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庄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64&A=2&rec=682&run=13


概况

    明天启年间(1621─1627年),李姓从李家苇夼村迁此建村,以姓命村名为李家庄
。因重名,1980年更名李新庄。后有王、张等姓来此定居。
        李新庄位于海阳市北部,徐家店镇中部,地处东经121°00′,北纬37°05
′。东与蒿夼村为邻,西与徐家店村相连,南与华家庄隔烟青公路和蓝烟铁路相望,
北依榆山与栖霞市接壤。隶属徐家店镇。距镇政府驻地3公里,距市政府驻地50公里
。
        全村耕地面积38公顷。适宜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花生、苹果等
。
        2002年,全村有121户,373人。有李、王、于、周、张等5姓,均为汉族,
其中人口较多的是李姓、王姓。
        1954年,农村经济总收入5.6万元。1978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5万元。2002
年,农村经济总收入317.2万元,人均纯收入3324元,第一产业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
比重分别是50%、14%、36%。
大事记

    1941年本村解放。
    1947年秋国民党军重点进攻胶东时,打死村民1人,烧毁房屋6间,抢走粮食近万
斤,牲口1头。
    1952年成立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1982年投资4万元,用上电网供电。
    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95年本村被评为县级文明村。

经济发展

    第一产业1955年,粮食亩产125公斤,总产3.75万公斤。1978年,粮食亩产250公
斤,总产7.5万公斤。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粮食亩产有了较大提高。
2002年,粮食亩产437公斤,总产11.8万公斤。
        1987年以来,村党支部发动群众栽植苹果、梨等十多种果树。2000年,全村
果园面积达7.5公顷,收入23万元。
        2002年,全村第一产业总收入160.9万元,其中农业84.5万元,林业5.6万元
,畜牧养殖业69.5万元,其它1.3万元。
    第二产业建国前,本村仅有网扣加工,收入微薄。1978年,村集体建面粉加工厂
、豆腐坊等。改革开放后,村集体提供场地,引进外资,建起车辆修配厂。2002年,
第二产业从业人员18人,收入43.5万元,其中工业20万元,建筑业23.5万元。
    第三产业1976年,村办起了供销合作社代销店。改革开放以来,村党支部带领群
众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先后办起商店、电气焊部、饭店等。2002年,第三产业从业人
员8人,收入112.8万元,其中运输业38.8万元人,商饮业58.5万元,服务业15.5万元
。

社会进步

    文教科技自建国至2002年,全村共考取大中专院校的学生5人。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常年人均粮食100公斤左右,过着半年糠菜半年粮的日子
。解放后,村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56年,全村人均粮食250公斤。1975年,人均
粮食400公斤,全村收入12万元。2002年,全村人均存款余额1500元,有各种运输车
辆62辆,电话43部,彩电70台,电冰箱20台,洗衣机5台。
    村庄建设建国初期,村街道不整,村民住房大多数是草房,房屋破烂不堪。198
1年以来,村统一规划,在村东开发新房区,建新房60多栋。2002年,全村人均住房
面积达到20平方米。
    集体福利1978年以来,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村民福利逐步提高。1993年,投
资5万余元,村民用上自来水。1999年,投资3万元,安装有线电视。从1992年开始,
对考入大中专院校的学生,每人奖400元。

组织建设

    中共基层组织建设抗日战争中前期,本村没有中共党组织,只有一名中共党员。
1945年建立党支部,李洪山任党支部书记。之后,曾任党支部书记的有王福恩、王福
林、王吉胜、王吉仙、王地胜、王吉臣、李庆柱、张桂发。2002年,全村有党员13名
。
    基层行政组织建设1945年,设村政府。1958年9月,改称大队管理委员会。1968
年6月,改称大队革命委员会。1980年12月,复称大队管委会。1984年5月,始设村民
委员会。曾任村行政主要负责人的有张文喜、李振法、王锦章、王吉臣、王吉胜、王
吉仙、李庆柱、张桂发、李明玉。

人物

    烈士名录李文山李文南李文法

撰稿:李振顺审稿:张桂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