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7&A=1&rec=2&run=13

(一)
坊子与潍城、寒亭同属潍坊市辖区。位于山东省中部偏东,山东半岛西侧,
潍坊市区南部。东经119°03′~119°26′,北纬36°30′~36°45′。东与昌
邑县以潍河为界,西邻潍城区,南和安丘、昌乐县毗连,北同寒亭区接壤。东西
横距33.5公里,南北纵距26公里,总面积361.7平方公里。辖4镇 (坊子、清池、
穆村、荆山洼)5乡(眉村、涌泉、车留庄、沟西、埠头),271个自然村,278个村
民委员会,10个城镇居民委员会,61031户,236346人,其中农业人口196479人,
占人口总数的83%。 年人口出生率13.4‰,人口自然增长率7.63‰,人口密度每
平方公里653.4人。 汉族人口为多,另有回、苗、白、满、高山、朝鲜等少数民
族近百人。 区人民政府驻坊子镇六马路西段路北,1983年底组建,1984年1月施
政。
境处泰沂山脉东北洪积扇尾的延伸地带,沂沭断裂带中部,昌潍凹陷之内。
地质构造属老第三纪地层。坊子镇附近为中生界侏罗系,岩石以凝灰岩、页岩为
主;东部为中生界白垩系下统青山组,岩石以凝灰岩、中基性火山碎屑岩为多,
尚见到安山珍珠岩、英安岩和霏细斑岩。
地势南高北低,除少数低山孤丘外,多为缓埠丘陵地,属倾斜高平地、倾斜
平地地貌类,平均海拔高度70米。境内无大山,仅有低山孤丘13个。其中海拔高
度在100米以上的10个, 系泰沂山脉的残丘,多呈南北走向。南部灵山最高,海
拔高度为212.6米;东北部潍河滩最低,海拔高度仅11米。境域有大小河流14条,
均属雨源型季节性河流,多南北流向,仅渭水河为西东流向。较大的河流有潍河、
汶河、白浪河、虞河。
坊子气候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区,大陆性气候,光照充足,四季分明,年平
均气温12.3℃。极端最高气温40.7℃,极端最低气温-21.3℃。1月份最冷,平均
气温-3.3℃;7月份最热,平均气温25.9℃;气温年交差29.2℃。年平均降水647
毫米,降水差异较大;丰水年最大降水量1298.5毫米(1964年);枯水年最小降水
量295.7毫米(1 977年) ;年内夏季降水最多,平均占年降水量的62.8%。年平均
蒸发量2010.6毫米,年日照平均2715.4小时,年内有效积温(≥10℃)4227.6℃。
无霜期191天,初霜始于10月19日左右,终霜多在翌年4月11日前后结束。冷冻期
一般自11月上旬始,至翌年4月上旬止,约150天。主要自然灾害是干旱,其次是
干热风、冰雹、内涝、低温和冰冻等。
自然资源比较丰富。全区土地面积542480亩,其中山地7446亩,占土地面积
的1.4%; 丘陵地270128亩,占土地面积的49.8%;平原264906亩,占土地面积的
48.8%。可利用的土地面积410812亩,占总面积的75.7%。土壤分为三个土类 (棕
壤、褐土、潮土),八个亚类(棕壤性土、棕壤、潮棕壤、褐土性土、淋溶褐土、
褐土、潮褐土、河潮土) 。褐土面积375352亩,占可利用土地面积的91.37%;潮
土面积26095亩,占可利用土地面积的6.35%;棕壤面积9365亩,占可利用土地面
积的2.28%。 现已利用的土地面积397749亩,其中耕地329700亩,人均1.39亩;
园林68049亩,尚未开发利用的荒滩、荒地13063亩。非土壤面积131668亩,其中
居民点、 工矿用地71164亩; 交通用地20045亩; 水域面积39115亩;特殊用地
1344亩。水资源严重不足,除自然降水外,多年平均地表水可利用量1104.4万立
方米;地下水可利用量3526.38万立方米,其中入境河流客水量895.3万立方米;
多年平均需水总量为14448.36万立方米, 平均年缺水9817.58万立方米,属贫水
区。矿产资源较丰富,已探明的非金属矿有煤、粘土、膨润土、沸石、珍珠岩、
重晶石和石灰石等; 金属矿有铅、 银等。动植物资源有家畜、家禽和野生动物
250余种;树木、花卉、粮油作物和野生植物1000多种,其中中药材100余种。
(二)
坊子历史悠久,5000年前先民已在这里聚居,繁衍生息,勤劳耕作,创造了
灿烂的文化。现已发现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遗址等27处,夏建斟国,汉代
乐都、桑犊、斟县治所皆在区境内。几千年来,朝代更迭,世事沧桑,淳朴聪慧
的坊子人民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辛勤耕耘,建设家园。
勤劳、朴实、勇敢、坚毅,是坊子人民的光荣传统。多少年来,操戈奋戟,
支持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曲反抗旧世界的战歌。秦、
隋、唐、宋、元、明、清,在那漫长的封建社会里,人民不堪忍受统治阶级的压
迫剥削,革命和斗争连续不断。天空曾飘扬过太平天国的义旗,大地上曾留下过
赤眉军、黄巾军、捻军的足迹;历史上曾出现过不畏强暴勇斗权奸、为民除害的
许舜民,也有为伸张正义,率八村民众火烧盐店的勇士辛科选;有李明书太公堂
聚众起义抗清兵,还有斗地主、打恶霸的“大刀会”、“红枪会”、“义和拳”
等。
鸦片战争以后,坊子人民投入了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洪流。随着帝国主义列强
的入侵、《胶澳租借条约》的签订,德国人在坊子开煤矿、修铁路,美英传教士
也来坊子建教堂, 传播宗教迷信思想, 坊子陷入了帝国主义铁蹄的蹂躏之下。
19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7月2日(六月六日),坊子义和团袭击外国传教士,火烧
德国矿务局,城乡民众异口同声要“灭洋灭教”。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日本人派
兵占据坊子,修兵营、建机场、设赌馆、开妓院,公然在坊子设立民政署侵犯我
国主权。英勇不屈的坊子人民展开了反对日本侵略者的斗争,工人罢工,学生罢
课,游行、示威;组成国货维持会抵制日货;火烧日本领事馆坊子出张所,高呼
“把洋人赶出中国去”。1915年,窃国大盗袁世凯纂政复辟称帝,国民党元老居
正招募反袁大军,坊子人民积极响应,开展了护国讨袁运动。
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坊子人民的革命斗争揭开了新的一页。1924年,
共产党员庄龙甲到坊子传播马列主义。1925年,中共“一大”代表王尽美、邓恩
铭先后到坊子、曹庄一带活动,点燃了革命的星星之火。秋,牟光仪、邱传贤、
郭家瑞等进步青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时坊子铁路工会成立,发展会员20余人。
1926年春, 中共坊子铁路支部建立。7月,中共曹庄支部建立。1927年上半年,
中共郭家支部建立, 发展党员11人,成为潍县农村中党员最多的支部。1928年2
月1日, 中共山东省执行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在坊子召开,会议调整了省委领
导机构,决定在全省发动农村抗捐抗税斗争,组织武装暴动。是年秋至翌年春,
中共潍县县委在车留庄乡东曹庄先后三次调整组织,并选举产生了中共潍县第二
届委员会。是年,曹庄、郭家一带的农民运动轰轰烈烈,如火如荼。农会会员们
砸神像、拆庙宇;斗地主、打恶霸,开展抢坡斗争,实行减租减息;农会公开活
动,党团组织处于半公开状态;青年团、儿童团站岗放哨,大唱革命歌曲;兴办
农民夜校,组织农民学文化。当时社会上流传着“国民党的诸城,共产党的潍县”、
“曹庄是潍县的小莫斯科”的说法。30年代初,坊子工人运动进入高潮,先后爆
发了“坊子煤矿工人大罢工”、“坊子火车站卧轨事件”、工人“反黄色工会”
斗争和“铁路大罢工”等。
抗日战争爆发后,随着民族矛盾的激化,抗日烽火四处燃起。东曹庄何凤池
由青岛秘密潜回家乡,同何凤鸣、李明光、田化宽等地下党员一起,发动群众,
宣传抗日。1938年3月2日,在车留庄乡东曹庄聚众起义,成立国民革命军第八路
军鲁东抗日游击队七支队二大队, 辗转于胶济铁路沿线, 积极开展抗日斗争。
1943年春,许杰、尹宗礼等受中共山东鲁中党委派遣,深入敌占区坊子,秘密组
建中共坊(子)青(州)工委,具体领导铁路沿线的抗日救亡运动,并为日后潍县城
的解放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情报。
抗日战争胜利后不久,国民党蒋介石集团挑起内战。坊子人民还未来得及抖
掉八年抗战的烟尘,又奔赴了解放战争的疆场。在中共潍县、潍南县委领导下,
配合主力部队,通过凤凰山、油房、小李家、曹庄、鲍庄、梨园、蒋家等多次战
斗,有力地打击了国民党反动派和地方土顽的嚣张气焰,歼灭了敌人的有生力量。
淮海战役打响后,坊子人民积极支前,组成担架队,手推独轮车,跋山涉水,抬
担架,运军粮。有的还随解放大军南下,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坊子人民仍然发扬特别能战斗的光荣传统,精神抖
擞,意气风发。1950年,先后有几百名青壮年积极响应祖国召唤,雄纠纠、气昂
昂,跨过鸭绿江,开赴抗美援朝的战场。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坊子人民
艰苦奋斗,与天斗,与地斗,为祖国的昌盛、家乡的繁荣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三)
坊子经济发展走过了艰难曲折的历程。旧社会,以家庭为主的农业和手工业,
生产规模小,技术水平低,发展步履缓慢。又加上“三座大山”的重压,战争的
殃祸,国民经济几乎崩溃。解放初期,面临的是一幅满目疮痍,凋落破败的景象,
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跌落到最低点。1949年全区社会总产值仅2627万元,国民收
入952万元, 工农业总产值2260万元,人均国民收入70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以后,人民政府本着“城乡互助,内外交流,公私兼顾,劳资两利”的原则,恢
复发展生产,医治战争创伤,并有步骤地开展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改造,实现了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政治工作,造成了民主、
团结、健康、蓬勃的发展局面。1957年全区社会总产值发展到4156万元,国民收
入1829万元, 工农业总产值3385万元,人均国民收入118元,出现了建国后的第
一个经济振兴时期。50年代末开始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运动,过分追求
“一大二公”,体制变更过急过快,违背客观规律,急于求成,严重挫伤了干部
群众的积极性;又加上严重的自然灾害和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运动,把发展生
产力推到了次要地位,经济发展屡遭挫折,人民生活改善甚微。后经过贯彻《农
村人民公社条例》 (草案) ,农业生产重现生机。1966年开始的持续10年之久的
“文化大革命”,把刚刚复苏的经济又推向了深渊。生产力在与“四人帮”及其
帮派体系设置的重重阻力的斗争中波动起伏,发展滞缓,步履艰难。到1978年,
全区社会总产值才达到10684万元,国民收入4808万元,工农业总产值9121万元,
人均国民收入252元。 与此同时,社会上无政府主义泛滥,百姓生育失控,人口
急剧增长。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十年改革,取得了振奋人心的成就,开创了建国后又一个经济振兴时期。1989年
全区社会总产值达到79416万元,是1949年的30.23倍,比1978年增长643%;国民
收入达到2 8291万元, 是1949年的29.71倍,比1978年增长488%;工农业总产值
完成43297万元,是1949年的19.15倍,比1978年增长374%;人均国民收入1197元,
是1949年的17.1倍,比1978年增长375%。
坊子工业发端较早,纺织、煤炭、建材是传统工业的三大支柱。唐、宋时期,
织布、 制砖、 编席、酿造、制粉等手工业已较发达。纺织尤为普遍,乡间素有
“男耕女织”之说。有一首无名诗这样写到:“悠悠潍河水,岸畔杨柳青,林深
无啼鸟,盈目机杼声。九千绣花女,十万织布机,不知金鸡早,常伴玉兔西。”
“眉村十里街,匹缕堆银台,贾人旧事故,五更驱车来。”清末,受西方影响,
始有手工业工厂出现。煤炭采掘始于乾隆五年(1740年),大都是民办小窖,以土
法开采。1862年潍城丁氏在坊子西建“丁家井”,聚工两三千人,用进口抽水机
大肆采煤。20世纪初,德国帝国主义强行在坊子探矿凿井,兴修铁路。后日本、
英国等帝国主义为之垂涎,相继在坊子修教堂、开电厂、办公司、设洋行,肆意
掠夺,大量鲸吞。日本投降后,国民党窃取胜利果实,对已凋敝不堪的厂矿反复
折腾, 坊子工业颇不景气。1948年4月坊子解放后,人民政府积极恢复生产,发
展民族工业。除继续发展煤炭、纺织、电力和手工业外,相继开办了坊子酒厂、
益华铁工厂。50年代,建材业兴起,荆山洼建材厂、潍坊砖厂、潍坊瓦厂、潍坊
耐火材料厂、潍坊砖瓦厂、潍坊陶瓷厂、潍坊炉渣砖厂等建立。随之,服装、电
器、运输等业也相继发展起来。但由于长期受“左”的思想干扰,和生产体制的
制约,坊子工业一直处于设备陈旧,技术落后,生产效率低,经济效益差,发展
缓慢,左右徘徊的状态。1978年仅完成工业总产值5810万元,其中乡镇以上工业
产值3728万元。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工作重点的转移,产业结构的调整,
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尤其是坊子区施政后,在进一步开放、搞活的形势下,充分
发挥地方优势,全面推行“城郊型”经济模式,优化工业结构,面向国际、国内
两个市场,引入竞争机制,实行厂长(经理)招标承包责任制,发展横向经济联合,
给企业注入了活力。以建材为龙头,“四轮”(区、乡镇、村、个体)驱动,“双
轨”(农业、工业)并进,具有坊子特色的三大产业和拳头产品迅速发展。煤炭、
建材、纺织、膨润土、沙发木器、畜牧产品、农副产品、机械加工基地和五金工
具、卫生洁具、铸造集团相继建立。现已形成煤炭、建材、纺织、酿造、化工、
电子、冶炼、机械、电力、建筑、运输、食品加工、木器制造等多行业的工业体
系和国营、集体、个体、联合体综合发展的工业网络。1989年境内有省、市、区
属工业企业32处,乡镇企业66处,村及村以下企业858处。生产原煤、粘土、砖、
瓦、水泥、耐火材料、膨润土、白酒、随机工具、汽车工具、陶瓷、电子原件、
布匹、服装、铸件、小五金、医疗器械等千余种产品。坊子砖、瓦,以量多、质
优、价廉名扬四方,占据着潍坊市建材市场的主导地位。坊子白酒,荣获国家银
质奖、全国同类产品“三联冠”、首届博览会金奖。荆山洼牌粘土平瓦和煤矸石
尾矿渣砖获国家优质产品证书。年产万吨的耐火材料,不仅畅销国内20多个省市,
还销往坦桑尼亚、孟加拉国。随机工具除在国内销售外,还远销美国、加拿大。
1989年全区完成工业总产值36292万元,是1949年63万元的576倍,比1978年增长
524%; 其中乡镇以上工业总产值19594万元, 是1949年的311倍,比1978年增长
425%。
农业在坊子经济成份中占有主导地位。粮食作物以种植小麦、玉米、高粱、
谷子、地瓜、大豆为主,经济作物有黄烟、棉花、花生和瓜菜等。旧社会由于受
土地私有制的长期束缚,且水利条件差,耕作技术落后,岁月悠悠,发展缓慢,
农作物产量低而不稳。清乾隆年间,潍县县令郑板桥对坊子一带的农业曾作过这
样的描述:“马司南北是山田,石头窝里不值钱,得到三分庄稼熟,大家欢喜说
过年。”封建王朝的统治,德、日帝国主义的掠夺,国民党横征暴敛的盘剥,使
自然资源遭到极大破坏, 农业生产困难重重。1949年全区粮食总产仅31247吨,
平均亩产只有91公斤,完成农业总产值2197万元。农民群众过着“半年糠菜半年
粮”,“衣不遮体,食不充饥”的悲惨生活。新中国建立后,在中国共产党和人
民政府领导下,经过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等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有了较好发
展。但是,由于50年代后期开始的“左”的思想影响,人民公社“大锅饭”和不
实际的“农业学大寨”运动,压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以粮为纲,全面砍光,
严重破坏了农业生态平衡,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农业生产处于长期低水平的徘
徊状态, 人民群众仍在温饱线上挣扎。1978年全区粮食总产仅达80317吨,亩产
288公斤, 农业总产值完成3311万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农村打破“大
锅饭”,逐步实行各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专业户、重点户、联合体栉比而生,
农业生产迅速发展。坊子区施政后继续深化改革,全面推行“城郊型”大农业,
调整内部结构,大搞以治水为重点的农田基本建设,强基固本,增加农业投入。
在破除传统农业的束缚中,开始了由“封闭型”向“开放型”,由“自给型”向
“商品型”,由“内向型”向“外向型”的转变;正确处理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
的关系,在确保粮食总产增长的前提下,加快烟、棉、油的生产步伐,扩大以山
楂为主体的林果生产计划,实行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栽、种、养、加
工并举。建立起区域性、专业化、集约经营的芦笋、养殖、工艺品、蔬菜、皮革、
果品6个农业产品生产基地, 农村经济开始走上了多部类综合发展的新路子,出
现了农、工、商、运、服务协调并进的新格局。生产条件发生着显著变化,改变
了过去单纯靠天吃饭的旧传统,开始了与大自然做斗争,抗灾夺丰收的新征程。
1989年全区拥有小型水库20座, 塘坝113座,扬水站74个;机井2289眼,大口井
981眼, 各种排灌机械3232台,总动力2 1700千瓦,有效灌溉面积14万亩,占耕
地面积的42%;农用汽车194部,大中小型拖拉机3179台,农机总动力108897千瓦,
机械化作业程度达55%以上。农村用电量2173万千瓦小时,化肥施用量20429吨,
平均每亩耕地62公斤。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变革,带来了农业的全面振兴。
1989年全区粮食总产达到97195吨, 是1949年的3.1倍,比1978年增长21%;亩产
达到498公斤,是1949年的5.5倍,比1978年增长73%;完成农业总产值7005万元,
是1949年的3.2倍,比1978年增长111%,其中农业产值4858万元,林业产值121万
元,牧业产值1455万元,副业产值556万元,渔业产值15万元。

(四)
教育、科技、卫生、文化、体育事业发展较快。
1949年以前,区内仅有中学1处,小学154处。新中国建立后,教育事业不断
发展,人民文化水平逐年提高。特别是坊子区施政以来,在“教育为本,科技兴
坊” 的战略思想指导下,开展尊师重教活动,支持发展教育蔚成风气。全区5年
累计集资1063.6万元,集中进行校舍改造,搬掉土台子,拆除危房子,改造黑屋
子,1988年全部实现了中小学六配套,达到国家规定标准。教师队伍不断加强,
师资水平日益提高, 1 988年全区教师达标率已超过潍坊市的平均水平。同年底
全区有教职工2489人, 其中中专以上文化程度1057人,占42.3%。教育结构日趋
合理,1989年全区共有小学179处,在校学生22211人;普通初中25处,在校学生
10771人; 高中4处,在校学生1536人;职业高中3处,在校学生1037人。学龄儿
童入学率达到99%以上。 九年制义务教育逐年普及,幼儿教育、职业教育、成人
教育全面发展。全区278个行政村,已有269个村办起了各种类型的幼儿园,办园
率达97.1%;职业教育从无到有,已开设农学、林果、机械、家电、会统、幼师、
艺体等8个专业、 19个班,在校学生952人,并在4处乡镇开办了校外班。成人教
育成绩显著,全区青年职工文化补课合格2036人,技术补课合格2114人;职工中
有273人自学成才, 通过自学考试达到大、中专毕业水平。在农村开办农民夜校
158处,学员达23277人,占农业人口的12%。教育质量大幅度提高,建区6年来,
向大中专院校输送新生1082名, 向技工学校输送新生418名。1989年高考上线人
数(按万人比计算)由原来的全市倒数第一上升为第五位;初中中专上线人数由后
进跃居全市第四位。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坊子教育已开始甩掉落后帽
子,跻身于潍坊市的先进行列。
科技工作不断加强,“科技立区”的方针初见成效。1989年区内有专业科技
协(学) 会5个,各类科普学校和咨询机构98所,已建立农民研究会41个,会员达
1015人。区内有各类科技专业技术人员7048人,已评聘高级技术职务的83人,中
级技术职务的1005人, 初级技术职务的4916人,未评聘技术职称的808人。其中
上属企业专业技术人员1236人, 评聘高级技术职务的38人,中级技术职务的265
人, 初级技术职务的69 7人,未评聘技术职称的236人。自坊子区施政以来,进
行认可的科研项目95项,其中43项科研成果分获国家、部、省、市、区科学技术
进步奖。 通话机浮冲电源、厅堂高保真立体声音响工程、人造金刚石、650毫米
啤酒瓶流水线、 CGL-B民用取暖炉、脑电疗机等通过省、市级鉴定,并已批量生
产。人工纳质膨润土填补了一项国家空白。
卫生事业规模可观,境内有中国人民解放军八十九医院、铁路医院、坊子煤
矿医院、坊子区人民医院及乡镇卫生院34处,床位690余张;农村卫生室275个,
专业技术人员1030人。基本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区、乡镇、村三级预防医疗网络。
过去流行的地方病、传染病、多发病已大为减少,有的已绝迹。旧志载“疫疠大
作,邑无宁日,死者相藉于道”的局面已一去不复返了,人民的健康水平明显提
高。
区内有文化馆(站)9处,图书馆(室)12个,影剧院3座,乡镇厂矿放映队22个,
有线广播放大站9处,文化生活空前活跃。在进一步完善创新龙灯、旱船、高跷、
秧歌、吕剧、京剧、话剧等传统民族文艺的基础上,又绽开了电影、舞蹈、录像、
轻音乐、歌曲、曲艺等多种形式的文艺新花。1989年全区发表业余创作的文艺作
品87篇,其中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8篇。
体育事业活跃, 竞技水平不断提高。区内有普通篮球场60余个,200米田径
运动场10个,体校1所。1986年女运动员谷爱华参加山东省中等专业学校运动会,
获3公里竞走第一名; 射击运动员祝玉芹参加南朝鲜汉城亚运会,夺得手枪慢加
速射击比赛金牌。

(五)
坊子区在改革中诞生,得益于改革的良好环境。建区六年来,全区人民在中
共坊子区委、区人民政府领导下,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
指针,同心同德,艰苦创业,把改革的主线自始至终地贯穿于新区建设的全过程,
不断探索,积极开拓,走出了一条健康、协调、稳步发展的轨道,各行各业正处
于发展的新阶段。纵观六年的改革与建设,全区在五个方面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揭开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
坊子区伴随着时代的步伐,从经济领域改革入手,逐步发展到政治、科技、教育
等各个领域。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巩固提高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出现
了集约经营的好势头,以粮为纲的单一结构已转变为农、林、牧、副、渔多种经
营全面发展的新格局;工商企业通过简政放权、让利承包、租赁,发展股份制经
济,走出了一条开放、搞活的新路子,企业财务、人事、供销等方面的自主权扩
大。 改革前企业留利不足5%,到1989年已达到45%以上。目前正在实行“两权”
(所有权、经营权)分离,向独立的生产者和经营者迈进;改革冲破了僵化的市场
旧机制,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新体制的框架初步确立。单一的高度集权的计划体制
已向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方向转化。单一的公有制经济模式已被全民、集体、个
体多种形式并存的所有制代替。平均主义、“大锅饭”的社会分配方式已向按劳
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转化。1988年在工业总产值中,全民所有制经济成分
占55%, 集体所有制经济占44%,其中乡镇工业企业占32%,个体工业成分占1%。
改革前的市场范围仅局限于一部分消费品,十年来逐步扩大到生产资料和各种生
产要素。农副产品、工业消费品市场初步形成,生产资料和短期资金市场有了一
定发展,技术、信息、劳务、房地产市场也开始出现。据1988年估测,全区由市
场决定的产品,农副产品中约占65%,工业消费品中约占56%,工业生产资料中约
占42%, 一半以上的商品价格已经在不同程度上由市场来调节;机构改革,党政
分开,廉洁从政等政治体制改革已初见成效。政府对经济的管理职能开始由直接
的行政指挥,逐渐向以经济手段为主的间接调控转化。指令性管理的产品和统一
分配的物资品类大大减少。财政拨款和银行贷款的比重发生了显著变化,金融手
段及其价格等经济杠杆在社会供求方面的作用日益加强;内外交流的格局形成,
开始由封闭、半封闭经济逐渐向开放型经济转变。初步打破了“部门”、“条条”、
“块块”分割的局面,出现了全方位、大跨度、高层次的经济联合新形势。改革
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了生产力,改革已成为一切领域的动力。
经济实力和发展后劲明显增强。主要标志是:长期形成的僵化封闭模式已经
打破,产品、产业结构得到有限调整,实现了速度、效益、后劲的三统一,经济
建设走上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稳定、协调发展的轨道。1989年全区工农业总
产值比建区前的1983年增长174%, 平均年增长29%;其中工业总产值增长244%,
平均年增长40.7%;各项税收2095万元,比1983年增长523%,平均年增长87.2%;
财政收入2132.8万元, 比1984年增长371%,平均年增长74.2%。自建区以来累计
增加装机发电量1589千瓦;公路通车里程增加80.4公里;建成投产区属工商企业
18处, 改造老企业12处,开发新产品95种,完成技改项目150多个。全区新打机
井1084眼, 大口井189眼,小土井200 0多眼,修复旧井700多眼,机井配套1084
眼, 新修水库15座,塘坝61座,扬水站17处,修防渗渠道50条,10000余米;治
理小流域16平方公里;为30个村40000余人解决了吃水问题。6年共完成水利建设
投资1200多万元,完成工日540万个,搬动土石方765万立方米,扩大改善灌溉面
积7.5万亩。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开创了新局面。城乡人民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
长期以来“左”的禁锢已基本解除,几千年遗留下来的封建思想、小生产习气和
陈旧观念受到猛烈冲击。适应现代科学和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新思想、新观
念得到传播,生产力日益成为人们思考问题的出发点和检验工作的唯一标准。竞
争意识、价格观念、经济手段、民主与法制观念等逐步树立。科技、文化、教育、
卫生等社会公共事业进一步加强,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党性、党风、党纪教
育得到了深化,党风、政风、社会风气明显好转,雷锋、焦裕禄精神重放光彩。
城乡市场繁荣,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1989年,全区社会商品零售总
额达16423万元, 集市33处,山会69期,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2942万元,分别比
1984年增长276%和251%。农贸市场发展到25个,各类商业网点增加到2089个,市
场体系逐步完善,市场机制在国民经济运行中开始显示出重要作用。人民群众的
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改善, 人们得到的实惠一年比一年多, 开始由“温饱型”向
“小康型” 转变。 1989年城镇居民人均收入达到174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
717元。 城乡居民储蓄余额1243 2万元,人均存款526元。居民消费总额20330万
元,人均消费670元。1978年以前区内仅有少数家庭拥有自行车、手表、收音机、
缝纫机“老四大件”,1989年区内每百户拥有耐用消费品:电视机79台,收录机
56台, 自行车174辆, 缝纫机82台, 手表188块, 电风扇50台;人均住房面积
19.51平方米;人均消费粮食268公斤,其中细粮占80%以上;人均消费蔬菜188公
斤,植物油2.89公斤,猪肉4.7公斤,蛋类4公斤。城乡居民开始吃饭讲营养,穿
衣要毛纺,用具论高档,住房想宽敞。自行车已成为普通的交通工具,有的骑上
了摩托车,买上了大卡车,乘坐上小轿车。
社会公共事业发展较快,城乡建设初具规模。自建区以来,城区建设日新月
异, 办公楼、商店、工矿厂房鳞次栉比。新建住宅286万平方米,基本上摆脱了
“早晚两头跑, 中午啃火烧”的艰难困境,80%以上的干部、职工已乔迁新居,
能够安居乐业。 农村35%的农户建起了新房,绿树红瓦分外妖艳,土坯草房已成
陈迹,一批高标准、整齐化一的新型村镇开始涌现。境内交通方便,胶济铁路复
线横穿东西, 设潍坊东站、北流站,支线潍坊至坊子段设173公里站、坊子火车
站,有快慢车定时发行。潍坊东站、坊子站货场宽阔,易于装卸,是周围县市区
的物资集散地。国家干线公路潍(坊)徐(州)路纵贯南北,潍(坊)石(岛)路横垮东
西, 另有市、区级公路9条,与乡镇、村级道路构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坊
子汽车站设在潍徐公路13公里处,有班车定时发往各地。自建区以来,改造、新
修区、 乡级主要公路10条,通车里程达127.3公里。邮电事业出现了新局面,区
设邮电分局,辖8处邮电支局,2处邮电所。现有磁石电话交换机11台,市内纵横
自动电话装机600门,实有电话413部,普及率为1.83部/百人,农话装机233部,
普及率为0.23部/百人。邮路(单程)537.9公里,中继杆64公里。年内出口函件70
余万件,国防邮件百余件,邮电业务量达30万元以上。程控电话大楼已建成,正
在安装调试,1990年底可开通使用,打电话难的状况基本缓解。
面对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和新矛盾。随着工业和乡镇企
业的急剧发展,环境污染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各项建设的大量用地,使耕地
数量逐年锐减, 40年来年均减少1507.5亩; 人口的不断增加使人均耕地面积由
1949年的2.86亩下降到1.39亩,不足1949年的二分之一。在大力提倡计划生育的
同时,必须珍惜和合理使用每一寸土地。近年来的连续干旱,煤田的大量开挖,
抽取大量地下水灌溉农田等, 使地下水位严重下降, 自1975年以来平均年下降
1.03米, 15年已下降15.45米,严重的缺水已直接影响到人畜的饮用和工业的发
展。
改革促大变,坊子人民正在发扬“求实、创新、勤奋、争先”的精神,沿着
社会主义的道路开拓前进。一个在改革中诞生,得益于改革的开放型城郊区已初
具规模,崭露新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