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文化传承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6b&A=6&rec=58&run=13

《粉丝小调》 境内粉丝小调历史悠久。最初起源于招远北半部,并向南半部传播,是劳动人民在日常劳动中创造的民间歌谣,伴随着劳动生活和斗争历程,不断丰富发展,一直流传。根据粉丝生产程序,粉丝小调分为推磨曲调和采芡曲调,以劳动的节奏划分为平号类和急号类。推磨曲调采用平号类,采芡曲调采用急号类。曲调以招远民间歌曲为基础,揉合了当地民歌特点。歌词大都是临时编成,历史特点明显,根据情绪现场发挥。推磨曲调由一人领唱,或众人同唱,用以调节劳动的节奏,抒发劳动的喜悦。采芡曲调是由一个人领唱,众人相和,以协调用力强度,消除疲劳,使芡采匀,保证粉丝质量。

《粉丝舞》 1970年,为迎接烟台地区群众文艺汇演,金岭人民公社掉钟头大队宣传队创作并表演了《粉丝舞》。
创作动机:招远龙口粉丝生产历史悠久,勤劳勇敢的招远人民在粉丝生产过程中,表现了他们的聪明才智,工艺精湛,世世代代为人类创造着财富,作者属粉丝世家,父辈是粉丝生产的高手,颇受同行称道。20岁之前,眼见目睹,对粉丝生产感受体验很深,便产生了表现它、颂扬它的欲望,因此编创了《粉丝舞》。
舞蹈的素材:粉丝生产(招远称“推粉”)大体分为粉丝原料(绿豆)过滤出淀粉、制造粉丝叫漏粉、晒干粉丝叫晒粉、运输发货叫送粉等4个过程。其中“漏粉”的劳动过程颇有舞蹈化的表现,参与人员有“七忙八闲”之说,即7个人忙得透不过气来,8个人就略有闲散。这个过程中,打糊、揉芡、抓芡、上瓢、打(按)瓢、烧火、拉锅、理粉、浆粉等情节工人们娴熟的技能技巧,都富有舞姿的形象,这是创作的好素材。
《粉丝舞》的编排:整个舞蹈以跑大秧歌的舞步,贯穿整个舞的全过程。舞台与调度如下:
台图一 为首的老粉匠师傅带领一群青年男女兴高采烈地奔赴漏粉岗位。

以唢呐为主,马坠琴二胡等民乐及民间打击乐相和。
台图(二)按图上的分工,各就各位,表现。
① 揉芡,反复轮换交替换位。
② 漏粉

台图(三)如时完成了漏粉任务的姑娘、小伙们群情激昂,用舞姿表达内心的喜悦和情感。
① 穿插跑动,纵向换位。


② 二龙吐须,原位交叉。
③ 八字插花,蛇形错肩。

@6357332609919838523919336

台图(四)在舞蹈高潮中谢幕下场。

社会效果:排练后在村里反复演出,受到群众和粉丝匠人及工人的赞许和好评。他们说把粉丝劳动搬上舞台演出,把工人搬上舞台真鼓舞人心。演出几次他们看了几次,越看越爱看。在县里演出后,轰动了全县,被县里选定参加烟台地区汇演节目。事后大秦家公社岔河村特地派人员到掉钟头村昼夜学习移植,张星公社一直保留这个舞蹈。
参加烟台地区汇演影响很大。由于历史原因,烟台观众一向认为招远文化艺术落后。观看演出后观众们很惊讶,反映大变。当时不评等级奖,只选出优秀节目做汇报演出和慰问演出。宣传队到海军炮校演出时,自始自终掌声雷鸣,部队首长接见招远县代表队队长时握手连口赞许祝贺。北京来的舞蹈专家在座谈会上说:招远的粉丝舞乡土气息很浓,来自生活又高于生活,创作路子很正,反映了人民劳动中的高昂激奋的思想情结,不足之处是艺术性不太高。

《我要办个展览馆》 2000年10月,北京物辉影视传播有限公司到招远,拍摄《我要办个展览馆》专题片,这部片子讲述了一个80多岁的离休老干部,年轻时当过粉匠,当领导时组织领导过粉丝生产,离休后热心家乡的社会事业,一心要办个龙口粉丝历史展览馆,让后人记住龙口粉丝发展的历史。电视片拍摄了虎龙斗村西的两个开采青磨石荒料的大石坑,再现了村民当年从山上往下放石磨的场面。在龙口粉丝发祥地北里庄村,拍摄了传统粉丝生产过程。采访了把招远粉丝销往世界各地、创出龙口粉丝这个中华民族品牌的鼻祖徐登庸的后人。在龙口港拍摄了20世纪初建成的码头,龙口粉丝就是从这里走向世界,而名扬天下。参观了《龙口港历史展览馆》,在那里找到了招远人徐春和开办的协信昌粉庄等8家较大的商号,当时称为“八大家”。电视片讲述了招远生产龙口粉丝特具的自然条件和人文条件,介绍了传统粉丝生产工具和现代化的生产设备,展现了烟台金华粉丝有限公司、招远三嘉粉丝蛋白有限公司、山东金城股份有限公司等大型粉丝生产企业的现代化厂房和现代化粉丝加工流水线。电视专题片共35分钟,于2001年4月21日在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播出3次,受到国内外有关人士好评。

《龙口粉条》 该书由王缉文编著,1958年由轻工业出版社出版。是较早介绍龙口粉丝的专著之一。全书65千字,分为8个部分。一、龙口粉条的产区及其自然条件。记述了招远地区的气候条件,更重要的是水质优良。其产区在胶东半岛北部的招远、掖县等县,以招远县城西北的杜家集为粉条作坊的密集中心,过去这一地区的产量约占龙口粉条的70%,其品质亦最好。整个产区原料及成品市场均在濒临渤海湾的龙口镇,故以龙口为名。清光绪年间开始行销至上海、宁波,进而销至广州、香港,逐渐销往国外,至光绪末年声名大盛。二、龙口粉条的品质特点。介绍龙口粉条外观纯白晶亮,线条近乎透明,粗细一致。韧性强为龙口粉条的一个主要特点,在不过分干燥时每一单条可承受7.5公斤拉力,5~6条相拼可任意扭转紧缚不致折断。龙口粉条采用绿豆为原料,是其品质优异的一个因素。三、粉坊环境及设备。记述了环境条件和场房建筑、设备和工具。四、制作工艺过程。分提粉、漏粉、晒粉操作过程和包装及检验。五、劳动力的配备。对各个工序的劳动力的配置作了说明。六、浆水问题。分浆水的自然乳浆发酵、大浆中淀粉沉降与酸度的关系、二合浆中淀粉沉降与酸度的关系、三盆浆中淀粉沉降与酸度的关系、黄粉问题、浆水的品质与外观、原始酸浆的培养等7方面内容。七、副产品的利用。分析了浆水、豆渣、黄粉的成份,可用作饲料、肥料,代替大豆作为副食品及调味品原料。八、用其他原料制作粉条。介绍了以甘薯为原料,以碎大米为原料制作粉条两方面内容。是一部以招远粉丝生产为主的专门著作。

《龙口粉丝》 该书由招远外贸龙口粉丝试验厂张聚茂、迟献编著,详细地介绍了粉丝生产的有关技术和粉丝生产的主要设备,1988年12月由轻工业出版社出版。全书97千字,共分7章。第一章概述,第二章绿豆的浸泡,第三章酸浆,第四章淀粉提取,第五章粉丝成型,第六章粉丝的干燥,第七章综合利用。对粉丝生产过程中的一些关键性问题都作了说明,最后还介绍了粉丝的食用方法。该书可供全国粉丝企业的生产人员阅读,也可作为粉丝生产人员的培训教材。20世纪80年代初,粉丝的出口和内销数量大增,全国各地粉丝厂也相继建立,很多厂家到招远外贸龙口粉丝厂聘师、求学、要技术资料。但由于龙口粉丝试验厂技术人员少,粉丝生产资料文献不多,对技术交流、推广带来困难。为此,作者到山东大学微生物系进修两年,请教了不少专家、教授,查阅有关粉丝方面的资料,总结多年的生产经验和实验结果,编著成书。编写过程中得到华南工学院教授张力田、山东农学院教授王缉文、山东大学教师施安辉等有关人员的指导和帮助,王缉文对书稿进行了审阅。

《龙口粉丝生产工艺与配方》 该书由烟台双塔食品有限公司杨君敏、郭兰堂、于智军编著,全书分4章110千字,2006年12月由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龙口粉丝是中国传统的名牌产品。粉丝生产分布区域广泛,大多是由家庭式作坊发展起来的,缺乏专业技术研究,只能任凭粉丝加工人员自已探索总结,形成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状态。粉丝生产技术人员相互缺乏应有的交流,致使粉丝生产技术发展缓慢,粉丝品种、生产设备更新换代周期较长。作者作为从事粉丝生产30多年的技术人员,利用接触和研究粉丝生产的机会,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上升到理论高度,编写了这部专著。第一章粉丝生产的历史沿革,记述了粉丝的生产历史、粉丝生产设备和粉丝生产管理的发展史。第二章龙口粉丝的生产技术,分为龙口粉丝生产地方术语、龙口粉丝生产原料、龙口粉丝加工用水、龙口粉丝的加工温度、龙口粉丝加工用菌、龙口粉丝生产工艺、实际操作中容易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厂房设计、龙口粉丝生产工艺的改进等9方面内容,以实践为基础,科学理论为先导,解释了粉丝生产全过程。第三章下脚料综合利用,从粉浆制取蛋白、粉渣制饲料粉、污水处理、综合利用前景,展示了产业开发,科学发展,循环经济的广阔前景。第四章龙口粉丝特色烹饪,介绍了25种粉丝烹饪方法。书后附录辑存原产地域产品龙口粉丝,介绍了国家对龙口粉丝原产地域保护范围、术语和定义、要求、试验方法、检测规则及标志、包装、运输、贮存。该书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既有理论的探索,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是粉丝行业不可多得的科普著作。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经山东省文化厅组织专家,对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掌握的技能、传承能力进行综合评审后,并向社会进行公示。于2007年6月9日上午,在山东省文化厅举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品展”大会上,公布了第一批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共73人。烟台双塔食品有限公司郭兰堂被授予“手工技艺类项目龙口粉丝传承人”称号。郭兰堂将自已珍藏多年的盆浆中的、大浆中的、黑粉中的、泡豆水中的,以及淀粉沉淀过程中拍摄的乳酸杆菌形状和密度照片公开展示,把争论、猜想多年的乳酸杆菌形状以及性能的行业话题,首次用图片证实。同时首次在行业内提出粉丝生产是诞生在家庭作坊里的生产技术,其实应当属于最前沿的生物工程,其间的生物繁殖、生长、死亡、所依靠的温度、营养、pH值的最佳数据,还需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去探讨、研究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