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县城建设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7&A=3&rec=95&run=13

临朐城原为土城,始建年代不详,元朝至正十七年(1357)加以修筑。明朝
嘉靖年间曾先后3次修城墙、 城门, 墙高2丈, 周长3华里,共有城堞1200多个,
并疏浚护城河。 崇祯十三年(1640)改为砖石城墙。此后至1924年,先后5次修
葺,城内公用建筑、民宅及店铺亦有增多。日军占领期间,经济衰落,市面萧条,
公私房屋,有减无增。1947年夏临朐战役时,县城城门、围墙和部分建筑毁于炮
火。同年10月,临朐城解放时,全城残墙败壁,满目荒凉。
建国初,县城所建房屋均为砖木结构的平房。1958年拆除城墙,扩大城区。
同年,县农业展览馆(今临朐宾馆改建后的三号楼)建成,此为建国后县城第一
座二层楼房。 经过国民经济调整后,建设投资逐年增加。1966年1月,县城第一
座大型建筑——礼堂(今临朐剧场)建成。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企事业单位的
增多, 旧城区面积不敷应用,即南延、北伸、东展、西扩。至1978年,县城有3
条大街,均为沙土路面。
1979年县城建设按总体规划进行, 管理规定和办法也逐步建立和健全。 至
1987年, 县城建成区面积4平方公里,仅楼房即99幢,有仿古建筑,也有结构新
颖的大楼。呈井格网状的10条大街已基本建成,绿化覆盖率为22%,主要街道三
季有花,四季常青。

第一节 总体规划
根据临朐经济发展和县城建设的需要,县基本建设局于1978年设城市建设组,
负责县城建设规划的编制和管理工作。次年,建设组完成13平方公里的地形图的
测绘,编制出县城总体规划草案,并经过有关部门反复讨论研究,后于1984年10
月, 由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复。“临朐县城总体规划”(1981—2000)主要内容
是: 县城总用地面积5平方公里,城区发展以向西为主,东北部为工业区,城南
原有工业区不再发展,现有企业着重治理污染。仓库用地在弥河路以北,沿益新
路两侧,路东为储运仓库区,路西为生活供应仓库。生活居住区,一是在旧城区
内填空补齐,二是向西就近发展,住宅以3~4层楼房为主。民主路中部为全城商
业中心, 朐山前为文教科研用地,南、北关各设农贸市场1处。县城绿化以朐山
和弥河绿化带为主,与街道绿化、街头绿地、庭院绿化相结合,以形成完整的绿
化系统。城区道路纵4条,横6条,加村镇街巷,规划总长22.5公里;对外交通以
益新路为主。县城附近的卫星村镇建设与县内风景区的开发一并纳入总体规划,
以期共同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的建设步伐。城乡建设委员会(简称建委)根据
总体规划制定“七五”近期规划,并分别制定供水、排水、电力、电讯等专业规
划。

第二节 公用建筑
清末,县城公共建筑有县署、捕署、仓廒、文庙、朐阳书院、城隍庙、关帝
庙、万寿寺,城郊有社稷坛、神示坛、先农坛、孙公祠、八蜡庙,朐山顶上有文
昌庙、魁星阁。
民国期间,县政府、县党部、公安局等机关大部袭用旧公房;文庙小学、书
院小学、师范讲习所、电话局、邮政局及平民工厂等单位用房,以旧房为主,辅
以少量新房。城内文庙及其他寺庙均予保留。
县署 在旧城内东北角,元代至治初修建,明清两代,屡有修葺。县署大门
南向,再进为仪门,北为正堂,前有戒石亭,西为典史署,东为厩,厩南为六曹
吏舍。正堂后偏左为宅门,内为知县宅及县库,即后堂;后堂左为厨房,右为厅
堂,厅堂前有院二重。民国初年没有大的增修。1929~1935年,县署房屋扩大到
108间, 面积较1912年前增加近一倍。日军占领期间,伪县公署驻此。1949年,
原建筑相继拆除,今公安局驻地即旧县署所在地。
文庙 宋绍圣四年(1097),文庙由城西南角移建于城东门里路北(今城关
粮所址)。宋末,毁于战火,元代重建,明清两代,多次增修。最前为棂星门,
南向,门外“德配天地”、“道冠古今”二坊分列东西;门内场地筑一“泮池”,
池北为大成门,左有名宦祠,右有乡贤祠。再北为大成殿,殿前建东庑、西庑。
殿、庑、祠为祭祀孔子和其弟子以及历代名宦、乡贤的场所。殿北为儒学所在地,
主要建筑布局:殿后有考棚,北为明伦堂,堂东、西有时习、日新二斋;堂后为
敬一亭,亭后为尊经阁。自宋以后,虽朝代更迭,但祭孔的礼俗未断。1928年停
止祭孔,改文庙为孔子庙。县通俗图书馆移入东庑,将大成门改为居室,内设民
众俱乐部;农民协会等组织迁入西庑;大成殿改为仓库。1931年东西庑改做教室,
县立第二小学迁入,大成门、大成殿分别改作办公室和学生宿舍。1938年日军入
侵后学校停办,校舍空置。1949年改作县粮仓。1953年粮仓迁移,旧房相继拆除。
建国后的公共建筑始于1952年, 当年投资2万元(折新人民币)兴建县委、
县府、一中、师范等单位的所需房屋。房屋为平房,砖墙木檩,大部青瓦覆盖,
少量麦秸苫顶。 1953~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基本建设投资123.4万元,
年均24.68万元,竣工面积2.68万平方米。1958、1959年,新建农具修造厂、 砖
瓦厂、 陶瓷厂、 县医院、展览馆、县招待所等,建筑面积4.35万平方米,基建
投资702.5万元。1960~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和恢复时期,基建项目削减,6年
基建投资1301.2万元。1966~1975年,10年基建投资3823.1万元,工厂建设项目
主要有拖拉机厂、缸套厂、内燃机配件厂、焦化厂、造纸厂、化肥厂、酒厂等单
位厂房,服务设施有百货公司大楼、工艺品厂大楼、县医院门诊楼、病房楼等。
此后的3年, 先后建成的项目有电机厂、电子仪器厂等企业的生产和生活设施,
以及县政府、工业局、商业局、新华书店等单位的办公楼。至1978年,县城建成
区面积为2.2平方公里,街道有民主街、建设街和新华街,最宽的建设街为26米,
其余2条街均宽16米, 因无统一的县城建设规划,排水设施零乱,不成系统,致
使以后重复破坏路面、埋设地下管道和扒房扩路,造成浪费。
1979年县城建设按总体规划进行,本着“旧城改造、逐步外延”的原则,开
始以建路为主的市政基础工程建设,相应的配套工程同时并举,其它建设项目按
计划分期兴建。 至1987年, 县城建设用地面积达4平方公里, 公共建筑总面积
78.58万平方米,其中楼房99幢,建筑面积12.03万平方米,楼房中2层的38幢,3
~4层59幢, 5~6层2幢。既有设计新颖、造型美观的6层楼房,又有古朴典雅、
殿堂式的仿古建筑,式样不同,各具特色。
建国后新建的公共建筑主要有:
山旺古生物化石陈列馆 座落在县城文化路南端西侧,是中国第一座县级古
生物化石专业馆。建筑工程于1982年8月动工,1984年12月竣工,总投资65万元,
主体工程为仿清殿堂式2层建筑, 东西长48米,南北宽16米,高16米,建筑面积
1594平方米, 一楼为陈列大厅,展出面积700平方米。屋面四坡单檐歇山顶,四
周带廊,设混凝土朱色立柱64根,雕梁画栋,巍峨壮观。
县委办公楼 1984年6月兴建, 1985年10月竣工,总建筑面积2416平方米,
工程造价52万元,楼体3~4层,座北向南,平面布局合理,造型新颖,典雅大方。
县中医院综合楼 1986年9月兴建,1987年11月建成。建筑面积2650平方米,
造价70万元。该工程为3~4层楼房,座落在兴隆路西端北侧,结构为砖混合框架,
出入口布置合理,能减少交叉感染;平面布局功能明确,空间适度,采光通风良
好,立面造型简洁大方,高低组合,装修朴实自然。
县实验小学3层教学楼 1982年8月动工, 1983年7月建成投入使用。工程为
砖混结构,建筑面积1337平方米,造价15万元,采光隔音良好,经济实用。
临朐影院 1980年建成,位于民主路与建设路交叉处西北角,地处闹市区。
工程跨度24米, 全高16.30米,排架结构,钢梯形屋架承重,建筑面积3400平方
米,工程造价50万元。消音、通风设备均较先进,舞台宽绰,具有电影放映、舞
台演出双功能。
国营临朐商场 位于民主路与新华路十字路口西北角,为6层部分框架结构,
建筑面积5811平方米,立面造型新颖独特,装饰美观大方,是县城最高建筑。工
程由建委设计,1986年动工,1987年12月建成,造价270万元。
供销贸易大楼 位于兴隆路、民主路十字路口东北角,由潍坊市建筑设计院
设计, 1986年兴建,次年底完工并交付使用,工程造价220万元,建筑面积4560
平方米,四层楼房的立面贴以白底蓝点瓷砖,朴素典雅。
建材电子设备厂大楼 位于兴隆路东端路北, 由兴隆村出资228万元,县第
二建筑工程公司承建。工程由山东省建筑科研所设计,5~6层框架结构,建筑面
积3182平方米,这是村办企业最高层建筑。
电业局办公楼 位于弥河路东段路北, 由潍坊建筑设计院设计,1986年9月
竣工。主体工程为5层楼房,建筑面积3914平方米,工程造价100万元。楼体立面
贴以釉面瓷砖,室内为水磨石地面,水暖设备齐全。

第三节 街道
清朝末年,城内主要街道是贯穿南北的羊肠街(现民主路),其次为羊石街、
菜园巷、城隍巷、关帝庙巷、西巷、子巷,北关有兴隆街、逄峪巷、北关西巷、
龙门巷、 粉市巷,南关有总铺巷、五井巷、春牛巷、安丘巷,总计3街13巷。民
国时期,城内公共建筑及民宅稍有增加,街巷随之增多,名称亦有变更,城内羊
肠街改名为中山大街,其他有东门大街、文庙前街、县前街、公安街、城隍庙前
街、后街、西街、文曲巷、县东巷、大寺一巷、二巷、三巷、石槽巷;北关有北
关后街、北关西街、郭家巷、逄峪巷、西坦巷、棺材巷、陈家庙巷、陈家院巷;
南关有五井巷、鸡市巷、迎春巷、花巷、刘家巷;城区总计10街17巷,路面窄狭,
中山大街总长不过2华里。1934年城内及南北关街道曾加宽增高,路面铺以细沙,
路旁挖排水沟。次年,北门至逄峪巷口路段改铺为料石路面300余丈。
建国后, 随着城区的扩大, 街道不断延伸和增加,但路面仍为土路。1980
年春,拓宽、改建兴隆街,1986~1987年,又将沙土路面改为沥青路面。1981年,
改建民主街(今民主路) ,该工程分3期进行。1981年拆迁拓宽影院至百货公司
路段,影院以南路段于1982年拓宽,百货公司至兴隆路一段于1984年秋改建。
1984年10月,省人民政府批复临朐县城建设总体规划后,县城开始了以修路、
通路为重点的市政工程建设。总规划确定城区道路为“井”字形格局,南北向大
街4条,从东至西依次为益新路、民主路、文化路、石门路;东西向6条,自南而
北依次为朐山路、建设路、新华路、兴隆路、弥河路、粟山路。建设中本着“先
地下、后地上”的施工程序和配套建设原则,尽力做到“路通、水通、树绿、灯
明”,最大限度地减少路成后再破路施工的损失。1985年春,铺筑民主路百货公
司至兴隆路段沥青路面;同年夏修筑粟山路,石门路至造纸厂段进行拆迁;秋,
新华路百货公司以东路段沥青路面竣工;朐山路西段拆迁完毕。1986、1987年,
分期、分段施工。至1987年末,已完成沥青路面10.01公里、 沙土路面8.97公里,
城区道路总长18.98公里,面积19.57万平方米,安装路灯433盏。
总体规划内的村镇街巷建设,1987年开始采取“民办公助”的办法,扩大街
巷硬化面积。县建委下达街巷硬化任务,临朐镇建委组织各村按规定标准自行备
料施工,县政府从城市维护费中补助所需材料费用的30%。当年完成街巷沥青路
面170米,面积1440平方米。

表14—1 1987年临朐县城道路状况统计表
单位:米
┏━━━━━━━━━━┯━━━━━┯━━┯━━━━━━━━━━┯━━━━━━━━━┯━━━━━━━━┯━━━━━━━━━━━━┓
┃路名 │规划长度 │宽度│已完成沥青路面 │已完成沙土路面 │已完成人行道 │已铺设地下排水管道 ┃
┠──────────┼─────┼──┼──────────┼─────────┼────────┼────────────┨
┃益新路(段) │3193.3 │40 │3193 │ │ │4348 ┃
┠──────────┼─────┼──┼──────────┼─────────┼────────┼────────────┨
┃民主路 │2582 │24 │1396 │ │1396 │1410 ┃
┠──────────┼─────┼──┼──────────┼─────────┼────────┼────────────┨
┃文化路 │2072.8 │24 │922 │1150 │922 │925 ┃
┠──────────┼─────┼──┼──────────┼─────────┼────────┼────────────┨
┃石门路 │2695.7 │40 │ │2877.7 │ │242 ┃
┠──────────┼─────┼──┼──────────┼─────────┼────────┼────────────┨
┃朐山路 │1920.8 │40 │ │1920.8 │ │ ┃
┠──────────┼─────┼──┼──────────┼─────────┼────────┼────────────┨
┃建设路 │1666.3 │26 │1206.2 │460 │1200 │1200 ┃
┠──────────┼─────┼──┼──────────┼─────────┼────────┼────────────┨
┃新华路 │1666.7 │24 │1456.9 │210 │1464 │1800 ┃
┠──────────┼─────┼──┼──────────┼─────────┼────────┼────────────┨
┃兴隆路 │1666 │30 │1666 │ │1089 │3600 ┃
┠──────────┼─────┼──┼──────────┼─────────┼────────┼────────────┨
┃弥河路 │1666 │24 │ │685 │ │170 ┃
┠──────────┼─────┼──┼──────────┼─────────┼────────┼────────────┨
┃粟山路 │1662 │40 │ │1662 │ │ ┃
┠──────────┼─────┼──┼──────────┼─────────┼────────┼────────────┨
┃仲临路段(工业路) │ │ │ │ │ │838 ┃
┠──────────┼─────┼──┼──────────┼─────────┼────────┼────────────┨
┃村镇街巷 │1718 │6 │170 │ │ │ ┃
┗━━━━━━━━━━┷━━━━━┷━━┷━━━━━━━━━━┷━━━━━━━━━┷━━━━━━━━┷━━━━━━━━━━━━┛

第四节 环境卫生
一、排水
建国前,县城无排水设施,遇阴雨天,雨水污水交混漫流,道路低洼处积水
成湾。
1957年,始在新华街修筑砖砌式下水道500米,后因管理不善,效益发挥差。
1980年随着城区建设规划的实施,对城区排水工程进行统一规划和建设,当年整
修新华街下水道,铺设建设街一中至益新路段下水道。1981年铺筑文化路南段下
水管道。 此后下水管道的铺筑基本与道路拆建同步进行。经过8年的建设,县城
排水已形成较完整的系统,雨后路面无积水,污水不外溢。至1987年末,已铺设
地下排水管道14.53公里,完成排水规划的66%。

二、垃圾、粪便清理
建国前,县城街道清扫以及垃圾、粪便无人管理。建国初期,每年搞几次季
节性的卫生运动,平日街道卫生由住户自己清理。1958年,县颗粒肥厂负责清理
城区的垃圾和150多处厕所的粪便。1961年7月,颗粒肥厂撤销,改由县城附近的
生产队清理。1965年县卫生队成立,隶属卫生局,负责街道清扫和垃圾、粪便的
清理工作。 1971年卫生队改属城关公社。1976年卫生队重归卫生局,1981年1月
改属建委。1985年改称环境卫生站。清洁工实行分段包干,责任到人的承包责任
制,街道全日保洁;粪便力求日积日清。街道两旁的单位负责各自门前场地的清
扫。
1987年底, 县城建有水冲式公厕3处,设垃圾箱、果皮箱各20个。环境卫生
站有工人79名, 垃圾车3辆, 铲车1台, 日清扫面积9.5万平方米,年处理垃圾
8500吨,粪便3000吨。

第五节 供水供电
一、供水
1960年前,城区内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居民生产、生活用水,均用井水。随
着生产的发展,需水量日增。县面粉厂、副食品加工厂等单位,于1960年开始打
深井、建水塔,解决本单位的用水。至1981年底,先后有11个单位打井配深井泵。
70年代后期, 县城工业用水量剧增,县于1981年5月成立自来水公司,次年在城
南三里庄建成水厂,当年安装供水管道5050米。1983年7月1日开始供水,日供水
5000吨, 需水紧张状况得以缓解。至1987年,有供水主管道13330米,日供水能
力增至7000吨,生活用水受益人数达1.9万人。

二、供电
1936年,县城曾有一家私人电灯公司,用1台5千瓦发电机发电,供县政府等
机关照明用电。
1952、1958年,信记红炉社(石油机械厂前身)、县广播站曾先后自备发电
机发电。1958年12月,临朐发电所建成发电,县直各机关始用电灯照明。1965年
1月五井煤矿至县城6千伏配电线路建成,供县城照明及生产用电。至1985年,县
城工业生产均以电为动力。1987年,县城工业用电4900万度,占全县工业用电量
的73.9%;生活照明用电804万度。

第六节 绿化
民国年间,城内街道狭窄,路旁植树极少,但城内有成片桑田。1952年后,
随着街道的改建和扩宽,路旁植树逐渐增多。由城建部门统一植树始于1966年,
当年在民主街两侧栽植垂柳,1970年改植国槐。1981年在建设街植水杉900余株,
因成活率不高,1985年换植法桐。其他路段随建随栽。至1987年末,城区路旁植
树共1.54万株, 其中国槐2100株,法桐900株,余为柳、杨、柏;建路旁、路中
心花坛1100个, 7102平方米,坛内栽植冬青、黄杨、百日红等花木;街头绿地1
处,4000平方米,坛内夏秋有花,四季常青。城区绿化覆盖率为22%。
除街旁植树栽花外,各单位及住户的绿化、美化工作亦有成效。石油机械厂
院内10米宽的沥青路旁及厂房前后,建有花坛,院中建有38平方米的圆形水池,
池中有假山、喷泉,院内毛白杨、北京杨枝干挺拔,雪松、塔松、棕树、冬青四
季苍翠,各种花卉争奇斗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