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乡镇概况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7&A=3&rec=24&run=13

临朐镇 位于县境北端,北以石河与青州市为界,东临弥河与营子、七贤
两乡相望,镇政府驻兴隆路西段。 1958年以后为城关人民公社, 1982年1月改
为城关镇,1984年划出西部34个村后改称临朐镇。 面积50平方公里,耕地34578
亩,辖行政村48个,自然村63个,1987年11309户,43684人(未含县城人口)。
有汉、回、满、 朝鲜4个民族,汉族占99.9%。益新公路纵贯南北,县镇村公路
20多条,交通方便。
全镇为冲积平原。弥河、石河、龙泉河、黄龙沟纵横境内;冶源水库西干渠、
老龙湾引水渠沿其西部贯通南北,15条支渠自西向东延伸,支渠毛渠纵横交错,
网布城区沃野; 有机井480眼,塘湾60多个,水浇面积占98%。拥有农业动力机
械19480多千瓦, 机耕、机播面积占97%以上。全镇大地园田化,土、肥、水、
机俱优,为县内较为稳定的小麦、玉米高产基地,且粮桑间作,土地利用率较高。
1987年粮食亩产728公斤, 总产2606.1万公斤, 人均占有596.6公斤,蚕茧总产
4.9万公斤,农业总收入8018万元,人均所得623元,超过全县平均水平44.5%。
全镇工、副业发达。1987年,镇办企业年创产值855.3万元;村办企业有8个
村年产值超过百万元。 镇、村企业主要产品300余种,其中工艺品等产品销往济
南、青岛、河南、吉林等省、市。兴隆村建材电子设备厂,产品达国内先进水平,
全村仅工业收入人均超过600元。 临朐镇工副业兴旺,唯土地稀缺,人口稠密是
其不足。
五井镇 位于县境西部偏北,西与青州市钓鱼台乡为邻。1984年由五井人
民公社改称五井镇, 辖区102平方公里, 33个行政村, 55个自然村, 1987年
有11222户,48410人,37928亩耕地。镇政府驻上五井东村,距县城13公里。
境内系青石山区,西南高,东北低,海拔500米以上山峰9座,其中嵩山海拔
758米, 为县内第二大山,另如郭老崮、天井岭、八岐山、西楼顶等亦较有名。
仲临、五寺、五白3条公路穿越境内。
嵩山水库东西两干渠流经镇内20公里。 历年整修山岭梯田3万亩,50%以上
耕地可得水浇和机耕。粮、烟、林、果、牧皆宜,尤以林果为盛。1987年全镇果
品总产514.2万公斤。上坪、大傅家庄的山楂,天井、石峪的柿饼,腰庄的核桃,
隐士的梨,在县内皆享盛名。山多、草多,便于造林、养殖,1987年全镇有林地
40572亩, 养羊7890只。除此之外,经济收入尚有黄烟、蚕茧、药材。1987年全
镇农业总收入3006万元, 人均所得486元。 粮食总产1182.9万公斤, 人均占有
244.3公斤。
五井镇自明朝即有烧制瓦盆、瓦罐业。建国后工业门类逐步发展,现拥有镇
办工厂13处,1987年产值752万元。
境内集市3处, 以上五井大集为盛,逢夏历五、十,临朐、青州、沂源、沂
水、 淄博、蒙阴商旅云集,盛时达4万余人,山果、粮食、牲口市尤大,为县境
西部重要物资集散地。
全县第一大村茹家庄在此镇, 共34个姓氏,1450户,5503人。1940年4月28
日临朐县抗日民主政府在此建立。

冶源镇 1984年,冶源人民公社划出米山等14个自然村后,改称冶源镇。
面积77.6平方公里, 耕地29392亩, 辖36个行政村, 35个自然村, 1987年有
12434户,46231人,有少量回族,余皆汉族。镇政府驻冶源西村,北距县城11公
里。临九公路纵贯境内。
全镇地处平原与山区交接地段,多为丘陵,平原占40%。大石河、南石河、
凤趾河流经境内,老龙湾水浇地、养鱼、缫丝、酿酒俱佳。全镇水浇地占50%,
机耕机播面积达70%。粮食作物主产小麦、玉米、地瓜,经济作物以黄烟为主,
蚕茧、 果品较丰。1987年,粮食总产1127万公斤,人均占有243.8公斤;农业总
收入1919万元,人均所得304元。
建国前有缫丝和榨油业。1987年拥有饮料厂、水泥厂等镇办企业15家,总产
值达1452.5万元,为县内乡镇工业重地。企业产品中,水泥曾获全省质量评比第
一名,销往5省40余县;电煤钻头销往7省市97家矿业单位;特产红丝石砚为书画
界瑰宝,远销日本、朝鲜、东南亚诸国。
境内自然胜景老龙湾与人造平湖冶源水库,同为县内旅游胜地,吸引了众多
中外游人。

寺头镇 位于县境西南部。1984年,寺头人民公社东部划出石佛乡,西部
划出箕子山乡, 中间为寺头镇,辖区75平方公里,耕地18176亩,40个行政村,
48个自然村,1987年4898户, 19459人,除汉族外,有极少数藏族人。镇政府驻
寺头村,距县城24公里。
境域属沂山支脉青石山区,石河于中部自西东流,临九公路贯通境内。农作
物有小麦、玉米、地瓜、黄烟;植桑养蚕久负盛名;花椒产量居全县之首,与黑
枣、香椿芽等均为地方特产;全蝎、丹参、枣仁等百余种药材可资采收。有林地
2.36万亩,木材积蓄量较大。1987年,粮食总产630.4万公斤,人均占有323公斤;
农业总收入1030万元,人均所得387元。
1987年有镇办企业4家,产品有阀门、水平尺等,是年工业总产值172.1万元。
1939~1943年, 国民党山东省政府曾迁驻境内吕匣店子村。1942年前后,临朐"
无人区"惨况此地最重。

九山镇 位于县境南端沂山西麓,西、南两面与沂水、沂源两县为邻。镇
政府驻九山村,距县城37公里。前为九山人民公社,1984年划出沂山、白沙两乡
后改称九山镇。 辖区113平方公里, 行政村33个,自然村58个,1987年5925户,
21632人,18571亩耕地,除少量回民,余皆汉族。
该镇地处弥河上游, 南高北低, 山地占70%以上。 山多岭广, 宜林面积
76500多亩, 历来以发展林业见长。 至1987年,已造林56000余亩。木材积蓄量
56300多立方, 林业年收入20余万元。野生药材量多质优,年收购量占全县10%
以上。养殖业以蚕茧及羊、猪、兔等为主,1987年,全镇绵羊毛产量9000公斤。
农作物有小麦、 玉米、地瓜、大豆、黄烟、花生等。1987年,粮食总产529.1万
公斤, 人均占有244.6公斤;农业总收入844万元,人均所得282元。同年,镇办
企业共5家,总产值220.7万元,其中叶绿素厂年创产值82万元,且为出口商品。
该镇为全县最早的解放区。 1943年9月,临朐县人民政府即在该镇响水崖村
成立。淌水崖水库建于群山环抱之中,坝体为石砌半圆拱10孔连拱坝,结构独特,
气势宏伟,不仅有灌溉之利,其景观亦吸引国内外游人。境内南端的抬头、涝洼
一带,地势高峻,气温偏低,故有"抬头、涝洼小关东"之说。 辛寨镇 位
于县境中部偏东, 面积94平方公里,耕地48824亩。镇政府驻辛寨村,距
县城16公里。前为辛寨人民公社,1984年划出盘阳乡后改称辛寨镇,辖行政村65
个,自然村78个,1987年12100户,49174人。
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大部为丘陵,平原占四分之一。益新公路贯通南
北,与冶伦公路相交于大山路口,丹河、大辛河等穿流境内。全镇拥有农业机械
动力11027千瓦, 机耕面积占60%以上, 水浇地14380余亩。 1987年粮食总产
1900.5万公斤,仅次于临朐镇。蚕茧总产16.5万公斤。黄烟、花生、果品产量皆
居全县上游。农业总收入2951万元,人均所得423元,人均占有粮食386.5公斤。
1949年, 有手工缫丝业6处,油坊7处。1987年末,镇办企业较大厂家9处,
年创产值710万元,尤以缫丝和丝毯制造业兴旺。
境内集市3处, 辛寨大集早在明代已置,夏历三、八逢集,粮食、牲畜交易
尤盛, 是为县境东南物资集散重地。 蒋峪镇 位于县境东南,面积114平
方公里。前为蒋峪人民公社,1984年改称蒋峪镇,
辖行政村70个,自然村76个,1987年11204户,43723人,除汉族外另有极少回民。
镇政府驻东蒋峪村,距县城27公里。
境内地势西高东低,大小山头90余座。57981亩耕地,80%以上为山地丘陵。
潍傅、益新公路纵横境内。蒋峪河、常庄河、汶河流经境内,全镇水浇地占26%。
农产以小麦、玉米、花生、地瓜、黄烟为主,养殖、果品趋发展之势。1987
年,总产粮食1703.7万公斤,人均占有390公斤;花生总产170万公斤,居全县之
冠;黄烟总产164.7万公斤,亦属重点产区;农业总收入2760万元,人均492元。
已有造林面积37494亩,木材积蓄量较多。
建国前有榨油、 红炉、木业等个体手工业数家。现有镇办工厂7处,主要产
品有地毯、 饮料、食品、砖瓦、家具等,1987年总产值240.4万元。其矿产资源
如磁铁砂、石英石、钾长石、花岗石等储量丰富,已逐步成为新兴工业门类。
境内有集市3处。夏历四、九,蒋峪逢集,昌乐、安丘、沂水、沂源、青州、
寿光等县、市均有前来购销货物者,日成交额达15万元以上。莲藕、花生货卖较
盛,原汤狗肉为山集传统酒肴。

柳山镇 位于县境东部,东邻昌乐县。原为柳山人民公社,1984年划出辛
山乡后改称柳山镇, 面积67平方公里, 辖行政村33个, 自然村41个,1987年
5509户,22208人。镇政府驻柳山寨,距县城20公里。
境内属沙石山区,山岭层叠,沟壑纵横,纪山横亘于北;洪山连绵于西;公
路翻山越岭, 可通潍坊;洋河、英山河由东南出境。有耕地35656亩,80%为棕
壤土。 粮食作物产小麦、玉米、地瓜,经济作物有黄烟、 花生。1987年,总产
黄烟213.7万公斤,花生70.7万公斤,饲养大牲畜2034头,生猪出栏12378头。总
产粮食979.5万公斤, 人均占有441.1公斤;农业总收入1842万元,人均所得589
元,高过全县平均数158元。
建国前曾有缫丝、酿酒、砖窑等业。1958年成立铁木联合厂,1982年所产拖
拉机拖斗曾销往河北等省, 1987年镇办企业增至10家,总产值240万元。传统特
产包瓜菜、臭豆腐等久销不衰。
境内有"点将台"、"教场坡"、"马趟子"等历史遗迹。夏历二、七逢柳山集,
接纳昌乐、安丘、潍坊及临朐客商,以牲口交易称盛。

上林镇 位于县境东北部,北界青州。前为尧山人民公社,1984年划出东
部26个村建桲林乡后,改称上林镇。辖行政村49个。自然村51个,1987年5753户,
22494人,面积55平方公里,耕地39421亩。镇政府驻西上林村,距县城13.2公里。
境内东、南两面多山,北部属丘陵,平地鲜少。临(朐)南(郝)公路随山
就势,蜿蜒起伏,东经桲林乡可通昌乐县。季节性河流南丹河、上林河发源于中
部山区。粮食作物以玉米、大豆、地瓜、谷子、高粱、小杂粮等为宜,小麦不易
丰产。1987年,总产粮食832.5万公斤,人均占有370.1公斤。经济作物可种黄烟、
花生。1987年植烟12636亩,总产251.3万公斤,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县之首。饲养
大牲畜3015头,山、绵羊9660只,为县内养殖大户。全镇农业总收入1622万元,
人均所得525元。 1956年成立铁木联合厂, 现有镇办企业6家, 1987年产值
235.5万元。 乳制品厂生产的"山旺牌"奶粉,远销山东、河南、四川等省。当地
特产上水石,工艺品厂用此制作盆景,销往上海、东北各地。 纸坊乡 位
于县境西北边沿, 隔山北邻青州市。1984年从城关镇划出建乡,辖行政
村17个, 自然村34个,1987年计5396户,20660人,极少回族,余皆汉族。乡政
府驻纸坊村西,距县城5.6公里。
该乡辖区23平方公里, 由东而西次第隆起,西有轿顶山,海拔571米。登高
东望,半壁县境一收眼底,沂山遥距百里清晰可辨。15946亩耕地,大部为丘陵,
平原仅占20%。岭地多已整平,耕种条件尚好。嵩山水库西干渠居高临下,蓄水
之年可得灌溉。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大豆、高粱、谷子次之。经济作物
宜种黄烟。蚕茧、果品、养殖、草编等业发展较快。谭马、凤凰等13个村出产的
金丝柿饼,远销日本等国。轿顶山下,通天溜中,富藏青石资源。
1987年,全乡粮食总产751万公斤,人均占有363.5公斤;农业总收入1552万
元,人均所得465元。
建国前有红炉、缫丝、造纸等业,清代及民国年间桑皮纸制作尤盛。现有石
料厂等乡办企业5家,1987年产值180.5万元。
境内西安村,南北朝时曾为西安县治所,现辟为集市。西部石门坊,以深秋
红叶闻名遐迩。殷家河村南,一株明代古桑至今枝繁叶茂。

嵩山乡 位于县境西部边沿,与青州、博山、沂源等地交界。1976年从五
井公社划出成立嵩山人民公社,1984年改称嵩山乡。辖区80平方公里,31个行政
村,41个自然村,1987年5557户,22317人,16092亩耕地。乡政府驻暖水河村,
距县城26公里。
境内山峦起伏,沟壑纵横,海拔500米以上山峰13座,青崖顶高达953米,较
有名的尚有摸云崮、黑虎台、淹子岭等。山多岭多,宜林、宜果、宜牧。1987年,
林地人均1.1亩有余,果品人均147公斤。其中柿子最盛,山楂亦常丰产,且有核
桃、 板栗等干果,年产1.2万公斤。南铜峪、北铜峪所产甜杏米素享盛名。粮食
作物以小麦、玉米、地瓜为主,高粱、谷子、大豆及其他杂粮次之。经济作物主
产黄烟。1987年,全乡粮食总产582.9万公斤,人均占有261.2公斤;农业总收入
1240万元, 人均409元。工业以果品加工为主,另有家具制造、缝纫、建筑等较
大乡办企业5处。1987年工业产值350万元,果品加工厂出产的山楂饼、卷、罐头
远销外地。
境内嵩山水库居石河上游、 嵩山西侧,被誉为"高峡平湖"。 杨善乡
位于县境西北部,东临弥河,西界青州。1984年由杨善人民公社改称杨善乡。
面积45平方公里, 辖42个行政村, 62个自然村,1987年有11287户,47725人,
35246亩耕地。临九、仲临公路纵贯南北。乡政府驻杨善集村,距县城6.8公里。
境内除西部外, 绝大部分为平原沃土,灌溉条件优越,旱涝保收面积2.4万
亩,与临朐镇同为县内粮食高产区之一, 盛产小麦、 玉米。 另有蚕茧、蔬菜、
黄烟、 水果等农产品。1987年,粮食总产1858.3万公斤,亩产607公斤,人均占
有389.4公斤, 产蚕茧9.3万公斤。是年该乡农业总收入3744万元,人均所得448
元。
1980年后,乡村工业发展较快。1987年有乡办企业5家,总产值825.5万元。
连同村办企业产品有70多种,其中钢窗、丝棉纺织品、弹簧、饮料、胶合板制品
等,远销省内外。
境内赵家楼、孙家小崔,为县内最早建立共产党组织的村庄。该乡民间文化
兴盛,绘画、书法爱好者代不乏人。

米山乡 位于冶源镇西南部,1984年从原冶源人民公社划出建乡。辖14个
行政村,14个自然村。面积33.2平方公里,耕地5856亩,1987年1668户,6822人。
在县内乡镇中人口最少,人口分布最稀。乡政府驻二郎庙村,距县城17公里。
该乡地处深山峡谷,交通不便。西部海拔700米,东部300米左右。境内有大
小山头百余座,水源奇缺,遇旱则歉,山地收种,常靠肩挑。1949年前粮食亩产
仅50公斤。1987年314公斤,提高5.3倍;总产121.7万公斤,人均占有178.4公斤,
仍属县内吃粮最低单位。境内富产柿子、花椒等果品和全蝎、丹参、半夏等药材。
宜林面积较多, 1987年人均实有林地1.35亩。全乡1987年农业总收入308万元,
人均所得324元。 乡办工业开始发展,有工艺石雕厂和福利服装厂等,年产值25
万元。
石家河乡 1984年, 石家河人民公社改称石家河乡。境域北部狭窄,南
部宽阔,计115平方公里。辖行政村42个,自然村76个,1987年7676户,29160人,
26133亩耕地。乡政府驻石家河村,距县城25公里。
地势东西高, 中间低,有大小山头120多座,山区丘陵占88%。弥河纵贯南
北, 流经乡内16个村庄, 长达25公里, 另有石河等3条河流过境。全乡水浇地
8650余亩。
农业以小麦、玉米、地瓜、杂粮、黄烟、花生为主,伴以蚕茧、林果、养殖
等多种经营。1987年,总产粮食801.4万公斤,人均占有274.8公斤;养羊8960只,
户均1.16只;养蜂1550箱,为县内5个重点养蜂乡镇之一。农业总收入1141万元,
人均269元。
工业产品包括机械、家具、农具、耐磨铸件以及加工的怪石等,部分产品远
销江苏、 河北、广西等省和济南、青岛、潍坊、东营等市。1987年产值228.6万
元。
境内瑞庄是中共临朐县委的诞生地。自然景观有悬泉寺、禅堂崮、冕崮山等。

石佛乡 位于寺头镇东。乡政府驻石佛堂村西,距县城21公里。1984年从
寺头人民公社划出。辖区40平方公里,23个行政村,31个自然村。1987年2189户,
10368人,10185亩耕地。
地势西高东低,80%以上是山坡丘陵。有荒滩5470多亩可资开发。农作物以
小麦、玉米、地瓜、黄烟为主。1987年,全乡农业总收入503万元,人均所得362
元。 黄烟、 蚕茧、 果品为其主要经济收入。粮食总产278.3万公斤,人均占有
268.4公斤。全乡年产牛奶1万公斤。花椒皮、香椿芽产量仅次于寺头镇。乡办工
业有烧碱厂、缫丝厂、工艺美术社等。水泉溜、尹子岭、西安一带采石业兴盛,
所产石料销往县内和寿光等地。1987年工业产值134.5万元。
境内石佛堂村北有一磐石, 上刻佛像近百尊,系宋朝物。

箕子山乡位于县境西南边沿,西、南两面与沂源县交界。1984年由寺头人民
公社划出建乡,乡名因山而称。乡政府驻地背山面河,距县城28.6公里。
境内山峰连绵,沟谷纵横,辖区42平方公里,耕地仅11781亩,21个行政村,
30个自然村, 3604户,13617人,散居于沟壑山坡,半数以上村庄交通不便。山
岭宜烟宜果,1987年总产黄烟90万公斤,果品83.2万公斤。其中大枣、板栗、核
桃等干果以质优著称。 封山造林21400多亩,夏秋之季遍山皆绿。王庄、铁寨一
带,储有金、银、铜、铁等矿产,志载元代即有开采。1976年建铁寨金矿,实行
正规生产。王庄河套砂金蕴藏丰富,多年即有开采。乡境北部富藏黑、灰色花岗
石;杨桃村一带出产黄绿色嵩山玉(俗称),皆具开发价值。1987年,全乡农业
总收入720万元,人均所得387元;总产粮食350万公斤,人均占有257公斤。乡办
工业4家,产值151万元,以金矿和大理石厂为骨干。
境内,西北有险峻的嵩山,西南有透明崮,石河清沏见底,长年流水,塘坝、
小水库40余处,景色秀丽,唯冬季温度偏低。

白沙乡 位于县境南部,九山镇西,西面与沂源交界。1984年由九山人民
公社划出建乡, 辖行政村26个,自然村45个,总面积80.8平方公里,耕地11634
亩。1987年3736户, 13560人。乡政府驻白沙村西,距县城33.6公里。泰薛公路
与临九公路于乡政府驻地相交呈"丁"字形。
境内平地山岭相间,西部摩天岭海拔735米,东部洼地海拔仅160米。白沙河、
夏庄河、弥河、洋河流域面积36平方公里。有小型水库6座,塘坝24个,水渠2.3
万米,水浇地占50%。矿产以太湖石、上水石、观音土、磁铁砂为多。林、果以
桑、 槐、山楂、板栗为盛。农业以粮、烟、蚕茧为主。1987年, 全乡粮食总产
359.9万公斤, 人均占有265.4公斤;户均产黄烟185公斤、蚕茧17.4公斤;林地
人均1.9亩,果品人均55公斤;农业总收入620万元,人均所得298元。
1987年有乡办企业5家,产值107万元,花石工艺公司所产花石盆景较受欢迎。
境内明代板栗尚有400余株。 治山典型申家庄,1987年人均占有果树138株,
仅此一项年收入人均300余元, 被评为省、市造林先进单位。

沂山乡 位于县境南端,沂山西侧,东南与沂水接壤。1984年由九山人民
公社划出建乡, 辖区53.5平方公里,11995亩耕地,16个行政村,31个自然村,
1987年2961户,11101人。乡政府驻傅兴村,遥距县城36公里。
地势东高西低, 境内大小山头40余座,沂山耸立其东,弥河源出西流。8.4
万亩宜林山滩, 已营造2.76万亩,人均2.4亩有余。山地面积占90%以上,可种
黄烟、地瓜、花生。野生药材百余种,全蝎、黄芪、远志质量尤高。但生产条件
较差,缺乏大宗收入来源。1987年,总产粮食236万公斤,人均仅占212.6公斤;
农业总收入407万元,人均所得261元,与富裕乡镇差距较大。
1987年, 有地毯、缫丝、木制家具等乡办企业4家,工业总产值203万元。

七贤乡 位于县境北部,弥河沿其西部由南而北过境,隔河与杨善乡和临
朐镇相望。乡政府驻初家庄, 距县城6.8公里。前为七贤人民公社,1984年改称
七贤乡, 辖域64平方公里, 耕地53161亩, 行政村55个, 自然村80个, 1987
年12643户,50751人,人口之众居全县第二。
境内地势东高西低,长清河由东而西注入弥河。全乡机耕面积达60%,有效
灌溉面积2.2万亩。粮食作物以小麦、 玉米、地瓜为主,辅以大豆、杂粮;经济
作物主种黄烟;有桑园469亩,零星植桑31万余株,养蚕基础较好;桃园302亩,
山楂园1287亩, 水果亦较丰盛。1987年总产粮食1607.5万公斤,黄烟169.1万公
斤, 蚕茧10.1万公斤,水果55万公斤。全乡农业总收入2505万元,人均所得349
元,人均占有粮食316.7公斤。
1958年建立铁木联合厂,1978年后企业逐渐增多。1987年有乡办企业11家,
主要产品80余种,产值达265.9万元。刺绣、草编远销美国、菲律宾及香港地区。
弥南村的传统"焰火"、鞭炮远近闻名。
该乡历代不乏名人,明朝状元马愉,清朝岁贡、《庄农日用杂字》的作者马
益著,民国时期的当地文人刘仞千,都是今七贤乡人。

盘阳乡 位于辛寨镇东北部, 面积39平方公里,耕地23844亩。乡政府驻
西盘阳村,距县城12.8公里。1984年由辛寨人民公社划出建乡,辖行政村35个,
自然村48个,1987年5476户,22950人。
境内三分平原,七分丘陵,冶(源)伦(家埠坡)公路横穿东西,丹河由东
北入境。平原土质优良,县内向有"一孤塘二盘阳第三数着城头上"之说。农作物
有小麦、玉米、地瓜、大豆、黄烟、花生等。大部土地深翻整平,水浇面积8000
余亩。1987年,粮食总产556万公斤,人均占有246.1公斤;农业总收入975万元,
人均所得257元。
1949年前, 有手工缫丝业及油坊等。1987年有乡办企业6处,产品以木制家
具和塑料制品为主, 年产值133.1万元。

杨家河乡 位于县境中部偏南。其西北隔弥河与冶源镇相望,境域南北狭
长,面积60平方公里。乡政府驻杨家河村,距县城22公里。前为杨家河人民公社。
1984年改乡,辖行政村30个,自然村41个。1987年5218户,19579人,17201亩耕
地。
地势南高北低, 大部为山丘岭地。掉花崖为境内高峰,海拔637米。季节性
河流两条,纵贯南北,总长13公里。水浇面积6400多亩,可种小麦、玉米、地瓜、
大豆、 黄烟、花生。现有2.5万余亩林地,占荒山的80%以上。梨园、桃园稍具
规模,苹果、山楂栽植日多。1987年,总产粮食578.1万公斤,黄烟120万公斤,
加之蚕茧、果品,农业总收入1014万元,人均所得338元,人均占有粮食295.3公
斤。
1987年有纺织、 家具制造、汽车配件等乡办工业6处,总产值112.3万元。

白塔乡 位于县境东部,东邻昌乐、安丘两县。1984年由白塔人民公社改
建白塔乡,辖区69平方公里, 耕地33548亩, 41个行政村, 46个自然村,1987
年6802户, 26458人,汉、回两族,回民甚少。乡政府驻白塔村,距县城27.6公
里。
地势西高东低, 平均海拔200米。潍(坊)傅(兴)公路穿越境内,汶河由
西南入境,沿河两岸冲积平原16平方公里,余皆沙山丘陵。水利设施较多,机耕
面积过半。高崖水库年产鲜鱼5万公斤。境内盛产黄烟、 花生, 平原小麦、 玉
米可得丰产, 其余可种地瓜、谷子、高粱。1987年,总产粮食912.2万公斤,黄
烟165.7万公斤, 花生135.1万公斤,农业总收入1851万元,人均所得517元,人
均占有粮食344.8公斤。
建国前有织布、榨油等手工业。1987年有食品加工、农机制修、烧制砖瓦等
5处乡办企业,年产值230万元。

大关乡 1984年,大关人民公社划出蒲沟乡后改称大关乡,地处县境东南,
西有沂山雄踞, 南与沂水县交界。辖区84平方公里,耕地21316亩,行政村40个,
自然村54个,1987年5600户,21282人。乡政府驻大关村,距县城36公里。
境内大部为山岭,90%以上为红沙壤土,宜种地瓜、花生、黄烟、玉米,小
麦低产,亩产仅百斤左右。太平山南麓和北麓的大官庄、小官庄、后旺村,常受
大风袭击, 不宜高杆农作物生长。 1987年, 粮食总产434.5万公斤,人均占有
204.2公斤; 农业总收入764万元,人均所得251元,属县内贫困乡之一。境内广
有宜林山滩, 发展林、果、牧较有条件。1987年,全乡实有林地30317亩,人均
1.4亩;饲养大牲畜1837头;羊5820只,猪11700头;产各类果品41.2万公斤;黄
烟、花生亦有较高产量。农业综合开发尚有潜力。
1987年,乡办企业6家,产值187万元。除建材、农修、地毯之外,以开发当
地资源花岗石、玄武石可扬其所长。其玄武石产于太平山北麓,质地细密坚硬,
自然形成气孔结构,用于造纸工业,销往河南、安徽等5省市。
境内穆陵关, 为战国时期齐国长城的重要关隘,现存其遗址。

蒲沟乡 县境东南蒲沟乡,1984年由大关人民公社划出,辖42.9平方公里,
行政村22个, 自然村25个,1987年4241户,15229人。乡政府驻北蒲沟村,距县
城35公里。下小公路横穿境内。
该乡属沙山丘陵地带,23551亩耕地,大部为黄沙土壤,仅北部有小块平原,
数量不足30%,但土质较好,旧有"金洛村(属白塔乡)、银蒲沟"之说。境内蒲
沟河、泥沟河、池子河北入汶河。地上水资源较丰富,水浇地6380亩。粮食作物
有小麦、玉米、地瓜,经济作物有花生、黄烟。绿化山滩8300余亩,果品有山楂、
苹果、桃、梨、板栗、葡萄等。1987年,总产粮食666.6万公斤,人均占有437.7
公斤; 农业总收入1055万元,人均所得469元;花生产量和大牲畜数量,在全县
均居上游。
工业规模较小, 现有乡办企业3家,1987年总产值110万元。

营子乡位于县城之东, 面积95平方公里,1984年由公社改建为乡,辖行政
村73个,自然村114个, 1987年11947户,50876人,人口之众为县内第一。乡政
府驻营子村,距县城5公里。
该乡西邻弥水,东高西低,多为丘陵,朐山踞其西,瓜路山踞东,南有牛山,
北近盘龙山。 营子河、 相家楼河、 姚家庄子河皆由东向西流注入弥河。耕地
57940亩,水浇面积近40%;农业机械动力1.9万多千瓦。粮食产小麦、玉米、地
瓜、 大豆。 黄烟、果品、蚕茧均为县内生产基地之一。1987年,全乡总产粮食
1838.4万公斤、黄烟188.3万公斤、蚕茧6.5万公斤,饲养奶山羊3500只,农业总
收入3538万元,人均所得438元,人均占有粮食361.3公斤。
1958年,成立农具修理站,至1987年乡办企业发展到7处,总产值402.9万元。
乡、村办企业中,大粒沙年产20万吨左右,铝合金制品、石棉瓦、玻璃钢瓦销往
全国20多个省市。

龙岗乡 县境北端龙岗乡, 其西、北两面皆与青州市毗邻。辖区67平方
公里,43个行政村, 51个自然村,1987年8009户,32792人。乡政府驻龙岗村,
距县城10.8公里。
境内地形复杂, 南、北、东三面山丘环绕,中西部为低缓平原,有42370亩
耕地,人均近1.3亩,土地资源充足。农业机械动力15400多千瓦,机耕面积近90
%。冶源水库东干渠和"八一"水库干渠环绕、横贯,机井、小井星罗棋布,水浇
地达2.18万余亩。农作物以小麦、玉米、地瓜、黄烟为主,蚕茧、果品、畜禽皆
具发展优势。
1987年,粮食总产1602.4万公斤,人均占有488.7公斤。蚕茧总产20万公斤,
牛奶1.9万公斤,均列全县第一;总产黄烟227.5万公斤,仅次于上林镇;饲养绵
羊2424只, 亦为基地之一。 农业收入路宽面广,1987年达2921万元,人均所得
592元。
该乡工业,1958年起步,80年代逐步发展,现有农修、水泥、建材、冷藏等
乡办企业8家,1987年总产值365万元。村办企业较大者有砖瓦厂、翻砂厂、冰糕
厂、维修厂等。

辛山乡 1984年由柳山人民公社划出东南片,建辛山乡。地处县境东南,
其东、北两面皆与昌乐县相接, 辖区29平方公里,耕地25105亩,25个自然村皆
独立为行政村,1987年共计4049户,16917人。乡政府驻辛山村,距县城23公里。
境内大部为丘陵,孟津河、南山河分别流经境内8公里和6公里。城头洼土地
平展,井渠配套,旱涝保收。粮食作物可产小麦、玉米、地瓜,经济作物宜种黄
烟、 花生。1987年,粮食总产728.1万公斤,人均占有430.4公斤; 农业总收入
1345万元,人均所得539元。有乡办企业4家,生产规模较小,年产值70万元。
境内城头村,汉时曾为朱虚县治所。北部柳山,相传春秋末期农民起义领袖
柳下跖曾住此山, 故名。

桲林乡 位于县境东北边沿,东临昌乐县界。1984年从尧山人民公社划出
建乡,面积25平方公里, 辖行政村24个,自然村26个。1987年2929户,12075人。
乡政府驻桲林村,距县城19公里。
境内多为丘陵山地, 纪山横亘东南,海拔469米。耕地大部为棕壤土质,全
乡21796亩,人均1.8亩,按人占地比例在县内位居第一。粮食生产有小麦、玉米、
地瓜,黄烟为主要经济作物。因地形所致,境内年降水量偏少,农作物宜种耐旱
品种。 1987年,粮食总产474.8万公斤,人均占有393.2公斤;农业总收入894万
元, 人均所得505元; 黄烟种植较广, 总产108万公斤;饲养大牲畜1327头;
饲养奶山羊2076只。
现有乡办企业8家,大多规模较小,1987年产值57.9万元。
举世瞩目的山旺古生物化石,即产于该乡解家河村南一带,是国家自然重点
保护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