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 铁路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7&A=5&rec=97&run=13

第三章 公路铁路

第一节 公路

一、干线公路
省养干线潍徐公路和下小公路穿越安丘县境内段长119.26公里。
潍徐公路 北起潍坊市,南至徐州市,全程429公里。自丰台村北入境,经县城、岳家店子、景芝、彭旺店子等10几个村镇,至渠河桥出境,境内长42.8公里,有大小桥梁11座,涵洞49座,该路始建于1927年,曾6易其名:初称潍(县)峄(县)路,不久改为台(儿庄)潍(县)路,1949年更名潍(坊)新(安)路,并定为省养干线公路,1953年改称坊(子)红(花埠)路,1954年和1955年分别称潍(坊)临(沂)路、潍(坊)燕(子埠)路,1957年定名潍徐路,延用至今。
潍徐公路初建时宽仅5到6米,高洼不平,后经多次修建才成为达标路。1933年(民国22年)1月,“省令以国难日亟,自潍县起,经安丘、诸城、莒县、临沂、台儿庄达江苏运河车站之路关系军运,限即筹划修筑”(民国25年《重修莒县志》卷22),随强令沿路百姓自备工具,自带口粮进行大规模整修。于农历二月十日开工,五月竣工。解放战争期间,国民党政府为了加强军运,于1946年11月2日至15日又赶修了潍县至安丘段。解放后,党和人民政府为提高公路通车能力,加强客货运输,多次对该路进行修建。1951年,中共安丘县委、县人民政府组织群众重修了境内路段,并配备了固定养路工人。1954年将路面加宽到8至10米。1956年进行土路改造,铺垫碎石6公里,风化石8.2公里,砂土混合6.85公里。1958年9月,再次加宽并重点养护,达到晴雨通车标准。1972年铺筑了荆山洼(时为安丘属地)至安丘城沥青路面,1974、1975两年分两次铺筑安丘至渠河桥沥青路面,路面拓宽为10至13米。至此,该路在境内路段达到三级标准的34.9公里,四级标准的7.86公里。
下小公路 东北起昌邑县下营,西南到临朐县小关,全程160公里,是经本县的第二条省养干线公路。境内76.46公里,原系安(丘)赵(戈)路和安(丘)牛(沐)路。1956年,县政府为方便山区交通,在原道路基础上修筑了安牛公路,并于第二季度通了班车。1957年铺砂30公里。1963年牟山至凌河段改线。1964年修建了担山至大埠后路段。1973年升为省养干线公路。1978年按交通部规定的二级路标准改线52公里,路基拓宽至10米,最大纵坡度5%,最小平曲线半径50米。桥涵载重汽—15吨,拖—80吨。1979年,自县城南关至郚山公社杨家庄村西县界路段铺筑为沥青路面,投资201.56万元,迄今为安丘县公路建设投资之冠。该路在境内经赵戈、大埠后、县城、凌河、红沙沟、店子等10几个村镇和担山、凌河、窦家庄、河西、店子等10座桥梁,至杨家庄出境。
二、县乡公路
最早修建的是安孔路,始于1953年,从县城修至召忽,后又自召忽向西7公里通至孔家庄,一路向南通沂水,一路向西北接柘山乡老子,最后通至红沙沟,与下小路形成回旋。至1985年底,共建成县乡公路26条,全长340多公里,其中50年代修建6条,60年代修建2条,70年代修建13条,进入80年代已修建5条。
1981年修的贾(孟)老(子)路和1984年修的金(钱洼)解(家车庄)路伸入山里,均于1984年通了班车。1984年开发城顶山,开通了辉(渠)庵(上)路和老子至城顶山公路。1985年开通了雹泉至城顶山路,使山区四乡镇相互连通,结束了山乡交通闭塞的历史。全县已形成县乡公路与干线公路相连,四通八达的交通网。
三、乡村公路
建国后,境内乡村路发展很快。1970年修战备路。1973—1978年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县内大都地成方,路成网,树成行。1980年后,继续扩路,加宽、取直、铺沙管理。至1985年基本达到了村村能通机动车辆,方便了群众。
乡村路中有下列5条专用道路是按公路标准修建的:
白石岭专用路 自窦高路的马疃至白石岭,长3公里,1971年4月白石岭铅锌矿专修。
县水泥厂专用路 北起担山,南到县水泥厂,长2公里,宽8米,1972年修。
县硫铁矿专用路 北起下小路,南至硫铁矿,长1.7公里,宽6.5米,1975年初由生产路筑成。
石家庄外事专用路 南起大儒林村前下小路段,北绕石家庄,回至王家营村后下小路段。长4.6公里,宽7米,1972年为外国友人到石家庄观光专修。
牟山水库专用路 东起石泉,西至火化厂,长4.7公里,宽7米,1967年为水库专修。
第二节 铁路

县城东北25公里有胶济铁路东南西北穿过,境内长11.3公里。道经潍河、汶河两座铁路大桥和大小桥梁涵洞60座。沿途建有黄旗堡火车站、南流火车站、黄旗堡领工区、南流养路工区、南流信号工区、两个铁路桥梁维修和铁路养护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