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解甲庄镇村庄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6d&A=1&rec=548&run=13

东解甲庄村 为解甲庄镇政府驻地。位于苗山东南。西接西解甲庄,北邻曲家洼,东与新添堡交界,南与大山后隔河相望。地处平原区。马屯公路绕村而过,村内设有公交车站点,交通便利。元代末,孙、苗姓人来此建村。相传古时有一将领路经此地解甲休息,取名解甲庄。后因村西又建一村,名为西解甲庄,此村遂改称为东解甲庄。今以李姓居多。明代兵部尚书赵仁故里。村内设集市,逢农历一、六赶集。村民以种粮为主,兼营果业。20世纪80年代,该村开始发展工业。建区后,商业、饮食服务业逐渐兴起。199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819万元,其中第一产业收入240万元,第二产业收入147万元,第三产业收入1432万元。纯收入342.30万元,人均纯收入1925元。2003年,全村713户,共1670人,其中非农业人口54人。有耕地72.70公顷。村中建有春亮建材厂、鸿胜门窗厂、成达机械厂、东华橡胶厂、同业塑料厂等企业10余家,商店、饭店、修理部数处。全村经济总收入8240万元,其中农业收入3240万元,工业收入5000万元。人均纯收入5920元。
  西解甲庄村 位于解甲庄镇驻地西侧。东与东解甲庄相连,南与大山后、繁荣庄隔辛安河相望,西与解家河交界,北靠苗山。地处平原和丘陵区。屯孔(郭家屯—孔辛头)公路绕村而过,莱山3路、38路、108路、牟平5路、44路、46路等公交车在村南设有站点,交通方便。明代嘉靖年间,李姓人来此建村。相传古时有一将领经过此地解甲休息,取名解甲庄。后因村东有东解甲庄,遂改称为西解甲庄。今以李姓居多。清代工部尚书李永绍故里。村民以种粮为主,兼营果业。出产小麦、玉米、花生、大豆、地瓜、苹果、大樱桃、桃、李等。部分村民喜养长毛兔及梅花鹿。20世纪70年代末,村中先后建起夹板锤厂、配件厂。199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790万元,其中第一产业收入305万元,第二产业收入289万元,第三产业收入196万元。纯收入290万元,人均纯收入1200元。2002年建集市。2003年,全村446户,共1073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8人。有耕地76.30公顷。村中建有铸造、配件、锻造、木器等企业。全村经济总收入3287万元,其中农业收入406万元,工业收入2881万元。人均纯收入4500元。
  曲家洼村 又称作“曲家洼泊”。位于解甲庄镇驻地东北、苗山东南。北靠烟威公路,东与刘家埠相邻,西、南与东解甲庄接壤。地处平原区。烟台公交52路、莱山公交3路、38路、108路、牟平公交5路、44路、45路均在此设站点,交通方便。明代末,曲姓人来此建村。因此地处平泊,地势较低,故取名曲家洼。今以宋姓居多,顾、王姓次之。以种粮为主,兼营果业。部分从事狐狸、奶牛养殖。出产的特小凤西瓜远近闻名。199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220万元,其中,第一产业收入368万元,第二产业收入770万元,第三产业收入82万元。纯收入220万元,人均纯收入1968元。2003年,全村343户,共960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3人。有耕地64.30公顷。建有玛钢厂、金诚物资公司、东盛物资回收公司、瓶盖加工厂等多家企业。全村经济总收入3533万元,人均纯收入3355元。
  望杆墩村 位于解甲庄镇驻地东北。东与刘家埠为邻,南与曲家洼接壤,西与结子沟接壤,北与南沙子、郭家屯相连。地处丘陵区。村北成龙公路东西贯穿,东有马屯公路,交通方便。明代末,孔姓人由宁海州孔家疃迁此建村,以种地为主。焦姓人由牟平埠西头迁此居住,以烧制陶器谋生。村南原有一座庙宇,名为望杆寺,“文化大革命”时期被拆毁。村西有一土墩(为明代所建狼烟墩),故取名望杆墩。今以孔姓居多,焦姓次之。以种粮为主,兼营果业。199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679万元,其中第一产业收入184万元,第二产业收入450万元,第三产业收入45万元。纯收入114万元,人均纯收入2053元。2003年,全村126户,共370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1人。有耕地30.50公顷。村中建有铸造厂、塑料制品厂等多家企业。全村经济总收入1200万元,其中农业收入90万元,工业收入354万元。人均纯收入2000元。
  郭家屯村 位于解甲庄镇驻地以北。为元代所建三百六十屯之一。北与东泊子、西泊子毗邻,东与刘家埠相连,南与曲家洼接壤,西与南、北沙子村交界。地处丘陵区。烟威公路穿村而过并设有站点,交通方便。明代末,郭姓人来此建村,取名郭家屯。今以刘、郭姓居多。以种粮为主,兼营果业。199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2470万元,其中第一产业收入122.50万元,第二产业收入1525万元,第三产业收入822.50万元。纯收入631万元,人均纯收入1980元。建区后,多数村民外出打工经商。2003年,全村185户,共580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1人。有耕地22.53公顷。经济总收入5000万元,人均纯收入3600元。
  新添堡村 位于解甲庄镇驻地以东、辛安河南岸。南与牟平区武宁镇路西接壤,北与刘家埠隔河相望,东与辛安毗邻,西与小山后交界。地处平原和丘陵区。明代初,为防倭寇此地设铺筑墩。陈姓人来此建村。因有驻军守备,又处大河南岸,故取名河南寨。后因村西设急递堡,又更名为新添堡。今以李姓居多,张、王、隋姓次之。村西有石墨矿(已开采)。村民以种粮为主,兼营果业。出产的“特小凤”西瓜、“伊丽莎白”甜瓜较为出名。199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2575万元,其中第一产业收入392万元,第二产业收入1923万,第三产业收入260万元。纯收入293.60万元,人均纯收入1650元。2003年,全村400户,共1106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1人。有耕地116.80公顷。全村经济总收入2435万元,其中农业收入1941万元,工业收入141万元;人均纯收入2715元。
  辛安村 位于解甲庄镇驻地以东、辛安河北岸。东与牟平区七里店交界,南与新添堡接壤,西与刘家埠相连,北邻岳家庄。地处山脚河崖。石烟公路沿村而过。各路公交车在此设站点,交通方便。明代末,马姓人来此建村。因村西有一庵,故取名西庵。后更名为新安。1966年辛安河建桥后,又改称为辛安。今以李、徐姓居多。以种粮为主,兼营果业。建区后,部分从事狐狸、奶牛、肉食鸡养殖。199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645万元,其中第一产业收入162万元,第二产业收入210万元,第三产业收入173万元。纯收入163万元,人均纯收入1784元。2003年,全村210户,共680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8人。有耕地66.80公顷。经济总收入1640万元,人均纯收入3650元。
  南寨村 位于解甲庄驻地东北、大寨山以南。西、北与北寨毗邻,东、北濒临黄海,南与马山接壤。地处平原和丘陵区。村南有烟威一级公路经过。明代建村。村北有马山(大寨山),为防倭寇,山上设寨。此村地势低于北村马山寨,故取名马山下寨。1958年更名为南寨。村民有孙、于、马、王等姓。以种粮为主,兼营果业和渔业。村南有滑石矿(已开采)。20世纪70年代,开始发展工业,办起布轮厂等企业。建区后,建有裕兴包装公司、化工公司等企业。199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403万元,其中第一产业收入119.50万元,第二产业收入231.60万元,第三产业收入52万元。纯收入97.70万元,人均纯收入1040元。2003年,全村263户,共757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9人。有耕地98.20公顷。经济总收入1466万元,其中农业收入74万元,工业收入180万元。人均纯收入2863元。
  北寨村 位于解甲庄镇北端、大寨山以南。东、北临黄海,西接东泊子,南邻南寨。地处丘陵区。村北有滨海中路经过,村内有烟威公路经过,交通便利。明代,沙、李、刁、于、许等姓人由云南迁此建村,以打鱼、种粮为业。村北有马山(设寨),故取名马山寨。因村南建有马山下寨,遂更名为马山上寨。1958年,更名为北寨。村民以种粮为主,兼营渔业。199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2908.80万元,其中第一产业收入2376.80万元,第二产业收入107万元,第三产业收入425万元。纯收入495.90万元,人均纯收入1950元。2003年,全村795户,共2148人,其中非农业人口98人。有耕地161.90公顷。海水养殖5333公顷。经济总收入7566万元,其中农业收入248万元,工业收入180万元。人均纯收入4100元。
  东泊子村 位于解甲庄镇北端。东与北寨毗邻,西与西泊子、草埠接壤,北临黄海,南连郭家屯。地处平原和丘陵区。村南有烟威高速公路,村北有滨海中路,交通便利。明代洪武年间,孙姓人来此建村。建村前此地为一片涝洼之地,水涸变成一片平泊(平原地),故取名泊子。后村西又建一村,名为西泊子,遂更名为东泊子。后陆续有王、张、刘等姓人迁入。今孙姓占98%。以种粮为主,兼营渔业。20世纪80年代,该村开始发展工业,相继办起化工厂、冷藏厂等企业。1992年设集市,逢农历四、九赶集。1993年,村办起机械、化学、食品、塑料等6大门类、16家企业,职工人数1100余人,工业总收入1.64亿元。199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23亿元,其中第一产业收入3242万元,第二产业收入8178万元,第三产业收入1869万元。纯收入1522万元,人均纯收入2000元。2003年,全村736户,共2652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00人。有耕地170.60公顷。村中建有各类企业10余家。有樱桃园6.67公顷,扇贝养殖面积70余公顷,对虾养殖面积33.33公顷。全村经济总收入7366万元,其中农业收入142万元,工业收入5234万元,海水养殖收入1100万元,其它收入890万元。人均纯收入3000元。
  西泊子村 位于解甲庄镇驻地以北。南邻北沙子,西邻东、西轸格庄,北临黄海,与森林公园、滨海中路相接,东连东泊子。地处平原和丘陵区。村中设有公交车站点,交通较方便。早年,此地为一水泊之地。明代,杏、姜姓人由“小云南”迁此建村。之后,郑、孙、田、王、刘等姓人迁入。因村落小于此前在村东所建的泊子村,故取名小泊子。后来,又以方位定名为西泊子。村民以种粮为主,兼营果业和渔业。1994年,全村农村经济总收入1318万元,其中第一产业收入492万元,第二产业收入650万元,第三产业收入176万元。纯收入288万元,人均纯收入1950元。2003年,全村374户,共1079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8人。有耕地61.90公顷。经济总收入3098万元,人均纯收入3300元。
  北沙子村 位于解甲庄镇驻地东北。南接南沙子,北邻西泊子,西与东轸格庄接壤,东连郭家屯。地处丘陵区。村北有烟威一级路,村南有烟石公路,多路公交车在此设站点,交通方便。明代万历年间,沙姓人来此建村,取名沙家庄。后有雷姓人迁入,人口渐多,更名为雷家沙子。1945年更名为北沙子。今以雷姓、沙姓居多,王姓次之。以种粮为主,兼营果业。199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900万元,其中第一产业收入159.10万元,第二产业收入170万元,第三产业收入570.90万元。纯收入77.50万元,人均纯收入1200元。2000年后,村中土地多被征用。村民以务工、经商为主要经济来源。2003年,全村226户,共683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6人。有耕地18.70公顷。村中建有建筑、物资回收、铸钢等多家企业。全村经济总收入3800万元,其中农业收入10万元,工业收入1800万元。人均纯收入4000元。
  南沙子村 位于解甲庄镇驻地以北。东以郭家屯为邻,南与望杆墩接壤,北与北沙子相连,西与结子沟交界。地处平原和丘陵区。烟威公路穿村而过,交通方便。清代初建村,时称“长生洼”,后更名为“长生”。因村小,又称为“南小洼”。1945年,更名为南沙子。村民以张姓居多。以种粮为主,兼营果业。199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769万元,其中第一产业收入359.50万元,第二产业收入314万元,第三产业收入95.50万元。纯收入185.90万元,人均纯收入1350元。2003年,全村158户,共419人,其中非农业人口8人。有耕地29.30公顷。全村经济总收入2400万元,人均纯收入3100元。
  结子沟村 位于解甲庄镇驻地西北。北接东轸格庄,南邻新姜庄、东与南、北沙子接壤,西北与三十里堡交界。地处山夼。镇级公路、成龙线公路纵横通过,交通便利。清代,林姓人来此建村,取名林家庄。后更名为杰志沟,又演变为结子沟。今以杨、林、李姓居多。以种粮为主,兼营果业。20世纪80年代,该村开始兴办铸造厂。199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758万元,其中第一产业收入273万元,第二产业收入1250万元,第三产业收入235万元。纯收入181.40万元,人均纯收入1960元。2003年,全村215户,共614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4人。有耕地48公顷。村中建有铸造、机械制造等企业6家。全村经济总收入6340万元,其中农业收入100万元,工业收入3600万元。人均纯收入4050元。
  新姜庄村 位于解甲庄镇驻地西北。北邻结子沟,南接解家河,东连周家沟。地处丘陵区。是本镇最小的一个山村。清代道光年间,姜姓人来此建村,取名姜家庄。1980年地名普查时,因与县内村重名,遂更名为新姜庄。今以姜姓居多。以种粮为主,兼营果业。199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40万元,其中第一产业收入11万元,第三产业收入29万元。纯收入16.80万元,人均纯收入1100元。2003年,全村52户,共147人。有耕地15.60公顷。经济总收入163万元,人均纯收入3225元。
  周家沟村 位于解甲庄镇驻地西北、苗山西南。北与结子沟为邻,南与解家河相连,西与新姜庄接壤,东与西解甲庄交界。地处山夼。清代末,周姓人由解家河迁此建村。取名周家沟。今以周姓居多,王、陈姓次之。以种粮为主,兼营果业。199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52万元,其中第一产业收入47.20万元,第三产业收入4.80万元。纯收入19.40万元,人均纯收入1042元。2003年,全村66户,共199人。有耕地20.20公顷。经济总收入160万元,人均纯收入3300元。
  解家河村 位于解甲庄镇驻地以西、茅场以东。北与周家沟相邻,南与繁荣庄隔河相望,西与沟头店、丁家夼村接壤,东与西解甲庄交界。地处丘陵区。马屯公路村前通过,设有客车站点,交通方便。明代末,解姓人由西解甲庄迁此建村。因村址临河,故取名解家河。后有周姓人迁入。今以解、周姓居多。以种粮为主,兼营果业。199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870万元,其中第一产业收入230万元,第二产业收入162万元,第三产业收入478万元。纯收入305万元,人均纯收入1350元。1995年,发展大樱桃 26.67公顷。2003年,全村268户,共760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0人。有耕地64公顷。村中建有选矿厂、汽车修理厂等企业4家。全村经济总收入3380万元,其中农业收入160万元,工业收入1450万元。人均纯收入3700元。
  丁家夼村 位于解甲庄镇驻地以西、金斗山南麓。东与解家河相连,西与莱山镇石家疃交界,南与沟头店接壤。地处山夼,四面环山。明代末,丁姓人由莱阳湍湾迁至沟头店村东居住,取名丁家洼。后迁此建村,更名为丁家夼。村北、金斗山南坡有西解甲庄李姓人茔地,苏、徐姓人在此看茔。后人口增多,遂成村落,取名李家茔。1945年,更名为丁家夼北村,属丁家夼村。丁家夼今以丁、解姓居多,徐、苏姓次之。以种粮为主,兼营果业。199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230.90万元,其中第一产业收入114.20万元,第三产业收入116.70万元。纯收入90.80万元,人均纯收入1014元。2003年,全村278户,共780人,其中非农业人口8人。有耕地85.10公顷。经济总收入580万元,人均纯收入3000元。
  大山后村 位于解甲庄镇驻地以南、辛安河南岸。东与小山后相连,西与繁荣庄为邻,北隔辛安河与东、西解甲庄相望。地处丘陵区。村北设有公交车站点,交通方便。明代嘉靖年间,蔡姓人来此建村。后有孙、李、张等姓人迁此定居。因地处垛山大山头之后,取名大山后。今以孙姓居多,张、李姓次之。以种粮为主,兼营果业。199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790万元,其中第一产业收入181万元,第二产业收入112万元,第三产业收入497万元。纯收入134.40万元,人均纯收入1660元。2003年,全村230户,共620人,其中非农业人口9人。有耕地60.10公顷。经济总收入2467万元,其中农业收入337万元,工业收入572万元。人均纯收入4000元。
  小山后村 位于解甲庄镇驻地东南、祠碑顶东北。南至垛山,东与新添堡毗邻,西与大山后相连,北隔辛安河与东解甲庄相望。地处丘陵区。村北有屯孔公路经过,交通较方便。清代初,孙姓人由大山后迁此建村。因地处垛山小山头后,故取名小山后。今以孙姓居多。以种粮为主,兼营果业。199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362万元,其中第一产业收入22万元,第二产业收入320万元,第三产业收入20万元。纯收入52.80万元,人均纯收入1452元。2003年,全村108户,共306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人。有耕地21.40公顷。经济总收入108万元,人均纯收入2400元。
  繁荣庄村 位于解甲庄镇驻地西南、辛安河北侧。东与大山后相邻,西与李家疃相接,南与朱柳接壤,北与解家河、西解甲庄交界。地处平原和丘陵区。屯孔(郭家屯—孔辛头)公路在村北通过,设有站点,交通方便。明代万历年间,于姓人来此建村。后范姓人取得功名,迁此落户,故取名范家庄。1980年7月地名普查时,因与县内村重名,遂更名为繁荣庄。今以李姓居多,汪、王、崔姓次之。以种粮为主,兼营果业。为解甲庄镇苹果和大樱桃生产基地之一。199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422万元,其中第一产业收入102万元,第二产业收入300万元,第三产业收入20万元。纯收入70万元,人均纯收入1000元。2003年,全村185户,共570人,其中非农业人口9人。有耕地61.60公顷。经济总收入1507万元,人均纯收入3200元。
  沟头店村 位于解甲庄镇驻地以西、桂山东麓。东与解家河相连,北与丁家夼接壤,南与李家疃毗邻,西与梁家夼交界。地处山夼。村东有烟孔路通过,沟莱路穿村而过,多路公交车在此设站点,交通方便。明代末,王姓人来此建村。因地处桂山、金斗山两山沟头水溪之交汇处,早年曾有人在此开设客店,故取名沟头店。今以郝姓居多,于、汤姓次之。以种粮为主,兼营果业。盛产苹果和大樱桃。199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180万元,其中第一产业收入340万元,第二产业收入480万元,第三产业收入360万元。纯收入236万元,人均纯收入1636元。2003年,全村350户,共1330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8人。有耕地84.40公顷。经济总收入2550万元,其中农业收入105万元,工业收入1277万元。人均纯收入2353元。
  梁家夼村 位于解甲庄镇驻地西南、桂山西北。西北与莱山镇安吉村、郝家庄隔山相邻,东与沟头店接壤,南靠高顶山,北与丁家夼交界。地处山夼,四面环山。沟莱公路在村北通过,莱山公交3路车在村设终点站,交通较方便。明代,梁姓人来此建村。取名梁家夼。村民以种粮为主,兼营果业。特产长把梨、大樱桃,村内设有批发市场。199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725万元,其中第一产业收入270.20万元,第二产业收入396.8万元,第三产业收入58万元。纯收入214万元,人均纯收入1500元。2003年,全村420户,共1200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1人。有耕地65.80公顷。村中建有石子厂等企业7家。全村经济总收入2302万元,其中农业收入421万元,工业收入1881万元。人均纯收入3017万元。
  李家疃村 位于解甲庄镇驻地以西、桂山东麓。东与繁荣庄毗邻,西靠桂山,南与姜家疃接壤,北与沟头店接壤。地处丘陵区。村东有烟孔公路经过,北有沟莱公路经过。莱山公交38路、烟台公交52路、108路、牟平公交5路、46路等公交车在村设站点,交通方便。明代末,常姓人由牟平城迁此建村,取名常家庄。后李、郝两姓人先后来此定居,户数渐多。清代更名为李家疃。20世纪80年代,因与县内村重名,遂以姓氏和所在地理位置更名为李家沟头。2001年,村名恢复李家疃。村周围有金矿。村民以种粮为主,兼营果业。199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842万元,其中第一产业收入107万元,第二产业收入140万元,第三产业收入595万元。纯收入117.30万元,人均纯收入1400元。2003年,全村248户,共754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9人。有耕地43.30公顷。建有石子加工厂等企业6家。全村经济总收入2700万元,其中农业收入30万元,工业收入1660万元,运输业收入910万元。人均纯收入3986万元。
  姜家疃村 位于解甲庄镇驻地西南、桂山东麓、辛安河西岸。东隔辛安河与朱柳相望,南与林家疃相连,北与李家疃相邻。地处丘陵区。烟孔公路于村东通过,莱山公交38路、烟台公交52路、108路、牟平公交5路等车在村设站点,交通便利。明代嘉靖年间,姜姓人四兄弟由乳山峒岭迁此建村,取名姜家疃。今仍以姜姓居多。村周围有石灰石矿。村民以种粮为主,兼营果业。20世纪80年代,村中办起液压件厂。199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190万元,其中第一产业收入107万元,第二产业收入559万元,第三产业收入524万元。纯收入182万元,人均纯收入1528元。2003年,全村250户,共670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0人。有耕地31.20公顷。建有石子加工、机械加工、油料加工等企业。全村经济总收入1970万元,其中农业收入35万元,工业收入830万元。人均纯收入3000元。
  朱柳村 位于解甲庄镇驻地西南、辛安河东岸、合山以北。北与繁荣庄相邻,南与北水桃林毗邻,西隔辛安河与林家疃、姜家疃相望。地处丘陵区。村西有烟孔公路通过,设有站点。明代,朱、柳两姓人来此建村,取名朱柳。后村东、村西相继建两村,按地势东高西低,分别称为上朱柳、中朱柳和下朱柳。1958年合并为一个村,称为朱柳。村民有姜、柳、曲、张四大姓,以种粮为主,兼营果业。199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780万元,其中第一产业收入144万元,第二产业收入465万元,第三产业收入171万元。纯收入128万元,人均纯收入1048元。2003年,全村358户,共1000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4人。有耕地40.70公顷。经济总收入2310万元,其中农业收入279万元,工业收入1160万元。人均纯收入3000元。
  林家疃村 位于解甲庄镇驻地西南。东邻朱柳,西与莱山镇曲村交界,南与北水桃林接壤,北与姜家疃相邻。地处丘陵区。马屯公路、烟孔公路沿村而过,烟台、莱山、牟平公交车均在此设站点,交通方便。明代永乐年间,林姓人由云南迁此建村,取名林家疃。唐代,村南建有一庙宇,名为定国寺。清代末,有人迁此居住。后人口增多,遂成村落,以庙名为村名,属林家疃村。今以王、李姓居多,姜、许、苏、张姓次之。村附近有石灰石矿。村民以种粮为主,兼营果业。199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650万元,其中第一产业收入558万元,第二产业收入470万元,第三产业收入622万元。纯收入662万元,人均纯收入1650元。2003年,全村564户,共1637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5人。有耕地75.90公顷。村中建有铸造、选铁、机械制造等多家企业。全村经济总收入5713万元,其中农业收入1551万元,工业收入1246万元。人均纯收入3840元。
  北水桃林村 位于解甲庄镇驻地以南、合山西北、辛安河西岸。东南与南水桃林相邻,西、南与冶头接壤,北与林家疃毗邻。地处平原和丘陵区。烟台公交108路、52路、莱山公交38路、牟平公交5路、46路车在村北设有站点。明代,李姓人来此建村。之后,林姓人由林家疃迁入。今以林姓居多。因村南夼有一片水蜜桃树,此村户数较少,取名小水桃林。1945年,以方位更名为北水桃林。村民以种粮为主,兼营果业。199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215.30万元,其中第一产业收入102.90万元,第二产业收入28.30万元,第三产业收入84.1万元。纯收入79.60万元,人均纯收入1350元。2003年,全村174户,共471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0人。有耕地32.60公顷。经济总收入900万元,其中农业收入50万元,其它收入43.60万元。人均纯收入3000元。
  南水桃林村 位于解甲庄镇驻地西南、合山以北、辛安河东岸。南与徐家店毗邻,西、南与冶头接连,北邻北水桃林,东与牟平交界。地处平原和丘陵区。村西有烟孔公路经过。清代初,吕姓人来此建村。之后,杨姓人由“小云南”迁入。今以杨姓居多。村南夼有一片水蜜桃树,此村户数较多,取名大水桃林。1945年,以方位更名为南水桃林。村民以种粮为主,兼营果业。199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510万元,其中第一产业收入115万元,第二产业收入350万元,第三产业收入45万元。纯收入127.40万元,人均纯收入1680元。2003年,全村200户,共596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4人。有耕地55.70公顷。经济总收入910万元,其中农业收入60万元,工业收入5万元。人均纯收入3000元。
  车家村 位于解甲庄镇驻地西南部、鲇鱼顶以东。西南邻孔辛头,北接徐家店,东邻牟平区唐家夼村。地处平原和丘陵区。烟孔公路在村西南北贯通,烟台公交108路、52路、莱山公交38路、牟平公交5路车均在此设站点,交通方便。明代末,车姓人由云南迁此建村,取名车家。今以车姓居多,李、冯姓次之。以种粮为主,兼营果业。199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690.7万元,其中第一产业收入230.20万元,第二产业收入315万元,第三产业收入145万元。纯收入170.70万元,人均纯收入1355元。2003年,全村400户,共1020人,其中非农业人口8人。有耕地73.10公顷。建有选矿、钢琴制造、花卉种植等企业多家。全村经济总收入4220万元,其中农业收入900万元,工业收入80万元。人均纯收入4000元。
  徐家店村 位于解甲庄镇驻地西南、端午山脚下。东与高陵镇唐家夼毗邻,西接冶头,南连车家,北与南水桃林交界。地处丘陵区。烟台、莱山、牟平公交车均在此村设站点,交通便利。元代末,徐姓人在此开店,取名徐家店。今以徐姓居多,刘、周姓次之。以种粮为主,兼营果业。199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633万元,其中第一产业收入170万元,第二产业收入50万元,第三产业收入163万元。纯收入125.90万元,人均纯收入1670元。2003年,全村210户,共518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人。有耕地40.90公顷。经济总收入1584万元,其中农业收入308万元,工业收入70万元。人均纯收入3630元。
  冶头村 位于解甲庄镇驻地西南、铁官山以北。北与林家疃为邻,南与孔辛头接壤,东与徐家店相连。地处丘陵区。村西有西汉时冶铸遗址。村东有沥青硬化路面和国防迂回路,莱山公交38路、烟台公交108路、52路、牟平公交5路车等在此设有站点,交通方便。元代末,此地曾设有军屯。明代初,为御倭患,沿海实行空舍清野,杨姓人由莒岛(今牟平养马岛)迁此建村。因汉代官家曾在此冶铁铸钱,故取名冶头。今村中杨姓占98%以上。以种粮为主,兼营果业。199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3960万元,其中第一产业收入586万元,第二产业收入2654万元,第三产业收入720万元。纯收入504.50万元,人均纯收入1311元。2003年,全村1087户,共3146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9人。有耕地301.40公顷。村中建有采石场3处。全村经济总收入7016万元,其中农业收入145万元,工业收入500万元。人均纯收入3800元。
  孔辛头村 位于解甲庄镇最南端。东靠玉皇庙山,北与冶头村毗邻,西与牟平区高陵镇周格庄交界,南与高陵镇的杜家疃接壤。地处丘陵区。通往牟平区高陵镇的2条沥青公路沿村而过,烟台公交108路、52路和牟平公交5路、莱山公交38路车均在该村设终点站,交通便利。村内设集市,逢农历二、七赶集。相传宋代年间,此村附近的金马山有一对金马,人们开山挖掘也未得到。因辛苦空忙,建村后取名空辛头。明代天顺年间,孔氏远祖由“小云南”迁来定居,更名为孔辛头,取辛苦到头之意。1960年,福山铜矿开采时,将南孔辛头村迁至村西南建孔辛头新村,属孔辛头村。孔辛头村以张、王、李姓居多。以种粮为主,兼营果业。部分从事长毛兔饲养和食用菌栽培等。20世纪80年代,村中办起铸造厂、石子厂、建筑队等企业。199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3015.70万元,其中第一产业收入392.70万元,第二产业收入1370万元,第三产业收入1253万元。纯收入588.50万元,人均纯收入1688元。1998年,该村被省政府授予“村镇建设文明村”称号。2000~2003年,连年被评为省级文明单位。2003年,全村650户,共1650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7人。有耕地140.70公顷。村中建有铸选、理石加工、花卉种植等多家企业。全村经济总收入9365万元,其中农业收入345万元,工业收入3505万元。人均纯收入5563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