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薪俸、养廉、工资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64&A=1&rec=565&run=13

俸禄 《海阳县志》载:“知县年俸纹银四十五两,典史年俸三十一两五钱二分,教谕年俸四十
两,行村寨巡检年俸三十一两五钱二分”。
养廉 清代,除俸禄外,每年尚按品级发给养廉银。光绪版《登州府志》载:海阳,知县养廉银
一千四百两、巡检八十两、典史八十两。
薪金 国民政府管理时期,民国18年(1929年),县长月薪200银元,科长、秘书80元,科员40元,
录事15元。
津贴 抗日民主政府时期,实行供给制。供应标准几经更变,1943年海阳县供给标准为:津贴费,
一般工作人员,每人每月北海币2元;县长5元;县公安局长、征收处长、各科科长、各区区长等,每
人每月4元;县科员、区助理员等,每人每月3元;女工作人员,每人每月外加卫生费1元。
工资 供给制和工资制并存阶段 1943-1952年,党政机关、群众团体的大部分工作人员实行供
给制;学校、国营企业职工实行工资制。供给制主要负责伙食、服装、津贴三项,次为保育、保姆、
保健、妇女卫生等费,均由国家包干供给。工资初以粮食为标准,后改为工资分制,即将工资分数,
以粮、布、油、盐、煤五种实物规定的数量,按每月集市零售牌价计算为货币,发给干部。1952年7
月,县内每一工资分含粮8两、白布2寸、植物油5钱、食盐2钱、煤2斤。
供给制向工资制过渡阶段 1952年7月,国家工作人员待遇开始实行小包干制,即供给制加津贴
的办法,共分29个等级,最高为最低的20倍。1954年6月25日,(54)政财字第56号文件规定,由小包干
制改为大包干制。1955年8月31日,国务院颁发了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全部实行工资制和改行货币工资制
的命令,工资分制废除,新的工资制度依照职务定级,确定新的工资标准;对原有的企业管理人员,
则实行“保留工资”。
货币工资形成阶段 1956年,海阳实行国家统一工资制度,定为三类工资区。月工资总额38567.2
元,每人平均56.35元。
1963-1985年,调整工资6次:1963年提升工资,县委、县政府直属机关有257人升级,占总人数的
48.67%,升级后每人平均月工资58.17元,人均增长4.21元;公社党委、管委升级者200人,占总人数的
43.9%, 升级后每人平均月工资60.1元,人均增加2.91元;工人升级人数2514人,升级面为工人总数的
41.1%。
1971年,对偏低工资进行调整,干部的调整面约占干部总数的32%;全民所有制企事业和县以上集体
所有制单位的工人,调整2359名,每月增加工资1.55万元,平均每人增加6.06元。
1977、1978年,干部工资进行两次调整,调整面分别为40%、2%。1977年,全县4289名全民所有制
工人和2245名集体所有制工人,均增加工资。
1979年,对1978年底以前参加工作的干部进行工资升级,县直机关升级的233人,占1978年底以前
参加工作人数的54.7%;公社机关升级的309人,占1978年底以前参加工作人数的50.3%。1978年12月,
为全县工作成绩特别突出的工人调整了工资。全民所有制工人调整了163人,月增加工资额986.8元;
集体所有制工人调资的82人,每月增加工资额458.9元。
海阳县1949-1985年全民所有制职工工资情况表
┏━━━━━━┯━━━━━━━━━━━━┯━━━━━━━┯━━━━━━┯━━━━━━┓
┃ 年 份 │ 年 末 人数 │ 平均 │ 工资总额 │ 平均工资 ┃
┃ ├────┬───────┤ 人 数 │ (万元) │ (元) ┃
┃ │ 合 计 │ 其中:固定工 │ │ │ ┃
┠──────┼────┼───────┼───────┼──────┼──────┨
┃ 1949 │ 1897 │ 1897 │ 1888 │ 31.2 │ 165 ┃
┃ 1950 │ 2358 │ 2358 │ 2356 │ 40.1 │ 170 ┃
┃ 1951 │ 3156 │ 3156 │ 3121 │ 79.8 │ 256 ┃
┃ 1952 │ 3790 │ 3790 │ 3712 │ 111.8 │ 301 ┃
┃ 1953 │ 4336 │ 4336 │ 4296 │ 142.5 │ 332 ┃
┃ 1954 │ 4742 │ 4742 │ 4511 │ 153.7 │ 341 ┃
┃ 1955 │ 5200 │ 5200 │ 5118 │ 195.7 │ 382 ┃
┃ 1956 │ 6325 │ 6325 │ 5964 │ 262.3 │ 440 ┃
┃ 1957 │ 6488 │ 6488 │ 6426 │ 318.1 │ 495 ┃
┃ 1958 │ 25322 │ 23904 │ 10617 │ 373.0 │ 351 ┃
┃ 1959 │ 10188 │ 8566 │ 14386 │ 585.1 │ 407 ┃
┃ 1960 │ 11321 │ 8972 │ 12220 │ 560.1 │ 458 ┃
┃ 1961 │ 9302 │ 7369 │ 11041 │ 505.4 │ 458 ┃
┃ 1962 │ 6498 │ 5811 │ 7793 │ 390.4 │ 501 ┃
┃ 1963 │ 6229 │ 6020 │ 6703 │ 357.4 │ 533 ┃
┃ 1964 │ 6609 │ 6371 │ 6867 │ 383.3 │ 558 ┃
┃ 1965 │ 6410 │ 5850 │ 6644 │ 366.5 │ 552 ┃
┃ 1966 │ 6537 │ 5805 │ 6443 │ 349.4 │ 542 ┃
┃ 1967 │ 6735 │ 5898 │ 6540 │ 349.7 │ 534 ┃
┃ 1968 │ 6718 │ 6340 │ 6727 │ 352.0 │ 523 ┃
┃ 1969 │ 6800 │ 6086 │ 6982 │ 347.1 │ 497 ┃
┃ 1970 │ 7259 │ 6497 │ 7027 │ 352.1 │ 501 ┃
┃ 1971 │ 8150 │ 7608 │ 7723 │ 407.9 │ 528 ┃
┃ 1972 │ 7940 │ 7627 │ 7900 │ 425.6 │ 539 ┃
┃ 1973 │ 7827 │ 7673 │ 7947 │ 426.7 │ 537 ┃
┃ 1974 │ 7795 │ 7718 │ 7937 │ 421.3 │ 531 ┃
┃ 1975 │ 7832 │ 7577 │ 7722 │ 400.4 │ 519 ┃
┃ 1976 │ 7922 │ 7834 │ 7771 │ 392.4 │ 505 ┃
┃ 1977 │ 7829 │ 7821 │ 7817 │ 394.1 │ 504 ┃
┃ 1978 │ 12368 │ 8287 │ 11809 │ 606.8 │ 514 ┃
┃ 1979 │ 12821 │ 8787 │ 12388 │ 686.8 │ 554 ┃
┃ 1980 │ 13551 │ 9625 │ 13248 │ 901.5 │ 680 ┃
┃ 1981 │ 14221 │ 10353 │ 13936 │ 963.8 │ 692 ┃
┃ 1982 │ 14935 │ 10856 │ 14697 │ 1058.9 │ 720 ┃
┃ 1983 │ 15386 │ 11128 │ 15236 │ 1122.6 │ 737 ┃
┃ 1984 │ 14079 │ 10139 │ 13475 │ 1203.0 │ 893 ┃
┃ 1985 │ 15185 │ 10729 │ 14686 │ 1476.2 │ 1005 ┃
┗━━━━━━┷━━━━┷━━━━━━━┷━━━━━━━┷━━━━━━┷━━━━━━┛

1982年,全县干部普升一级工资,国家机关、科学文教卫生部门的部分工人进行工资调整。全民
事业单位列入调资范围的2359人,升级的2186人,其中升两级的167人;集体事业单位升级的308人,其
中升两级的1人。次年,列入调资范围的工人7078人,实际升级者6927人,全县月增加工资4.92万元,
冲销附加工资2126元,冲销保留工资362元,每月实际增加工资额4.67万元。
1985年,进行工资改革,将30级工资改为以职务工资为主要内容的结构工资制。主要分为基础工资、
职务工资、 工龄津贴、 奖励工资四个部分。 全县有7633名干部参加工资改革,改革后月工资总额为
62.78万元,每人平均工资额82.25元,人均增加月工资19.59元;全县属于套改新工资标准的工人15769
人,其中:固定工9190人,合同制工人6579人,套改增加月工资总额35.61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