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经济特色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94&A=10&rec=19&run=13

深化产权制度改革 激发农业农村活力
2014年,东平县被列入全国第二批农村改革试验区,全县以此为契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立足实际,创新实践,积极探索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有效形式,着力从集体闲散资源、地权、水权、政策性资金项目等13个方面进行改革。大力发展“边角经济”,使1.1万亩荒片变废为宝,有效增加集体收入;探索土地股份合作增收模式,引导土地入股、农民入社、活权赋能、合作经营,全县完成669个村、79.7万亩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推动土地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坚持以“还权赋能”为核心,立足土地资源、集体资产和水资源丰富优势,在30个村探索土地股份合作、集体置业股份经营、养殖水面合理开发等行之有效的发展路径,增加农民和集体收入;建立了全省首家县级农村综合产权交易所,为农村各类产权交易搭建平台;探索项目主导型、入股合作型、置业分享型等政策性资金股份化运作;组建涉农贷款担保机构,设立涉农贷款担保和风险基金,实施金融扶贫工程,开展融资增新试点,推动农村金融改革创新,初步探索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新路子,集体经济发展实现转型升级,基层组织凝聚力战斗力明显增强,乡村治理机制不断丰富完善。
2015年8月25日-26日,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座谈会在贵州省六盘水市召开。县委书记、县人大常委会主任赵德健作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典型地区的代表参加会议,并介绍《深化产权制度改革,激发农业农村活力》的做法和经验,得到农业部领导、与会专家的充分肯定和认可。中国农科院农经所所长秦富进行点评。他说,东平以产业发展为支柱,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实现了农民致富、集体增收,对广大农村具有借鉴意义和推广价值。
东平县旅游产业加快推进
2015年8月,在国家旅游局举办的中国乡村旅游“千千万万”品牌评选中,东平县荣获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2个、模范户2家,金牌农家乐23家,致富带头人16名。当年,全县接待国内外游客44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6亿元,同比增长7.8%和9%。
布局乡村旅游 推进转型升级 2015年,召开全县乡村旅游座谈会,制定出台《关于促进乡村旅游业加快发展的意见》,把乡村旅游业作为农村经济转型升级、加快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突破口,确立36个村作为精品旅游特色村重点打造。科学编制全县乡村旅游总体规划,以及司里山村、西沟流村、浮粮店村等十几个乡村旅游单体规划,初步形成以总规划为龙头,单体规划、详细规划相配套的规划体系。
群众热情参与是发展乡村旅游业根本。东平精心谋划、集中优势,倾力打造乡村旅游“十朵金花”品牌,以点带面,全域开花。同时,对“十朵金花”实行动态管理、末位淘汰激励机制,统筹推进乡村旅游健康发展。2015年,全县成立旅游公司和合作社40余家,并聘请专家培训指导、培训,每年组织大批从业人员外出参观学习。
积极利用政策和资金优势,引导沿湖群众发展乡村旅游。实施农家乐“改厨改卫”提升工程,改造完成农家乐、渔家乐200余户。对有旅游创业意愿的个人和企业,采取补贴、奖励的形式给予政策帮扶,累计发放扶贫资金97万元,帮扶贴息贷款120万元。
发展乡村文化旅游,不仅带动当地餐饮、住宿、娱乐、交通、商业等相关行业的快速发展,还改变农村以农业生产方式为主的经济发展方式,更新农民的生产生活理念,拓宽农民致富增收的途径。至2015年,全县已创建3A级旅游景区2个,省级旅游强乡镇2个,省级旅游特色村2个,省级工农业旅游示范点3家,省级好客山东农家乐30家。
抓好宣传促销 提升旅游形象 东平县不断创新宣传理念,积极筹措资金,坚持多路出击,全方位展开旅游宣传促销工作。
立足于叫响“水浒之旅”品牌,东平县连续三年在中央、山东卫视等国内知名媒体播放“水浒之旅、水韵东平”旅游形象宣传片,邀请中央四台、七台拍摄《远方的家—水泊东平》《美丽乡村行—东平湖里话水浒》等专题节目,投资80多万元,编印《玩转东平365》《油菜花节》系列旅游攻略丛书,开通东平旅游微博微信平台。东平县已基本实现从电视台、报刊等传统媒体,到微博、微信、微电影等新媒体的宣传全覆盖。
东平县利用品牌集聚效应,积极牵线搭桥,与国内外150余家知名旅行社签订游客输送协议,与杭州等大运河沿线旅游城市,梁山、阳谷、郓城等水浒之旅县份达成战略联盟。
东平县充分发挥节庆赛事活动的宣传作用,举办中国国际露营大会、油菜花节、环东平湖自行车大赛和千人骑行“运河之心”等赛事活动,提升东平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强化人才培训 优化服务支撑 人才队伍是旅游质量的有力保障。东平县先后组织60余名乡村旅游带头人到台湾考察学习,组织涉旅部门、乡镇干部到浙江千岛湖挂职学习;举办多次导游、旅游安全、景区管理、美食烹饪等专项培训活动,受训人员达600多人,提高了服务技能、服务水平;树立“不求所有、但为所用”的理念,对旅游发展的急需人才,坚持特事特办、急事急办,让专业人才经营旅游,在东平旅游业发展中大显身手。
优化公共服务,让游客感受温暖。东平县积极推动“智慧旅游”建设,成立全县旅游信息咨询服务中心,及时发布景区、线路、交通、气象、住宿等方面信息,免费提供安全救助、医疗急救、信息咨询、游客投诉等方面服务。同时,建立东平县旅游资讯网站、东平旅游微信号、百度直达号、微博、手机APP等新媒体平台,及时为游客提供方便、快捷的旅游服务。
县经济开发区 勇当发展主力军
2015年,东平经济开发区入园企业达到230家。完成主营业务收入600亿元,同比增长5.3%;利税58亿元,同比增长5.5%;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0亿元,同比增长10.3%;实现税收5.1亿元,在全省经济开发区综合排名中居31位。
项目建设扎实推进 东平经济开发区始终牢固树立“抓发展就是抓项目、抓项目就是抓投资、抓投资就是抓落实”的理念,坚持把项目作为发展的重要支撑,坚定不移地推进项目建设。对规模企业和重点项目实施包保责任制,积极主动为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土地、资金、用工、管理、创新、市场等方面存在的难题。实行“一企一策”,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促进企业做大做强。同时强化已投产招商项目的跟踪服务和监管,严格督促项目方履行项目投资额度,建设进度和达产达效能力,确保开发区工业经济健康运行。对重点企业重点项目进行重点扶持,对区内东顺二期、长宇镀铝包装、水泊食品等大项目,专人联系,定期调度,一事一议,重点扶持,促进企业尽快达产达效,发展壮大。开发区新建、续建项目共45个,32个项目已投产,总投资38.45亿元。主要有:东顺集团新月型高速纸机及多功能纸项目、卫生用品项目、投资6亿元的集中供热项目,东平洲际泰亚麻纺织有限公司投资4亿元的亚麻纺织项目,山东社汇酒业有限公司投资3亿元的湖珍养生酒项目,山东天德堂阿胶有限公司投资3亿元的阿胶及玫瑰制品项目,投资2.6亿元的创业创新公共平台项目。江苏羲和集团投资1.8亿元的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等。
招商引资成效凸显 经济开发区把招商引资作为保增长的有力抓手,抓住“互联网+”带来的弯道超车机遇,转变招商理念,明确招商重点区域、重点产业和重点项目,创新招商方式,以企招商、市场化招商和专业化招商,通过找商会、找亲情、找信息、参展会等途径,大力引进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带动性强的项目,走科技型发展之路,形成科技创新型企业集群。2015年,引进项目34个,合同引资额165亿元。威高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江苏财智达电子有限公司、山东康佑医疗科技有限公司、龙源生物科技、恒慈医药、卓亚机械工具等26家创新型企业入驻开发区创新创业公共平台。
孵化培育中小企业 县经济开发区以创业园为载体,以打造“生产工厂的工厂”为宗旨,强化对中小企业的服务,加速对中小企业的孵化培育和发展,给中小企业创业者提供发展沃土。创业园的业务范围实行“一条龙”服务,包括政策咨询、信息服务、项目推介、风险评估、融资服务、跟踪扶持、企业投资策划、技术产品转让、企业科技培训、物业管理等事项。
县经济开发区还帮助企业与高校“结对子”,产学研相结合。东顺集团、新东岳集团、光大集团、力创科技等企业均与相关院校合作,建立国家、省级科技研发中心。围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目标,创建“山东省中小企业创业辅导基地”和“大学生创业示范园区”,吸纳更多科技型企业和人才落户这片热土,让一个个梦想在开发区生根发芽。
“走出去”成效显著 鼓励企业充分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开拓发展空间。东顺集团坚持“两头在外”,生产在国内,设备、原材料、市场在境内外,连续3年进口日本、德国、英国、意大利先进设备,引进加拿大、美国、智利等无氯木浆原料,在东平及黑龙江肇东、湖南湘西相继建设了3个生产基地,通过三方资源整合,企业规模、效益、市场连年翻番增长,成为中国江北最大的生活纸生产基地。东顺集团先后与浙江富春江集团、中煤科工集团进行战略合作,增创企业发展新优势,提升核心竞争力;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为该集团实现销售收入过百亿、税收过两亿奠定了坚实基础。
新东岳集团注重转型、扩规、升级,先后实现由自行车胎到摩托车胎、电动车胎和电动车,由密炼胶、还原胶到再生胶生产的跨越,4年造出4个“新东岳”,被中国橡胶协会评定为全国摩托车胎行业第一名、轮胎行业第三名;博达光电与青岛鲁信驰骋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签订投资意向书,金山橡塑与上海泰山天颐投资有限公司成功签订投资合作合同,为企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经济开发区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按照“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的模式,投资2.6亿元用于公共创业创新平台建设,创新孵化功能逐步显现,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搭建起大舞台。鼓励企业加大科研投入,加快研发并投产一批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品。深入推进品牌战略,创建全国乃至国际知名品牌,进一步增强企业的市场话语权。2015年,新增驰名商标1个,著名商标3个。目前开发区共有驰名商标10个,著名商标30个。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个、市级企业技术中心2个。目前,经济开发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4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和研发中心7处,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和研发中心12处,拥有专利1230余项。
县经济开发区为入驻公共平台的企业和创业者开辟绿色服务通道,相关行政审批手续即收即办、随到随办.实行“零规费”“非禁即入”等优惠措施,从人才引进、金融支持、税费减免、技术改造、房租补贴、品牌发展等方面给予支持,加快企业发展的速度。
县经济开发区创新金融服务,完善金融载体。从扶持起步企业到助推高成长性企业,打出一套金融创新“组合拳”。首先是给予资金扶持。针对入驻平台的企业,制定《扶持奖励小微企业做大做强实施意见》,设立多个奖项,从各个方面对入园企业给予资金扶持,鼓励企业做大做强。设立创业补贴,明确一次性创业补贴、创业岗位开发补贴、房租补贴、小额贷款贴息等创业扶持政策,为创业者搭建集开业指导、证照办理、创业培训和综合服务为一体的创业孵化平台。先后协调各金融单位为企业授信贷款8000余万元,增加贷款5600万元。帮助企业申报扶持资金450余万元,免除房租135万元,优惠政策奖励资金914万元。
新东岳集团 诚信经营 做厚道鲁商
“厚道鲁商”是儒家文化背景下鲁商文化薪火相传的载体。新东岳集团作为一家土生土长的山东轮胎企业,在一步步壮大过程中,不断地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厚道鲁商”的优良传统。
诚信有德 守法经营 “守法诚信经营”是厚道鲁商文化的第一要义,也是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立足之本。新东岳集团将法律意识和诚信理念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融入到企业文化建设的各环节。
2012年末,公司在盘点库存时,发现一批超期存放的内胎,价值300余万元。调查得知是由于订单管理纰漏造成的产品积压。但产品由于长期存放,各项性能指标均已出现下降,无法达到投放市场标准。公司董事长李勇得知此事后,力排众议,毅然决定将全部内胎集中剪毁。这次事件损失巨大,但却守住了诚信,获得“诚实守信、以质取胜”的商业信誉。新东岳斥巨资筹建产品检测中心,配全配齐质检设备,选聘专业人才,对轮胎品质进行全程把控。每一批次采购的原材料必须检测合格才能入厂,每一批次生产的产品必须达标才能发往市场。
厚道做事 以人为本 在董事长李勇看来,“厚道”不仅是本分经营,更是大道至简、大商无算的经营哲学和经商理念,对员工、对客户真诚以待,企业才能够持续健康发展。公司制定股权激励政策,面向普通职工推出员工持股计划,让广大职工共享成果;企业内部建起医务室、理发室、图书室等公共设施;为职工提供免费食宿,职工父母按月发放“敬老金”,为父母病故的职工发放“慰藉金”,为考入大学的职工子女发放“助学金”……一系列举措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新东岳集团一贯奉行“合作共赢,客户至上”原则,把客户放在心上,围绕客户需求,不断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为客户创造更多增值、超值的产品。为了寻求长期合作,新东岳集团舍弃短期利益,选择质量更有保障的原材料,在检测、研发和创新方面做更多的投入。新东岳集团关注客户所遇到的困惑与难题,主动慰问并施以援手。有一位经销商,因仓库意外失火而遭受重大损失,新东岳集团在第一时间派人前往慰问。在得知该经销商因资金周转困难而面临经营风险后,决定破除现款现货营销制度的惯例,果断伸出援手,将近百万元的产品赊销给这位经销商,解其燃眉之急。这位经销商对新东岳集团的厚道之举感激涕零,销货后立即返还货款。
践行使命 担当责任 履行社会责任是“厚道鲁商”的义务和追求,检验着企业家的品行修养和责任担当。连任两届山东省人大代表的集团董事长李勇深知,企业能够不断发展壮大,离不开国家富民政策的扶持,离不开社会各界的热心帮助,也离不开家乡父老的鼎力支持,应该更好地回馈社会和地方百姓。
践行绿色发展之路 新东岳集团坚持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之路,取得显著成效。公司废旧橡胶资源综合利用项目,每年加工利用废旧橡胶近十万吨,既减少废旧轮胎带来的黑色污染,又节约宝贵的橡胶资源,实现了橡胶资源的永续利用。公司研发生产的常压连续脱硫成套设备(塑化机),为山东省首台(套)技术装备重点支持项目,解决了传统再生胶生产罐式脱硫工艺存在的高温、高压、高污染问题,节能减排、提质增效成果显著。从废旧轮胎到脱硫机械,再到再生橡胶,最后到成品轮胎,新东岳集团生产流程布局形成一条完整的循环经济产业链条,走在全省循环经济发展的前列。
助力公益慈善事业 集团积极践行乐善好施、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热心救助社会困难群体,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先后向地震灾区捐款60万余元,累计资助贫困学子230余人,累计救助困难家庭50余户,救助困难母亲30余位,用于“慈善月”“慈善一日捐”“民间设奖奖百姓”等公益项目捐款累计达500余万元,先后吸纳下岗失业人员1000余人,其善行义举,赢得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创新发展 稳步前行 集团确立“凝心聚力,创业创新”的企业精神,形成以创新求突破、以实干促发展的良好局面。依托40余年的轮胎制造经验和技术沉淀,不断强化研发能力建设,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先后研发出50余项新工艺、新技术和新产品,获得70余项国家专利。现拥有一个省级技术中心,一个力车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两个市级重点工程实验室,公司被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中国企业信用评价管理中心评为“中国AAA级重质量 守信用企业”,被山东省工商局授予“山东省文明诚信企业”称号,被山东省文明办授予“山东省文明诚信民营企业标兵”称号……一项项殊荣是对新东岳集团的守法诚信经营的赞许和肯定,也是新东岳集团坚守“诚信有德、守法经营”商业道德的有力印证。
州城街道 绿色产业风生水起
州城街道立足绿色蔬菜产业,兼顾花卉苗木产业,放眼于畜牧养殖、中药材种植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掘生态资源,鼓励、扶持绿色经济产业发展,在创新实践中打造出一条绿色产业链。
州城街道依托十里宋街、清真寺、万里故居等旅游资源,引导农户以“乡村旅游”为抓手,按照“一村一品”要求,创新探索特色产业和景点融合开发模式,助推乡村旅游发展,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新型业态。
全街道先后建起农家乐、生态采摘园等一大批产业园,以产业带旅游,以旅游兴产业,形成产旅相融格局。设立酒文化旅游体验区,以周边农房为单元进行改造或新建,建成州城特色或体现主题文化的酒肆、茶室,丰富酒文化内容。水城湾分生态养殖、采摘体验、水上乐园、餐饮住宿四个功能区,现已部分启用。城郊的水上森林突出“水”主题,建筑一部分简约仿古,一部分仿欧美别墅,大面积楼顶观景台,集餐饮、运动、健身、养生于一体。以万里故居和县工委纪念馆为载体进行红色教育,通过挖掘提炼,丰富红色文化精神内涵,宣传弘扬、提升东平红色文化影响力,打造成一流的红色文化教育基地。
绿色食品是州城着力培育的重点品牌之一。几年来,以“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成立迅发蔬菜专业合作社,在坚持规模化、标准化种植的基础上,积极申报绿色食品认证,放大有机品牌影响力。思泉农场的黄瓜、辣椒及番茄通过直销、超市、微信平台等形式,将产品推广到省内外。柳林中药材示范基地,主要有杭白菊、丹参、板蓝根、金银花等300余种。引导农户人工种植金银花、板蓝根、太子参、白术、秸梗等品种,均试种成功。目前,全街道种植中药材面积0.56万亩,经济总收入达560万元。单楼村的苗木花卉种植基地2012年成立,至2015年,苗木花卉基地面积达到100亩,年产值300万元,建成集中连片苗木花卉50亩,有专业大户13户,新栽植各类苗木6万株,新增绿化面积1万平方米。
州城街道将发展生态养殖业作为加速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重点规划扶持标准化养猪、养牛和生态养鸡、养禽等。全街道建成标准化养猪场1个,生态养鸡场2个,促进绿色产业链不断延伸。梁村胜达养猪场,采用现代化养殖技术,利用湿帘降温设施、袋式除尘的饲料加工过程以及沼气发电供暖系统,对臭气、猪粪、猪尿和噪音予以治理,变废为宝,创造出高经济效益和最低限度环境污染的农业生态系统。2015年,存栏2800头,生产有机生物复合肥1400多吨。
东平街道“三大战略”驱动经济转型升级
东平街道紧抓休闲民俗旅游产业集群、现代农业产业集群、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破解发展难题,实现经济转型跨越发展。
休闲旅游业蓬勃发展 以贯中大道为主线,利用沿途丰厚的人文自然资源,与现代健康产业、高端休闲项目相融合,打造休闲旅游经济圈。
“水为媒”,2015年,投资2000万元建成4个高标准钓鱼竞技池、2个混养池、2个鲫鱼池和1个抛竿池,形成“水上生态休闲带,水乡迎客、渔村风情、田塘戏语、水乡雅居、塘坊新村”五区一带格局的塘坊民俗旅游度假村。游客可以观光农家风情、休闲垂钓、采摘,体验编织草鞋、观看鱼鹰捉鱼表演。史楼旅游度假村,投资7500万元,完善基础设施,打造徽派民俗建筑65所,成为东平街道休闲民俗旅游的重要景点。
“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享农家乐”的特色旅游,带动了休闲民俗旅游服务业集群发展。焦村祈福游、宿城寻祖游和于寺、王村、石马林果采摘游蓬勃兴起。休闲旅游服务业成为东平街道的战略新型产业。
特色农业强势发力 东平街道因地制宜,打破单一粮食种植思维,走出一条特色化、现代化、品牌化的绿色现代农业之路。东海子核桃合作社研发的核桃深加工产品有核桃乳、核桃油、核桃油胶囊等6大类30多个单品,直接为社会提供3000个就业岗位,从而拉动街道形成核桃产业带。除了核桃产业链,街道还形成山楂、东平湖特产、山枣等绿色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其中香湖食品依托东平湖优势打造的东平湖粥粉畅销全国。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开发出三国象棋、水浒小人书、莲子刻画等特色农业旅游产品,带动3万农民参与旅游,实现劳动力家门口转移和增收。
传统产业“抱团”换挡提速 升级传统产业,引导企业向高端、“智”造转型,以产业链条招商培育产业集群,着力引进战略性新兴产业,一大批绿色、低碳、循环产业不断增多和壮大,形成兼顾环保和效益的新业态产业集群。街道出台产业政策,引导企业引进人才、资金、设备等生产要素,完成工业技改项目10个,提升产业层次和核心竞争力,关停小水泥、山石开采等高能耗污染企业8家,实现天更蓝、水更清。
在江北最大高档生活纸生产基地东顺集团的厂区、车间,看不到传统造纸企业的粉尘、废水,闻不到异味。在东平街道大力推进传统工业转型的推动下,东顺集团总投资4亿元新上4条卫生用品生产线项目;总投资3亿元新上4条德国产多功能纸机生产线。以前旧设备20吨水产1吨纸,东顺现在1吨水产1吨纸,水资源循环利用率达97%。
彭集街道 小花生长成大产业
彭集街道常年花生种植面积4万多亩,种植花生的群众多达1万余人。2000年,彭集花生被确定为“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种植面积持续扩大,花生亩产量稳定提高,销售价格不断攀升,2015年每亩花生增值近千元,小花生成为强镇富民的支柱产业。
坚持不懈 建设花生产业基地 彭集街道地处大清河南岸,平原地、沙壤土,土壤中有机质及速效氮、磷、钾含量丰富,极适宜花生生长。街道从繁育、推广花生良种到开展产前、产中服务,再到帮助群众拓宽花生销售渠道,充分调动农民种植花生的积极性。全街道花生种植面积稳定保持在4万亩左右,年总产量达到1万多吨,建成了“鲁西南独具特色的花生生产加工销售先进街道”,成为远近闻名的“花生之乡”。
科技助推 打造产业名片 彭集街道把科学技术充分应用到花生种植、加工的各个环节,提高花生的品质和产量,打造花生产业名片。街道由农技站牵头,成立花生产业协会,以花生协会会员为骨干,以花生种植户为支点,形成花生种植服务网络,积极开展良种引进、配方施肥、病虫害防治、产品加工及销售等全方位服务。街道大力实施科技入户工程,让科技进村入户,与群众零距离接触,有效提高了花生的产量和品质。
搭建舞台 实现花生产业腾飞 彭集街道有5个专业村,从事花生脱壳加工专业户200多户。这些专业村和专业户做大做强的出路在于龙头企业的带动。赛金河花生油有限公司是彭集街道从事花生油加工的龙头企业,公司加大投入,扩建厂房,更新设备,月产量由原来的4吨提高到10吨。
沙河站镇 “一村一品”带富一方农民
沙河站镇在新农村建设中,把解放群众思想观念、激发群众创业欲望、提高群众创业能力作为基础性工作,制定优惠政策,组织农村干部和乡土人才外出学习,帮扶农村创办致富项目,涌现出一批“一村一品”的特色经济村。
小竹编长成大产业 孙村是远近闻名的竹编加工专业村,全村共有185户,900人,而从事竹编业的就有137户,673人,竹编专业户占全村总户数的74%。年加工竹制品100多万件,是长江以北最大的竹制品加工基地,被泰安市政府授予“竹编专业村”。其竹编原料多选用江南竹,根据群众需要,村里每年都派人到浙江、安徽等地,挑选毛竹、钢竹、水竹等不同竹料运回分发给群众。村里成立竹编加工协会,统一生产工艺,统一价格,统一销售。用竹编大户、县人大代表孙传印的话说:“我们要打造孙村竹编航空母舰,打响竹编品牌,带动周边村庄发展,让群众过上丰衣足食的好日子”。该村竹制品已由原来的送货到家,转变为客户求货上门,产品主要销往山东、河北、河南、山西、辽宁、吉林等地,有的竹编工艺品已走出国门,远销到韩国、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仅竹编一项,全村就增加经济收入900多万元,人均增收3000多元,村集体年增加公共积累10万余元。
小木匠引来大市场 王庄村是一个以杨木芯板加工为主的木材加工专业村,该村共有72户,303人,建有东平县最大的木材加工园区,园区占地4.2万平方米,拥有14家杨木芯板加工厂,年加工板皮60万立方米,产值2600多万元,利税500万元,人均1.6万元。产品主要销往上海、江苏、浙江等地。王庄村木材加工始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是一个王姓木匠带领部分村民靠木料贩运和木器加工发展起来的。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生产生活水平的急剧提高,装饰装璜业日渐红火,九十年代,在王木匠的倡导下,该村村民自发拿出土地办起木材加工园区,搞起木材加工业,逐渐形成木料购销、木材加工、车辆运输、餐饮服务的发展格局。全村拥有木料购销专业户21户,木材加工专业户14户,运输专业户11户,餐饮业户4家,从业人员1000多人,其中900多人为外村务工人员,月工资1200元以上。
豆腐梆子敲响鲁西南 王堂的豆腐好吃是出名的。该村167户、701人,有102户、450多人每天都在从事豆制品生产。加工户和参与人数分别占全村总户数的61%,总人数的64%。该村具有上百年的豆制品加工历史,豆腐加工多采用石磨磨浆、人工压汁、铁锅熬汁、豆油煞沫、盐卤点制、包布压型等传统工艺。所加工的豆腐以软嫩细滑、入锅成块、愈炖愈嫩、食后滋补、润肺、养颜、降脂降压而闻名,方圆百里独具特色。王堂村日加工豆腐4000多公斤,豆腐卤、豆腐干、臭豆腐、豆芽500余公斤,豆汁、豆腐脑50多桶,年收入300万元,人均增收1500多元。豆制品加工渐成产业,产品远销到汶上、梁山、济宁、菏泽等地,并上了宾馆、饭店和城里人的餐桌。
新湖镇 生态观光农业示范基地
东平新湖热带风情园 位于新湖镇冯洼村东北,紧靠331省道,一期占地300余亩,总投资8000万元。项目由泰安宝岛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投资兴建,是一家集观光、休闲、体验、餐饮、住宿、娱乐、科普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企业。项目区内建成8个高标准冬暖式大棚,种植龙眼、荔枝、芒果、火龙果、木瓜、莲雾等32种热带水果1.5万株,种植黑土豆等有机蔬菜100亩,建成4000平方米钢构展示厅一处,改建标准化鱼池10个,改造宾馆1500平方米,2000米钢架构葡萄长廊,道路、停车场、仓储、车库等配套设施齐全。年产热带水果苗木100万株,热带水果1万公斤,热带水果盆景1万盆,有机蔬菜30吨。
项目区建造高标准冬暖式大棚满足热带、亚热带水果的温度要求。由于北方昼夜温差大,水果口感更甘甜。水果自然成熟时,游客进园采摘,保证了水果的新鲜程度,让游客尤其是儿童既吃上亲手采摘的新鲜水果,又体验到劳动的乐趣。项目区所有产品,严格执行国家无公害生产标准,走有机、生态、绿色、环保的路子,为结合旅游产业探索农民增收致富提供了新途径。
泰安中林科技示范园 位于新湖镇腹地,始建于1973年、占地1080亩,其中水面480亩,台面460亩,是全县最早、标准最高的农业示范园区。穿心河贯穿东西,河宽5米,深3米,延伸到园区与境内的排灌干渠相接,干渠与东平湖相连,旱能灌,涝能排。水位稳定,水质肥沃,无污染。园区内有池面34个,总面积340亩,大的池面面积14亩,小的7亩,分布均匀合理。池内养殖鲤鱼、中华绒螯蟹、鲢鱼、鲫鱼等。
园区内有38个台面,按区域布局有葡萄园、大樱桃、凯特杏园、桑园、速生杨、金丝柳苗圃。台面上有畜牧小区,养殖有小尾寒羊、波尔山羊、蛋鸡、鸵鸟、麻鸭等。
园区内土质肥沃,水源充沛。夏季,穿心河与围区河内荷花盛开,水草依依,与野生的甲鱼、鳝鱼、青虾、鲤鱼、鲫鱼和十几种野生的鸟类相映成趣,与台面上串串的葡萄、樱桃、凯特杏融为一体,是休闲避暑的好地方。园内基础设施齐全,水、电、讯、道路通达各个角落。办公场所1126平方米,仓储场所1065平方米。封闭式管理,生产生活安全、方便,是生态农业、旅游观光的好去处。
商老庄乡 安山稻香飘四野
美丽的东平湖,芦苇飘荡、沙鸥翔集,自古便是物类丰饶的宝湖,世世代代在湖畔劳作的东平人民,用汗水培育出许多人们耳熟能详的名优特产。2012年6月,被国家工商总局授予“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安山大米就是其中之一。
安山地处东平湖南侧,得天独厚的灌溉条件适宜种植水稻。安山水稻种植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明代中晚期,清代亦有确切记载。安山水稻种植面积5000余亩,主要分布于商老庄乡大安山村以西、八里湾以东的9个行政村。
捧一把安山大米,饱满的颗粒,泛着乳白的光泽,质地硬而有韧性;蒸一锅安山大米,四溢的米香,伴着白色的水气,散满整个房间;用安山大米熬成的稀饭表面漂着一层米油,味美香甜,用其蒸成的米饭软硬适中,余香满口。尝一口安山大米,鲜香的味道,带着淡淡的丝甜。
有别于一年两到三季的南方大米和日照时间较短的东北大米,一年一季且日照时间较长,让安山大米具有极高的品质。安山水稻种植区位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降水充沛,温暖适宜,且该种植区,南水北调东线工程途经此地,无工业污染,引水灌溉条件便利,土壤以棕琅土为主,土层深厚,沙量适中,肥力中上。安山稻米蛋白质含量达8%-10%,脂肪2%,直链淀粉13%-14%,每百克大米含维生素B10.2毫克,维生素B20.07毫克,同时富含钙、磷、锌等矿物质元素。据商老庄乡人说,每个吃过安山大米的人都会赞不绝口,安山大米早已闻名河南、济宁、菏泽等附近省市地区。
安山水稻的种植模式采用稻蟹混养技术,将安山稻米、东平湖蟹种养结合。遵循严格生态混养标准,不施农药、化肥,采用土杂肥、有机肥,使稻米、湖蟹共生共养。新光村养殖户刘存宝的蟹田里,青青的稻苗下,水草、鱼苗、螺蛳、蟹苗构成一个完整的生物链。一般在四月初投放蟹苗,每亩1000只左右,六月初栽种水稻,施用土杂肥、有机肥,投喂玉米粒、豆饼粒、土豆丝及动物性饲料,保证生态平衡。稻田养蟹亩产无公害稻谷600公斤,商品蟹25公斤-35公斤(规格平均每只100克以上),比常规稻田种植模式亩均增收1500元,既降低生产成本,又确保产品绿色、无污染。
商老庄乡大安山、新光、八里湾、义和堤、沈堤口、三里庄等村的50位水稻种植农户共同出资,成立东平县安山大米行业协会,积极为会员提供生产资料供应、技术指导及市场销售等方面服务,引导农民进行规范化生产、市场化销售。2015年,安山水稻规范化种植面积5000亩,稻蟹混养2000亩,年加工安山大米总量200万公斤,总产值1200余万元,实现利润300多万元。
戴庙镇 特色农业快速发展
戴庙镇立足水产、林果、瓜菜、畜牧四大主导产业,在“一区一圈一带”的大框架下谋划农业发展,在“东融西借、跨越赶超”的大战略中推进落实,努力探索出一条符合发展规律和戴庙实际的农业现代化道路,为新一轮农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畜”势腾飞 规模养殖唱“主角” 蓝天奶牛厂始建于2011年,是山东农业大学教学实践基地。饲养观察区、挤奶区、饲料存储区布局合理。在12个饲养小区的栏杆内,来自荷兰的奶牛在温煦的阳光下悠闲地“散步”。在挤奶区,安装着一套高标准的32位挤奶设备,一套制冷设备,确保了鲜奶质量。伊利奶业集团慕名与其合作,带动蓝天奶牛厂生产的牛奶畅销全国。戴庙镇帮助企业解决资金与用工难。蓝天奶牛厂建设过程中,坚持“两条腿”走路。对内采用“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吸引周边20多户村民进场养殖,在家门口挣钱,破解人力不够的难题;对外让外地有经济能力的出钱认领奶牛,奶牛厂负责养牛,签订合同,按合同分钱。这一招实现了“双赢”。 2015年,蓝天奶牛厂存栏奶牛960头,扩建奶牛繁育基地100亩。
小聂村发展肉羊养殖成效可观。来自济南、河南购羊的客户络绎不绝。村民师传合养殖的优质肉羊达到600多只,年收入120万元,纯利润75万元。麻鸭养殖是西金山的优势产业。在瑞鑫麻鸭合作社,康广生建起四个养鸭大棚,每个棚600平方米,容纳3000只麻鸭,养鸭总量10000多只,每天产鸭蛋1000多斤,收入6000余元。丰厚的收入鼓起了群众的腰包,幸福的笑脸成了当地群众的常态。
戴庙镇新增规模畜牧养殖场42处,后张村肉牛基地、存栏2000头的常运养猪厂、富祥獭兔合作社等大批畜牧企业纷纷投产,方兴未艾的特色养殖成为黄河岸边农民致富的重要途径之一。
水阔鱼肥 “虾兵蟹将”成“台柱” 戴庙镇东临东平湖,水资源丰富,且地表水质达到国家二类标准,发展渔业养殖潜力巨大。自古以来,这里盛产鲫、鲤、鲢、草、乌鳢、毛蟹和莲、菱等名贵湖产品,是全市主要水产基地。戴庙镇充分利用金山洼水域资源,大力发展生态渔业。在东金山、西金山一带,建成7000亩大湖围网养殖与4000亩的坑塘养殖,养殖乌鳢、泥鳅、中华鲟等特色水产品种,提高市场竞争力,增加经济效益。
“园”入佳境 三大基地竞风流 戴庙镇依托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把发展触角延伸到食用菌、苗木花卉、有机蔬菜等高效农产品种植上来,集中连片,发展农业园区。形成以沈楼、司里、陆庄、张垓为中心的万亩苗木花卉基地,以王庄、范庄、西辛为主的无公害河滩西瓜、拱棚蔬菜、中药材种植产业,以泰禾专业合作社、前张村黑木耳基地为骨干的食用菌标准园。
泰禾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种植双孢菇4890亩,海鲜菇120亩,从业人数达900余人。年产双孢菇4200吨,海鲜菇3000吨,产值达3480万元,销售收入5000万元。同时发展以宋圈村、陆庄村为中心的双孢菇生产基地,种植方式为传统大棚种植,面积约120亩,年产量800吨,产值320万元,销售收入450万元;以前张庄为中心的黑木耳大棚种植基地,面积30亩,年产量230吨,产值100万元,销售收入150万元。合作社有效带动当地食用菌产业发展,成为当地农户增收的重要来源。2015年11月,戴庙镇泰禾食用菌专业合作社被评为全国农民合作社加工示范单位。
银山镇 着力打造乡村旅游品牌
银山镇抓住“省级示范镇”建设机遇,强力培植旅游业,将发展乡村休闲度假游作为重点,以南堂子村、山赵村、卧牛山村等旅游特色村为引领,着力打造乡村旅游品牌。2012年,东平昆仑山景区被评定为国家3A景区;2013年,南堂子村、东腊山村被评为省级历史文化名村,昆山生态旅游区被评为山东省农业旅游示范点;2014年,南堂子村被评为山东省第一批省级传统村落,山赵村被评为山东省旅游特色村。全镇30家农家乐被评为“山东省好客人家星级农家乐”。76家渔家乐通过山东省“改厨改厕”验收。
银山镇以开发鱼龙生态园、蓼儿洼度假村项目为重点,利用三至五年的时间着力打造“水浒人家”“黄河人家”“运河人家”3大旅游品牌,建设水浒乐乡村旅游度假区。打造南堂子、卧牛山、山赵民俗度假村,策划山赵村水上游乐项目、南堂子观光垂钓项目,展现渔家生活,做大做强旅游品牌。
鱼龙生态园项目、东湖宾馆、尚一特酒店、银泰宾馆、银都宾馆等旅游服务项目,先后开工建设并投入使用,加快了银山镇旅游产业发展。银山镇沿湖渔民紧紧抓住乡村旅游发展机遇,积极参与乡村旅游。2014年,银山镇新发展农家乐、渔家乐68家,新增经营业户比往年总和还要多。投资3000万元开通殷昆路、南外环路等旅游专用道路,投资700万元硬化银牛路、府前街、文化路,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迈上新台阶。
在提高旅游环境“硬件”同时,银山镇围绕水浒文化、黄河文化、运河文化,组织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外出学习旅游商品制作工艺,开发具有本土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围绕东平湖,做好湖产品文章,将东平湖牌咸鸭蛋、东平湖菱米粥等旅游产品进行精包装,将昆仑山薄皮核桃、昆仑山香椿等特色旅游商品进行深加工,突出乡村旅游特色,延伸旅游产业链,拓宽收入渠道。
银山镇全力打造集生态治理、新农村建设、种植养殖业、民俗旅游业、观光农业、乡村旅游为一体的区域经济发展新模式。他们加大旅游配套项目建设,完善旅游观光绿化带,建设环湖路,拓展银牛路,建设生态厕所、生态停车场等。引导乡村旅游点开发乡村旅游体验性产品,为游客提供菜单式服务,让游客全方位体验渔家生活,“住渔家屋,吃渔家宴,干渔家活,享渔家乐”成为乡村旅游时尚,营造出浓郁的乡村旅游氛围。
斑鸠店镇 “四轮驱动”打造“大蒜之乡”
斑鸠店镇通过“科学化引领、产业化发展、品牌化建设、标准化种植”四项措施,积极推进大蒜产业转型升级,全面提升大蒜产业发展水平,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全力打造现代化大蒜产业强镇。
科学化引领 夯实产业发展基础 一是坚持高起点谋划、高标准定位。根据建设现代农业的产业定位和面向国内外市场的定位,聘请山农大教授对大蒜产业进行科学规划,通过产业规划,加强对发展现代化大蒜产业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分析研究,找出薄弱环节,明确主攻方向,集中力量在影响竞争力的关节点上求突破。二是突出重点、把握关键,优化大蒜产业布局。着眼于发挥农业比较优势,充分考虑市场需求、资源条件和产业基础,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强”的经营理念,把大蒜产品贮藏和精深加工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增强农业后发竞争优势的突破口和关键环节,引领大蒜产业转型升级。建成并投入运营大型恒温库40座,库容量达10万吨,市场营销10亿元。投资2.6亿元,建设占地260亩的现代蒜业科技园,建成集交易、仓储、配送、加工、科研、信息交流、产品展示、示范种植于一体,年可加工大蒜4500吨,生产大蒜精油12吨、大蒜调味油1000吨、调味蒜粒2000吨、无臭超微细蒜粉500吨。
产业化发展 提升产业发展动力 一是牢固树立“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根本出路,在于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理念,大力扶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培大培强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鼓励和促进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和外来资本对大蒜产业的综合开发,充分发挥当地资源、经济和区位优势,制定、完善并落实“三资”开发优惠政策,大力发展各种形式的农业企业。全镇有各类大蒜加工生产企业18家,蒜米、蒜片、黑蒜等大蒜深加工实现突破,有效延伸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引导企业采用先进技术,开发新产品,开拓国内外市场。把带动农民致富、促进农民增收,作为界定龙头企业依据,扶持培育富运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为龙头企业,总投资5600万元,占地面积320亩,以大蒜深加工项目为主,附带各种蔬菜脱水、保鲜果蔬加工该公司投产运营后,可实现年产值4800万元,利税420万元,安置240人就业。二是积极培育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斑鸠店镇立足大蒜产业优势,以“建合作、靠组织、兴产业、富群众”的工作思路,先后组建起大蒜专业合作社40余个,大蒜深加工合作社2个。实现“统一品种、统一防控、统一灌溉、统一标准和统一销售”。合作社通过提供信贷、场地、技术、收购、销售等方面的服务,实现农业增效、村集体和村民增收。
品牌化建设 助推产业发展 坚持以“创新经营理念,发展品牌农业”作为提升市场竞争力、增加产业效益的重要途径。斑鸠店镇大蒜2005年通过国家农业部质量安全中心认证,同年3月,被批准为“省级农业生产标准化示范基地”。2007年8月,“斑鸠店”牌大蒜商标被评为“山东省著名商标”,同年9月,斑鸠店镇被评为“泰安市现代农业十大特色乡镇”。2010年,“斑鸠店”牌大蒜被国家农业部认定为绿色食品。2012年,斑鸠店镇被泰安市委、市政府评为“一村一品”专业乡镇,斑鸠店镇有国内外固定大客户数百家,每年有9万吨大蒜产品远销上海、天津、辽宁、河北等省市,并出口日本、美国、加拿大、新加坡等国家,市场前景广阔。
标准化种植 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 斑鸠店镇持续在提升产品质量上做文章提高大蒜产业竞争力。从大蒜种植、管理到深加工产品,严把每一道程序,努力创建符合人体健康安全标准的“安全食品”。大力推进堂子有机大蒜高效示范园建设,积极与山农大教授合作,引进专业技术员,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品质量,推广标准化、绿色无公害栽培技术;大蒜土地深耕、肥料投放、保温保护材料选用、土地害虫防治等各个阶段,加大技术指导,研究解决重茬、减产和生物疾病问题,实行科学种植、科学管理,提升大蒜品质,打造大蒜生态种植基地。邀请有关专家教授围绕无公害生产要求先后开发出先进种植、大蒜病虫害防治等10余项技术,总结推广“大蒜+大豆”高效间套种模式;研究推广地膜二茬大蒜栽培,大蒜种冷藏春化、大蒜群体质量栽培,大蒜平衡配套施肥,无公害大蒜栽培、提纯复壮、脱毒快繁等技术;研制开发出大蒜叶枯病联治、大蒜根蛆病防治等技术,亩产值增加1000余元。全面提升大蒜质量,打造安全可靠、消费者认可的大蒜产品。
旧县乡 养殖食用菌拓宽致富路
旧县乡山多地少,山脚下土层厚、沟谷深、塑性强、立面直,当地利用独特的地理条件,另辟蹊径,凿洞养菇。上面种庄稼,下面养蘑菇,两不耽误。土洞里空气湿润、四季恒温,年种蘑菇几茬,且品质好,卖相好。1米土洞收益200多元,洞深一般100米左右,3个洞年收入七八万元。
北吉城村利用地瓜加工下脚料发展食用菌生产,鸡腿菇养殖面积3万平方米,成为鸡腿菇养殖专业村。为发展双孢菇反季节栽培2600平方米,每斤6元-8元,仅此一项,全村增收20多万元。乡政府邀请市县科技专家讲课,鼓励群众走规模化养殖之路,加大养殖小区配套设施投入,双孢菇养殖发展到哪里,水、电、路就通到哪里。确保菇农长远利益,立足北京市场,发挥乡土人才作用,保护性收购产品,激发菇农的养殖积极性,增加了农民收入。
老湖镇 乡村旅游持续发力
老湖镇把乡村旅游作为最具潜力的朝阳产业、最具竞争力的生态产业和经济发展的引擎产业重点培植,举全镇之力推进旅游资源整合开发,实现旅游业的快速崛起。
景观道路 四通八达 老湖镇是山东“一山一水一圣人”旅游专线和“水浒之旅”旅游专线的枢纽,交通便利,255、250省道穿境而过。为加快乡村旅游发展,老湖镇将展营村南原沙场运输路改建成2公里长、2米宽的滨湖绿道,与国际露营大会营地连接;在滨湖大道内侧,修建环湖绿道宽2米、长18公里,每隔2公里规划一个绿道驿站,建设房屋4间,面积160平方米,栽植垂柳,为国际露营大会增加新亮点。修建长5公里、宽1.5米、高于水面20厘米的步行道,每隔1公里修建一处观光台,形成“曲径通幽”陆上游湿地的旅游体验。从滨湖社区往黄石悬崖景区修建5公里长、12米宽的旅游观光大道,在路两侧种植玫瑰等,拓宽景区范围,以此来吸引更多游客旅游观光。
景点众多 星罗棋布 老湖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自然风光优美。东平湖为省级风景名胜区,是古典名著《水浒传》描述的“八百里梁山水泊”唯一遗存水域,东平湖湿地是一块原生态旅游休闲胜地,梁氏墓群、汉王九子墓、冉子祠、栲栳寺、黄石悬崖等历史文化古迹远近闻名,成为“大泰山”旅游圈上的重要节点。水浒古镇是集文化体验、风情展示、休闲度假、影视拍摄、游客集散、景观地产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服务区,是游客零距离接触水浒风情、体验豪情仗义文化的靓丽景点。古镇旅游码头、放生苑、观光塔、湿地栈桥、钓鱼台、水浒战船、江南风情屋、湖畔沙滩、千亩莲池、国际露营大会、自驾游宿营地、渔家乐一条街等景点众多,可谓一步一景,景景别致,醉人心脾。
五朵金花 竞相绽放 围绕农民增收、农业提质、农村发展这一根本目标,老湖镇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努力构建休闲观光农业产业体系。老湖镇充分利用黄金八公里湖岸线的区位优势,在路内侧种植月季、玫瑰、牡丹、油菜花、紫薇5种花卉,在湿地净化工程开挖的池塘内种植莲藕,逐步将黄金八公里湖岸线建成环境优美、独具特色的民俗旅游与水上游乐相结合的休闲度假长廊,进而打造成婚纱摄影、影视拍摄基地。扩大周林玫瑰生态园种植规模,增加种植品种,并对产品进行精细化深加工,形成采摘、游、购一站式的玫瑰基地,全力打造“玫瑰小镇”的旅游品牌。
渔家餐饮 十里飘香 老湖镇加大扶持力度,制定奖励措施,打造一批乡村旅游示范村、示范户。贾村、朱桥村、刘洼村、七里铺村原有的渔家乐、农家乐,扩大规模、提高硬件设施、提升服务水平,形成渔家乐、农家乐一条街。凤凰家园、滨湖社区群众回迁后,开发利用沿滨湖大道旧村庄,建设自驾游宿营地、宾馆、饭店等休闲娱乐场所,让游客在吃、住、购、娱中体验生活。挖掘人文资源、民间风俗、饮食文化和休闲文化,打造渔家乐特色品牌,推出特色菜肴和休闲项目。湖水炖鲤鱼、鱼锅贴饼子、炒葫芦条等都是百吃不厌的上好食品。积极配合县里组织好油菜花节、龙舟赛、露营大赛、环湖自行车赛、东平湖采摘节等活动,激活“渔家乐”旅游市场。
旅游产业 活力四射 做大旅游产业,关键在于产品开发,拉长产业链条,促进产业转型。利用移民码头优势,将前埠子、后埠子、庄科、朱桥现有小木船,进行整合,规范管理,形成旅游新亮点。把移民村原村内房台加固抬高,发展采摘园;利用原村庄码头,发展水上自行车、垂钓等水上娱乐项目;鼓励库区移民通过自办或招商引资,成立旅游小商品开发公司,发展小微企业,将湖蟹、银鱼、芡实、菱角、麻鸭蛋等特有色湖产品,通过包装或深加工,制成精美旅游产品,实现旅游要素全面提升。
梯门镇 经济建设稳步发展
梯门镇三面环山,山坡地近三分之二,是典型的山区乡镇。2015年,全镇地方生产总值达到36.9亿元,增幅9%;地方财政收入完成7200万元,增幅12.4%;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98686万元,增幅19%;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249811万元,增幅11%;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达到53687万元,增幅14%;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320元,增幅19%。
境内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优质铁矿石、石灰岩和紫砂页岩。培育形成以石灰石加工、铁矿石开采、食品加工、机械制造、新型建材为主导的工业经济格局。2015年,招商引资合同引资额5.2亿元,完成投资2.56亿元,占总引资额的49.2%。新建项目5个,续建项目4个,签约项目3个,在谈跟进项目5个。
梯门镇是泰安市优质粮食、果品、畜产品基地,盛产有机蔬菜,优质粮棉,大樱桃、薄壳核桃、泰山红大石榴等。2014年全镇新增流转土地面积1200余亩,新建标准化保温鸡舍4个,新增加肉鸡存栏5万只;新建肉羊饲养场4处,养兔场6处,1000头猪场1处,中等规模的猪场3处。现有无公害蔬菜基地3000亩,高标准大棚园区3000亩,2000亩泰山红大石榴和3000亩优质核桃基地各一处,以万亩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万亩有机蔬菜片区、万亩林果带建设为目标,以生态观光农业、有机蔬菜、优质粮棉、优质林果、优质畜产品为主导农业产业化格局正在形成。实施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和小农水重点县高效节水灌溉项目,改善农田灌溉条件和农业基础设施,农业基础地位得到加强和巩固。
2015年,梯门镇对12个村实施绿化,绿化村道路15公里,完成荒山造林1000余亩。春季造林3530亩,其中用材林210亩、苗木花卉300亩、核桃3020亩,成活率均达95%以上。
全镇扎实开展乡村文明行动,治理农村“三堆”,开展四德工程建设,全镇各村环境整洁,群众精神面貌和幸福指数大大提升。加快文体小广场建设步伐,截至2015年,全镇完成32个村的文体小广场建设;配备牛庄、北陈庄、东柿元、花篮店、西柿元、双塔、尚元、西瓦庄8个庄户剧团,总投资40多万元。成立农村广场舞蹈队28个,开展农民健身文体活动,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
大羊镇 实施工业、生态教育兴镇
重点项目快速推进。大羊镇党委、政府紧紧围绕“工业兴镇”战略,把培育特色生态产业摆上区域竞争的重要位置,形成了以泰安文元农业科技发展公司生态园建设为首,鑫茂源畜牧科技、凤凰山生态庄园、南留屯生态山庄、泰龙食品、天晋泰银食品等组成的特色产业集群。在250省道两侧规划建设工业园区,以引进新型环保、节能、高新企业为主,东平县交通运输维修检测中心、东平绿野食品有限公司、济南阿科普生物技术开发有限公司、中信管业、麦达斯电子、巨峰机械、鑫裕丰家具城等多家新型企业落户。河北沧州的凯越集团在南留屯村开发的一亿元生态山庄项目,一期建设300栋小康楼,二期依托秀美的山水、丰富的核桃资源开发休闲度假山庄。真正打造“美丽大羊,生态大羊”。
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大羊镇立足农业大镇实际,把调整结构重点放在发展生态效益农业上,突出特色、着眼效益调整结构。确立六大片区1.2万亩的核桃新植面积,全镇核桃总量5万亩;继续巩固扩大“两菜一粮”生产规模,规划6个蔬菜示范园;建设40个养鸡大棚的肉鸡养殖小区和鲁西南黄牛畜牧养殖小区,新建2个占地500亩以上苗木花卉养殖基地。全镇形成核桃、蔬菜、畜禽、特种苗木等四大块状经济产业格局,先后注册成立农业、林果、畜禽、蔬菜养殖专业合作组织30个,培植发展农业龙头企业4家,有效推动了农业增效,经济效益不断攀升。
二、三产业有新突破。2011年启动投资6000万元的凤凰山生态庄园建设项目,整平道路5公里,栽植绿化观光树木400亩,建设完成山顶玉皇庙及配套设施,五年来共接待游客近20万人。旅游产业带动服务产业的发展,新发展农家乐4家,迈出偏远山区发展服务旅游的重要一步。由泰安文元农业科技开发公司开发的后魏雪村1200亩生态园,种植玫瑰、菊花、茶叶等,利用项目区内的水库,开发旅游产业,打造旅游观光、休闲娱乐、快乐农场为一体的生态园。
构建和谐社会,提升群众幸福指数,大羊镇以村级互助养老院建设作为关爱民生的突破口,坚持“镇领办、村主办”原则,按照“统筹规划、试点推进、逐步提升”要求,强力推进。为解决资金难题,他们采取对上争取扶持一块、村内投入补偿一块,社会融资筹集一块等方式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清水坦村幸福院得到光大日月集团、东岳驾校、社汇酒业等单位鼎力支持;杜村幸福院房子,由该村在县民政局工作的热心人马庆华捐献自家房子建设;后魏雪村幸福院,利用闲置的原村小学建设。2014年,大羊镇投入资金100万元,建设村级幸福院15处,均已投入使用。
发展教育,大羊镇先后投资2000多万元改造中小学基础设施。2013年投资965万元新建4740平方米的镇中心小学综合楼,投资300万元,在响场社区建设1800平方米的镇第二中心幼儿园;2014年实施学前、小学、初中学区并建,倾力打造“一贯式教育新模式”, 多方筹资1200万元,建设大羊镇中学宿舍楼5138平方米和中心幼儿园,投资200万元,对中学校内所有路面硬化翻新,并在校外修建一条宽10米的水泥路。“一年打基础,两年有起色,三年有变化,四年有提升,五年大变样。”2014年,大羊镇被县委县政府评为“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先进乡镇”“教育投入先进单位”,镇中学被评为“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先进学校”。
接山镇 特色农业入佳境
接山镇依托丰富的资源优势,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增强农业基础设施投入,走特色农业发展之路,逐步形成“生产有基地、加工有企业、销售有市场”的产业化发展格局。一大批优质特色农业项目相继落户,拓宽了接山镇域经济跨越崛起的新天地。
有机蔬菜—趟出种菜“新路子” 确定发展特色农业路子后,接山镇邀请蔬菜加工企业经理和有机蔬菜发展效益好的宁阳、肥城等先进村的支部书记,到接山镇做报告,介绍有机蔬菜种植经验。组织管区书记、村支部书记到寿光、秦皇岛等地实地参观考察取经。各管区、村也自发组织村两委干部,党员、群众代表外出参观百余次,达2000多人次,将所学先进经验因地制宜用于有机蔬菜种植指导。制定有机蔬菜标准化操作规程,先后推广应用测土配方并施肥、生物病虫害防治、频振式杀虫灯、有机肥选用等11项先进技术,引进高产抗病、市场适销的蔬菜新品种12个,推行“三种三收或四种四收”种植模式,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抗市场风险能力。接山镇获有机蔬菜认定1个,绿色食品认定2个,拥有商标的品牌农产品4个。刘所富民蔬菜基地生产的刀豆、毛豆、菠菜、山药、牛蒡等蔬菜取得有机转换产品认证证书,为接山镇有机蔬菜贴上质量保证的新标签。
苗木花卉—寻求增收“新途径” 接山镇建立“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苗木花卉产业化运作模式,形成集产、供、销为一体的苗木花卉生产经营联合体系,促进苗木花卉产业升级。引进泰禾花卉公司、鲁中园艺公司、泰和绿化工程公司、馨园绿化公司等国内知名绿化公司十几家,投资建设阳光苗木、接驾山花苑、馨园苗木园和沿泰东路、滨河大道苗木花卉产业带,建立金汇、四季春等苗木花卉专业合作社8家,参与苗木花卉生产管理的农户达1200多户。全镇发展苗木花卉基地2万亩,仅苗木花卉一项,全镇实现农业产值4亿元,村集体服务性收入300万元,农户土地流转、基地务工收入6000万元。
2012年,后口头村大胆提出发展“边角经济”的新想法,利用路旁壕边、房前屋后等边角资源,同苗木经营大户股份合作,立体栽植速生垂柳、五角枫、白玉兰、法桐,由大户出苗,群众种植管护,集体、大户和农户的持股比例为4:5:1,实现村集体年增收10多万元,群众增收6万元。2014年,该村共发展苗木基地400亩,栽植国槐2.2万棵,集体河滩地栽植五角枫小苗2万棵、法桐小苗3万棵,柳树小苗2万棵、育核桃苗20万棵。全镇苗木基地规模的发展壮大,绿化了环境,为村集体带来可观经济收益。
核桃种植—培育农业“新亮点” 王同银是接山镇有名的核桃培育种植大户,2009年春,创办的银丰核桃研究基地,位于鄣城西村、分布于泰东路两侧,基地集核桃栽培、品种对比试验、苗木繁殖、科研、推广为一体,对接山镇花卉苗木产业的发展发挥了较大辐射带动作用。基地面积核心区280亩,山神庙村、徐坦村660亩,合计940亩,培育各种优良核桃品种,兼营绿化苗木。他培育的元丰、香玲、辽核系列良种苗,销售整个华东地区,并波及云南、贵州、四川、陕甘宁等地,为全国核桃产业大发展做出贡献。至2015年,全镇发展成片核桃种植面积1.008万亩,栽植核桃36.4万株,40%进入结果期。全镇核桃总产量250吨,产值700万元,村民每亩年收入2800元。
畜牧养殖—增添收益“新主力” 接山镇以养牛业为特色的畜牧产业成为新型支柱产业。总投资2000万元的鑫发养殖场,以肉牛养殖为主,年出栏2000头,销售范围覆盖整个泰安并延伸至济宁等周边城市,年销售额1000万元。养殖场建有1000平方米的青储池,一次性存放秸秆5000吨,饲料储备还解决了当地秸秆堆放问题。
溢隆养殖场侧重奶牛养殖,投资200多万元,建成80多亩的养殖场,盖养殖棚24个,容纳奶牛600头,日产鲜奶5吨。同时建设高标准挤奶厅,购进先进的挤奶设备和储存罐,确保鲜奶质量。与泰安亚奥特奶业公司签订鲜奶销售合同,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生产的鲜奶以每公斤3元的价格统一收购,为牛奶销路提供保障。养殖场存栏奶牛300多头,每头奶牛年纯收入5000元,村集体服务性年收入60多万元;建设高标准氨化秸秆青储池两个,共1万立方米,一次储存氨化秸秆饲料5000吨,成功实现秸秆的再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