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古建筑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8b&A=3&rec=651&run=13

兴隆塔 位于城内东北隅寺庙内。隋仁寿二年建普乐寺,后易普乐寺为兴隆寺,兴隆塔由此得名。唐大中年间维修该塔,公元982年(宋太平兴国七年)重修,改成直阁间塔,成为“鲁邦之胜,法门之雄”。
兴隆塔为砖木结构,共13层,高54米,为八角楼阁式空芯砖塔,砖叠涩檐,有简单斗拱。底7层塔体粗大,层与层设台阶踏步,层间设回廊,游人可拾阶而上。上6层骤缩细小,形成2米宽的阳台,台周设有石雕栏杆,扶栏远眺,兖州风貌尽入眼底。上6层空心,设有楼板木梯,可直至塔顶(现已拆除)。琉璃瓦制成的莲台宝相式塔刹耸立在塔的顶部。塔内六层有公元1063年(宋嘉佑八年)题名碑记1块。1688年(清康熙二十七年)大地震,塔上截被震倒,塔体裂缝多处。后经20余年重新修复建成。二、三层有1692~1712年(清康熙三十一年至五十一年)重修兴隆塔题名碑记6块,为了解兴隆塔维修情况提供了依据。
1979~1985年,国家先后拨款13.5万元,对兴隆塔进行了大型修葺。整修了多处塌落的塔檐和百余道裂缝,修补台阶、回廊,填补第八层的两处被炮弹炸的痕迹。墙内层用钢筋水泥作圈梁层层加固,外层砌砖,保持了原貌,并增建护塔台基。维修工程1985年12月竣工。1986年春节正式向游人开放。
兴隆塔1977年12月公布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金口坝 位于城东泗、沂交会处。据1888年(清光绪十四年)《滋阳县志》载:“金口坝为东魏天平二年(公元535年),高欢将娄昭攻兖时,堰泗灌瑕丘之迹。”隋开皇中薛胄为兖州刺史时,泗、沂南流,泛滥淹没,胄乃于城东二水交流之处,积石堰之决令西注,坡泽尽为良田,又通漕运,利尽沧海,百姓赖之号曰“薛公丰兖渠”。1289年(元至元二十六年)开会通河,为引泗河水接济运河,重新修复旧坝,中间开三洞,并装置闸门,视季节水势而启闭。明、清亦重修。新中国成立后对金口坝进行了综合治理。与金口坝配套工程还有黑风口闸门和府河。
金口坝全长123米,宽8米,高3.3米。整个坝体为长条石浆砌而成,条石与条石之间用铸铁扣相连接,“扣”面上铸有阴刻楷书“金口坝”3字。坝西端翼墙上部有精雕石质卧式“虫八虫夏”水兽1对,体长1米,雕刻精致,栩栩如生,为石雕工艺佳品。金口坝1985年公布为兖州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公布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少陵台 位于城内中御桥东,府河北岸(今防空办公室院内),台长、宽各约40米,高12米。公元742~756年(唐天宝、至德年间),杜甫3次到兖州探望其父亲(兖州司马),曾登兖州城南楼,举目远眺,不胜感慨,遂写下1首著名诗《登兖州城楼》。1370年(明洪武三年)升兖州为府,城向南扩建。在杜甫登城楼处,城墙保留一段,改建成台,砖砌台阶,遂称“少陵台”。清顺治年间,知县赵惠芽在台上建八角凉亭一座,并刻“杜公造像碑”树立亭中。少陵台成为明清时期兖州名胜“南楼秋月”,即八景之一。1956年台上八角凉亭被某部队通讯连拆掉改建成报警岗楼,台下挖成防空洞。“杜公造像碑”运至县博物馆收藏。
少陵台1984年被公布为兖州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少陵台旧貌

泗河大桥 位于城南泗河上。1604年(明万历三十二年),由鲁宪王倡建,至1610年(明万历三十七年),历经5载建成。桥为石料砌成,长70余丈,广3丈8尺,15孔皆拱形。桥面两边设石质栏杆72柱,每个栏杆和栏板都雕刻有精致的花纹图案。桥的北端建有石坊,上题“鲁国长虹”4个大字。桥的南端立有创修泗水桥碑记,为明代书法家黄克攒书。桥的两头还塑有石狮、水兽各1对。
1712年(清康熙五十一年)夏,泗河洪水暴涨,冲决大桥中间的3个桥孔,兖州郡守金一凤捐资整修大桥,并铸3丈铁剑立在桥下,用以镇水降龙,企盼大桥此后安然无恙。1755年(清乾隆二十年)夏,大桥南端的3个桥孔又被洪水冲决,太守王禄明捐资重修。1881年(清光绪七年)至民国年间又多次被洪水冲决并修复。1957年夏洪水冲毁大桥北端100余米长,后搭设临时木架桥以便通行。1966年政府拨款重建泗河大桥。在原15个孔的基础上,两端各增建4个大桥孔,1968年竣工。重修的泗河大桥,共23孔,全长304米,宽8米,高5.3米。栏杆全部改为水泥制品。至今桥上来往车辆如梭,成为南北交通要冲。
泗河大桥1984年被公布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范氏石坊 位于县城内中山东路。崇祯年间明王朝为范淑泰所建。坊有两座,东面一座是“父子同朝”“忠孝名臣”坊(在今县大众剧院门前);西面一座是“祖孙进士”“万邦为宪”坊(在今房管局门前)。俗称范氏石坊。坊为石结构,通体采用透雕、浮雕和线雕等多种雕刻技法,刻有人物、神仙、花鸟、禽兽等,技艺精湛。额面楷书大字为大书法家王铎手笔。素有“天下第一坊”的美誉。1966年“文化大革命”初石坊被拉倒、砸坏,残石运至南大桥和城西水库工地。
玄帝庙大殿 位于颜店镇颜店村北(今镇拖拉机站院内)。建于明代,清代重修。大殿座北朝南,为砖木结构,面阔5间,长17.25米,进深10.5米,硬山顶,绿色琉璃瓦(重修后多改为灰色瓦),5架梁,前后设廊,间与间设铺间斗拱。整个大殿座落在1米高的砖石砌的台基上。殿内存有明代壁画(现已模糊不清)。大殿因年久失修,破损严重。
玄帝庙大殿1985年被公布为济宁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响铃阁 位于颜店镇蒿庙村内。始建年代不详,1573~1620年(明万历、泰昌年间)重修。阁为砖木结构,2层楼阁,面阔3间,长10.5米,进深6米。硬山顶,灰色筒瓦,前面设廊,门窗稍有改动。阁内现存明万历年间重修响铃阁碑记1块。阁基本完整。
韩林石坊 位于泗庄乡韩村西三级路东边。1506~1521年(明正德年间)建。坊为石结构,4柱3门,仿庑殿顶,有简单斗拱。中门额面浮雕为二龙戏珠,间以祥云图案。正中刻“永言维则”楷书大字。中2立柱刻对联,右联为“驯鹿远春技丙舍泣三年之痛”,左联为“慈乌啼夜月墓日深百世之思”,皆为剔地阳文。立柱前后各立蹲式石狮两尊,其他坊面皆有祥云、荷花、梅花等浅浮雕或线雕图案。坊后约200米处为韩氏墓地。林前神道上的石雕皆埋入地下。现存4块,墓表3块,墓志1合(其中墓表1块和墓志于1986年收藏县博物馆)。墓多被整平,仅有个别保存完整。从发现的墓表和墓志中可知此墓地为明代封徵仕郎礼科都给事中韩惠及其号称“兄弟二进士”的户科给事中韩智和河南按察副使韩普的家族墓地。现石坊基本完整,仅顶部残缺。
青莲阁 位于城东泗河西岸,今铁路医院院内。始建无可考,1522~1565年(明嘉靖年间)知县李知茂重修,后倾圯。据1888年(清光绪十四年)《滋阳县志》记载:“阁在黑风口龙王庙内,其地即李白诗所云‘鲁东门’者。道光间邑令冯云重建,以祀谪仙。”李白号青莲居士,到兖时常住于此,并留下30余首著名诗篇。后人为示纪念,在此建青莲阁。阁为砖木结构,3间2层楼阁式。硬山顶,前面设廊,内设木质楼梯、地板。阁内曾塑李白及两子女像,冯云在阁门立柱上写有一副对联,上联为:“乘兴偶凭栏,问泗水长流,何殊昔日?”下联为:“欲吟还搁笔,有先生在上,不敢题诗。”著名文人张性梓曾赋《青莲阁落成》,记叙此阁的建成。
青莲阁1985年公布为济宁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青莲阁

洪福寺郑氏庄园 位于颜店镇洪福寺村内,今为颜店镇粮所。郑氏庄园是晚清时期兖州一带有名的大庄园主郑培太的别墅。对郑氏庄园当时曾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洪福寺,赛北京,郑老妖坐朝廷。前殿堂来后宫院,内外三道紫禁城。五朝门前拴大马,半夜有人来打更。粮成山来银成山,郑氏庄园道道关。”庄园原有3道围墙,现仅存第三道围墙。围墙砖石结构,高6.5米,南北边长550米,东西边长280米,墙上有嘹望孔和枪眼。院内原有房屋300余间,在70~80年代多被改建或拆除。
郑氏庄园及围墙1985年公布为济宁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郑郗村郑氏庄园 位于颜店镇郑郗村(现为颜店镇种子站)。清末建筑。原有4进14庭院,分左中右3轴线,西跨两院。另有后楼、花园等。现存中轴2院,东轴3院,房屋74间。其中,中院堂房为硬山顶,前后设廊,面阔3间10.7米,进深7.3米。其它房屋多为硬山顶,前设廊,前后开通门,既可为左院右偏房,也可为右院左偏房。屋顶和门窗稍有改动。围墙南北边长125米,东西边宽65米。共开5门,南墙开2门,东、西、北各开1门。院内现存残石狮2尊、“学圃记”碑1块。
郑郗村郑氏庄园1985年公布为济宁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