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自然灾害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7&A=3&rec=32&run=13

临朐县内自然灾害,主要有旱、水、风、雹、霜、虫、鼠、地震等数种,尤
以旱、风、雹等灾害为多见。

第一节 旱灾
旱灾为县内灾中第一,大旱之年危害甚重。据明代西峪石碑、清光绪《山东
临朐县志》、民国《临朐续志》及《临朐气候》载: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
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1917年、1942年出现的特大干旱,使境内"五谷不生,
树木枯死,斗粟千金"。而对旱灾之多和发生特点,群众则谓之"十春有九旱,伏
旱占一半,晚秋常缺雨,旱灾年年见"。
春季,临朐县长期在大陆干冷气团控制之下,空气干燥,降雨极少,仅占全
年的13%,故极易造成旱灾。仅1952~1987年的36年中,因春旱致使播种困难和
影响小麦生长的即有17年,占47%。
夏季本是高温多雨季节,但有的年份副热带高压势力较强,位置偏北,因而
造成夏旱。1952~1987年期间,初夏遇旱15次,伏旱19次,严重伏旱10次。其中
1981年的伏旱,县内玉米、谷子、高粱、花生、大豆等60万亩大秋作物严重减产,
尤以大关、白塔等地为重,绝产者达13.9万亩。
秋旱之灾,除在末伏与夏旱续发之外,晚秋干旱亦常有发生。据《临朐气候》
一书记载,进入二十世纪后,县内严重秋旱8次,1916、1941、1981年旱情最重。
其中1981年晚秋作物枯死, 山区8万余人吃水困难,小麦不能下种。1952年后,
因秋旱导致小麦不能及时播种的年份占44%。
秋冬旱情的出现,往往是连续干旱的预兆。而大旱多是上一年秋冬干旱,再
与第二年的春夏干旱续发形成。 1941年秋至1942年7月中旬,连续11个月基本无
雨雪,造成1942年的特大干旱。
归纳志载史料,宋朝至今900余年,县内旱灾的发生率为:
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 ~1949年,中旱6年一遇,大旱24年一遇,特大旱
46年一遇。
1950~1975年,中旱3年二遇,大旱6年一遇。
1976~1987年,中旱1年一遇。大旱3年二遇,特大旱12年一遇。

第二节 水灾
临朐日降水量大于50毫米的暴雨多发生于7月份, 沂山周围日最大降水量达
290毫米以上。 由于县境地势高,河床低,排泻快,一般不易发生涝灾,个别年
份可致某些低洼地带作物生长不良。 如遇大暴雨袭击,流水集中,山洪暴发,
可致河水漫溢而成水灾。 1928年7月24日,大暴雨,山洪暴发,辛寨、蒋峪、柴
家庄、冕崮前、鹿皋、岸青、虎崖、曾家寨等10余个沿河村庄,田禾冲没,房屋
倒塌,淹毙男、女480余人。1957年7月,连日大雨,1个月中降水370.8毫米,益
新公路弥河桥被洪水冲毁18孔,致交通干线中断8天。1963年7月19~20日,全县
普降特大暴雨, 九山降雨量达401.5毫米,洪水冲垮水库8座,塘坝16座, 河堤
698处, 伤44人,死12人,房屋倒塌6929间,冲去粮食5710公斤,牲畜449头,
树木26万余棵,冲毁地堰83524处,公路21处,桥涵16处,冲倒电线杆107根,全
县受灾面积12.5万余亩,绝产5.54万亩。

第三节 雹灾
临朐属多雹地区, 降雹现象几乎每年都有,1930年曾先后发生4次雹灾。其
主要路径可见5条: ①从嵩山乡西南部起,经箕子山、寺头、白沙、九山等乡镇
入沂水县;②从五井镇西北部起,经冶源、石家河、杨家河、蒋峪、大关等乡镇
入沂水县;③自纸坊乡西南部起,经杨善、七贤、辛寨、蒋峪、蒲沟入安丘县;
④自龙岗乡起,经上林、桲林、柳山、辛山入昌乐县;⑤从青州市郑母镇起,经
临朐桲林乡东北部入昌乐县。在辛寨、大关、寺头、九山一带,还出现回头雹,
去时轻而回来重。
临朐雹灾始现于3月中旬, 终于10月下旬,其间以麦收前后尤为集中,降雹
次数约占全年的60%, 9月次之,占30%。一天之中,多发生于午后至傍晚,上
午降雹鲜少。 一次降雹时间,一般1~15分钟,雹粒直径多为0.5~1厘米,随下
随化,地面积雹不多。1952年秋,曾遇一次前后断续3小时降雹。1954年5月29日,
柳山区孙家庄, 曾降斤余大雹。《临朐气候》 记载, 明崇祯九年(1636) 、
清道光十三年(1833) 、光绪二十三年(1897),竟有巨雹"大如马首"、"大如
碗盏"。1915年6月16日,柳山区的马庄、柳山寨、魏家庄、柳山前一带遭受雹灾,
雹体大如柿子,小如鸡蛋,持续1小时许,平地积雹30~50厘米,致使小麦绝产,
春田重播,瓦片打碎,屋草退光,露天水缸多被砸破,鸟兔打死无数。

第四节 风灾
临朐风灾主要是大风和干热风。
大于或等于8级的大风, 可使庄稼、树木、房屋等遭受破坏。此类大风,
每年平均12.1天,其中3~7月份出现最多,占全年大风日数的62%。清光绪三十
二年夏历五月十五日(1906年7月6日) ,尧山一带东北大风(约12级)持续1小
时,直径2尺大树被刮倒,庄稼大部绝产。1926年4月3日,沂山东南一带北风9~
10级,树木折断甚多,屋顶揭掉80%,小麦被土埋没。1980年7月2日19点20分至
20点, 8级大风袭击五井、寺头、蒋峪等地,刮倒玉米17.7万亩,黄烟2800亩,
谷子4500亩, 刮坏房屋数百间。
干热风,俗称"西南火风",集中现于5月中旬至6月中旬。此风一刮,温度高,
湿度低, 蒸发迅速,且春旱越重,干热风为害越大。连刮二三天麦穗炸芒,4天
以上麦粒干瘪,桑叶、地瓜叶干边,烟叶变黑。1934年5月下旬,西南风连刮3天,
蚕食用干边的萎缩桑叶后严重受害。 1972年,5月份遭5级西南风袭击3天,小麦
刮干炸芒,麦粒脱落,减产1~2成;6月中旬复袭两天,玉米、谷子萎缩,地瓜、
黄烟干叶而致减产。
据1959~1987年统计, 29年中有17年出现干热风,共计113天。其中重者29
天,轻者84天。

第五节 霜灾
临朐终霜一般在4月中旬, 初霜10月下旬,一般无妨作物生长与成熟。个别
年份气候反常,降霜亦为作物一害。清康熙十四年(1675)终霜过迟,夏历四月
初一霜冻小麦,百姓忍痛开镰,未割者后复吐穗,少有收获。1942年初霜过早。
8月气温骤降,高粱、谷子受冻绝产,烟叶霜打变黑。
严重霜冻,大部地区10年一遇,但山阴、洼地如盘阳及县城西南魏家庄一带,
一般2~3年即遇一次,其受害程度,比高地和向阳坡显重。

第六节 虫灾
危害农作物的害虫在临朐县可见124种,其中极易成灾的主要有蝗虫、蛴螬、
蝼蛄、各类蚜虫、豆虫、粘虫、杂谷螟虫等。
蝗虫 有飞蝗和土蝗两种, 以作物茎叶为食。 繁衍迅速, 为害严重。清
咸丰六年(1856) ~1935年临朐县发生的10次虫灾中,蝗灾占9次。1919年9月5
日(夏历闰七月十二日),飞蝗自西南来,落地深半尺,压折树枝。1935年秋旱,
蝗虫自南北飞,遮天蔽日,落地后庄稼顷刻吃光。建国后,治蝗药械日臻完备,
蝗灾偶有发生,即被迅速扑灭,为害程度大大减轻。
蛴螬、蝼蛄 建国初期为害甚重,每年受灾面积达10万亩以上,杨善、盘阳
两处洼地为受灾重点,严重时青苗损失12~20%。1965年后化学农药大量使用。
其危害已基本得到控制。
蚜虫 临朐县受其害者主要有麦蚜、玉米蚜、烟蚜、花生蚜等,虽程度不同,
但几乎每年都有发生,且天气愈旱,蚜虫危害愈重。1978年,玉米蚜危害玉米27
万亩。约损失粮食500多万公斤。
粘虫 俗称好蝗, 一年发生3代, 主要危害谷子、 玉米、高粱、小麦等。
1961年3代粘虫成灾,受灾面积30万亩,损失粮食2250万公斤。
另有红蜘蛛、玉米螟、烟青虫、谷子钻心虫、高粱条螟等,亦在临朐县不同
程度造成危害。

第七节 鼠
鼠类为害,危及粮食、财物及人身安全。因其天敌猫、蛇、猫头鹰、黄鼠狼
等减少,鼠害渐重而成灾。1982年秋,全县玉米、谷子、地瓜、花生等农作物受
鼠害面积达23万亩, 约计损失粮食近500万公斤。人类流行性出血热病亦属老鼠
传播, 染病者死亡率较高。 县内1977年发现首例病人,此后逐年增加,1986、
1987两年发病487人,死亡23人。县内多次以毒饵集中灭鼠,鼠害稍减。

第八节 地震
临朐县地处山东强地震带(沂沭断裂带)西部边缘,省内地震多有波及。据
旧志载,自汉宣帝本始四年(公元前70年)至今,发生在临朐县、周围邻县、与
波及临朐县4.5级以上的地震37次,6级以上的6次,造成破坏的5次。明崇祯七年
(1634)正月地震,导致气候反常,先暴雨后大雪,人畜深受其苦。清道光九年
(1829)十月地震,殷殷有雷声,城墙毁坏,不少房屋倒塌,压死男女数百人。
建国38年,县内有感觉的地震发生14次,尤以邢台、渤海湾、唐山地震波及为甚。
1969年7月18日渤海湾发生7.4级地震时, 临朐县先颠后晃, 冶源水库主坝脱坡
80余米,部分房屋倒塌。据山东地震台网报告,1979~1987年,临朐县或邻县每
年都有小震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