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统计调查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8b&A=3&rec=365&run=13

统计 建国初期,主要统计人口、粮食、产量、征购、税收等项数据。此后,统计项目逐步增加,统计工作趋于正规化。1958年,浮夸风盛行,统计数据严重失实。1962年,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强统计工作的决定》,统计工作恢复了实事求是的传统。“文化大革命”中,集中统一的统计制度被削弱,统计数字不完整。1976年后,统计工作的各项制度逐步健全。1985年,统计的主要项目:工业方面有总产值、净产值、产品产量、产品销售收入、实现利税等;农业方面有农村社会总产值、农村经济总收入、农业总产值、净产值、播种面积、粮食产量、农民人均纯收入等;商业方面有社会商品零售额、农副产品收购量、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等。除以上项目外,还有固定资产投资、基建、物资、劳动工资、财政、金融、保险、交通运输、邮电、文化、教育、科技、卫生、体育、人口、计划生育、房地产管理、气象、环境保护等。1995年,常用统计指标达1万余个。
农业调查 1953年5月进行查田定产登记调查,取得了粮田面积和产量等数据,为下达征购任务提供重要依据。1955年滋阳县被省统计局确定为农民家庭收支经常性登记调查县,泗庄区范家堂、大安区大南铺、谷村区安丘府为常年调查点。1964年6月兖州县被省统计局确定为夏粮抽样调查县,从全县464个生产大队中抽取9个大队、540个样本。1974年兖州县被定为农民家庭调查县,设3个调查点,抽取30户。1980年调查点增为6个,抽取60户。1984年,兖州县被定为农村经济抽样调查重点县,对5个区镇的10个村、100个农户,6个区镇的18个农产量调查点和3个区镇的农村经济进行了重点调查。1988年9月,以新驿、城郊、黄屯、前海4个乡镇为调查点,进行农田水利设施和农田灌溉等方面的调查,掌握了农田水利方面的基本情况。
工业调查 1950年进行了首次工业普查,比较全面地掌握了建国初期境内工业的状况。1985年7月进行第二次工业普查,对县及县以上工业企业和乡镇工业的产、供、销、人、财、物6个方面的300多个指标作了全面调查,其中包括技术进步、产品价格、经济效益等方面的情况。共调查了6个中央、省、市属工业企业,42个县属工业企业,93个区镇工业企业,510个村办工业企业,138个合作工业企业,3个家属工厂及843个个体工业户。填写了916份工业普查表、3060张卡片,收集整理各类数据17万笔,经检查验收,各类数据达到调查的合格标准。此次调查为工业系统的深化改革提供了可靠资料。
第三产业普查 1993年10月14日,按照国家、省和济宁市统一部署,兖州市开始了首次全国第三产业普查。此次普查,以1991年与1992年境内第三产业单位数量、人员、生产经营活动和实物资产为内容,进行全面普查,并对普查结果进行了抽样检查。普查工作1995年3月结束。通过普查,获得了丰富的第三产业数据资料。
1992年底,全市第三产业单位20194个,从业人员69638人。其中,企业、事业和行政单位3121个,从业人员40504人;城乡个体户17073个,从业人员29134人。与1991年相比,全市第三产业单位增长26.75%,从业人员增长13.50%。
在1992年底全市第三产业单位中,国有经济单位1190个,从业人员24403人,比1991年分别增长4.75%和6.28%;集体经济单位1905个,从业人员15812人,比1991年分别增长5.37%和5.48%;私营、个体、联营、外资和其他经济单位17099个,从业人员29423人。在1992年12个第三产业门类中,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单位最多,占总数的24.90%,从业人员占总数的25.74%。在第三产业个体户中,从事商业的最多,占总数的33.35%,从业人员占总数的28.03%。
1992年底,全市第三产业企业固定资产原值为22231万元,净值为16597万元,分别比1991年增长13.9%和11.7%;库存总值21726万元,下降4.0%。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原值49928万元,库存材料价值870万元,分别比1991年增长13.4%和4.3%。个体经济固定资产原值8848万元,比1991年增长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