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初家街道社区村庄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6d&A=1&rec=549&run=13

  午台社区 原为午台村。位于初家街道驻地以南。东邻宋家庄,西接蒲子庄,南连莱山经济开发区,北接曹家。地处平原区。迎春大街、轸大路穿村而过,交通便利。此村历史较早。古有“官道”通过。金代大定年间,称为“仵台”(据荆岩寺碑记载),清代同治年间演变为“午台”。以王、曹姓居多,但同姓却不同族,俗有“三王两曹”之说。民国年间,牟平县第二小学曾设于此。村民早年以种粮为主,兼营果业。1982年,村中办起农机制修厂、汽车大修厂。1992年,午台实业公司成立。199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341万元,其中第一产业收入108万元,第二产业收入1192万元,第三产业收入41万元。纯收入270万元,人均纯收入2202元。2002年2月改设为午台社区。2003年,社区居民578户,共1441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26人。有耕地6.70公顷。社区建有机械加工、精密铜管制造、汽车修理等多家企业。社区总收入1.25亿元,其中农业收入166.50万元,厂房租赁和房地产开发等收入1.24亿元。人均纯收入4660元。
  曹家社区 原为曹家村。位于初家街道驻地以南。北邻初家、河东,南接午台,东邻大庄,西连河西。地处平原区。迎春大街穿村而过。明代,曹姓人由牟平迁此建村,取名曹家。村东设曹家集贸市场(后改为初家市场),逢农历三、八和四、九赶集。村民早年以种粮为主,兼营果业。20世纪80年代,开始发展工业,先后建起砖瓦厂、木箱厂、童鞋厂、建材厂、五金厂、液化气站等企业。1993年,烟台市顺泰实业总公司成立。建区后,重点发展工、贸、商、服务业。199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462万元,其中第一产业收入79万元,第二产业收入177万元,第三产业收入206万元。纯收入120万元,人均收入1035元。2002年3月改设为曹家社区。至2003年,开发建设商业用房1.20万平方米,标准厂房1.70万平方米。2003年,社区居民510户,共1168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48人。经济总收入1624万元,其中农业收入55万元,工业收入700万元,厂房租赁和房地产开发等收入869万元。人均纯收入4657元。
  河东社区 原为河东村。位于初家街道驻地以南。东靠迎春大街,西与河西隔浪荡河相望,北与初家接壤,南邻曹家。地处平原区。交通方便。相传早年张姓人来此居住。因地处曹家村地之北头,取名地北头。后有孙姓人迁入,孙姓成为本村主要族姓。因村处浪荡河之东,遂改名为河东。村民早年以种粮为主,兼营果业。20世纪80年代,开始发展工商业和服务业。199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43万元,其中第一产业收入12万元,第二产业收入88万元,第三产业收入43万元。纯收入42万元,人均纯收入1100元。2002年1月改设为河东社区。2003年,社区居民123户,共310人。经济总收入1437万元,其中农业收入85万元,厂房出租和房地产开发所得1160万元。人均纯收入4585元。
  河西社区 原为河西村。位于初家街道驻地西。北靠港城东大街,南接曹家,西连大郝家,东邻河东。地处平原和丘陵区。因村处浪荡河西岸,故取名为河西。村民以曹、孙姓居多。早年以种粮为主,兼营果业。199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05万元,其中第一产业收入44万元,第二产业收入35万元,第三产业收入26万元。纯收入93万元,人均纯收入1012元。建区后,大部分土地用于房地产开发和标准厂房建设,村民大多以务工、经商为主要经济来源。2002年1月改设为河西社区。2003年,社区居民360户,共1200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23人。社区内建有皮革、服装、橡塑、汽车维修等多家企业。社区经济总收入1345万元,其中农业收入75万元,工业收入1030万元。人均纯收入4600元。
  何家屯社区 原为何家屯村。位于初家街道南端。北邻祁家屯,西靠澳柯玛大街,南邻莱山工业园,东依金斗山。地处丘陵区。明代,何姓人由云南迁此建村,取名何家屯。清代初,先后有杨、于、王姓人迁入。早年以种粮为主,兼营果业。199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30万元,其中第一产业收入30万元,第二产业收入11万元,第三产业收入89万元。纯收入38万元,人均纯收入800元。建区后,土地逐渐被征用,大多数村民以务工、经商为主要经济来源。2002年3月改设为何家屯社区。2003年,社区居民153户,共408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2人。建有石墨厂和硝酸库等企业。社区经济总收入292万元,其中农业收入35万元,工业收入90万元。人均纯收入4020元。
  沟北社区 原为沟北村。位于初家街道驻地以西。南靠港城东大街,北依虎头山,西邻陈家,东接庙后。地处平原与丘陵区。因地处浪荡河北岸(此河春季干涸,人们也称其为“沟”),故取名沟北。村民以郝姓居多。早年以种粮为主,兼营果业。199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33万元,其中第一产业收入6万元,第三产业收入27万元。纯收入16万元,人均纯收入659元。2002年1月改设为沟北社区。居民以务工、经商为主要经济来源。2003年,社区居民109户,共272人,非农业户口9人。经济总收入184万元,其中农业收入30万元。人均纯收入4007元。
  松岚社区 原为松岚村。位于初家街道驻地以西。北接陈家,南邻解家,东连大郝家,西南连界牌。地处丘陵区。村北为港城东大街,交通便利。明代,王姓人由江南迁此建村。此地原是一片松林,故取名松岚。今以王姓居多,与埠岚、樗岚、辉岚(辉石埠)合称为“四岚王”。村民早年以种粮为主,兼营果业。199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325万元,其中第一产业收入45万元,第二产业收入250万元,第三产业收入30万元。纯收入106万元,人均纯收入1600元。2002年3月改设为松岚社区。居民以务工、经商、办企业为主要经济来源。2003年,社区居民179户,共447人,其中非农业户口32人。有大樱桃园51公顷。社区经济总收入819万元,其中农业收入150万元,工业收入16万元;人均纯收入4251元。
  凤凰社区 为新开发社区,位于初家街道驻地北侧。东至迎春大街,西至凤凰山脚边,南至港城东大街,北至观海路。1992年,初家镇政府等单位在此开发建设住宅小区。至1996年,小区住宅楼32栋,总建筑面积9万平方米。1996年,小区物业管理中心成立。2003年6月设凤凰社区,有居民1070余户,共3200余人。
  绿色家园社区 为新开发社区,位于初家街道驻地南。北临曹家,东靠迎春大街,西邻曹家液化气站,南接午台。2000年,日樱房地产开发公司在此开发建设住宅楼25栋,可容纳居民400余户,规划户数2000余户。2002年,小区物业公司成立。2003年6月设绿色家园社区,有居民600余户,共1000余人。
  初家村 为初家街道驻地。北邻埠岚,东接北贺家、南贺家,南与河东接壤,西与河西交界。地处平原区。迎春大街、港城东大街穿村而过,交通便利。明代,初姓人来此定居,取名初家(初姓人来此之前,原有唐姓人居住)。村北(今区实验学校校址)东侧原有一孟家村,相传元代建村,户数极少。1958年并入初家。今以初姓居多。早年以种粮为主,兼营果业。20世纪80年代,开始发展工副业,先后建起建筑队、小磨坊、麦芽厂等企业。199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5124万元,其中第一产业收入5万元,第二产业收入5021万元,第三产业收入98万元。纯收入893万元,人均纯收入3181元。耕地全部被征用。村民以务工、经商、办企业为主要经济来源。2000年,山东初家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为省级企业集团,辖烟台市麦芽厂、山东初家集团建筑公司、凤山机械有限公司及初家保健品公司等企业10余家,职工千余人。2003年,初家集团公司总资产3.30亿元,年完成产值2.48亿元,总收入2.50亿元,创利税1000余万元,被评为“省级先进企业”。全村867户,共2340人。经济总收入3.45亿元,人均纯收入4797元。
  宋家庄村 位于初家街道驻地东南。西邻午台、曹家,北接大庄,南邻南塂、盛水庄,东连于家滩、孙家滩。地处平原区。明代,宋姓人来此建村,取名宋家庄。后有苏、王、姜、杨、张、初等姓人迁入。清代中期曾分为宋家庄、苏家庄、张家庄、南塂北庄4个村子。后来南塂北庄村人迁往曹家,宋、苏、张三庄合一,称为宋家庄。今以张、宋姓居多。早年以种粮为主,兼营果业。20世纪70年代,该村为烟台市区蔬菜生产基地之一,村民以种菜为主,全部吃统销粮。80年代开始发展工业,建有石棉瓦厂等企业。199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349万元,其中第一产业收入209万元,第二产业收入82万元,第三产业收入58万元。纯收入184万元,人均纯收入1004元。建区后,土地逐渐被征用,村民以务工、经商、办企业为主要经济来源。2003年,全村650户,共1700人,其中非农业人口95人。有耕地16公顷。经济总收入1806万元,其中农业收入580万元,工业收入20万元。人均纯收入4355元。
  庙后村 位于初家街道驻地西北、青龙山西北麓。南靠港城东大街,北邻梁家,东依凤凰山,西南接沟北。地处丘陵区。因村南有青龙山玉皇庙(庙宇之门多向南,庙南为前,庙北为后),故取名庙后。村北有古迹俞价庵。村民有陈、郝、姜、张、牟等姓人。早年以种粮为主,兼营果业。20世纪80年代,开始发展工业,办起砖瓦厂、水泥厂、海绵厂等企业。199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201万元,其中第一产业收入71万元,第二产业收入1000万元,第三产业收入130万元。纯收入337万元,人均纯收入2016元。2003年,全村453户,共1280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0人。无耕地。村民以务工、经商、办企业为主要经济来源。村中建有海绵厂、服装厂等多家企业。全村经济总收入999万元,人均纯收入4622元。
  祁家屯村 位于初家街道驻地以南。北与南塂接壤,南与何家屯相邻,东接杜家,西靠澳柯玛大街。地处丘陵区。明代,祁姓人由祁连山迁此建村,取名祁家屯。清代初期,杨、于等姓人先后迁入。今以杨姓居多。早年以种粮为主,兼营果业。20世纪80年代建有窑厂。199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68万元,其中第一产业收入24万元,第三产业收入44万元。纯收入43万元,人均纯收入760元。2000年,村西建起工业园。之后,土地逐渐被征用,村民多以务工、经商为主要经济来源。2003年,全村185户,共550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9人。经济总收入152万元,人均纯收入4007元。
  杜家村 位于初家街道驻地东南、金斗山西北麓。西邻南塂,东接杨家台、房家,北邻莱山区经济开发区。地处丘陵区。元代,杜姓人由云南迁此建村,取名杜家。村民早年以种粮为主,兼营果业。建区后,村北建有公路,交通便利。199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70万元,其中第一产业收入36万元,第二产业收入31万元,第三产业收入3万元。纯收入28万元,人均纯收入590元。2003年,全村118户,共332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2人。无耕地。村民以务工、经商为主要经济来源。村中建有锻造、包装制品、电缆、工艺品制造等多家企业。全村经济总收入310万元,其中农业收入174.60万元,工业收入116.9万元。人均纯收入3675元。
  解家村 位于初家街道驻地西南。南靠轸大路,北邻松岚,东接曹家庄,西、北连界牌。地处丘陵区。明代,解姓人由福山旺远解村迁此建村,取名解家。今以解姓居多,梅姓次之。以种粮为主,兼营果业。199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08万元,其中第一产业收入52万元,第二产业收入9万元,第三产业收入47万元。纯收入63万元,人均纯收入665元。2003年,全村297户,共824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3人。无耕地。经济总收入488万元,其中农业收入45万元,工业收入90万元。人均纯收入4187元。
  界牌村 位于初家街道西端。南靠轸大路,北邻港城东大街,西与芝罘区黄务为界,东与解家为邻。地处丘陵区。明代万历年间,此村为牟平与福山交界处,并设有界碑,故取名界牌。莱山区成立后,也在该村与芝罘区黄务村交界处立有交界牌。最早来此居住的为孙姓人。其后有高、刘、黄、李、林、王、隋等姓人陆续迁入。早年以种粮为主,兼营果业。20世纪80年代,村中建有钢管镀锌厂、化工厂等企业。199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288万元,其中第一产业收入26万元,第二产业收入1215万元,第三产业收入47万元。纯收入211万元,人均纯收入2000元。2003年,全村255户,共667人。无耕地。村民以务工、经商、办企业为主要经济来源。经济总收入749万元,其中农业收入47万元,工业收入430万元。人均纯收入4093元。
  大郝家村 位于初家街道驻地西南。东临凤凰山水库,西接松岚,南临河西,村北为港城东大街。交通方便。地处平原和丘陵区。明代,郝姓人来此建村,取名西大郝家。后改称为大郝家,世代以武术相传。早年曾出过一位守备(武官名)。村民早年以种粮为主,兼营果业。20世纪80年代,建起砖瓦厂、水磨石厂、电镀厂等企业。1992年,村中建有枣园家具厂。199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610万元,其中第一产业收入20万元,第二产业收入580万元,第三产业收入10万元。纯收入199万元,人均纯收入1808元。2003年,全村325户,共832人,其中非农业户口38人。无耕地。村民以种植大樱桃和务工、经商为主要经济来源。经济总收入670万元,其中农业收入98万元,工业收入350万元。人均纯收入4298元。
  陈家村 位于初家街道驻地以西。东与沟北相邻,南靠港城东大街与松岚接壤,西邻山海路,北连远陵夼。地处丘陵区。2003年塔山隧道开通后,交通方便。相传陈姓人由云南迁此建村,取名陈家。今以陈、初姓居多,李、于、赵姓次之。早年以种粮为主,兼营果业。1990年后,调整果业种植结构,苹果园改植大樱桃,农民收益增加。199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95万元,其中第一产业收入100万元,第二产业收入59万元,第三产业收入36万元。纯收入111万元,人均纯收入926元。建区后,土地逐渐被征用,村民以种植大樱桃和务工、经商为主要经济来源。2003年,全村330户,共950人,其中非农业人口59人。无耕地。经济总收入1115万元,人均纯收入4505元。
  远陵夼村 位于初家街道驻地西北。南邻陈家,东、西、北三面环山,村北为烟台塔山旅游景区。地处山夼。2003年塔山隧道开通后,山海路沿村西通过,交通便捷。该村原属牟平县,因离县城较远,又地居山夼之中,故取名远陵夼。清代,宁海州荆山乡的远陵社设于此地。今以初姓居多。早年以种粮为主,兼营果业。20世纪50年代,开始吃统销粮。80年代后,重点发展果业和工商服务业等。199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590万元,其中第一产业收入195万元,第二产业收入355万元,第三产业收入40万元。纯收入194万元,人均纯收入1430元。已无耕地。2003年,全村420户,共1118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8人。经济总收入1159万元,其中农业收入400万元,工业收入200万元,其它收入559万元。人均纯收入432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