村铺村,东平湖东岸,与腊山、六工山隔湖相望,是东平湖旅游的重要节点。面积1200亩,是一处集休闲、娱乐、旅游、书法修学、佛教文化研究为一体的综合性景区。
景区内自然、人文景观非常优美,山险石奇,林茂草丰。国家级文保单位洪顶山摩崖刻经就在该处,刻经为南北朝著名书法家安道壹书写,总面积近1400平方米。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大空王佛”四个大字,“佛”字高约5米,宽4米,笔画宽达20多厘米,被称为“大字鼻祖”。景区内有一处溶洞群,洞内石笋、钟乳石遍布,溶洞弯转曲折,景观奇特;由于洞内常年受水冲刷,洞两壁石墙造型千姿百态,风光无限。后经市、县有关部门和省地矿五院探测,溶洞长约3000米,极具开发价值。
景区内有山泉一处,名为茅峪泉,长年不涸。茅峪泉下有上至龙山岳石,下至隋唐时期的古人类居落遗址,可见,先民们几千年前就饮此泉水,在此居住,繁衍。景区内东风水库已整修加固。洪顶山景区已建设大型旅游码头1处,进山牌坊1处,进山道路2000米,安道壹文化广场、书画院等景点正逐步完善。其中,安道壹文化广场雕刻、安道壹画像、般若波罗蜜经,并邀请全国研究安道壹书法艺术的专家书写了“大空王佛”四字,再现安道壹书法的魅力,逐步把洪顶山景区建设成为多种景观叠加的山水公园、地质公园、文化公园,使其成为东平旅游新亮点。
黄石悬崖景区
黄石悬崖位于老湖镇北部,水牛山东侧,梁林村西,为东平古八景之一,黄石悬崖以绝壁、石海、奇树、宝泉(罗汉泉)、道观、碑林、石窟、一线天为特色。绝壁如刀切斧劈,高数十丈,上部呈铁青色,下部呈赭石黄色,远望如绢屏,有雁荡山之风韵,为北方所少见。始建于宋,历代增修,至清末香火旺盛,规模宏大,远近闻名。
总神殿 黄石悬崖下面原建筑面积300多平方米的“总神殿”,据地方志记载,200年前殿宇宏伟,主殿内塑有神像72尊,每年农历四月初庙会,前来总神殿的善男信女络绎不绝。人们把塑好的神像请来供奉在总神殿内。香火盛时,总神殿内供奉神像总数增至800余尊,日日香火缭绕,钟磐齐鸣。现存建筑群体,是佛教与道教并存的古建筑群,北为“玉皇殿”,西为“纯阳阁”,东为“罗汉殿”和钟楼,钟楼下为“罗汉泉”,最西南悬崖上为唐代造像窟,观览造像要攀登上30米高的绝壁,方可入得窟中,真是不险不成游也。造像共十三尊,全为盛唐佛教造像。中间造像呈坐状,体态丰腴,双耳垂肩,为释迦牟尼和弟子像,两边右手护法神像。护法神像身着盔甲,面容威严,体态雄健,栩栩如生。
纯阳阁 “纯阳阁”为道教建筑。初建于明万历年间,全石结构,特别是石窟的构思十分巧妙,上下层之间木构件,外顶女儿墙留有垛口,与腊山的邱祖阁风格相同。
亭状钟楼 “黄石悬崖”景区有唯一的一处保存完整的古建筑—亭状钟楼。钟楼为全石结构,建于清乾隆年间,在造型上采用唐代风格,四柱支撑,巨石做盖,古朴厚重,拙中见巧,粗中见妙,是鲁西南一带不多见的清代钟楼。
碑刻 “黄石悬崖”景内现存碑刻21方,多为重修碑记。其中有一方碑最引人注目。是清代所立,系东平州州官为保护“黄石悬崖”胜景处的古木所发布的禁令,禁令中对到“黄石悬崖”胜景内砍柴毁树等破坏行为制定惩罚条款,这个禁令发布后,对保护“黄石悬崖”景区古迹和树木发挥了作用。这是前人保护文物古迹,保护风光名胜实物证据,是难得的历史资料,是今人效仿的典范。
一线天 在“黄石悬崖”美丽的风光景点中,以“一线天”最引人注目,从底下往上看,南面的这一巨岩名曰:“佛手”,他与山体之间闪开了一道缝,从缝隙中可以看到一线天色,蔚为壮观,游人可从下边挽“佛袖”,攀上“佛手”,沿臂登上一线天,倍感胸怀坦荡,有“欲与天公试比高”之感。关于“一线天”的形成,其中一种神话传说虽然荒诞,但却能自圆其说。讲的是北宋年间,状元梁颢曾在崖下书堂寺读书。梁相公的英俊洒脱,深深迷住了九仙女,便相约来寺旁的罗汉泉沐浴。 正当姐妹们解衣宽带,在水中尽情嬉戏时,风流道士吕洞宾恰好云游到此地,便按住云头,飘然而降。九仙女的尖叫,惊动了火焰山上的铁扇公主。铁扇公主叫醒牛魔王,一同把吕洞宾降伏,押送天庭。玉皇大帝听了非常震怒,命杨二郎劈开水牛山,把吕洞宾夹在山缝里,让他永世不得翻身。玉皇大帝没有想到的是,杨二郎前脚刚走,吕洞宾就施展遁身术,从山中逃脱了,中途还撞倒一个老太婆。传说虽然荒诞不经,但水牛山周围及山上有火焰山、九女峰、二郎山、歪老婆顶、玉皇殿、吕祖阁、书堂寺、罗汉泉、穿山洞等景物,确是事实。
瞰湖石 黄石悬崖右上方有一山崖,十分陡险,攀上崖顶,顺势南行,可到达“蚕尾”,蚕尾上有一巨石平台,站在平台上可鸟瞰整个东平湖的美景,难怪清代诗人王士祯游蚕尾山后舒发感想,写成《蚕尾集》,以寄托对小洞庭、蚕尾山的思念。
母子檀 在去黄石悬崖的路旁,有两株檀树一大一小格外喜人,两树根部相连,均郁郁葱葱茁壮成长,就像母子相依相偎。令人感慨的是,大树的树冠在小树上方留出空间,以使小树能得到阳光,更体现出其母子情深。
蟠龙檀 在玉皇庙山门外,有一株奇大无比的青檀树植根于石缝之中,其树冠遮天蔽日,而犹令人瞩目的是其树根盘曲石上,疙疙瘩瘩,如蟠龙、如卷云,强大的生命力令人不胜感慨。
玉皇庙 玉皇庙位于山上的小路尽头黄石崖下,此处地势幽奥,三面绝壁。为拍摄新版《水浒》,景区在原址新建玉皇庙,但是原有建筑规模与风格仍然保存下来。主建筑玉皇庙位于高台之上,两边有配房。东面有乾隆二十八年所建的钟楼,为一壮伟的石亭,至今保存完好。庙中有碑20余方,其中明万历三十七年的《水牛山黄石崖创建玉皇殿两配殿记》碑,介绍了水牛山及选址在此建庙的情况。附近又有康熙二十五年的《重修玉皇殿记》碑等,几乎所有的碑均保存完好,仍清晰可读。
观音楼 在玉皇庙西是观音楼,又名藏经阁,坐西朝东,三开间,为此处保存最完整的建筑之一。
仙人台 黄石崖南面有一巨石,顶端形成一平台,因其奇险无比,人不能上。传说当年东平道士陈栋晚年得道,身轻如燕,就常跳到高台上练功。有时十天八天不下来,不吃也不喝,最后终于修成正果,羽化成仙。所以此台就叫做仙人台。仙人台上树木丛生,盘根错节,石缝中有大量的鸟类栖居。
天然石盘路 由玉皇庙西去可到达水牛山之巅,所走的道路均为天然形成、高低不平的台阶。沿着这些台阶登顶,有时可以步履从容,有时则需手脚并用,更增加了登山的情趣。
罗汉洞 罗汉洞位于练功台西陡峭的崖壁上,沿着小道,攀援石阶可以进入,为一天然溶洞,洞深约15米,高近4米。西面洞壁上有3尊造像,靠里面的是两尊佛像,坐于莲花宝座上;靠近洞口的是一尊金刚,雄武有力。东面石壁上原有题刻,字迹模糊,现已不可辩识。
黄石悬崖自然景观雄奇,历史文化深厚,是集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于一体的著名景观,也是“大泰山”旅游圈上的重要景点之一。黄石悬崖风景区有新版《水浒》拍摄主景点孙二娘酒店、桃花山山寨、二龙山山寨、上山道路、停车场。
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稻屯洼
稻屯洼亦称稻屯湖,位于县城西3公里处,三面环山、一面临水,是县境北部山区河流及坡水的汇集区,也是调节大清河水位的重要滞洪区。总面积3.7万亩,其中常年水面2万亩,外围滩地1.7万亩,汇水面积272平方公里。整个区域涉及21个村庄、3.5万人。东平古八大景之一“稻蒲荷香”即在此地。
传说在隋末唐初,唐朝大将罗成在一场大战中,身陷淤泥被困,被敌乱箭射死,当地老百姓为了纪念罗成将军,在稻屯洼西南岸边修建罗成庙,至今遗址尚存。清初,稻屯洼与大清河连通,水涨漫灌落淤,水退耕种。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筑大清河北堤后,洼内积水由王台闸泄入大清河。后由于河床逐年淤高,汛期洼地来水不能及时排出,形成常年积水洼地,新中国成立前经常积涝成灾。民间有“天不怕,地不怕,就怕稻屯洼淤泥巴”谚语流传。
新中国成立后,洼内修建围堤束水等工程,实行粮渔间作,并修建王台排水闸,及王台、路口等排涝站。随着东平湖蓄滞洪工程的加固完善,大清河南北堤加高加固,东平湖蓄水御洪能力不断加强。加之黄河小浪底水库建成运用,黄河洪水对东平湖蓄滞洪区运用概率大大减少。黄河、大汶河长期没有发生大洪水。黄委根据黄河防汛的实际,对黄河下游防汛设施进行统一规划,明确东平湖蓄滞洪区成为黄河下游唯一的滞洪区。因此,稻屯洼滞洪区基本失去蓄滞洪的作用。
2005年5月,稻屯洼湿地被国家建设部批准为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湿地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山水相依,蒲苇吐翠,鱼跃鸟飞,瓜果飘香,湿地内生物资源丰富多样,珍稀动物、名贵草木众多,是一个自然景观优良、尚未遭到破坏的湖沼湿地。为保护珍贵的湿地资源,东平县邀请北京源树景观规划设计事务所和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林学学院对稻屯洼国家湿地公园进行科学规划和综合治理,整个公园建设工程划分为一区一线。一区是指整个涝洼区内投资8000万元实施退耕还湿、水质净化以及景点建设等工程项目,一线是指在济广高速至东平港连接线两侧投资2278万元建设观光农业带。稻屯洼完成退耕还湿总面积2万亩,湿地内主要种植芦竹、莲藕等净水、经济、观赏性植物。建设水质净化工程一处,处理流入涝洼区内的污染客水,彻底改善水质。在此基础上,建设芦苇荡、钓鱼台、观鸟区等景点。在济广高速至东平港连接线两侧,根据地形地貌,分段规划,建成经济林带、观赏林带、芦竹带、荷花带等湿地长廊。经过综合整治,最终成为融产业调整、湿地保护、观光休闲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景点。
世界文化遗产—戴村坝
戴村坝是京杭大运河的心脏工程,被中国大运河申遗考察组称为“中国第一坝”。戴村坝景区是东平县依托戴村坝,充分发挥大汶河、大清河、汇河等水资源优势,以旅游观光、休闲度假为主的景区,也是全县“双线串珠”的东起点。主要分为“三区一园一带”,即水工文化体验和水上游乐区、生态农业观光区、休闲娱乐区和汇河景观带,各功能区由滨河大道连接成一个有机整体。戴村坝景区是东平县水路、陆路旅游线路东入口,以车行游览结合重点景点驻留观光、文化体验为主要游览形式,辅以文物古迹保护职能、生态环境保护与优化职能和郊野休闲职能。
全国影视指定拍摄景地—水浒影视城
东平是新《水浒》的拍摄地,水浒古镇是水浒影视基地的龙头项目,位于东平湖东岸,东起255省道,西至东平湖湖岸线,南起大清河,北至老湖镇朱桥村,总面积约5平方公里,总投资12亿元,由东平县水浒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投资兴建。项目划分为入口区、引景区、水浒影视城、水浒风情展示 区、中心码头服务区、景观地产区六大功能区 。建有引景大道、水浒广场、水浒影视城、替天行道坊、东京汴梁御道、聚星楼、伏魔殿等景点。
水浒影视城是新版《水浒》主场景拍摄地,以《水浒传》中描述的人物故事为背景,充分展现水浒故里历史风貌和民俗人情,主要建为东平府、太师府、太尉府、青楼、樊楼、瓮城、御龙坊、紫石街等仿宋代建筑,古风浓郁,工艺精湛,细致逼真,进入城中,犹如跨入历史;漫步城中,宛若畅游千年。在圆满完成新版《水浒》拍摄之后,又吸引《剑侠情缘》《楚留香新传》《卜案》《四手妙弹》《麻辣白玉堂》等20余部影视剧组签约入驻。影视城内精心编排的宋江迎宾、燕青打擂、审武松等30多项水浒演艺节目为游客活读水浒故事,体验水浒文化提供便利条件。水浒影视城已经成为集文化体验、风情展示、休闲度假、影视拍摄、游客集散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服务区。
2010年的中国旅游总评榜上,水浒影视城获选“2010山东旅游年度十佳景区”“2010山东旅游最震撼旅游演艺”两项荣誉称号。2011年年底,水浒文化产业园(东平水浒影视基地)被山东省委宣传部、山东省发改委、山东省财政厅公布为“山东省重点文化产业园区(基地)”,被省文化厅命名为“山东省文化产业示范园区”。2012年8月,水浒文化产业园(东平水浒影视基地)运营主体“东平水浒旅游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被文化部命名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清河公园
清河公园是水上东平游和“双线串珠”框架中的一个重要节点,总投资3亿元,主要包括旅游码头、码头服务区、观光垂钓区、主题雕塑广场、生态停车场及休息站等。在设计上以简洁、流畅的现代手法为主,园区内建筑物均以体现与自然环境相协调为宗旨,具有人流集散、售票、机动车停放、旅游商品售卖、管理服务以及贵宾接待等功能;码头采用浮动式设计,并按照滨水生态公园的设计理念,在与售票大厅的直线距离中,以蜿蜒转折的木栈道相连,沿途设计集休闲、停坐、观景为一体的休息站,同时与亲水休闲大平台、滨水休闲广场、钓鱼湾三个较大的景观节点相融合,自东向西分布在1200米的水岸线上,滨水驳岸全部采用景观处理,不但具有游船停靠上下客的功能,还更多体现休闲娱乐的整体设计风格。
东平博物馆
东平博物馆2011年1月开馆,博物馆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地下一层,地上三层,高18.3米,内设阅览室、展览室、储藏室等功能区,建筑造型体现东平文化底蕴,突出东平“汉文化”“石文化”“水文化”三大特色,整体造型平面为“东”字,由白佛山登高下望,博物馆就是一枚刻着“东”字的巨石印章,象征东平的印记;建筑周边由景观水系环绕,内外水景互为映衬,象征东平历史源远流长。
东平博物馆按照国家一级馆标准建设,集中展示历代文物和民间流散文物万余件,展区面积8000余平方米,地下室设汉画像石墓展厅,一层设学术报告厅,二楼主展区设文明起源、陶器瓷器、玉器青铜器、精品石刻等展厅和多媒体厅,三楼主展区设书画方志、历史名人、民俗风情、东原文化等展厅。建成的博物馆共分为8个主展厅,分别是:文明起源展厅、陶器瓷器展厅、玉器青铜器展厅、 精品石刻展厅、书画方志展厅 、 历史名人展厅、民俗风情展厅、东原文化展厅。
罗贯中纪念馆
坐落于东平街道罗庄村。2009年开工建设,2011年竣工使用。占地面积34400平方米,建筑面积6700平方米,由曲阜古建筑学院设计,仿明代建筑风格而建,青砖灰瓦,雕梁画栋。主体建筑有贯中堂、水浒苑、三国苑、贯中居、罗园、碑廊等。纪念馆外建有南北两座罗贯中故里牌坊,北牌坊雕绘三国故事,南牌坊雕绘水浒故事。两座牌坊分别由著名学者冯其庸、欧阳中石题写坊名。两架牌坊均高16.6米,宽30米。纪念馆主体建筑贯中堂为明代宫殿式风格,气势宏大,彰显罗贯中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罗贯中铸铜坐像,高2.7米,重1吨,神态庄重深沉,气宇轩昂,栩栩如生。两岸对联:至圣尼山孔夫子,大贤东原罗贯中,对罗贯中这位中国文化巨人给予崇高评价。
万里故居(县工委纪念馆)
位于州城街道桂井子居委会路东。
1934年夏,中共济南市委书记赵健民来东平西部地区活动,并到八区张官屯村,通过在家度假的同学董临仪联络部分进步青年,在他们中传播马克思主义,宣传无产阶级革命学说,扩大共产党的影响。
1936年7月,共产党员万里于曲阜师范学校毕业后回到东平,应聘到七区田大店完小任教师。自此,万里以教学为掩护,秘密从事党的工作。在该校校长田子珍支持下,他发动进步师生成立了“读书会”,组织大家阅读鲁迅、邹韬奋等进步作家的作品,通过演唱进步戏曲、办墙报等措施,宣传红军长征的伟大意义和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救国主张,揭露国民党政府消极抗日的实质。
1936年9月,经中共山东省委批准,由董临仪负责在东平九区戴庙小学建立中共戴庙支部,高明宇任书记,蒋典印任副书记。该支部直接同董临仪联系,直属中共山东省委领导。支部作出决定:尽快物色对象,培养骨干,发展党员,壮大组织,扩大党的影响。翌年1月,万里介绍校长田子珍加入中国共产党,3、4月间又介绍张绍虞、展玉璋(展庆琨)、高明旭(高思亮)、王端甫、夏环吾、解抑峰、刘灿军等入党。期间,万里还经常到东平县城内的几处学校进行秘密活动,发展进步教师建立抗日组织。7月,万里介绍于林甫、孟子明加入中国共产党。至此,在东平活动的党员已达24人,他们在中共山东省委的领导下开展党的工作,创建中共东平地方党组织已成为必然。
1937年10月,经中共山东省委批准,正式建立中共东平县工作委员会(简称县工委),县工委在万里家中召开了第一次会议,确定万里任书记,于林甫任组织委员,孟子明任宣传委员。从此,东平人民的革命斗争有了正确统一领导,抗日救亡运动从胜利不断走向胜利。
中共东平县工委诞生地,历经几十年的风雨剥蚀,原建筑物已破损不堪。1992年,中共东平县委在原址修建县工委纪念馆,历时一年后竣工。纪念馆占地面积360平方米,主体建筑包括大门、院墙和大厅一座。院内红砖铺地,青松花草相映。大厅建筑面积160平方米,共计5间,当中3间为党员活动室,东、西各一间分别为图书馆、陈列室。全国人大原副委员长田纪云为该馆题写“万里故居”匾额。2007年,中共东平县委又树纪念碑一座,辟为党史教育基地。碑正面行书题刻“中共东平县工委诞生地”,背面记述中共东平县工委成立过程。2010年3月,中共东平县委、县政府对工委旧址(万里故居)进行重新规划,根据修旧如旧的原则,对万里故居进行了场景复原,并建设县工委纪念馆。2011年6月22日建成开馆。2015年,县工委纪念馆(万里故居)被命名为“山东省党史教育基地”。
万里故居占地面积2200平方米,建筑面积430平方米,总体布局分为西院、东院,东院北面为菜园及柴棚,共有房屋17间。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恢复西院堂屋五间,西屋四间,东屋三间;东院房屋两处,其中北屋三间,东屋二间。
县工委纪念馆位于万里故居北侧,主要建筑有主展馆、茶室、游廊、牌坊、耳房等,建筑风格上采取青瓦、白墙,庄重古朴、美观大方,具有清末民国时期鲜明的地方建筑特色,又兼有南方建筑风格,清新秀丽。纪念馆占地面积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360平方米,由序厅、星火东平、丹心热土、春秋万里等四个部分组成,以图片、资料和实物等形式,全面展示东平县工委创建历程、县(工)委的革命斗争、万里的革命历程及不同历史时期为党和国家建设做出丰功伟绩。2016年11月,万里诞辰百年前夕,在县工委纪念馆前新建“含和堂”,新增万里塑像,并开辟成万里纪念馆。
万里故居(万里纪念馆)建成开馆,成为东平县全面介绍东平光辉革命历史和万里革命业绩的党史教育基地,对感悟革命历史,传扬红色精神,打造东平品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