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家河村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64&A=2&rec=184&run=13


概况
    明末清初,一说清康熙年间(1662-1772年),于姓兄弟两人从宁海州(今乳山)流
水头村迁此。因建村于土地肥沃的河畔,又属于姓建村,故命村名为于家河。后高姓
由徽村、王姓由盘石店村、韩姓由洪沟村、隋姓由乳山诸往迁来定居。
        于家河村位于海阳市东北部,地处东经121°17′,北纬36°52′,村前是
育行公路。北与霞石村相望,东与北山后村为邻,南与望山村相连,西与盘石店镇政
府驻地相距1公里,隶属盘石店镇。
        全村辖区总面积不足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6.93公顷,山岚6.67公顷。适宜
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花生、芋头、稻谷、蔬菜等。
        2002年,全村有75户,250人。有于、高、王、韩、隋等姓,均为汉族,其
中人口最多的是王姓。
        1954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万元。1978年,农村经济总收入8万元。2002年,
农村经济总收入334万元,第一、二、三产业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比重分别为59%、6
%、35%,人均纯收入3338元。

大事记

    1941年八路军进驻,本村解放。
    1942年11月22日(农历十月十五日)中午日军扫荡进村,烧杀抢掠。离村时将人粪
尿倒进村民的锅盆里,并在周家沟村北将村民高德路打死。
    1954年成立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1965年建垛山果园。
    1967年本村小麦亩产居全县第三位。
    同年7月16日中共海阳县委书记陈永义来村进行调研。
    1976年村党支部组织全村劳力,将东河改道,移到山脚下。
    1980年修建村北塘坝。
    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86年修筑村北水渠500米。
    1987年修建东沟水库。
    1990年5月村办企业--海阳县游艺器材厂所生产计数跳绳器,获国家专利;在太
原市举办的全国儿童用品展览会上,获全国儿童用品博览会十佳奖之首。
    1996年修建东河桥。
    1998年修建南河桥。

经济发展

    第一产业1955年,粮食亩产100公斤,总产2.5万公斤。1978年,粮食亩产350公
斤,总产8.75万公斤。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粮食亩产450公斤,比
1978年每亩增产100公斤。2000年,粮食亩产500公斤,总产12.5万公斤;花生亩产4
00公斤,总产6万公斤。2002年,粮食亩产953公斤,总产14.3万公斤。
        20世纪90年代,为了增加经济收入,党支部曾先后组织村干部到青岛、邯郸
、龙口等地参观考察大棚蔬菜、果业生产和特种养殖等,全村很快建起了蔬菜大棚3
0个,发展畜牧养殖户31户。2000年,种植业收入35万元,畜牧收入12万元,林业收
入2万元。2002年,第一产业收入198万元,其中农业收入35万元,畜牧业收入163万
元。
    第二产业建国前,本村工业是空白。1964年,办起面粉加工厂,成立条编组,收
入1万元。1987年,办起游艺器材厂,固定资产33万元,利润8万元,安置剩余劳力2
6人;建羊毛衫厂1户;另有勾花的80余人。2002年,第二产业从业人员20人,收入2
0万元,其中工业收入10万元,建筑业收入10万元。
    第三产业改革开放以来,党支部带领村民大力发展第三产业。2002年,有饭店1
处,电气焊维修铺1处,另有驾车从商的12户,放线花的5户,外出搞劳务的30余人。
第三产业从业人员49人,收入116万元,其中运输业收入101万元,商饮业收入10万元
,服务业收入5万元。

社会进步

    文教科技1962年,成立于家河小学。1965年,村投资6000元,建新教室9间。教
学设施逐渐配套,教学质量逐年提高。自建国至2002年,全村考入大中专院校者12人
。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常年人均粮食不足100公斤,人民生活只能半年糠菜半年
粮。解放后,村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57年,人均粮食180公斤。1983年,人均
粮食450公斤。2002年,人均粮食500公斤,人均存款2500元,全村有各种车辆25辆、
摩托车20余辆、彩电80台、冰箱30台、电话80部。
    村庄建设建国前,街道不整,破烂不堪,村民住房以草房为主,人均住房不足5
平方米。建国后,草房换成瓦房,旧街道修整一新,新房区统一规划,建新房2600平
方米。2002年,人均住房面积25平方米。
    集体福利1967年,村办起医疗站。1981年,集体投资8000元,每户出资50元,全
村用上电网供电。1985年,成立幼儿园。1987年,集体投资9000元,每户出资30元,
建起自来水池,解决了村民吃水问题。

组织建设

    中共基层组织建设1942年2月,高德杨经南鲁家村鲁永敖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成为本村第一名党员。当年,和南鲁家成立一个党支部,高德杨任委员。在党支部
领导下,成立6个互助组,进行反奸、反特,斗地主,为八路军站岗放哨、磨面、做
军鞋,组织支前队8人,随军南下。
        1948年起,曾任村党支部书记的有高德杨、韩玉兴、于进功、韩玉田、王宗
典、王志江。2002年,全村有党小组2个,党员22人。
        1965年以来,党支部曾多次受到上级党委的表彰和奖励,先后获得奖状16个
,锦旗6面,马1匹,汽油机1台。
    基层行政组织建设1942年4月,成立村公所。1943年改称村政府。1958年,改称
大队管委会。1968年,改称大队革命委员会。1980年,复称大队管理委员会。1984年
,始称村民委员会,下设民政、调解、民兵、治安、妇女等组织。曾任村行政主要负
责人的有王书典、韩玉兴、于进功、王永典、王宗典、韩玉田、高福、王志江、王志
文、王志江。1999年,党支部书记王志江当选为首任直选村委会主任。

人物

    人物简介于进义1947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转业后曾任齐鲁石化医院院长。
    王志斌1954年11月生。1975年11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后,考入南京军事气象学
院。曾任班、排、连、营、团、师长等职。曾在北京空军司令部任职。
    烈士名录王新吉

撰稿:韩明国审稿:王志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