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埠外粉丝生产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6b&A=6&rec=27&run=13

清朝末期,龙口粉丝占据了国内外市场,经过招远人民推广传播,其生产方式已被全国许多地方采用,不少地方的粉丝也以“龙口粉丝”名义销售。招远的龙口粉丝生产,最先是辐射到周边县市,到20世纪初期达到鼎盛。1933年《胶济铁路沿线经济调查》记载:“招远出产甚多,年产约一千八百万斤,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由龙口或烟台输出各地,其次为黄县,年亦六百万斤,蓬莱、福山亦各二三百万斤。鲁西各县,不及胶东远甚,历城较多,亦不过二十余万斤。”产量前五名分别是招远、黄县、蓬莱、福山、莱阳,其次为牟平、历城、文登、长清、海阳、栖霞、济阳、荣成。

1933年山东粉丝生产前五名县
表5-2     
┌───────┬───────┬──────┬───────┬───────┬──────┐
│县别 │招远 │黄县 │蓬莱 │福山 │莱阳 │
├───────┼───────┼──────┼───────┼───────┼──────┤
│生产家数 │1000 │300 │300 │200 │400 │
├───────┼───────┼──────┼───────┼───────┼──────┤
│产量 │9000 │3200 │1500 │1250 │300 │
├───────┼───────┼──────┼───────┼───────┼──────┤
│输出数量 │8850 │3000 │750 │100 │100 │
└───────┴───────┴──────┴───────┴───────┴──────┘

注:按产量排序,产量和输出数量单位为吨,生产家数即粉坊个数

龙口市是招远以外龙口粉丝的又一主要产地。1995年版《龙口市志》记载:最早产于招远,后传入黄县,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因其集散于龙口,故称“龙口粉丝”……1933年,全县有粉坊300余家,年产粉丝320万公斤,总值115万元……1987年以来,政府先后投资816万元,新建和扩建年生产能力400吨以上的粉丝加工厂10个,又对原有的粉丝小作坊全面进行技术改造,各厂均有一条烫豆、粉碎、出团、漏粉、浆粉等生产流水线,由手工操作发展为机械化。1990年,全市共有粉丝加工厂41处,其中年产500吨以上的8处,年出口粉丝1万吨,年创汇1000多万元。
清咸丰九年(1859年),“洪泰福”粉庄在招远南部重镇毕郭设立分号,带动了招远南部地区粉丝生产,与之接壤的邻县莱阳也开始进行粉丝生产。1995年版《莱阳市志》载:新中国成立后莱阳每个乡镇有1个或数个粉丝厂家,1972年在汪格庄、崖后、赵家埠子、贺家沟、黄崖底等9个村建起绿豆粉丝加工基地,年加工出口粉丝三四百吨。1980年后,招远主要扶持了莱阳的粉丝生产。莱阳龙大集团主要收购招远一些小企业出产的粉丝进行包装加工,企业内部也有少量粉丝生产,粉匠多是招远人,如小疃村王春林、北栾家河村姜文寿。
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招远县北里庄村人王国俊到北京清河县开设1处粉丝加工作坊,常年雇工4~8人,从周围县购进绿豆,生产的粉丝在北京市场上销售,粉浆卖给周边的农民作肥料。后招远人或拉帮结伙、或投亲靠友到北京开办粉丝作坊,多时100余家。招远人还到河南、河北、上海、安徽、湖北等地开办粉坊,但以在山东省内济南、潍坊、青岛等地居多。1946年和1947年土改复查运动中,由于推粉户和开办粉庄的人家都是当地相对富裕户,大部分被划为富裕中农(当时称被献中农)以上成份,加之当时粉丝主产地招北县在土改复查运动中的“左”倾错误比较严重,大部分粉丝从业家庭在运动中不同程度地受到冲击,不少推粉户离开家乡,到外地重操旧业,使招远的龙口粉丝在全国各地生根开花。当时,龙口同昌茂粉庄东家王文言(字信斋)到青岛开办粉坊,后改为永茂粉庄,时有房屋36间。1946年,石对头村人孙宗瑞(德增利粉庄掌柜)带领全家迁至青岛,购买原青岛台东区太平镇148号大院居住,并且购买原西吴家村269号作为厂房继续制作粉丝,以“龙口粉丝”为标志销往各地至1956年。当地人推粉质量不过关,后聘请招远师傅前去推粉。而后来的北京粉丝厂,几乎全部由招远流落过去的推粉户组成。1950年后,不少地方多次到招远延聘粉匠,招远也多次组织技术人员到外地帮助推粉。1954年,山东省政府从招远调集50余名粉匠携带户口关系至河南帮助粉丝生产,时月薪70元左右。1950~1958年,招远的粉匠足迹遍布北京、天津、上海(如石对头村范希财曾在上海推粉)、湖北(槐树庄村孙占庆等人曾在汉口推粉)、河南(苏格庄村张学信、圈子村王占志、地北头王家村王学芳等)、甘肃(圈子村王春寿曾在甘肃玉门、王占臣曾在甘肃永登县推粉)、安徽(大郝家村路世民曾在安徽郭阳推粉)、台湾(沙沟马家村王宝恒、圈子村王香新的伯父等)、越南(小刘家村王太通)、菲律宾(北孙家庄村王云官)。招远人民把龙口粉丝的生产工艺推向全国各地乃至东南亚一些国家,但是由于外地的生产环境及人文环境(主要是缺乏生产传统和群众基础)都和原产地招远不尽相同,所以生产出来的粉丝都和招远的粉丝质量相去甚远,虽然有些也打着“龙口粉丝”招牌,但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龙口粉丝。

附三 北京清河粉丝厂

20世纪40年代末期,由于招北县在土改复查运动中的“左”倾错误,一部分在运动中受到冲击的推粉业户背井离乡,外出谋生,把招远的龙口粉丝生产技术带到了外地,使粉丝生产在异域生根发芽,其中北京市海淀区清河镇一带有80余户招远人从事粉丝生产。50年代初期,这些推粉业户也实行了互助合作。随着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运动的开展,国家对私营工商业实行赎买政策,1956年6月12日,清河一带的粉丝生产业户实行合营,在清河镇龙港村正式组建北京市清河粉丝厂,这是全国龙口粉丝生产的第一个国营企业。成立时,全厂职工200余人,招远人占85%以上,其中曲春源和王馨甫被选为副厂长。当时,全厂划分为5个组开展生产,每组5户,仍然实行作坊式生产,年产粉丝500吨左右。
清河粉丝厂组建后,国家开始对企业进行投资,对外公开招工,建立生产车间,扩大生产,使作坊式生产逐步走向工厂化生产。由于清河粉丝厂生产人员多为招远人,生产技术是纯正的龙口粉丝生产技术,当地的水质也较好,生产出的粉丝质地优良,对外一直打着龙口粉丝的品牌,产销两旺,经营形势很快红火起来。由于厂区在大都市,发展条件优越,60年代初期即对粉丝生产工具进行改进,先是由平磨改为立磨,由电动机带动,后又改为粉碎机破碎,大大提高了生产能力和效率。1960年前后,越南曾派出3名工人到清河粉丝厂学习粉丝生产技术,龙口粉丝生产技术又传到国外,朝鲜及东南亚一些国家也纷纷到清河粉丝厂参观,龙口粉丝开始成为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1969年中共第九次代表大会召开时,北京清河粉丝厂已经非常兴盛,一名职工被推选为九大代表,这充分说明了当时清河粉丝厂的社会地位。由于清河粉丝厂的招远人一直和家乡人民保持联系,工厂化生产的先进技术也很快传入招远,虽然招远的立磨为柴油机带动,但毕竟使传统的龙口粉丝生产开始走上机械化生产的道路。招远的粉丝生产滋生了北京的粉丝生产,北京粉丝生产又反哺了招远的粉丝生产,双方共同发展,互相促进。
北京清河粉丝厂最先在粉丝生产业中成立化验室,使过去一直非常神秘的粉丝生产开始有了科学依据。20世纪60年代,北京清河粉丝厂即开始探索在绿豆淀粉中加入玉米淀粉,当时称合制粉丝,后来也称龙口粉丝。同时,该厂开始探索粉丝生产副产品的开发利用,即开始用粉浆干喂养大貂,取得良好经济效益。到70年代末期,该厂已经发展到拥有职工700多人的大厂,年产龙口粉丝1500余吨,还利用下脚料生产腐竹、酵母等,利用粉渣建起万头养猪场,还用粉渣酿过白酒。1985年,在全国粉丝生产评优中,招远生产的龙口粉丝名列第一,北京清河粉丝厂生产的龙口粉丝和湖南生产的湘粉并列第二。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由于大城市水、电等紧张,粉丝生产费用提高,该厂效益下降。1992年,该厂粉丝生产停止,收购北京地区小厂生产的粉丝,对外以龙口粉丝名义出口。2002年,该厂被兼并。
北京清河粉丝厂在北京的粉丝生产中留下了光辉的一页,基本代表了北京粉丝生产的历史,当时占北京粉丝生产总量的85%以上。

附四 1995年版《龙口市志》有关龙口粉丝记载(节录)

粉丝 亦称粉条,为纯绿豆制品。最早产于招远,后传入黄县,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因其集散于龙口,故称“龙口粉丝”。
清末民初,龙口专营出口业务的粉庄有50多家,为龙口诸业之最。1927年,粉丝出口(含招远等县)2620万公斤,占出口物资的86%,为粉丝历年出口额首位。1933年,全县有粉坊300余家,年产粉丝320万公斤,总值为115万元。日军侵入黄县后,粉丝业日渐衰败。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政府扶持粉丝业迅速恢复生产。1946年,由龙口工商局大龙公司出口粉丝209万公斤。
建国后,粉丝加工业继续得到发展。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粉丝加工由个体过渡为队办集体所有制企业,为外贸出口部门来料加工,如期送货,按质论价。1987年以来,政府先后投资816万元,新建和扩建年产能力400吨以上的粉丝加工厂10处,又对原有的粉丝小作坊全面进行技术改造,各厂均具有一条烫豆、粉碎、出团、漏粉、浆粉等生产流水线,由手工操作发展为机械化。1990年,共有粉丝加工厂41处,其中年产500吨以上的8处,年出口粉丝1万吨,年创外汇1000多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