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人物传(略)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8b&A=3&rec=754&run=13

兖州历史悠久。几千年来,涌现出大批为后人称颂的贤臣名宦、文人学者、社会名流和为社会改革、为人民谋利的仁人志士、英雄模范。亦有劣迹昭彰的历史罪人。本章选取汉代以来有代表性的历史人物43人,其中古代人物14人,近现代人物29人,以卒年为序,立传(略)记述。
丁宽(?~?) 字子襄,山阳郡瑕丘(今兖州)人。西汉初《易》学大师,人称“《易》祖师”。
丁宽出身寒微,起初随梁国的项生到陕西杜陵跟大经师田何学《易》。他读《易》精敏,才过项生数倍。学成辞归时,田何向其他学生说:“《易》的能手东去了!”丁宽走到洛阳,又跟当地《易》学家周王孙学习《易》的古义,进一步得到了深造。丁宽胸怀文韬武略,景帝时,因参加抗击吴、楚等7国叛军有功,世称“丁将军”。晚年返回故里,从事著述,写成《易说》3万言,并将所学传授给同郡砀人田王孙,田又传给沛人施雠、兰陵人孟喜和蒲城人梁丘贺。后世称《易》有“施、孟、梁丘”之学,实即丁宽的学派源流。
陈汤(?~?) 字子公,山阳郡瑕丘人。少时喜欢读书,写得一手好文章,但因家贫,不为地方官重用。后去京城长安,经人荐举,得官“郎”(皇帝的侍从)。
汉元帝时,陈汤任西域副校尉,适逢匈奴骚乱,郅支单于借故杀死汉朝使臣谷吉,威胁汉朝边境,公元前36年(西汉建昭三年),陈汤与西域都护甘延寿率精兵前往征伐。陈汤沉勇机智,多策谋,好奇功。结果斩郅支单于首级,杀死太子以下1518人,生擒番目145人,收降胡兵千余人,解除了汉朝边境的威胁。元帝赐爵关内侯,官射声校尉。成帝即位,丞相匡衡上书,弹劾陈汤伐郅支时未奏请皇帝诏准而出征,陈汤被免官。后陈汤上书成帝,言康居王入侍太子并非王子。经验查,确为王子,陈遂以欺君罪下狱,当被处死。后,太中大夫谷永上疏辩解,成帝将陈汤赦出,削官为民。
几年后,西域都护段会宗为乌孙兵所围,上书请求援兵,成帝召见陈汤,策划退兵之计。陈汤复官为从事中郎,引为幕府参赞,商榷军机。后因受贿为人开脱罪行被罢官,在敦煌服刑,后迁至安定。议郎耿育上书为陈汤说情,皇上准许还都,后死于长安。数年后,被追封为“破胡壮侯”。
李白(公元701~762)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别号谪仙。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隋末,其先人流寓碎叶(唐属安西都护府),其父李客遁还巴蜀,客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李白生于此地(亦说生于碎叶)。李白“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之书,十五嵊观奇书,作赋凌相如”,少年即才华显露,并好行侠。李白在四川渡过了青少年时代,公元725年(唐开元十三年)离开四川,漫游各地。公元727年(唐开元十五年),在湖北安陆与唐高宗时故相许圉师的孙女成婚,并生女平阳。“酒隐安陆,嗟跎十年”。
公元736年(唐开元二十四年),李白携家到鲁郡,定居在鲁郡治所瑕丘城东门外“沙丘旁”(今兖州市东关岗子街一带),至公元756年(唐天宝十五年),李白托武谔接子女离鲁,时载21年。此间正是他年富力强,诗赋创作旺盛时期。在兖州写下了许多著名的诗篇,今存40余首。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作品有《梦游天姥吟留别》、《鲁郡尧祠送窦明府薄华还西京》、《沙丘城下寄杜甫》、《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等。公元742年(天宝元年)秋,李白由鲁郡奉诏进京,被赐为供奉翰林。公元744年(唐天宝三年)李白在京不为亲近所容,乞归还乡,诏许,返回兖州。安史之乱中,李白怀着平乱的心愿,曾为永王李磷幕僚,因李磷战败而受牵连,被流放夜郎,中途遇赦东还,飘泊他乡。晚年,依附于族叔当涂县令李阳冰,不久卒于当涂,享年62岁,死后葬于当涂青山之阳。李阳冰将其遗稿集成《草堂集序》,使李白著述得以流传后世。
1994年8月,李白在山东国际学术讨论会在兖州召开,通过对“沙丘”、“尧祠”、“石门”所在等一些重大学术课题的研究,认定兖州是李白的第二故乡。
李白是唐代伟大诗人。他的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形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
他的诗表现出蔑视封建权贵的傲岸精神,憧憬人民美好生活,讴歌大好山河和通过描绘壮丽的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有《草堂集序》、《李太白集》等传世。
储光羲(公元707~769) 瑕丘人,19岁(唐开元十三年)中进士,诏“中书省”试文章及格,任命为安宜(今江苏宝应西南)尉。公元741年(唐开元二十九年),因仕途失意不满时政弃官而走,一度与王维隐居终南山纵酒谈诗。公元747年(唐天宝六年),储光羲重登仕途,被授以监察御史之职。公元755年(唐天宝十四年)爆发“安史之乱”,翌年叛军攻陷京都长安,储光羲被俘,无奈接受叛军委职。肃宗李亨登基后,于公元763年平定叛乱,收复长安,储光羲被贬往岭南,他愤而辞官,以诗酒自娱。由于生活抑郁,远离故乡和亲人,精神孤寂,不久便客死贬所。
储光羲是著名诗人,在京时和李白、杜甫、王维等人素有交往,诸家诗集中多有他的名字和事迹。晚年,其诗多写田园生活,清新流畅,有人把他比作晋代的陶渊明。储光羲著有大量诗作,有诗、文集七十卷行世。
房知温(?~?) 字伯玉,五代时瑕丘东白社(今兖州谷村镇房家庄)人。祖籍临淄,传为唐太宗宰相房玄龄七世孙。少年以勇著称。初任赤甲都官,后归魏州马斗军。因随后唐庄宗李存勖征战有功,赐姓李,名绍英,为澶州刺史。公元926年(后唐天成元年),拜泰宁节度使,次年为北面招讨使。屯兵卢台,镇守天平、平卢。以平叛有功再拜尚书左仆射,封东平郡王。在青州南城大兴土木,建造府第,沉溺于酒色。殁葬于瑕丘城北石马村南。
王思诚(1290~1357) 字致道,嵫阳县南沙堆社(今兴隆庄镇火神庙村)人。
思诚生于农民家庭,自幼聪敏,7岁在本村从师攻读。1321年(元至治元年)中进士,授管州判官,召为国子助教、改翰林国史院编修官。1341年(元至正元年),“迁奉议大夫、国子司业”。后外放河间路总管,治理黄河很有成效,农业连年丰收。他在景州董仲舒(汉代经学家)故里建书院,纪念学术名人,以促进当地文风。1352年(元至正十二年)“应诏言事:一曰置行省丞相,以专方面;二曰宽内郡徵输,以固根本;……”等7条建议,受到皇帝嘉奖。后升为西台治书侍御史。至正中期,韩山童、刘福通组织红巾军起义,战局不断扩大,情况紧张。皇帝准备把函谷关以西5个省的合格青壮年全部征集入伍,参加战争。思诚上奏说:“关中用兵,困于供给,民多愁怨。复有是役,万一为变,所系非轻。”皇帝准奏乃得免。这个奏议虽系为统治者权衡利弊,但在客观上免除了5省丁壮的徭役。王思诚被授为国子祭酒,应诏入京,死于途中。皇帝追赐他“献肃”的封号,《元史》给他立了“传”。今兴隆庄镇火神庙村南立有西台御史王思诚墓。
刘子钟(?~?) 字廷振,又字颐贞,滋阳县南沙堆社(今兴隆庄镇陋地村)人。祖籍玉田(今河北省),祖父官山东按察史,殁于兖州,其眷属遂安家于此。子钟幼嗜学,善书画。1442年(明正统七年)中进士,以部郎出任湖广布政司参议。归隐后卒,年73岁。著有诗文集。今兴隆庄镇四竹亭村原有4块石碑,上镌风、雨、老、嫩四竹图,即子钟所绘,村以此得名。
韩智(1455~1506) 字愚夫,滋阳县东土楼社(今兖州泗庄乡韩楼村)人。自幼聪慧过人有神童之称。五岁时便能提笔写字,名闻乡里,后被推荐为翰林县学生。1490年(明弘治三年)中进士,授礼科给事中,迁右给事中,再迁兵科左给事中,累至工科都给事中,在京师任职10余年。
韩智为官尽职尽责,秉公执事,不事权贵,刚正不阿,纳言进士多被采用。每遇贪赃枉法者,竭力上奏。一次不法盐商仰仗朝廷贵戚,专横跋扈,擅自抬高盐价,从中牟取暴利,大臣们屡屡上疏不能胜诉。韩智不畏权贵恫吓连续上奏,朝廷纳谏,严办了盐商,韩智受到大臣们的钦佩。韩智深为朝廷重用,后因其父病故,为尽孝道,辞职归家。守孝不到一年,便因忧伤成疾,正德元年六月十一病故。韩智被尊为乡贤。史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李东阳为其撰写墓表。
任瀛(?~?) 字峄峰,滋阳县西辛王社(今王因镇仁美庄)人。1535年(明嘉靖十四年)中进士,任翰林院庶吉士,后转兵科都给事中。为人刚直,崇尚气节,每议天下大事,慷慨激昂。久居言官,卓有建树,甚受皇帝和同僚们的器重,提升为顺天府丞,以副都御史出任郧阳(在湖北省)巡抚。后告老辞归,卒于家中。其子彦 、彦蘖先后中进士,为官均有政绩。后世将其父子3人供入乡贤祠。
刘不息(?~?) 字体道,滋阳县南隅社(今新兖镇刘家岗)人。自幼寡言嗜学,1568年(明隆庆二年)中进士,放宝坻县(河北省)知县。为官清廉,政绩卓著,擢升为户科给事中,历任礼科左右给事中、吏科都给事中等职。明代朝廷对官吏有3年一次考核制度,叫做“大计”。刘不息两次主持“大计”,铁面无私,深受同僚敬服,无人敢求其“关照”。
1510年(明正德五年)封授孔、颜、曾、孟四氏后裔为“五经博士”,子孙可世袭。隆庆年间,发生了曾参后裔争夺“世袭博士”的案件。大富翁曾衮利用金钱运动手段争夺世袭权,一直闹到朝庭。在礼部众议不决、曾衮大有胜利希望之时,刘不息细查了曾氏谱系,挺身而出,上呈一道《劾冒袭疏》奏章,断定曾衮“倚仗财势,冒袭圣裔”。礼部从公复议,驳回曾衮的申辩,并治其违命、冒袭之罪。想收受曾衮贿赂的掌权人空做了一场发财梦。刘不息晚年辞官归隐,卒于家,供入乡贤祠。
范淑泰(?~1642) 字通也,别字大来,兖州城内(今兴隆街)人。早岁入庠,联捷乡榜,1628年(明崇贞元年)中进士,历任行人司行人、工部给事中、兵科都给事中等职。
范淑泰在朝刚正,勇于直言,不畏权要。东阁大学士(宰相)王应熊,是个口蜜腹剑、两面三刀之徒,专会迎合皇帝心愿,百般恭顺、奉承,倍受皇帝宠信。这时李自成起义军正以燎原之势兴起,由两湖进入安徽,攻下皇帝老家凤阳府,掘了朱家的祖坟。安徽巡抚杨一鹏倚仗王应熊,却妄改出事时间,对朱氏祖坟进行修复后才含糊上报。王应熊多方为之辩解、开脱。范淑泰毅然专疏上奏王“欺诳之罪难辞”,且劾其受贿事。皇帝袒护王应熊,只以“欺君”之罪把杨一鹏问了斩刑。淑泰虽没有参倒王应熊,但他的刚直斗争精神受到了朝臣们的高度赞扬。1642年(明崇祯十五年)范淑泰被任命为浙江乡试主考官,事毕回京,顺道回兖州故居看望父母。适值清军突袭兖州城,范协助知府邓藩锡组织军民坚守数昼夜,城破,范被杀,同死的还有他两个弟弟淑谦、淑晋。次年,明王朝追封范淑泰为“太仆寺少卿”,并在城内(今中山东路)建造两座石坊,以示表彰。额书“祖孙进士”、“父子同朝”,“忠孝名臣”、“万邦为宪”。
贾应宠(1590~1676) 字思退,一字晋蕃,号凫西,又号澹圃,曲阜城南人。
贾应宠生于书香门第,其祖父为贡生,使之自幼受到良好教育。但贾应宠却与科举无缘,屡试不第,至40岁时方考取贡生。1639年(明崇祯十二年)被任命为京师(今河北省)固安县知县。贾应宠为政清明廉洁,不畏权贵,关心民间疾苦,3年后升任部曹和刑部江西清吏司郎中。后来,因看不惯官场中诸多卑鄙龌龊现象,不适应阿谀奉承的通行作风,故而辞官归里。他向往田园生活,不愿为五斗米折腰。不料回家后被曲阜知县百般侮辱和欺凌,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上奏顺治帝,希望“仍补旧职”。时清朝廷正需明朝遗老遗少为官以利施政,遂准奏。
1651年(清顺治八年),贾应宠进京补旧职,被派往福建汀州一带巡视。他相机请假返里,借故罢了曲阜知县的官,不久,再次辞官。
贾应宠回乡后致力于鼓词的编写和演唱。他不图名利,也不为炫耀自己知多见广,而是对所见不平之事,借“木皮”这个“嬉笑怒骂之具”阐述见解,毫无顾忌地对历史人物评头论足,从唐尧虞舜说到秦皇汉武,深刻揭露封建统治阶级争名夺利的丑恶本质,揭露封建社会的不合理和传统观念的虚伪性。他或说于街坊市肆、诸生塾中,或说于宰宦堂上、郎曹之署,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世人称之为“木皮散客”。
贾应宠的离经叛道,不合时宜,遭到了当时权贵们的极力反对和百般侮辱,他却自信地说:“曾经万里长江险,些小风波只当无”。然而,他的生活却是“冬月寒天,荒村野店,冷炕无席,单衣不掩”。“一似那僵卧的袁安,嚼雪的苏武”。毕竟是孤掌难鸣,个体与社会无法抗争,他被迫背井离乡移居兖州府滋阳县,以一鼓一板继续演唱。1676年(清康熙十五年),贾应宠孤苦伶仃,客死兖州,葬于城西牛王村。他的“木皮散客鼓词”在人民群众中广泛流传,被赞为“神工鬼斧之笔”。
牛运震(1706~1758) 字阶平,号真谷,人称空山先生。滋阳县马青社(今新兖镇牛楼村)人。
牛运震生于官宦门第、书香之家,其祖父洪范,岁贡生,父梦瑞,拔贡,使他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其天资聪颖,勤于思而不善言辞,10岁时能写出精彩文章,被誉为“牛才子”。他喜爱经史古文,对《左传》、《史记》、《庄子》、《离骚》等反复吟诵,深入揣摩,达到了“韦编三绝”的程度。16岁中秀才,1732年(雍正十一年)中进士。1736年(清乾隆元年),参加“博学鸿词科”考试,在省城11次预试经史文赋及天文、地理、水道、兵法均获第一,但在两次殿试时,皆以“赋长逾格、策多古字”而落选。
1738年(清乾隆三年),牛运震任甘肃省秦安县知县,他怀着为朝庭执法,为百姓造福,为父母立清名的志向,兴利革弊。他处事果断,赴任不到3个月就将多年积案清理完毕。他重视发展教育,创建陇川书院,并亲自讲课。秦安教育兴起,人才辈出,被称为“陇右邹鲁”。他体察百姓疾苦,整编保甲、清理田赋、废除苛捐杂税,亲撰《禁陋规碑文》勒石立于县署门前,永禁巧立名目向百姓索钱。
1740年(清乾隆五年)牛运震捐资治理陇水,16000亩土地得灌而获丰收。上游玉钟峡遭暴雨袭击,山石崩塌,河道堵塞,洪水四溢,民房漂没,他亲临现场,指挥抢险,赈济灾民。还教人制造犁、耙、耧斗,改进耕作方法,劝民植棉纺纱织布,发展经济。1741年(清乾隆六年)牛运震兼任徽县知县,1743年(清乾隆八年)又兼两当县知县,听断3县之事。徽县地处陇南,山多虎多,常伤害人畜,百姓不敢出行。他招募精悍猎户,制作强弓毒矢伺机捕杀,虎患大减。士民为表感激之情,特绘《驯虎图》相赠。1745年调任平番(今甘肃永登)县,离任辞别秦安,送行者近万人,众人跪哭挽留。
在平番县任职期间,亦深得民心,百姓每人捐献一文钱置“万民衣”相送,并把余钱兑银相赠。他再三推辞,只收“万民衣”1件。
牛运震性格刚正、疾恶如仇,不善逢迎官场,因而得罪了不少同僚权贵。1748年(清乾隆十三年)将要提升时遭嫉者参劾,以受“万民衣”、“贪赃受贿”被罢官。平番民众得知,数百人聚集县衙内痛哭挽留。《甘宁青史略正编》中说:“前清一代,甘肃州县以牛运震为第一……”。
牛运震做官10余年,两袖清风,罢官后穷得不能回家,经人介绍,到兰山书院讲学积蓄路费,才得返里。
牛运震返兖后闭门著书,不久被山西省河东、晋阳两书院聘去讲学,3年后返回,主讲于城内少陵书院。1757年(清乾隆二十二年),泰安府颜太守慕名敦请牛运震主编《泰安府志》。他欣然应允,翌年,因心脏病溘然长逝,享年52岁。
牛运震著作甚丰,有《读史纠谬》15卷,《孟子论文》7卷,《尚书详注》若干卷,《论语随笔》20卷,《史记评注》12卷,《诗志》8卷,《春秋传》12卷,《周易解》9卷,《空山堂文集》12卷,《空山堂诗集》6卷;另与褚峻合著有《金石经眼录》、《金石图》4册。其中,《周易解》、《春秋传》、《金石经眼录》、《金石图》4种已被收入《四库全书》。近年,山东省《古籍整理规划方案》选列了牛运震的全部著作。
乌三娘(1754~1774) 滋阳县吴寺社(今兖州小孟乡)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8岁时,父母死于一场瘟疫,成为乞儿。她受尽了有钱人的唾骂,看惯了富人的白眼,但也炼就了刚坚性格。1772年冬,丈夫病死于沿街乞讨途中,乌三娘也因此病倒,经当地行医的清水教首领王伦救治病愈。她拜王伦为义父,擦干眼泪,束起女儿身,随义父跃马持刀,练习武艺。1774年(清乾隆三十九年),连遇天灾,饥民无数,饿馑枕道,早已怨声沸腾的老百姓剑拔弩张。王伦即以反对额外加征,率清水教徒在兖州、寿张举行起义。乌三娘武艺高强,胆识过人,佩挂双刀,着黑色箭衣,缠黑色头巾,驰马击剑,常充任先锋。义军连破寿张、阳谷等县城,战绩甚著,乘胜进军围攻临清。激战中,王伦被困于汪家大院。乌三娘率女兵接应,激战3天3夜,寡不敌众,女兵战死甚多。乌三娘独挥双刀跃登房顶,坚持至日夕,壮烈牺牲,年仅20岁。
陈孝恪(?~1889) 字宾三,又字慎夫,兖州城内中御桥北街人。生于一个贫苦家庭。1886年(清光绪十二年)中进士,留京任户部主事。1889年(清光绪十五年)病死于北京。
陈孝恪自幼聪颖好学,颇爱诗文。曾写有大量诗作。病故后,其胞兄陈孝恭以几年功夫搜集其诗稿数百首,后编成《养松堂遗诗》1卷,1921年铅印出版。其诗古、近体俱备,佳句颇多。李经野为《养松堂遗诗》作序时赞扬其诗“冲淡温厚,雅近王孟”;高熙哲在序言中赞道:“读其诗乃真得储侍御之神与骨者”,并把陈孝恪比作唐代境内著名诗人储光羲,评价很高。
陈孝恪为人正直,不善钻营,任户部主事后,一直未得到升调。其家境贫寒,儿子之 幼小。病死后,同年好友李经野、王仪珊等人凑钱将其尸骨运回兖州,予以安葬。
周元英(1859~1920) 原名冠英,字仲珊,号廷科,晚号鸿雪老人,兖州南门里人。
周元英幼年家贫,常忍饥去私塾读书,十几岁时以“县案首”(县考第一名)进学(中秀才)。主考官召见奖誉备至后说,你这一寸帽子可以去掉,他立即领悟:冠去“寸帽”为元。当即拜谢并改名元英。元英工文辞,善书法,曾任兖州初等农业学堂校阅中文等职。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受滋阳县知县委托纂修《滋阳县乡土志》。经数月劳辛,于1906年初夏完稿,未及付梓,即受命任江苏省武进县知县,后任常州府五品执事等职。1913年(民国2年)袁世凯命“辫帅”张勋镇压讨袁之军。其定武军攻陷南京后,张勋升为江苏督军、长江巡阅使。周元英曾受命任定武军坐查,先后为官13年,1920年病逝于任所,终年61岁。
乔洪钰(1872~1928) 字芷香,号樊园。兖州城内乔家街人。祖籍泗水,明代迁滋阳县,成望族,世代书香。幼年随叔父就学,聪敏勤奋,尽得家传。后返兖,攻读愈力。1909年(清宣统元年)考取拔贡。洪钰不乐于做官,得中后在家读书治学,精研经史百家典籍,尤肆力于诗、古文辞,且擅书法。城乡求撰写寿屏、祭诔、碑文、联幛的常接踵于门。因而文名大著,有人以获“乔拔贡”题名文翰为荣耀。早在康、梁变法时即接受新思想,曾遍览《饮冰室》、《天演论》等进步译著,后带头剪除发辫,以示革新。清末民初,先后被聘为兖州府中学堂、省立甲种农业学堂、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国文教员,执教十余载。1928年冬,为甲种农业学校学生毕业典礼致训词,演讲过于激动,下台就座后突然晕倒,竟不起,终年56岁。其生前诗文稿多散逸,其子树桓、树楣通过搜集整理,辑成《樊园遗诗抄存》1册,约百首。其中以七律《二十老》(《老农》、《老将》、《老友》、《老妻》等)诗脍炙人口。
王景禧(1867~1932) 字燕泉,号石荪,兖州城内永安街人,祖籍费县。自幼聪敏好学,15岁中秀才,入沂州郡庠,1888年(清光绪十四年)中举人。1890年中进士,后授翰林院庶吉士。1892年朝考一等,授翰林院编修。1897年(清光绪二十三年)任顺天(直隶)乡试同考官兼国史馆协修。
1903年(清光绪二十九年)王景禧受政府派遣赴日本考察教育,并护送22名留学生入日本宏文学院学习。归国后,先后任直隶学务处参议,直隶高等学堂监督,山东高等农业学堂和优级师范(选科)学堂监督。1909年(清宣统元年)任山东咨议局副议长、公立法政学堂总理。除此,景禧曾任八旗官学教习、济宁南池书院主讲、直隶学堂司总办、官印刷局会办、中央教育会会员、各省咨议局联合会代表。1919年(民国8年),跟随北京国民政府国务院总理靳云鹏从政,任国务院秘书长,1年余靳下台后,景禧随往天津。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阴谋策划成立满洲国,翌年3月,卖国政客郑孝胥写信劝王景禧离津去长春任职,王景禧撕信大骂郑是无耻汉奸。是年冬,病逝于天津。
王景禧抱爱国图强之志,思想倾向维新。他认为“富强唯教育”,改革教育可致国家昌盛繁荣;主张“学用结合”、“学以实为贵”,要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培养人才。他还主张改良农业,曾校订翻译多种国外农学书刊,汇编为《农学丛书》7册,数次订正山东高等农业学堂试验报告书,对传播农业生产先进经验,促进农业改良作出一定贡献。
王景禧主要著述有《足吾所好斋金石文字考》、《汉瓦当文字考》、《瀛谈剩语》、《宫井词》、《迈园墨册》、《迈园诗录》等。其《瀛谈剩语》以诗歌的形式盛誉日本社会的进步,揭露清政府的腐败,以此提醒国民的警觉。
王泽同(1876~1933) 字鲁生,祖籍山东观城(今属菏泽地区),生于兖州。其父王衍恒曾任滋阳县教谕。王泽同渊源家学,天资聪颖,少年苦读,1897年(清光绪二十三年)考取拔贡,后留学日本,弘文学院毕业。归国后曾任江西优级师范学堂教务长、北平大理院推事、山东大学教授、省河务局秘书、省社会教育处经理、北平教育部秘书、北平大学教授等职。
青年时代,受进步思想影响,立志提高文化教育,振奋民族精神。在济南任社会教育处经理时,曾创办露天学堂20余所,供失学儿童就读;办半日美术学校,普及美育;办巡回文库两所,供群众阅览书报;在趵突泉设讲演所,约请社会贤达定期授课,以唤起民众;办沧石石印馆,印刷书籍、课本,宣传进步思想。1926年离别济南赴京任职时,社会各界赠送“杏坛春暖”匾额,以申敬忱。1933年在北平大学法学院任教,因脑血管疾病突发逝世。
王泽同学识渊博,著述甚丰。他还擅长书画,篆隶楷草诸体皆精,花卉竹石头头能事,出版过字贴、画集。
周之翰(1880~1945) 字玉坡,兖州城内白衣堂街人。
周之翰少年胸怀大志,博览数、理新知译著,先后投考武备学堂、警官学堂、师范讲习所,皆以优异成绩被录取。后选定“教育救国”之路,入师范学习。毕业后在滋阳县任教,他勤慎职守,被同事奉为楷模。1928年,军阀据城,周独在关帝庙创办露天学校,邻县仿行。1934年,随山东省教育考察团巡行南北,其间在南京与陶行知、俞子夷、何思源等教育界名人共商改革大计。发表论文《中国乡村教育刍议》、《儿童心理学研究》等,皆为时人所重。1937年“七七事变”后,闭门不出,蓄胡示志,自书陆游诗句“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悬于卧室,以明仇敌爱国之心。伪政府多次征聘,皆以目疾辞避。后借用万字会长唐某私房,义务创办私立女子小学,读经习字,不与敌伪合流,坚持两年余小学被迫关闭。在这期间,昔日学生济南道尹宋介,曾派其秘书长持重金专程来兖,敦请“恩师周之翰”赴济“襄助”,周掷钱大骂,来人没趣而返。1945年抗战胜利,他已年近古稀,于欢庆祖国光复声中逝去。因家境素贫,无钱发丧,幸赖商、学各界人士孙惠溥、仙仲春、马崇璋等人发起,由刘祥彬执笔写了《为周玉坡丧葬募捐启》,大家捐资方善其后事。
王绍武(1905~1946) 原名王梅芳,字雨田,诨号“王歪头”,滋阳县二区滕村镇滕村店(今新驿镇店子街)人。
王绍武出身于地主家庭,自幼好逸恶劳。1931年网络10余个游手好闲之徒,组建自卫团,自任团长,后投靠国民党滋阳县警备大队充任中队长。1932年春任临沂县警备大队中队长,常以“剿匪”为名,祸害百姓,大发横财。1934年2月,王绍武在兖州与国民党三十三师(师部驻湖北)副官段树成合谋,在兖州招收新兵100余人,带到鄂后任三十三师一九七团第三游击队队长。不久,该师师长怕王哗变,将新兵遣散归里,王被改任师部少校副官。后因利用购买大米牟取暴利及向英国商轮开枪等被撤职。
1936年夏,王绍武回兖州网罗200余人,组建土顽武装“保卫团”,自任团长。1938年秋,与日伪滋阳县知事邱元泰勾结,被任命为滋阳县保卫团团长。1939年8月由邱元泰引见,经驻宁阳县日军头目来岛推荐,被委任为宁阳县知事。在任宁阳县知事四年多的时间里,王绍武遵照日军指令,积极推行“保甲连坐”和“治安强化运动”,役使爪牙抓民夫修城墙、筑碉堡、挖囚笼沟、修遮断壕,封锁解放区。他挖空心思,建立剿共情报网、谍报组,灭共、剿共队,剿共委员会、清乡大队,残酷地镇压人民抗日斗争。1940~1941年两年间,“扫荡”23次,打死打伤抗日军民数百人,其中有中共宁阳县工委书记许国。造成宁阳县几乎无村不戴孝,到处闻哭声。他加征田赋、捐税,武装抢粮,积极为日军筹集粮款,致使宁阳人民逃荒要饭卖儿鬻女,灾难惨重。
由于王绍武极力为日本侵略者卖命,宁阳县被伪省府誉为“模范县”,王本人多次受到“嘉奖”。1941年3月,参加赴日“观光团”,获日本国“东亚友好共存共荣”奖章1枚。1944年夏,由日伪宁阳县知事擢升为兖济道道尹。
1945年8月,日军投降后,王绍武如丧家之犬,四处奔波,寻找新的靠山。先投靠国民党山东省政府,被任命为山东省保安特务第四师师长。11月,吴化文部进驻兖州,王即归顺吴,被任命为第五旅旅长,驻防西关。王对吴阳奉阴违,背着吴收罗旧部,招兵买马,扩充实力。吴化文列出王的罪状,分别呈报徐州绥靖区主任薛岳和山东省主席何思源,经薛、何批准,1946年9月逮捕了王绍武。同年10月11日,王绍武被枪决。
丁永吉(1905~1947) 号谒廷,西辛王社区娄公集村(今王因镇西娄庄)人,出身于贫苦家庭。自幼聪敏好学,成绩优异,19岁即教书育人。
丁永吉,思想进步,为人正直,大公无私。194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年冬,出席鲁中南行署召开的各界名流座谈会。1946年5月,任解放区娄公集小学校长。他团结教师,热爱学生,经常对师生进行革命教育,带领师生积极参加斗地主、分田地的斗争。
1946年秋,国民党部队占领解放区,丁永吉被还乡团逮捕,虽遭百般折磨,但宁死不屈。次年,被还乡团杀害,为兖州人民的解放和革命教育事业献出宝贵生命。
刘纯智(1880~1960) 字仁山,兖州城内东顺城北街人,出身于诗书世家。
刘纯智自幼聪敏好学,谙熟经史子集。清末曾任滕县、郯城外巡,因不满清政府腐败,弃官行医,在济南参加同盟会。辛亥革命后,考入山东讲武堂。受校长孙金宣(共产党员)影响,思想倾向革命,积极协助孙在济南秘密从事军运和学运工作。毕业后,随孙金宣到冯玉祥部,孙金宣任冯部旅长后,刘调旅政治部工作。1927年春经孙金宣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6月,“蒋冯徐州会议”决定清党反共,刘纯智和孙金宣一起脱离冯部。1928年4月,随孙金宣到河南,孙任鹿邑县县长,刘任河南省河务局处长。1930年和孙金宣一起到临沂西南部华岩寺、老小屯一带(今属苍山县)开展“地下革命”工作。1933年7月,参加了中共领导的苍山暴动。暴动失败后,潜行赴北平与孙金宣以行医作掩护,进行革命活动。1935年7月,共产国际在莫斯科召开第七次代表大会,号召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刘纯智受命派去作靳云鹏的争取工作,未成,后自北平返里,不久因革命工作又回北平。
刘纯智精于古文,爱好医学,经常与名医往来,虚心求教,医术大进。1935年在北平时曾参加全国中医鉴定考试,并获取“国医”证书。他善长内、妇科,对诊治老年慢性病、消渴病、糖尿病、尿崩症等有独到见解。1937年因身体不适由北平回家。日军侵占兖州后,他在老东门里广育堂药店坐堂行医。此间,曾介绍一些进步青年投奔解放区。1948年兖州解放后,济南战役和淮海战役兖州支前办事处就设在刘纯智家中,得到了他的积极支持。
1948年9月,尼山专署安排刘纯智到平邑县卫生院工作,后调至 城。因年近古稀辞职回家,专门行医。1960年2月12日逝世,享年80岁。
高祥符(1891~1964) 原名尚猷,又名瑞图,字祥符,原籍济宁县(今任城区接庄镇)南贯集村人。
高祥符出生于一个地主家庭,学生时代关心社会,善于社交,仗义疏财,却一向不理家政。高中毕业后,曾(在北洋政府时期)任潍县烟酒税务局长。1933年在济宁闲居,曾任农民协会会长。1937年日军侵占济南后,济宁商界头面人物极力劝高出来“维持局面”,高祥符严辞拒绝说:“决不端日本鬼子的饭碗”,毅然带家眷离开济宁城,回南贯集村。
1938年1月济宁城沦陷,高祥符在中共抗日方针感召下,克服了种种困难,卖掉家产购买武器弹药,广泛联系仁人志士,组织近200人的抗日救国自卫团,自任团长。自卫团在中共邹西县委的帮助下,粉碎了叛徒的出卖阴谋,打击了日伪反动势力。
1940年冬,大儿子高宝珊加入中国共产党,奉调赴鲁中莱芜抗大分校学习,途经邹县北被国民党军杀害。除夕夜全家恸哭,他对亲人说,不要太难过,要化悲痛为力量。
1944年初,高祥符任凫山县抗日民主政府参议会参议长。10月,调任兖济县参议长。1946年国共两党停战协议签字生效后,由国共两党和美国政府三方代表参加的徐州军事调处执行小组到兖州视察,高祥符根据上级指示和中共滋阳县委决定,准备了揭露国民党军在兖州破坏停战协定罪行的材料。军调处执行小组到达兖州时,高祥符率群众代表力排国民党军警的阻挠威胁,义正辞严地控诉了国民党军队多次袭击解放区,肆意破坏停战协定、拉耕牛(3000多头)、抢粮食(100余车)、抓民夫(1000多人)等等罪行,并提出了严惩汉奸的正义要求,将100多封控诉书交给了军事调处执行小组,打击了敌人的反动气焰。事后他说,一个人接受革命重任,是无尚光荣的,为之牺牲性命也不足惜。
1947年春天,国民党反动派重点进攻山东解放区,高祥符奉命随鲁南后方党委撤到渤海地区,坚持斗争。解放后,历任兖州市市政科科长和滋阳县民政科科长、县供销社主任、县政协副主席、副县长等职。他经常教育子女,革命是不容易的,是要付出代价的,要好好学习,努力为党工作。1964年1月,高祥符病逝,享年73岁。
米光亭(1887~1965) 字耀祯,回族,兖州城内西火巷街人,祖籍济南。
米光亭自幼习武,先从师山东名家赛河洪、白智俊、金伍、马云章,后拜于查拳一代宗师杨洪修门下专习查拳。1921年,学艺功成,赴济宁第七中学任国术教师。1933年应聘到兖任山东省立滋阳第四乡村师范学校国术教师。抗日战争期间,他支持共产党员秦和珍开展革命工作。建国后,先后任县武术协会主席,县一、二、三届政协委员。1965年病逝,享年78岁。
米光亭武学渊博,拳术技艺超群,查、滑、炮、洪、腿拳拳皆精,又习老架拳、黄莺架、六家式、二十四式和串拳等。徒手对打有套子捶、埋伏捶、封弹腿,短拳对打有摔跤等24势。对大刀、三节棍、双刀、单刀、铲、棒、小刀子等兵器的习练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他精通中国传统式摔跤,常与其师兄弟、全国武术协会主席王子平对练。1959年县体委推选米光亭及其入室弟子王振武、殷玉林赴德州参加山东省武术大赛,获优秀表演奖。
米光亭以武术为业,崇尚武德,团结各门派,在群众中享有崇高威望。除在学校教授武术外,先后收徒30余人,为国家武术事业培养了大批人才。弟子王振武为国家一级武术裁判。
卫雪樵(1902~1968) 原名广瑞,生于兖州城内,6岁读书塾,15岁到济南上中学,22岁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
卫雪樵专攻国画,受业于刘海粟、钱瘦铁、朱复戡、俞剑华诸大师,后又结识吴昌硕,遂拜吴为师,致力于写意花卉。经吴悉心指教,画技日见提高,临仿老师作品几乎可以乱真。
1926年上海美专毕业,遂回山东任教于济南女子师范学校,并致力创作。1936年出版《雪樵花鸟画集》2册。1937年,日军侵华时,卫雪樵举家南迁,先到四川,展转迁徙,一年后到长沙,后在桃源(今桃源市)定居,任教于桃源师专。1954~1955年湖南省美术家协会两次为其举办画展,名噪中南。
卫雪樵执着于绘画,热心教学,作品纯真朴茂,清新而意境深邃,以神采十足胜。其人品、画品均为同道称赞。在济南时,交谊广泛,尤与书画名家李苦禅、关友声、黑白龙、岳祥书等关系密切。
“文化大革命”期间,卫雪樵遭受迫害,1968年堕楼自杀,年66岁。1976年后,当地政府为卫雪樵平反昭雪,开追悼会,举办遗作展览,给予公正评价。
黄永福(1919~1970) 蒋屯村人(今黄屯镇),中共党员,贫农家庭出身,自幼务农。1952年创建农业生产互助组,任组长,并带领本组农民平整、深耕土地,增施农肥,加强田间管理,取得了农业大丰收,其中90亩谷子,平均亩产530公斤。1953年后,历任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社长,县政协委员,蒋屯村党支部书记。1957年当选为山东省党代会代表,出席了在青岛召开的全省党员代表大会。
黄永福积极组织农民走农业合作化道路,在争创农作物高产等项工作中,成绩优异,被选为山东省和全国农业劳动模范,先后两次参加全国农业劳动模范代表大会,获得山东省及农业部的表彰与奖励,受到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和中央其他党政领导人的接见。
1966年后,黄永福任蒋屯村党支部书记期间,被打成“走资派”,遭受长时间的批斗,身体受到严重摧残。1970年7月12日病逝,年仅51岁。
程伯川(1906~1971) 程家行村(今兴隆庄镇王楼村)人,中共党员,生于贫苦农民家庭。
1937年12月,程伯川拉起武装,参加了中共邹县县委发动的“南亢埠起义”。1938年,程伯川率抗日自卫团活动于兖州城南一带,与日伪进行游击战。12月,程伯川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7月,他率部参加邹西县委领导的邹西独立营,曾担任滕峄边区抗日游击队队长,湖东、邹西、兖济办事处自卫团总团长、敌工部部长、鲁南二地委情报站站长等职。10月,任程家行党支部书记。1942年7月,程伯川被汉奸逮捕,虽遭严刑拷打,始终坚贞不屈。
1948年7月,兖州解放,程伯川任兖州市直属镇镇长。建国后曾任泗水县建设科科长、章丘县农科局局长、章丘县科委副主任、政协章丘县常务委员等职。在担任科委副主任期间,积极组织科技队,宣传科技知识,引进优良品种,推广科学种田,做出优异成绩。1964年被评为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典型,两次出席全国科技大会,专题新闻记录片《山东科技新骑兵》宣传了他的事迹。
张爱吾(1909~1971) 原名张锡恩,滋阳县南沙堆社(今兴隆庄镇)陋地村人。生于一个富裕家庭。1934年毕业于山东省滋阳简易乡村师范学校,学习期间受进步思想影响,倾向革命。1935年在长庆屯小学任教,后任校长。于1937年12月弃教奔赴延安参加革命。1938年10月,在晋东八路军总部工作。1939年1月在抗日军政大学学习,10月于晋察冀边区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抗日军政大学七分校教员、政治指导员,贺龙中学政治指导员兼党支部书记。解放战争时期,在七旅某部任政治指导员、一军三师卫生部休养所教导员。建国后,任青海省民和县副县长,青海省保险公司经理,青海省建设银行行长,青海省财政厅办公室主任,青海省财经学校校长等职。
张爱吾生活作风简朴,平易近人,在群众中威信较高。在青海财经学校工作时,常对师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但从不张扬自己的革命历史。“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受迫害,身体受到严重摧残。1971年12月8日病逝,送葬者达数万人,人群、车队绵延20余里。骨灰安放在青海省西宁市革命烈士陵园。
王若梅(1909~1973) 女,原名广楣,兖州城内人,祖籍山东观城(今菏泽地区)。
王若梅自幼聪颖好学,6岁在济南入学读书。父亲王泽同为其讲授经史、古典名著兼及诗文书画,要求甚严。因此,若梅早年作品,已见功力。19岁考入北平大学艺术学院中国画系,齐白石爱其才华,收为入室弟子,悉心指导,奖掖有加。师生合作作画,若梅画工笔草虫,白石补景题字,相映生辉。5年本科毕业后,在北平图书馆工作,仍从师白石学画,前后长达8年。1936年初,王若梅去广州与邓冰结婚,齐白石特精裱《荷花鸳鸯》祝贺,临行时又赠画2幅,题有“……行程八千,三叹拈毫”之句,得见师生情谊。
完婚后,到广东省教育厅任职,之后,在广东省立第二女子中学等处任教,1959年,调回兖州,在第一中学任教。
若梅书法学王羲之、黄庭坚,长于行楷书。其绘画得力于恽南田、齐白石,擅花卉,尤精工笔草虫。现存17岁书《梨花诗》、19岁作《工笔花卉草虫册》,神采飞动,造诣精深。30年代已有“北平三大女画家之一”之誉。建国后多有作品展出,评价甚高。
王若梅襟怀坦荡,关心民生,数十年教学生涯,不辞劳苦,曾任广东龙川县人民代表,兖州县政协委员。
黄景孟(1907~1979) 原名黄大本,山东滕县人。出身世代书香家庭,自幼聪敏好学,17岁考入齐鲁大学。他求知若渴,酷爱古籍,尤喜“老庄”,对于诸子散文,潜心攻读,打下了深厚的古典文学基础。因家境窘迫,中途辍学自修。1929年秋开始了教书生涯,先后在滕县书院小学、崇贞女中、济南齐鲁中学、滕县中学等校任教。1935年章太炎在苏州设馆讲学,黄景孟弃职求学,深造3年,古典文学造诣益深。
滕县解放后,黄景孟参加人民教育工作。1950年调滋阳县中学(今兖州一中)。他眼睛高度近视,并患有心脏衰弱症,但仍执教如故,备课、批改学生作业常至深夜。他讲古文,颇有新义,深受学生欢迎。1956年省教育厅派员听课,给予很高评价。他谦虚谨慎,积极进取,并热心培养青年,曾多次为青年教师举办语文专题讲座。
黄景孟前后任教长达40余年,在教育界德高望重,曾被选为县政协第二、三届常委和第四届政协副主席,山东省第四届政协委员。
李兆俊(1910~1981) 滋阳县二区达巷乡(今小孟乡)河庄村人,中共党员,出身于贫农家庭,自幼务农。解放前,因生活所迫讨饭去东北,建国后回家种田。
1952年春,李兆俊带头组建全县第一个农业生产互助组。是年,他播种的1.2亩谷子亩产540公斤。李兆俊深受党和群众的信赖,被选为山东省和华东区农业劳动模范,参加了山东省和华东区农业增产模范代表会议。1955年,被选为山东省农业建设积极分子,参加省积极分子代表会。1957年参加全国农业劳动模范表彰会议,受到毛泽东主席和其他中央领导人的接见,荣获农业部爱国丰产奖。他先后当选为县人大代表、县党代会代表、省贫协代表会代表、县贫协副主任。任河庄村党支部书记期间,继续保持艰苦创业精神,率领群众发展生产,曾受到济宁地区林业局和省林业厅等部门的表彰、奖励。
许广书(1918~1984) 滋阳县三区嵫山乡(今颜店镇)西嵫阳村人,中共党员,出身于贫农家庭,自幼务农。
1945年3月,许广书在党的引导下走上革命道路,参加嵫山区武工队,1951年退伍还乡任西嵫阳村农会会长,带领贫下中农积极参加土地改革运动。1952年组建农业生产互助组,是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他义无反顾地率领群众走集体化道路,1953年担任初级农业合作社社长,1956年被选为高级农业合作社社长。是年该社粮食亩产达到400公斤,他被评为县、专区农业劳动模范。翌年被评为华东区农业劳动模范,在华东区劳模代表大会上受到毛泽东主席和其他中央领导人的接见。1960年2月出席了山东省社会主义农业建设先进单位、先进个人代表大会;1963年2月出席了华东区农业生产先进集体、先进个人代表大会。
60年代,许广书任村党支部书记,他带领群众大力发展饲养业和工副业生产,兴办大型养猪场、养兔场、油坊、砖瓦厂、轧花厂,以副养农并推广科学种田。1964年玉米亩产500公斤,地瓜亩产2500公斤,肥猪出栏过千头,家兔出栏近万只。1980年,应邀出席了山东省科技大会。
许广书曾任中共滋阳县委委员、颜店人民公社副社长,管理区主任等职。1984年8月6日病逝,享年66岁。
郑思化(1916~1985) 原名郑金阶,滋阳县五区进贤乡(今泗庄乡)薛家庙村人,生于一个中等家庭。1934年,山东省滋阳简易乡村师范毕业,曾在县立中心小学任教。1937年12月,弃教赴延安参加革命。1938年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敌工站副站长,武工队主任,区队长,保卫股长,营教导员,团政治处副主任,团副政委,县委书记,师后勤部政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二师副政委,生产建设兵团机务处处长兼农机所所长、生产部副部长,自治区机械局副局长,农牧机械局党组副书记兼副局长等职。1983年离休,1985年2月16日病逝于乌鲁木齐市。
郑思化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参加过数十次战斗。1949年奉命率骑兵团从甘肃敦煌穿越700多公里的沙漠戈壁,和战士一起,克服途中艰难险阻,胜利进军新疆若羌县,为新疆和平解放做出了贡献。
新疆解放后,积极响应党中央“屯垦戍边”的号召,投身于大生产运动。努力学习农业科学技术,变外行为内行,先后发表了《开展工作的方法》、《机务工作要全力为提高农业生产率服务》、《总结科研成果,加速农业技术改造》、《正确处理机务工作的五大关系》等20余篇文章。晚年病重期间,仍关心新疆的农机事业,写出了几万字的学术文章,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忠心耿耿、孜孜不倦、顽强进取的精神。
郑思化善于联系群众,关心下级干部,处理问题果断细致,生活上艰苦朴素。对知识分子循循善诱,做他们的知心朋友。正像一位署名“小沈”的书法家在悼念他的挽联中所写的那样:“身居庙堂,甘为孺牛;百姓知音,老九挚友。”
张月恒(1914~1986) 女,原姓马,兖州城内韦园街人,生于一个贫苦家庭,因生活困难,从小随舅父母生活,后从舅父姓张。
1921年张月恒就读于滋阳兴贤女子小学,后入县立职业学校学习。1930年12月考入山东省立滋阳第四乡村师范学校。在四乡师读书期间,受到中共党组织的教育,思想进步很快。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在民族危亡的时刻,她走上街头,参加游行示威、讲演宣传、抵制日货等抗日活动。12月,在兖州站参加卧轨截车南下请愿斗争。1933年8月,经段雪笙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县内第一位女共产党员。1934年底毕业,在书院小学任教,同时配合段雪笙开展地下工作。1935年8月与段雪笙结婚,家住韦园街46号,这里便成了党的地下工作联络站。张月恒多次掩护赴延安的革命青年,并用自己的薪水解决他们的食宿、衣物、路费。1938年她随段雪笙到四川,以教育职业为掩护,开展党的地下工作。1946年8月,段雪笙病逝,张月恒忍痛离川赴京,经同学介绍在北平第四医院任职。全国解放后,张月恒入湖南长沙革命大学学习,后从事教育工作,1979年退休。1986年9月病逝于湖南省临澧县合口镇。
张洪友(1965~1986) 城郊乡豆腐店村人,贫农家庭。自幼学习认真,成绩优秀,在校尊敬老师,团结同学,曾被评为“三好”学生。
1985年1月,张洪友怀着保卫祖国的豪情壮志应征入伍。1986年,在收复老山的战斗中,他所在的第四突击队奉命增援主峰,冲至距主峰30米处,3号洞内残敌用火力阻拦前进,排长命洪友炸掉敌洞。在战友的掩护下,他机智地从右侧迂回上去,在接近3号洞时被敌发现,洞内扔出手雷,他躲闪不及,头和腿被炸伤。但他顽强地站起来,拉燃导火线,把爆破筒塞进敌洞,敌人推了出来,他再次将爆破筒塞进敌洞,轰的一声,敌洞飞上了天。巨大的气浪把他掀出好几米远,胸、腹、头部受伤,昏迷过去,鲜血染红了戎装。此时,战友们冲上来,给包扎伤口,他才从痛苦中醒来。排长令战友背他出阵地医治,连背3次,都被挣脱,坚持留下。他爬到主峰的石洼里,观察敌动向,随时用报话机报告敌情,使敌人多次反扑失败。敌恼羞成怒,用炮火覆盖我阵地。一颗炮弹落在他身边,张洪友为收复国土流尽了最后一滴血,实现了他“为了收复国土,如果需要我献身,我定向董存瑞、黄继光那样去英勇牺牲”的誓言。
张洪友被誉为老山前线的黄继光,部队党委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并追记一等功。
洪我评(1929~1988) 福建省晋江县龙湖乡人,出身华侨家庭。1954年8月,山东师范学院毕业后,到滋阳县第一中学任教。先后兼任一中史地教研组组长、校务委员、全国地理学会会员、兖州县第十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多次被评为校、市、省优秀教师。1986年被国家教委、中华教育总工会授予优秀教师称号,享受部级劳动模范待遇。
洪我评在兖州一中34年教学生涯中,担任过近20年的班主任。他关心爱护学生,细心了解每个学生的思想、品德、个性、学习、生活和家庭情况,做到了既严格要求,又循循善诱。他总是刻苦钻研教材,努力提高授课水平。他常说:“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备不好课登讲台是误人子弟。”1983年带的文科班37人参加高考,36人被录取。
洪我评事事严以律已,宽于待人,言传身教,堪为人师。1963年教师调资时,给晋升一级工资,他把指标让给了工资低的教师。是年夏,患“阿米巴痢疾”,仍坚持工作,直到学生参加完高考,他才去医院治疗。检查发现已形成严重肝脓疡,肝内大量积脓,体温达40℃,经抢救才转危为安。平时,要求学生严格遵守纪律,他自己首先做到不误一分钟教学。常说:“当教师不仅要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教他们如何作人,这一点做比说更重要”。
洪我评有3位兄长旅居海外,他长期背着海外关系的包袱。从50年代起,他先后写过10多次入党申请书,表达他热爱党、渴望成为共产党员的强烈愿望。1987年5月,洪我评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实现了多年的夙愿。还把全国优秀教师所得500元奖金全部捐赠给学校。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旅居国外的哥哥回国探亲,每次都劝他出国定居。他总是说:“我离不开书本,离不开学生。”1988年春节,洪我评拖着病重的身体看望阔别多年的家乡。这时,他瘦骨嶙峋,身高1.7米的个子的体重不到50公斤。他四哥见了老泪纵横,再三挽留说:“阿评,你就听我一次吧,我要给你治病,把你养好!”洪我评一心想着教学,不顾病重,按时返校。1988年3月2日经医院检查为晚期肝癌。组织上将他送到上海医治,这时他仍关心着教育工作,说“病好了还可以干,不能上课,就当顾问”。1988年3月27日,洪我评在他的故乡与世长辞,终年59岁。
王海洋(1977~1989) 新驿镇袁家村人,生于贫农家庭。
王海洋自幼就喜欢听武松、岳飞、刘胡兰、雷锋的故事,英雄人物的事迹熏陶着他幼小的心灵。1986年入马家楼小学就读,刚入校便被选为班长,他肯吃苦、好学习,不久戴上红领巾,期末被评为“三好”学生。二年级时,当选少先队中队长,他带头捐出积攒的零钱,买了毛巾、脸盆送给军属。经常带领同学们学雷锋做好事,帮助军属、五保户抬水、扫院子。他拾金不昧,1988年10月14日,拾到180公斤售棉奖励化肥券和9.07元现金,立即交给学校,归还失主。1989年春天,袁超同学的脚摔伤了,海洋天天背袁超上学,直到袁超能走路。1989年7月21日,王海洋为救本校落水的同学李树清而献身,消息传出,全村人都到海洋牺牲的地方看上一眼。他生前所在的中队被中国少年先锋队兖州县工作委员会命名为“王海洋中队”。中共兖州县委宣传部、共青团兖州县委、县教育局、县精神文明办公室联合作出决定,在全县广泛开展向舍己救人的“小英雄”王海洋学习的活动,山东省人民政府追认王海洋为革命烈士。
张明阳(1904~1989) 四川省平昌县朱家匾村人,生前住兖州城内息马地街。1932年8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翌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9月任二六四团特务连班长。1934年10月参加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任红四军军直特务营副排长、红四军独立师特务连排长等职。1943年任山东纵队司令部政治部司务长、鲁中军区四科管理员(连级),1949年任鲁中南军区干部疗养所所长(营级)、鲁中南军区招待处处长,1950年任鲁中南军区招待所所长(营级)。1951年10月~1953年3月在山东军区训练团学习。1953年10月经华东军区批准供养终身,1955年5月,被安置在滋阳县休养。
张明阳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中,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永葆革命精神。曾参加四川省马东关、顺青府、德县战斗,抗日战争期间参加平型关、仙凤山等大小战斗20余次。战斗中英勇顽强,不怕牺牲,多次负伤,多次立功受奖,被评为二等乙级伤残军人,为中国人民立下了不朽功勋。
马世骏(1915~1991) 原名马宣亭,兖州城内西御桥南街人。青少年时期思想活跃,就读于省立滋阳第五职业学校,后转济南中学学习。因参加抗日救亡运动,曾两次被校方开除学籍,故改名马世骏,转往北平继续求学。1935年参加“一二·九”学生爱国运动,1937年6月毕业于北平大学农学院生物系,获学士学位。
毕业后,曾在山东省烟草改良场、湖北省农业改进所、上海中华烟草公司从事昆虫研究工作。1948年春赴美国犹他州立大学攻读昆虫生态学,获硕士学位。1949年冬转入明尼苏达大学研究院攻读博士学位,同时参加了美国农业部玉米螟生态学防治研究,被推选为美国科学院荣誉协会会员,获“金钥匙”奖。1951年完成《红叶松蜂种群动态研究》论文,获哲学博士学位。是年,提出回归祖国大陆的申请,遭到美国政府的拒绝。1952年秋,他借赴荷兰参加国际昆虫学大会之机,乘船离美,经比利时、法国、英国转达香港,12月,回到了朝思暮想的祖国。
归国后,马世骏历任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顾问、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生物学部副主任、国际环境科学问题委员会中国委员会主席、国际地圈和生物圈计划中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科学院环境科学委员会主任、欧洲生态科学院通讯院士、中国生态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名誉主任、中国生态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学位委员会主任和副研究员、研究员、教授等职。在长期的生态学和环境科学研究工作中,发表论文150余篇,专著5本。先后提出“改治结合、根除蝗害”、“种群变境成长”、“昆虫种群空间、数量、时间结构及其动态”、“种群自动调节”、“应用理化方法及环境自净相结合的途径综合治理环境”、“生物环境系统中的相生相克原理”以及“生态工程学”、“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边际生态学”等理论,创造性地将生态学原理应用于植物保护和环境保护,提出生态效益和环境效益作为一切工农业生产和城市建设的衡量指标。在中国害虫综合治理、环境治理及生态建设的发展与实践应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主持和领导的昆虫生态学和环境科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先后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三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还荣获1989年度全国环境保护先进工作者称号。
马世骏十分重视科学队伍的建设和青年人才的培养。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其中硕士20多名、博士研究生17名。他筹建和主持的农业虫鼠害综合治理研究开放实验室被列为世界银行贷款的国家级重点开放实验室。
马世骏光明磊落、治学严谨、远见卓识,积极支持新生事物。且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思想进步,1983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91年5月30日在河北省丰润县因公殉职。
邓德(1898~1991) 湖南省浏阳县古港镇山口乡人,生前住兖州城内考棚街。邓德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1927年4月参加农民协会,积极参加打倒土豪劣绅和贪官污吏的斗争。1928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7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先后任特务连战士、班长、排长、团部司务长。1934年10月,参加著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他以坚强的意志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胜利到达陕北。1939年12月来山东,曾任山东峄县支队部供给副主任、团供给副主任、山东临沭独立团供给主任等职。1948年9月因身体不佳,到鲁中南军区干部疗养所休养,1955年3月,经华东军区批准安置到兖州部队干部休养所。1988年12月经山东省委组织部批准,享受厅级待遇。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邓德参加过第五次反“围剿”,江西龙岗歼灭战,高兴许、草鞋岗、福田等战役。抗日战争期间参加了平型关战斗。解放战争时期,参加孟良崮等10多次战斗。他英勇顽强,不怕牺牲,曾3次负伤,被评为二等乙级革命伤残军人。
邓德到兖州休养,始终保持老红军的革命本色,居功不傲,关心支持地方两个文明建设,经常用他的亲身经历,对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张相和(1921~1992) 原籍平邑县杨家庄,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童年割草、放牛,12岁入本村私塾。青年时期,张相和目睹日本侵略军对祖国山河的蹂躏和人民生活的困苦,怀抱抗日救国之志,于1942年10月参加革命,1943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先后担任抗日小学教员、区委文书、区长、区委书记等职。建国后曾任中共滋阳县委组织部长、县委副书记、吉林省中共犁树县委书记处书记、辽源市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中共兖州县委副书记、兖州县第九届人大常委会主任。1985年12月离职休养,经省委组织部批准享受厅级待遇。
张相和革命立场坚定,勇于奉献自我。1947年,国民党反动派进攻平邑解放区,他担任北撤军属管理分处主任,带领200多名机关干部和军烈属北撤渤海。途中遭到多次袭击,他不顾个人安危,指挥队伍进、停、散、聚,日行五、六十里,胜利完成任务。1948年冬,张相和任滋阳县二区(谷村)区长。谷村、漕河一带仍有数股武装残匪昼伏夜出进行骚扰,斗争艰苦而复杂。数九寒天,身无棉衣,有别意者送给皮大衣,被严词拒绝。在他的领导下,二区形势明显好转。1950年正月,春荒严重,政府全力组织生产自救,正遇其岳母去世,老家3次来人催其与夫人奔丧,他说:“人死了,回去也不能活了,这边饿死人能行吗”?执意未回,坚持工作。1956年2月,张相和任中共滋阳县县委副书记。1957年,被派往中央党校学习,1959年调任吉林省中共犁树县委书记处书记兼武装部政委,均欣然接受。在犁树县,他带领全县人民开展生产自救,度过了困难时期,该县的工作受到省委表彰。1972年调回兖州仍任县委副书记分管生产。1976年,为改变谷村贫水区面貌,县委组织3万人上阵搞汉马河会战,张相和任总指挥,时年51岁,且患有气管炎,但他不顾病体,奔波于各个工地,看现场、听回报、作指示,日夜操劳,为改变贫水区面貌和兖州县农田林网化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1980年5月任县人大常委会主任,积极宣传、贯彻中共中央改革开放政策,取得明显成绩。
张相和平易近人,密切联系群众。在谷村工作期间与那里的干部和群众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深受大家的信赖。1985年离职休养后仍和那里的许多老农保持来往。
1992年9月,不幸被汽车撞伤,因抢救无效去世。
傅星伯(1910~1994) 兖州城内人,出身于贫民家庭。1952年参加工作,为县建筑一公司工人,1972年退休。1994年5月6日病逝家中,享年84岁。生前为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中国美术家协会山东分会会员,兖州市美术、书法、摄影协会主席,县政协八届常委。
傅星伯10几岁时,为谋生从民间画师学绘庙堂壁画。16岁习工笔,20岁拜滋阳乡师美术教师张子莲为师专攻写意。1939年,艺术大师齐白石为他的习作《雄鹰图》、《山水图》题写跋语,成为他在苦研丹青道路上再攀高峰的动力。此后,白石多次为他题字。题有:“星伯画手头头皆能事,世有只知自誉者,不能知星伯也。”“画鸟雀大写意极工者,昔人朱雪个,今人李苦禅,星伯胸次尝有此二人否?”星伯不负大师所望,书“艺不精奇莫示人”条幅自勉,倍加努力。
傅星伯之画,笔墨纵横雄健,造型简炼质朴。他以写意花鸟见长,人物、山水、花卉草虫无所不能,且善于将阔笔写意的花卉与微毫笔现的草虫巧妙结合在一起,达到互映互补之妙境。其作品多次参加全国美展、省市画展和在国内报刊上发表。傅星伯亦擅长书法。他以工整小字抄写的《古今名画录》是一册很好的字帖。
傅星伯胸怀磊落,重义轻利。虽时常经济拮据,却从不以画求金。他为山东省儿童少年基金会和北京残疾人协会捐赠作品10余幅,为济南李清照纪念堂和兖州少陵公园绘制了大量画作,还曾数次应邀去青岛、北京作画,分文不取。他经常进工厂、下农村、去部队,以妙笔精品贡献于世,其笔下的鹰雀“飞入”寻常百姓家不计其数。
1990年8月,浙江人民出版社将其生平简介及作品选入《中国当代国画家辞典》。10月,山东画院和中国齐石石研究会在曲阜为傅星伯举办了个人画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