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武装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7&A=5&rec=57&run=13


第一章 地方武装

第一节 民间武装

一、团练
1853年(清咸丰三年),县衙委派地主豪绅,利用宗社关系,在各大村组织团练,豪绅任团总。团练以本村为营,筑寨练武,以对抗捻军。
二、地主家丁
抗日战争以前,大地主为保护其已得利益,豢养一批武装人员看家护院。因这些人员专为主家服务,故称为“家丁”。朱家田戈村大地主有50多个家丁,拥有长短枪60余支,并筑有炮楼。
三、联庄会
中华民国建立后,时局很乱,地方盗匪蜂起。一些村庄为了防范盗匪,组织起来用武器自卫,危急时刻,彼此照应。后省令成立联庄会,分点分期对会员进行军事训练。1935年秋,全县分4个点举办联庄会训练,每点每期训练100人,至次年冬共训1600人。训练点设董事会,有主任、文化教员和军事教官。学习内容以军事为主,乡村建设常识次之。1936年在联庄会的基础上创办了乡农学校(见教育篇第八章)。
四、民团
成立于1930年(民国19年)。是在联庄会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民间武装组织。有一定数量的枪支和马匹,并有脱产人员组织领导,主要任务是防匪防盗。
五、红枪会
1925年(民国14年)由沂水传入。是农民群众的自卫团体。该会以贫民为主,以民间武术团体为基础,用吞符等迷信形式组织群众,以红缨枪、腰刀、土炮为武器,以抗捐抗匪反洋人反军阀统治为宗旨。1926年5月4日上海《申报》载:“安丘距城八十里,亦发现大股红枪会匪。”该报5月27日又载:“在安丘、莒县一带之红枪会……现已在安丘西南乡之冷家山为大本营。”1925年到1931年间,全县参加者有万余众,每支队伍都在三五百人以上。192 8年,刘鸣岐、秦国桢率草帽子队(红枪会别称)攻入县城,打击了反动军阀张宗昌在安丘的羽翼。但由于红枪会没有共产党的领导,加之成分不纯,组织纪律性差,后来或被反动武装镇压下去,或被政府军收编利用。
六、保卫团、商团
系士绅商人武装。1930年前,景芝士绅赵拱辰组织景芝镇保卫总局。下设五个分局,称保卫团。是近百人的武装团体。1930年秋,王子明的队伍打进景芝后渐次解体。
景芝商业繁盛。商户为了保护商家的生命财产,继保卫团以后,组成了商团。直到张步云办联庄会,恐为张步云消灭而止。
附:一、“还乡团”。抗日战争胜利后,人民解放战争形势发展很快,恶霸地主、伪顽惯匪残余等相继逃到安丘城、潍县城、青岛等地。他们相互勾结,组成了一股股反革命武装,继续与人民为敌。1946年到1948年春期间,经常窜入解放区勒索粮款,杀害当地农会干部和土改积极分子,进行阶级报复,称“还乡团”。解放战争期间,全县被“还乡团”杀害的干部、群众达1200余人。
二、土匪队伍。1920年,安丘附近较有名的土匪头子有李连子、李梯子、刘继光、郭文祥、陈四等,每支队伍都有三五十人。雹泉一带有曹二席,郚山一带有辛敬传等土匪头领。他们“占山为王”拦道抢劫,绑票杀人,敲诈勒索,祸害民众。对安丘侵害最重的土匪首领刘桂堂(刘黑七)。于1929年3月、1931年11月和1934年4月3次带队骚扰安丘。所到之处,无不烧杀抢掠,闹得人仰马翻,鸡犬不宁。该匪部于1943年11月在鲁南被八路军全歼,作恶多端的匪首刘桂堂被击毙。
第二节 地方杂牌军

一、山东省第八区保安部队
1937年秋抗日战争开始后,厉文礼被省主席韩复榘提升为山东省第八区游击司令官,后改任第八区保安司令,辖15个独立团,2个旅,5个大队,共3万余人,其中嫡系队伍2500人。1938年12月,日军侵占胶济铁路,厉率部逃往安丘西南山区,司令部驻崔巴峪。因采取不抵抗政策,使日军毫不费力地占领了安丘大部分地区。1939年8月,厉文礼被撤职,该部番号随之消失。不久,厉文礼被委任为苏鲁(后称鲁苏)战区游击(后称挺进)第二纵队司令,基本上保留原保安部队编制和形式,共有2.5万余人。司令部仍设在崔巴峪。该部主要任务是作国民党驻安丘五一军的外围,活动在安丘、昌乐、潍县一带。这期间曾同日军交战几次,进行过一些抗日活动。
1943年2月,日军围剿西南山区,厉文礼被俘后,宣布降日。是年8月,接受日军内田旅团授予的“鲁东和平建国军司令”军职,司令部设在夏坡。厉收罗残兵,重编了部队,总兵力约万余人,极力为日军侵略效劳,大肆屠杀抗日军民。1945年6月,在鲁中军区发动的夏坡战役中该部大部被歼,厉率残部退缩县城。日军投降后,该部溃散。
二、别动总队第八大队
1937年冬,王子春部被国民党编为“别动总队第八大队”。王任大队长,下辖4个中队,活动于安丘东南部。后被编为“山东省保安第十六团”,王子春任团长。抗战期间,团部驻黑山。1945年秋,被解放军歼灭,王子春率残部投入国民党其他部队。
三、山东省保安第二师
1938年,国民党山东省主席沈鸿烈任命张步云为山东省保安第二师师长。辖4个旅,近万人。主要活动在高密、安丘、诸城、五莲一带。约有三分之一的兵力驻在安丘境内的东南部。该部执行消极抗战的政策,跟厉文礼部矛盾极深,双方经常交战。1939年夏,张、厉在景芝一带火并,张力不能支,投降日军。后改编为伪第三方面军暂编第一军,张任军长,共3个师,计1.5万人。1945年夏坡战役期间该部被人民解放军陆续歼灭。
四、国民党苏鲁(后称鲁苏)战区游击纵队第十八支队
1938年1月,李桂登带国民党益都县警察局一部份武装,到安丘西南乡峒峪一带,后扩编成国民党苏鲁战区游击纵队第十八支队,受游击队司令李明杨领导,辖3个大队,近2000人。是年3月,李率队进驻县城,兼任了县长。4月李赴徐州,部队被厉文礼乘机袭败。二、三大队均投入厉部,仅剩一个大队,部队濒于瓦解,后被李扩建为安丘保安团。
五、国民党安丘保安团
1940年4月,县长李桂登在原十八支队第一大队的基础上主持扩建了安丘保安团,李任团长,辖3个营,团部设在召忽。1944年,该部遭厉文礼部袭击,残部退驻汶河北岸。1945年日本投降后,该部抢先进驻县城,与人民为敌。1946年编入县保安大队。
六、国民党安丘保安大队(后称保安警察大队)
1946年初成立。大队副张贯之、魏俊。辖7个中队千余人。后奉国民党省党部命令改编为安丘保安警察大队,张云岫任大队长。该部一直与人民为敌,主要活动在一至五区,经常配合“还乡团”到解放区烧杀抢劫,是年,在“一一·五”战役中,该大队被人民解放军歼灭。
七、国民党安丘县保安总队
1946年成立。县长丁云山任总队长,徐乐图、邢子奎任副总队长,下辖4个大队,近千人。1947年改称为联防大队,县长周景玉任大队长。1948年2月,又改为自卫总队,辖3个大队2000余人,该队主要兵力盘踞在县城,与人民为敌,是年4月27日潍县解放,该部弃城南逃。
第三节 人民武装

一、抗日战争时期
八路军鲁东游击队第七支队二大队1938年初,张俊千、张世祥等在韩吉村,赵大志、赵子常等在大朱旺村,组织起了40余人的抗日自卫团。在中共组织的领导下,以这几支自卫团为骨干,在小朱旺村发动起义。3月初编入八路军鲁东游击队第七支队二大队。主要在县境北部一带开展抗日活动。曾袭击日军驻蛤蟆屯火车站据点,配合友军破坏敌人交通线。日伪军视为眼中钉,多次进行围剿,不久该部突破敌人包围,到达胶东抗日根据地,编入八路军鲁东游击队第八支队后改编为八路军山东纵队第八支队)。
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九支队 1939年1月,爱国人士王麟阁在八路军山东纵队第八支队的帮助下,在安丘、莒县边沿地区建立了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九支队。王麟阁任司令员,中共派傅骥任政委。部队不久发展到数百人,主要在岐山、召忽一带开展抗日活动。在八支队撤离安丘开赴沂蒙山区时,该部奉命编入八支队。
安丘县独立营 1938年10月,独立营在县委驻地沈家庄建立。赵季武任营长,张云亮任政委。时,有人员10余名,多是徐家寨一带的农民,武器弹药很少。不久,山东纵队第八支队进驻安丘,赠送独立营20多支“单打一”的老毛瑟枪,加强了装备。队伍常驻红河村(现属昌乐县)。该营在县委的领导下,紧密配合八支队,多次向日伪发动袭击。1939年3月,队伍发展到近百人,随八支队转移到沂蒙山区,编入军分区独立营,为一中队,继而又编为分区警卫营一连。
安丘县大队(后编为独立营) 1943年12月在柘山区丘家庄建立。崔杰千任大队长兼政委,徐世富任副大队长,徐延奎任副政委。始有百余人,编为一个中队,只有两支短枪,6发子弹,多数人用大刀、长矛为武器。在艰苦的条件下,先后拔掉几个日伪据点。缴获了一批武器弹药,武装了自己。1944年初,队伍发展到500余人,拥有300多条枪,并建立了拥有柘山、郚山、召忽、夏坡、南郚等区198个村的抗日根据地,帮助各区成立了区中队。队伍经常深入敌区活动,根据地扩大到了南郚、牛沐一带,并新开辟了寿山、凌河、石泉等区,打开了全县抗日武装斗争的局面。1945年5月,大队除主要领导人坚持原地斗争外,集体升级编入中共山东第三分区警四团。同月,县委将几个区中队升级补充上来,改县大队为独立营。下设4个连,共500余人。独立营组建后,参加了讨伐厉文礼的夏坡战役,受到了上级的表彰。战役后又集体升级,编为分区警十团二营。7月,县委又将几个区中队升级,重新组编了500余人的独立营,配合主力部队活动,直至抗日战争胜利。
淮安县大队 1945年7月建立。巫景全任大队长。队员500余名,大多数是起义投诚人员,主要活动在景芝、渠河、甘泉、古城、朱子、金堆、官庄等区,守卫县机关,保护群众利益,帮助各区进行政权建设和武装建设,直至抗日战争胜利。
二、解放战争时期
淮安县独立营(独立团) 1945年9月,淮安县大队就地升级编入新四旅十团三营。11月,秦昆任县委书记后,建立了县独立营,后扩编为独立团,王奎权、吴琳先后任营长、团长,共5个连,500余人,配备两门瓦子炮,每班1挺加拿大轻机枪,每人一支步枪。部队重建后,战斗力加强,在打击敌特,保卫抗战胜利果实,巩固县政权中起了重要作用。1948年5月,独立团集体升级编入鲁中军区警备四团。后又重建淮安县独立营,主要在安丘以东开展武装斗争,直到安丘城解放。
石泉武工队与慈山(平原)武工队 1945年9月下旬,在靠近县城的石泉区成立了武装工作队。队员主要由县、区武装干部和民兵骨干组成,全队40余人,每人配长短枪各一支,队长杨廷西。
1946年1月,慈山武装工作队成立,杨芝堂任队长。队伍很精干,主要在慈山、凌河一带活动,寻机打击敌人。
安丘县独立营(独立团) 1945年11月,安丘独立营在雹泉整编,全营3个连,共400多人。1946年7月,独立营扩编为独立团,共7个连,900余人。先后由王照样、肖长德任团长,独立团活跃在边沿地区,一面帮助群众开展土改、反霸斗争,巩固各级人民政权,一面进行武装斗争,给县内敌特以致命的打击。9月初,独立团兵分三路,捣毁了许营、常家庄、马留店等敌据点。共毙敌70余人,缴获一批武器弹药。并多次击溃张天佐部下乡扫荡的队伍,保卫了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在解放安丘城的“一一·五”战役中,独立团参加了外围战斗。
1948年5月,安丘独立团集体升级,第一批800多人去华东局,第二批600多人编入华野七纵队。接着,安丘又重建了独立营,共400余人。不久又扩建为独立团,达1100多人。
后独立团参加了济南等战役,部份被编为济南铁路局警卫一团,部分南下上海,参加了上海市的警卫工作。
三、人民武装部
1938年10月,中共安丘县委成立,始设武装部,部长王培真。1943年11月安丘县武装委员会建立,鲍光宗任主任。1946年1月,武委会改称武装部。1949年6月,更名丘南县武装部。1953年8月丘南县撤销时,并入安丘县人民武装部。
1945年8月,淮安县人民武装部建立,杨兴任副部长(部长缺职)。1950年更名为潍安县人民武装部,1952年并入安丘县人民武装部。
1948年4月,安丘城解放。8月(新)安丘县武装部建立,王景文任部长。1952年、1953年潍安、丘南二县先后并入安丘后,称安丘县人民武装部。1954年10月,人武部改称兵役局。1960年9月又复称人民武装部,一直由县委书记兼任第一政委或政委。
人武部在战争年代,主要是配合县委扩建武装,动员群众参军参战,组织民兵,反奸反特,打击敌人,巩固政权。建国后,主要是训练组织民兵,维护社会治安,动员群众参军支前,支持地方搞经济建设。1968年2月起,人民解放军对政法部门、邮电局等单位实行军事管制。1973年3月撤销。1986年6月20日,县武装部移交地方政府,退出解放军序列。
丘南县仁[(老)安丘县]人武部负责人任职表

┌───────────┬────────────────────────┬───────────┬─────────┐
│姓名 │任职时间 │机构名称 │职务 │
├───────────┼────────────────────────┼───────────┼─────────┤
│鲍光宗 │1943年11月—1946年1月 │武委会 │主任 │
├───────────┼────────────────────────┼───────────┼─────────┤
│鲍光宗 │1946年1月—1949年3月 │武装部 │副部长 │
├───────────┼────────────────────────┼───────────┼─────────┤
│李升鳌 │1949年5月—1952年6月 │武装部 │部长 │
├───────────┼────────────────────────┼───────────┼─────────┤
│王寿礼 │1952年7月—1953年8月 │武装部 │部长 │
└───────────┴────────────────────────┴───────────┴─────────┘

潍安县(先称淮安县)人武部负责人任职表

┌─────────────────┬────────────────┬─────────────────────┐
│姓名 │职务 │任职时间 │
├─────────────────┼────────────────┼─────────────────────┤
│杨兴 │副部长 │1945年8月—1948年8月 │
├─────────────────┼────────────────┼─────────────────────┤
│侯冠武 │部长 │1949年3月—1952年6月 │
└─────────────────┴────────────────┴─────────────────────┘

安丘县人武部(兵役局)负责人任职表

┌─────────────┬─────────────┬─────────────────────────────┐
│姓名 │职务 │任职时间 │
├─────────────┼─────────────┼─────────────────────────────┤
│王景文 │部长 │1948年8月—1949年2月 │
├─────────────┼─────────────┼─────────────────────────────┤
│徐云桥 │部长 │1949年2月—1950年10月 │
├─────────────┼─────────────┼─────────────────────────────┤
│张修林 │部长 │1950年10月—1951年11月 │
├─────────────┼─────────────┼─────────────────────────────┤
│万永顺 │部长 │1951年12月—1952年12月 │
├─────────────┼─────────────┼─────────────────────────────┤
│丁善芳 │副部长 │1951年1月—1960年9月 │
├─────────────┼─────────────┼─────────────────────────────┤
│柳玉柱 │副部长 │1952年2月—1952年12月 │
├─────────────┼─────────────┼─────────────────────────────┤
│侯冠武 │副部长 │1952年6月—1953年4月 │
├─────────────┼─────────────┼─────────────────────────────┤
│武春和 │部长 │1953年4月—1959年6月 │
├─────────────┼─────────────┼─────────────────────────────┤
│宋宝堂 │副部长 │1954年3月—1961年8月 │
├─────────────┼─────────────┼─────────────────────────────┤
│满玉珂 │部长 │1959年7月—1965年5月 │
├─────────────┼─────────────┼─────────────────────────────┤
│朱永泰 │副部长 │1960年9月—1964年1月 │
├─────────────┼─────────────┼─────────────────────────────┤
│滕连胜 │副部长 │1964年5月—1974年4月 │
├─────────────┼─────────────┼─────────────────────────────┤
│李心顺 │部长 │1965年5月—1974年1月 │
├─────────────┼─────────────┼─────────────────────────────┤
│李世祥 │副部长 │1971年3月—1978年10月 │
├─────────────┼─────────────┼─────────────────────────────┤
│李泽民 │副部长 │1971年10月—1980年10月 │
├─────────────┼─────────────┼─────────────────────────────┤
│傅益群 │部长 │1974年1月—1976年3月 │
├─────────────┼─────────────┼─────────────────────────────┤
│宋守蓡 │部长 │1978年11月—1981年8月 │
├─────────────┼─────────────┼─────────────────────────────┤
│安世民 │副部长 │1979年12月—1980年11月 │
├─────────────┼─────────────┼─────────────────────────────┤
│安世民 │部长 │1980年11月—1986年3月 │
├─────────────┼─────────────┼─────────────────────────────┤
│杜光堂 │副部长 │1980年5月—1981年6月 │
├─────────────┼─────────────┼─────────────────────────────┤
│王运昌 │副部长 │1980年12月—1983年8月 │
├─────────────┼─────────────┼─────────────────────────────┤
│任春凤 │副部长 │1983年8月—1985年12月 │
├─────────────┼─────────────┼─────────────────────────────┤
│宁汶 │副部长 │1985年12月— │
├─────────────┼─────────────┼─────────────────────────────┤
│朱荣 │部长 │1986年3月— │
├─────────────┼─────────────┼─────────────────────────────┤
│胡治新 │副政委 │1955年1月—1961年1月 │
├─────────────┼─────────────┼─────────────────────────────┤
│盛子楷 │副政委 │1959年1月—1961年3月 │
├─────────────┼─────────────┼─────────────────────────────┤
│盛子楷 │政委 │1961年3月—1976年10月 │
├─────────────┼─────────────┼─────────────────────────────┤
│李仁增 │副政委 │1967年3月—1973年8月 │
├─────────────┼─────────────┼─────────────────────────────┤
│李景泉 │政委 │1971年10月—1976年10月 │
├─────────────┼─────────────┼─────────────────────────────┤
│刘玉珂 │副政委 │1973年6月—1978年10月 │
├─────────────┼─────────────┼─────────────────────────────┤
│李克勤 │副政委 │1974年1月—1979年6月 │
├─────────────┼─────────────┼─────────────────────────────┤
│李思祜 │政委 │1976年10月—1980年11月 │
├─────────────┼─────────────┼─────────────────────────────┤
│刘清海 │副政委 │1977年3月—1978年10月 │
├─────────────┼─────────────┼─────────────────────────────┤
│崔星文 │副政委 │1978年11月—1983年1月 │
├─────────────┼─────────────┼─────────────────────────────┤
│孙衍秀 │副政委 │1979年8月—1982年12月 │
├─────────────┼─────────────┼─────────────────────────────┤
│郭银明 │政委 │1980年11月—1986年3月 │
├─────────────┼─────────────┼─────────────────────────────┤
│宋景奎 │副政委 │1983年8月—1985年1月 │
├─────────────┼─────────────┼─────────────────────────────┤
│葛清田 │政委 │1986年3月— │
└─────────────┴─────────────┴─────────────────────────────┘

说明:①政委、第一政委多由县委书记兼职,未列入。表中只列入专职政委、副政委。
  ②1954年10月至1960年9月,县人武部改称兵役局,部长、副部长称局长、副局长,政委称号未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