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旧币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8b&A=3&rec=334&run=13

贝币 为境内流通的原始货币。分自然贝和仿贝。殷周时期自然贝最为流行。至春秋,由于流通的扩大,自然贝已不能满足需要,珧贝、骨贝、石贝、陶贝、铜贝等仿贝逐渐上市流通。铜贝也称“蚁鼻”、“鬼脸”钱,为境内流通金属货币的过渡形态。
制钱 秦统一货币,发行一种铜质方孔圆钱,单位两,流通多为半两钱,称秦半两。这种钱币代代相袭,形状相似,种类繁多。唐代以后,一般铸有朝代年号文字,明、清称制钱。历代的制钱,如半两钱、五铢钱、榆荚钱、开元钱等,境内均有流通。一些农民政权所铸钱币,如张献忠的大顺通宝、太平天国的圣宝亦曾在境内流通。清末民初,铜元上市,制钱逐渐停止使用。
兖州曾设有钱局。楚国、王莽新朝均在境内铸钱。公元845年(唐会昌五年)境内设钱监鼓,铸有带“兖”字的制钱,反映了当时兖州货币文化已很发达。
铜元 清末民初,在境内流通。与制钱相杂使用。后因铜元款式新颖,制作精巧,多为官府监造,量少质佳,信誉颇高。各省亦竞相铸造,牟取利益,致使市面铜元流通量剧增。辛亥革命后,军阀混战,多以铸行铜元筹资,加之其质劣贱,信誉剧落。1935年,民国政府实行币制改革,推行法币制度,铜元逐渐停止流通。
银元 俗称大洋、现大洋。1840年鸦片战争后,西方银元如墨西哥铸造的“鹰洋”曾在境内流通。1888年(清光绪十四年)铸造发行光绪元宝即龙洋、大清,1911年发行宣统元宝。辛亥革命后,铸有孙中山半身侧面像银元(民国开国纪念币,民间称小头元),袁世凯头像银元(民间称大头元),帆船图案的“船洋”等,亦在境内流通。1935年,民国政府实行法币改革,银元逐渐停止使用。
地方流通券 清末境内流通兖州府发行的兖州府地方流通券。1926年前后,200余家大小商号,为经营筹资计,几乎每家或明或暗地发行自己的商票(流通券)。城内同祥商号就发行过“同祥流通券”。1927年在旧商会支持下,成立兑换公所,地址设在东火神庙街县警察所内(今市液压机械厂南院),发行“兑换公所票”。1938年,地方流通券停止流通。
法币 1935年11月,民国政府第二次改革币制,实行法币制度,规定中央、中国、交通、农民4行发行的纸币为法币,同时规定货币发行权亦收归4行所有。1942年,货币发行权又进一步集中于中央银行,禁止银元流通使用,并用大量法币收兑银元、黄金和白银。随着国民党军队的节节败退,法币急剧贬值,全县人民受害极深。解放后,法币停止流通。
关金券 系指金圆券和银圆券。1948年8月,国民党政府在经济崩溃时再次改革币制,定金圆券为本位币,规定每300万元法币兑换金圆券1元,并发行大量银圆券,境内流通金圆券和银圆券。由于这两种券使物价飞涨,流通时间较短。兖州解放后,人民政府收兑了群众手中的关金券,关金券停止流通。
根据地货币 解放战争后期,境内流通使用的根据地货币有北海币、冀中币、冀南币等。1948年8月设立北海银行兖州办事处,北海币逐渐占据兖州货币市场。建国后,根据地货币停止使用。
附 伪中联币 1937年,日军在我国华北成立伪临时政府,即伪华北自治联合政府,设立中国联合准备银行,并发行了45种券别的伪钞,简称“中联币”。1938年1月4日,日军侵占兖州,翌年推行治安强化运动,强令百姓使用伪中联币,并与日钞等价,与法币同值依附流通,伪中联币充斥市场多年。1945年8月,日军投降,伪中联币停止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