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柳村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64&A=2&rec=626&run=13


概况

    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建村。因建村处南部柳树成林,故命村名南柳村。
        南柳村位于海阳市西北部,发城镇东部,地处东经121°02′,北纬36°57
′。东与洪沟村相邻,西与上屋庄相连,北与矿山村接壤,南与后寨后村交界。隶属
发城镇,西距镇政府驻地7.5公里。位于烟凤公路交汇处,交通方便。
        全村辖区面积约1.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00公顷。适宜种植的农作物主
要有小麦、玉米、地瓜、花生、苹果、蔬菜等。
        2002年,全村328户,810人。有张、刘、于、任、栾等5姓,均为汉族,以
张姓居多。
        1954年,农村经济总收入3.8万元。1978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0.2万元。20
02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274万元,人均纯收入3289元,第一、二、三产业占农村经济
总收入的比重分别是65%、9%、25%。

大事记

    1941年2月21日八路军进驻,本村解放。
    1954年成立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88年村集体投资安装自来水。

经济发展

    第一产业1955年,粮食亩产110公斤,总产16.5万公斤。1978年,粮食亩产240公
斤,总产36万公斤。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粮食亩产提高到350公斤,
比1978年增长110公斤。2002年,粮食亩产达到598公斤,总产30万公斤。
        1994年以来,村党支部发动群众,栽植苹果树23.3公顷。2000年,栽植优质
红富士苹果、樱桃、板栗、桃等14公顷,人均果品收入达850元左右,果业成为本村
的支柱产业。
        2002年,第一产业总收入828万元,其中农业590万元,畜牧养殖业238万元
。
    第二、三产业1983年以来,村办起了磨坊、油坊、车辆维修部、电气焊部、商店
及运输等。1996年,为了搞活经济,繁荣市场,在村南开办起集市。2000年以来,家
庭妇女在农闲时绣花、编毛衣花,仅此一项每户常年增收300元。2002年,第二、三
产业从业人员161人,收入443万元,其中工业65万元,建筑业54万元,运输业305万
元,商饮业12万元,服务业7万元。

社会进步

    文教科技自建国至2002年,全村共考取大中专院校的学生46名。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常年人均粮食仅70公斤左右,只能半年糠菜半年粮度日。
建国后,村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57年,全村人均粮食300公斤。1975年,人均粮
食390公斤。2002年,人均粮食450公斤,人均存款余额2200元,全村有各种机动车2
00多辆,电视机、电冰箱300台,洗衣机10台,电话100部。
    村庄建设建国初,村内街道错乱不整,破烂不堪,村民住房以草房为主,人均居
住面积不足7平方米。1978年以来,村“两委”统一规划街道和房屋建设。2000年,
村“两委”带领村民修街整路,使街道整齐、宽敞、清洁,山路车辆畅通,耕运方便
。2002年,人均住房面积19平方米。

组织建设

    中共基层组织建设1941年,张文柏、张文国、张文考等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本
村第一批党员。1944年,成立党支部,时有党员6人。2002年,有党员38名。曾任村
党支部书记的有张文国、张京山、张文考、栾晋杰、张奎胜、张建信、张京荣、张春
民、张仲强、张仲华。
    基层行政组织建设1942年,设村公所。1943年,改称村政府。1958年9月,改称
大队管理委员会。1968年6月,设立大队革命委员会。1980年12月,复称大队管理委
员会。1984年5月,始设村民委员会。曾任村行政主要负责人的有张林秋、张文江、
张振明、张文考、张文柏、张振贤、张振堂、张京民、张忠祥、张京荣、张春民、张
寿波、任晋龙、张京田。

人物

    人物简介张进昌1944年2月,被胶东军区授予战斗英雄光荣称号。
    张建国1926年9月生,高中文化,中共党员。1944年任教。1947年参加人民解放
军。1952年转业,先后任中共山东省委组织部干事,山东政治学校支部书记,省党校
教员,省物资厅党组秘书,省计委三○一处主任、书记,省物资运输公司经理,机电
公司顾问等职。曾立三等功1次,并出席过全国物资系统表彰大会。
    张京军1956年5月生,中共党员,海阳市统计局副局长。1988年11月,被评为山
东省计划生育先进工作者。1998年12月,被国务院农业普查办公室评为先进个人。
    烈士名录张京明张京宝张文礼
张仲甲张振恒张振清张林化张文瑞
张新生张文丹张忠盛张振林

撰稿:张吉成

审稿:张仲华张京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