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运 输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6b&A=6&rec=17&run=13

明清时,粉丝运输主要是靠人力和畜力。人力工具主要是扁担,古已有之,多系桑、槐木加工而成。用时,或一人挑,或二人抬。手推车,即人推独轮车,民国初期改小径木轮为大径木轮,改木盘式轮为木辐条轮,运转灵活,载重量大。后又将木轮换成胶轮,将木轴换滚珠轴承。畜力工具为驮运,多由驴、骡承担,一次驮运60~100公斤。畜力车多为牛、马、骡车,驴车少见,皆为木制2轮,一次运送500公斤左右。20世纪始,推粉户往龙口的粉庄运送粉丝,多采用驴、骡驮运,或牛、马、骡车运输。北栾家河、大岚等距龙口港较近的村庄,也使用手推车。推粉户把粉丝送到设在龙口的粉庄,再把绿豆运回来。邻里如果有事脱不开身,可以让别人代送粉丝换绿豆,或者让家里十岁八岁的孩子跟着去送粉,去时连人带货用牲口驮着去,回时连人带绿豆再驮着回。金岭北水口村人李德俊于1936年开始赶大马车往龙口送粉,穿行龙口港与招远之间,把各推粉户生产的粉丝运到粉庄,再把绿豆运回送给推粉户,从中挣取运输费。在通往龙口港的虎龙斗村南坡,有一段坡路,马车上了坡后一般都在一处歇息放松,久而久之成了骡马的惯例,凡过往马车上完坡直奔老地方歇脚,车老板这时既赶不走车也停不下车。北里庄村王有伦在一次送粉丝的途中,经过八里沙河(招远与黄县交界处),拉车牲口的套绳断了,王有伦拧起一把粉丝代替套绳,一直拉到龙口港。

1945年,张星镇坡子村王书奇购买一辆自行车运输粉丝。1950年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村里的自行车多起来,木轮车也换成胶轮车。去龙口运豆送粉时,一律用上青岛产“国防”牌自行车,一时名噪龙口街。1956年后,集体粉坊取代了私营粉坊,粉丝产量提高,集体经济壮大,粉丝运输基本上采用胶轮大车,一次运输1吨以上。至20世纪60年代,胶轮马车是主要大型运输工具。
1960年5月,境内始有第一台拖拉机。此后,集体经济发展较好的村庄先后购置拖拉机用于粉丝运输,在20世纪70年代形成同胶轮马车并存局面。拖拉机分12、25、50马力不同型号,根据产量和行程,每天可送1~2趟。
1980年后,粉丝生产由集体作坊式向工厂化发展,粉丝质量提高,产量大幅度增长。粉丝生产企业逐步脱离来料加工,转为自产自销。汽车开始用于粉丝运输,汽车型号以解放、黄河、东风牌号为主,多为县、乡镇办企业所有,也有少量属于村集体。运送地点由近到远,遍布全国各地。有的企业根据客户用量租用运货车。1990年后,烟台金华粉丝有限公司、招远三嘉粉丝蛋白有限公司、招远金港粉丝蛋白有限公司、山东金城股份有限公司、烟台金城食品有限公司等企业相继建立运输车队,专司企业的粉丝原料和粉丝产品的运送。2003年,粉丝企业开始使用集装箱,在企业经过报关验货后,粉丝装上集装箱直接发往国外。2004年后,国外进口原料也用集装箱直接发运。2006年,全市粉丝企业拥有各类运输车辆1321辆,运力近1亿吨。

附 马车老板李德俊其人其事

李德俊是金岭镇北水口村人,1919年3月19日出生于一个殷实家庭,家中开有1处粉坊。9岁开始在村里私塾读书,教书先生是村人曲宝敏。16岁下学,开始学赶大马车,在为自家粉坊往龙口送粉同时,也为别人捎带送粉,回来时运回绿豆。一般情况下,用户或给牲口料,或给100~200铜钱作为运输费用。设在龙口的粉庄雇佣往青岛送粉,一车可以装12~13包粉丝,每包粉丝重125公斤,运输费用按重量和里程计算,运送一次可得1个银元宝(约31.25克),或按每50公斤、50公里为100~200个铜钱费用计算,运输费上税比率为5%。
李德俊身高1.85米,长得膀大腰圆,魁梧健壮,练就一副赶车好把式。一次,马车走到龙口南沙河,由于货物重,车陷在河中心,动弹不得,不少人前去看热闹。只见李德俊一鞭子下去,一匹不使劲的马就被打倒在地,第二鞭子一响,倒下的马立刻爬了起来,第三鞭子一响,陷在河里的马车被三匹骡马拉了出来。此后,龙口街上提起招远北水口姓李赶大马车的,无人不知。到20世纪60年代在生产队里,有好事者把磅秤称在250公斤,让李德俊用马鞭子抽,他一鞭子打下去,秤砣一下起来了,由此可见李德俊的鞭技。1946年土地改革时,龙口粉庄的掌柜都跑了,把粉庄交给公家。没有交的把粉庄扔掉跑了,公家派人把门钉死,贴上封条。只有洪泰杂货行从事收粉、卖绿豆和烧酒等杂货生意。李德俊主要往洪泰杂货行送粉拉绿豆。1948年后,改往国营大龙公司送粉。1956年后,农村实行集体化,个人的马车归了集体,仍从事赶马车。1970年后,随着拖拉机进入农村,马车退出运输。从此结束了30多年的马车老板生涯,改为种田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