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村 庄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65&A=1&rec=16&run=13


      至1985年,牟平县有682个行政村,838个自然村。自然村中,清朝以前建村的823个,民国时期9个,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6个。大村庄多分布于院格庄、  莱山、姜格庄、解甲庄等乡镇;小村庄多分布于莒格庄乡。最大的冶头村4137人,最小的西庵仅几人。
        一、诸村总称
        港崖:系姜格庄镇的郝家疃、邹家疃、北王家疃、金山前(孙家疃)村之总称。
        五合:系姜格庄镇的杨家疃、楼上、南王家疃、李家疃、常家庄村之总称。
        枣园:系龙泉乡的东北疃、东店子、西店子、高家疃、赵家夼、窑厂、北夼、王石夼、邹家庄、孔庄等村之总称。
        芦其:系龙泉乡的杜家庄、六甲村、北台、西台、芦其洼、杨家泉村之总称。
        官庄:  系武宁乡的北官庄西、北官庄东、南官庄西、南官庄东、俞家庄、刘家庄村之总称。
        徐村:系高陵镇的于家疃、王疃(王家疃)、杜家疃、徐村(孙家瞳)、屯地沟、瓦屋屯村之总称。
        北辛峪:系高陵镇的祝家疃、曲家疃、西洼村之总称。
        莱山:系莱山镇的河北、西村、东庄、南村、东沟村之总称。
        祥山:系莱山镇的马村、金村、王村、祝村、刘村、北曲村、南曲村之总称。
        北朱塂堡:系莱山镇的陈村、解村、姜家台村之总称。
        康格庄:系莱山镇的安吉村、郝家庄、车家疃、贾家疃、石家疃村之总称。
        
  山汤:系院格庄乡的于家汤、郑家  庄、夹河、后山、初家汤、  巫山庄、  李庄(李家庄)村之总称。
        中村:系观水镇的贾家、林家、李家中村、许家、韩家村之总称。
        院下:系莒格庄乡的马家庵、曲家庵、窑后、院下、宋家庵等诸村之总称。
        里口山:系姜格庄镇龙王塂、塂口、张家疃、窑口、冷夼、里夼等村之总称。
        二、更名大队
        牟平县政府通过地名普查,于1980年、1981年两次将全县名称重名、含义不好、民族歧视、用字生僻、读音不正的118个大队,更名了76个大队。见下表:
          三、村名由来
        1.以姓氏命名:
        黄家庄,养马岛镇辖。江西南昌府石城县黄姓迁来宁海州,清初又迁进养马岛于大山前建村,取名黄家庄。
        境内以姓氏命名的村庄,占全县总数的45%,但照格庄无照姓,是以村中“照”字旗命名。
        2.以地形命名:
        床而,莒格庄乡辖。明末建村,当时地势北高南低,北端高处形似枕,南部平川形如床,故名床儿,后演变为床而。
        还有白泊、尺坎、河里曲、小屯圈、分水岭等村。
        3.以山、埠命名:
        单耳山,玉林店乡辖。清初建村,以附近单耳山命名。
        还有马山、草埠、崖地、南塂、巫山庄等村。
        4.以河、水命名:
        于家汤,院格庄乡辖。明末,文登大水泊于姓迁此建村,先取名上于村。民国36年以村北温泉更为现称。
        还有岔河、龙泉汤、沙湾庄、清泉埠等村。
        5.以石命名:
        星石泊,龙泉乡辖。明洪武元年梁、丁、常三姓相继迁此建村,村东平泊地中有一排石硼,疑是星石陨落,得名星石泊。
          还有军石、驼子、钓鱼石等村。
        6.以山口、沟夼命名:
        占昌口,玉林店乡辖。宋代,江南王姓先迁至莱州又迁此建村。清初常和尚、张振纲两将军率起义军在村北山口与清兵作战,得名战场口,后更名占昌口。
        还有蒿口、涝夼、庙沟等村。
        7.以路、桥命名:
        路西,武宁乡辖。明末,徐姓迁此建村,因当时村东有条大道,取名路西。后又在村南建一小村,取名小路西。解放后分别改为北路西、南路西。
        还有官道南、桥子等村。
        8.以矿冶命名:
        冶头,解甲庄镇辖。明初,养马岛与城北一带杨姓迁此建村,因汉时设官在此炼铁铸钱,取名冶头。
        9.以气候物候命名:
        云溪,姜格庄镇辖。明洪武年间,县内高金埠林姓迁此建村,当时村东西各有一大湾,每日晨雾缭绕,笼罩村空,取名云溪。
        还有冷夼,下雨村、生木墅、冰流旺等村。
        10.以建筑物命名:
        留生院,武宁乡辖。明末,云南周姓迁此建村,取名周家疃。村址原有一寺庙,名为留僧院,民国34年改村名为留僧院,后将‘僧”字演变为“生”。
        还有顺正里、荆山寺、胡家楼、瓦屋屯、狗塔等村。
        11.以里程命名:
        里二地,高陵镇辖。清时建村,此村左右距嵠山后村和冰流旺村各l华里,取名里二地。
        还有五里头、七里店、十六里头等村。
        12.以名胜古迹命名:
        半城,观水镇辖。隋朝筑城甫半而国变,工程未尽,形成观阳故城遗址。明末,文登大水泊于姓迁此建村,取名半城,后因村西、村北又各建一村,故此村更名为东半城。
        还有莒城、西半城、后半城等村。
        13.以植物命名:
        桃园,玉林店乡辖。清初建村,当时占山户庭院内外,桃树成林,阳春三月,桃花鲜艳夺目,行人赞为桃园,故得此名。
        还有桑园、桲椤、杏林堡、梨树底、槐树庄、小苇子等村。
        14.以序数命名:
        四甲,王格庄乡辖。清乾隆二年,本乡白泊村一王姓带四子来此建村,取名四甲。
        还有头甲、二甲、五甲、六甲、八甲等村。
        15.以方位命名:
        北头,姜格庄镇辖。元时,宁海州武官奥鲁劝农公事都达鲁花赤因袭职,至此地落户,此地为北边,得名北头。
        还有东庄、西村、南台、北台、上朱车、下朱车、中朱军等村。
        16.以人、仙命名:
        东仙姑,莒格庄乡辖。黄垒河西岸仙姑顶上有仙姑庙,传八仙中的何仙姑在此修炼成仙。元时,在仙姑顶东建村,取名东仙姑。
        还有老人仓、西仙姑等村。
        17.以职业、仕宦命名:
        农商里,宁海镇辖。原名东门外小关,民国34年8月,牟平城解放,此处居民多从事农、商两种职业,取名农商里。
        还有盐滩、缫丝夼、棉花洲和官庄等村。
        18.以心合命名:
        尹宋周,大窑乡辖。明末,尹、宋、周三姓在沁水河东岸相邻建尹家疃、宋家疃、周家疃。民国21年3月,三村捐资兴学,合建一处学校,故三村合一为尹宋周。
        还有心合、义和庄、共和庄等村。
        19.以纪念命名:
        留德庄,武宁乡辖。明时有一知州为官  清廉,离任时,城民乡民沿途相送,知州至此求罢。民求留言,知州告曰:“待父母要如同子女。”在此建村时,取名留德庄。
        还有沐浴、对阵圈等村。
        20.以事迹命名:
        要捷,院格庄乡辖。古时村中有一家,夫亡妻不改嫁,树节孝碑,故村取名孝节。民国24年更名要节;民国30年,绅士孔约顺、孔文光两人将“节”改为“捷”,故定名要捷。
        21.以吉祥命名:
        黄阳后,王格庄乡辖。清咸丰年间,乡内大河东地主王明萼在黄庵山后建一别墅,取名仪凤庄。后其佃户迁此建村,得名黄山后。解放初,一驻村干部,为其吉祥建议更为黄阳后。
        还有永安里、千金、安吉、福禄地等村。
        22.以报社命名:
        新华里,宁海镇辖。解放前称南门里,民国34年8月,共产党在此开设新华报社,取名新华里。
        23.以店命名:
        酒馆,姜格庄镇辖。明时,曾有人在此处大道旁开酒馆,清初建村时取名酒馆。
        还有茶棚、店子、店村、半埠店、唐家店等村。
        24.以古行政、军事区划名称命名:
        马家都,龙泉乡辖。  “都”为古行政区划名称。元时,都所曾设在马家,故名马家都。
        “寨”为古军事区划名称。以此命名的有南寨、辉寨、大寨、小寨、金山上寨、金山下寨等村。
        25.以赋税命名:
        税目,水道镇辖。明时,县内岘上村夏姓迁此建村。因当地徐家寨寨主在此设一税收所,得名税目,后更名南税目。
        26.以联保命名:
        矫家长治,埠西头乡辖。明永乐年间,矫姓在此建村,取名矫家。清同治年间,为防反乱,周围8个村联保,故在原村名后面加“长治”二字,更名矫家长治。
        还有曲家长治、于家长治、前姜家长治、后姜家长治等村。
        27.以传说命名:
        神童,龙泉乡辖。相传明万历年间建村,当时村附近有一松岚庙,庙内僧人杀死一只猴子,将头扔于此地,邻村人疑是神头,故村取名神头,后演变为神童。
        28.以尊卑命名:
        大宅、小宅,玉林店乡辖。清初张姓迁此建村。有一地主,为炫耀自己,贬低长工,将自己住处取名大宅,长工住处称小宅。
        还有小田(小佃)等村。
        29.以宗族歧视易名:
        后喦,高陵镇辖。清初,李姓在此建村,因村后有条长堰得名后堰。清末,后堰、高陵两村曲姓有宗族斗争。后堰村秀才曲建堂为本村争气,把“堰”字改成“喦”,意为不服高陵,村名中的“喦”字,形为一品压一山,即在高陵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