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后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7&A=5&rec=215&run=13




编后记


       新编《安丘县志》始于1982年,至1990年基本定稿,历经八年,终于面世。八年间,县政府为编志多次行文全县部署,安丘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数次召开会议研究解决编志中的问题,县直部门和公社(乡镇)相继成立编志小组,全县采编人员一起行动,形成声势浩大众手编志的局面,从而确保编志得以顺利进展,圆满完成。
       八年修志过程,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82年至1985年,主要是组建编志班子,培训编志队伍,组织指导县直部门和公社(乡镇)编志,广泛搜集资料,做好县志编写的基础工作。1982年2月,成立了安丘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5月组建县史志办公室,都振法任编委会主任,苑汝庆、庞守荣、张广恂任副主任,委员45人。1984年,调整编委会成员,刘玉瑞任主任,苑汝庆、刘文生任副主任,委员6人。其间,由于县委、县政府重视,53个县直部门、25处公社(1984年25处公社改划为32处乡镇)普遍建立了编志班子,组成编志队伍320多人。县史志办公室一面指导他们拟定篇目,搜集资料,一面举办培训班研究学习方志理论。先后共举办培训班8期,使编志人员初步掌握了编志知识和技能。同时,着手制定编纂工作方案,草拟县志篇目,广泛搜集资料等工作。到1985年底,53部县直部门专业志、25部乡镇志基本完成。县志基本完成了搜集资料任务。
       第二阶段,1986年至1989年,集中力量编纂县志。1987年,再次调整编委会成员,刘德仕任主任,李宗步、葛吉平、李守民、李学信任副主任,委员14人。编纂工作分三步进行:第一步编写长编,部分篇章试写初稿。通过长编检验资料是否齐备,通过试写检查篇目是否合适,所缺资料怎样弥补。第二步逐篇进行分纂,任务分工落实到人,责任到底,分篇初稿先拿到有关部门审查、核实,修改之后打印成征求意见稿,又广泛征求了意见。第三步进行总纂,按统一要求进行文字加工,解决内容上的前后矛盾、交叉、重复和详略等。总纂后的志稿再返回各有关部门征求意见,加工修改。至此,形成送审稿。1989年12月,邀请省、市有关领导,省、市史志办公室的领导和专家,兄弟县(市、区)的同行,以及部分在安丘工作过的老同志召开志稿评审会,广泛听取意见和建议。
       第三阶段,1990年至定稿,主要任务是反复加工修饰。首先根据评审会上提出的意见和会后收集到的意见,对志稿进行内容增删,资料核实,文字锤炼。反复修改后,将志稿送县审查,送市终审验收。此后,根据终审时提出的建议,又进行了半年多砥砺琢磨,新编《安丘县志》才交付印行。
       资料是志书的生命,是编写县志的先决条件。鉴于我县民国初年至建国一段没有修志,档案资料很少,而当时的一些知情人大多已谢世,曾在安丘参加过革命工作的老前辈,又都分散在祖国各地的情况,从县史志办成立之初,我们就注重了这段时间的资料搜集。大体分三线工作:一是组织县直部门全力搜集;二是组织公社(乡镇)编志组在各地搜集;三是县史志办组织人力摘录旧志和到外地搜集。具体做法有七点:一、发函征稿。先后向曾在安丘工作过、现在全国各地的老干部发函380多封,请他们撰写回忆录和介绍其他安丘历史的知情人。他们有的提供了珍贵资料,有的提供了寻找资料的线索。二、登门采访。先后派人到北京、上海、天津、济南、青岛、杭州、南京及潍坊、淄博等地,访问老干部40多人,搜集了一批很珍贵的资料。其中原山东师范大学教师李希章献出了关于建国前有关安丘历史、重大事件和人物情况等40万字的回忆录。离休干部滕胜献出了抗日战争期间在安丘工作时的日记本。原青岛二中教导主任张大铎提供了过去安丘画家资料和绘画藏品。三、社会调查。为了解一些事件和人物当时在安丘活动的详情,如日军的罪行、群众的反抗、战斗场面、宗教活动、文物古迹等,我们一方面请知情人座谈回忆,一方面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走访有关人员,到实地察看。先后召开座谈会20余次,到乡镇、村走访80余次,到实地察看文物古迹30余处,获得了大量在书本上查不到的资料,增强了直观印象。四、查阅文献。先后派人到北京图书馆、中国历史档案馆、中国科学院图书馆、首都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南京大学图书馆、山东档案馆、山东图书馆和青岛、潍坊、淄博、临沂等地市及本县档案馆、图书馆,摘抄、复制了大量档案、图书和历史文献资料。全国仅存的两套《安丘县乡土志》手抄本,就是从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和上海图书馆发现、复制的。五、发动广大干部群众奉献资料。1982年秋,我们广泛印发了《安丘县志征集资料启事》。实践证明,广大群众中不乏热心修志的人。有的献出了珍藏的安丘旧志,有的献出了古代手抄本《安丘众先生诗稿》,有的献出了家藏的古代、近代名人手稿、遗著、印刻、书画,有的从香港要来了在台湾出版的《安丘述略》。这些都对我们编修县志有很大参考价值。六、请教授、专家专题撰稿。如请山东第四地质队撰写了安丘地质构成情况分析等。七、整理、摘录旧志,古为今用。请人整理标点了两部旧县志,供各编志单位查阅。我们又摘抄了《山东通志》、《青州府志》、《太平寰宇记》、《读史方舆纪要》、《安丘县乡土志》等。还编印了《安丘旧方志资料选编》供各编志人员查用。在搜集资料过程中,全县编志人员总计行程十余万里,征集资料4700多万字。其中县史志办征集300多万字,县直部门征集2800多万字,公社(乡镇)编志组征集1600多万字。
       新编《安丘县志》能够如期完成,是几届编委连续共同努力的结果,且与各方面的关怀、支持分不开。
       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修志,始终把修志列入议事日程,及时成立组织,充实人员,研究部署工作。县人大常委会曾专门听取县史志办公室关于修志工作情况汇报,作出了《安丘县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地方史志编纂工作的决议》。修志以来,曾在安丘担任过县委书记的刘永森、张文玉、王玉芬同志和担任过县长的葛凤洲同志,都对史志工作非常重视,作过许多重要指示。修志前期担任过史志编委会主任的都振法、刘玉瑞同志,都很重视修志工作,曾主持召开编委会议,解决编志过程中的问题。县委书记、县史志编委会主任刘德仕同志和县长李宗步同志一直把编修县志作为一件大事,加强领导,经常听取汇报,指导、检查、部署修志工作,解决编修中的重要问题。县委副书记、县史志编委会副主任、《安丘县志》主编李守民同志统盘组织县志编修,审定总体布局,指导重要篇章,组织志稿评审和修改,及时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县史志编委会成员多次过问编志工作,有的审阅志稿,提出了许多重要意见和建议。
       按县委、县政府要求,县史志办公室主任、《安丘县志》副主编辛星华同志具体组织进行县志编修和总纂工作,研究组编篇目章节及涵盖内容,统揽志稿,认真审修增删把关,直至定稿,是主要审稿者。编志人员老、中、青三结合。年逾花甲者,老而弥坚,精神焕发,中青年为修志中坚,热心于此。大家抄资料,编志稿,沉坐斗室,不计清苦,访口碑,查真情,跋山涉水,不畏寒暑,表现了一片丹心献志乘的忘我精神。新县志中还凝结着曾在县史志办公室工作过的同志们的心血,他们是:前期先后担任过县史志办公室主任的张广恂、李学贡、刘文生,副主任刘瑞琪,工作人员刘天顺、王金来、王金贵、徐俊杰、郝建成、张凤城、刘奉光、刘培业、曹永健、盛协斌。
       山东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李振同志在繁忙的工作中,审阅了志稿的重要篇章,并专程莅临安丘参加《安丘县志》稿评审会,提出许多指导意见。山东省史志办、潍坊市史志办的领导和专家,多次来安丘检查指导。这都是《安丘县志》得以顺利纂成的重要条件。
       中国地方志协会副会长董一博,专为安丘编修县志题词,热情给予指导。安丘在外地工作的学者,对家乡修志倍切关注。兰州大学历史系教授赵俪生,多次来函指导,并回县讲授安丘历史。青岛市民盟成员李景圻多次回乡商讨和指导修志,在病中不忘为县志撰写资料。
       《安丘县志》问世以后,肯定会收到一些经世致用之效。但由于我们知识不足,水平不高,加之志书年代跨度大,资料难以搜集齐全,故疏漏、错讹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批评指正,以便在县志续修时纠谬补遗。
安丘县史志办公室
1990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