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建设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7&A=5&rec=109&run=13

第三章 乡村建设

第一节 乡镇驻地建设

解放前的乡镇驻地,是历代统治阶级的基层权力机关所在地,也是农村商号、摊贩和农副产品贸易的活动场所,房屋建筑好于一般自然村。但工业设施不多,公共建筑极少,机关、学校也多借用私房或祠堂、庙宇。城关镇为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建筑物超群。景芝镇为三县(安丘、诸城、高密)交界处的农副产品集散地,商业繁盛,产白酒著称,为县内第二大镇,建筑仅次于城关镇。
解放后,随着经济的发展,乡镇驻地公共住房和设施逐年增多。机关、学校、医院、银行、信用社、供销社、商店、旅馆、饭店、工商所、税务所、粮管所、邮电局、农机修造厂、水利站、农机站、食品站、外贸站、运输站、文化站、广播放大站、电影队及乡镇办工厂等先后建立,并陆续用电做工和照明,已初步形成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乡镇党委、政府办公室由平房向办公楼发展。1972年,担山公社建起了乡间第一座西层办公楼。进入80年代,关王、凌河、雹泉、安丘镇、赵戈、刘家尧、临浯等乡镇党委、政府也建成办公楼。景芝、黄旗堡两镇,厂房较多、街道整齐,已成为县属工业重点区。

第二节 农村民用建设

解放前,受土地私有制的制约,农村房屋布局很乱,大小高矮,院落长短,参差不齐。村内街道多为弯曲小巷,排水雨污合流。饮水公用大口井,一村一口或数口不等,多为石砌或砖砌。建房以户为主,式样为祖传尖顶向阳式。一般农户3间正房,多为石基土墙草顶,建筑面积约40平方米,整个房院占地约150平方米。经济情况稍好的农户,在石基上和屋檐下垒上几层青砖。为数很少的富裕大户,正房多高出地面1米以上,青色砖瓦结构,3至5间台房(俗称高房),每间建筑面积约20平方米。院内东西两侧各有3间厢房,房院东南角多为挂耳屋的高大门楼,西南角是连着牲口棚的猪圈,大门后有高大影壁墙,整个院落多是青石为基。这种四合套院式的住宅,一般约占地300至500平方米。富裕大户也有盖2层3间楼房的,盖单间3层楼的也有,俗称“炮楼”。
解放后,受旧习惯的影响,认为“四合套院”最好,一直延续着这一古老传统。50年代农村建房,平原、丘陵地区多用土坯,山区建房以石为主。60年代,平原地区一般为座窗石、砖砌基,青砖柱镶门窗,两山四角青砖砌柱,土坯垒墙,石灰抹面,圆木檩条,麦草盖顶。70年代,大部分建为前、后墙和外山墙的外部砌砖,内垒土坯,房檐上挂3趟平瓦,建全砖瓦房的很少。80年代,多建全砖瓦房,并注意了式样新颖、用料讲究、布局合理、节约用地。县和乡镇成立了村镇规划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配备了助理员,负责规划、审批和指导农村建房。自1983年至1985年,共培训村镇规划技术员380人。到1985年,全县1478个村全部完成“两图”(现状图、规划图)“一书”(规划说明书)规划。景芝、雹泉、凌河、贾戈、柘山、石埠子、庵上、辉渠、王家庄、临浯、车庄、石堆12处乡镇的房屋确权证书全部发放完毕。新村建设按新村规划布局安排,走上了正规。农民建新房,按规定手续批准后,乡镇农房办公室派人,到现场定位放线后方可施工,竣工后及时按规定要求进行验收。民房以户为主,正房3间或4间,多为尖顶房,平顶房很少。一般每间长3.5米左右,宽6至8米,高4米左右,部分前出厦,门窗规格不一。房内多是白灰抹面,上有天棚。院内设猪圈、鸡舍、粮囤、影壁。每户占地约180至270平方米。凌河镇石家庄和黄旗堡镇乙甲庄的民房,多为2间或3间一套的2层楼房。1983年至1985年全县有5.2万户农民建了新房,占总户数的23.2%。其间,除早已闻名中外的石家庄新村外,又建成了黄旗堡镇乙甲庄,凌河镇前儒林庄,安丘镇北关,雹泉镇中峒峪,柘山乡郭家秋峪,景芝镇葛家彭旺,大盛镇大官庄,石埠子乡中孙家庄等典型新村。全县部分村自筹资金,建起了青年之家、民兵之家、妇女之家、敬老院、托儿所等文化福利设施。
凌河镇的石家庄是闻名中外的社会主义新型农村,位于县城西南16公里的汶河南岸,占地约0.16平方公里。全村260多户,1200多人,耕地1190亩。旧社会,石家庄是个佃户村。村南一条臭水沟,庄后一片大沙丘,围村散布着17块坟地,4个污水湾。道路弯曲狭窄,坎坷不平。全村117户,住着300余间低矮、破旧、潮湿的土坯草房,人均使用面积不到5平方米。村中唯一的3间砖房,是地主专门催租逼粮的“帐房”。1948年解放,1958年与马家庄、李家园村组建为石家庄大队。在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开始了新型农村的建设。1975年,制定了十年新村建设规划,成立了45人的建筑队,从设计、施工到打石头、烧石灰、烧砖瓦、采木料、预制水泥件等,基本是自己动手。民用住宅全部按规划标准和要求,统一设计,统一施工,公盖户住,按需分配,平瓦房每间长3.2米,宽7.5米,每套3间或4间。住宅楼分两层,每套4间或6间。住宅都配有大门、厕所、猪圈、鸡舍、兔窝。房款按计划逐年还清,产权归己。到1984年,新村建设总投资130余万元,建住宅楼16栋738间,平房344间,建筑总面积23421平方米。全村户户都住上了标准化的新房,人均使用面积约19平方米。集体福利等公用建筑面积达1.24万平方米。街道井井有条,村外一条环村路,长1600余米,宽10米。村内主街两条,十字相交,柏油路面。东西大街长545米,宽16米,建有花坛设有水银路灯。1983年11月,与日本来宾共同命名为“中日友好路”。南北大街长299米、宽13米。主街旁建有卫生院、百货商店、招待所、教学楼、幼儿园、露天影院、青年之家、工副业厂房、居民楼等。东西次街3条,全长1025米,各宽10米。南北次街4条,全长1200米,各宽8米。街道两侧白杨参天,绿柳成荫。该村已成为潍坊市千里民俗旅游线上的旅游点,被外宾誉为“中国农村的一颗明星”。1984年被潍坊市命名为“文明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