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庄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64&A=2&rec=575&run=13


概况

    明天启年间(1621-1627年),孙姓建村。因建村于一大土坎的东头,故命村名坎
头。后因被人戏称为“砍头”,1947年改名为新发庄。
        新发庄地处郭城镇西部,地处东经121°05′,北纬37°02′。南与港里村
相交,北与山东村接壤,西南临建新水库。隶属郭城镇,距镇政府驻地2.5公里。
        全村耕地14.7公顷,适宜种植小麦、玉米、花生、苹果等农作物。
        2002年,全村有65户,197人。有孙、于2姓,其中孙姓55户。
        2002年,农村经济总收入294万元,人均纯收入2802元。第一、二、三产业
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比重分别是69%、14%、17%。

大事记

    1941年本村解放。
    1956年春与港里村成立一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经济发展

    第一产业1955年,粮食亩产100公斤,总产2.4万公斤。1973-1978年,在农业学
大寨运动中,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改变了生产条件,粮食亩产达到400公斤,成为全
县农业的先进单位。1983年,修建大口井1眼,铺设管道530米,全村农田实现水利化
。1988年,统一调整土地,新建果园4公顷,带动了全村的经济发展。2002年,粮食
亩产399公斤,总产4.3万公斤。第一产业总收入202万元,其中农业120万元,畜牧养
殖业54万元,其它28万元。
    第二、三产业建国初,有半数农户以贩猪为业。由于本村处于郭城西部,有丰富
的石灰石资源。改革开放后,石灰石开采和运输业发展很快。1991年,50马力的拖拉
机一度发展到12辆。2002年,全村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为95人,总收入92万元,其
中工业20万元,建筑业20万元,运输业20万元,商饮业30万元,服务业2万元。

社会进步

    文教科技1941年成立小学,有教师1名,学生10人。1955年,村小学与港里小学
合并。自建国至2002年,全村考取大中专院校的学生4名。
    人民生活解放前,人均粮食90公斤左右。建国后,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5
7年,人均粮食350公斤。1975年,人均粮食450公斤。2002年,全村有50马力拖拉机
10辆,推土机1辆,三轮车10辆,彩电30台,电冰箱6台。
    村庄建设建国前,全村只有15户,房屋古旧,街道凹凸不平。1958年修建新水库
,村庄搬迁新建,村进行统一规划。房屋整齐,街道宽敞。有东西大街3条,南北大
街2条,其中东西主要大街宽12米。2002年,全村人均住房面积22平方米。

组织建设

    中共基层组织建设1944年,孙玉财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本村第一名党员。194
6年,孙典君、孙洪斌入党,并成立了党支部,领导土改、复查工作。曾任党支部书
记的有孙玉财、孙洪彬、孙典军、孙玉发、孙典文、孙振远、孙富荣、孙振江。200
2年,全村有党员15名。
    基层行政组织建设1942年,设村公所。1943年,改称村政府。1958年9月,改称
大队管理委员会。1968年6月,改称大队革命委员会。1980年12月,复称大队管委会
。1984年5月,始设村民委员会。曾任村行政主要负责人的有孙玉财、孙洪彬、孙典
军、孙福高、姜志浩、孙振元、孙世利、孙福荣、孙振江、孙振利、孙振龙、于仁河
。

人物

    烈士名录孙振国孙典卿

撰稿:孙振元审稿:孙振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