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政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7&A=5&rec=103&run=13

第二章 邮政

第一节 业务项目

一、函件
明朝以来,县内私人函件大都雇人递送或托人传投。19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安丘邮政分点和南流邮寄代办所始办信函、明信片、印刷品和贸易契约邮递业务。1913年(民国2年)安丘邮局增办新闻纸、货样和挂号函件等邮递业务。1920年始,部分集镇有的商号代办信函邮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因交通阻隔,敌占区的民邮极度困难,解放区的民邮由战时邮局办理。全境解放后,函件种类扩大到信函、明信片、印刷品、货样、贸易契约和盲人读物。1950年准寄现钞和内装有价证券的国内保值信函,并先后开办了航空信函和国际平信。1956年增办“银行挂号”倍。1960年取消保价信装寄现钞规定,开办了各种组织关系、粮油布票和户口迁移等特种挂号信函邮寄业务,极大地方便了人民群众。1985年,出口函件151万多件,比1949年增长11倍,比1978年增长26%,进口函件180万件,比1958年增长1倍多,比1978年增长35%。
二、机要文件
军、政机要文件的传递,明、清两代由驿递铺负责。民国期间,国民党、日伪军政要文分设专人传递。解放区的军、政要文由战时邮局或秘密交通员传递。建国初,机要文件由县委交通班经办。1957年4月,改为邮电局设专人办理。1970年,邮、电分设后,交回县委经办。1973年邮、电合并时,再归邮电局。
三、包裹
19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安丘邮政分点和南流邮寄代办所开办收寄普通包裹业务。1913年(民国2年)增办保价包裹、大宗包裹和快递小包邮寄业务。抗日战争开始后,包裹邮寄基本停办。1949年始,人民邮电开办国内普通包裹邮寄。1950年始邮国内航空包裹,1955年始邮快递小包和保价包裹,1975年始邮国际包裹。1979年,保价包裹始分甲、乙两类,甲类收寄手表、怀表、金银首饰、珠宝玉器及外国铸币等,乙类收寄价值30元以上的其他物品。1985年出口包件6万多件,比1949年增长3倍多,进口包件5.8万多件,比1958年增长4倍多。
四、汇兑
1913年安丘邮局始办普通、小款两种汇兑。1919年开办邮政储金(即活期存款)。1932年,普通和小款汇兑扩展到景芝邮局和黄旗堡邮寄代办所。建国后,执行银行和邮局经办汇兑业务的分工规定:邮局办理私人汇款和小额汇款,每张汇票限于200元以内。1981年7月扩至5000元。1985年出口汇票4.4万多张,比1949年增长33倍,进口汇票9.3万多张,比1958年增长近一倍。
五、报刊发行
1928年(民国17年)后,县内发行的报刊有国民党县党部、县政府各科室和学校订阅的《中央日报》、《大公报》、《民国日报》等。1938年,日伪军占领区发行《新民报》。1943年解放区发行《大众日报》、《鲁中南报》、《前卫报》等。建国初,县内报刊有《大众日报》、《人民日报》、《山东青年》、《展望》、《农业知识》等27种。1953年增设发行站98个,并改随时订阅为分季预订,发行量逐渐增多。“文化大革命”期间,有些报刊停版,未停者限额发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增加了种类,取消了限额,发行报刊增至1962种。1985年全县共发行16.4万期,比1949年增长67倍,比1978年增加一倍多。


第二节 邮递网络

一、邮路
1565年(明嘉靖四十四年),安丘始设驿递总铺,有通往青州的驿道1条,县内驿道12条。19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废驿道,开邮路,到1932年共开辟出安丘经马司至坊子,安丘经景芝至诸城,安丘经凌河至平原,安丘经临浯、官庄至雹泉,安丘至朱汉,景芝至高密,朱子至岞山,逄王至岞山8条邮路,计298.5公里,另有南流至坊子、黄旗堡至岞山和南流35公里铁道邮路。1935年,邮路调整为潍县经安丘、景芝至诸城,坊子至安丘,安丘经朱汉、平原至高崖,安丘经凌河至平原,安丘经临浯、官庄至雹泉,岞山至逄王,岞山至朱子,景芝至注沟,景芝至高密9条384公里,另有坊子至南流,黄旗堡至南流的铁道邮路29公里。日军侵占安丘后,除潍县至安丘、坊子至安丘、坊子至南流、黄旗堡至南流邮路尚通外,余者停邮。1943年至1947年,境内解放区先后开辟了夏坡至蒋峪、景芝至诸城、夏坡至景芝、景芝经西营至夏坡4条干线以及夏坡至高崖、朱沐、南郚、岐山、召忽、老子和景芝至石堆、宋官疃、孙孟、官庄10条支线。1948年,(新)安丘县开辟了安丘至光甫、阿陀、许营、韩吉、景芝、雹泉等邮路。1953年后,新开辟了安丘至召忽、官庄至牛沐两条支线,原景芝至官庄线改由安丘至官庄。1956年,增加了安丘至南流、关王、石堆和雹泉至辉渠,牛沐至南逯,石堆至孙孟,景芝至临浯、彭旺等短线,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的四通八达的邮路网络。1985年,全县邮路总长(单程)209公里,均通机动车辆。农村投递路线总长(单程)1926公里。
二、邮运
明、清两代的驿递总铺设有驿使、驿卒,一般公文由各分铺接力传递,紧急公文驿使骑马传递。民国前期,安丘邮局设邮差,负责主要邮路的要件运输,七日班。1935年,潍县至安丘、景芝干线改为三日班汽车邮运。日军入侵后,汽车邮路中断,敌占区双日自行车邮运,解放区民函步班,公文由交通员秘传。建国初,安丘至坊子和景芝等干线马班,支线步班。1951年,安丘至景芝改用委办汽车,其他为自行车邮运,均为逐日班。1969年,委办汽车邮运扩展到安丘至景芝、黄旗堡、雹泉、南部、老子、临浯等线。1971年,县局购置汽车和摩托车后,开始了自办和委办相结合的机械车邮运。1975年起,县内邮件全部改由自办汽车运输。
三、封发
清末民初,安丘的出口邮件由坊子邮局转口,南流、黄旗堡的邮件经火车直封直发。1932年,朱子邮件由岞山经转,景芝与高密、诸城相互直封直发。1935年,安丘城的邮件除与坊子直封直发外,均由潍县经转。建国后,除黄旗堡的邮件直封直发,景芝的邮件对外直封外,余者均由县邮局转发。进入70年代,随着自办邮路的逐年扩展,邮件自封局逐步增加,至1985年,有平信邮件直封关系的局发展到53个,给据邮件直封关系的局增至33个。
四、投递
清代,公文由驿卒直投。民国时,县有信差4人,1人管县城,3人管乡村,5至7日投递到户。解放初期,三县并立,各配一定名额的投递员,3至4天投递到户。1953年三县合并为安丘县,增加了投递线路和投递人员,3日内投递到户。1956年改革投递制度,配备社内投递员173人,邮局把邮件投递到农业社,社内投递员再投到户,仍为3日班。1958年,社内信件由社干部义务投递到户。次年5月,给据邮件和机关报刊邮局直投到户,平常信件邮局投递到生产队,再由队干部义务投递到户。1965年,推广景芝邮电支局记门、记户缩短投递时限经验,平、挂邮件改由邮局亲投到户。“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工作秩序被打乱,投递班期不正常。1976年10月“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恢复正常,全县90%的邮件由二日班改为当日班。1979年,全县投递工作纳入经济技术指标考核,开展以定班、定点、定路线为内容的投递工作竞赛,基本实现了邮件不捎转、不积压、不错投、不换班、不替用户代章的“五不”要求。1984年有15处支局、17条邮路实行了承包责任制,投递时限更加准确,投递质量进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