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丁村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64&A=2&rec=345&run=13


概况

    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孙臻由大山所村迁此建村,命村名石硼孙家。时隔
30年,宋勉由山西“小云南”迁居村北部。因村南有丁字形海汊,村子向南像钉子伸
向黄海,遂改名为丁里村。孙姓为南丁,宋姓为北丁。1947年合为一个行政村,定名
南丁村。后有邢、范、包、李姓分别由团旺村、二十里店村、潮里村、北京迁入。
        南丁村位于海阳市西南部,地处东经121°01′,北纬36°39′。东邻大荆
家村,西接向阳村,北连南沟村。隶属辛安镇。
        全村辖区约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73公顷,适宜种植的农作物有小麦、
玉米、花生、大棚蔬菜、水果等。
        2002年,全村有520户,1470人,有宋、孙、邢、范、包、李等姓,均为汉
族,其中宋姓人口占80%。
        1955年,农村经济总收入7万元。1978年为17万元。2002年为4892万元,第
一、二、三产业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比重分别为7.6%、92%、0.4%,人均纯收入3352
元。

大事记

    1932年本村发生霍乱病,死亡38人。
    1944年3月本村解放。
    1947年5月进行土改复查运动。
    1949年7月发生特大海潮,冲倒房子9间,毁坏粮田33公顷、船18只、盐滩32副,
冲走食盐9000余担。
    1956年春成立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1971-1978年农业学大寨运动中,历时8个冬春,全村177公顷土地全部整成大寨
田,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
    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91年5月4日集体投资13万元,建立针织厂。
    1993年栽植红富士等新品种苹果30公顷。
    1995年将盐场改建成67公顷虾池。

经济发展

    第一产业建国前,常年粮食亩产50公斤左右。1971─1978年,组织全村劳力用了
8个冬春,将粮田全部深翻整平,又建起拦河坝,修扬水站3个,使全村90%的粮田成
为水浇地,产量大幅度上升。1978年,亩产350公斤。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
制,村民积极性大为提高。2002年,粮食亩产467公斤,总产61万公斤。
        1965年,集体栽植苹果4公顷。1983年发展到16公顷,品种主要为小国光等
。1993年,栽新品种苹果30公顷。到2000年,有果园32公顷,品种有红富士、乔纳金
、嘎啦等,产量40万公斤,收入达56万元。全村有蚬滩33公顷,虾池87公顷,年收入
40万元。
        2002年,全村第一产业收入367万元,其中农业收入265万元,畜牧业收入3
8万元,渔业收入62万元,其它收入2万元。
    第二产业1920年,宋绍忠设立宋记鞋铺,资本150元,从业人员2人。另有缝纫组
、铁匠铺等,从业人员8人,收入甚少。1969年,集体建面粉厂。1991年,集体投资
13万元建针织厂。1996年,投资25万元建铸造厂。2000年,全村有针织厂2个,铸造
厂1个,阀门厂1个,从业人员150人,产值400万元,利税40万元。2002年,全村第二
产业有从业人员730人,收入4507万元。其中工业收入4467万元,建筑业收入40万元
。
    第三产业1958年,成立供销合作社代销店。改革开放以来,村党支部大力支持村
民发展第三产业。先后办起了个体商店、理发馆、发放勾花联络点和运输业等。200
2年,全村第三产业从业人员17人,收入18万元。其中运输业收入10万元,商饮、服
务业收入8万元。

社会进步

    文教科技1948年,全村捐资兴学,成立了村小学。1965年,“四清”工作队争取
烟台市教育局拨款7000元、木料15立方米、课桌凳50套,建新校舍20间,学生住上标
准教室。1976年,在村西南建校舍21间。学生搬进光照充足、空气清新、环境幽静的
学校。1985年,又建校舍9间,使学校达到烟台市级花园式学校标准。有教师7名,学
生170人。教学质量迅速提高,每次统考都在全镇名列前茅。本年成立幼儿园,教师
3名,入园儿童60人,设备齐全,被烟台市评为市级一类幼儿园。到2002年,由原籍
考入大中专院校的学生160人。其中有2人出国深造,获得博士学位。村中成年人大学
程度6人,高中、中专124人,初中309人,小学109人。本村京剧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
,在四周县市远近闻名。1999年,中共烟台市委宣传部、烟台日报社来村采访,并做
了专题报道。
    人民生活建国前,村民常年人均粮食50公斤左右,过着半年糠菜半年粮的生活,
有72户、78人外出讨饭。建国后,村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1957年,人均粮食100公
斤。1978年,人均粮食400公斤,人均口粮250公斤。改革开放和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
任制后,村民的生活水平迅速提高。2002年,全村有各种运输车辆243辆,摩托车20
2辆,电话412部,电冰箱96台,洗衣机24台,彩电382台,人均存款3200元。
    村庄建设解放前,村民住的是一把泥的草房,每人只有7平方米。1963年,村出
一部分粮食扶持村民盖房,一年时间建房56栋、2400平方米,缓解了住房困难。随着
改革开放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全村对街道进行统一规划整修,相继又扩建翻新房子。
到1985年,共盖新房193栋、9360平方米。2000年,全村住房610栋、24000平方米,
人均占有16平方米。2002年,全村人均住房面积21平方米。
    集体福利1978年以来,随着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村民福利逐步提高。1982年7
月,投资2.35万元,用上电网供电。1984年6月,购置电影机1部。1986年,村民吃上
自来水。支部重视教育事业。1992年开始,对升入高中的学生,每人奖50元,大中专
生300元,对贫困中小学生给予适当照顾;对五保户、残疾人、特困户,免去其义务
工、水电费及各项提留。1994年,安装上闭路电视。

组织建设

    中共基层组织建设1944年,包从众在西沽头村扛活时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本村
第一名党员。1945年1月5日,刘廷义发展宋绍占、宋树芬、徐先元等入党,同时成立
党支部,党支部书记宋绍占,组织委员徐先元,宣传委员宋树芬。成立党支部后,曾
有宋绍占、宋树芬、宋绍杜、李瑞、宋丕素、孙振义、宋树生、宋绍敏、宋树英担任
村党支部书记。2002年,全村有党小组8个,党员78名。村党支部多次被中共烟台市
委、海阳市委评为先进党支部。
    基层行政组织建设1944年3月,成立村政府。1958年,改称大队管理委员会。19
68年改称革委会。1980年复称大队管委会。1984年始称村民委员会。先后曾有宋丕渠
、宋树芬、宋丕江、宋绍杜、宋立盛、宋树昌、孙世斋、宋绍敏、宋树英担任村行政
主要负责人。2002年4月,宋树英当选为村委主任。1998年11月,村委被烟台市政府
评为模范村委会。

人物

    人物简介宋树通1939年10月生,小学文化,中共党员。1958年3月参加工作,19
82年11月在海阳县机械厂工作时,被烟台地区行政公署评为劳动模范。享受荣誉津贴
。
    宋仁高1962年生。1979年考入天津南开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1994年赴美留学
深造,获博士学位。后在美国泌尿研究所任职,是著名泌尿系统专家。
    烈士名录孙丰喜宋树聚宋绍令
孙秀岐宋绍贤邢桂兰宋绍同宋丕彬
宋春发宋绍太宋绍森宋丕锁

撰稿:孙振南审稿:宋树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