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卫生防疫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7&A=3&rec=191&run=13

第一节 爱国卫生
1952年春,县成立防疫委员会,各区村建立相应的组织。为粉碎侵朝美军的
细菌战,防疫委员会组织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利用广播、黑板报、宣传栏、幻灯
等多种形式,宣传防空知识和灭菌方法。部分村庄建立大扫除日制度,村村整修
街道,清除垃圾,水井加盖,填平污水沟。县内卫生面貌初步改观。下半年,防
疫委员会改称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简称“爱委会”)。
1956年,县内开展以除“四害”(苍蝇、蚊子、老鼠、麻雀,1960年将麻雀
改为臭虫)为中心内容的卫生运动。1958年,开展以“五洁”(街道、院子、厨
房、厕所、饮水清洁)“四无”(无苍蝇、蚊子、 老鼠、 麻雀)为内容的卫生
运动。机关、学校、农村、厂矿单位均建立定期检查评比制度。1960年春,群众
生活困难, 造成营养不良性水肿病,干瘦病人多达47598人。县组织各部门大力
抢救,采取建立临时性水肿病人疗养院、营养食堂等措施,使大多数病人得到康
复。当时建立的378处疗养院和319处营养食堂也随之撤销。
“文化大革命”期间,卫生制度被破坏,领导班子瘫痪,卫生工作管理混乱,
医务人员难以开展工作,致使传染病患病人数增多。
1976年后,各级“爱委会”充实人员,健全卫生制度,抓了“两管”(管水、
粪便)、“五改”(改厕所、炉灶、畜圈、环境、水井)为中心的农村卫生基本
建设。 仅1976年,即改水井1116眼,打手压水井604眼,改建了部分厕所。1982
年,开展以整修道路,狠抓治脏,改造环境为中心的卫生活动,城镇建立周末清
扫制度。1984年后,驻县城的机关,企、事业单位门前实行“三包”(包卫生、
绿化、秩序)门内“达标”(达到省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制定的各行各业卫生标
准)为内容的责任制,街道天天清扫。

第二节 传染病防治
一、疟疾防治
建国前,疟疾病在临朐经常暴发流行。1942年前后,全县发病人数占总人口
的50%以上。1944年,共产党领导的鲁中行署派遣医疗队来临朐设多处医疗点,
免费巡回医疗,控制了疟疾的发展。1945年8月, 疟疾又在县内蔓延,鲁中行署
卫生科长李龙九带领49人的医疗队来临朐, 县、区政府动员县内119名民间医生
帮助治病。1944~1945年,鲁中行署拨来医疗费14万余元(北海币)。1946年,
临朐县自制亚匹酸丸和中药“将军丸” 发放各地治疗疟疾。 至1946年底,在县
内南部和西部的7个区即治愈2.7万人,至1947年,流行性疟疾基本扑灭。
建国后,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多次组织力量进行普查,采取综合防治
措施,使发病率显著下降。 1960年防疫站训练公社医院抗疟人员20余名, 农村
保健员450名, 负责全县的疟疾查治工作。1962年为充实抗疟力量,分期分批培
训315名医生和380名保健员,建立层层抗疟网。1960~1963年,采用抗复发和预
防服药的办法防治疟疾。 1964年始, 对病人进行“休止期治疗”、“抗复发治
疗”、“现症病人的系统治疗”。1976年在疟防工作中,狠抓了组织、措施、技
术“三落实”,对现症病人进行登记。除药物防治以外,还发动群众处理污水,
用农药烟熏畜舍,消灭蚊虫。经过综合防治,疟疾发病率下降。1987年,全县无
疟疾病例发生。
二、黑热病防治
黑热病在临朐流行有近60年的历史。 据解放初期8个发病村的调查,在2792
人中,查出患者276人,死亡134人,发病率为9.8%,病死率为4.8%。1949年12
月,华东黑热病防治大队在专家王兆俊带领下,来临朐开展黑热病防治工作,这
是临朐县历史上第一次全民防治疾病。1950年全县普查时,以脾肿为依据,黑热
病流行率占全县总人口的7.6%, 10岁以下儿童患病者最多。华东黑热病防治大
队先在车家沟设立黑热病防治站,实行免费治疗,后又陆续在蒋峪、大关、九山、
纸坊等地设防治点。 为扩大防治力量, 华东黑热病防治大队来临朐后,即着手
培训地方医生,仅1950年即培训48人。经过1950~1951年的积极救治,县内基本
控制黑热病的流行趋势。
1953年1月, 县卫生科组织黑热病防治站,各区设立防治分站,共14处,分
站以下设25个防治小组。 全县形成较大规模的黑热病防治网。1956年起,每年5
月中、下旬,用药物灭杀白蛉子,切断黑热病传染途径。同年11月,山东省黑热
病防治所、昌潍地区防疫站、县卫生科共同组成“临朐县黑热病流行情况复查队”,
在临朐开展复查工作,历时40天,共复查38个乡,368村,32281户,153634人,
查出黑热病患者3人。全县发病率下降为0.19/万。至1 964年,黑热病在临朐绝
迹。自1950~1963年,全县治愈黑热病患者8559人。
三、麻风病防治
民国时期县内即有麻风病发生,但当时的政府不闻不问,致使一人生病殃及
全家受歧视,只得远离人群,孤苦终生。临朐解放后,党和人民政府把麻风病防
治工作列入议事日程。1955年夏,山东省卫生厅组织麻风病调查队来临朐对麻风
病进行逐村调查, 共发现病人729人。至1987年,全县先后对麻风病进行10次线
索调查,1次普查,3次重点调查,累计发现病人1281人。
1955年5月, 县成立麻风病防治小组,次年底,建麻风病防治站,设门诊医
疗组和社会防治组, 将病人登记造册。1958年9月,对麻风病采取“积极防治、
控制传染”的方针,实行“社办公助,生产养病相结合”的办法,在大关公社小
关村建起第一个麻风村,收容病人38人,继之在杨善公社傅家峪村“迁民倒村收
病人” ,共收容670人。1959年为便于对病人进行管理,撤销傅家峪麻风村,以
公社为单位,分别建立10处麻风村,共收容病人329人,占当时全县713名病人的
46.1%。从1969~1976年先后撤销10处麻风村,病员合并入蒋峪麻风村,共收容
224人。
1972年,县麻风病防治站改为皮肤病防治站(简称皮防站)。对麻风病的防
治,实行查、收、治、管、研的综合防治措施,以皮防站为主,组成社会防治网。
入麻风村的病人治疗由皮防站负责,散在病人由社会防治网人员负责送药治疗。
建立疫情报告制度, 皮防站定期巡回确诊。 为安排好麻风病人的生活,县成立
“麻风病管理委员会” ,政府除每年拨给麻风村万元(1980~1982年,每年3.5
万元以上)左右救济款外,还经常发给布匹、粮食等救济物资。至1987年底,全
县累计治愈病人790人,蒋峪麻风村只住有7名病人和21名治愈者。麻风病基本得
到控制。
四、结核病防治
1976年开始对肺结核病人进行线索调查,对全县肺结核病可疑病人进行胸透
检查。1978年,成立普查专业队,配30毫安X光机和发电机,设860个透视点,对
肺结核病进行全民普查, 至1980年, 共透视普查340369人,检出病人2293人。
1979年12月,县结核病防治所在冶源公社宋庄大队西山建成,从此在全县范围内
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结核病防治工作。 1982年5月,县结核病防治所开设专门门
诊和病房。 1984年后, 24处乡、镇配兼职防痨医生,20处乡、镇设防痨门诊,
1014个行政村固定了兼职乡村医生负责防治工作,形成三级防治网。1986年进行
全县肺结核流行病学抽样调查, 共设10个点,29个自然村,胸透15624人,患病
率2.3‰, 涂阳患病率0.38‰,基本摸清县内患病情况。至1987年底,全县累计
发现结核病人6477人,累计治愈4758人。
五、钩虫病防治
1954年,县卫生科组织医务人员在傅家庄子、孙家李召两村作钩虫病调查,
查出钩虫病患者157人。 次年,卫生科组织钩虫病防治小组,培训地方医生,开
展钩虫病防治工作,各区开设门诊治疗钩虫病。条件较差的地区,由县卫生院派
人协助组织巡回医疗。 1958年,县组织141人,下乡开展钩虫病普查,查出钩虫
病患者2417人, 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的比例是3∶1。 1959年,查出钩虫感染者
3842人。 1977年,县防疫站抽样调查4357人,查出钩虫病感染者414人,感染率
为9.5%。
六、天花防治
1914年,天花在县内流行,为害严重。安家沟(今属辛寨镇)宋姓一家死亡
4人。1920年,大沟村(今属白塔乡)天花流行,患儿40人,死亡38人。
建国后,人民政府号召“全民义务种植牛痘,三五年内消灭天花”。县卫生
科组织医务人员在全县人民中连年普种牛痘,天花病于1953年在临朐绝迹。
七、麻疹防治
麻疹是县内发病率较高的急性传染病之一。1932年,在柳山、白塔一带流行,
殃及40余村, 染病者死亡过半。建国后,县内部分地区流行过麻疹病。1952年2
月, 七区(今白塔乡一带)小儿麻疹流行,患者894人,发病严重的村庄,病人
占总人口的10%,经县卫生科组织力量抢救,制止了疫情蔓延。1962年前,主要
采取综合防治措施, 在易感人群中,煎服中药预防。1968年开始在部分公社对6
个月至12岁的儿童试用麻疹疫苗接种预防,以后逐步推广普及。1978年始,实行
计划免疫,麻疹发病率逐年下降。1987年,县内未发现麻疹病患者。

第三节 地方病防治
临朐县地方病有甲状腺肿、克山病、丝虫病、布氏杆菌病、流行性出血热等。
一、地方性甲状腺肿(简称地甲病)防治
地甲病为临朐县重点防治的地方病之一, 主要是因为饮食中缺碘而发病。
1956年,县卫生科组织有关人员在五井区的朱家庄、史家庄、庙子河、五井小学
等4个不同区域的村庄和单位进行调查, 查出地甲病患者391人。1960年3月,县
卫生局组织地方医生和卫校学生对临朐地甲病进行普查,实查人数420641人,地
甲病患者13468人。1966年3月,县组织工作队,对地甲病发病率较高的五井、寺
头、九山,鹿皋、冶源等公社进行全民普查,并分别对山区、丘陵、平原社队作
了抽查, 共检查191526人,查出地甲病人81255人。五井公社1966年全社发病率
高达47.2%。
1967年开始对五井、九山、寺头、鹿皋、冶源等公社供应碘盐,对地甲病进
行防治。此后,发病率逐年下降。1972年五井公社发病率下降到16.6%。1972年
4月, 各公社成立地甲病普查领导小组,组织以赤脚医生为主要力量的普查工作
队,共934人,划分为258个协作组,用22天时间对全县17处公社进行普查,共查
出地甲病人97789人,发病率14.6%。同年7月,实行全民供应碘盐防治地甲病。
1977年,临朐县再次普查,查出地甲病人23199人,发病率为3.3%。同年,
省防疫站和省供销社对临朐县碘盐防治地甲病的效果进行重点考核,调查尧山公
社杭山大队和嵩山公社瓮节大队后,认为防治效果很好。
1979年11月根据上级指示,按照新标准、新要求,对全县进行普查,至次年
5月结束,共查658660人,查出病人18575人,发病率为2.82%。1981年,临朐县
对地甲病防治情况进行抽查考核,并对碘盐的供应管理工作进行检查,这次抽查
考核18处公社的54个大队,实查54859人,占应查人数的96.54%,查出病人1245
人,发病率为2.27%。1982年,为进一步加强地甲病的防治,狠抓了碘盐的供应
工作。自1967~1987年,全县采用碘盐防治地甲病,共治愈10余万人,基本控制
了该病的发展。
二、克山病防治
克山病是一种以心肌损害为主的疾病, 病因未查明。1962年,蒋峪公社西
圈大队发病16人,死亡15人,病亡率高达94%。为了解临朐县克山病情况,国家
卫生部派郭可大、于维汉两位教授及两名流行病学大夫,偕同省立医院、青岛医
学院、 昌潍专署卫生部门共23人来临朐,临朐县配合卫生人员9人,组成32人的
调查队伍,对蒋峪公社西圈大队、陈家庄大队第一小队进行调查,发现患病人数
72人,死亡率占66.6%。自1962~1977年,共进行5次抽查和线索调查。1976年,
全县查出克山病患者56人,对病人用临朐县自制的中药丸“灭克宁”治疗。
1980年,开展较大规模的调查,不仅对原有病人全部复诊,并对摸底发现的
线索病人进行检查。 调查发现,县内仍有新发病人。次年7月,对发病较集中的
尧山、 白塔、七贤、蒋峪、九山等5处公社的45名病人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主
要用中药制成的“疗克丸”。10月,组织病人查体,多数病人症状好转。1982年,
重点抓了对62名克山病人的管理和治疗。 6月,在省、地业务部门帮助下,对45
名现症病人进行复查,发现治愈18人,临床治愈11人,好转的6人。至1987年底,
全县有现症病人30例,其中家庭病床8张。对家庭病床,县防疫站每月巡查一次,
乡、村医生每周巡查一次,定期送药治疗和观察病情。
三、丝虫病防治
1957年县卫生科组织人员在寺头区进行丝虫病调查,查出丝虫病患者123人。
1959年, 全县查出丝虫病患者4828人, 治疗3214人。1971年对感染率较高的南
部山区9处公社进行全民普查,查出丝虫病人2428人,感染率为1.22%。1974年,
检查17处公社732个大队, 实查503770人,检出丝虫病人3073人,感染率为0.61
%。 1976年, 对10处公社294个大队进行普查,查出丝虫病人253人,感染率为
0.13%。
历次查出的丝虫病患者,均服海群生治疗,效果好。1978年秋~1979年春,
先后对感染率较高的蒋峪、大关、白塔3处公社的5岁以上人群进行全民服药。
1979年,省寄生虫病研究所先后两次来临朐县对感染率较高的大关、蒋峪、
白塔、辛寨等公社进行防治考核。1981年5月,省分配临朐县3.7万人份丝虫病抽
查任务, 先后在寺头、嵩山、五井等公社共查37083人,均未发现丝虫病患者,
经过省、地多次考核验收,临朐县基本达到消灭丝虫病的标准(以自然村为单位、
阳性率低于1%)。
四、布氏杆菌病防治
布氏杆菌病多因接触病畜皮毛或用病畜乳肉而发病。 县内畜牧业较发达的
山丘地区发病较多。1962年,营子公社刘家河大队发现此病。因确诊较晚,延缓
了病人治疗时间。 后经中西医结合诊治,历年余,半数痊愈。次年7月,省、县
防疫站派人对刘家河进行调查。1963年11月,县防疫站组织布氏杆菌病调查组,
对县内羊群较多的可疑地区进行重点调查, 共查25个大队10482人,发现布氏杆
菌病患者30人,以营子公社发病最高,七贤公社亦有发生。19 77年5月,县防疫
站对60年代的布氏杆菌病区进行调查, 新发现病人5人。继续采用中西医结合方
法进行防治。1980年,县防疫站对该病又进行摸底,未发现新病人。近年来,县
内基本做到畜间无传播、人间无新发。
五、流行性出血热病防治
黑线姬鼠为该病主要传染源。1977年11月在大关公社于家旺发现首例病人,
抢救无效死亡。 1983年后,发病人数增多。1987年发病244人,死亡15人。对该
病防治,本着“预防为主”的方针,大力灭鼠,杜绝传染媒介,除常年开展群众
性灭鼠以外,每年至少组织两次大规模灭鼠活动。

第四节 职业病防治
1963年,临朐县制定“厂矿企业劳动卫生计划”,把防尘工作纳入生产计划。
1977年,县防疫站会同劳动局制定《临朐县防尘、防毒规划要点》,实施“二勤”
(勤扫、勤洗)、“二清”(环境、机器清洁)、“三扫”(上班前、中间休息、
下班后打扫)、“三湿”(原料、运输、加工要湿)、“五轻”(运、放、倒、
揪、扫要轻)、“三定”(定期测定、检查、复查)的工业卫生制度。
1978年,对县内45个厂矿进行尘毒监测调查,其中8个厂矿、290个作业点,
粉尘浓度超过国家标准。1980年对全县28个重点厂矿进行劳动卫生调查,71个扬
尘点中,超过国家标准的有59个,占83.1%。对19个厂矿40个有毒作业点,取样
检验,超过国家标准的占70%。
1982年对县属厂矿企业建立职业病档案后,每3年对矽尘作业工人进行1次查
体, 自1982年始,5年累计拍片2757人次。至1986年底,查出矽肺病患者52例。
对病人全部按山东省卫生厅的要求建立档案,给予治疗。
1985年,县卫生局、劳动局等部门对21个乡、镇厂矿40个粉尘点测定,粉尘
浓度合格点只有一个, 平均超国家标准99.19倍。劳动局、环保局、乡镇企业局
会同有关厂家制定了防护措施。同年,县防疫站对县直和乡、镇厂矿企业有害因
素作业点进行监测,监测率为32.6%。为加强劳动卫生监测,至1986年底,县内
先后购置粉尘采粉器等监测仪器6台。
1984年,全县从事放射工作的67人均建立健康档案,定期体检。至次年。全
县56台X光机全部安装防护装置。经查,合格率为64.5%。
1982年始,对农村加强防止农药中毒的宣传教育后,至1987年未发生生产性
农药中毒。 非生产性农药中毒人数, 1986年较1982年下降80.8%,死亡率下降
81.8%。

第五节 妇幼保健
一、新法接生
建国前, 接生靠“老娘婆” (助产婆)。她们不懂科学,不讲卫生,婴儿
“脐带风”死亡率约22%,产妇因大流血和感染败血症、子痫而造成死亡者时有
发生。
1950年,县内始有助产士,县卫生院设立妇幼卫生组,开始“改造、训练、
淘汰” 旧助产婆,组织她们学习新法接生。1952年,共训练改造旧产婆282人。
1953年,县妇幼保健站成立。次年,组织宣传队,利用图片、幻灯、人体模型等
举办展览,宣传新法接生。至1956年,全县9个区共培训新法接生员431人。
1958年, 受“左”的错误影响,一轰而起,全县建农村妇产院220处,设简
易产床909张。终因条件不足,1960年减为126处,产床418张。至1970年仅剩1处。
1968年后,部分大队配备女赤脚医生,由所在公社医院采取举办短期学习班、专
题讲座、 临床带训等方法, 使其懂得一般妇科病的诊断处理和新法接生知识。
1978年, 农村建妇幼卫生室540处,女赤脚医生发展到494人,接生员278人。女
赤脚医生中,60%的会查治一般妇女病,40%的会新法接生,有40人能处理一般
难产。 至1987年底,农村妇产院又恢复为6处,分别设在营子、五井、七贤、九
山4处乡、镇。自1982年后,新法接生率达到99%以上。
二、妇幼卫生保健
建国前,县内大多数妇女把月经、怀孕等视为隐羞之事,患妇科病羞于开口,
多延误治疗。1956年,在宣传新法接生的同时,宣传妇女生理知识,建立孕妇小
组,开展产前检查,普及妇女卫生常识。1960年后,农村妇女的劳动保护得到重
视,大多数生产队对妇女实行“三调三不调”(月经期调干不调湿、妊娠期调轻
不调重、哺乳期调近不调远)制度。1980年后,重视妇女围产期的管理。孕妇从
妊娠5个月起做定期检查。 1982年,围产期管理率为87%。1985年,计划内生育
住院率为70.7%。
人民政府对妇女病进行多次普查与防治,对部分病给予免费治疗。1984年,
在县内部分乡、镇的37999名妇女中,查出各种妇女病患者7973人,治疗5580人。
1986年,县内试行妇幼保健程序化管理。
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重视幼儿保健工作,从1954年起,每年“六·一”儿童节
前, 有计划地组织儿童查体。 1978年对学龄前儿童57926人查体,受检查率为
51.7%, 查出病患者7881人,予以早期治疗。1980年,全县56870名学龄前儿童
服了“驱虫净” , 占应服药儿童的86%。独生子女建立健康登记卡片。1982~
1985年, 对全县幼儿体检4次,查体率60%以上,独生子女受检率达90%以上。
1980年始,遵照国家规定,对儿童实行计划免疫,免费注射各种疫苗。对佝偻病、
贫血病、蛔虫等病均免费治疗。
1987年,县建立母子保健咨询中心,设在县妇幼保健站,建母子健康咨询室
20处, 分别设在临朐、五井、冶源、寺头、蒋峪、杨善、营子、白塔、九山等9
处乡、镇的20个行政村,各咨询室由所在乡、镇医院(或县分院)的妇幼卫生人
员和所在行政村的医生负责,每月开展一次咨询,各自确定咨询日期,主要开展
孕期保健、儿童查体、妇女病查治、优生咨询、科学育儿指导等工作。

表32—1 1980~1987年临朐县实行计划免疫人数统计表

┏━━━━━━┯━━━━┯━━━┯━━━┯━━━┯━━━┯━━━━┯━━┯━━━┓
┃种类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1987 ┃
┠──────┼────┼───┼───┼───┼───┼────┼──┼───┨
┃流脑 │217532 │ │ │48260 │ │151681 │ │ ┃
┠──────┼────┼───┼───┼───┼───┼────┼──┼───┨
┃牛痘 │10244 │12611 │ │ │ │ │ │ ┃
┠──────┼────┼───┼───┼───┼───┼────┼──┼───┨
┃精白类 │37609 │29822 │32398 │27677 │20587 │21664 │2478│ ┃
┃ │ │ │ │ │ │ │3 │ ┃
┠──────┼────┼───┼───┼───┼───┼────┼──┼───┨
┃百白破三联 │20294 │18274 │21144 │25378 │25232 │22634 │2650│70063 ┃
┃ │ │ │ │ │ │ │4 │ ┃
┠──────┼────┼───┼───┼───┼───┼────┼──┼───┨
┃脊灰 │52107 │38984 │98841 │46855 │51506 │44924 │4732│71887 ┃
┃ │ │ │ │ │ │ │8 │ ┃
┠──────┼────┼───┼───┼───┼───┼────┼──┼───┨
┃乙脑 │63757 │58709 │60099 │59449 │60779 │44809 │4268│21129 ┃
┃ │ │ │ │ │ │ │6 │ ┃
┠──────┼────┼───┼───┼───┼───┼────┼──┼───┨
┃麻疹 │52032 │52312 │64327 │56100 │52578 │47509 │4750│29556 ┃
┃ │ │ │ │ │ │ │9 │ ┃
┠──────┼────┼───┼───┼───┼───┼────┼──┼───┨
┃伤寒 │1501 │ │ │ │ │ │ │ ┃
┠──────┼────┼───┼───┼───┼───┼────┼──┼───┨
┃卡介苗 │ │ │72677 │10479 │42103 │29249 │2957│47462 ┃
┃ │ │ │ │ │ │ │7 │ ┃
┗━━━━━━┷━━━━┷━━━┷━━━┷━━━┷━━━┷━━━━┷━━┷━━━┛

第六节 食品卫生
随着卫生工作的深入,人民政府对食品卫生的管理工作逐步加强。1957年,
县卫生科设食品卫生检查小组。 1981年6月,成立食品卫生领导小组,8月成立
食品卫生监督小组, 全县有食品卫生监督员98人。1980年,对111个集体和个体
食品经营单位签发卫生许可证。1982、1987年对卫生许可证两次进行复核,换发
卫生许可证337户次。 1982年制定《临朐县食品卫生管理规定》。次年,宣传贯
彻《食品卫生法》,1984年,制定下达《临朐县食品卫生检验程序》、《临朐县
食品卫生许可证审批程序》、《临朐县食品卫生监督程序》、《临朐县食品卫生
监督监视网》等文件。1987年,县内配有专职和兼职食品卫生监督员49人、检查
员103人、管理员861人,执行监督2400人次,健康查体7584人。对查出的14名传
染病患者,均调离食品工作岗位。1982~1987年,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对
食品卫生法的执行情况进行视察,县防疫站会同商业、粮食等部门组织食品卫生
大检查23次。处罚260多户次,罚款1.2 7万元,促进了食品卫生水平的提高。

第七节 学校卫生
50年代,即注意对学生进行卫生宣传教育,普及卫生科学知识,预防青少年
常见疾病的发生。同时,学校开展对沙眼、龋齿等疾病的防治。1963年,县防疫
站对临朐第二中学(今冶源中学) 200名学生进行检查,发现沙眼患者90人,发
病率45%。治疗后复查痊愈50人,其余40人均有不同程度好转。为防止传染,要
求学生一人一盆一巾。1964年,文教局、卫生局联合下达关于目前学生视力减退
情况和保护学生视力意见的通知。 要求保护学生视力。197 9年,对全县学校保
健医生进行培训。同年,在全县各中学普遍开展卫生四个监督(饮食卫生监督、
体育卫生监督、教学卫生监督、学生身体监督)活动,对提高学校卫生水平,起
到一定作用。 1980年,防疫站对五井联中106名学生进行体质调查分析。1981年
12月,对18处高中、19处初中进行视力调查,发现初中视力减退率为4.33%,高
中一年级为9.55%, 高中二年级为18.04%;13~18岁学生的视力减退率依次为
4.2%、4.65%、6.09%、11.4%、15.5 6%、15.58%。1978~1981年,全县报
考高等院校的学生因视力原因受限率为50%以上。学生视力减退随年龄增长、年
级升高而加剧。为此,在全县中小学推广眼保健操,采取改善教室光线和照明、
搞好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加强体育锻炼等措施。

第八节 胃癌调查
县内胃癌发病率较高。1970年后,国家卫生部、北京肿瘤研究所、潍坊地区
医科所, 先后来临朐进行胃癌发病情况考查。临朐县于1979年3月进行癌症死亡
回顾调查,派人赴七贤公社牛山大队(胃癌高发区),对病区的可疑致癌物质、
生活习惯等进行观察分析。 1983年7月,世界卫生组织南太平洋区胃癌研究中心
主任汉得森博士(美国人),与北京肿瘤研究所合作,来县进行胃癌病因调查。
初步认为临朐县胃癌发病率高与慢性胃病、吸烟、饮食物中亚硝酸盐含量较高、
食用产毒真菌污染的食品有关。
据调查统计, 1970~1978年,全县总癌亡率为92.15/10万,其中胃癌死亡
率为39.02/1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