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物传略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6b&A=6&rec=63&run=13

王国俊(生卒年月不详) 张星镇北里庄村人。兄弟三人,家境富裕。该人心灵手巧,遇事肯动脑钻研,善于动手摆弄。清嘉庆五年(1800年),与弟王国欣、王国义开办粉坊,用绿豆生产粉丝,设备是青石磨,磨的直径为80厘米,厚20厘米。用驴拉磨日加工一个豆子或半个豆子(15~30公斤),加工的粉丝在附近集市上出售。一开始生意就很好,粉丝能卖钱,粉浆能肥田,后发展成为周围小有名气的富户。清道光六年(1826年),王国俊在北京清河开设粉丝作坊1处,雇工5~8人,从周围县购进绿豆,加工的粉丝在北京市场上销售,粉浆卖给周边的农民喂庄稼。在村里粉坊生产的粉丝,多送往徐春和开办的粉庄外销。所产粉丝晶莹剔透,细而均匀,且韧性很强。村民王有伦专为王国俊家送粉,有一次经过八里河,套绳被牲口拉断了,王有伦抽出一把粉丝拧在一起,接起了套绳。牲口把装粉丝的大车拉出八里河,拉到龙口的粉庄。王国俊是有文字记载的招远最早开设绿豆粉丝作坊的人,是近代龙口粉丝的创始人之一,为龙口粉丝生产作出贡献。

徐登庸(1829—l891) 张星镇徐家村人。清道光九年(1829年)出生于一个贫穷农民家庭,兄弟6人,排行老五。村庄地处山区,农业生产条件较差,为维持生计,父亲徐国干带着6个儿子靠贩卖芝麻养家糊口。一家人勤俭持家,在招远赶集收购芝麻,人背驴驮运到黄县贩卖。在6个儿子当中,徐登庸最有心计,在长期的买卖中发现粉丝这一招远土特产,由于用于生产的绿豆招远所产不多,招远缺乏经营者,原料购进和产品销售渠道不畅。因此打算开一家专门收购粉丝并代为购进加工原料的店铺,既可摆脱行商之苦,又有利可图。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徐登庸与招城南坝曲仁同曾祖父合资开办粉庄,投资总额为白银l000两(徐登庸投700两,曲仁同曾祖父投300两),开办“福聚”字号粉庄,徐登庸为大掌柜,曲仁同曾祖父为二掌柜,并雇佣一位温姓担任账房先生。他们各负其责,联系粉丝,并运到烟台码头,转销给来自福建、广东的客商,生意十分兴隆。徐登庸协商曲仁同曾祖父把粉庄的规模再扩大一下,曲仁同曾祖父不同意,协议不成。清咸丰四年(1854年),徐登庸退还曲家的股金,单独在招城做粉庄生意,生意兴隆大胜以前。同年徐登庸又投资2000余两白银开设“聚泰福”粉庄、钱庄,并拥有上百间房舍和百余亩庄田,同时又开设1处粉坊自产、自销,雇工40余人,由徐登庸大哥徐登科独子徐春和任掌柜,当时徐春和年轻、智多,将“聚泰福”粉庄管理的特别红火,规模壮观,轰动一时。清咸丰五年(1855年),徐登庸又设“洪泰福”粉庄,徐登庸的四哥徐登贤的三子徐春芝任掌柜,三年之中“洪泰福”的粉庄生意一直很好。清咸丰九年(1859年),徐登庸又在招远南部重镇毕郭设分号,总投资额3000余两白银,带动了招远南部及莱阳等地方的粉丝产业发展。这一时期粉庄除长期购销粉丝和绿豆外,还收购芝麻,生意红火。清咸丰十年(1860年),徐登庸投资黄金1000余两,在香港开设“洪泰”字号经销店,徐登庸任总裁,经销的粉丝转销东南亚各国。由于外埠粉丝质量杂乱不一,严重影响了招远徐氏家族粉丝的名誉。徐登庸为了挽回粉庄的名誉,决定把从招远收购的粉丝,改由龙口外运销售。为区别烟台港商质量不一的粉丝,徐氏在包装物上标以“龙口粉丝”、“招远基本地”字样,由此创出了驰名中外的龙口粉丝。1911年,香港“洪泰”粉丝经销店由徐锡嗣任总裁。徐氏家族徐登庸兄弟6人,老六徐登俊早亡。徐登庸开设粉庄,十几年之中,生意步步扩大,得力于四位兄嫂及子女们的支持及帮助,徐登庸念念不忘,于清同治元年(1862年),将原有毕郭、龙口开设的粉庄,转为谁经管谁收益,同时为没有粉庄的在龙口开设粉庄门头。开设的粉庄先后有“通泉城”、“锦春长”、“协信昌”、“德丰永”、“东胜春”等商号。其中“协信昌”粉庄成为当时垄断龙口贸易的五大商号之一。还开设有钱庄,掌柜的为徐登庸次子徐春官。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徐登庸因病去世。

徐春和(1835—1901) 张星镇徐家村人。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出生,徐登庸长兄徐登科之长子。成年后,因其年富力强,且有心计善经营,徐登庸委任其为招远“聚泰福”粉庄大掌柜。“聚泰福”粉庄设在招城,总投资2000余两白银,拥有百余间铺面和仓库,长年雇工16人。在徐春和精心经营下,“聚泰福”粉庄生意特别红火。收购招远、黄县等地粉丝进行打包外运,经烟台港或青岛港运往香港,再转运到东南亚及欧洲各国。他还自已开设粉坊推粉,雇工40多人。所产粉丝晶莹剔透,粉条细而均匀,是粉丝中的上品,被称为银丝。由于生意兴隆,获利颇丰,在招远城开设钱庄1处,购买庄田百余亩。与徐登庸叔侄二人誉满胶东。徐族粉庄的字号都是他起的,在龙口粉庄中较有威望,曾任省议员,主持捐建口子后大桥和徐家小学学堂。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因病去世。

徐春芝(1837—1921) 张星镇徐家村人。清道光十六年(1837年)出生,徐登庸之四兄徐登贤之三子。童年读私塾6年,曾读过《三字经》、《诗经》、《论语》等书。成年后到招远城,在徐登庸开办的“聚泰福”粉庄当伙计。因其聪明能干,深得五叔徐登庸的器重。清咸丰五年(1855年),徐登庸又设“洪泰福”粉庄,徐春芝任掌柜,三年里“洪泰福”的粉庄生意很好。清咸丰九年(1859年),“洪泰福”粉庄招远南部重镇毕郭设分号,总投资额3000余两白银,徐春芝任粉庄掌柜。粉庄除购销粉丝和绿豆外,还收购经销芝草、芝麻等土产品,开办钱庄,代理邮政、汇兑等业务。“洪泰”讲信誉,办事公道迅速,深受推粉户和客商拥戴。在毕郭洼有良田13余公顷,是洼内地眼,有粮仓之称,全部分割给贫困农民耕种,不收地租。受灾年景,还与其他商号集资救灾,受到当地人们欢迎。设在毕郭的粉庄,每年年底要同设在龙口的徐氏粉庄一同结算,需将银元和铜钱运往龙口。由于钱多清点费事,采用大秤称重计算钱数。每年将钱款运往龙口时要雇佣镖局押运,四五十头骡马一起上路,场面颇为壮观。粉庄收购的粉丝在内地销售同时,还在香港拓展业务,向国外发展。19世纪90年代徐春芝从香港带回1株桂花,至今生长茂盛。粉庄雇工,多从本族或亲朋有文化子弟中选取,族中子弟徐浦、徐洛、徐浚、徐池及丛家亲戚王耀山、庞博言等,先后为粉庄伙计,其中徐浦为了能到“洪泰福”粉庄干活,重到私塾读了4年书,才取得资格。徐春芝经营有方,有胆识有计谋。有一次钱庄贷给毕郭街上一个土豪钱款,这人到期不还债,徐春芝把4斤核桃酥卷成4卷,一只袄袖放2卷,把袖口扎紧,外面穿上大褂,到这个人家里躺了3天3宿,饿了就偷吃点心。消息传到毕郭街上的商家,第三天各商号老板都前去看望,劝说这个土豪,“洪泰”的老板3天没吃饭,如果在你家饿死了,责任在你。这个人在众人面前无话可说,只好把钱拿出来当众如数还清。他平生节俭,只穿家中手工做的袜子,从不让买“洋袜子”,衣服也是由家人手制的。从毕郭回家不雇脚夫,每次都是步行40多公里。家中各项用度,十分注意开支,不准乱花钱。但穷人家前去借粮,他都慷慨借给。毕郭街上的商号抓了小偷都送到“洪泰”商号,徐春芝对他们进行教育,供给饭食,临走还给他们馒头。他说小偷都是家里穷,生活所迫。有个10来岁的小偷在毕郭街上专偷好吃的,曾两次被送到“洪泰”商号。经了解这个孩子是莱阳人,是个孤儿,无家可归。徐春芝将他收留在店铺里,管吃住,教他干些零活,给他工钱。徐春芝育有四子,长子徐爽嗣、次子徐昌嗣、三子徐锡嗣、四子徐烈嗣。次子徐昌嗣在家管家,长子、三子、四子在龙口开设的“锦春长”粉庄做生意。3个儿子长年跑香港,租用日本小火轮往返龙口香港,四子徐烈嗣从香港带回4把椅子。徐春芝晚年因病回村,1921年病逝。

孙咸通(1850—1919) 张星镇石对头村人。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出生于一个商人家庭,父亲经商做买卖,在招远城、烟台都有商号。兄弟4人,排行老四。分家自立门户后,分得部分家产及大批竹子。清光绪年间,在招城南坝开设商铺,后称“德增利”。经营粉丝、土产杂品,贩卖南方货物。此人不识字,往来帐目全凭脑子记。由于经营有方,财运亨通,不久就发了家。北方人做搂草的筢子需用竹子,粉坊晾粉要用竹杆,因此竹子用量很大,仅靠贩运竹子就发了财。清末,他将烟台的商号迁至龙口,主营绿豆粉丝,收购招远所产的粉丝,在龙口打捆成100公斤的大件,以“德增利”字号发往天津、香港等地,从东北、河北等地购进绿豆卖给开粉坊业户。并购进外地货物贩卖,或经销当地农副产品,买卖越做越大。在招城开设“德增利”钱庄,资本3000元(银元)。生有好民、好敬二子,皆送到私塾读书。1918年将财产分作2份,分家抓阄时次子好敬抓得“德增利”字号,长子好民另立“德生利”字号,二人同在龙口经营粉丝生意。为了加强在香港的买卖,把次子孙好敬派往常驻。粉丝运到香港后,再加工成精致的小件,在外包装上印上“德增利”字号,销往东南亚各国。由于两个儿子刻苦经营,粉庄规模不断扩大。20世纪初期,孙氏家族在龙口开办的德字门粉庄有德增利、德生利、德顺利、德春利、慎独堂5处,最大的还下设瑞字号德增利、顺字号德增利。次子孙好敬有文化,接手德增利粉庄后,在香港期间同工人一起干活,仔细了解市场。回到招远后,加强绿豆收购,并亲自到外县购买绿豆运回石对头村。还在自家的地里种植绿豆,扩大粉坊规模,常年奔波于周边各县、招远城和龙口。由于石对头村通往龙口的路况不好,他出钱修建了较宽的“孙家大街”,这是玲珑金矿—石对头—龙口的主要干线,很大的方便了当地与外界运输。孙咸通善待雇员,常说要与人为善。贩运货物时,怕把牲口压坏,经常自己背些货物。在招城、龙口、黄城置有大量房地产。此人平生节俭,平时腰里系根草绳,只有过年才系布绳。有好鞋不穿,专做绑(用生猪皮缝制,麻绳做带,里边用草填充)穿。他不允许家人做衣服加上领子,嫌浪费,家人只好把领子翻到里边去。平时不准家里人包饺子吃,有次家里包了饺子刚下到锅里,孙咸通从外面回来了,妻子捧了一捧豆子撒在门口,他忙着捡豆子,家里人趁机把饺子吃了,省得他批评。他待人善良,水果下来了分给邻人吃。凡穷人家前去借粮都借给。如果有人拿水果到他家换粮食,要比在集上换的多。1919年因病去世。

徐春官(1863—1941) 张星镇徐家村人。清同治二年(1863年)出生,徐登庸次子。是众子中最有魄力、最有经济头脑的,且心地善良,公正无私。清咸丰年间,招远及周边各县做粉丝生意者众多,劣质粉丝充斥市场,竞相压价,粉丝市场混乱,严重影响了招远徐记粉庄的声誉。于是,徐氏将设在招远的粉庄迁到龙口,另起字号为“协信昌”。徐春官任大掌柜,他亲自检验粉丝质量,专购自家和亲戚的粉丝,质量不合格的不收,并在粉包上打上“徐记协信昌龙口粉丝”字号,其名声又盛,龙口粉丝从此誉满全球。“协信昌”粉庄位于龙口洪德街南段,有店铺和仓库90余间,常年雇工14~16人,资本5万元(银元),年经营粉丝2000包,每包125公斤,每次发货200包左右,年发货10多次,年收益20万元(银元)。由于徐春官德高望重,被推举为龙口商会会长。1933年,徐春官将“协信昌”粉庄全部转让给其侄徐振嗣经营,自己另起炉灶创办“通泉成”粉庄,其规模与“协信昌”粉庄相当,生意依然红火。1941年因病去世。

曲克行(1880—1960) 张星镇唐埠曲家村人。清光绪六年(1880年)出生,幼时家境贫寒,青年时到海参崴打工。1926年,从海参崴回家,在龙口开办粉庄,字号“鸿聚涌”,以批发绿豆为主,供给招远各个粉坊用料,南至栖霞、莱阳,兼营粉丝生意。由于小时候生过“天花”,又排行老二,人称“曲二麻子”。在龙口街上很有名望,无人不知。粉庄经营得当,生意兴隆。自家置有马车,由其侄子曲好孟负责赶车拉豆子送粉。并雇佣村里有文化的姚青连为账房先生。发了财后在村西并排盖了20间大瓦房,但也招来杀身之祸。1945年,英里村有一个外号叫“小骆驼”的地痞,招集同伙绑架了曲克行,将其带到东石家村东,由于没有搞到钱,就把他投到一眼枯井里,随之将井旁边的一盘石磨投入井下,企图将其砸死。该井多年塌方,底部十分宽敞,水又不深,曲克行被扔下井后,身体紧靠井壁,石磨下去后也没被砸着。井上人离去后,曲克行自己从井底爬上井口,随后报了案。县抗日民主政府将作案人员抓获,并在枣林姜家就地正法。1947年粉庄停业后,回村务农。1960年病逝。

王文元(1890—1963) 字伦一,张星镇口后王家村人。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二月初一生,其父王兆南系清朝登州府试秀才。俗话说“富举人,穷秀才”,因家境贫寒,王文元仅读了两年私塾,就辍学回家助耕。16岁随乡邻去黄县打短工,给富户人家拔麦子、刨玉米秸、挽水浇地等。18岁经亲友介绍到黄县北海打渔、拉大网。当地有农谚,“宁上南山当驴,不到北海打渔”,可见打渔之艰辛。后经人介绍到“协信昌”粉庄当学徒,大掌柜徐春官见其聪明、殷勤、诚实、可靠,令其业余时间跟账房先生学打算盘。每晚散工后,学到深夜。因其秉性聪慧,加之勤学苦练,很快练就一手好算盘。每次练习,唱账先生唱完账,还能记住十几笔。双手打算盘,准确无误,是当时龙口街上有名的“铁算盘”,深得掌柜赏识,被提拔为账桌帮账。随着粉业蓬勃发展,粉庄规模扩大,他被任命为账房先生,后升为财务总监,入股成为股东,提为二掌柜。由于经营有方,“协信昌”粉庄生意兴隆,为进一步扩大规模,他被派往上海常驻,系全权代表,专管同香港及中国南方地区粉丝销售业务。在驻上海期间,广交朋友,积极拓展粉丝销路,使粉丝销量大增,为龙口粉丝冲出国门,走向世界作出了贡献,被誉为“上海客”。王文元出身贫寒,同劳动人民有着深厚感情,且性善好施,经常接济乡里乡亲。每逢有外出闯关东的,他都主动资助路费;逢年过节,有乡邻来求援,都慷慨解囊,使其满意而归。家中不留来往账本,不收借条,借者能还就还,无力还者从不讨要。几十年后,还被乡邻传为佳谈。1946年粉庄停业,他回乡参加土地改革,后一直务农。每年的农闲季节,在村里任业余剧团导演,排练京剧、吕剧传统剧目,经常把自己家当作化妆室、排练场。该人经商得法,治家有道,教子有方。育有一女四子,长子在龙口粉庄做生意,次子、三子、四子都参军参政,为中国革命胜利作出了贡献,其中次子任至中共青岛市委书记。1963年6月6日,王文元因病去世。

段洪顺(1890—1954) 张星镇段家洼村人。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生于一个农民家庭。其父段希遂共生8个儿子,村人称“段八郎”,又称“八大家”,其排行老大,童年在村读私塾6年。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到龙口做生意。开始在别人开办的粉庄入股,经营粉丝。1915年,自筹资金3万元(银元),在龙口南区开办“建丰”粉庄,有店铺和仓库30余间,常年雇工。由于善于经营,严格管理,粉庄生意很好。后又开办“天德成”绸缎庄,从南方购进绸缎,在龙口销售。并让其子段青田单独开办“裕丰泰”粉庄,资本3万元(银元),房屋20余间。儿子的岳父是山上侯家村人,书香门第,他对女婿开粉庄很支持,不仅把其兄弟三家粉坊加工的粉丝送往女婿的柜上,还联络山上李家、山上马家、山上孙家、山上汪家、掉钟头、中村等村推粉大户往女婿的柜上送粉,因此粉庄生意很红火。1947年秋,段洪顺举家迁回原籍,在村务农。1954年病逝。

王寿三(1893—1957) 字仁卿,金岭镇北水口村人。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生于富户人家。童年在村中私塾读书,成年后到龙口做生意。开始在“同祥义”商号(黄县人开办)入股,经营粉丝、土产杂品。1927年,在龙口南街南侧开设“集昌厚”粉庄。粉庄设3个柜,东柜位于南街东头北侧,中柜在南街南侧,北柜位于南街北侧。营业房屋100余间,资本6万元(银元),每个柜雇工6~8人。3个柜同时收粉,设粉丝仓库,自行发送粉丝,购进绿豆。黄县大资本家张志峰为粉庄股东,刘洪志(字尚宣)在“集昌厚”粉庄北柜任二掌柜。后,王寿三在天津开设“集昌”粮站,将“集昌厚”粉庄为其分店,是龙口街上规模较大粉庄。王寿三曾任龙口商会会长,拥有1台人力车个人专用。1941年到天津专门经营“集昌”粮站。后因患中风病,不能打理生意,到青岛其次女家居住。其在龙口、天津的商号都在20世纪40年代末期和50年代初期公私合营或收为公有。1957年王寿三在村病逝。

徐振嗣(1900—1965) 张星镇徐家村人。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出生,为徐登庸之长孙,三子徐春宜之长子。他从小天资聪颖,深受其祖父、伯父的喜爱。他治家有方,做生意有道,年轻时就当家。当时其伯父徐春官对他说:振嗣,你在家当好家,我在外做生意,将来伯父发财不会亏待你的。徐春官果不食言,1933年把“协信昌”粉庄全部家当交给徐振嗣。1938年,“协信昌”字号改为“源兴利”,徐振嗣任大掌柜。徐振嗣严格管理,分工明确,谁出错谁负责,谁干得好就奖励谁。因此伙计工作认真,很少出错。买卖兴隆时年获利润近30万元(银元),声望不亚于其伯父徐春官,后被推举为龙口商会会长。“源兴利”粉庄位于龙口洪德街10号,有正屋、南屋56间,东西厢房40余间,资本5万元(银元),流动资金2万元(银元),常年雇工10~15人,发一次货价值2万元(银元),年发货10余次。徐振嗣在龙口置房产四合院4处,兄弟三人每家1处,还有其长子1处。最小的四合院正屋也是五间大瓦房。客房四壁挂着名人字画,有唐伯虎的《虎》、齐白石的《虾》、郑板桥的《竹子》等。柜子上摆有象牙神聚楼、青花古瓷瓶等古董。在村里置土地50公顷,山地200公顷。1947年徐振嗣被划为资本家兼地主,回村务农。徐振嗣夫妇乐善好施,助人济贫。每逢年节,他就让夫人拿钱接济贫穷的亲友与乡邻。有闯关东的乡亲没有路费的,他都慷慨解囊。因此,虽历经政治运动,但他及家人没有受到任何人身伤害。1965年因病去世。

栾学圣(1903—1986) 字明斋,张星镇北栾家河村人。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3月24日生,童年读私塾4年。1918年到龙口,在协信昌粉庄当小伙计学做生意。他老实、勤快、聪明,且账算得又快又准,掌柜徐春官很喜欢他。三年后,被任为账房先生。经过几年历练,熟悉粉庄业务,积累了经验。1928年,辞去粉庄账房先生之职,与其堂兄弟三家合伙开粉庄。经营三年后,因生意上的一些事情产生矛盾,粉庄业务难以继续开展,但三家都想独自经营。因此,粉庄资产估价特别高,价值从2万元(银元)抬到3万元。栾学圣虽是粉庄的发起人,但经济实力差,难以一手拿出3万元(银元)。另两家高姿态作出决定,开粉庄生意先尽栾学圣。正在栾学圣为难发愁之际,闻讯赶来的老掌柜徐春官对他说:“不用愁,缺多少钱从我柜上拿,我支持你。”就这样,栾学圣借了2万元(银元),把粉庄独自接下来,自任掌柜,另取字号“福益德”。粉庄有店铺13间,住房4间,占地450平方米。粉庄常年雇伙计5~6人,王文贞(张星镇口后王家村人)、栾学斌(张星镇北栾家河村人)、栾成宝(张星镇北栾家河村人)先后任账房先生。栾俊宇(张星镇北栾家河村人)负责销售,经常来往于龙口与香港之间,外销粉丝,进口绿豆。栾学圣以诚为本,善待客户,善待雇员,粉庄里从掌柜到伙计团结一致,生意红红火火,在龙口粉庄业内很有名气。由于栾学圣等人在龙口开粉庄,村里农家纷纷办起粉坊,多时达80多家,成为远近有名的富裕村。1939年日军占领龙口。由于战乱,日军疯狂掠夺,粉庄生意举步维艰。1943年4月,粉庄的一艘轮船满载粉丝,在由龙口开往香港的途中,被日军一艘军舰抢劫,“福益德”粉庄因此破产。栾学圣利用余资在龙口购置9亩地,并购置石磨、牲口,开了1处磨坊,为人磨面,收取加工费,以维持一家9口人的生活。栾学圣书法很好,当时龙口街上许多店铺的牌子,都是由他书写的。他一生爱好京剧,在龙口粉庄做买卖时,闲时与伙计们演唱传统剧目选段,届时拉京胡的拉京胡,打鼓的打鼓,唱的唱,很是热闹。在家中他也经常教子女学唱。1961年因生活困难,将龙口的房屋家当卖掉,举家迁回原籍定居,务农为生。农闲时节,帮助村里业余剧团排演传统戏剧。1986年7月15日因病去逝。

王文言(1909—1978) 字慎斋,金岭镇北水口村人。清宣统元年(1909年)11月出生,9岁入村里私塾读书8年,18岁到龙口“集昌厚”粉庄学做生意。由于勤奋好学,不久就参与了粉庄的经营管理。1936年,与张星镇圈子村人郭丰鸣(字岐山)合伙创办“同昌茂”粉庄,收购粉丝。下设粉丝加工作坊,回收粉丝转口香港销售。在获取一点利润的同时,带动了村里经济的发展,对粮食产量的增长起到促进作用。1945年,粉庄由龙口迁入青岛(市北区东吴家村520号),与金岭镇东埠上村人杨宪章、齐山镇南李家庄村人李广化三人合伙建立“永茂”粉庄。购置房屋30余间,租用30余间,常年雇工14~16人,批发绿豆,收购粉丝向外销售。1946年,王培芸(张星镇口后王家村人)到青岛入伙“永茂”粉庄,主管粉丝销售和绿豆购进业务。由于经营得方,生意红火,年转销香港粉丝3000吨。1953年公私合营后,改归为青岛市蔬菜公司。王文言积极参加抗美援朝募捐活动,1950年捐出黄金10两。1952年为村小学购置军乐器1套,在全县属首例。同时出钱为村俱乐部置买戏装,支持了农村业余文化活动。1954年回村务农,1978年12月因病去世。

王宝国(1909—1998) 张星镇英里村人。清宣统元年(1909年)2月出生于农民家庭。1934年,在村东组织建立全村第一家粉丝作坊,用工10余人,用驴拉磨推粉,日加工3个豆子(每个豆子30公斤)。生产的粉丝运到龙口粉庄销售。王宝国起早贪黑与工人一起干活,且勤于探索,积累了丰富的推粉经验,“扶缸”是他的拿手绝活,并乐于助人,邻村推粉户若遇问题都爱找他帮助解决。有一次,邻村一家粉坊“倒缸”了,推不出粉,请他到场查找原因。他认真观察了生产的每一个环节,亲口尝了泡豆子的水和推出的浆,最后断言是推粉的水有问题。等把井水弄干后,发现有石灰的残渣。于是把石灰残渣清除,用净水刷了三遍。尔后推出了同以前一样的粉,因而在十里八乡名声大振。他一生在村中从事推粉业,1998年病逝。

王登科(1912—1991) 张星镇河埃村人。1912年12月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一生务农。每年春秋推粉时节,受雇于人,从事晒粉工作。常年的晒粉实践,他不断总结经验,使他练就了一套绝妙的晒粉本领。同样的粉丝经他的手晒,粉丝丝条光滑,光泽度高,湿度适宜,粉丝量重,被称为晒粉技术招远第一人。究竟晒粉有什么诀窍,他从不言传于人,对于业内人士来说一直是个谜。王登科生性急躁,容不得拖拉。晒粉时,善于把握火候,该上粉时就上粉,该摘粉时就摘粉,一分钟也不能拖,不许休息,也不许吃饭。一直是村里晒粉质量把关人。1991年12月因病去世。

王学义(1917—1966) 张星镇狗山李家村人。1917年10月出生,成年后在村里从事粉丝生产。由于推粉技巧高超,于1956年被黄县兴隆庄(第四农艺场)聘去当粉匠,主持粉坊2年,粉丝产量高,质量上乘。1958年他被调往烟台地区机关农场推粉。由于对粉丝生产的一系列复杂工艺都很娴熟,尤其是对“养浆”、做粉团这一关键工序有独到的技艺,因而在推粉行业中有较高的声誉。他为人和气,团结同事,工作扎实,操作认真,深得同行拥戴。1966年3月8日,因患白血病去世。

李廷和(1918—1971) 张星镇狗山李家村人。1918年出生,青年时即在村里开粉坊。1947年到青岛推粉。他平日用心钻研,对泡豆子、磨浆、养浆、上盆、做粉团、提粉、拉锅、理粉、晾粉、泡粉、挂晒等一系列推粉工序的传统工艺都有较深的造诣。1950年,到北京西直门外后二里沟开设盛华粉坊。由于他技艺精湛,经验丰富,在京期间是一百多家粉坊公认的技术权威,赢得同行的钦佩和信赖。在北京推粉行业中有句俗语,“有问题,找老李”。不管哪家粉坊“倒了缸”,或遇到难题,就会去请李廷和。只要他一出面,问题很快就迎刃而解。1966年,他因家庭成份问题被红卫兵组织遣返回原籍。后,被村革委会派往村里粉坊。他一手操办了推粉设备改革,将老式牛拉石磨改为机械立磨,又上了平筛箩,后又改成粉碎机大旋箩,大大减轻了从业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了产品质量,生产的粉丝丝条细匀,洁白透亮,富有韧性,送到县外贸公司总是被评为一级品。1971年因患甲状腺癌去世。

李桂彬(1919—1996) 张星镇狗山李家村人。1919年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早年开始推粉,不仅具有精通的技艺,而且热心传授粉丝生产技术和经验,推广粉丝生产。1947~1955年,在青岛推粉。1956~1957年,在龙口土产公司任技术员,负责粉丝生产技术方面的指导工作。1958年在潍坊,1964年在黑龙江省逊克县,1965年在辽宁省彰武县,1966年后在山东省泗水县、招远、黄县的一些粉坊推粉。所到之处,他都毫无保留地传授技术,为这些地区培养了粉丝生产技术人才。晚年主要在村里负责粉坊生产,产品历年皆为一级品,多次受到上级部门的表扬和嘉奖。1996年病逝。

孙会英(1931—2005) 张星镇英里村人。1931年10月出生,青年时开始推粉,善于革新,积累了丰富的推粉经验。1983~1985年,被济南粉丝厂聘为技术员,指导全厂的粉丝生产。因工作需要,1986年回村经营粉坊。1994年,在粉坊原有的基础上,引进了自动捞豆机、搅拌机、真空机、大旋箩、烘干机等先进设备,大大提高了生产能力。日加工能力达到6500公斤,从业人员仅80人。生产的粉丝均为优质产品,全部送往招远龙口粉丝集团外销。一生从事粉丝生产,为村里粉丝业发展作出了贡献。2005年1月因病去世。

丛善敬(1931—993) 张星镇丛家村人。1931年10月出生。18岁到北京清河粉丝厂当学徒工,一步步当上了粉匠,成为远近闻名的粉丝生产行家里手。他在北京一干就是12年,为了帮助家乡人民脱贫致富,他放弃了优厚的待遇,回村发展。与村干部一起组建了丛家村第一个粉丝厂,日产粉丝0.8吨。1969年,负责建设日产1.5吨的第二代加工厂。1987年,带领建成年产1500吨的大型粉丝加工厂。30年来,丛善敬一心扑在粉丝生产上。为了事业,他常常吃不上正常饭,睡不上安稳觉,每天天不亮第一个来到厂里,晚上最后一个离开厂子,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在厂里既是指挥员,又是技术骨干,也是一名普通劳动者,一直工作在生产第一线。常年无规律的生活,紧张的劳作,使他患上胃癌。患病后他仍然忍受病疼坚持工作,1993年8月去世。

孙汝超(1938—1991) 金岭镇山上孙家村人,1938年生。1985年9月,由金岭镇二工办调到招远龙口粉丝加工总厂任厂长。任职后,评选国家级优质产品金奖正处于最后确定阶段,他协调多方最后把奖牌争取下来。发奖阶段因使用“塔”牌商标,同山东省粮油进出口公司产生奖牌归属矛盾,他从中认识到自己的产品必须有自己的商标,并立即着手安排人员到国家商标局注册“双塔”商标。1986年,因同山东省粮油进出口公司的矛盾加剧,山东省粮油进出口公司单方面终止了加工合同。孙汝超积极联系寻找出路,最后同山东省果品公司达成加工协议,避免了企业停产。1987年,同山东省果品公司的加工协议受到市场冲击,自动失效。孙汝超多方联系购进豌豆,把豌豆粉丝搞了起来。1988年,在金岭镇政府的倡导下,招远龙口粉丝加工总厂同招远龙口粉丝集团公司共同出资组建招远粉丝集团加工总厂(时称南厂),孙汝超从招远龙口粉丝加工总厂的积累中出资100万元投入到新厂。1990年新厂建成投产,孙汝超任第一任厂长。1991年7月因病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