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普通教育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7&A=3&rec=182&run=13

第一节 学前教育
学前教育,自清末推行新学始,设蒙养院。民国时期设幼稚园。然受历史条
件所限,临朐未能实施。
建国后设幼儿园, 又称育红班、幼儿班等。1952年9月,县直机关幼儿园在
北关三官庙成立。次年,县保育委员会成立。1957年幼儿园发展到16处,入园幼
儿432人。 1958年“大跃进”时期,幼儿园增至736处,入园幼儿33136人,占学
前儿童的50%。10月,教育局成立幼儿教育教研室。1958~1959年,培训幼儿教
师1003人。1959年,幼儿园增至974处,教养员1155人,入园幼儿达37493人,几
乎村村有幼儿园。年底,各公社配备了幼儿教育辅导员。当时办幼儿园,是为适
应工农业“大跃进”的需要,幼儿园处数虽不少,但因受房舍、师资、教材等方
面条件所限,多不正规,质量没有保证。1960年,因生活困难,农村幼儿园停办。
次年,县幼儿教育教研室撤销。
1970年后, 在“农业学大寨” 运动中,大部分大队又办季节性的育红班。
1979年10月,全国普及教育工作会议之后,县托幼工作领导小组成立,办公室设
在妇联。公社、大队亦设立幼儿教育小组。
1980年,推行“桃江经验”,提倡“幼儿教育、普及教育、成人教育一齐抓”,
幼儿园、托儿所发展到649处,入园(所)幼儿19423人,占学前儿童的68%。后
幼儿教育改由县妇联主管。1987年,全县幼儿园、托儿所348处,447个班,在园
(所)幼儿10821人,教师和教养员443人。
幼儿园经费由办园单位筹集,国家给予补助。农村幼儿园多系1所1师,大小
混合编班。城镇幼儿园分大、中、小班,幼师数人。1979年前无统一教材,多数
用小学一年级课本。1980年后,使用北京市幼儿园教学大纲和教材。1983年使用
全国统编教材。

附 县直机关幼儿园简介
1952年9月,在县城北关三官庙建立。设园长、保育员、炊工共4人,入园幼
儿6人。 1956年,入园幼儿22人。1964年,入园幼儿30人。以后,入园幼儿逐年
增加。1983年入园幼儿达93人。1984年前,实行寄宿制。1984年后,停止寄宿和
供应饮食。1987年,入园幼儿187人,分为4个班,有教职工21人。幼儿园曾三易
其址,最后定址县委院南。1984年建二层楼1座,建筑面积780平方米,另有平房
22间。拥有滑梯、荡船、秋千、翘板、攀登架等大型玩具2 0余种,儿童床铺150
张,课桌椅50套,配有录音机、电视机、幻灯、风琴、手风琴等教学设备。园内
儿童可学习音乐、美术、体操、舞蹈、写字等。

第二节 小学教育
一、学校发展状况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知县张世卿奉诏将朐阳书院改为官立高等小学堂,
有学生30人。 宣统元年(1909)高等小学堂仍是1处,学生32人;初等小学堂19
处,学生225人。
1912年, 小学堂改称小学校。 县内有高等小学(简称高小)1处,初等小
学(简称初小) 50处。1921年,8个区皆设区立高小。1923年,县立文庙女子小
学招生开课。
1925~1928年, 县内土匪蜂起,8处区立高小先后停办。1930年后,区立高
小先后复学。 1936年,全县高小11处,学生975人;初小472处,学生14892人。
1935~1936年,办短期小学60多处,收10~16岁失学儿童5000人左右,学生不交
学费,免费供给课本。
1938年,日军入侵临朐,区立小学和大部分初小解散。1940年,国民党县政
府辖区内有完全小学9处, 初小311处,学生11226人。国民党山东省政府迁驻吕
匣店子一带后, 将九山、 寺头两处高小及吕匣店子等9处村小改为省立小学。
1943~1948年初,国民党临朐县政府控制境内东北部地区,1946年统计,有中心
国民学校(高小)5处,保国民学校(初小)99处,学生3906人,教职员118人。
民国政府办学30余年,培养高小毕业生不足万人。
1944年春,共产党领导的县境南部解放区办起30多处民主小学。1946年,解
放区初小有331处。 次年,由于国民党军队的进攻,学校先后停办。1948年春,
县境全部解放,开始恢复学校。至建国前夕,全县有小学375处(含完全小学8处),
学生17141人。 新中国建立后, 县内小学发展较快。 在发展公办小学的同时,
1950年办起一批民办小学,1952年秋,全部转为公办。至1957年,一个布局较为
合理的小学教育体系基本形成。
1958年, 贯彻“两条腿走路” 的方针,春天办起一批民办小学。秋,由于
“共产风”的影响,各公社一轰而起以管理区为单位办起一批“共产主义小学”,
每校二三十个班,学生食宿在校,因条件所限,历时40天左右全部解散,恢复原
来的小学。1961年,贯彻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缩短教育战
线,动员15周岁以上的小学生退学支援农业,对14周岁者办“跃进班”,提前毕
业。1963年,贯彻《全日制小学暂行工作条例》,小学教学秩序基本恢复正常。
1964年,贯彻“两种教育制度”的指示,大队自聘教师办起半日制耕读(工
读)小学,招收失学儿童入学。次年发展到888处,学生31127人。“文化大革命”
期间,部分转为民办小学。1968年,部分小学“戴帽”办初中班。1975年底,全
县小学995处, 基本实现上小学不出村。由于教师水平低,学生参加劳动过多,
教学质量下降。1978年后整顿小学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1982年,重建中心
小学和学区小学。1983年9月办聋哑小学1处。1986年经省验收,普及小学教育达
到合格标准。至1987年底,全县小学718处,在校学生78006人,学龄儿童入学率
99.2%。
二、学制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 , 颁布“癸卯学制”,规定初小5年,高小4年。
1912年颁布“壬子学制”,初小4年,高小3年。1922年,推行“壬戌学制”,初
小4年,高小2年,秋季始业。
新中国建立后, 仍实行初小4年,高小2年制。1952年下半年,临朐试行5年
一贯制,在部分学校搞试点,因条件不成熟,1953年后恢复初小4年、高小2年制。
1968年下半
1946年栏内含国民党统治区小学。年,小学不再分初小和高小两段,一律实
行5年一贯制。1970年改为春季始业,1974年夏复改为秋季始业。

表31—1 临朐县部分年份小学教育发展情况一览表

┏━━━━━━━┯━━━━━━━━━┯━━━━━━━━━┯━━━━━━━┯━━━━━━┓
┃年份 │学校处数 │在校学生数(人) │毕业生数(人) │学龄儿童入学┃
┃ ├──┬──────┼────┬────┼───┬───┤率(%) ┃
┃ │合计│其中 │合计 │其中:高│高小 │初小 │ ┃
┃ │ ├──┬───┤ │小生 │ │ │ ┃
┃ │ │完小│初小 │ │ │ │ │ ┃
┠───────┼──┼──┼───┼────┼────┼───┼───┼──────┨
┃光绪三十三年 │8 │1 │7 │117 │31 │ │ │ ┃
┠───────┼──┼──┼───┼────┼────┼───┼───┼──────┨
┃宣统元年 │20 │1 │19 │257 │32 │ │ │ ┃
┠───────┼──┼──┼───┼────┼────┼───┼───┼──────┨
┃1912 │51 │1 │50 │1288 │46 │ │ │ ┃
┠───────┼──┼──┼───┼────┼────┼───┼───┼──────┨
┃1921 │397 │9 │388 │12091 │620 │ │ │ ┃
┠───────┼──┼──┼───┼────┼────┼───┼───┼──────┨
┃1927 │60 │3 │57 │1839 │79 │ │ │ ┃
┠───────┼──┼──┼───┼────┼────┼───┼───┼──────┨
┃1930 │319 │9 │310 │10494 │480 │ │ │ ┃
┠───────┼──┼──┼───┼────┼────┼───┼───┼──────┨
┃1934 │481 │10 │471 │15502 │875 │ │ │ ┃
┠───────┼──┼──┼───┼────┼────┼───┼───┼──────┨
┃1940 │320 │9 │311 │11226 │ │ │ │ ┃
┠───────┼──┼──┼───┼────┼────┼───┼───┼──────┨
┃1946 │435 │5 │430 │14437 │ │ │ │ ┃
┠───────┼──┼──┼───┼────┼────┼───┼───┼──────┨
┃1949 │375 │8 │367 │17141 │400 │84 │1400 │40 ┃
┠───────┼──┼──┼───┼────┼────┼───┼───┼──────┨
┃1952 │619 │68 │551 │36089 │6243 │435 │6705 │40 ┃
┠───────┼──┼──┼───┼────┼────┼───┼───┼──────┨
┃1957 │570 │68 │502 │43045 │8625 │3188 │5078 │70 ┃
┠───────┼──┼──┼───┼────┼────┼───┼───┼──────┨
┃1959 │749 │96 │653 │69892 │19367 │4351 │7654 │81 ┃
┠───────┼──┼──┼───┼────┼────┼───┼───┼──────┨
┃1962 │750 │91 │659 │50606 │8384 │4219 │7328 │ ┃
┠───────┼──┼──┼───┼────┼────┼───┼───┼──────┨
┃1965 │862 │122 │740 │71498 │13737 │3993 │7117 │89.4 ┃
┠───────┼──┼──┼───┼────┼────┼───┼───┼──────┨
┃1970 │925 │ │ │87872 │ │13307 │ │85 ┃
┠───────┼──┼──┼───┼────┼────┼───┼───┼──────┨
┃1973 │997 │ │ │105533 │ │11905 │ │94.8 ┃
┠───────┼──┼──┼───┼────┼────┼───┼───┼──────┨
┃1976 │995 │ │ │112348 │ │22523 │ │ ┃
┠───────┼──┼──┼───┼────┼────┼───┼───┼──────┨
┃1977 │997 │ │ │111933 │ │22144 │ │ ┃
┠───────┼──┼──┼───┼────┼────┼───┼───┼──────┨
┃1980 │955 │ │ │114096 │ │15977 │ │97.3 ┃
┠───────┼──┼──┼───┼────┼────┼───┼───┼──────┨
┃1983 │895 │ │ │98982 │ │20109 │ │98 ┃
┠───────┼──┼──┼───┼────┼────┼───┼───┼──────┨
┃1985 │863 │ │ │88180 │ │19744 │ │95.3 ┃
┠───────┼──┼──┼───┼────┼────┼───┼───┼──────┨
┃1987 │718 │ │ │78006 │ │17554 │ │99.2 ┃
┗━━━━━━━┷━━┷━━┷━━━┷━━━━┷━━━━┷━━━┷━━━┷━━━━━━┛
说明:1940年栏内不含日伪小学。
1946年栏内含国民党统治区小学。

三、课程
清政府推行“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的教育宗旨。初小课程设修
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学、算术、历史、地理、格致、体操等必修科目和手工、
图画等选修科。高小另加图画,视学校情况加授手工、农业、商业等科目。其教
材初为自编,后陆续发行课本。
民国初年,初小设修身、国文、算术、手工、图画、唱歌、体操、裁缝。高
小增加英语、中国历史、地理、理科、农业、商业。1923年取消修身,设公民、
卫生,国文改为国语,改文言文为白话文,高小废止外语。1933年,国民政府教
育部公布《小学规程》。1936年,修正课程标准,初小设国语、算术、常识、唱
游、劳作、体育;高小不设常识,增加公民、地理、历史、自然、卫生、美术。
使用教育部审定的教科书。
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小学,贯彻“发展教育,为抗战服务”的方针。课程设
国语、 算术、 唱歌、体育、美术等,使用省编教材为主,补充部分自编教材。
1948年后,增设常识,将唱歌和体育改为唱游。
建国后,初小课程设国语、算术、常识、体育、音乐、图画;高小不设常识,
加自然、历史、地理。1953年后初小取消常识,国语改为语文。1958年后,贯彻
“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增设劳动、政治、
生产常识课。课本用省编教材。同年底,为适应“大跃进”的形势,对教材进行
“砍、补、合、换”处理,同时组织人员编写乡土教材,次年开始使用。高年级
用的有《盘龙山战斗》、《清水流进茹家庄》、《石河水通金鸡山》、《刘秀英》
等文章,初年级用的有《临朐战斗》、《莲花山战斗》、《打冶源》等文章,均
作为语文补充教材。
1967~1970年,小学语文改学毛主席语录,音乐唱语录歌,体育改为军事体
育。
1968年后,一二年级设语文、数学、自然常识,三至五年级加设音乐、体育、
图画。1977年,重申毛泽东1957年提出的“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
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的指示。这一年,从一年级开始改用全国统编教材。1981年后,增设思想品德课,
四年级增设地理,五年级设历史。
四、教法
清末,儿童入学进行启蒙教育,崇尚书本,诵读唱念,死记硬背。
民国时期,由于师资来源和资历不同,业务水平不一,教学方法也不相同。
起初,多数教师惯用讲书、背书、默写、提问、回讲等固定程序教学。尔后,从
师范学校、师范讲习所毕业的教师日多,开始强调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觉性,但
仍有不少教师脱离实际,沿用旧教法。教师体罚学生现象普遍存在。
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小学,教学方法是讲练结合,发扬民主作风,注意启发
诱导,联系实际,严禁体罚学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强调采用启发式,废止注入式教学法,改变教师家
长制作风, 提倡教学民主, 允许学生提问,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
1954年,学习凯洛夫教育理论,推行讲读法、谈话法、问答法等教学方法;运用
普希金“五环教学法”(即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课、练习巩固、布置作
业),同时采用“五级分”记分法(1958年后陆续停止使用)。1958年对凯洛夫
教育理论进行批判,强调学生参加社会活动,教学和生产劳动相结合。同年秋天
开始,师生参加大炼钢铁和三秋会战,忽视了文化课的教学,教学质量有所下降。
1961年,贯彻山东省烟台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后,学校始强调以教学为主。
1966年“文化大革命” 开始后, 学生停课闹“革命”,教学秩序被打乱。
1968年复课后,强调以社会为课堂,大搞开门办学,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
方法,“工人、贫下中农占领讲台”,教学质量严重下降。
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后,开始抓基础教学,加强常规训练,让学生用拼音做
“识字拐棍”,掌握字形结构以识记汉字。各校常用的教法有讲读、谈话、实验、
练习、利用教具演示等方法,以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同时,建立了公社、学片、
学校三级教研网,教研活动制度化。县、社经常组织观摩课、公开课,开展优质
课活动。1984年,确定兴隆小学、东朱封小学为电化教学试点学校,电化教学日
益发展。
附 日伪小学
1938年11月,日伪县公署教育科在北关三元庙始办完全小学(1943年改称县
立模范小学),招两个高级班,4个初级班,学生近300人,教职员8人,夫役2人。
次年春,在县城大寺和南关办起两处初小。纸坊区立小学恢复后,至1942年秋前
为“两面小学”,国民党县政府及日伪县政府均备案发薪。1941年底,有完全小
学5处,初级小学97处,共有学生3343人,教职员214人。1942年后,在辛山、洋
河、石沟河、西朱等村办中心小学。1944年11月,日伪小学130处,144个班,学
生6146人,教职员298人。次年8月,日伪政权垮台,学校解散。
日伪小学学制,初小4年,高小2年。初小设国语、算术、修身、常识、唱歌、
图画、体育;高小增设历史、地理、自然。三官庙和纸坊两校设日语。教材均为
汪伪政府教育部编印,对学生进行“中日亲善”、“互相提携”,共建“大东亚
共荣圈”等奴化教育。

第三节 中学教育
一、中学发展状况
1923年,师范讲习所所长高升堂倡办县立中学,次年建成。以崇圣祠前后为
校址, 以出境茧捐为经费。1925年春,招生80人,选聘教师5人,正式开课。数
月后,校舍被军警占驻,未再复学。
1939年夏, 日伪占领区纸坊高小招收1个初中班,学生50人,称兴华中学。
国民党、日伪县政府双备案。次年6月日军“扫荡”,发现校内有《新中华课本》、
民国政府报纸, 学生作文中有称“日”为“敌”的内容,当即抓去教师6人,学
生2人。1941年学校被迫停办。
1940年秋,山东省立第四联合中学从田庄(今属沂源县)迁至东峪(今属寺
头镇),有初中、简师各两个班,学生不足百人(多系国民党山东省政府机关子
女)。借用民房做教室,用图板、马踏当课桌凳,教材系自编油印讲义。次年春,
招初中、简师各1个班,学生增至250人,专职和兼职教员30余人。1942年,国民
党山东省政府主席牟中珩兼校长。次年,学校迁安徽阜阳,临朐学生多数回家。
1941年春, 山东省立临朐简易乡村师范在寺后村附设初中部,至次年共招2
个初中班,学生不足百人。秋,日军“扫荡”,校舍烧毁,学校停办。
1943年秋, 国民党县政府所办的吕庄小学设1个初中补习班,12人,次年麦
季解散。
1952年春, 人民政府筹建临朐中学。10月,在东朱封村招初中班4个,学生
216人。次年秋,迁至临朐城里新校。1956年夏,临朐第二中学在冶源建成,招4
个班,学生216人。临朐中学随改称山东省临朐第一中学。
1958年夏,临朐第三、四、五、六中学分别在蒋峪、五井、吴家崖(翌年迁
龙岗)、九山建立,共招8个初中班。临朐一中始招两个高中班,成为完全中学。
1959年夏, 又分别在辛寨、 柳山、 寺头成立七、八、九中,共招6个初中班。
1960年8月在营子、 杨善、七贤、鹿皋、大关建成十中、十一中、十二中、十三
中、十四中,当年招10个初中班。全县中学生增至4498人(其中高中生350人),
1962年,缩短教育战线,裁撤了十至十四中5处中学。
1966~1967年, 因“文化大革命”停止招生。1968年8月,中学恢复招生,
实行推荐与选拔相结合的办法。年底,受公办小学教师下放回原籍的影响,除一、
二中外,大部初中教师回原籍,学生回本大队就读。
1969年,以原完小为基础成立联办中学(简称联中)。1970年冬~1971年,
在17处公社分别办起了高中,联中发展到174处,在校生26676人。1976年,盘阳、
嵩山各建高中1处,90余处联中附设高中班,部分小学附设初中班。次年7月,全
县有高中19处, 联中194处,学生60433人(其中高中生19334人)。1978年,建
城关高中。次年整顿普通中学,调整联中布局,压缩联中附设的高中班和小学附
设的初中班, 联中压缩到121处。1982年暑假,开始改革中等教育结构,压缩普
通高中,增设职业学校。全县保留一至九中和城关中学为普通中学;先后将杨善
中学、盘阳中学改为农业技术中学,大关中学改为农业中学,尧山、石家河、营
子、七贤等4处改为国办初级中学,嵩山、白塔、杨家河3处改为国办农业初级中
学。1983年,决定一中、冶源、五井、辛寨、城关、蒋峪、寺头、龙岗为国办高
级中学;嵩山、九山、柳山、尧山、营子、七贤、杨家河为国办初级中学;大关、
白塔、石家河为农业初级中学。另外,临朐一中从1972年,冶源中学从1979年,
五井中学从1982年, 辛寨中学从1983年开始招初中班,成为4处完全中学。1986
年10月在朐山前成立职业中学1处, 将柳山中学改为高中。将营子国办初中改为
农技中学,1987年又将职业中学、农技中学改名,朐山职业中学为第一职业中学,
杨善、盘阳、大关、营子为二、三、四、五职业中学,共计48个班,学生2156人,
教职工225人。 是年,县内国办和联办的普通中学115处,760个班(含高中93个
班),学生47832人。

表31—2 1952~1987年临朐县普通中学发展情况统计表

┏━━┯━━━━━━━━━━┯━━━━━━━━━━━┓
┃年份│学校处数 │学生数 ┃
┃ ├──┬───┬───┼───┬───┬───┨
┃ │合计│高中 │初中 │合计 │高中 │初中 ┃
┠──┼──┼───┼───┼───┼───┼───┨
┃1952│1 │ │ │216 │ │216 ┃
┠──┼──┼───┼───┼───┼───┼───┨
┃1953│1 │ │ │324 │ │324 ┃
┠──┼──┼───┼───┼───┼───┼───┨
┃1954│1 │ │ │648 │ │648 ┃
┠──┼──┼───┼───┼───┼───┼───┨
┃1955│1 │ │ │648 │ │648 ┃
┠──┼──┼───┼───┼───┼───┼───┨
┃1956│2 │ │ │1080 │ │1080 ┃
┠──┼──┼───┼───┼───┼───┼───┨
┃1957│2 │ │ │1296 │ │1296 ┃
┠──┼──┼───┼───┼───┼───┼───┨
┃1958│6 │1 │5 │2142 │91 │2051 ┃
┠──┼──┼───┼───┼───┼───┼───┨
┃1959│9 │1 │8 │2847 │184 │2663 ┃
┠──┼──┼───┼───┼───┼───┼───┨
┃1960│14 │1 │13 │4498 │350 │4148 ┃
┠──┼──┼───┼───┼───┼───┼───┨
┃1961│14 │1 │13 │4273 │348 │3925 ┃
┠──┼──┼───┼───┼───┼───┼───┨
┃1962│9 │1 │8 │3298 │320 │2978 ┃
┠──┼──┼───┼───┼───┼───┼───┨
┃1963│11 │1 │10 │3144 │255 │2889 ┃
┠──┼──┼───┼───┼───┼───┼───┨
┃1964│9 │1 │8 │3074 │261 │2813 ┃
┠──┼──┼───┼───┼───┼───┼───┨
┃1965│9 │1 │8 │3610 │280 │3330 ┃
┠──┼──┼───┼───┼───┼───┼───┨
┃1966│9 │1 │8 │3574 │260 │3314 ┃
┠──┼──┼───┼───┼───┼───┼───┨
┃1967│44 │1 │43 │4417 │260 │4157 ┃
┠──┼──┼───┼───┼───┼───┼───┨
┃1968│52 │1 │51 │8125 │694 │7431 ┃
┠──┼──┼───┼───┼───┼───┼───┨
┃1969│115 │3 │112 │13970 │235 │13735 ┃
┠──┼──┼───┼───┼───┼───┼───┨
┃1970│157 │9 │148 │20004 │886 │19118 ┃
┠──┼──┼───┼───┼───┼───┼───┨
┃1971│191 │17 │174 │26676 │2834 │23842 ┃
┠──┼──┼───┼───┼───┼───┼───┨
┃1972│170 │17 │153 │25893 │4629 │21264 ┃
┠──┼──┼───┼───┼───┼───┼───┨
┃1973│162 │17 │145 │24408 │4552 │19856 ┃
┠──┼──┼───┼───┼───┼───┼───┨
┃1974│162 │17 │145 │24693 │"94 │19499 ┃
┠──┼──┼───┼───┼───┼───┼───┨
┃1975│170 │17 │153 │27723 │5466 │22257 ┃
┠──┼──┼───┼───┼───┼───┼───┨
┃1976│171 │19 │152 │49072 │13945 │35127 ┃
┠──┼──┼───┼───┼───┼───┼───┨
┃1977│213 │19 │194 │60433 │19334 │41099 ┃
┠──┼──┼───┼───┼───┼───┼───┨
┃1978│175 │20 │155 │56859 │15117 │41742 ┃
┠──┼──┼───┼───┼───┼───┼───┨
┃1979│141 │20 │121 │50111 │10650 │39461 ┃
┠──┼──┼───┼───┼───┼───┼───┨
┃1980│141 │20 │121 │48178 │8149 │40029 ┃
┠──┼──┼───┼───┼───┼───┼───┨
┃1981│141 │20 │121 │43083 │6931 │36152 ┃
┠──┼──┼───┼───┼───┼───┼───┨
┃1982│131 │10 │121 │39686 │5934 │33752 ┃
┠──┼──┼───┼───┼───┼───┼───┨
┃1983│120 │8 │112 │35928 │4369 │31559 ┃
┠──┼──┼───┼───┼───┼───┼───┨
┃1984│120 │8 │112 │39272 │4295 │34977 ┃
┠──┼──┼───┼───┼───┼───┼───┨
┃1985│118 │8 │110 │44032 │4872 │39160 ┃
┠──┼──┼───┼───┼───┼───┼───┨
┃1986│114 │9 │105 │46471 │5159 │41312 ┃
┠──┼──┼───┼───┼───┼───┼───┨
┃1987│115 │9 │106 │47832 │5738 │42094 ┃
┗━━┷━━┷━━━┷━━━┷━━━┷━━━┷━━━┛

二、学制
自民国时期至1967年, 实行初、高中各3年制。1968~1978年,实行初、高
中各2年制。1979年,初中全部改为3年制。1984年,高中全部改为3年制。
三、课程
民国时期,初中课程设:国文、公民、英语、算术、代数、几何、三角、物
理、化学、历史、地理、植物、动物、生理卫生、体育(包括国术)、音乐、美
术等科, 教材通用教育部审定的教科书。 1952~1958年,初中设语文(1956~
1958年分文学和汉语)、政治、数学(算术、代数、平面几何)、物理、化学、
历史、地理、生物、外语、体育、音乐、美术等科,使用全国统编教材。1962年
改用省编教材,并自编机电、农技、医疗、测绘、通讯、文艺教材。1978年,初
中用全国统编教材。1980年,高中用全国统编教材。
四、教法
建国后,中学教法与小学大致相同。先推广普希金教学法,分五大环节教学。
此后,讲解法、讲读法、谈话法、问答法、分析法等教学方法因科而异,进行了
推广。1962年底,语文教学推行“一锅煮”教学法,将“读、讲、析”融为一体,
突出朗读教学。
1964年提倡减轻学生负担,反对考试次数过多,教学方法上突出强调“少而
精”的原则和启发式的教法,反对注入式、“满堂灌”,各校教研活动制度化。
“文化大革命”期间,原来的规章制度和教学秩序全被打乱,强调以社会为课堂,
以阶级斗争为主课,学工、学农、学军。
1977年后,重新组建县、公社、学校三级教研网,组织教学研究,提高教师
业务水平。1980年后,年年召开高考试卷分析会,强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
问题的能力。课后开展“第二课堂”,要求培养创造型人才。


临朐第一中学简介 学校位于县城建设街西段路北, 面积7万余平方米。大
门南向,院落宽敞,布局井然。办公室、实验楼、图书楼、食堂餐厅、师生宿舍
由南而北居中依次排列; 西边有400米标准环道体育场和校办工厂,东面是整齐
的教室和教工宿舍楼。前后甬道通连,花坛翠柳点缀,幽静明洁清新。
学校建于1952年,先招初中班,称山东省立临朐中学。1956年更名为山东省
临朐第一中学。1958年夏招高中班, 成为完全中学。 1962年定为昌潍地区重点
中学。 1979年评为省体育卫生先进单位。1987年底, 拥有教职员工168人, 在
校高中班19个, 学生1205人;初中班6个,学生414人。自建校至1987年, 培养
初中毕业生5958人, 高中毕业生6372人,升入大专院校者1362人,升入中等专
业学校者1037人。
冶源中学简介 校址在冶源。大门面南,院内操场1处,教学大楼2座,平房
数排。门前龙湾碧波,柳青竹翠;院后清渠环绕,风景宜人。学校建于1956年,
招初中班,命名山东省临朐第二中学。1959年定为省重点中学。 是年, 师生动
手建成水电站1座, 用于学校照明。1960年评为省文教先进单位。1970年停招初
中,更名为冶源中学。1979年成为完全中学。1987年有6个初中班464人,18个高
中班1053人, 教职工143人。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文科教学质量居全省上游。
自建校至1987年,共培养初中毕业生3381人,高中毕业生2507人,升入大专院校
584人,升入中等专业学校349人。1983年,文科生李学堂被直接选送赴朝鲜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