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物简介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7&A=3&rec=208&run=13

简介人物有:王居易、李廷枢、谭凝德、高居广、王可埙、聂心印、程文蔚、
谭以篪、魏长礼、刘斗辰、冯树桃、冯树梓、李本修、冯怀之、侯继信、孙成伦、
韩洪卫、于学宽、邓中美、张毅卿、高玉升、吕永川、周文乾、孙延和、薛秀成、
苏存忠、刘天章、李化雨、孙克荣、衣玉德、张澄清、马苏民、陈洪信、韩长经、
谭福亭、梅五奎、张龙池、李永山、张吉香、马蕴生、高岱云,以及冯少伯、关
国启、潘树勋等共44人。
王居易
王居易(明代万历年间人),字行素,号守吾,临朐人。明万历十年(1582)
选贡太学。曾任直隶永年县丞。 王氏热爱故乡山河, 深为五镇之首沂山无志而
遗憾。万历十四年(1586),王居易仿《西镇吴山志》体例,修成《东镇沂山志》,
分5卷,内容有沂山胜迹,并载录历代御制诏告、祭文,文人墨客的诗文等;共3
万多字,是志对后人研究和开发沂山,了解县内自然灾害,乃至元、明两代的社
会状况,均有参考价值。抄本存山东省图书馆。
李廷枢
李廷枢(1769~?),字慎夫,一字忆圃,号巨平,临朐县七贤乡七贤店村
人。好读书,学识渊博,且不随时俗。应童子试时,因文章不合八股文体,遂名
落孙山。但李廷枢不以为意,自此不再应试。一生勤奋读书,常与二三知友讲学
论道。他的文章大多因事而作,以物喻人,富有哲理,且语言流畅,通俗易懂。
存有《巨平文集》一部,收诗2首及文章70余篇。
谭凝德
谭凝德(1813~1899),字心一,号碧斋,临朐县杨善乡谭家小崔人。清道
光十七年(1837)科拔贡,后来被委任直隶州判,他不愿为官,在家教书为业。
著有《课孙草》百余篇及《临朐县志订补》一书。《临朐县志订补》纠正、补充
光绪《山东临朐县志》的错讹和遗漏多处。民国《临朐续志》将谭氏《临朐县志
订补》序言载入“艺文略”中,并给予较高评价。
高居广
高居广(1851~?),字心斋,临朐县嵩山乡朱家坡村人。10岁时父亡母嫁。
经族家资助, 入私塾读书6年, 后任教师。 清光绪七年(1881)补博士弟子员
(生员),仍以教书为业。光绪三十二年(1906),奉谕编修临朐县乡土志。该
志共5卷, 手抄本, 定名为《清本乡土志》 ,山东省图书馆有藏本。暮年著有
《友石园集》。寿至80余岁。
王可埙
王可埙(1857~1912),外号王八,号称八爷,临朐县沂山乡东沂山村人。
文盲,性刚直,有武功。清末民族灾难深重,农村经济衰败,社会动荡不安,群
众自发的抗暴斗争此伏彼起。1912年春,王可埙以“春借秋还” 和“替天行道”
为口号,组织农民暴动。曾到沂水县汇泉村、临朐县傅家庄(今傅兴)、尧峪村
抢富户的粮食和牛羊,分给贫民。后集众向临朐城进发。县知事派兵镇压,王部
败散。王可埙逃至安丘被捕,后押回临朐县崮东村被害。
聂心印
聂心印(1876~1916),临朐县杨善乡谭家小崔村人。少年从师谭少沂,后
在乡村小学任教。谭少沂(谭以篪)参加同盟会后,介绍聂心印结识了许多名人
志士。聂接受进步思想,认为倡导革命必须办教育,遂入临朐单级教员养成所学
习,毕业后任乡镇单级教师。1915年任乡视学员。这年底,袁世凯野心称帝,镇
压民主革命运动,激起全国性的反卖国、反帝制复辟的怒涛。聂心印对袁非常气
愤,翌年夏历五月,居觉生的反袁部队攻克临朐,聂心印拥护反袁义举,致力于
反袁斗争。 5日后,袁世凯的部队自益都来攻临朐,聂心印被俘,身受酷刑,口
骂叛贼,不屈而死。
程文蔚
程文蔚, 字萃亭, 临朐镇月庄人。幼年受教于家庭延聘之名师,喜涉猎群
书。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入省立师范就读,曾与同学秘密成立进步组织,后
被发现。其同学或被处死,或逃往日本,程文蔚幸免。毕业后任高小教员。宣统
三年(1911),又毕业于省立单级师范养成所,先后任高苑、恩县单级教员养成
所教员。为学生授课,经常痛陈清政府的腐败和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主张实
业救国,认为中国欲强非革命不可,中国欲富非兴实业不可。后去沈阳任乡村小
学教师,曾结纳志士,密谋反对袁世凯恢复帝制,因袁氏侦探极严,未成,后任
清江县署教读。1915年,任临朐劝学所乡视学员,曾设萃文石印局,作为反袁志
士联络处所。1916年夏历五月,居觉生的反袁部队攻克临朐,程文蔚曾为内应。
数日后,袁世凯的部队攻占临朐城,程文蔚被害。
谭以篪
谭以篪(1852~1920),字少沂,临朐县杨善乡谭家小崔人,谭凝德的次子。
家庭教育良好,学习刻苦,但屡试不第,仅为庠生。曾在私塾执教。清光绪三十
一年(1905) 废科举, 谭已50多岁, 竟率先入青州师范学堂就读。 宣统元年
(1909),县内官办盐店提高盐价,谭联合乡人上书县署求减盐价,未获准。旋
即上请愿书于省咨议局,虽被认可,谭却为此触怒官府,受到威胁恐吓。谭据理
抗争,省当局迫于无奈,将知县郝崇照撤职,并取销加价。在这场诉讼中,谭曾
卖地作为费用。乡人不忍,集资相助,谭拒不接受。后乡人为谭捐了个主簿之职
作为报答, 谭婉言相辞。清宣统三年(1911)6月,县议事会成立,谭被选为议
员。 他提倡学务,振兴实业。同年8月,谭亲自送16人至京师教养局学习,以期
学成回县筹办工厂。辛亥革命后,谭被推选为县教育会长、通俗讲演所主任。晚
年居家,卒年68岁。乡人尊谭为果毅先生,并立碑纪念。
魏长礼
魏长礼(1906~1938),临朐镇岩头村人。黄埔军校武汉分校毕业后,从戎
于张学良的东北军任连长。1936年,东北军奉命开赴西北围剿中国工农红军,魏
长礼不满于打内战,请假返里不归。次年冬,国民军义勇队(后编为山东省保安
第十七旅)来临朐,队长窦来庚亲往岩头聘请魏长礼为军事教官。魏长礼操练部
队有方, 受到窦来庚的器重。1938年5月24日,日军再犯临朐城,窦来庚率部抵
抗,战斗激烈。日军攻进城里后,魏长礼等掩护主力撤退,自己被围于城中文庙
处。魏打死日军数名,后因弹尽,壮烈牺牲。
刘斗辰
刘斗辰(1905~1939) , 字升云, 临朐县蒲沟乡刘家营村人。原系国民
党蒋峪区区中队队长。 1938年春,日军入侵临朐,刘奋起抗战。3月24日,他率
区中队30多人参加共产党在夏家台子组织的抗日武装起义,成立人民抗敌自卫军。
4月, 这支部队与益都的抗日武装会合,组成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鲁东抗日游击
队第十支队。刘任支队副司令员,在原益都县七区、八区一带开展游击战,袭击
日伪据点、破坏日伪交通。5月底。十支队并入临淄三大队,刘斗辰任副大队长。
7月, 三大队改编为八路军鲁东抗日游击队第三支队第十团,刘任副团长兼三营
营长。他率领部队转战于益都、临淄、寿光等地,打击日军,受到人民的拥护。
1939年初,刘斗辰率十团三营活动于益都县阳河一带,为了粉碎日军“扫荡”,
连续行军作战20多天。 2月26日,在益都县杨家营陷入日军重围,率队突围时英
勇牺牲。
冯树桃
冯树桃(1913~1939) ,临朐县冶源镇红新村人。上过3年小学,参军前在
家务农。1938年,冯树桃加入八路军,参加抗日战争,在普通火车站与日军作战
时,只身夺取日军机枪一挺。1939年,冯树桃所在营被日军两个大队包围,为掩
护部队主力突围,他带领一个班的兵力阻击日军,不幸中弹牺牲,年仅26岁。
冯树梓
冯树梓(1910~1941),临朐县冶源镇红新村人。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开始做地下工作。 次年,组织亲属兄弟6人和爱国青年50多人参加八路军,奔赴
抗日前线,曾在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一支队任中队长。1939年10月,任中共冶源区
委书记兼区长。 1941年7月,冶源区委、区政府遭日伪破坏,冯树梓被捕后坚贞
不屈,壮烈牺牲。
李本修
李本修(1914~1942),又名李逸民,临朐县杨善乡李家营村人,生于农民
家庭。1935年入济南乡村师范读书。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开始从事革命活动。
日军入侵济南后,李本修回到临朐,在农民和学生中宣传抗日,教唱抗日歌曲。
1937年冬,和高奋等组织农民抢了官府控制的盐店和粮仓,将食盐和粮食分给群
众, 并向地主开展“借粮”斗争。1938年9月,和于杰等人组建中共临朐县委员
会,任组织部长。1939年后,曾任临朐县一、四、五区联防办事处政委(兼)、
临朐县参议会副议长、 中共临朐县委负责人、 临朐县独立营政委(兼)等职。
1940年后,日伪军大举“扫荡”,临朐形势恶化,李本修(时为县委负责人)与
高奋率领地方武装开展抗日斗争。同年,脱党后在鲁中区三专署任职。1942年日
军“扫荡”,李本修牺牲。
冯怀之
冯怀之(1921~1945),临朐县米山乡王家河村人,生于农民家庭。抗日战
争前期,参加国民党的游击队。1944年参加八路军,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冯怀
之随部队先后转战于安丘、沂水、蒙阴等地,立过战功。1945年攻打益都北关时,
他率一个排偷袭守城日伪军,遭敌四面包围。冯怀之同全排战士奋勇与敌搏斗,
终因众寡悬殊,战死城内,时年24岁。
侯继信
侯继信(1924~1945),临朐县大关村人,生于农民家庭,自幼勤奋好学,
酷爱读书,成绩优秀。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1944年,先后任大关村党
支部宣传委员以及东镇完小、石砬、吕庄学校党支部书记、大关区公安员。在任
吕庄学校党支部书记时,揭露了国民党临朐县党部书记长瞿新生在吕庄学校培植
反动势力、进行反共宣传、破坏抗日统一战线的罪行。在侯继信等协助下,共产
党领导的临朐县政府公安局将瞿新生逮捕,打击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嚣张气焰。在
日伪统治时期,他组织党员学习《论持久战》,带领群众抗缴粮款,冒着危险侦
探敌情、传送情报。1945年秋,在与国民党地方武装作战时,误中埋伏被俘。他
不畏强暴,坚贞不屈,惨遭杀害。临刑前,大义凛然,高呼“共产党万岁”。
孙成伦
孙成伦(1923~1945) , 临朐县辛寨镇东张龙村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
1941年,在去莒县逃荒的路上参加鲁中军区十二团,走上革命道路,奔驰在抗日
战场。孙成伦作战英勇,1945年在解放冶源伏击日军增援部队时,冲锋在前,连
续刺死7名日军,自己亦壮烈牺牲,部队为其追记一等功。
韩洪卫
韩洪卫(1919~1946)。临朐县蒋峪镇李子行村人,生于贫苦农家,蒋峪高
等小学毕业。1942年,全家逃荒到东北。次年冬回家,在本村小学任教。当时环
境艰苦, 他时常资助学生学习用品,使40余名贫家子弟得以安就学业。1944年3
月, 韩洪卫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秋,调峰山区任文教助理。1945年8月,遵照
党组织的安排,在南石砬先后发动10余名青年参加八路军。1946年春任峰山区副
区长兼管文教,积极动员农村知识分子参加教育工作,先后兴办农村小学20多处,
为发展当地教育事业作出了贡献。
1946年夏历八月二十九日夜,韩洪卫在南石砬村开会时被还乡团头子刘凤明
抓去。还乡团用铁丝穿其锁骨,绑架到昌乐县王埠院村严刑拷打,妄图逼他供出
共产党的干部名单。他宁死不屈,壮烈牺牲。
于学宽
于学宽(1922~1947),临朐县冶源镇豹伏岭村人,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
1944年家乡解放后, 于学宽被选为村民兵队长,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7年8
月,当地还乡团头子高其孝带领20余人将于学宽包围,于只身奋勇还击,中弹受
伤。高其孝见于弹尽力竭,步步向于逼近,妄图将其活捉。危急关头,于学宽拉
响身上仅有的一颗手榴弹,与敌首高其孝同归于尽。
邓中美
邓中美(1903~1947),临朐县箕子山乡新升村人。194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从事党的地下工作。1947年任村农救会长,领导群众斗地主,分田地。同年夏,
临朐战役后,人民解放军实行战略转移,国民党反动派组织还乡团卷土重来,倒
算复辟。夏历六月十五日晚,邓回村探听消息,被还乡团抓去。还乡团用尽种种
酷刑,妄图逼其变节,邓宁死不屈,壮烈牺牲。
张毅卿
张毅卿(1915~1948),原名张建禄,临朐镇张家庄子村人。1935年求学于
济南乡村师范,接受进步思想,信仰马克思主义,后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
开始后,同于杰一起返回临朐,发展党的组织,宣传抗日救国。1938年参加八路
军,历任连、营、团的政工干部,在抗日战争中参加过多次战役、战斗。1948年
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某团政治处主任,同年,在河南睢县黄庄战役中英勇牺牲。
高玉升
高玉升(1910~1950) , 临朐县石家河乡枣行村人,生于穷苦农民家庭。
1941年,参加八路军,194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部队曾任班、排长等职。在抗
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作战勇敢。1950年,赴朝鲜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同年11月,
在德洞里战斗中,他带领炊事班冲向敌群,奋勇拼杀,壮烈牺牲。高玉升生前荣
立一等功、二等功各一次。
吕永川
吕永川(1881~1957),字渭洲,临朐县七贤乡吕家洼人。少年时代即爱好
绘画,后毕业于山东优级师范美术科。在校学习期间,所绘菊、竹、梅、兰,在
巴拿马国际美展中获银质奖章。
1923年,吕永川任临朐县教育局代理局长,次年辞职,后任省立第十中学美
术教师。抗日战争期间,他爱国心切,曾到本村附近黄花台题诗曰:“我来黄花
台,不见黄花开,无限亡国恨,独立自徘徊”,抒发了他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1940年,临朐县各界致祭抗日阵亡将士及殉难同胞,吕永川写的挽联是:“志士
云亡大英雄共洒同情泪,倭奴尚在真豪杰应争不朽名”。
建国后,他被选为临朐县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5年,省人民委员会
聘他为省文史研究馆馆员。1957年病故。
周文乾
周文乾(1896~1959) ,临朐县嵩山乡常家溜村人。幼年家贫,一家7口靠
租垦白芽寺庙荒度日。1938年参加八路军。1943年,正值临朐“无人区”时期,
群众生活极度困难,周随部队由沂蒙转移到临朐,帮助群众开展生产自救。由于
开荒种地成绩显著,于1945年出席山东省劳模会。
1946年,周因年老且右手受伤复员。人民政府将其安置在西安村(今属石佛
乡) , 次年被选为村长。在生产救灾中,仅一年时间,开垦荒地18市亩,收粮
3000多公斤。1949年,周文乾将开出的荒地让给逃荒回来的人家耕种,自己仍开
荒不止。1950年,政府号召开展社会互济,周文乾拿出1700多公斤粮食借给贫困
户。同年,他二次被评为省劳模并出席省劳模会,其事迹于1951年由山东省工农
兵劳动模范代表会议筹委会编入《劳模事迹》 一书。后因积劳成疾,于1959年7
月病逝。
孙延和
孙延和(1894~1960) ,临朐县蒲沟乡池子村人。自幼喜欢植树,13岁学
会桃、枣、杏的嫁接,17岁能用桑椹育苗。
1956年,农业合作化后,人民政府号召封山造林,发展集体桑蚕生产。经孙
延和建议,村里建起了苗圃,并以他为首组织育苗、嫁接。1957年秋,第一批树
苗出圃,不仅满足了本村封山造林的需要,还支援了其他单位。他到北京开会,
吃完苹果、梨子,把种子带回故乡培育成苗。1957年,他利用沂山林场的苹果枝
育苗,两年后繁殖到300多株。
孙延和热爱果树, 更迷恋植桑养蚕。当地育桑,通常是1年育苗、2年嫁接、
5年采叶养蚕。 他于1958年创造了当年育苗,当年嫁接、当年采叶养蚕的快速培
育桑苗法,很快在县内普遍推广。
孙延和在林业上被人们称为“土专家”。平日经常有人前往访问学习,县林
业培训班还专门聘请他给学员讲课。他先后出席过县、省和全国社会主义建设先
进代表会议,曾受到中共中央毛泽东主席的接见。
薛秀成
薛秀成(1920~1970),临朐县五井镇茹家庄人,石匠。18岁时曾去青岛当
劳工。新中国建立后的20多年中, 他先后参加水利、 交通、国防等20余处工程
建设, 3次被评为“五好水利建设兵” 、“优秀民工”,8次获得各种荣誉奖。
1970年5月10日,嵩山水库英雄渡槽桥墩清基时,坑壁塌方,薛秀成以身殉职。
1970年7月,中共临朐县革命委员会核心领导小组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昌潍地区革命委员会编发《薛秀成同志英雄事迹》一书,号召人民学习其献身水
利建设事业的可贵精神。
苏存忠
苏存忠(1947~1970),临朐县盘阳乡大后河村人。为人正派,乐于助人,
爱好游泳。 1964年曾两次抢救过落水者。1969年7月,大后河大队先后几次组织
民兵到丹河水库进行游泳训练,有两名初学游泳的女民兵遇险,均被苏存忠救出。
同年,他还下水抢救过本大队党支部书记和邻村一放牧村民。
1970年5月30日, 苏存忠在本大队建扬水站时,因石坑坍塌,身受重伤后去
世。中共临朐县革命委员会核心领导小组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县革命委员
会、县人民武装部联合下达通知,号召全县人民向优秀基干民兵苏存忠学习。
刘天章
刘天章(1900~1971) ,临朐县五井镇马庄人。高小毕业,曾任教师9年,
后从其舅父学医。1951年,在五井区卫生所任中医先生。1954年3月调县卫生院。
1957年到山东省中医研究班进修1年, 结业后, 任山东省立医院中医部主任。
1959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刘天章一生好学,医学造诣较深,擅长中医妇科,尤善用民间偏方治病。他
积多年之经验,创制治疗宫颈癌的“红色灵药”,疗效较好。他工作认真,生活
艰苦朴素,待人态度和蔼,1960年和1966年两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撰有《妇科
血症11例治验》。1971年病逝。
李化雨
李化雨(1891~1972),临朐县白塔乡李家沟村人,少年读过私塾,1914年
起在本村、大高庄从事教育工作。后响应资产阶级改良派的革新主张,带头废私
塾,办学堂。抗日战争爆发后,李被派到克家洼任教,曾积极宣传抗日救国,教
唱抗日歌曲。1943年春,李化雨全家逃荒至奉天(今沈阳),为糊口活命,他卖
身窑场当劳工,受尽苦难。1944年家乡解放,始返故土。
1945年夏,他积极响应人民政府恢复教育的号召,参加县教育训练班,带头
在本村办起高庄区第一所小学。1947年临朐战役期间,李跟随人民政府转移。次
年冬,参加沂山专署在临朐举办的教师训练班,后调到大高庄任教。
李化雨一生从事教育近50年,教学成绩突出,多次受到上级表彰。1958年,
被选为高庄乡人民代表, 乡人民委员会委员, 并出席县人民代表大会,被选为
第三、四、五、六届县人民委员会委员。1963年8月退休,1972年5月病故。
孙克荣
孙克荣(1917~1973),临朐县柳山镇孙庄村人。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抗
日战争期间曾被日军抓去当过劳工。1948年9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次年6月
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鲜作战。在一次争夺某高地
的战斗中,孙克荣曾击毙一名美军排长,与另一名战士迫使整排美军投降。1950
年11月,由于他“在战斗中,独胆杀敌,不怕一切,完成战斗任务”,被授予二
级战斗英雄称号。他身经多次战斗,先后荣立战功6次,其中大功和一等功各1次,
并两次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授予的军功章。
1955年2月, 孙克荣复原回家后,任孙庄第一任党支部书记,带领群众坚持
走合作化道路, 勤俭办社, 与社员一起治山改土,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
1973年病逝。
衣玉德
衣玉德(1903~1974),字彦修,临朐县纸坊乡殷家河村人。性情豁达,讲
义气,善应酬。1943年,日伪盘踞临朐,县境内形势险恶。中共鲁中区委经考察
后确定衣玉德为地下工作联络员,负责传递济南至青岛一线党、政、军重要情报
和护送党的干部及地下工作人员。1943年冬,衣玉德接受送一批活动经费至青岛
的任务。当时益都火车站日伪岗哨林立,盘查甚严,他以经商为名,利用私人关
系,打通关卡,借助于一个伪军中队长,安全通过益都火车站,将活动经费送往
目的地。以后他根据中共临朐县委的安排,在益都火车站以开“货栈”为名,做
地下联络工作。
1944年夏秋之间,临朐县武工队奉命协同鲁中部队全歼驻在纸坊的伪警备队
和伪警察所。衣玉德接受侦察任务后,利用各种关系,多次深入伪警备队和伪警
察所驻地,很快摸清其兵力、火力部署及活动情况,使鲁中部队和县武工队取得
全歼伪警备队和伪警察所的胜利。
张澄清
张澄清(1920~1974),临朐县寺头镇邓家圈村人。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
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8年参加革命工作后,曾任区委宣传干事、区委书
记、县委财贸政治部副部长、部长、县委常委、副县长、县革命委员会副主任等
职。张澄清工作勤勤恳恳,坚持原则。在县里担任领导职务后,仍保持勤俭朴实
的作风,经常下乡调查。每年麦季,常带领机关干部帮助农民麦收。1974年10月,
因操劳过度,在全县粮食征购分配会议上作报告时,突发脑溢血病逝。
马苏民
马苏民(1906~1975),原名马萃亭,化名刘苏民,临朐县七贤乡朱位村人。
生于雇农家庭,11岁始读书。1923年高等小学毕业,先后在本村和岩头、广尧、
孟家庄等地任小学教员。1937年12月参加中国共产党。
1938年1月, 日军占领临朐,马苏民受党组织委派回乡筹集枪支,资助八路
军。他曾在国民革命军高树勋部新六师教导总队作统战工作,后高树勋转向反共,
他又参与了该部之策反,因撤离匆忙,与党组织脱离关系。1939年12月重新加入
中国共产党, 次年5月赴山东抗日军政大学学习。一年后,又转山东战地工作委
员会主办的政权工作人员训练班学习。历任临朐县五区自卫团文书、副团长、团
长,沭水县蛟龙区指导员,山东战地工作委员会工作队队员,临朐县九山区区长、
峰山区区长,临朐县民政科科长,临朐县政府秘书,华东南下工作队中队长,浙
江省蒲江县县长,金华专署党组成员、民政科长,上海闸北水电公司党委书记、
闸北电厂党委书记、吴泾热电厂党委书记、上海电力工业党委组织部部长、华东
电业管理局党委组织部长等职。
陈洪信
陈洪信(1903~1976),临朐县寺头镇下河庄村人。1942年逃荒去东北,当
园艺工近20年。1961年11月,随亲友明智昌回故乡,寄居明家。时年已60,孑身
1人, 但一心想在青石山区试办集体果园。 经其倡导, 河庄大队第六生产队于
1962年建立苹果园,当年植苹果树400株,次年又植400株。自此,陈洪信安家果
园,献身园艺,经其精心管理,盛年期最高株产300公斤以上,最高年总产6.5万
公斤, 产值2.5万元。河庄六队从此开始富裕。为发展青石山区果树生产,陈洪
信先后多次到冶源水库、鹿皋、瑞庄、福泉、石佛、上河庄、杨家峪等20多处果
园传授技艺。
陈于1976年腊月病故。村民遵嘱将其葬于果园,并立“林业先驱陈洪信之墓”
石碑,永表纪念。
韩长经
韩长经(1927~1978),临朐县营子乡韩家洼人。1952年山东大学中文系毕
业后留校任教,后任山东大学中文系现代文学史研究室副主任、讲师。
韩长经一生潜心治学,从事现代文学研究,尤以对鲁迅的研究成果国内驰名。
1953年, 他与刘泮溪、孙昌熙组成3人小组,在山东大学开设鲁迅研究课,是为
全国高等院校开鲁迅研究课之始。1957年,韩长经在北京师范大学学习研究苏联
现代文学时,发表一些研究苏联文学史的论文,为中苏文化交流做出一定贡献。
1961~1963年,在教育部领导下,韩长经组织了大学教材《中国现代文学史》的
编写工作,并任业务指导,该教材于1980年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1976~1977
年,曾参与国家出版局组织的《鲁迅全集》、《故事新编》的题解与注释工作。
韩长经一生著述较多,其《鲁迅研究》(与刘泮溪、孙昌熙合著)是新中国
成立后第一部较全面较系统地研究鲁迅的著作。《鲁迅与俄罗斯文学》(韩去世
后由他人整理出版)影响亦较大。另外还发表儿童文学作品及文学评论多篇。
1978年8月15日夜, 在准备次日与外国学者进行学术交流的资料时,突患脑
溢血不幸去世。
谭福亭
谭福亭(1945~1979),临朐县纸坊乡北朱堡村人。1965年参加中国人民解
放军,196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多次被评为“五好”战士。1973年转业,1978年
调到张店铁路局电务段任武装干事。1979年12月,组织民兵在淄博市南定靶场实
弹练习时,为抢救他人而英勇献身,安葬于周村烈士陵园。
梅五奎
梅五奎(1958~1979),临朐县冶源镇老崖崮村人。1976年12月应征加入中
国人民解放军,在部队先后受嘉奖3次。
1979年梅五奎参加对越自卫还击战。 2月28日,在广西边境攻克某山峰的战
斗中,他所在的主攻排借助炮火掩护,攻下越军一个加强连占据的山头。战斗中
梅五奎冲锋在前,多处负伤,排长令其退出阵地,他坚持不下火线,在近百米的
战壕里来回阻击越军的反扑。正当他向越军猛烈射击时,身后一颗炮弹爆炸,壮
烈牺牲,年仅21岁。战后,部队为他追记二等功,并根据其生前要求,追认为中
国共产党党员。中共临朐县委、县革命委员会同冶源公社党委、公社革委隆重召
开追悼大会,号召全县人民向他学习。
张龙池
张龙池(1886~1980),临朐县辛山乡庙山村人。自幼爱武,但因家境贫寒,
难以从师,故经常到本村习武处偷学。后在一次练拳时被拳师发现,深加赞赏,
免费收其为徒。经拳师指教,很快掌握了单刀、双刀、长枪、菩萨杖、连环棍、
连环长杆、12路低功拳、撑功、三脚毛、跑功12节等10个武术项目,以拳术最为
得手。其拳属“少林内家拳”。
张龙池恪守师训,从不轻易伤人。他常说:“能武而行不礼不义之武,非正
经武道”,深得乡人崇敬。解放后,他广收徒弟,热心传教,先后跟其习武者达
五六百人。在有关部门的安排下,张龙池常率徒在县内及益都、潍坊、青岛等地
巡回表演。
他一生练武,从不间断,很少生病,终年94岁。
李永山
李永山(1918~1980) ,临朐县寺头镇李季村人。1939年8月参加八路军山
东纵队第一支队, 1944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部队历任战士、班长、排长、
侦察股长、副营长等职,参加过多次战役、战斗。1942年在蒙阴城作战中荣立三
等功。1948年,参加淮海战役,荣立战功,受到鲁中南三军分区司令部嘉奖。李
永山作战勇敢, 尤善于侦察,1940~1943年,先后多次出色地完成侦察任务,
素有“侦察英雄”称号。
1952年1月退伍还乡, 历任大队党支部书记、副书记职务。1980年病逝后,
中共寺头公社委员会、寺头公社革命委员会在李季村为他召开追悼会。
张吉香
张吉香(1963~1981) ,临朐县箕子山乡南坡村人。1981年5月31日上午,
她同本村14岁的女学生张洪芹、崔桂英到附近里峪村的蓄水池洗衣服,张洪芹不
慎掉入两米多深的大水池中。张吉香素不识水性,见同伴落水,不顾池壁陡滑,
毅然下水救人。她在水中拼搏得精疲力尽,仍坚持把张洪芹揽在怀中,慌乱地向
池壁靠拢。里峪村女青年王东芳来水池洗衣,见此情景,急中生智,从池边找来
根粗树枝,边跑边喊:“快抓住!快抓住!”张吉香将张洪芹托出水面,让其抓
住树枝,上岸得救。当王东芳再把树枝伸到池中时,张吉香已沉入水底。
张吉香舍己救人的事迹,在临朐广为传颂。共青团临朐县委、中共临朐县委
分别追认她为共青团员、中国共产党党员。山东省人民政府、省军区于1981年11
月26日决定,批准张吉香为革命烈士,并授于“舍己救人的好民兵”荣誉称号,
号召全省干部、民兵和群众向张吉香学习。
马蕴生
马蕴生(1915~1983),临朐县七贤乡朱位村人。1938年参加八路军,同年
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在临朐任过区长,县委秘书。1943年,马蕴生任米山区长时,
县内正值“无人区”恢复生产时期,他带领区干部开荒种地,同群众一起战胜灾
荒。 1949年2月,奉命渡江南下开辟新解放区。曾任中共浦江县委宣传部长、金
华地委宣传部科长、副部长、部长、金华地区文教科科长。在地委宣传部和文教
科任职时,兼任过新华社金华支社社长、《金华大众》报社社长。1954年后,历
任《浙江日报》第二副总编、缙云县委书记、永康县委书记、金华地委副秘书长
等职。1983年9月病逝。
高岱云
高岱云(1904~1984),临朐县白塔乡大高庄人。幼读私塾,后至临朐县城
求学,19岁任本村小学教师。其间,目睹农民缺医少药之苦,遂立志习医。1934
年, 当地麻疹大流行,有一户20天内连丧4子。他于课暇上门为患者诊视,处方
遣药,全村疫情遂止,从此名声大振。
1937年“七七”事变后,迁驻临朐南部山区的国民党省政府闻其医名,屡次
聘用他,均被婉言谢绝。从此,他在本村开设药铺,一心为民众治病。1952年,
高庄区卫生所成立,高岱云应聘任中医先生。他白天应诊,晚间授徒,被评为模
范工作者。 1958年到山东中医进修学校学习1年,1960年调临朐县人民医院任中
医科负责人。 1962年被选为昌潍地区中医学会理事, 同年又任临朐县医协副
主任。1963年起,被选为第五、六、七、八届县人民代表。
高岱云擅长内科、妇科,他治病重调脾胃,处方平和,著有《治病先顾中气
论》、《试谈理法方药》、《月经病的探讨》、《几个经方的运用体会》等论文。
1973年退休,1984年病故。
冯少伯
冯少伯(1909~1944),原名冯晓东,又名冯荣、镜来,字少伯,临朐县七
贤乡孔村人。青年时期就读于济南乡村师范,1936年在该校加入中国共产党,次
年底返里从事抗日活动。1939年11月,任临朐县一、四、五区(抗日民主政府)
联合办事处主任。 1940年4月,任临朐县第一届抗日民主政府县长。1941年秋,
日军“扫荡”频繁,他在去益都时被叛徒吴大伟认出,被捕入狱。后叛变革命,
投靠日军驻益都的宪兵队,与叛徒谭志奋、郭佃甲等数十人栖于益都东关将军巷,
以经营“信义和”货栈为名组织“剿共挺进队”,自任队长,出卖临朐的共产党
地下组织。
1942年12月23日(夏历十一月十六日) 夜,冯少伯、郭佃甲等引日军汽车5
辆, 日伪军60余人,突袭临朐。冯少伯带领汽车1辆,去孔村、崔家河、桃花村
一带;其余分别带领日军去福山集、谭马庄、衣家庄子、月庄、朱阳、孟家庄、
孙家小崔、赵家楼、赤涧(当时属临朐县)一带,共抓走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94
人。被捕者押在益都日军宪兵队,刑讯时冯少伯、郭佃甲、刘宗贤站于日军身后
作证。日军用尽吊梁头、老虎凳、灌凉水等酷刑后,将杜焕、高明臣等50多人杀
害,余者发往东北逼作苦役,后多数因劳累折磨而死。
1944年,冯少伯被日军杀死,尸体被狼狗吃掉。
关国启
关国启(1901~1958),号子葴,满族,益都(今青州市)北城人。曾在北
洋军阀山东陆军四十七旅及国民党军队任排长、连长、营长、大队长、旅长和纵
队副司令等职。1946年加入国民党“中统”特务组织,任益(益都)、临(临淄)、
广(广饶)区室主任,向国民党山东省“调统室”提供共产党、解放区的军事、
政治情报。1946年,任国民党益都县长时,多次残杀革命干部和民兵,仅在其驻
益都北城和城里期间,即亲手批交地方保安队活埋、刀砍、枪杀农救会员、民兵、
妇救会员近90人。
1946年12月, 关任国民党临朐县长。次年7月,国民党军队进驻临朐县城,
关国启亲自带领国民党临朐县自卫大队、情报队数百人为国民党军队搜集粮草,
提供情报。7月下旬,临朐战役开始后,关国启令其部属为国民党军队构筑碉堡,
因而受到国民党山东省政府主席王耀武的嘉奖。临朐战役后,人民解放军实行战
略转移。关国启多次带自卫大队、情报队到赵家楼、冶源一带进行反共宣传。同
时, 还组织党政工作队,在城区一带组建乡、保公所。8月,关国启指令党政工
作队和警察大队大肆搜捕未及转移的共产党员、积极分子和村干部,仅在临朐城
里和南关、 北关即逮捕170余人。对被捕人员施以火炭烧、钉墙、挖眼、揭头皮
等毒刑,手段残忍。在临朐城里文庙一口井内,即先后填杀共产党员、革命干部、
积极分子96人。
临朐解放后,关国启逃至济南,继而逃至上海,暗中纠合国民党中统特务分
子,妄图去浙江一带负隅顽抗。大陆解放后,关国启匿报籍贯,改换姓名,潜伏
北京市充当工人。 经群众检举,北京市公安局于1955年6月22日将其逮捕。后押
至临朐,经人民法院判决,于1958年10月29日,在临朐县城召开公判大会后枪决。
潘树勋
潘树勋(?~1958),甘肃人,曾在国民革命军第三路军韩复榘部二十师任
排长。1939年率部来临朐投靠日军, 加入山东剿共第一军。 次年,山东剿共第
一军改编为清乡大队,潘树勋任大队长。1943年,清乡大队改编为灭共建国军第
四团, 潘任团长。下属6个大队、18个中队,共2000余人。该部先后在县内设立
据点18处, 经常配合日军“扫荡” ,所到之处,烧杀掳掠,无恶不作,是制造
临朐“无人区” 的罪魁祸首之一。1945年8月,在抗日武装力量打击下,潘树勋
率残部逃到益都境内,不久,即被全歼,潘被俘后监押,1958年死于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