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输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7&A=5&rec=99&run=13


第五章 运输

第一节 公路运输
一、客运
1924年(民国13年)安丘始见汽车,诸城于经武私营汽车时断时续地经景芝跑安丘运客,间或拉货。1938年,日本人在安丘设立汽车站,用两部客棚运客,县内只跑景芝、黄旗堡。1943年后,县境西南部和景芝一带先后解放,日营汽车停运。
1949年始,安丘至景芝(时属淮安县)通行客车,开辟了解放后境内第一条客运线。1950年9月,山东省运输公司设立安丘汽车站,办理客运业务。1951年又设景芝汽车站。是年日通行班车4次,次年增加到6次,另有过路车1次。随着公路交通事业的发展,全县25处公社于1979年社社通了班车。
1983年,安丘汽车站日接发客车124车次,日均发送旅客4500余人次,到1985年,日客运量增至7500余人次。

二、货运
建国前,县内货运以民间畜力车和木轮手推车为主,年货运量7500吨,货运周转量9万吨公里。
建国后,民间运输发展很快。1950年成立县搬运工会,运输队100多人。同时,黄旗堡、景芝、牛沐、赵戈、南流也组建了搬运社或搬运队。1959年建立县运输公司。各公社设立运输管理站,实行“统一货源、统一调度、统一运价”的“三统”政策。自此民间运输为社有社营或社队合营,个人运输很少。到1960年,民间有运输劳力1.12万人,年货运量达41万吨,并开始购进拖拉机。1966年,潍坊地区运输公司汽车六队迁于安丘,成为县内第一个国营专业运输企业,带入载货汽车46辆166个吨位,挂车36辆,120个吨位,货运量大增。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交通运输放宽搞活,国营、集体、个人一起上,各厂矿企业先后成立了专业运输车队或车组。社队集体原有的运输工具绝大部分承包给了农民,有的农民还联户或个人购买了汽车、拖拉机,货运能力日益增加。1985年货运量达184万吨,货运周转量11543.1万吨公里。
第二节 铁路运输

胶济铁路自1904年正式运行客货列车始,先后由德、日等侵略者统治,掠夺中国的经济资源。
1923年至1937年,北洋军阀和国民党政府管理时期,因汶河大桥断坠等原因,铁路长期不能畅通。后虽修复,但客、货运量不大。日伪侵占期间,时运时停。解放战争期间,也是通而不畅。
解放后,胶济铁路由济南铁路局管理,车站制度逐步健全,技术设备日益完善,运行列车对数及客货运量年年增加。1960年,黄旗堡、南流火车站客运分别为2.4万人、2.2万人。货运分别为1.7万吨,1.1万吨。至1985年,两站日通过列车49对,其中客车24对,货车25对。客运分别增至2.47万人、5万人,货运分别为32万吨、38万吨。
第三节 水路运输

潍、汶二河,古时水源丰满,能行船。清光绪《安丘县乡土志》载:“夏帝相二十七年甲子,寒浞使浇伐斟鄩,大战于潍,覆其舟灭之。”可见水量之大,水运之畅。
清末水量大减,但汛期货船仍能通航,从昌邑下营运海产、粮食和布匹于本县吴家漫、景芝等地,返回时载运白酒、窑货等。大船载5吨,小船载1吨。秋后河水低落,货船经常搁浅,船家使用猪毛绳拉纤,叫拉滩。当时有“人拉滩、驴驮盐,单拱车子不是玩”的顺口溜,足见当时运输艰辛。
两河下游设有多处渡口,有船摆渡过往行人。1958年,潍河下游修起峡山水库,货船辍业,而摆渡小船盛兴。至1964年,赵戈、孙孟、凉台、景芝公社的28个大队有木船55只,设渡口219处,盛时日渡3000人次。1965年后,随着公路桥梁的建设与河水的逐年减少,汶河摆渡船消失,潍河尚存捕捞船。至1975年,河水断流,仅峡山水库中还有捕捞船和摆渡行人小船出现。
第四节 运输工具

境内运输,古为人担驴驮。清末出现独木轮车,分单推和二把手两种,大都需畜拉,有“吱嘎呀”之称。外地商人带入牛拉铁瓦双轮大车,为当时大型运输工具。民国初年,始见胶轮小推车。30年代有了载重1吨左右的胶轮马车。至1949年底,境内主要运输工具有木轮推车1.1万辆,胶轮推车1400辆,木轮畜力车1850辆,胶轮畜力车12辆。
50年代后期,随着工业生产的发展,胶轮小车和马车迅速兴起,铁木轮车渐被淘汰。客运工具主要是潍坊运输公司经营的汽车,有客车和客货两用的大货车。1958年,县荆山洼煤矿购进第一辆载重4吨的解放牌汽车,1960年县拖拉机站购进两台轮式拖拉机。此后,机动车辆迅速发展。1966年有载货汽车52部187个吨位,挂车39辆120个吨位,自制机动车2辆3个吨位。1970年增加三轮柴油机车13辆19.5个吨位,4轮汽车2辆3个吨位,三轮革新车7辆10.5个吨位。1976年全县民用汽车发展为197辆,拖拉机918台。到1985年,全县已有客运汽车48部,载货汽车687部,3041个吨位,其他机动车4653部7846个吨位,马车、二大车、地排车1.69万辆,胶轮手推车已遍及农村,自行车成了家庭必备交通工具。
第五节 装卸理货

建国初期,县内装卸理货人员由分散活动逐步组织起来。1956年经过社会主义改造,成立了装卸队,负责县城厂矿企业的装卸理货,职工52人,受县运输公司领导。70年代起,装卸理货数量大增。1973年社会装卸理货4.6万吨,装卸队完成1.98万吨。1980年分别增至115万吨、48万吨。1981年运输机构改革,装卸队改为与汽车队并列的企业单位,同属运输支公司领导,职工增至85人,有吊车3部。
装卸队理货,原为手工作业,劳动强度很大,装理不了沉重货物。1980年添置吊车后始能承接重大建材和机器等的装卸任务。同年,各烟叶收购站也都使用了烟叶打包机,装卸理货向机械化迈出了第一步。
1985年,黄旗堡、南流两火车站大宗铁路运输货物的装卸,煤建公司及各煤建点煤炭的盘运堆放,各烟站烟叶打包、码垛、盖棚以及各粮管所(站)粮食的码垛、装包、倒仓、倒垛与过磅标包等项作业仍由附近村庄承担,所在地交通管理站统一安排,统一计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