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54&A=8&rec=45&run=13

利津农业向以种植粮、棉为主。解放前,受封建生产关系束缚,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贫穷落后。历代
当政者,大都只顾征收田赋,不过问农业生产。日军侵占利津时期,农业遭受摧残,农民严重破产,农
村经济萧条。
从解放后到新中国建立,农业得到恢复和发展,全县粮食自给有余。建国36年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不
断扩大,农业科技事业日益普及提高,有效的促进了生产,使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农业的
发展几经曲折。1949—1956年,经过土地改革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水平,农之比
例较为合理,农业生产发展较快。和1949年相比,粮食总产增长14.4%,棉花增长1倍多。1958—1961年,
受“共产风”、“瞎指挥”、“浮夸风”等“左”的错误影响,又加遭受严重自然灾害,农业连年减产,
全县粮食生产不能自给。1962—1963年,调整生产关系,缩小核算单位,纠正“左”倾错误,1964年,
开展“农业学大寨” 群众运动, 进行大规模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增强抗旱排涝能力,生产开始回升。
1966—1970年,“文化大革命”中,在“左”倾错误影响下,农村学大寨,搞所谓“大批促大干”,把
农民种自留地和搞正当家庭副业,当成“资本主义尾巴”批判。又加上重粮轻棉,排斥多种经营,致使
农村经济遭受破坏。1975年,重工利津县委组织全县人民大力进行农田基本建设,按照“沟、渠、路、
林统一规划,旱涝碱综合治理”的标准建设连片丰产方。连续苦干三个冬春,到1978年,全县粮食达到
自给有余。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进行体制改革,推行生产责任制,粮棉连年增产,经济日益
繁荣,农民对国家的贡献逐年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