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报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7&A=5&rec=152&run=13

第四章 测报

第一节 地震测报

一、专业测报
县内专业地震测报始于1969年7月18日。时,安丘一带被列为地震重点监视区,国家在县内设立了荆山洼超声波站、荆山洼应力站、常家庄形变站3个地震观测站。1971年1月,昌潍地区地震综合台成立,接管了这3个站的工作。5月,将应力站和超声波站合并为荆山洼地震站,常家庄形变站定名为常家庄地震站,6月交县科委代管。1976年9月,县地震办公室成立,主要负责开展防震宣传和管理群众业余地震测报工作,并协助上级业务部门管理常家庄和荆山洼地震站的政务。常家庄地震站主要负责观测地面的垂直位移和水平位移的形变,除在本站附近定点测量外,还对安丘县的岳家店子,昌乐县的高崖、廓郚,益都县的赤涧,临朐县的茹家庄、姜家巴窝6个点每月流动测量1次。荆山洼地震站主要观测地应力变化。
常家庄站的仪器设备有:德国产水准仪和铟钢线条式水准标尺,精密度为1公里,偶然误差0.46毫米。苏联产24米线状基线尺,估读精度为0.1毫米。1978年,采用中国计量科学院产的基线读数显微镜读数,直读精度为0.001毫米。是年,照准小标尺由室外移至室内,提高了观测精度,荆山洼站先后采用精密电感电桥、超声波岩石探测仪、振弦应力仪。除精密电感电桥继续使用外,余者分别于1973年和1979年因质量问题停用。
二、业余测报
1970年,县内始设群测点8处,固定专人业余观测。1973年,业余测报点增至10个,业余观察员增至59人,除观察宏观外,还安装了13套土地电。1975年2月辽宁省海城7.3级WS地震后,为加强观测,调整了原来的测报点,增设了新点。至是年底,全县已有业余测报点71个,业余观察员581人。宏观测报点增至717人,其中中心测报点34个,业余观察员380人。1976年,重点抓了雹泉、景芝、凌河、逄王、柘山、临浯、夏坡、石埠子、牛沐、安丘一中10处中学的观察点和牟山水库管理局观测点。是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后,震情紧张,出现了全党抓地震,全民防震的形势,要求村村设岗,户户为哨,人人监视震情。后又增设了县供销社、发电厂、担山铅锌矿3处观察点。1978年,对群测点进行了整顿,仅保留了安丘二中、三中、四中、六中、八中5个骨干点。这5个点都达到了领导、测报人员、仪器设备、观测项目、观测方法、劳动报酬六落实,每天3次按时测数,当天向县地震办公室报告观测结果。宏观点保留了11个,按观察内容分为4类:3个泉(雹泉公社的大池和海眼、夏坡公社的绪泉)、1座水库(牟山水库)、1眼井(石堆公社的桥上村大井)和6个动物观察点(逄王公社杞城大队、景芝公社前院大队、柘山公社老子大队、凌河公社偕户大队、城关公社南新村大队、雹泉公社雹泉大队)。
1978年后震情缓和,本着少而精的原则,仅保留了安丘二中、三中、八中3个骨干点,原来的11处宏观点撤销了海眼、雹泉、偕户3处。1982年撤销了前院点,增设了大盛公社西田庄点。1983年,定辉渠公社绪泉、雹泉公社大池、白石岭泉、城关镇南新村、石堆公社桥上村、牟山水库渔业队为宏观观测点。1984年1月,在县境西南山区新设了郚山公社店子村、大盛公社水利站、大盛村、红沙沟公社红沙沟村、辉渠公社水管所、柘山公社水管所、白芬子公社水管所7个宏观观察点。

第二节 气象测报
一、专业测报
建国前无气象测报设施和组织。1958年10月,安丘县气候站建立,1960年5月改称安丘县气候服务站,1964年又称安丘县气象服务站,1973年更名为安丘县革命委员会气象站,1980年9月改称安丘县气象站。1958年始属县农业局领导,1964年始直属山东省气象局领导,昌潍专区气象台管理,1971年11月改由县人民武装部和县农业局双重领导,省地气象台指导业务,1980年由省、地气象局和县政府双重领导,以省、地气象局为主。县气象站属国家一般站,有干部职工10人。主要业务为气象观测、预报、农业气象测报服务3个方面。
气象观测 每天定时观测3至4次,记录当地气象要素的数据,积累气象资料。观测项目为:干湿球温度、最低气温、地温、云、能见度、风向、风速、天气现象、降水、积雪、日照、蒸发量、冻土,以及地面状态等。1960年始向上级业务部门发雨情报、墒情报、旬报、月报、重要天气预报、小图报、台风报等电报,同年1月增加最高气温观测。1964年1月增加了气压观察,同年承担向潍坊和高密空军机场拍发航危报任务,1970年增加向诸城机场拍发航危报任务。1980年增加向济南空军司令部拍发航危报任务。1985年增加向青岛和济南民航机场拍发航危报任务。
天气预报 1960年始向外发布天气预报,主要通过县广播站1日3次广播未来1至3天的短期天气情况。年、季、月、旬末书面向领导机关和有关单位发送未来的年、季、月、旬长期趋势预报。60年代至70年代,主要通过收音机接收上级气象台的天气形势广播,结合本站资料分析,作出本地天气预报,准确率相对较低。1980年始用传真接收机,可直接接收国内主要气象中心和世界某些国家中心气象台发布的气象图表资料,以及气象卫星、气象雷达观测到的资料和电子计算机统计后的一些数据,准确率相应提高。1985年天气预报开始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定时或不定时地向工业、农业、交通、卫生等部门传送未来的天气预报资料。经过多年研究,县气象站探索出了一套适合本县天气特点的天气预报方法,天气预报准确率近年来一直处于潍坊市领先水平。
农业气象测报 县气象站是农业气象基本站,工作任务主要按照上级业务部门及本县领导机关的安排进行,分测报和服务两项。1958年始行土壤湿度观测,1959年进行冬小麦、谷子、高粱、夏地瓜、春地瓜、春玉米、夏玉米、大豆的物候及当时农田小气候观测,1976年恢复气象条件对农作物生长影响观测分析。1978年进行夏玉米播种期试验,1979年增加冬小麦、春地瓜和土壤湿度观测,1981年增加夏玉米物候观测,停止春地瓜物候观测。
1965年开始编写“气候资料累年簿”,1970年进行气象战备资料整编。1972年参与了县内冰雹路线出现机遇调查,为省气象台在县内进行人工控制天气试点——人工防雹和降雨提供了认识性资料。1973年进行了气候分析,编写出版了《安丘气候》一书,1983年编写了《安丘县农业气候区划报告》,并印刷成册。
仪器装备 县气象站所用仪器均为常规地面测报仪器,全部由上级根据需要配发。建站初期所用仪器有:观察用干湿球温度表、大百叶箱、最高最低温度表、湿度计、气压表、雨量筒、雨量计、蒸发皿、日照计、地面温度表、曲管地中温度表、维尔达风压器、冻土器;农业气象用取土钻、盛土盒、天平、简易烘土箱。1968年停用维尔达风压器,由电接风向风速计替代。1976年增设小气候观测用轻便风速表、通风干湿表、照度计、点温计。1980年增设了短波无线电收讯机,定频收讯机、传真机、小型发电机。
二、业余测报
1951年,农业部门在城西三里庄农场设雨量点,详细完整地记录了当地雨量资料。1958年“大跃进”,社社有气象观测哨,队队有气象观测组,但绝大部分有名无实,唯有南部公社部城大队气象哨进行了一些气象观测。观测项目有:风、温度、降水量。1964年,逄王和临浯公社仉岗的两处气象哨相继建立,进行了云、气温、地温、湿度、降雨量、天气气象等项目的观测。1962年、1966年,郚城和仉岗气象哨先后停止工作,逄王气象哨坚持至1968年。1971年,许营公社汶中大队建立了气象哨。至1972年,全县发展到20处,这些气象哨参加全县的气象调查,为防雹和人工降雨做了若干服务工作,但大多数尚未开展观测。开展观测者也欠连续,资料使用价值不大。1978年气象哨全部撤销,业余测报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