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7&A=5&rec=128&run=13

第二章 统计

明、清,县衙对人口、土地都有过简单统计。民国时期,始有对农、工、商、运输及教育等行业的统计调查。较系统、完整的统计资料历代无存。
建国前夕,县内解放区的调查研究工作包括许多统计内容,有人民武装实力、战绩、征粮、税收、减租减息、增加工资、土地改革、大生产运动、支前参军等。这些资料为党制定解放区的方针、政策提供了一定依据,但在当时频繁的战争和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汇总的全面数字较少,且难以保存下来。建国初期的统计调查,民、财、建、教等部门各自为政,无专门统计机构,因而未能汇出反映社会经济全貌的统计资料。1953年4月,设置独立的统计机构——安丘县人民政府统计科,各区配备统计员,统计工作纳入了正规。1958年3月,统计科与计划委员会合并,称计划统计局。1959年7月改称计划委员会。1963年3月统计局单设,“文化大革命”期间一度处于瘫痪状态。1967年4月,计划、统计合并,称计统办公室,后改称计统科,1970年称计统局,1978年5月撤销,重设计划委员会,仍辖统计工作。1979年,各公社配备统计员。1982年7月重设统计局,1985年有干部职工14人。至此,各项统计制度和统计程序相继建立,并逐步完善。同时对重要历史资料作了搜集整理,计统队伍逐渐发展壮大,各部门、各企事业单位都设立专、兼职统计人员,乡镇成立了统计站。统计工作已成为经济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并在社会各界发挥着重要的服务作用。
第一节 统计调查

一、定期统计调查
1953年始建立农业生产、农产量、工业企业、个体手工业及人口变动等定期统计调查报表制度。1954年,农业生产统计具体到分区统计,并建立了农业互助合作基本情况统计。1955年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收益分配统计。1956年,又对基建投资、劳动工资和文教卫生等建立定期统计。到1957年,定期统计报表已比较齐全,指标体系也较系统完整。农业统计年报表有户数,人口、劳动力、耕地面积,农作物播种面积、亩数和总产量,牲畜头数,果类生产,林业,农业生产合作社,农业生产合作社收益分配等7个表。工业、商业、基建、物资等专业统计报表也较齐全。
1958年,为适应“大跃进”的需要,建立了过多过滥的定期统计,如农业、钢铁生产进度的旬报、日报,1959年农业生产进度报表将日报改为周报。
1963年至1965年,根据国务院颁发的《统计工作试行条例》,清理精简了一些统计报表。这时的定期报表有:人民公社基本情况、耕地面积、家畜、农机具、农产量等农业年报和定期报表,林、牧、副、渔业及水利年报,工业、基建、交通、商业、综合财政、劳动工资、物资供应等月(季)、年报等。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各项制度受到冲击,统计工作较为混乱。1970年,计划统计局建立后,逐渐恢复各种定期统计报表制度,至1975年,各专业的统计制度初步健全。
1982年始,实行新的国民经济报表制度,增加了一些反映经济效益和综合平衡等方面的内容,减去了重复、过时的报表和指标。1984年开始国民经济平衡统计。1985年,按照国家统计局的统一要求,将村及村以下工业从农业统计中划为工业统计范围,对相应的资料作了调整,以保证数据的可比性。
二、一次性统计调查
建国初期,县内进行的统计调查,多为一次性调查,主要根据当时研究某些问题的需要,统计调查社会经济的某些方面。建立统一的统计机构以后,对国情国力的单项调查也基本是通过这种形式进行的。
1950年开展了第一次工业普查,主要普查从旧中国接收过来的国营和公私合营工业企业的基本情况。1953年开展了第一次人口普查。1955年开展了对社会购买力的专项统计调查。1957年,对集团购买力与农作物灾情分别作了专题调查统计。1964年开展了第二次人口普查。1982年开展了第三次人口普,查,并将人口普查的详细资料作了加工整理。
1984年始,开展第二次工业普查,包括乡镇以上工业企业的产、供、销、人、财、物6个方面的300多个指标,历时两年余方完成任务。
三、抽样调查
县内最早的抽样调查为全国开展的1954年度的农民家计抽样调查。慈埠乡柿子园村被抽选为调查点。这次调查以个体农户为对象,从阶级构成的角度,根据土地、大牲畜、农具等主要生产资料占有情况,研究各阶层农户土改后的变化,从阶级构成上研究整个生产和消费。
1983年始,对农民家庭收支和农村经济进行调查,在全县范围分上、中、下抽样选出6个村,60户作为省统计局的调查点进行了调查。1985年,农村经济调查扩大到10个村、100户。同年,县内对农民收入情况进行了核实调查。从是年起,每年进行一次人口抽样调查,向省统计局提供人口变动情况调查资料。
第二节 统计服务

建国后,政府非常重视统计服务。1953年,县统计科在陆续建立各种定期统计制度的同时,对建国前后及战前境内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历史资料进行了搜集整理,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基础统计资料。1964年,县统计局整理编印了《1949—1963年安丘县国民经济统计资料》,全面反映了建国15年来县内取得的成就。自1964年至1966年,县统计局每年编印一本国民经济统计资料提供党政部门利用。“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中断了5年。
1970年,计划统计局建立后,恢复了国民经济统计资料的整理工作,并会同有关部门基本补全了“文化大革命”前期空缺的数字,于1971年编印了《安丘县1966—1970年国民经济统计资料》。1976年又编印了《安丘县1971—1975年国民经济统计资料》。自是年起,每年定期编印国民经济统计资料。这些资料是全面反映县内一年中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的综合统计资料,因而亦称“统计年鉴”。
1984年,建立国民经济平衡统计后,将1978年以来各年的资料,根据平衡统计的要求作了相应的整理,使国民经济平衡统计的数据有了前6年的历史资料。
在不断向上级和社会各界提供综合统计资料的同时,统计部门对专题统计资料也作了整理。较重要的有三次人口普查资料,其中第三次人口普查资料最齐全,整理铅印了《安丘县第三次人口普查手工汇总资料汇编》。1979年,为庆祝建国30周年,编印了《三十年来安丘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概况》,对建国30年的巨变用大量数据作了系统阐述。1984年区划调整后,为使调整前后的各种资料、数字有可比性,及时整理编印了《安丘县各大队基本情况》提供给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1984年9月,为庆祝建国35周年,整理了建国35年来的历史统计资料。1985年始,统计局还编印了《统计通讯》,不断向领导和社会提供统计信息。统计工作通过大量有价值的数据、资料、信息,综合反映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为领导提供了决策依据,向社会各界提供了有效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