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家村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64&A=2&rec=406&run=13


概况

    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何姓先祖从河南省河间县迁到此地建村,以故县称谓命
名河间村,后演变成何家村。另一说为,以姓命名何家村。
        何家村位于海阳市西南部,地处东经120°54′,北纬36°38′。村东、村
南为丁字湾浅海,村西有幸福路与麻姑岛相连。北距镇政府驻地4公里,隶属行村镇
。
        全村辖区总面积约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60公顷,适宜种植的农作物主
要有小麦、玉米、花生等。有滩涂面积200公顷,主要养殖虫益蛏。虫益蛏产量、质
量在胶东乃至全省闻名,被誉为“烟台市虫益蛏养殖第一村”。虾池面积200公顷,
主要养殖对虾、车虾、北美对虾及蓝对虾。
        2002年,全村560户,1821人。有于、王、李、何、车、吴、张、隋、孙、
黄、姜、赵、陈、任、程、战、辛、徐、周等19姓,均为汉族,其中于姓人口较多。
        1954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4.5万元。1978年,农村经济总收入27.5万元。2
002年,农村经济总收入4375万元,第一、二、三产业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比重为84
%、1%、15%,人均纯收入3400元。

大事记

    1944-1948年全村先后有61名青壮年参军。
    1945年本村民兵配合八路军和地方武装,多次袭击驻何家村的日伪军。在历次战
斗中,于绪年、于铭九等5名民兵先后英勇牺牲。
    同年3月本村解放。
    1949年7月26-29日遭受台风、暴雨、海啸袭击,村东、村西6.7公顷盐场被冲毁
。于守智等10多户,40余间房屋被淹没、倒塌。
    1956年春成立了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张合南任第一任社长。
    1977年冬本村男劳力全力以赴,建虾池64公顷。
    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91年投资30万元,安装自来水。
    1992年本村被中共烟台市委、市政府评为首批“小康村”。
    同年村党支部书记李有智及村民车承岱、于志乐,在去南方购虫益蛏苗途中,遭
遇车祸,因公殉职。
    1995年实行虫益蛏养殖股份制。

经济发展

    第一产业1955年,粮食亩产161公斤,总产39.5万公斤。1978年,粮食亩产303公
斤,总产67万公斤。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粮食亩产309公斤。2002年,
粮食亩产483公斤,总产72万公斤。
    1987年,村党支部通过烟台水产研究所,把浙江省乐清县的虫益蛏种苗引进本村
滩涂放养,获得成功。1994年,荣获烟台市虫益蛏养殖第一村称号。1995年,原个人
承包滩涂实行全村股份养殖。滩涂养殖面积133.3公顷,每年投入80万元,从事养殖
人员130人,常年利润80万元。
    何家村西幸福路连接麻姑岛,何家港可停靠渔船100余只。全村有60-185马力的
机动捕捞渔船28只,从业人员170人。1978年以来,常年收入达400万元,利税120万
元。
    1993年,村投入63万元,建虾池80公顷,常年从业人员50人,利润50万元。199
8年,引进外资200万元,建起海水育苗场,从业人员20余人。1998年,投资40万元,
购买虾池100公顷,并投入100万元进行了改造。2002年,第一产业总收入3685万元,
其中农业收入245万元,畜牧业收入40万元,渔业收入3385万元,林业及其它收入15
万元。
    第二、三产业改革开放后,村相继建起了饭店、商店、理发店、维修组、船厂等
。其中村办船厂每年可维修船只100只,收入10万元,利税1万元。2002年,全村第二
、三产业从业人员68人,收入690万元。其中工业、建筑业收入40万元,商饮业收入
600万元,运输业及服务业收入50万元。

社会进步

    文教科技1946年,建立村小学。1993年,投资30万元,重新规划和扩建了占地6
00平方米的新校舍,并进行硬化、绿化。2000年,购置科技教学设施器材等,其中计
算机12部。2002年,教师17人,在校学生200人,成为烟台市达标学校,村委被海阳
市政府评为尊师重教先进单位。自建国至2002年,由原籍考入大中专院校学生120人
。
        何家村业余剧团,创建于建国前。建国后,请进教师,提高技艺,每逢春节
为群众宣传演出,促进了精神文明建设。村重视科技教育,通过聘请和外出听专家讲
课、订阅科技书刊等方式,指导本村科学养殖、科学捕捞、科学种田,被市政府授予
科普村称号。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以赶小海、当长工、打短工为生,吃不饱,穿不暖。196
4年起,吴锡温、何殿禄任党支部书记期间,先后从丹东购进3只风船,从事海上捕捞
和运输,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有了提高。1964年以前,常年人均粮食为180公斤,全
村收入14.5万元。1975年,人均粮食280公斤,全村收入22万元。2002年,全村人均
存款3000元,人均住房面积40平方米,有运输车辆16辆,手扶拖拉机200部,摩托车
300辆,彩电500台,冰箱400台,洗衣机100台,VCD200台,程控电话机460部。
    集体福利1976年,办起了合作医疗站,方便了村民。1978年以来,随着集体经济
不断壮大,村民福利不断提高。1981年,购买电影放映机,免费为村民放电影。198
2年,投资10万元,全村用上了电网供电。1998年,村委投资10万元,改造供电线路
,同时建起84平方米高标准变电室。1990年9月,投资13万元,安装闭路电视。1991
年,投资30万元,建起自来水蓄水池,村民用上了自来水,70岁以上老人免费饮用自
来水。本年起,每年平均投资2万元,用于村民的夏收等工作。1997年投资50万元,
扩建自来水工程。2000年,一次安装程控电话400部;投资25万元,规划建设村路20
0米。本年起,村委每年为村民负担50%的统筹费。

组织建设

    中共基层组织建设1943年,赵春秀在赵疃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嫁到何家村,成
为本村第一名党员。1945年,经赵春秀介绍,李仁芳等两人入党。1946年,成立党支
部,先后有于申年、于俊熙、张合南、何殿禄、吴锡温、于志科、李有智、于杰年、
于治温等担任村党支部书记。2002年,全村有党小组6个,党员77名。自于治温任职
以来,村党支部曾多次被中共烟台市委、海阳市委、行村镇党委评为先进基层党支部
。
    基层行政组织建设1942年设村公所。1943年改称村政府。1958年,改称大队管理
委员会。1968年6月,大队管理委员会改称革委会。1980年12月,复称大队管理委员
会。1984年,始称村民委员会,下设民政、调解、治安、民兵、妇女等组织。曾担任
村主要行政负责人的有车纯一、李仁福、于锡吾、张合南、于春玲、李有智、于杰年
、王义深。1999年4月,于治温当选为首任直选村委会主任。
    1998年,村委被烟台市政府授予模范村委会称号。

人物

    人物简介李玉亭曾用名李仁芳,1922年11月生,中共党员。1945年参加八路军,
曾任参谋、连长等职。1958年转四川地质局勘探大队任党委书记、队长等职。曾获胶
东军区民兵爆炸模范称号。
    车乃超1926年生,曾任国防科工委枪械所书记兼所长。
    车汝峰女,1945年3月生,大专文化,中共党员,经济师。1965年9月,在黑龙江
省政府办公厅工作。1983年12月,调到国家计划委员会基建办公室,曾任计划管理处
处长。
    于声九1947年12月生,中共党员,海阳市海宇清律师事务所主任,国家二级律师
。1996年10月,被评为山东省“二·五”普法先进个人。曾在各级刊物上发表10余篇
论文,参与了有关部门普法教材的编写,出版了报告文学集等4本书著。
    烈士名录于卜年隋德英(女)
于纯九于铭九于绪年于富熙李仁美
何甸爵王志本吴锡智车纯清车万里
于智年王义芳于成年于仁年于洽水
于崇九

撰稿:王义新于志远辛志诚

审稿:于治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