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8b&A=1&rec=74&run=13

实现财政飞跃 促进经济发展

市财政局局长王建华

2001年、2002年是新世纪开局的头两年,也是财政工作成绩显著的两年。两年来,财政部门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改革、发展、稳定三大主题,一手抓增收节支,一手抓财政改革,坚持以发展促增收,较好地解决了制约财政经济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充分调动起各方面发展生产、增收节支的积极性,

财政收入连续两年保持高幅增长,可用财力不断壮大,财政工作一年一个新飞跃,稳步走在了济宁市乃至全省的前列。

财政总体实力明显增强。始终坚持依法组织收入,强化收入征管,确保了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 2001年,全市地方财政收入完成44987万元,比上年增长19.15%。其中: 工商税收入20599万元,比上年增长4.10%;农业税收入534万元,农业特产税收入222万元,耕地占用税收入2022万元,契税收入493万元;企业所得税收入9573万元,比上年增长56.45%;罚没收入5144万元,比上年增长114.33%;城市水资源费收入387万元, 比上年下降11.03%;排污费收入313万元,比上年增长15.07%;教育费附加收入1079万元, 比上年增长17.79%;行政性收费收入4621万元,比上年增长7.62%。实现财政总收入68655万元,比上年增长18.71%。2002年,全市地方财政收入完成48837万元, 比上年增长27.31%,增幅位居济宁市第二。其中:工商税收入22217万元,比上年增长18.48%; 农业税收入2507万元,耕地占用税收入1960万元,契税收入234万元; 企业所得税收入3742万元;罚没收入5195万元,比上年增长0.99%;城市水资源费收入447万元,比上年增长15.5%;排污费收入341万元,比上年增长8.95%;教育费附加收入1171万元,比上年增长8.53%;行政性收费收入10503万元,比上年增长127.29%。 实现财政总收入85155万元,比上年增长21.9%。两年中,无论是财政收入总额还是增长幅度,均呈现连年递进态势,财政保障能力逐步增强。同时,财政部门不断加大预算外资金管理的力度,加强对乡镇财政的指导和监督,大力压缩非税收入,有效地提高了收入质量。

财政资金效益不断提高。财政部门在积极筹措资金,支持重点事业发展和重点项目建设、保证各项改革资金到位的基础上,坚持有保有压的原则,努力优化支出结构,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2001年,全市地方财政支出完成53958万元,比上年增长18.77%,其中主要支出项目为:企业挖潜改造支出1835万元,比上年增长12.23%;科技三项费用及科学事业费支出774万元, 比上年增长27.30%;支援农村生产和农口事业费支出8713万元, 比上年增长18.79%;工交商等部门事业费支出195万元,比上年增长14.04%;城市维护建设费及重点建设支出4842万元,比上年增长25.41%;文教卫生事业费支出12747万元,比上年增长14.12%;其他部门事业费支出835万元,比上年增长13.61%;抚恤和社会救济费支出1777万元。比上年增长15.17%;行政管理费支出6452万元,比上年增长14.56%;公检法司支出2289万元,比上年增长15.61%。2002年,全市地方财政支出完成53958万元, 比上年增长23.06%,其中主要支出项目为:科技三项费用及科学事业费支出1175万元,比上年增长25.97%;支援农业生产和农口事业费支出10974万元,比上年增长14.47%;工交商等部门事业费支出228万元,比上年增长16.92%;城市维护建设费及重点建设支出6678万元,比上年增长17.27%;文教卫生事业费支出19522万元, 比上年增长37.46%;比上年增长45.10%;其他部门事业费支出1117万元, 比上年增长33.77%; 抚恤和社会救济费支出2361万元, 比上年增长32.86%; 行政管理费支出7451万元,比上年增长5.48%;公检法司支出2841万元,比上年增长22.94%。从两年的支出结构来看,各项重点支出得到了较好保障,科技、教育、农业、政法及社会保障支出均明显高于经常性财政支出的增幅,切实把有限的财政资金用到了国家急需的地方,发挥出了最佳经济效益。

财政体制改革日益深化。不断改革和完善零基预算及财政综合预算,根据单位工作性质及其工作量,合理确定经费支出标准和定额,坚持预算内外结合,统筹安排财政支出预算,有效节约了预算内资金;实行财政统一发放工资制度,完善由编制部门核实编制、人事部门核定工资标准、财政部门核拨经费、委托银行向职工个人直接发放工资的办法,保证了全市行政事业单位职工工资的及时发放,稳定了人心,理顺了关系,也净化了工资内容;实施"票款分离",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对各种行政事业性收费实行"单位开票、银行收款、财政统管"的新体制,遏制了执收单位从收费票据和单位银行开户两个环节截留坐支财政资金;推行农村税费改革,合理减轻农民负担,健全农业税收征管机制,确保了农村社会的稳定,促进了农村经济的更快发展;推行政府采购制度,改革采购方式和资金管理方式,将所需的物品、工程和服务,以规范的方式、方法和程序集中统一采购,节约了财政资金,提高了行政效能。

两年来,财政部门立足全局,克服困难,努力实现了收支平衡,略有节余,并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加强财政宏观调控,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新思路和新措施,在实现财政自身跨跃式发展的同时,有力地促进了全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的持续、快速、协调发展。

【狠抓收入征收管理】为加强收入征管,合理安排收入预算,对预算执行坚持做到早抓、勤抓、严抓。由财政部门牵头,按照财政收支预算任务,对财税三家实行收入目标责任制,将收入任务目标层层分解,逐个落实。对财税部门和各镇完成地方收入的情况实行按月调度,按季考核,并加强对乡镇的督促,按实际收入进行排列名次和通报,给予其压力和动力,促其主动压缩非税收入,优化收入结构,提高收入质量,增加可用财力。按照中央关于所得税及营业税收入分享改革的政策,组织精干力量对全市税源情况进行了全面排查和测算,摸清税源结构和潜力,进一步完善相应措施,全力组织入库,保证所得税及营业税基数,确保了地方既得财力不受影响。财政部门在努力组织自身收入的同时,加强与国税、地税等收入征管部门的配合,建立健全了联席会议制度,坚持每月召开一次财税三部门联席会议和各镇财税专题会议,及时协调收入进度,研究对策,加强督促,确保了按月、及时、均衡入库,彻底扭转了以往年底突击入库的被动局面。不断加强税收征管,加大稽查力度,按照依法治税、依率计税的要求,坚持大税小税一齐抓,防止跑、冒、滴、漏,努力做到应收尽收,从源头上堵塞税收漏洞,维护税法的严肃性和完整性,尽力弥补收入缺口。进一步加大对罚没收入、行政性收费等非税收入的征管力度,严禁坐支、截留和挪用。坚持依法理财、以法治财,会同审计部门对市级预算收入进行重点检查,查出契税、耕地占用税欠税700多万元, 并采取税收强制执行和税收保全措施,及时予以补缴入库。由于措施硬、抓得紧,2001年和2002年均超额完成了财政收入任务,确保了全市财政收入的持续、快速、稳定增长。

【优化支出结构】针对财政收支矛盾比较尖税、保平衡压力大的实际,财政部门不断强化改革预算约束,认真贯彻执行《预算法》,坚持依法理财,严格做到按预算拨款,按顺序花钱,统筹兼顾,精打细算,确保了全年支出控制在预算以内,为实现全年财政收支平衡奠定了基础。不断完善行政事业单位的财政财务分配管理机制,全面实行预算内、外资金统筹,财务收支统管,严格定额管理和经费包干办法,在政策性增支因素较多的情况下,保证了政策性增支的足额及时到位,支持了全市各项重大改革。坚持"量入为出,确保平衡"的原则,审慎编制支出预算,特别是在编制市级行政事业单位支出预算上采取了新做法,从财政、编办、人事部门抽调骨干人员组成预算编审小组,集中时间,统一标准,科学合理地进行编制和审核。按照保工资、保稳定、保法定支出的顺序,加强资金调度,统筹安排资金,兑现了市级行政事业单位工资晋档、一次性奖励工资和住房补贴,实行了各镇在职公办教师工资由市级财政统一代发及养老保险金和住房公积金由市级代缴。在各镇设工资资金专户,对镇级干部必保工资、养老保险金和住房公积金由市财政每月按时拨付到户,实行封闭运行,确保了乡镇干部工资的按时发放, 稳定了干部情绪,促其集中精力发展农村经济。按照"保重点、 压一般"的原则,不断加大对教育、科技、计生、公检法等重点支出项目的投入力度,特别是在社会保障投入上不遗余力,努力确保国有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的按时足额发放,并拨出专款,解决了困难企业和党政机关拖欠的离休干部医疗费,有力地维护了社会稳定。坚持集中财力办大事的原则,统筹安排财政资金支持地方重点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并对重大支出项目实行跟踪问效管理,遏制了资金流失和浪费,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为保证困难镇工资的正常发放,集中资金增大了转移支付数额,增加补助资金的安排数额,同时对到期应兑付的农村合作基金会资金,由市财政拨款垫付1473万元,解决了镇级工作的一大难题,消除了不安定因素。市、镇两级增加拨款1018万元用于计划生育经费,保证了全市的计划生育工作顺利通过省里组织的届末考核。在工作中,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大力提倡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以对党、对国家、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花好每一分钱,有效地确保了连年实现财政收支平衡。

【全面促进财源建设】围绕强化基础财源、壮大支柱财源、培植新兴财源等财源建设重点,在资金、政策、管理、服务四方面实行配套联动,支持经济结构调整,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增强了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也增强了财政发展后劲。大力扶持优质粮油、蔬菜、速生丰产林和畜牧业等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发展,不断加大对水利、农机、绿色通道工程和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等农业基础设施和重点基础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推进农业科技推广和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采取财政贴息和安排技改资金的办法,优化资金投向,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支持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的步伐,提高产品质量,创造出更好的经济效益。加大科技三项费用和科学事业费投入,支持开展科技进步年、科技招商等活动,提高了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推动了全市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优化升级,增强了企业活力和发展后劲;对利税大户,坚持重点扶持和培育,及时帮助其解决困难,适当进行资金和政策上的倾斜,促其上规模、上水平、增效益,提供更多的财政收入。集中资金重点支持了九州大道西段的建设和建设路的整修,美化了城市环境,提升了城市形象;支持了西城区一横二纵路网建设和市经济开发区"四通一平"设施建设,在繁荣城市经济的同时,优化了招商引资的硬环境,促进了全市招商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确立了发展和培植第三产业、个体私营经济新型财源的思路,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优势,在政策和资金上予以鼓励和扶持,促其强化特色,提高档次,规范运作,不断加快发展步伐。

【强化财政监督管理】探索构建全面监督与日常专项监督相结合,事前审核与事中监督相结合,并由事后监督向全程监督转变的财政监督机制,使财政监督涵盖预算编制、预算执行、资金运行的全过程。在巩固"收支两条线"管理已有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罚没收入"票款分离"的运行机制,加强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管理,严把收费项目审批关,从源头上治理乱收费,规范收费票据的领用、审验、清理和核销工作,并通过与代收银行微机联网,实现了预算外资金管理的网络化和电算化。认真学习和宣传新《会计法》,加强对会计人员的法制培训,加大会计法执行检查力度,积极开展会计人员普查和会计管理检查,有力地规范了企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行为,提高了会计信息的质量。与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严肃财经纪律,积极开展财税法规执行情况的相关专项检查,及时发现和纠正了在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推进了廉政建设。加强财政审计,对重点工程项目的概算、预算、决算严格把关,慎重审验,并建立健全了基建财务管理制度,派出人员参与重点工程的筹建工作,实现了全过程监管,提高了资金投放效益。在做好行政事业单位的产权登记年检、报表统计评价、资产评估、清产核资等国有资产基础管理工作的同时,积极参与企业改制,全面加强国有资产运营监管,促进了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不断加强企业财务管理,发挥财政职能,提高商业、粮食、供销企业的理财水平和经营能力,促其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开展乡镇财政调研,加强乡镇财政监督,充分了解和把握乡镇财政状况,深入分析在体制上存在的问题,为下步理顺市镇财政体制、完善乡镇财政监督的方式打下了基础。

【扎实开展税源普查】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于2001年7月至9月开展了建国后的首次全市税源普查工作。制订了《兖州市税源普查工作实施方案》和《城区税源普查工作方案》,成立了市、乡(镇)两级的税源普查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财政部门作为牵头部门,与国税、地税、工商、统计、监察等各部门密切配合,通力协作,"并做到固定地点、集中办公"。确定了"划片包干、拉网式普查"的工作思路,以"全面彻底、 不重不漏"为指导原则,不囿于注册登记户数,做到横到边、竖到底。通过对国税、地税、工商三部门提供的原始数据资料比较分析,摸清了全市税源的基本情况,明确了普查对象。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工商登记户数与税务登记户数存在差异的具体原因,逐一进行了认定。对企事业纳税单位采取分片包干、责任到组的办法,深入到每个单位,根据其财务数据和税务资料逐户普查。对个体工商户进行排查核对和拉网式普查,全面清理漏征漏管户,使那些未进行工商登记,又未进行税务登记的普查对象浮出水面,纳入了普查和管理的范围,由国税、地税和工商部门按照职责分工核定纳税数额,及时予以清缴入库。在普查工作中提出了"五个结合",即:把普查方法与实际情况相结合,把推进税源普查工作与走群众路线相结合,把普查质量与数量相结合,把开展普查与加强征管相结合,把税源普查与会计法执法检查相结合。这次税源普查工作,共普查登记国有、集体企业和个体私营业户6964户,其中:企业813户,个体私营业户6151户;清理出漏征漏管户共计662户,其中:企业11户,个体私营业户651户。通过普查,把握了全市税源结构与分布状况,也发现了在税源结构、税负和税收征管方面存在的问题,为下步改进税源控管、优化税源结构提供了科学的历史依据。

【稳妥推进税费改革】 自2002年4月份起,按照中央、省和济宁市的统一部署,全面实施了农村税费改革。市里分别制订下发了镇、村两级的《税费改革操作规程》,明确要求各镇、村在核实计税面积、核定计税常产、确定纳税数额等关键环节都必须按村张榜公布,切实做到"三榜三印",经过努力,全市"三榜三印"率达到农户数的95%以上。按照上级全面加强农民负担监督管理的要求,坚决取消了省里公布的88项专门面向农民征收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和集资摊派项目,47项让村集体和农民出钱、出物、出工的达标升级活动,切实做到了令行禁止。改革后,农民除依法缴纳农业"两税"及附加、乡村公益事业金、"一事一议"筹资外,不再向镇政府和村级集体组织无偿缴纳任何钱物。 设计印制了《农村税费改革明白袋》发到农户手中,保存"两税"证书、 纳税通知书、农民负担监督卡等,既使农民放心纳税,又方便了农税机关的征收。经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基本实现了"三个确保"的目标,取得了重要成果。改革后,全市农民负担(包括农业税及附加、农业特产税及附加、乡村公益事业金) 总额4615万元,人均负担110.59元,其中农业税亩均54.94元。按照改革方案进行测算,改革后全市农民负担总额减少1506万元,人均减负36.09元,减负率达24.6%。2002年落实兑现减免政策后,全市农民实际负担总额4044万元,减少了2077万元,人均负担96.70元,人均减负49.89元,减负率34.07%。按照改革方案规定,2002年农村每个劳动力负担"两工"15个,全市共300万个工日,比改革前减少了160万个工日,实际安排使用"两工"285.7万个工日,比改革前减少了40.47%。

【积极实施政府采购】成立了兖州市政府采购办公室,制定了政府采购制度和办法,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由点及面、循序渐进,积极进行政府采购实践,全面实施了服务类、货物类和政府工程类的政府采购,大到车辆设备,小到办公用品,从车辆采购、保险到定点维修、定点加油以及会议费、印刷费等,全部纳入政府采购范围,有效节约了资金,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截止到2002年底,共采购金额6800万元, 节约资金1600万元,节支率达24%。在工作中狠抓了政府采购运作程序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建设,不断探索构建多重制约机制,确保政府采购行为的规范和完善。成立了评标小组和评标委员会,切实加强对政府采购业务的操作管理,认真履行资格认定、专家评审、无记名投标等操作程序,严格把关,透明运作,选出真正合格的中标供应商。对政府采购资金实行严格的审核审批制度,凡是不符合开支规定、无资金来源的项目,一律不予批准采购,并把政府采购资金直接拨入专户,由财政统管,专项用于采购支出,从源头上理顺了政府采购的工作关系,维护了政府采购的信誉。对纳入政府采购预算项目的支出,实行集中结算,不论是预算内、预算外资金还是单位自筹资金安排的采购项目,必须将资金交存采购专户,再由政府采购办公室依据有关规定对中标额进行结算。在推行政府采购过程中,完善监督机制,对数额较大、影响面较广的采购项目,在确定标底、开标、评标、定标等各个主要环节都进行全方位监督,从而将整个采购过程置于社会监督之下,切实消除了"暗箱"操作,抑制了公共采购中的各种腐败现象,促进了反腐倡廉工作的深入开展,维护了政府的良好形象。

【改进自身建设】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在做好财政各项业务工作的同时,深入开展文明创建工作。组织干部职工集中进行思想、作风、纪律整顿,进行廉洁勤政和无私奉献教育。通过参观工厂、农村,邀请党校专家、先进人物作报告等形式,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针对财政工作特点,立足本职岗位,开展爱岗敬业、树财政形象活动,进行职业道德教育。通过系列化教育,强化了财政干部的整体素质,激发了做好财政工作的热情。在进行岗位练兵的同时,充分利用各种时机对干部职工进行业务培训, 先后参加了济宁市财政系统干部轮训、济宁市WTO知识普及培训等多种培训,系统学习市场经济的基本知识和财税业务知识,掌握财税改革政策,促进了财政工作由经验型向知识型的转变。建立健全了办公制度、财务制度、考勤制度、后勤管理制度、服务承诺制度、政务公开制度,每项制度都制定了严明的执行措施和奖惩规定,使内外制约机制的各个主要环节都有章可循。加快财政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强电子政务和网络应用工作,在预算管理、行政事业财务、企业财务、农税征管、预算外资金管理等工作中积极运用软件系统,并加大培训力度,推动和促进了财政干部职工网络应用技术的提高。本着节俭、实用的原则,加强了硬件建设,整修了机关院落和办公楼,美化了工作环境,改善了办公条件,进一步提高了文明创建水平。

【机构设置】截止到2002年底,市财政局内设科室7个,下辖副科级以上单位5个,在职工作人员78人,其中:公务员29人,事业编制人员46人,工勤人员3人。

市 财 政 局 领 导 成 员 名 录
┏━━━━━┯━━━━┯━━━┯━━━━━━┯━━━━━┯━━━━┯━━━━━┯━━━━┓
┃ 职务 │ 姓名 │性 别 │ 籍贯 │ 民 族 │政治面貌│ 任期 │ 备 注 ┃
┠─────┼────┼───┼──────┼─────┼────┼─────┼────┨
┃ 局 长 │ 张俊玉 │ 男 │ 山东兖州市 │ 汉 │中共党员│ 1998.3~ │ ┃
┃ │ │ │ │ │ │2002.9 │ ┃
┃ ├────┼───┼──────┼─────┼────┼─────┼────┨
┃ │ 王建华 │ 男 │ 山东平邑县 │ 汉 │中共党员│ 2002.9~ │ ┃
┠─────┼────┼───┼──────┼─────┼────┼─────┼────┨
┃ 副局长 │ 王涛 │ 男 │ 山东巨野县 │ 汉 │中共党员│ 1992.9~ │ ┃
┃ ├────┼───┼──────┼─────┼────┼─────┼────┨
┃ │ 裴宪敏 │ 女 │ 山东平邑县 │ 汉 │中共党员│ 1994.3~ │ ┃
┃ │ │ │ │ │ │ │ ┃
┠─────┼────┼───┼──────┼─────┼────┼─────┼────┨
┃ │ 王建华 │ 男 │ 山东平邑县 │ 汉 │中共党员│1995.12~ │ ┃
┠─────┼────┼───┼──────┼─────┼────┼─────┼────┨
┃ │ 韩兆玉 │ 女 │ 山东平邑县 │ 汉 │中共党员│ 2002.9~ │ ┃
┠─────┼────┼───┼──────┼─────┼────┼─────┼────┨
┃ 纪检组长 │ 袁景平 │ 男 │ 山东兖州市 │ 汉 │中共党员│ 2002.9~ │ ┃
┗━━━━━┷━━━━┷━━━┷━━━━━━┷━━━━━┷━━━━┷━━━━━┷━━━━┛

市财政局下辖副科级以上单位领导成员名录
┏━━━━━━━━━━┯━━━━┯━━━━┯━┯━━━━━┯━┯━━━━┯━━━━━┯━┓
┃ 机构 │ 职务 │ 姓名 │性│ 籍贯 │民│政治面貌│ 任期 │备┃
┃ │ │ │别│ │族│ │ │注┃
┃ │ │ │ │ │ │ │ │ ┃
┠──────────┼────┼────┼─┼─────┼─┼────┼─────┼─┨
┃ 市预算外资金管理局 │ 局长 │ 王建华 │男│ 山东平邑 │汉│中共党员│ 1995.2~ │兼┃
┠──────────┼────┼────┼─┼─────┼─┼────┼─────┼─┨
┃市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加│ 主任 │ 缺 │ │ │ │ │ │ ┃
┃强农业项目办公室 ├────┼────┼─┼─────┼─┼────┼─────┼─┨
┃ │ 副主任 │ 马书贞 │男│ 山东兖州 │汉│中共党员│ 1995.9~ │ ┃
┠──────────┼────┼────┼─┼─────┼─┼────┼─────┼─┨
┃市农业税收征收管理局│ 局长 │ 缺 │ │ │ │ │ │ ┃
┃ ├────┼────┼─┼─────┼─┼────┼─────┼─┨
┃ │ 副局长 │ 李霞 │女│ 山东滕州 │汉│中共党员│ 2002.9~ │ ┃
┠──────────┼────┼────┼─┼─────┼─┼────┼─────┼─┨
┃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 主任 │ 曹占华 │男│ 山东兖州 │汉│中共党员│ 1999.5~ │ ┃
┠──────────┼────┼────┼─┼─────┼─┼────┼─────┼─┨
┃市国有资产管理办公室│ 主任 │ 王建忠 │男│ 山东兖州 │汉│中共党员│ 2002.5~ │ ┃
┗━━━━━━━━━━┷━━━━┷━━━━┷━┷━━━━━┷━┷━━━━┷━━━━━┷━┛
(岳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