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草编 烟叶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8b&A=3&rec=277&run=13


    秫席、苇席、苇笠  境内农民从事编织业较早,多在冬春农闲时编织席帽(笠)销售。1949年灾荒严重,县政府把组织灾民编织席帽作为生产自救的措施之一。1950年县供销总社收购苇席2万领、苇笠20万顶,主要销往黑龙江、吉林、辽宁3省和青岛等地。原料除本地塘苇外,还从微山购进湖苇。后因湖苇价格提高,秫席编织增多。1952年收购秫席8万领,苇席3.9万领,苇笠40万顶。1956年,收购秫席20.83万领,苇席8.6万领,苇笠80万顶。其后,因编席原料不足,加之塑料薄膜的出现,代替了苇秫编织物,外地进来藤席增多,因而苇秫席的生产、收购量逐年下降,1978年收购秫席200领、苇席3000领,1983年收购苇席500领、苇笠3.23万顶,1987年收购苇席1.67万领。1992年,仅收购苇席1100领,此后未收购。
    草帽辫  境内草帽辫的编制起源较早,清代渐发达。1929年,草帽辫集中产在城区,年产40包,每包240把,每把4桄,每桄20圈(长22米),总长84.48万米。产品由商家收购外销。1957年,供销社开始组织收购,是年收购6包。此后收购量极不稳定,1962年收购3包,1970年收购743包,1977年收购21包,转外贸站出口,收入12199元。1983年出口3包,收入1694元,此后未收购。
    烟叶  《滋阳县志》载:“烟叶原无其种,清顺治四年城西颜村店、史家村始种之,相习渐广,商贩云集,最为民间之利”。皇城所烟最负盛名。清末,各地烟商乘时来兖争购。民国年间,北京的聚昌、德和、裕庆、天灯、洪言顺等商号在城西北谢家楼村开设烟行,年收购烟叶50万公斤,制成鼻烟销往内蒙和东北各地。
    1954年起,县供销社组织收购,至1966年共收购烟叶30.2万公斤,平均每年收购2.32万公斤。此后,收购工作断断续续,除1969、1976、1977年收购少量烟叶外,其余年份未再组织收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