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辑 中学教育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7&A=1&rec=133&run=13


    [学校设置]坊子设立中学较晚。1939年,在沟西乡山后郑家设民国县办初中补
习班,1945年停办。
    1943年,在治浑街建立治浑街区立中学,有初中6个班,学生300人,教师12人,
抗日战争胜利后停办。同年6月,潍县县立初中及高中合并,成立山东省立潍县中学
,在沟西乡山后郑家设第二分校,在埠头乡石沟河设立第五分校,1944年3月,在涌
泉乡小李家设立第六分校。同年,高中部由寒亭区南张氏迁眉村乡王家庄子,5个班
,学生150人,校长马干廷。至此,潍县中学设8处分校,高中6个班,初中33个班,
简师4个班,后师1个班,学生1782人。1944年至1945年,国民党潍县政府在眉村乡院
上设初中1处,教师3人,2个班,学生80人。1945年10月,潍县中学各分校及高中部
合并为校本部一、二、三、四院,保留刘家窑分校和石沟河分校。1946年3月,改为
坊子分校和望留分校,至此共有初中班47个,高中班6个,师范班7个,学生2800余人
。坊子分校本部在原日本驻青岛领事馆坊子出张所(89医院1号院),初中部在南大营
(89医院)、机窑厂(铁路小学)。8月,因潍县中学规模过大,分为三所学校,山东省
立潍县中学,校址在坊子,设高中5个班,学生290人;初中21个班,学生941人;教
职工71人,校长王天祥,另有潍县县立初级中学和潍县师范在潍城。1949年,山东省
立潍县中学和潍县县立初级中学合并为潍坊市联合中学,1952年改为潍坊一中。
    1954年7月,潍坊市在坊子建立潍坊第四中学;1960年潍县在区境清池、车留、
段家、穆村、沟西等公社建立初级中学,分别命名为潍坊第十三、十九、二十、二十
一、二十二中学。1962年,潍坊二十一、二十二中停办。
    1961年,坊子民办中学于六马路创办,12个班,510人。1964年,改为工读中学
,1968年底停办。1964年各大厂矿企业办起工读中学,各公社办起农业中学,“文化
大革命”中被歪曲为“修正主义黑货”,民办工读中学和农业中学被迫停办。
    1969年,中学下放到公社办校,各社不顾客观条件,不按规律办事,贪多求全,
片片设初中,社社有高中,造成师资短缺,不得不用一些不合格的教师充职任教,教
育质量明显下降。1981年,为集中力量提高教学质量,对中学进行全面调整,境内合
并为高中3处、初中13处。1982年,将潍县九中、潍县十四中、潍县十七中定为潍县
重点初级中学。1983年境内有高中3处,潍县十一中(涌泉)、潍县十五中(沟西)、潍
坊四中;重点初中3处,联办初中28处。
    1984年,贯彻“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调整中学领导班子,改革教
育领导体制,将潍坊十二中、二十九中、三十中、三十一中、三十二中、三十三中6
所公办初中改由区、乡(镇)双重管理,调动了区乡(镇)两级办学的积极性。普通高中
将潍坊三十中、潍坊二十八中、潍坊四中三所压缩为潍坊二十八中、潍坊四中两所。
潍坊三十中改为初级中学,并在眉村设立第五农业技术中学,后更名潍坊市坊子区第
一高级职业中学,初步改变了中等教育结构单一化的状况。届时全区有高中4所,29
个班,学生1433人,教职工174人;初中35所230个班,学生10482人,教职工893人;
农业技术中学1所,5个班,学生178人,教职工38人。1989年全区有初中25处,207个
班,学生10771人,教职工894人;高中4处,28个班,学生1536人,教职工188人。

        1965年坊子区部分农业中学一览表
┌─────────────┬─────┬──────┐
│校名                      │校址      │公社或大队办│
├─────────────┼─────┼──────┤
│车留庄公社农业中学        │东黄门庄  │社办        │
├─────────────┼─────┼──────┤
│治浑街公社农业中学        │清池      │社办        │
├─────────────┼─────┼──────┤
│石沟河公社农业中学        │石沟河东崖│社办        │
├─────────────┼─────┼──────┤
│马司公社农业中学          │马司      │社办        │
├─────────────┼─────┼──────┤
│沟西公社农业中学          │北沟西    │社办        │
├─────────────┼─────┼──────┤
│穆村公社杨庄农业中学      │杨庄      │大队联办    │
├─────────────┼─────┼──────┤
│马司公社泉河农业中学      │坊子东农场│大队联办    │
├─────────────┼─────┼──────┤
│邓村公社邓村农业中学      │前邓村    │大队联办    │
├─────────────┼─────┼──────┤
│穆村公社穆村农业中学      │袁刘李大队│大队联办    │
├─────────────┼─────┼──────┤
│治浑街公社梁家寨子农业中学│梁家寨子  │大队联办    │
├─────────────┼─────┼──────┤
│穆村公社小沼农业中学      │小沼于家  │大队联办    │
├─────────────┼─────┼──────┤
│邓村公社李家庄农业中学    │西李家庄  │大队联办    │
├─────────────┼─────┼──────┤
│车留庄公社官庄农业中学    │于家官庄  │大队联办    │
├─────────────┼─────┼──────┤
│邓村公社南眉村农业中学    │南眉村    │大队联办    │
├─────────────┼─────┼──────┤
│宁家沟公社农业中学        │前宁村    │社办        │
└─────────────┴─────┴──────┘

           1983年坊子区各公社联办初级中学一览表
┌──┬─────┬─────────────────────┐
│公社│中心联中  │其它联中                                  │
├──┼─────┼─────────────────────┤
│沟西│沟西联中  │营子联中辛冬联中葛家联中                  │
├──┼─────┼─────────────────────┤
│埠头│石沟河联中│马司联中泉河联中大郭家联中                │
├──┼─────┼─────────────────────┤
│清池│清池联中  │丁家联中鲍庄联中治浑街联中张营联中寨子联中│
├──┼─────┼─────────────────────┤
│涌泉│肖家营联中│蔡家集联中王家屯联中                      │
├──┼─────┼─────────────────────┤
│穆村│穆村联中  │尚庄联中红旗联中杨庄联中                  │
├──┼─────┼─────────────────────┤
│车留│后车联中  │于官联中曹庄联中                          │
├──┼─────┼─────────────────────┤
│眉村│驸马营联中│李家庄联中王家庄联中邓村联中              │
└──┴─────┴─────────────────────┘

    坊子区1984年--1989年中学统计表
                       单位:个、人
┌──┬──┬──┬───┬────┐
│年份│处数│班数│学生数│教职工数│
├──┼──┼──┼───┼────┤
│1984│39  │259 │11925 │1067    │
├──┼──┼──┼───┼────┤
│1985│38  │254 │13256 │1198    │
├──┼──┼──┼───┼────┤
│1986│31  │251 │13686 │1139    │
├──┼──┼──┼───┼────┤
│1987│31  │253 │13234 │1202    │
├──┼──┼──┼───┼────┤
│1988│27  │244 │12916 │905     │
├──┼──┼──┼───┼────┤
│1989│29  │235 │12307 │1082    │
└──┴──┴──┴───┴────┘
注:此表不包括职业中学

   [中学管理]民国时期,中学设校长1人,班数在6个以上者设教务、训育、事务3处
。校长总揽学校一切事宜,教务处主要办理教务事宜,训育处以国民党规定的道德格
言为目标和信条训育学生的政治态度和生活纪律,事务处负责日常事务、财政出纳、
文件保管和缮写等工作,学校重大事件由校务会研究决定。1939年以“礼、义、廉、
耻”为校训,遵照《训育纲要》和《中等学校训育科目系统表》严于控制学生的思想
行为,培养忠于“党国”的人才,维护国民党的统治。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重视党对学校的领导,实行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
分工负责制。未建支部前实行校务委员会集体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各中等学校由党
支部书记、正副校长、教导主任主持办理学校各项工作。1962年,执行《全日制中学
暂行工作条例(草案)》,实行教务委员会集体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文化大革命”
期间,废除校长负责制,工人阶级和贫下中农管理学校。1978年,实行党支部领导下
的校长分工制,党支部保证和监督学校的行政工作,坚持各种例会制度,研究重大问
题,保证教学等各项任务的完成。

        1943年-1946年山东省立潍县中学组织设置
┌─────┬────────┬───┬───────┐
│校长:1人 │教务处:主任1人 │教学组│干士1人       │
│          │                ├───┼───────┤
│          │                │注册组│干士1人       │
│          │                ├───┼───────┤
│          │                │设备组│干事1人       │
│          │                ├───┼───────┤
│          │                │书记  │4人           │
│          ├────────┼───┼───────┤
│          │训导处:主任1人 │训育组│干士1人       │
│          │                │      ├───────┤
│          │                │      │女生指导员1人 │
│          │                ├───┼───────┤
│          │                │管理组│干士1人       │
│          │                ├───┼───────┤
│          │                │书记  │1人           │
│          ├────────┼───┼───────┤
│          │事务处:主任1人 │文书组│干士1人       │
│          │                ├───┼───────┤
│          │                │庶务组│干士1人       │
│          │                ├───┼───────┤
│          │                │出纳组│干士1人       │
│          │                ├───┼───────┤
│          │                │书记  │1人           │
│          ├────────┼───┼───────┤
│          │体育处:主任1人 │体育组│干士1人       │
│          │                ├───┼───────┤
│          │                │卫生组│干士1人       │
│          │                ├───┼───────┤
│          │                │书记  │1人           │
│          ├────────┼───┼───────┤
│          │会计室          │会计员│1人           │
│          │                ├───┼───────┤
│          │                │助理员│1人           │
│          ├────────┼───┼───────┤
│          │各分校:主任1人 │教导员│1-2人         │
│          │                ├───┼───────┤
│          │                │事务员│1-2人         │
│          │                ├───┼───────┤
│          │                │书记  │1人           │
└─────┴────────┴───┴───────┘

    学校例会制度一般有校务、教导、班主任、总务、全体职工等会议,根据问题涉及面
和所需研究的问题有关人员参加,主要研究、讨论上级党委和教育行政部门的指示,
学校党支部的决议,学校工作计划、总结、教学,推广经验,交流工作,进行学生管
理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学校制定了一套严格的考勤、课堂、考试、升留级、
奖惩规章制度和纪律,在教师中还建立了会议、备课、教学等制度及班主任职责和尊
师爱生公约,保证了教学的正常进行。1955年山东省教育厅颁发《中学生守则》,1
963年颁发《山东省中小学工作人员请假暂行办法》,使学校制度日臻完善。“文化
大革命”期间,学校各种规章废除,管理混乱。1977年,山东省教育厅颁发《山东省
中、小学部分规章制度试行草案》。1981年,教育部重颁《中学生守则》,各校制定
相应的规章制度和管理措施,使学校管理又趋于正常。
    1984年贯彻“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改革教育体制,调整中学领导
班子和教师队伍,至1985年逐步完善了区、乡、村三级办学和区、乡(镇)两级管理的
教育体制,教学工作趋于正常化。

    [学制]1912年,执行民国政府教育部《学校系统令》,中等学校修业4年。19
22年,遵照《系统改革案》将中等学校分为初、高两级,修业各为3年,称“三三制
”,即“壬戌学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仍沿用“三三制”。1969年改“三三制”为“二二制”
,即初中二年,高中二年。1979年实行“三二制”,新招初中班均为三年。1981年,
高中恢复三年制。农业技术中学招收高小毕业生,实行三年制。
    [课程设置]1912年,根据民国政府教育部《中学校令施行规则》,课程设置有
修身、国文、外国语、历史、地理、数学、博物、物理、化学、法制、经济、图画、
手工、乐歌、体操,女子中学增设家事、园艺、缝纫课,外国语以英语为主,因地制
宜,选学法、德、俄语一种。1915年,开设修身、经学、国文、英语、历史、地理、
数学、博物、物理、化学、图画、体操。1929年,国民政府教育部颁布《中学课程暂
行标准》,初级中学设有国文、党义、外语、历史、地理、算术、自然、生理卫生、
图画、体育、工艺职业科目、党童军;高级中学增设化学、生物、军训选修课目,不
设生理卫生、图画、工艺职业科目和党童军。1939年,南京教育部颁发课程标准,初
级中学设公民、体育、童子军、国文、算术、自然科学(博物、生理、卫生、化学、
物理)、历史、地理、劳作、图画、音乐;高级中学设公民、体育、卫生、军训、国
文、英语、算学、生物学、化学、物理、历史(本国历史、外国历史)地理(本国地理
、外国地理)、伦理、图画、音乐。1940年英语改为选修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自1952年中学使用人民出版社的全国统编教材,初级中
学设语文、数学(算术、代数、平面几何)、历史(中国历史、世界古代史)、生物(植
物学、动物学、生理卫生)、外语、音乐、美术、体育等课程。1956年至1957年语文
分为文学、汉语两科,增设工农业基础知识课。1958年,劳动正式列入教学科计划,
汉语和文学合为语文。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课程、教材删换并补,教学科目
极不统一。1969年始用省编教材,设有政治、语文、数学(代数、几何、三角)、工业
基础知识(物理、化学)、农业基础知识、军体、革命文艺。1980年始用全国统编教材
,课程设置初、高中相同,设有政治、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理卫生、地理、
历史、生物、外语、体育、音乐、美术、劳动课等。

1940年初级中学教学科目及各科教学时数表
┌──────┬────┬────┬────┐
│科目        │第一学年│第二学年│第三学年│
│            ├─┬──┼─┬──┼─┬──┤
│            │上│下  │上│下  │上│下  │
├──────┼─┼──┼─┼──┼─┼──┤
│公民        │1 │1   │1 │1   │1 │1   │
├──────┼─┼──┼─┼──┼─┼──┤
│体育        │2 │2   │2 │2   │2 │2   │
├──────┼─┼──┼─┼──┼─┼──┤
│童子军      │2 │2   │2 │2   │2 │2   │
├──────┼─┼──┼─┼──┼─┼──┤
│国文        │6 │6   │4 │5   │5 │5   │
├──────┼─┼──┼─┼──┼─┼──┤
│算学        │3 │3   │5 │4   │4 │4   │
├─┬────┼─┼──┼─┼──┼─┼──┤
│自│博物    │4 │4   │  │    │  │    │
│然├────┼─┼──┼─┼──┼─┼──┤
│科│生理卫生│  │    │1 │1   │1 │1   │
│学├────┼─┼──┼─┼──┼─┼──┤
│  │化学    │  │    │3 │3   │3 │3   │
│  ├────┼─┼──┼─┼──┼─┼──┤
│  │物理    │  │    │  │    │  │    │
├─┴────┼─┼──┼─┼──┼─┼──┤
│历史        │2 │2   │2 │2   │2 │2   │
├──────┼─┼──┼─┼──┼─┼──┤
│地理        │2 │2   │2 │2   │2 │2   │
├──────┼─┼──┼─┼──┼─┼──┤
│劳作        │2 │2   │2 │2   │2 │2   │
├──────┼─┼──┼─┼──┼─┼──┤
│图画        │2 │2   │2 │2   │2 │2   │
├──────┼─┼──┼─┼──┼─┼──┤
│音乐        │2 │2   │2 │2   │2 │2   │
├──────┼─┼──┼─┼──┼─┼──┤
│选修        │3 │3   │3 │3   │3 │3   │
├──────┼─┼──┼─┼──┼─┼──┤
│总时数      │31│31  │31│31  │31│31  │
└──────┴─┴──┴─┴──┴─┴──┘

1940年高级中学教学科目及各科教学时数表
┌─────────┬────┬────┬────┐
│科目              │第一学年│第二学年│第三学年│
│                  ├─┬──┼─┬──┼─┬──┤
│                  │上│下  │上│下  │上│下  │
├─────────┼─┼──┼─┼──┼─┼──┤
│公民              │1 │1   │1 │1   │1 │1   │
├─────────┼─┼──┼─┼──┼─┼──┤
│体育              │2 │2   │2 │2   │2 │2   │
├─────────┼─┼──┼─┼──┼─┼──┤
│军事训练或家庭训练│3 │3   │3 │3   │3 │3   │
├─────────┼─┼──┼─┼──┼─┼──┤
│国文              │5 │5   │4 │4   │4 │4   │
├─────────┼─┼──┼─┼──┼─┼──┤
│外国语            │5 │5   │5 │5   │6 │6   │
├─────────┼─┼──┼─┼──┼─┼──┤
│算学              │4 │4   │3 │3   │3 │3   │
├─────────┼─┼──┼─┼──┼─┼──┤
│生物              │3 │3   │  │    │  │    │
├─────────┼─┼──┼─┼──┼─┼──┤
│矿物              │  │    │  │    │1 │1   │
├─────────┼─┼──┼─┼──┼─┼──┤
│化学              │  │    │4 │4   │  │    │
├─────────┼─┼──┼─┼──┼─┼──┤
│物理              │  │    │  │    │4 │4   │
├─────────┼─┼──┼─┼──┼─┼──┤
│历史              │2 │2   │2 │2   │2 │2   │
├─────────┼─┼──┼─┼──┼─┼──┤
│地理              │2 │2   │2 │2   │2 │2   │
├─────────┼─┼──┼─┼──┼─┼──┤
│劳作              │2 │2   │  │    │  │    │
├─────────┼─┼──┼─┼──┼─┼──┤
│图画              │1 │1   │1 │1   │  │    │
├─────────┼─┼──┼─┼──┼─┼──┤
│音乐              │1 │1   │1 │1   │  │    │
├─────────┼─┼──┼─┼──┼─┼──┤
│选修              │  │    │3 │3   │3 │3   │
├─────────┼─┼──┼─┼──┼─┼──┤
│每周总时数        │31│31  │31│31  │31│31  │
└─────────┴─┴──┴─┴──┴─┴──┘

   [教法]历代教法为“死记硬背填鸭式”。1923年倡导使用自动教学方法,随各科性
质活动方式适应个性,注重自动。但无大改观,大都采用注入式。
    1949年后,改革教学内容,研究教学方法,采取启发式教学。1954年,照搬凯洛
夫和普希金教学理论,使用讲解法、讲读法、谈话法、问答法、讨论法、分析法,每
节按复习旧课、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5个环节进行教学。1957
年,各中学按照1955年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和各级师范学校大力推广普通话的指示》
,逐步推广普通话教学,并在各中学推行简化汉字。1961年,贯彻《普通中学暂行工
作条例》,提出教师备课、上课、布置作业、辅导、成绩考查“五个认真”的要求,
推行抓住关键、突出重点、克服困难、精讲多练的教学方法。1965年,贯彻毛泽东主
席“七三”指示,减轻学生负担,教学坚持“少而精”和启发式教学方法,强调教师
备课吃透教材,因人施教。
    1966年,批判苏联凯洛夫教育学,推广毛泽东“十大教授法”。极“左”思潮充
斥教育领域,实行开门办学,师生“走出去,请进来”,“以社会为课堂,以工农为
老师”,主张在实践中学,从劳动中学,学生优劣主要看祖宗三代,看家庭出身,不
注重学生主观的德才优劣。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逐渐健全教研组织,开始注重智能
培养,学习成绩为评定学生优劣的主要内容之一。
    1981年后,强调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强调培养能力,发展智力
。在语文教学中推行自学讨论、重点指导、自求得知的方法。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
自学、自议、多问、多练,教师将思想政治教育与道德情操教育融汇渗透在语文教学
中,默化潜移引导学生的自学能力。1984年,强调直观教学,扩大电器化教学,加强
教学实践,开辟第二课堂,进行科技指导,拓宽学生视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
知欲望。

    [重点中学简介]潍坊第四中学:1954年7月于宁家沟公社前宁家沟村建立,为
全日制三年级初级中学,有教室、办公室、宿舍167间,教职工32人,当年招生6个班
,312人。1956年春,校址迁至六马路东段路南。1958年,潍坊市与潍县合并,学校
更名潍坊第六中学。1962年市、县分治,恢复原名,1970年坊子煤矿接管,易名坊子
煤矿五七学校,1971年始设高中班,为全日制完全中学。1972年恢复原名。
    1989年,初、高中分设,初中迁至坊子中学,是年有高中班14个,学生904人,
教职工117人。
    自建校以来,狠抓教学工作,教育质量逐年提高。至1989年,共培养初中毕业生
12206人,高中毕业生7043人。为高等院校输送人才数量逐年增加,1977年至1981年
升入大中专院校28名,1982年至1988年升入大中专院校246名,1989年升入大中专院
校145名。1985年荣获坊子区“文明学校”称号,1986年该校“教职工之家”被山东
省总工会评为“先进教职工之家”。1987年,该校被潍坊市教育委员会授予“教书育
人先进集体”。1988年,该校党支部荣获潍坊市“十年改革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同时被山东省委表彰命名为“先进党支部”;同年列入中国著名中学;因教学工作突
出,高考成绩优异,坊子区给该校全体教职工记“集体一等功”一次。1989年该校有
教学楼2幢,图书(实验)楼、教职工宿舍楼、办公楼各1幢,平房154间,建筑面积13
485平方米,占地33456平方米。是年获潍坊市“精神文明先进单位”,潍坊市教委授
予“千秋功业,为国育才”锦旗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