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类 自然灾害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7&A=1&rec=29&run=13

第一节 旱灾
旱灾,是坊子区最常见的自然灾害。俗语说“十年九旱”。1934年《潍县志》
稿记载,自明洪武十年(1377年) 建潍县起,至清朝末年(1911年)535年间,旱灾
共发生52次,频率为9.7%,平均10.3年一遇。其中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清
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两次旱灾最重。记述曰:“民刮木皮糠秕而食”、“饿死
者道相枕藉”;“斗粟千钱,人相食”、“贫者多携子女鬻于市”。
中华民国时期(1912年~1949年)37年间,旱灾共发生5次,频率为13.5%,平
均7.4年一遇。 如记述1917年旱灾道:“去岁秋禾未收,今年大旱,麦不抽穗,
苗不生芽,收麦不用镰,只好耙子耧。树木凋零,野草皆枯。高粱每斗4220钱,
豆子每斗450 0钱,麦子每斗6000钱,面每斤170钱。”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人民政府重视抗旱工作,兴修水利,抗旱保收。自
195 1年~1983年的34年间,发生全年性大旱3次(1977年、1981年、1983年),频
率为8.8%,平均11.3年一遇;偏旱年份出现5次,频率为14.7%,平均6.8年一遇。
如1981年大旱,1~9月份降水仅281mm,麦旱面积27万多亩,其中绝产6万亩,有
2万多亩农作物翻种或补苗1~3次。 各级人民政府组织人民群众奋力抗旱,结果
仍夺得了全年平均亩产226公斤的好收成。
自1984年坊子区施政以来的6年间, 共发生全年性大旱1次,频率为16.7%,
平均6年一遇;偏旱年份2次,频率为33.3%,平均3年一遇。但在区委、区政府的
领导下,大打抗旱夺丰收之战,充分挖掘地下水源,节流灌溉,年年取得了好收
成。 如1989年全年降雨量只有297.6mm,旱情十分严重。天大旱,人大干,抗旱
抗出了丰收年。全区粮食总产达到870万公斤,为历史上第二个丰收年。
除全年性旱灾之外,还有春旱、初夏旱、伏旱和秋旱。
春旱,春季降水量较少(季降水量仅占全年降水量的13.8%),风速大(季平均
风速3.8m/秒) ,气温回升快(季平均气温回升14℃),蒸发量大(多年平均季蒸发
量620mm),水分供应不足,易造成春旱。自古就有“春雨贵如油”的俗语。据多
年资料统计, 历年春旱频率为64.7%,平均1.6年一遇。4月份能抢墒播种的年份
只有50%,50%的年份要造墒播种或推迟播种期。
初夏旱,6月上旬至7月上旬,正是境内农作物生长季节,棉花现蕾开花,春
玉米进入拔节后期,套种秋玉米为小喇叭口期,需水量大,短时期缺水就会造成
旱灾。多年来区境进入雨季的年份早晚不一,有些年份雨季来迟,就会出现初夏
旱。据多年资料统计,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来的40年间,区境发生初夏旱17年,
频率为42%,平均2.4年一遇。又因春季多旱,凡初夏旱的年份极易与春旱相连,
更加重了灾情。
伏旱,7月上旬至8月中旬,是全年的高温季节,蒸发量最大,又正值作物生
长旺盛期。短时无雨或少雨,极易造成伏旱。据资料统计,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建
立以来,重伏旱出现7个年份,频率为17.5%,平均5.7年一遇;轻伏旱出现5年,
频率为12.5%,平均8年一遇。
秋旱,8月中旬至9月上旬,正是夏玉米灌浆成熟期,其他夏秋作物处于生长
后期,出现干旱会造成严重后果。农谚说:“秋旱如刀刮。”这一时期出现旱灾,
随后便进入干旱季节。因此凡秋旱年份,必定影响小麦播种,造成底墒不足。据
多年资料统计,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重秋旱发生6年,频率为15%,平均
6.7年一遇;轻秋旱发生5年,频率为12.5%,平均8年一遇。

第二节 涝灾
暴雨是水涝灾害的主要因素,多出现在7、8月份。境内暴雨天气的成因主要
是淮河气旋、西南倒槽、台风、静止峰和冷峰等。夏季高空有横切变维持,地面
有气旋波或西南倒槽影响,易形成较大范围的暴雨天气。淮河气旋和西南倒槽天
气,是由西南向东北系统移动,故境内受其影响时,暴雨多从西南上来;盛夏高
温高湿度的闷热天气,有西北来的冷峰影响时,也会形成局部性的暴雨;东南上
来的台风也是造成区内暴雨的系统原因之一,但机会较少。
在暴雨和连降大雨的情况下,土壤中的水份过饱,甚至地面积水,形成涝灾;
雨量过大,山洪暴发,河流决口,造成水患。据《潍县志稿》记载,自明朝建县
至清末的535年间, 共发生涝灾43次,频率为8%,平均12.5年一遇。清光绪十四
年(1888年)秋,大雨自六月三十日(农历)起连续13昼夜,七月初三诸河皆溢,淹
死人畜无计其数。据本区资料统计,自1949年至1989年的40年间,暴雨出现58次,
平均每年1.5次; 大暴雨出现9次,平均4.4年一遇;无特大暴雨。如1964年7~8
月份连降大雨和暴雨,仅沟西乡因河水四溢,平地积水面积达4317亩,高杆作物
在水中倒伏, 地瓜在泥里霉烂,受灾面积8164亩。7月16日暴雨过后,倒塌房屋
779间。 又如1974年夏涝,暴雨冲毁区内小水库、塘坝14座,河道决口16处。受
灾面积5.25万亩,倒塌房屋1514间,霉烂粮食100万公斤,伤亡牲畜156头。
涝灾又有夏涝、 秋涝之分。 据多年资料统计, 40年来夏涝出现7次,频率
17.5%, 平均5.7年一遇;秋涝出现6次,频率为15%,平均6.7年一遇。夏秋涝合
计出现13次,频率为32.5%,平均3.1年一遇。

第三节 干热风
干热风,群众称火风、热风,多发生在5、6月份。其特点是:温度高,湿度
小,风速大。此时正值小麦灌浆成熟期,易造成植株蒸腾,供水失调,影响灌浆,
甚至植株与籽粒脱水,出现青枯或逼熟造成严重减产。
干热风分轻、重两种类型。轻干热风日最高气温≥32℃,14时的相对湿度≤
30%, 风速≥2m/秒;重干热风日最高气温≥35℃,14时的相对湿度≤25%,风速
≥3m/秒。据40年资料统计,重干热风共出现52天,平均每年1.3天;轻干热风共
出现126天,平均每年3.2天。轻、重干热风合计平均每年发生4.5天。
干热风的危害程度,除分轻、重两个类型外,又与其出现后持续的时间密切
相关。持续时间越长,危害性越大。干热风持续时间一般为1~2天,最长的一次
持续7天,即1982年5月20日至26日。

坊子区累年逐旬干热风统计表
┌────┬──────────────┬──────────────┐
│级别 │轻干热风 │重干热风 │
│时间 ├───┬───┬───┬──┼───┬───┬───┬──┤
│项目 │中旬 │下旬 │上旬 │合计│中旬 │下旬 │上旬 │合计│
│ │(5月) │(5月) │(6月) │ │(5月) │(5月) │(6月) │ │
├────┼───┼───┼───┼──┼───┼───┼───┼──┤
│总天数 │16 │61 │49 │126 │4 │22 │26 │52 │
├────┼───┼───┼───┼──┼───┼───┼───┼──┤
│平均天数│0.4 │1.5 │1.3 │3.2 │0.1 │0.6 │0.7 │1.3 │
├────┼───┼───┼───┼──┼───┼───┼───┼──┤
│最多天数│2 │4 │4 │8 │1 │5 │3 │7 │
├────┼───┼───┼───┼──┼───┼───┼───┼──┤
│最少天数│0 │0 │0 │0 │0 │0 │0 │0 │
├────┼───┼───┼───┼──┼───┼───┼───┼──┤
│各旬占% │13% │48% │39% │100%│7% │43% │50% │100%│
├────┼───┼───┼───┼──┼───┼───┼───┼──┤
│年频率 │30% │70% │61% │94% │9% │36% │45% │67% │
└────┴───┴───┴───┴──┴───┴───┴───┴──┘

坊子区累年干热风持续天数表
┌─────┬──┬──┬─┬─┬──┬──┐
│持续天数 │≤1 │2 │3 │4 │≥5 │合计│
├─────┼──┼──┼─┼─┼──┼──┤
│出现次数 │94 │55 │13│9 │7 │178 │
├─────┼──┼──┼─┼─┼──┼──┤
│所占百分比│53% │31% │7%│5%│4% │100%│
└─────┴──┴──┴─┴─┴──┴──┘

第四节 冰雹
冰雹是一种突发性、局部性很强的天气。冰雹灾害不仅与天气系统有关,而
且与地形地貌有关。冰雹的成灾面积多成条状,即“雹打一条线”。本区历年冰
雹出现的区域有一条明显的路径:自寿光县、寒亭区,沿潍河西由北向南,经涌
泉乡、眉村乡、穆村镇进入昌邑县境;沟西的雹灾属路径不明。偶发性雹灾,历
史上曾出现在清池镇寨子一带。 建国以来的40年资料表明,冰雹多出现在4至11
月份, 共发生44次,平均每年1.1次。年内又多集中在春夏之交的5、6月份,占
年频率的71%。 降雹一般较小,平均5~10mm,也有少数较大。如:1965年9月清
池镇寨子一带突降强冰雹,大的直径50~70mm,凡此者受灾皆严重。降雹持续时
间一般在5~10分钟,少数持续时间达20分钟。如:1984年5月18日15时20分至40
分,穆村镇发生历史上罕见的冰雹灾害,冰雹大如鸡蛋(直径50mm),小如算盘珠,
平地雹厚达28mm, 5728亩小麦、839亩黄烟、722亩棉花、1287亩西瓜、163亩蔬
菜绝产,各种苗木、果树严重受损,经济损失达290.4万元。

坊子区累年、月份降雹统计表
(1949年~1989年)
┌──────┬──┬──┬──┬──┬──┬──┬──┬──┬──┬──┐
│月份项目 │4 │5 │6 │7 │8 │9 │10 │11 │年 │备注│
├──────┼──┼──┼──┼──┼──┼──┼──┼──┼──┼──┤
│总次数 │4 │12 │14 │16 │1 │3 │2 │2 │44 │ │
├──────┼──┼──┼──┼──┼──┼──┼──┼──┼──┼──┤
│平均每年次数│0.1 │0.3 │0.4 │0.2 │0.03│0.1 │0.05│0.05│1.1 │ │
├──────┼──┼──┼──┼──┼──┼──┼──┼──┼──┼──┤
│最多年次数 │1 │3 │2 │2 │1 │1 │1 │1 │3 │ │
├──────┼──┼──┼──┼──┼──┼──┼──┼──┼──┼──┤
│最少年次数 │0 │0 │0 │0 │0 │0 │0 │0 │0 │ │
└──────┴──┴──┴──┴──┴──┴──┴──┴──┴──┴──┘

第五节 低温连阴雨
连阴雨, 是指连续3天以上的阴雨天气,可造成低温冷害。出现在春季,对
春播作物影响不利,严重时造成烂种、翻种或幼苗出土细弱,易感染病害;出现
在麦收季节,影响小麦脱粒凉晒,导致发芽霉烂;出现在夏季时,可造成棉蕾脱
落、病害蔓延,影响秋作物开花、授粉、灌浆和成熟,甚至缺粒、秕粒;出现在
秋季,直接影响秋收秋种,造成烂瓜干等。据本区40年资料统计,春季棉花播种
期低温连阴雨共出现2 0次,频率为50%,平均2年一遇。其中阴雨型7次,低温型
13次;夏季麦收期低温连阴雨共出现31次,频率为77.5%,平均1.3年一遇;秋季
低温连阴雨共出现43次,频率为97%,平均1年一遇。其中玉米灌浆期出现20次,
频率50%,平均2年一遇;切晒瓜干期出现23次,频率为57%,平均1.7年一遇。
第六节风灾
瞬时风速≥17m/秒的风(相当于8级) 称大风。区境历年出现的大风春季以偏
南风为主,冬季以偏西北风为多,夏季有时出现雷雨大风。春季大风易造成土壤
风蚀、墒情锐减、禾苗枯萎和流沙打伤幼苗;夏季大风易使稷谷类作物磨掉粒子,
高杆作物倒伏;冬季大风可能刮坏房屋,造成伤亡。据40年资料统计,区境出现
的极值大风风速21.7m/秒(1956年2月) ,大风天数平均年29天,最多年80天,最
少年8天。4月最多,平均5.3天,最多17天。9月最少,平均0.9天。

坊子区历年各月大风天数表
(1951年~1989年)
┌────┬──┬──┬──┬──┬──┬──┬──┬──┬──┬──┬──┬──┬──┐
│月份项目│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年 │
├────┼──┼──┼──┼──┼──┼──┼──┼──┼──┼──┼──┼──┼──┤
│总天数 │94 │94 │147 │189 │125 │94 │41 │40 │32 │63 │83 │52 │1054│
├────┼──┼──┼──┼──┼──┼──┼──┼──┼──┼──┼──┼──┼──┤
│平均天数│2.4 │2.4 │3.7 │4.7 │3.1 │2.4 │1.0 │1.0 │0.8 │1.6 │2.1 │1.3 │26.4│
├────┼──┼──┼──┼──┼──┼──┼──┼──┼──┼──┼──┼──┼──┤
│最多天数│7 │10 │11 │17 │11 │10 │5 │6 │4 │5 │10 │6 │80 │
├────┼──┼──┼──┼──┼──┼──┼──┼──┼──┼──┼──┼──┼──┤
│最少天数│0 │0 │0 │0 │0 │0 │0 │0 │0 │0 │0 │0 │8 │
├────┼──┼──┼──┼──┼──┼──┼──┼──┼──┼──┼──┼──┼──┤
│频率% │9 │9 │14 │18 │12 │9 │4 │4 │3 │6 │8 │5 │100 │
└────┴──┴──┴──┴──┴──┴──┴──┴──┴──┴──┴──┴──┴──┘

坊子区累年各月最大风速风向日期表
┌───────┬──┬──┬──┬──┬───┬───┬──┬──┬──┬──┬──┬──┬───┐
│月份项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年 │
├───────┼──┼──┼──┼──┼───┼───┼──┼──┼──┼──┼──┼──┼───┤
│最大风速(m/秒)│18.2│21.7│19.0│19.0│18.0 │17.0 │21.0│14.3│17.7│19.0│20.7│17.7│21.0 │
├───────┼──┼──┼──┼──┼───┼───┼──┼──┼──┼──┼──┼──┼───┤
│风向 │3个 │3个 │NNW │WNW │S/SSW │SSF/SW│SSW │WNW │WNW │NNF │3个 │NW │SSW │
│ │以上│以上│ │ │ │ │ │ │ │ │以上│ │ │
├───────┼──┼──┼──┼──┼───┼───┼──┼──┼──┼──┼──┼──┼───┤
│天数 │7 │28 │20 │23 │3/5 │28/7 │9 │18 │27 │1 │15 │8 │9/7月 │
├───────┼──┼──┼──┼──┼───┼───┼──┼──┼──┼──┼──┼──┼───┤
│年份 │1956│1956│1984│1976│1979/ │1978/ │1978│1978│1978│1977│1955│1976│1978 │
│ │ │ │ │ │1981 │1982 │ │ │ │ │ │ │ │
└───────┴──┴──┴──┴──┴───┴───┴──┴──┴──┴──┴──┴──┴───┘

第七节 霜冻、雨淞
霜冻,多年在春末秋初以短时低温危害农作物。出现在春季的叫春霜冻,出
现在秋季的称秋霜冻。农谚说:“雪打高山,霜打洼”,低洼地带霜冻偏重。区
境历年平均霜冻期为174天。 初霜一般出现在10月中旬,最早10月上旬,最晚11
月上旬; 终霜一般出现在4月中旬,最早3月上旬,最晚5月上旬。初霜出现时秋
收已基本结束,如果出现过早对晚秋作物有一定危害。终霜时期正是小麦返青、
拔节,早春谷物幼苗期,易受冻害。
雨淞,亦称“冰凌”,一般出现在1月中、下旬或2月上旬。中华人民共和国
建立以后区境曾出现过8次雨淞, 即1961年、1966年、1969年、1971年、1972年
(2次)、1 976年、1979年。频率为23.5%,平均4.3年一遇。雨淞一般危害交通运
输、通讯联络、有线广播和供电设施等。最大的一次是1979年2月23日,雨淞厚2
~3cm,造成电路、电话中断,汽车停运,损失达5万余元。
第八节虫灾
虫灾,历史上为重。据《潍县志稿》载,自晋咸宁元年(275年)至清末(1911
年),共发生重虫灾71次。如元至正十八年(1358年)“潍州蝗食禾稼,草木俱尽,
所至蔽日,碍人马不能行,填沟堑皆盈,饥民捕蝗以为食,或曝干而积之以为食。
又罄,则人相食。”又如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七月,蝗虫成灾,蝗群处,人
迷路被咬死。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50年代以人工捕打和药物杀灭相结合,基本消灭了
蝗灾。其他虫害经历年药物防治已大为减少,基本上保证了农作物的丰产丰收。

第九节 鼠害
本世纪50年代初期,在除“四害”运动中,老鼠大为减少,鼠害稍差。60年
代以后,在使用农药杀虫中,也杀灭了部分老鼠天敌,致使鼠害不断上升。80年
代以来政府号召积极开展灭鼠保粮活动和爱国卫生运动,区、乡镇、村采取统一
行动, 实行药物灭鼠,年灭鼠量达百万只以上。1986年坊子区政府于3月6日、8
月15日、 11月27日3次组织全区统一灭鼠,共培训灭鼠投饵员1923人,投放毒饵
76917公斤。灭鼠效果:村内鼠密度由灭鼠前的24.5%下降到4%,村外鼠密度由灭
鼠前的22.3%下降到3%。198 8年经潍坊市灭鼠办公室抽查验收,基本达到无鼠害
区标准。

第十节 地震
区境地处沂沭断裂区,地震灾害历史上多有发生。据《潍县志稿》记载,从
元至正六年(1346年) 到清宣统三年(1911年)的565年间共发生地震22次。其中最
大的一次是清康熙七年(1668年)六月十七日戍时“地大震,有声自西北而东南,
如雷如鼓, 阴气惨黑。潍县坏房屋5000余间,压死470人。白浪河近堤处平地开
裂,丈尺不等,涌出黑白泥沙,井水上溢。”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1966年河北邢台地震,1969年渤海湾地震,1975年
辽宁海城地震,1976年河北唐山地震,境内皆有震感,其中唐山和渤海湾地震震
感较大,大地动摇,雷声隆隆,未造成损害。
1970年至1984年期间区境先后发生小震2次。其中1984年8月17日涌泉乡一带
(东经119°20’,北纬36°42’)地震为3.5级。眉村、清池、车留庄等地多数人
有感,并听到隆隆闷雷声,电灯、碗具及悬挂物摆动作响,老房屋掉土,但无损
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