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物传略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7&A=3&rec=207&run=13

本志为明代以来的人物设传略的34人,世家1篇。以卒年先后为序,依次是:
马愉、冯氏文学世家、迟凤翔、傅国、马益著、许椿亭、王正言、刘冰、段亦民、
衣光荣、窦来庚、王宇坤、张琳、刘仞千、马云彩、姜金礼、苏大娘、刘秀英、
高俊之、高奋、向明、赵树槐、于杰、冯兰洲、张玉英、冯鸣九、巨佩之、冯相
德、王智深、杜吉甫、孙布、于超、宋法钧、张怀亮、高启云。
马愉
马愉(1395~1447),字性和,号澹轩,临朐县朱位村人,出身于书香门第,
自幼聪敏好学,明宣德二年(1427)中进士第一,是明朝江北的第一位状元。初
授翰林修撰。宣德九年秋,朝廷选拔史官和庶吉士37人进学文渊阁,以愉为首。
正统元年(1436)充经筵讲官,迁侍读学士,参与《宣宗实录》的撰修,升侍讲
学士。正统五年入内阁,参与机务,再升礼部右侍郎。正统十二年病故,赠礼部
尚书兼翰林院学士,谥襄敏,钦赐御葬。明朝赠官兼职自马愉始。
《明史》称马愉重简默,论事务宽厚。他发现不少郡县的粮仓失修和狱中久
押不审的犯人多有狱死者,便上奏皇帝。皇帝准奏,督令建仓储粮,审理冤狱,
使上述状况一时有所改变。一次边境遭到侵犯,朝庭拟遣将率兵征讨,恰逢别部
使者至,许多大臣主张将其执之问罪,惟马愉等二人持相反意见,指出“赏善罚
恶,为治之本。波及于善,非法。乘人之来执之,不武”。皇帝采纳马愉的建议,
以厚礼相待来使。
马愉官居要职,但门无私谒,不媚权贵,廉洁自守。宦官王振擅权时,连五
将四相都争相巴结,惟马愉不登其门。他一生不图厚积,乐善好施。著有《澹轩
集》8卷,收入《四库全书》。
冯氏文学世家
临朐冯氏,自冯裕至冯溥,前后6代,出过8名进士3名举人,大多为官清正,
以文名世。其中著名文坛,载入明、清史册的有五六人,故称“东海世家”,清
朝诗人王士祯说:“二百年来,海岱间推学者,必首临朐冯氏。”足见其声誉之
尊。
冯裕(1479~1545),字伯顺,号闾山。原籍临朐仁寿乡(今盘阳一带),
其远祖曾因戍边迁籍广宁(今辽宁省北镇县),裕成名后复籍临朐。明正德三年
(1508)考取进士,累迁贵州按察司副使,旧志称其“为官抗直,有裁断”,且
不谋身家, 不讨好他人。致仕归家后,与挚友8人结海岱诗社,诗作合辑为《海
岱会集》 。裕存诗128首,后曾辑为《方伯集》,其曾孙冯琦又将冯裕诗作分别
编入《五大夫集》和《北海集》。其诗直抒胸臆,不事雕琢,与“台阁体”的歌
功颂德和“前七子”的模拟剽窃不同,而是继承现实主义传统走自己的路。魏允
贞在《海岱会集》序中称其“异乎今君子诗矣!”冯裕诗风,开冯氏文学之先河,
后世沿袭师承,佳作颇多。
冯惟敏
冯惟敏(1511~1578),字汝行,号海浮,又号石门,冯裕第三子。他乡试
中举后,屡试不第。嘉靖四十一年(1562),入京谒选,授涞水知县。任内体恤
民情, 不附权贵。 嘉靖四十四年(1565) , 被谪为镇江府学教授。隆庆三年
(1569)春,调任保定通判,编修府志时因搜集受迫害而死的前兵部员外郎杨继
盛遗文,条陈保定利害十六事,得罪当道。隆庆五年(1571)末,改任鲁王府审
理,惟敏辞免未赴任。次年春,弃官回临朐,于海浮山下老龙湾畔建“即江南”
亭,致力创作,颐养以终。其著述有《海浮山堂词稿》、《石门集》、主纂嘉靖
《临朐县志》、万历《保定通志》等,其中不乏伸张正义,尊重史实的佳作。对
后世影响较大者数散曲集《海浮山堂词稿》 , 其中《农家苦》、《忧复雨》、
《刈麦有感》等,反映了他体察民隐,对农民疾苦的同情心。另有一些作品,或
讽贪,或刺虐,或戳弊,或揭恶,均为警世醒民之作。故王士祯评其散曲“独为
杰出”。他的杂剧《僧尼共犯》,通过僧尼私通,后经官府判为夫妻的故事,指
出“男女居室,人之大伦”,“传流后嗣,繁衍至今”乃天经地义之事。他以此
向假道学公开宣战。冯惟敏出身于宦门,贵族公子之习难以尽脱,在其著作中,
也有一些风花雪月之类的作品。
冯惟讷(1513~1572)冯裕第四子,字汝言,号少洲。明嘉靖戊戌(1538)
进士, 位至光禄正卿。其著作,主要有《青州府志》8卷、《光禄集》10卷。他
长于文学研究和古籍整理, 在冯氏文学府库中别树一帜。 他辑录的《古诗纪》
156卷和《风雅广逸》8卷存世,并被收入《四库全书》,时人称其与《昭明文选》
为并辔之作。《四库全书提要》里说:“其上薄古初,下迄六代,有韵之作,无
不兼收。 溯诗家之渊源者, 不能外是书而别求。”另外,还有《楚辞旁注》、
《杜诗删注》、《文献通考纂要》等著作,可惜多佚失。
冯琦(1558~1604)字用韫,号琢庵,冯裕的曾孙。明万历五年(1577)进
士。历任编修、侍讲,礼部右侍郎、 礼部尚书等职。 后卒于官,赠太子少保,
谥文敏。其生平,《明史》有传。其著作有《宗伯集》81卷,内收诗歌300余首,
记、序百余篇,奏、对、策、论百余篇。冯琦作诗,好五古、七古,崇尚“乐府”、
“建安” 之风。 其游记文章,仿东坡笔法,善叙事、抒情,寓哲理于其中,如
《游冶源记》、《游石门山记》等。冯琦长期官居显位,涉政事,因而留下不少
向皇帝进言的奏章,成为冯琦作品中带有深刻政治见解和思想内涵的组成部分。
其《肃官常疏》,陈述当朝官场腐败之风,指出“士大夫精神不在政事,国家之
大患也。”列举祸患之表现,条陈贪污之手段,分析治理之不易,论据确凿,说
服力强,并提出治理腐败的具体措施,向皇帝直言进谏:“有才无守者,不得滥
与荐章;已列脏迹者,不得止拟降调。……后来勘问,定须明正法典,勿致曲为
宽纵。”其匡世济民思想和敢于针砭时弊的精神,同样反映在《矿税疏》、《中
使酿衅疏》等篇章中。于慎行在《宗伯集》序中对此大加赞赏。
冯溥(1608~1691),字孔博,号易斋,冯裕六世孙。清顺治三年(1646)
进士,初授编修,后擢吏部侍郎。康熙年间为刑部尚书,拜文华殿大学士,加太
子太傅,卒谥文毅。所著《佳山堂集》,有王士祯、陈维崧、方象英等十几人为
之作序,赞扬其文风“承累家学,继文敏公之后,涵蓄演迄为巨儒。”冯溥于康
熙六年(1667)和十八年两次任会试考官,在清初文坛上据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高珩在《佳山堂集》序中对冯溥荐拔人才多有赞扬之语。
冯氏一族, 除上述5人外,冯裕长子冯惟健(举人)著有《陂门集》,次子
冯惟重(进士)著有《大行集》,皆收入《五大夫集》。惟健子冯子咸(举人)
著有《日进箚记》、《自警私课》、《读礼抄记》、《耕余笔谈》等。惟重子冯
子履(进士),旧志称他“弱冠能文”。惟敏孙冯瑗(进士)著有《黄龙纪事》、
《冶源园居即事诗十首》。惟敏曾孙冯士标(进士)著有《西征记》。冯溥之子
冯协一,著有《友柏堂遗诗选》,收入《四库全书》。
迟凤翔
迟凤翔,字德征,号朐冈,临朐城东门外迟家庄(后名东庄子)人。据旧志
载其生平推算,约生于明嘉靖初年,卒于万历后期。
嘉靖二十二年(1543)中举人,继而中进士。初授户部主事,后任兵部职方
武选司郎中、陕西洮岷兵备副使、都察院右佥都御使、户部侍郎、兵部侍郎等职。
迟为官清正,不阿权贵,“以廉能著称”。修武备,兴学校,注重人才,常以计
略平定边患,因而屡受朝廷赏赐。
迟凤翔在京城为官多年,深知宦海浮沉。晚年引退,以母病告归故里。居乡
不恃前功,并能廉静自处,见者皆不知其曾显居高位。晚年嗜经书,勤著述,70
岁时犹与诸生讲艺不辍。著有《四书说》、《易经说》、《朐冈集》等。与县内
冯惟敏、傅应兆、张邦彦齐名,时称“临朐四杰”。
傅国
傅国(1576~1644),字鼎卿,号丹水,晚年号云黄山人,临朐县七贤乡猫
林沟村人。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中进士,授河南通许知县。傅国为官廉明,
为使百姓免受催役威逼之苦,将征收粮赋数额列榜张贴;为地方安宁,令客店置
簿册稽查客商;令农户置下纸炮,遇有盗至,鸣炮为警,邻户即鸣炮接应,群起
围捉,行盗者几无漏网。因其廉洁勤政,治理有方,升为户部郎中。时辽东战乱,
傅国奉命督饷,明军在辽阳战败,傅国削官归里。居云黄山下,建“凝远楼”,
富藏书,广研读,潜心著述。著有《云黄集》、《四书中注》、《咸平阳秋》、
《春秋史驳》、《紫蒙秘录》、《昌国艅艎》等十余种。
所著《昌国艅艎》,为临朐第一部私修县志,凡12卷,计表3、志52、传12,
近10万字。志中专设《利病》,用3000多字的篇幅列举为害临朐的八大弊端。其
中记“窝访之病”写道:“即如部使之采访奸豪,意岂不在锄稂莠,滋嘉谷,以
利民哉?”结果是“乃稂莠不得锄,而以嘉谷为稂莠者不啻十之九矣。”了了数
语,道破了封建官吏蒙上欺下,颠倒黑白的腐朽本质。所述“优免之病”,则揭
露官府不仅对士绅本人减免力役,且扩及其父子甚至同族,而平民百姓却要加倍
服役。在《祥异》中记述了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旱灾造成饿殍遍野,骨肉相
食的惨状,使后人得以窥见临朐人民这一段血泪史。
马益著
马益著(生卒年月待考),字锡朋,一字梅溪,临朐县七贤乡胡梅涧村人。
他出身于农民家庭,少时即博学多闻,却屡试不第,只于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
得岁贡,因而受到士绅们的讥讽和父辈的责备。一次其父训斥他:“文不成才,
农不识谷,一生何以为计?”不公正的舆论压力,使他积怀难释,乃愤然执笔,
写成《庄农日用杂字》(下称《杂字》)一书,以此回答人们的嘲讽,而泄心中
的不平。
《杂字》474句,每句5字,一韵到底。从春耕、夏锄、秋收、冬藏,写出一
年的农事活动,中间也写到饮食起居,男婚女嫁,既有生产知识、经验介绍,又
有当地习俗的反映,以庄户语写庄户事,曲尽其妙,雅俗共赏。在写农家生活时,
不但写了“擀饼大犒劳,豆腐小解馋”的穷苦百姓,还描述了“驼蹄与熊掌,猴
头燕窝全”的财主人家,铺叙中间,对比鲜明。由于《杂字》适合农民的需要,
又琅琅上口,易记易懂,因而为群众所喜爱。清末民初,《杂字》在山东及周围
较大地区内广为流传,与《三字经》、《百家姓》同为儿童的启蒙读物。新中国
建立后,《杂字》仍备受推崇。当代作家、教育家吴伯箫在60年代初曾特意撰文,
赞誉《杂字》的价值并呼吁将其作为农民学文化的课本。
马益著耕读一生,终身布衣,年逾八旬尚勤奋著作。除著有《杂字》外,还
有《四书声韵编》、《无牙诗解》、《诗韵撮要》、《水灾传》、《佐酒谐谈》
等十几种,皆曾行抄于世,可惜后来多已散失。
许椿亭
许椿亭(1872~1927),原名许仁德,字耀山,临朐县下五井村人。出身于
贫苦农民家庭,幼年丧父,劳动之余从学于长兄。21岁中秀才,擅长书法绘画,
光绪三十二年(1906),考取省立高等学堂,因家境贫困未能入学。同年,又考
入农林学堂,宣统二年(1910)毕业后留校任教。1918年,许椿亭到省立蚕丝劝
业场(在益都)养蚕部任技士。1925年在临朐县女子蚕校任校长,教授新法养蚕。
后因战乱,该校停办返里,于1927年夏历七月病逝。
许椿亭一生潜心研究桑蚕生产,主要著作有《蚕丝韵言》、《续蚕丝韵言》、
《鲁桑述》、《中国实用蚕论》、《养蚕浅说》、《栽桑》等。《蚕丝韵言》和
《续蚕丝韵言》分别用五言、七言写成。通俗易懂。书中指出暖种、收蚁、饲育、
培桑、伐桑,直到上簇、采茧、制丝等工序中存在的弊端和应遵循的科学操作方
法。此书于1919年前后出版,对当时全省的养蚕起过积极作用,也为后来研究民
国初期蚕丝生产提供了宝贵资料。
王正言
王正言(1861~1931),字最侯,临朐县石家河乡柳子村人。清光绪二十六
年(1900)只身到京师,以文彩博得肃亲王赏识,延聘为幕友。不到半年,经人
推荐,代理直隶省盐山县知县。光绪二十七年肃亲王将正言召回幕府,令其兼任
赈灾局委员。光绪三十年任静海县知事。光绪三十二年后,多为幕僚。1912年,
任山东省民政长周自齐的秘书,不久被委任安丘县代理知事。他对安丘县视若故
乡,勤廉治政,颇有声望。1913年,调任诸城县代理知事,以善于审理案件而著
称。同时,采取措施兴办学堂,禁止赌博。任职期间,先刊印刘墉作的《劝民息
讼歌》,又用白话体撰写并刊印《戒滥饮歌》、《戒狂赌歌》、《戒吸鸦片、扎
吗啡歌》、《戒许愿戏歌》、《戒妇女念佛烧香歌》、《戒爱女嫌媳歌》、《劝
解散土匪歌》、《劝办团练歌》等,涉笔成趣,寓劝惩于谐谑之中。综括他的著
作,汇为《钝叟谰言》。在诸城县任职近一年。1915年到陕西省李根源部下供职,
1917年任河南督署一等书记官。1919年任济南镇守使署执法官,次年兼任边防军
第二师一等执法官。后归里病逝。
刘冰
刘冰(1906~1931),原名刘凤阳,字子鸣,纸坊乡小峪子村人。临朐县最
早的共产党员。
1923年,刘冰从纸坊高等小学毕业后,考入山东省立第十中学(校址益都),
他学习刻苦,品学兼优,深得师生的赞誉。后值国共两党合作,十中有的共产党
员和社会主义青年团员加入国民党,并主持校内两党的工作。刘冰于1924年秋加
入国民党,同年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转为共产党员。刘冰除参加本校共
产党组织发起成立的反基督教大同盟和组织益都手推车工会等革命活动外,还到
基督教堂和牧师住地散发传单,进行革命宣传。
1925年暑假后, 刘冰从初中二年级直接升入本校试办的高中文科班深造。
1926年秋,省立十中试办的两个高中班并入山东大学附中,刘冰随之到济南就读。
同年12月,经共产党组织介绍去包头冯玉祥办的军事学校受业,因途中受阻,改
派去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学习。蒋介石和汪精卫相继背叛革命后,武汉陷入白色恐
怖中,刘冰被调离武汉,到江西南昌革命军队工作。
1928年底,刘冰被派回山东,到济阳县办训练班,从事地下革命活动。1929
年3月, 回故乡临朐,出任县政府教育局举办的小学教员训练班副主任。他给学
员讲授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 使许多学员接受了革命思想。同年4月奉
命调济南,到国民党的胶济铁路总工会任职。从此在济南、青岛之间,秘密进行
革命活动。 1931年2月调胶县,任国民党胶县党务整理委员会常务委员,兼胶县
师范讲习所党义课教员。其间,他根据共产党的指示,在师范讲习所的进步学生
中组织“互济会” ,在积极分子中发展共产党员。同年6月调往青岛,仍在国民
党胶济铁路总工会任职。这时,政治形势日趋险恶,刘冰仍然积极为共产党的革
命事业奔波。
1931年秋,刘冰去济南联系工作返回青岛铁岭区家中时,由于叛徒的出卖,
被国民党逮捕,随即被押到济南高等法院特别法庭监房,并由国民党山东省党部
主任委员张苇村亲自主管审理。在狱中,国民党进行百般利诱和严酷摧残,刘冰
坚贞不屈, 同年11月3日夜被害,在走向刑场途中,高呼“受苦受难的同胞团结
起来”、“打倒国民党反动派”、“中国共产党万岁”等口号,英勇就义,年仅
25岁。
段亦民
段亦民(1900~1933),原名段明光,字耿文,化名吴尚,吴浩然、王子健,
临朐县上林镇黄山店村人。 8岁入本村私塾读书,成绩优秀。1914年夏,以优异
成绩考入青州守善中学。3年后,考入山东齐鲁大学医科预科学习,后转为本科。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受新思想的影响,弃医学文,开始致力于新文化、
新思想的学习和研究。1923年齐鲁大学毕业后,到济南万国储蓄会任职员。此间,
他广泛结识进步人士,阅读各种进步报刊,提高了对“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
国”的认识。1926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他以满腔热情投入革命洪流,白天
忙于储蓄会的业务, 晚上广泛接触各阶层人士宣传革命道理, 多次参加张贴标
语、 散发传单的活动,他的寓所成为党员活动和隐蔽的处所。1927年下半年,
他随万国储蓄会迁至青岛,并同青岛的共产党组织接上关系。这时,他被晋升为
万国储蓄会总会计师,以此合法身份进行革命活动。万国储蓄会成为党组织的活
动场所,一些重要会议都在这里召开。他月薪百元大洋,但节衣缩食,生活简朴,
将大部收入资助了党组织和困难的同志。
1929年春,中共山东省委组织部长王复元叛党投敌,使济南、胶济铁路沿线
和青岛的党组织遭受严重破坏,段险遭逮捕。脱险后,回到济南,继续从事党的
地下工作。
1931年夏,省委派他到益都开展工作。同年秋,建立中共益都特别支部,段
亦民任书记。还相继建立了“互济会”、“士兵联合会”、“左翼作家联盟”、
“农民协会”等革命群众组织。
“九一八”事变后,他在益都发动抗日请愿运动,起草了《告同胞书》,广
为散发、 张贴;同时,领导东关小学400多名师生举行罢课、游行,到国民党县
政府请愿。他还组织省立十中、省立第四师范、师范讲习所、商校的进步师生轮
流上街集会演讲,迫使国民党益都县党部在天齐庙召开了“抗日大会”。
1931年冬,段亦民多次深入农村,从事恢复和建立农村党支部的工作。至次
年春,益都县建立起20多个支部,并在城区和郑母一带建立党的区委,党员发展
到167人,各进步群众组织发展到1000余人,受到省委表扬。同年5月,中共益都
县委建立,段亦民任书记。
1932年春,他组织发动师范讲习所学员,掀起反对国民党益都县党部执行委
员、捕共队长兼该所训育主任赵若谦的学潮。同年夏,他领导部分党团员和互济
会员,在国民党县党部举办的乡镇长训练班上,与县党部进行了面对面的斗争。
1932年5月, 省委派张鸿礼在中共益都县委扩大会议上传达省委指示,要县
委做好准备, 在青纱帐起时举行暴动,并指定段亦民任益都暴动总指挥。7月上
旬,在县委扩大会议上,张鸿礼宣布省委关于武装暴动的决定,段亦民在会上陈
述了准备还不充分,特别是缺乏军事指挥干部的实情。张批评段右倾,两人发生
争执。最后张宣布撤销段县委书记职务,段表示职务虽撤,但决不变心,继续革
命到底。8月18日,益都武装起义失败。
段亦民被撤职后,与爱人汤佩琛到益都县南仇村,以教学为掩护,继续秘密
开展党的工作。 省委对他十分关怀,派曹金言于9月15日到南仇村找他时,夫妇
已被逮捕,押往国民党济南法院看守所。在狱中,面对国民党的酷刑,他坚贞不
屈,进行绝食斗争。1933年8月18日,段亦民等9人英勇就义。临刑前,他们手挽
着手,高呼“打倒国民党反动派”、“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
等口号。
衣光荣
衣光荣(1915~1942),临朐镇小衣家庄村人,出生于穷苦农民家庭,务农。
1936年秋结识中共党员高奋后, 逐步树立了翻身求解放的信念。1938年2月,经
高奋介绍,加入共产党的外围组织“读书会”,宣传抗日救国,积极参加革命活
动。 1939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以卖纸烟为掩护,活动在五井、冶源、杨善、
七贤、县城等日伪盘踞的地区,了解敌情,联络同志,开展工作。不久,党内出
了叛徒,党组织通知他立即转移,并介绍他到益都县口埠一带参加了抗日队伍。
同年5月23日, 为开展敌后斗争,党组织又派他返回故乡重建情报站,从事地下
活动。此间,衣光荣经常把县城附近的日伪活动情况写在纸条上,藏在卷烟内,
去五井一带送交上级党组织。
1940年7月, 高奋在战斗中腿负重伤,衣光荣根据党组织的安排,把高奋隐
藏在自己家里疗养。衣家庄距县城近在咫尺,随时都有被日伪军发现的可能,他
把危险置之度外,亲自到县城和纸坊求医买药,经衣光荣夫妻的精心照料和掩护,
高奋伤愈脱险归队。
1941年11月17日,叛徒郭佃甲带领汉奸突然闯进衣光荣家,逼他说出高奋的
下落。衣光荣先沉着与敌周旋,然后愤跃而起,朝郭打去,痛斥叛贼。衣被抓进
益都日军宪兵队监狱后,受尽酷刑,始终没有吐露半点党的机密。1942年,在益
都火车站西柳树湾子英勇就义。
窦来庚
窦来庚(1900~1942),字峰山,临朐县营子乡窦家洼村人,自幼尚武,14
岁高等小学毕业后,考入临朐师范讲习所,19岁考入济南一中,当年转入山东省
武术传习所学习。毕业后任临朐县高等小学国术教员。后去镇江,任江苏省立第
九师范国术教员。不久到南京中央保健司任职员。其间,他曾在全国武术考试中
夺得特优第一名。1929年,参与发起并组织了全国杭州武术擂台赛。1931年,任
济南民众体育场场长, 次年任山东省国术馆副馆长(馆长由省政府主席韩复榘
兼任) 。1935年,承办“志成国术研究社”,兼任过济南一中和齐鲁大学的武
术教员。
“七七”事变后,窦来庚任国民第三集团军司令部(韩复榘任总司令)警卫
武士队队长。同年10月,济南失守,武士队被改编为国民军义勇队,窦任队长,
率120人来到临朐。 曾先后驻寺头和南道、北道(今青州辖)一带,筹集装备,
队伍很快扩展到300多人。
1938年1月,日军侵占临朐城。4月12日,窦率部与30多名日军、50多名伪军
激战两个多小时, 收复临朐城。同年5月24日,七八百名日军、3000多名伪军,
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进犯临朐城,窦亲率执法队防守南门。因日伪军势众,装
备精良, 义勇队被迫突围出城。这次战斗从凌晨一直激战到下午3点,击毙日军
指挥官1人,打死日伪军70多人。
1938年秋,国民党山东省政府将国民军义勇队改编为山东省保安第十七旅,
任命窦来庚为旅长。窦赞同“国共合作”、“枪口对外”、“中国人不打中国人”
的主张, 同共产党马保三部队保持联系, 曾亲自掩护过中共地下党员任铭剑。
1938~1942年,窦率十七旅官兵先后在临朐城、烟冢铺、黑山、岩头、半中、南
流、赵家庄、牛山、盘阳、大郝庄、龙诜铺等地与日伪军作战20余次。
1942年,国民党山东省政府主席牟中珩疑其与共产党有联系,将其调离军队,
委任窦为山东第十区行政督察专员。窦拖延40余日,拒不就职。这年夏历七月十
八日,日军调集张店、淄博、益都、寿光、昌乐、广饶等十几个县的日伪军3000
多人包抄十七旅。窦得知消息后,立即在北福山召开紧急会议,研究对策。会上
多数人主张避敌主力,暂时转移,窦来庚主张抵抗。他命令部队坚守阵地,与日
军决一死战。七月十九日凌晨,日伪军分多路向窦部发起进攻,十七旅因兵力、
武器与敌悬殊,节节失利,先退至福山、八埠顶一带,后退到邬家官庄。激战到
下午4点, 2000多人的十七旅只剩不足百人,窦亦中弹负伤。他誓死不当俘虏,
自戕而死,时年42岁。
王宇坤
王宇坤(1917~1943),亦名王德元,化名于一、于毅,临朐县石家河乡瑞
庄人。 出生于农民家庭,9岁上学,品学兼优。1935年入济南乡村师范学习,节
衣缩食购买进步书刊,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
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受党的派遣,返回家乡,以教学为掩护,开展党的工作。他
向学生灌输革命思想,教唱抗日歌曲,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
1938年,中共临朐县委在王宇坤家中成立,王任县委委员。同年冬,到八路
军鲁东抗日游击队第八支队政治部工作。 1939年5月, 调清河特委工作, 任长
(山)、桓(台)、益(都)、临(淄)4县边区县委委员;9月任县委宣传部长。
在此期间,他坚持对敌斗争,工作认真负责,作风艰苦朴素,密切联系群众,在
同志中享有很高的威望。
1941年1月, 他任清河区清西地委宣传部长。次年秋,调任清河区党委宣传
部宣传处长。 1943年4月,任清河区党委宣传部教育科(处)长。同年冬,在广
北渤海滩对日军反“扫荡”战斗中,壮烈牺牲,年仅26岁。
张琳
张琳(1908~1944),字华芳,一字玉林,临朐县柳山镇南马庄人。幼年丧
父,事母至孝。擅长文学,并善诗画书法。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因参加学
生运动,曾遭反动军警追捕,幸学友营救脱险。1933年在北京读大学时,因家贫,
仅靠课余时间撰稿作画所得稿费和学友资助维持学业, 备尝艰辛而勤学不辍。
1936年大学毕业, 获文学士学位。先后在山东省文登、栖霞两县中学任教,著
有《魏晋南北朝文学概论》、《诗词格律浅说》、《中学语法讲义》等书稿,后
因战乱,散失无遗。
“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暴发。张琳弃教回家,参与当地抗日斗争,应
聘任国民党山东省保安第十七旅第二团政治处主任。其间曾主编《醒众》周刊,
著文作画, 宣传抗日救国。1939年4月,任国民党山东省政府秘书处秘书。不久
被派遣去重庆,负责向大后方报道山东战况。在重庆,他目睹国民党政府政治腐
败,消极抗日,半年后即愤然返鲁,辞职回家,拒绝再在国民党内任职。继因忧
愤操劳,患结核病,竟至卧床不起。当时,友人劝其去医疗条件较好的日伪统治
区治疗,他婉言谢绝,且拒收国民党官员给予的生活接济。他病中仍念念不忘国
难,弥留时曾作诗云:“病里难过春与秋,何堪国难共家愁;年来豪气消磨尽,
空向丹青作俚讴。”1944年,在原籍病逝。
刘仞千
刘仞千(1889~1945),原名子鸿,字仞千,临朐县七贤乡蒋家河村人。青
年时从族兄开药铺,中年继续求学,毕业于上海政法学院。任浙江省钱塘县帮审
时,因秉公理案,触及当地权贵,为保身弃官返里。后任临朐县立高等小学国文
教员、县府第五科科员。
民国初年,刘仞千倡办朐阳诗社。1933年,奉命总纂《临朐续志》。仞千参
考旧志,请教名人,确定篇目体例,付印公布,征求意见,以求最佳方案。刘依
靠各区采访员20余人通力合作,苦心采撰,仅用4个月,全志告竣。志书为图5、
记2、 表3、略11、列传2,共10余万言。该志体例有突破,篇目有发展,记述食
货、选举、方言等颇详,对后世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1942年春,国民党山东省政府召开抗日阵亡将士追悼大会,责成各县呈送挽
联,国民党临朐县政府曾请多人撰写,皆不如意,后由刘仞千一挥而就,词为:
“炮雨弹烟人世已经留壮迹,凄风苦泪香花合共吊英灵。”1945年,刘仞千在原
籍病故。
马云彩
马云彩(1883~1946),字端五,临朐镇南关村人。一生热心教育。民国初
年,倡导创办临朐县第一所平民女子小学(后改为临朐第二小学),并对家庭贫
寒者予以资助。同时倡办“露天学校”和“午班”,以期使更多贫家子弟入学。
当时城里的6处学校曾联合赠给他“宏我知能”匾额。
“九一八”事变后,马云彩带领学生和部分青年组成讲演团,在县城、营子、
冶源、纸坊等集市和附近村庄发动抵制日货,宣传抗日救国。
1937年,在临朐城里大寺小学任教时,因受排挤而失业。后毅然自筹资金,
于临朐城里马状元读书处创办小学,招收贫苦子女就读,自己任教,不取报酬。
教学间隙,行医施药,为创办教育和为民众治病,家中田产大部分卖掉。马云彩
乐于助人,困危者相求,无不慷慨相助。民众送他“乐善好施”挂屏和“济世活
人”匾额。马一生清贫,1946年秋病逝。
姜金礼
姜金礼(1908~1947),女,临朐县杨善乡石灰窑子村人。家素贫,20岁时
丈夫去世,独自抚养一子,艰难度日。1938年日军侵占临朐后,唯一的儿子被抓
去当劳工。
1939年,驻五井一带的八路军山东纵队一支队和中共临朐县委派出工作队深
入农村组织发动群众,姜金礼接受革命思想,被选为村妇救会长。此后,她积极
配合工作队,走门串户做群众思想工作,带领妇女做鞋、磨面、支援前线。
1946年7月, 姜金礼加入中国共产党。12月,为及时动员群众组织担架队、
小车队支援前线,面对艰苦环境,她自荐并经方山区领导批准任本村村长。姜金
礼不怕讥讽,积极工作,召开村民大会,发动积极分子带头报名支前,组成了石
灰窑子村第一批支前担架队。随后,又组织妇救会、识字班慰问民工家属,组织
劳力为军工烈属代耕代种,全村支前工作甚为出色。
1947年春,姜金礼带领群众积极开展减租减息和土地改革运动,石灰窑子村
成为方山区的先进村。临朐战役前夕,反动分子兴风作浪,姜金礼镇定自若,置
恐吓、谣言于不顾,努力稳定民心。临朐战役期间,姜组织担架队、小车队,运
送伤员弹药,带领妇女给解放军烧水做饭。人民解放军转移后,形势恶化,她不
顾个人安危,掩藏枪支弹药等军用物品,两次越过还乡团的封锁线,到傅家峪村
寻找党组织传送情报。
1947年夏历七月,姜金礼被还乡团抓去。还乡团分子妄图从她口中得到有关
共产党组织和掩藏的枪支弹药情况,先是利诱欺骗,继则以坐老虎凳、灌辣椒水、
刺刀捅等酷刑加以折磨。姜金礼视死如归,痛骂还乡团,最后遭还乡团杀害。
同年,家乡二次解放。夏历九月七日,县委、县政府责成方山区委、区政府,
在马家庄召开“姜金礼烈士追悼大会”(时石灰窑子村属方山区),表彰其英雄
事迹,并举行隆重的迁葬仪式。
苏大娘
苏大娘(1897~1947),临朐县白塔乡王家沟人。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早
年丧夫,中年丧子。儿媳改嫁后,苏大娘膝下留有两个孙子,三口之家,寡奶弱
孙, 仅种1亩薄地,生活难以糊口,伪保长逼粮,又将其打成瘸子。从此,她只
得携孙讨饭度日。1944年10月王家沟解放后,苏大娘积极参加反奸诉苦、减租减
息运动,被选为村妇救会长。1946年,国民党对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为保卫胜
利果实,她带头送16岁的长孙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并积极带领妇女碾米、磨面、
做军鞋,支援前线。
1947年7月, 临朐形势恶化,苏大娘被还乡团抓去,吊在树上,严刑拷打,
百般折磨,最后被活埋。同年,华东野战军某部战略转移归来,群众将她的尸体
从泥土里扒出, 装殓入棺,重新埋葬。9月,中共昌乐县委(当时王家沟一带属
昌乐县辖)在该村为苏大娘召开追悼大会,县委书记赵西林主持,授予她革命烈
士称号。追认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号召群众学习她坚贞不屈的革命斗争精神。
刘秀英
刘秀英(1930~1947),女,临朐县杨善乡南杨善村人。1945年家乡解放后,
被村里选为妇女识字班班长。 1947年7月,临朐战役后,人民解放军实行战略转
移, 刘秀英接受收藏武器、文件的任务。夜里,她把7支步枪分藏在麦糠囤和水
井里。之后,携其弟冒雨到村外观察动静。天亮后返回家中,被还乡团头子刘兴
起等抓去,吊在村外枣树上拷打,逼问其所藏枪支、文件,刘秀英拒不回答,还
乡团将其押至临朐城。同年9月9日,还乡团把她吊在梁上,百般摧残拷问,刘秀
英昏死数次,对枪支、文件始终一字未吐。第二天还乡团将其填入文庙井内,秀
英时年仅17岁。
高俊之
高俊之(1901~1948),原名高同曾,字湘生,临朐县杨善乡小高家庄人。
青年时期就读于临朐县师范讲习所,毕业后从事教育工作。1938年秋加入中国共
产党,以教员的合法身份从事党的地下活动。 其长子高存林(原名高传典) ,
16岁即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家乡组织读书会,宣传抗日救国。1939年春,高俊之
支持高存林参加革命队伍。存林入伍后,进山东军政干部学校学习,结业后分配
到八路军山东纵队直属青年营任文化教员,1941年在抗日战争中牺牲。1939年秋
末,高俊之参加中共临朐县委在朱家坡村举办的党员训练班,受训结束后毅然弃
教从戎,先后在中共鲁中二地委抗敌报社、二地委敌工部和二军分区政治部工作。
1943年被评为模范工作者。1945年下半年调鲁中军区第九师政治部任联络干事;
翌年,又调至华东野战军第八纵队二十三师兵站任政治协理员。在任职期间,组
织上曾批准他享受保健待遇,但他坚持与干部战士一样生活。
1947年秋,高俊之随军开赴河南。次年初,为加强地方武装力量,组织将他
由野战部队派至西华县大队,任副政委。1948年春,他奉命率领县大队二连去商
水征集军粮,返回途中同国民党便衣侦察营遭遇。高俊之临危不惧,指挥部队与
敌搏斗,终因寡不敌众,激战中壮烈牺牲。时年47岁。
高奋
高奋(1919~1956),原名高启节,临朐县赵家楼村人。出身农民家庭,受
过小学教育。少年时期受老师郭景宪(参加过北伐革命军)反帝反封建思想影响
较深,后得到族兄高启云的教育,并经其介绍于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县
内最早的共产党支部书记,是临朐革命工作的开拓者和人民政权的奠基人之一。
高奋一生矢志革命,十几岁时即在家乡创办青年识字班夜校,发动群众伐地
主的树,收地主的庄稼,救济贫民。“七·七”事变后,他经常以推盐为名奔走
于寿光、 益都、临朐之间,了解抗日救亡形势,寻找党的组织。1938年1月,日
军侵占临朐。 3月,他带领数十名青年到益都参加八路军,战斗在胶济线南北,
抗击日军。
1938年12月,高奋带领部分战士返回临朐开辟抗日根据地,参加临朐县独立
团(后改编为独立营),任中共临朐县委委员、军事部长、独立团七连指导员。
他带领部队转战临朐、临淄、博山一带,开展抗日斗争。1939年10月,率独立营
配合山东纵队第一支队,参加了五井战斗。1940年夏,日、伪军进行“扫荡”和
“强化治安”,临朐形势恶化,党政机关转移至沂南。为使临朐根据地不致沦陷,
高奋受命率领20余名战士返回临朐,开展武装斗争。在日军重兵压境,难以立足,
又一度与上级失去联系的情况下,他率队果断地镇压了赵家庄的铁杆汉奸“憨蛋”,
击溃高家庄伪军班, 缴获其全部武器,打击了日伪嚣张气焰,初步立住脚跟。7
月,他在对敌战斗中负重伤。12月,身体尚未完全恢复健康,即奉命任益都县大
队教导员并代理中共临朐县委书记。1941年,日伪频繁“扫荡”,临朐被“蚕食”
将尽,加之县长冯少伯叛党投敌,带领日、伪军到处搜捕共产党员,环境十分艰
苦。高奋不顾身体的伤病,带领武工队转战于临朐、益都南部山区及昌乐境内,
一直坚持到1943年上半年。
1943年6月, 高奋带领临朐籍战士插回临朐,一面镇压敌人,打击伪政权,
一面恢复党的地下组织,发展地方武装。在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一支队的支援下,
解放临朐南部地区,先后建立龙山、九山、米山、峰山4个区地方政权。同年9月,
中共临朐县委改称中共临朐县工委,临朐县政府、临朐县大队相继成立,高奋任
工委书记兼县长、大队长。当时,临朐县正处“无人区”时期,瘟疫流行,饿殍
遍野,高奋领导全县党政军干部一面开辟解放区,一面组织医疗队防疫治病,组
织群众以工代赈、生产互助、重建家园。在战斗间隙,高奋经常光着肩膀、挽着
裤腿帮助群众拉犁、开荒、种地。还为孤寡老人挑水、煎药。
1943~1947年,他领导全县开展减租减息、土地改革运动,并亲自指挥地方
武装, 多次打退从昌乐入境的国民党反动武装, 保证了土改工作的顺利进行。
1947年,国民党重点进攻山东,临朐形势恶化, 中共鲁中三地委决定临朐的党、
政干部暂时转移。高奋主动要求留在临朐,他对地委领导说:“我是县长和县委
书记,不能扔下临朐人民不管!”经地委同意,他留下带领武工队同国民党还乡
团进行斗争,解放区群众相互传告“高县长没走”。他在险恶的环境里带领全县
人民浴血奋战,迎来临朐全境解放。
1948年3月, 高奋调到中共鲁中三地委任委员、财委副书记,为支援前线,
带病坚持工作。同年9月升任副专员。
1949年,他随军南下,任山东干部大队代理政委。途中病重,躺在担架上召
开会议, 坚持工作。1950年2月,任浙江省委纪律检查处处长,被选为省第一次
党代会代表。 1951年在上海华东医院治病期间, 帮助医护人员学习“三反”、
“五反” 文件,被称为“医生的医生”。1953年6月,调华东医院任党组书记兼
副院长,不久,又调任上海市机关党委书记。1955年冬,肝病复发,再次住院,
病危时。他向组织嘱托把自己的躯体交给医院解剖,供医学研究之用。高奋与疾
病作了顽强的斗争,终因医治无效于1956年病逝,年仅37岁。
向明
向明(1908~1969),原名巨同璞,字景山,又名巨任吾,临朐县盘阳乡北
博崖村人。自幼勤奋好学,1924年高小毕业后,曾考取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因筹
集学费不易,报到逾期而失学。在家务农期间,摆脱黑暗追求光明之志未减,曾
在墙上写诗言志:“男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岂须桑梓地,人生
处处是青山”,署名向明。
1925年春节后,向明只身去青岛谋生,在日本帝国主义和军阀张宗昌控制下
的青岛,他拉过大车,卖过“苦力”,当过肩挑小贩,饱受欺凌。1929年春,经
同学介绍,考试合格,被录用分配到青岛市枣园小学任教员。任教期间,向明争
取校方支持,办起“民众夜校”。向工人宣传革命思想。同时,得到邻校宋哥庄
小学校长张静源(共产党员) 的帮助教育。1931年4月经张介绍加入共青团,同
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2年2月,向明任中共沧口区委宣传委员,5月,组织
富士纱厂工人罢工, 遭到反动当局的通缉。8月,向明辗转至济南,被省委任命
为济南市委书记。
1933年2月27日, 向明与中共山东省委书记任作民、共青团山东省委代理书
记孙善师及省委举办的党员训练班学员等29人,被国民党山东省党部捕共队逮捕。
在狱中,他忍受各种酷刑,始终守口如瓶,未泄露自己的身份和党的组织情况,
还积极参加省委书记任作民领导的两次绝食斗争,最后法院依照所谓《危害民国
紧急治罪法》 ,判处向明、任作民等人7年徒刑,1934年11月被关进山东第一模
范监狱。此后,又相继转押至山东第三监狱滋阳分监、山东第三监狱(济南)、
武昌湖北反省院等处。向明多次进行绝食斗争,使狱方惶恐不安。在反省院关押
期间,正值抗日战争爆发,向明等要求无条件释放政治犯,参加抗日。当时,由
中国共产党倡导的、以第二次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经形成。当
局迫于无奈,于1937年9月将其释放。
获释后, 向明与王佃卿等4人经西安去云阳,后转山西临汾,由八路军办事
处介绍去北方局,向组织汇报了狱中斗争情况,并建议组织营救任作民。经组织
审查,恢复他们的组织关系,分配了工作。1937年11月,他被派到同蒲正太铁路
工委任山西省委代表; 1938年4月,去北方局工作;同年12月,任豫鄂边区党委
委员。 次年3月,任豫鄂边区党委书记。1939年11月,任豫苏区新四军游击队二
总队政委。 此后,至1943年5月,先后任豫皖苏区党委民运部长、副书记,苏中
四地委书记、军分区政委。
1943年6月, 向明调任盐阜地委书记,兼军分区政委、新四军八旅政委。当
时, 盐阜为华中区政治、军事、文化中心,周围日伪据点80多个,日伪军2万余
人,敌我斗争激烈。至1945年秋,盐阜地区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
1945年9月,向明任鲁中区党委书记兼军区政委。1946年6月,国民党向鲁中
根据地大举进攻, 向明与其他负责同志一起,战斗在沂蒙山区。1947年1月,向
明又兼华东野战军八纵队政委。华东野战军参加的鲁南、莱芜、泰蒙、孟良崮战
役,以及进军河南,攻克开封,他都参与了领导和指挥。
1948年2月, 向明调任胶东区党委书记兼军区政委。此后,他相继领导并参
与了接管青岛的准备工作和进驻青岛后的恢复工作。
1949年3月, 中共山东分局成立,向明任第二书记,后任代理书记,兼山东
省政府副主席、省军区副政委等职。在任职期内,向明依靠党和群众,为山东经
济的恢复和社会主义革命,做出了很大成绩。
1954年,向明被认定参加了“高饶反党联盟”,身心受到极大折磨。1955年
5月, 调河北省委农村工作部。同年10月,以中共山东省委认定的所谓“以向明
为首的反党宗派集团” 的罪名,对他隔离审查长达7年之久,1963年始得甄别平
反。在遭受磨难期间,他矢志革命不悔,劳动学习,勤奋不已。“文化大革命”
开始后,他虽身陷冤狱,备受摧残,但仍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公正地为许多同
志的历史作证。1969年12月18日,终因受“四人帮”迫害,身患重病,贻误医治,
含冤去世。1977年,中共河北省委又错误地将其定为叛徒,开除党籍。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中共中央和河北省委复查,认为过去对他的认定
和处理都是错误的,实属错案。中共中央对向明一生的革命活动作出全面的、公
正的评价。1980年3月3日,在北京八宝山革命烈士公墓礼堂召开追悼大会,为向
明平反昭雪,恢复名誉,恢复党籍。
赵树槐
赵树槐(1906~1971),临朐县纸坊乡西朱堡村人。建国初期,任互助组长、
农业生产合作社主任。195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过大队党支部副书记,先后被
选为山东省第二、三、四届人代会代表。在长期生产实践中,苦心钻研黄烟栽培
和烘烤技术,被群众誉为“黄烟专家”。
1949年,西朱堡村的黄烟75%死于黑胫病(俗称腰烂病),他决心探索黑胫
病的防治办法。次年,从育苗开始,进行细心观察研究,发现黑胫病系由积水造
成。得出了“病从水上得”的初步结论。在烟苗移栽时,即采取起垄、开挖排水
沟等措施,结果黑胫病发病率下降。1951~1954年,赵树槐连续进行试验,效果
明显, 于是“治病先治水”的经验在全村推广。1954年发病率降至8.6%以下。
1964、1965年,中国科学院烟草研究所工作组在城关公社搞黄烟种植科学实验,
推广赵树槐防治黑胫病的经验。 据2.03万亩黄烟的调查,黑胫病的发病率降到5
%以下。
赵树槐对“青花病”、苗床后期烟苗“窜高”、“老秸”等烟病的防治和田
间管理、轮作换茬、烘烤等方面,都进行过研究,均取得成熟经验。1965年,西
朱堡村黄烟亩产达到240公斤,采用“先拿水后拿色”的烘烤法,烘烤时间缩短,
烤烟质量提高。
赵树槐的经验引起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并迅速推广。他先后到河南、云
南、河北、山西、辽宁等地传授经验。为推广其烘烤技术,全国黄烟烘烤学习班
曾在西朱堡举办;美国、阿尔巴尼亚等国的专家也来参观学习。1952年,他被评
为山东省烤烟劳动模范; 1960年, 中国农业科学院烟草研究所聘他为研究员;
1964年, 应邀担任《中国烟草》杂志社审定委员会委员。1966年3月,中国农业
科学院烟草研究所等有关单位编印了《大力推广赵树槐同志烤烟高产优质经验》、
《赵树槐同志烘烤金星6007烟叶的经验》、《赵树槐同志烤烟生产优质技术要点》
等书,发行全国。
1971年病故,终年65岁。
于杰
于杰(1917~1971),原名窦长祥,临朐县辛寨镇东黑洼村人。1934年毕业
于临朐文庙小学,同年8月入山东济南乡村师范读书。
次年,于杰在济南乡师参加“学联”(后改称为“民先”),积极投入抗日
反蒋运动。其间,国民党当局为打击和削弱进步力量, 曾一度将学校解散。 他
回到家乡,与高启芳(高启云)、孙蔚兰(孙毅民)等人一起,成立“读书会”。
在青年中宣传抗日救国道理。
1936年春,济南乡师复学。于杰返校后,经白学光、高启芳介绍、秘密加入
中国共产党,任党的小组长、支部书记。1937年,日军入侵山东后,他随校流亡
鲁西。同年11月回到家乡,在县城小学以教书作掩护,发展党的组织,开展抗日
救亡运动。
1938年9月,根据中共鲁东南特委书记景晓村指示,建立中共临朐县委员会,
于杰被推举为第一任县委书记。此后,他带领县委,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
发展壮大党的组织,组建了地方抗日武装——临朐独立团。
1939年2月, 于杰调中共山东分局党校学习,后留校任民运科长、组织科长
等职。1941年10月,调任鲁中区党委蒙山工委书记。后任泰宁县委书记,鲁中区
党委组织部科长。
1945年12月,于杰调往东北地区工作,先后任东北局土改工作团团长,东北
局组织部组织科科长、组织处长,黑龙江省副省长兼农村工作部部长,中共黑龙
江省委书记处候补书记、书记等职。1971年10月22日在北京逝世。
冯兰洲
冯兰洲(1903~1972),临朐县蒋峪镇田峪口村人,中国当代寄生虫学家、
医学专家。1920年考入山东齐鲁大学医学院。毕业后,任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
大学医学院寄生物学系教授。建国后,担任中国协和医学院寄生物学系教授,中
国医学科学院寄生虫病研究所所长,中国医科大学寄生虫学教授,并当选为中国
科学院生物学学部委员,1957年获中国科学院科学奖三等奖。
冯兰洲毕生从事医学寄生虫的科研及教学工作,对我国疟疾和丝虫病的主要
传播媒介——蚊虫区系分布的调查加以系统整理。对中华白蛉在传染黑热病方面
的作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为我国大规模防治五大寄生虫病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
据。他还细致地研究了中药南瓜籽及槟榔的驱绦虫作用。
冯兰洲主要著作有《中国血丝虫病之分布及其传染法》、《马来及班氏微丝
蚴形态比较》、《中国蚊虫名录》、《通过白蛉将狗的黑热病传给地鼠的研究》、
《用南瓜籽与槟榔合并治疗绦虫之研究》、《中华按蚊传染马来丝虫的进一步研
究》等,主编了《中国蚊虫描述汇编》、《寄生虫病学》等,为发展祖国医学作
出可贵的贡献。
1972年1月29日在北京病逝。
张玉英
张玉英(1912~1973),女,临朐县冶源东村人。1938年,为抗日救国,张
玉英支持丈夫离家投身革命,独自上顾婆母,下带女儿,艰苦度日。日军占领冶
源后,烧杀掳掠,她未满周岁的小女儿被伪军逼粮时从怀中夺去摔死,自己也曾
受过伪军的酷刑,身上留下累累伤痕。
抗日战争时期,张玉英从事党的地下交通工作。她经常以赶马站集卖破烂为
掩护,奔波于临朐县与沂水县之间,为领导机关传送情报。1945年春,为瓦解盘
踞在冶源的伪军,张玉英冒着危险,设法将县委书记高奋交给的宣传品投进伪军
岗楼。冶源解放后,张玉英担任村妇救会长,发动妇女成立识字班,带头反奸诉
苦,动员参军,碾米、磨面、做军鞋,支援前线。1946年,解放区土改工作开始,
她担任村土改领导小组组长,工作成绩显著,被区委授予“土改模范”称号。次
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建国后,张玉英被选为县人民代表,先后担任过村妇女主任、农业合作社副
主任、大队党支部副书记等职。20余年奔走操劳,工作之余坚持参加劳动,并以
切身经历向年轻一代进行革命传统教育。1960年,出席山东省妇女建设社会主义
积极分子代表大会。1973年病逝,终年61岁。
冯鸣九
冯鸣九(1893~1974),名鹤年,字鸣九,临朐县冶源镇泉庄村人。出生于
世医之家,祖父冯谦,父冯清云,医术皆称誉乡里。鸣九5岁入私塾,至13岁时,
其祖父聘请邻村当地名中医秦宝泰为家庭教师,专教鸣九攻读医学。秦严督勤教
5年, 鸣九学完《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汤
头歌诀》、《医宗金鉴》等著作,并能熟读成诵,融会贯通,遂在父侧侍诊,至
18岁能独立工作。后去沈阳、天津等地寻师深造,因家资匮乏,两年后归里,在
家行医。
1935年,鸣九受聘于益都一家药店为坐堂医生。日军入侵益都后,被迫回乡。
1942年,临朐成了“无人区”,他携儿带女逃荒去东北。1944年,家乡解放,遂
返回故乡继续行医。1948年,南流民众药社成立,他应邀参加。因工作积极,医
术高明,1954年被推荐入省中医研究班学习,结业后派到省中医院任内科主任,
1962年升任副院长。在此期间,他辛勤工作,成绩显著,曾被选为济南市人民代
表、省政协委员、省中医协会理事等。
鸣九治学严谨,既遵古又纳今,不墨守成规。对于内、妇、儿诸科颇有研究,
疑难重症,往往一经其手,立即回春。对就诊者,不论贫富贵贱,重病轻恙,都
细心诊断。晚年病势沉重,整日卧床,有求诊者,则口授处方,从不推辞。患者
赠以“今之华佗”、“人民的好医生”、“再生父母”等匾额。
鸣九一生带徒传授技艺,为中医界培养了一批骨干。并著有《伤寒瘟病歌词》、
《四季病的辩证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治疗》、《中风探源》等。他一生
治病救人的宝贵经验,由其学生整理成《冯鸣九医案选》一书。
“文化大革命” 期间, 冯鸣九被当作“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抄家批
斗,随即卧病不起。1974年3月与世长辞。
巨佩之
巨佩之(1903~1975),原名巨同珊,临朐县盘阳乡北博崖村人。1925年省
立第四师范毕业后,曾先后在临朐县、新泰县、青岛市及河南新华县等地任小学
教员、 校长。1932年5月,在青岛因参加“赤色互济会”(共产党的外围群众组
织) 而被捕。1939年8月参加革命工作。次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2月,
担任豫皖边区永城县人民政府教育科长。1941年5月至1946年1月,在淮北行政公
署任职。1946年2月,任鲁中三专署秘书;同年11月,任临朐县政府司法科科长。
期间,因支前工作成绩显著,荣立一等功,受到鲁中三军分区支前司令部的嘉奖。
1949年3月, 巨佩之担任临朐县政府县长,时值临朐解放不久,疮痍满目,
百业待兴。 在3年多的任职期间,他领导县政府与全县人民,在结束土改的基础
上,恢复发展生产,兴修老龙湾引泉工程,增加烤烟种植面积,推广桑蚕良种。
为加强治安管理和反对社会丑恶现象,他亲自起草或具名发布过“为严禁赌博事”、
“为禁止束缚妇女虐待妇女事”、“为禁种大烟事”等布告和通令。同时,大力
发展教育,除千方百计创办学校,组织学龄儿童入学外,还大办冬学和识字班,
开展扫盲运动。
1952年8月, 巨佩之调昌潍专员公署任民政科长。1956年起,先后担任山东
省人民委员会办公厅政法办公室副主任、省人委办公厅办公室主任、省文史馆副
馆长等职。
“文化大革命”时期,曾多次被揪斗、抄家,身心受到严重摧残,于1975年
6月30日含冤去世。 打倒“四人帮”后,中共山东省委于1980年为其平反昭雪,
恢复名誉。1985年,临朐县人民政府将他的骨灰由济南接回,安放于朐山前革命
烈士陵园。
冯相德
冯相德(1926~1979),临朐县五井镇五井东村人,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
6岁父母双亡,仅读过2年书。14岁随叔父逃荒去东北,在资本家的工厂里学木工。
1952年返回家乡,1954年参加工作。1972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8~1979年,
一直在临朐县木器厂工作,为该厂的机械化生产贡献出全部心血,曾多次出席省、
地区劳模会和先进工作(生产)者代表会。
冯相德初调入县木器厂时,该厂生产靠手工操作,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
1964年,他组织木工机械革新小组,因陋就简,土法上马,自行设计试制了一台
打铆机(方、圆铆两用)。继而试制成功压力刨,平板刨、严缝刨、全能锯等11
种革新工具,实现了生产半机械化,成为临朐县第一条木工生产半机械化流水作
业线。
1966年,他顶着“文化大革命”混乱形势的压力,同木器厂职工一起,克服
重重困难,不到两年,仅投资3万余元就先后制造成功了粗、细粉碎机、打浆机、
搅拌机、 顶压机、油压机、热压机等一整套纤维板生产设备。1969年2月,作为
全省第一条自行设计、制造、安装、调试的小型纤维板生产线投产,当年产纤维
板200吨。1972年后,又带领职工自制千吨油压机、大型热压机各1台,使年生产
能力达到2千吨。
1973年后,冯相德历任厂党支部委员、工业局党委委员、县总工会委员、县
革命委员会委员、厂党支部副书记、厂长等职务。工作虽忙,但仍坚持顶岗带班,
时刻不忘技术革新,以期提高经济效益。1977年后,在他胃病日趋严重的情况下,
仍坚持下车间劳动。1979年病故。
王智深
王智深(1929~1980),临朐县桲林乡殷家庄人,1950年毕业于山东农学院
水利系水利专修科。此后历任福山一等水文站站长、山东省水文总站工程师、水
情科科长、水文总站主任等职。先后被推选为中国水利学会水文专业委员会委员、
山东海洋湖沼学会理事及《山东水利科技》编委。从事水文工作30余年,为山东
等地的水文测报及研究工作做出了贡献。
1955年前,王智深在福山水文站担任站长期间,曾使该站成为全省先进站。
1969年10月,为研究渤海湾河口淤积规律,带领20多人到渤海湾各河口进行潮汐
泥沙测验。临时租用木拖船为食宿之所,率众同舟共济,20天内完成任务,为河
口治理提供了宝贵资料。1970年汛后,为在丁字湾建设大型潮汐发电站,省水利
局和青岛海洋研究所组织人员进行全潮测验和海湾调查,由王智深全面负责。海
湾风急浪大,测船颠簸不平,多数人晕船呕吐,饮食难进。王智深经常到船上和
大家一块操作,并代替晕船者值班,终于共同完成测验任务,写出《丁字湾潮汐
水文泥沙分析报告》和《丁字湾水文调查报告》等很有价值的资料。
王智深担任领导工作多年,学习刻苦,工作认真,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出
发时往返火车站,都是乘公共汽车,不用小车接送;分配住房,把好的让给别人;
生活艰苦朴素。1980年10月,因心脏病恶化,医治无效,与世长辞。
杜吉甫
杜吉甫(1906~1981),原名杜祥庆,临朐县杨善乡福山集村人。1925年于
济南正谊中学毕业后,入山东省武术传习所受业。在济南求学期间,曾加入学生
联合会,参加过声援“一二·九”运动的游行和抵制日货等活动。后在寿张县和
临朐县任中、小学教员。1937年,日军入侵山东。1938年3月,杜吉甫弃文从武,
带领家乡附近的青年到夏家台子村集合,参与组建了临朐县人民抗敌自卫军。不
久,自卫军与益都县的抗日军队会合,编为八路军鲁东抗日游击队第十支队,杜
任七中队队长。 同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入山东抗日军政大学第一分校
高干训练班学习,此后在部队历任连长、作战参谋、营长、团参谋主任、团参谋
长、副大队长、鞍山市兵役局局长等职。军旅生涯20余年,1955年授中校军衔。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杜吉甫南征北战,驰骋疆场,先后参加过张许、利津
城、清水泊、商河、山海关、长春、四平等多次战斗战役,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
业作出了贡献。
杜吉甫堂叔兄弟10余人, 大多受其影响而走向革命,其中有5人在战争年代
加入中国共产党。其胞弟杜焕(原名杜祺庆) , 1938年入党后曾任福山集村第
一任党支部书记,1941年与叔兄弟杜善庆(中共党员)同时被叛徒抓去益都杀害,
堂叔兄弟杜宝庆(中共党员),1941年被汉奸杀害于益都县赵疃村。
1959年4月, 杜吉甫转地方工作,先后任旅大市民政局副局长、旅大市人委
视察室视察员和旅大市政协委员等职, 始终保持艰苦朴素、 廉洁奉公的作风。
“文化大革命”中遭受过不公正对待,但他一直坚信党的领导,热爱社会主义,
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文化大革命”后,他虽年老体弱,仍然坚持学习,
关心国家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1981年2月13日病逝。
孙布
孙布(1919~1984),曾用名孙相国,临朐县杨善乡孙家小崔人。1936年10
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自1938年参加临朐县独立团起,至1947年9月,先后任临朐
县独立营特派员、八路军山东纵队一支队三团连指导员、泰南地委武工队分队长、
临朐县武工队指导员、纸坊区长、营子区长等职。
孙布在临朐工作期间,正值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战事频繁。他为开辟
解放区、维护社会治安秩序做出了很大贡献。1944年春,孙布奉命率县武工队员
抓捕伪军尉官级“舌头” ,7天抓获4人。在抓捕1名尉官级司务长时,他与高凌
峰两人夜闯伪军据点,不费一枪一弹,连同伪军32人一并抓获,受到八路军沂山
支队钱钧司令员的勉励嘉奖。同年夏,孙布率县武工队协同鲁中部队歼灭驻纸坊
的伪警备队,拔掉伪警察所。为扩大抗日力量,孙布带领武工队员先后教育改造
伪镇长、伪乡长、伪保长各1人,纳降伪军130多人。多次召开伪乡、保长会议,
令其优待抗日家属、 贡献枪支弹药、传递《大众日报》等。1946年4月,孙布根
据县委指示,组成3人侦察小组,5次夜入国民党占领区,侦察情况,后亲率营子
区中队作向导,配合鲁中军区的两个连,消灭了盘踞在杜家台子的国民党临朐县
保安警察大队三中队近90人。
1947年9月以后,孙布先后被调到中共昌乐县委敌工部、野战军某师军政处、
福建省高级人民法院刑庭、 福建省公安厅劳改局等单位担任领导工作。1984年5
月15日病逝。
于超
于超(1916~1984),原名崔金坡,又名于好德,临朐县七贤乡崔家河人,
从小即受到家庭的良好教育和父亲崔端甫进步思想的熏陶。
于超青年时期就读于济南乡村师范。时值“一二·九”爱国学生运动发生,
他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后担任过小学教员。1937年12月,参加共产党领导的
民众抗日救亡团工作。次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共临朐县委秘书、委员、
宣传部长、鲁中区委党校秘书、区党委组织部干事、博莱县委组织部长、益都县
委书记、中共沂山地委秘书主任、宣传部长、华东大学干部科长兼党总支书记等
职。 建国后,任中共山东分局组织部组织科副科长、党员管理处处长。1952年6
月,调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办公厅,先后任专员、处长、主任、民委委员、党组
成员等职。
于超参加革命近50年,作风正派,廉洁奉公。“文化大革命”期间,身心受
到摧残。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身患重病仍坚持工作。1983年离休后,以顽强
的毅力同疾病作斗争,积极参加离休干部的各项活动,带病为曾经工作过的地方
提供资料,修改史稿。1984年8月9日在北京病逝。
宋法钧
宋法钧(1910~1985),临朐县九山镇宋王庄村人。1943年家乡解放后,担
任村农救会长,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5年任村长,1953年后,任初级农业生
产合作社和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社长、主任。1959年任宋王庄生产大队党总支书
记、公社林场场长、公社党委委员。1962年后,相继担任大队党支部委员、民政
主任,直至1980年。
宋法钧的家乡,山高沟多,适宜造林。1951年,在政府的扶持帮助下,宋法
钧和宋法言(原村林业队队长)等村干部带领宋王庄群众,在团圆顶、大崮、蒋
良墓后崖等荒山荒沟, 植树造林,当年栽植黑松林400亩,成活率达98%。1954
年成立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后,组织80多人的造林专业队,到附近山上挖鱼鳞穴、
闸山沟,开展大规模植树活动。1956、1959年,宋法钧两次赴京出席全国先进集
体和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国务院两次授予宋王庄植树造林先进单位称号。1959年,
国家林业部奖给宋王庄汽车1部, 林业部、省林业厅的领导人陪同苏联专家邦达
连柯到宋王庄参观万亩黑松林。同年,在山东省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代表大会
上,宋法钧被授予林业劳动模范称号。此后,他曾多次参加省、地、县召开的先
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代表大会,受到各级领导的赞扬。
1985年,宋法钧因病去世。
张怀亮
张怀亮(1915~1988) ,临朐县纸坊乡柳家圈村人。8岁丧母后,讨过饭、
放过牛。1924年随父闯关东,父病故后,因走投无路,投东北军张学良部当兵,
“九·一八”事变后随军转到陕西。1935年11月在陕北苏区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1937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在部队历任司药、外科医生、卫生所长、团卫生队
队长、旅卫生处处长、热河军区卫生部部长、防空军卫生部部长、军事医学科学
院顾问等职。
张怀亮参加革命后,历经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参与过数十
次战场救护。当时部队分散、环境艰苦、经费匮乏,张怀亮克服困难,注重医疗
卫生队伍的建设,并积极组建卫生所、卫生队、卫生部和野战医院,组织医务人
员自采中草药,自制医疗器械,自己动手修建病房,为所属部队医疗防疫任务的
完成多有贡献。
1953年,进第一军医大学干部班深造,学习成绩优良,荣立三等功。毕业后
分配到军事医学科学院担任科研系、研究所的领导工作。期间,他与全体科技人
员一起,先后完成16项科研成果的研究定型工作,其中叔胺型胆碱酯酶重活化剂
的科研成果,获国家发明二等奖。
1988年4月19日因患癌症在北京病逝。
高启云
高启云(1914~1988),又名高启芳,临朐县杨善乡赵家楼村人。中国共产
党临朐县地方组织的创建者之一,山东省政界著名人物。
1935年, 高启云入济南乡村师范学校就读,次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
学校党支部书记。他利用寒、暑假回家联络进步青年,成立青年读书会,以学文
化、珠算为名,秘密学习进步书刊,传播马列主义,发展党的组织。先后介绍高
奋等人加入中国共产党, 并与孙毅民一起组建了临朐县最早的党支部, 播下了
革命的火种。 1938年12月,高启云参与组建抗日武装临朐独立团,并任政治部
主任(后改任政委) ,将临朐革命斗争汇入全国抗日洪流。193 9年夏,高启云
受党的委派到郓城一带发展党的组织,筹建人民武装,开展抗日工作。曾任中共
郓城中心县委书记,泰山地委宣传部长,泰安、莱芜县委书记等职。他奔波于鲁
西平原,组织抗日军民反“蚕食”、反“扫荡”,进行艰苦卓绝的抗日斗争,为
巩固和发展鲁西抗日根据地做出重要贡献。
建国后,高启云历任中共济南市委副书记、书记、山东省人委秘书长、省计
划委员会主任、省经济委员会主任、副省长、中共淄博市委第一书记、省科委主
任、中共山东省委书记等职,从事重要领导工作达数十年之久。
高启云长期分管全省的经济和科技工作,经常深入基层,善于发现总结推广
经验。他外朴内秀,大度包容,不随波逐流,不诿过于人。1954年,他曾因“向
明事件”的牵连受到错误处理,但仍以党的事业为重,在1957年“反右”斗争期
间,他力排各种干扰,保护了许多好同志。1958年“大跃进”时期,高启云面对
工业生产脱离实际的高指标,有理有据地说服了一些人,减少了浮夸风所造成的
损失。在60年代初期的调整中,他提出“要依据山东的实际,统筹规划,区别对
待,保住重点,以利发展”的方案,被省委采纳。“文化大革命”中,他受到林
彪、“四人帮”的残酷迫害,但仍千方百计保护过一些老干部。1978年,中共十
一届三中全会后,高启云分管全省工交工作,提出了解决经济比例失调,调整行
业、企业、产品结构,以保证经济健康发展的措施。山东“五小”(小水泥、小
钢铁、小煤窑、小化肥、小五金)企业的发展,淄博陶瓷业的振兴,全省农村沼
气事业的推广等等,也都倾注着他的大量心血。
高启云一生从政,同时又是一位博学多才的文化名人。他善诗、善画,尤以
书法著名。他的书法以颜、柳为宗,吸取汉魏晋唐诸家之长,下笔严正,气势开
张,自成风格。他被选为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理事、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顾问、
山东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山东老年书法研究会会长。其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展览,
并流传海外。
1983年,高启云响应中共中央改革干部制度的号召,主动从领导岗位上退下
来,以利培养年轻干部,同年离休。1988年病逝于济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