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54&A=21&rec=4&run=13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引,求真务实,锐意进取,
为实现富民强县新跨越而努力奋斗
2007年12月6日在利津县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
利津县县长 李延成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县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过去五年的工作
过去的五年,是我县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非常重要的五年。全县上下在市委、市政府和县委的正
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开拓
奋进,圆满完成了县十五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开创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局面。
经济综合实力大幅提升。预计2007年全县生产总值达到81.8亿元,是2002年的2.7倍,年均增长21.7%。
三次产业比例由2002年的32.3∶40∶27.7调整为17∶62.3∶20.7。工业发展速度、质量和效益全面提升,
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20家、 比2002年增加64家,预计2007年工业增加值、销售收入和利税分别
达到57亿元、270亿元、24.7亿元,分别是2002年的6.2倍、8.3倍、9.1倍;五年累计完成工业固定资产
投资96亿元,石油化工、纺织、农副产品加工、盐及盐化工等产业初具规模;实施名牌战略取得突破性
进展,凤凰制药公司的“凤凰城”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三阳纺织公司的“三旸”牌精梳纱线被
评为中国名牌产品。民营经济蓬勃发展,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注册资金达到1.36亿元,是2002年末的
2.6倍。 投资、消费不断扩大,预计2007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5亿元,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15.4亿元, 年均分别增长27.4%、15.5%。财政收入较快增长,预计2007年财政总收入达到6.4亿元,其
中地方财政收入2.8亿元, 分别是2002年的4.3倍、3.2倍。金融运行平稳,担保体系不断完善,金融生
态环境逐步好转。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105家,70%的农户进
入产业链经营,主要农作物生产实现机械化。畜牧、水产、蔬菜、林果、优质棉等优势产业快速膨胀,
连续5年位列全国棉花生产百强县, 一批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的农产品产业区正在形成。五年实施
土地整理20.3万亩,改造中低产田14.5万亩,开发荒碱地10.1万亩,改造灌渠29公里,疏浚治理骨干排
河48公里,68.5万亩农田实现灌排配套,黄河防汛、气象预测减灾工作得到加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大
幅度提高。实施了动物疫病防控体制改革,重大动物疫病、林业有害生物得到有效预防和控制。大力减
轻农民负担,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学杂费课本费作业本费,取消农业特产税、农业税及其
附加, 停征乡村公益事业金, 实行了粮食、良种、农机具补贴。加强村庄改造和环境治理,编制完成
300人以上村的村庄规划,建设、改造农村公路880公里,创建市级小康文明村87个、县级42个,农村面
貌发生较大改观。
改革开放实现新的突破。对外经贸扩大,预计2007年完成进出口总值1.97亿美元,其中出口9700万美元,
分别是2002年的7.3倍、4.1倍;外派劳务合作实现破题,被批准为省级外派劳务基地县。招商引资机制
不断完善,项目运作水平和招商实效进一步提高。园区建设快步推进,利津经济开发区、陈庄工业园、
利北滨海经济园区承载和辐射带动能力增强,综合配套面积达到16平方公里,利津经济开发区被批准为
省级经济开发区。企业改革不断深化,财税、价格、投融资和供销、粮食流通体制等改革深入推进,事
业单位人员聘用制、内部分配制度和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稳步实施。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扎实
开展,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打击商业欺诈和药品、农资、土地市场秩序等专项治理整顿取得显著成效。
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 城乡规划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建成区和中心镇控制性详细规划覆盖率达到90%,
其他小城镇达到70%。 县城和小城镇快速发展,全县城镇化率由2002年的16.3%提高到33.2%。县城建成
区面积达到20平方公里, 人口达到6.5万人;五年新建、改建城区主干道路13条、29.2公里,城区绿化
覆盖率达到35%, 城市功能日臻完善,城市品位明显提高。城乡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综合执法得到加
强, 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成效显著。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新建、改造干线公路140.6公里,威乌高速
公路利津段工程顺利竣工,实施了城乡电网、通讯网络改造工程,建设了刁口渔港,对利北防潮堤进行
了加固修复。城域网、政府信息工程和农村信息化建设扎实推进,全社会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
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展开。经济社会发展更加协调。建设了利津高新技术产业创业园,高新技术产业产值
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17.5%。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五年投资1.8亿元,实施了县直学校扩建、
农村学校布局调整、中小学危房改造、中小学食宿和“校校通”、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等工程,城乡办
学条件显著改善,教育教学水平明显提高。五年完成卫生事业基本建设投资1710万元,改造乡镇卫生院
9处,新建社区卫生服务站114处,实施了卫生监督和疾病防控体制改革,城乡疾病预防和医疗服务体系
不断完善。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外事侨务、对台工作、民族宗教、档案、史志等各项事业取得新的成
绩,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权益得到保障。高标准完成县乡武装部达标建设,民兵预备役工作进一
步加强。基层民主不断扩大,普法教育和依法治县深入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文
明利津”、“信用利津”建设扎实有效。下大力气开展油区秩序综合治理,油地合作向深层次、宽领域
发展。深入推进“平安利津”建设,加强信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安全生产工作,保持了社会持续稳
定,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平安建设先进县”。县看守所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模范看守所”称号。人
口、 资源、环境工作得到加强,全县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出生人口素质明显提高;推进土
地资源集约节约利用,依法取缔土(小)污染企业,完善治污减排基础设施,主要污染物排放逐步削减;
积极推进生态建设, 开展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文明村创建活动,五年新植树木750万株,全县林木覆盖
率达到15.9%,促进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人民群众生活显著改善。 居民收入持续增加,预计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373元、农民
人均纯收入5500元,分别比2002年增加7072元、2481元。居民就业不断扩大,五年新增城镇就业1.29万
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以内。消费升级加快,住房、汽车、旅游等逐渐成为消费热点。以“五保
五救助” 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救助体系不断完善,城镇养老保险覆盖面达到90%,农村养老保险覆盖
面达到23.3%; “两个确保”继续保持100%;城乡低保实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五年累计发放保障
金4704万元、保障粮55.5万斤;医疗保险基本实现城乡居民全覆盖,新型农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到95.8
%,累计报销医药费4571万元;农村五保老人集中供养率达到98.1%,供养标准达到每人每年3200元;五
年实施教育救助8374人次、发放救助金747万元;实施残疾人救助6922人次,免费为873名贫困白内障患
者实施了复明手术;发放救灾资金1125.5万元;为农村特困群众建设安居住房1187套;为75周岁以上老
年人发放生活救助金767万元,弱势群体生活得到切实保障。
政府施政能力不断提高。认真贯彻行政许可法和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大力推行行政执法
责任制,执法程序和行政行为进一步规范。不断深化政务公开,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支持
政协参政议政,认真听取各方面意见,民主监督机制不断完善。坚持从严治政,着力加强政府投资项目、
非税收入、人事编制等方面管理,加大行政效能监察和投诉查处力度,提高了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加
强公务员队伍建设,坚持从源头预防和治理腐败,坚决查处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树立了廉洁、务实、
高效的政府形象。
2006年4月, 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实施“突破利津”战略的重大决策,成立领导组织,制订帮扶政策,
派驻 71 个包村组、联系点、支教组,对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给予了强有力支持。全县上下紧紧抓住这次
难得的发展机遇,凝心聚力,干事创业,掀起了新一轮发展热潮。在总体思路和奋斗目标上,实施“二
次创业、二次跨越”发展战略,确立了“三年解困、五年变强”的奋斗目标,统一了思想,找准了定位,
激发了干劲。在发展布局上,东部促强突破陈庄、西部扶弱突破明集,集中打造“三大经济板块”,率
先突破“一带三园区”,拉开了大发展的框架。在工作重点上,集中开展“工业发展年”、“软环境建
设年”活动,工业经济主要指标两年增长一倍以上,带动全县经济发展步入快车道。大力发展节会经济,
举办了“山东利津肉羊文化节”、虎滩冬枣采摘节,集聚商气人气,促进了特色产业发展。扎实推进新
农村建设,加强农业“八大示范区块”建设,启动实施“三网”建设工程,加快推进“四清五化”进程,
增加了农民收入,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倾力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建设民心工程,在财力非常困难
的情况下,实施了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提高了干部职工的工资水平,落实了“以县为主”的农
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2006年,实施了津苑小区建设、13.6万亩农业综合开发和土地整理、城区供暖改
造、220KV利津输变电、河辛路陈庄段改线续建、农村公路改造等8项工程,完成了重点农业龙头项目建
设、产业基地发展、小康文明村创建、乡镇卫生院改造、超市进乡镇放心店进村等10件实事;2007年,
实施了三里河改造和东津生态园、翠园湖、博物馆、烈士陵园迁建、威乌高速利津连接线、一中体育场、
太平河下游段治理、污水处理厂、县城燃气等十大工程,农村集中供水户户通、测土配方施肥、便民桥
修建、 农村户用沼气建设等利民工程,95%以上的城区单位、住户实现了集中供暖,1800余户居民即将
迁入经济美观的津苑小区新居,近万户城区居民用上了廉价方便的管道天然气,23万农民用上了卫生清
洁的自来水,3000多户农村群众用上了节能洁净的沼气,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两年来,全县生
产总值年均增长23%, 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35.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8%,城镇居民人均
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20.2%,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1.6%,主要指标增幅高于“十五”时期平均增速,
高于“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今天的利津,以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
充满生机活力的崭新形象,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五年来取得的辉煌成绩,是在市委、市政府和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县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支持下,
全县人民团结奋斗的结果,是人民政协参政议政、社会各界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市“突破利津”战略
推动和市直部门单位鼎力帮扶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各位代表和政协委员,向全县广大干
部群众,向所有关心和支持利津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五年来,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中,我们进一步深化和提高了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
学发展观的认识。主要体会是:第一,发展是第一要务,任何情况下,都必须立足更好更快,咬定发展
不放松。五年来,我们始终把发展放在首位,集中精力抢抓发展机遇,突破发展瓶颈,提升发展质量和
速度,超额完成了“十五”计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在“十一五”发展进程中取得了新胜利。第二,精神
状态是发展成败的关键,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勇于迎难而上,攻坚克难求突破。面对农业大县、工业弱
县、财政穷县的实际,面对日趋激烈的竞争形势,我们始终保持不甘落后、居弱图强的精神状态,变压
力为动力,视困难为挑战,在苦干实干中奋力追赶,以不畏艰难、艰苦创业的精神凝聚了力量,推进了
发展。第三,创新是发展的动力源泉,任何情况下,都必须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拓新路。五年来,
我们不断深化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以创新理念引领发展,用市场机制和办法推进工作,形成了
“抓工业、建园区、壮财政”,“抓龙头、扩基地、富农民”等一系列新的发展举措,开创了各项工作
的新局面。第四,改善民生是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一心为民谋
利益。我们始终秉承“带着激情干事业、怀着感情待群众”的施政理念,更加重视群众急需急盼的民心
工程建设,更加注重增加城乡居民的家庭财富,更加重视保障和改善困难群体生活,使全县人民共享改
革发展成果,赢得了群众的拥护和支持。第五,团结稳定是发展的前提,任何情况下,都必须高举团结
旗帜,凝心聚力促发展。五年来,全县干部职工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的决策部署,讲政治、顾大局,
以高涨的工作热情投身和服务于全县中心工作;各级领导干部以高度的事业心、责任感,深入一线,靠
前指挥,形成了齐心协力抓落实、同心同德促发展的生动局面。成绩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坚持和
发展这些经验,在实践中开拓前进,我们就一定能够不断开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在回顾和总结工作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县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经
济综合实力依然比较薄弱,骨干企业少,工业和第三产业总量小、层次低,财源建设任务紧迫而又艰巨;
经济发展方式比较粗放,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生态建设、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的压力很大;农业现代化、
产业化、标准化水平不够高,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机制不够完善,农村人居环境较差,建设社会主
义新农村任务繁重;财政保障能力弱,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投入不足,民生问题仍比较突出,维护社会
和谐稳定、安全生产工作还有薄弱环节;政府自身建设仍需加强,一些部门和工作人员的思想观念、工
作作风还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对此,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今后五年的目标任务
本世纪头20年是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今后五年是我县实现解困变强
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综观这一时期的国内外环境,和平、发展、合作依然是世界的主
流,我国经济将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发展黄河三角洲生态高效经济列入国家“十一五”规划并被省
委、省政府确定为重大发展战略,市委、市政府将加快推进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作为全市发展的总战略,
并继续推进“突破利津”战略的实施,以及黄大铁路、德龙烟铁路、东营港通港铁路的规划建设,都将
为我们又好又快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同时,我国入世过渡期结束,全方位开放格局形成,宏观调
控力度进一步加大,区域性竞争日趋激烈,必将对县域经济发展产生诸多影响。特别应当看到,我县农
业大县、工业弱县、财政穷县的县情尚未根本改变,抓工业、上项目、富民富乡富财政仍是今后一个时
期的首要任务和工作取向。置身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时代潮流,置身于我国经济社会进入
科学发展的历史阶段,置身于开发建设黄河三角洲的主战场,我们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面临的挑战也
前所未有,机遇大于挑战。我们一定要科学洞察和把握国内外发展大势、环渤海地区发展大势以及黄河
三角洲发展大势,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不断把富民强县的宏伟事业推向前
进。
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引,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深入落实“突
破利津”战略,围绕建设富强和谐社会主义新利津的宏伟目标,全方位融入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全面
加快“二次创业、二次跨越”进程。着力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构建新型高效产业体系;着力
加快城市化进程,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着力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
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创造新的发展优势;着力促进社会建设和解决民生问题,发展各项社会
事业, 加快构建和谐社会,努力在新起点上实现富民强县新跨越。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和县十一次
党代会精神,考虑到与“十一五”规划和2015年远景目标相衔接,今后五年主要奋斗目标为:全县生产
总值年均增长20%以上,2012年达到22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2012年达到7亿元;城镇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0%、8%左右,2012年分别达到23200元、8080元。
主要约束指标为:万元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2%,二氧化硫排放量削减55.6%,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削减69%;
年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
在新起点上实现富民强县新跨越,必须紧紧围绕一个大局,把握好四项指导原则。围绕一个大局,就是
全方位融入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抓好规划衔接,根据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总体规划,按照“突出特色、
主动融合、错位发展”的原则,修订完善我县长远规划,制定阶段目标,分步推进实施;抓好产业对接,
立足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现代加工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争当全市现代农业发展
的龙头、现代加工制造业发展的重要基地;抓好交通联接,立足黄河三角洲立体大交通格局,规划建设
配套基础设施项目,提升区位优势;抓好要素承接,接受中心城市和周边城市辐射,接受环渤海城市辐
射,改善生态环境、服务环境,吸引资本、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聚集,推动县域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
展。
把握好四项指导原则,一是坚持科学发展,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着力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
好字当头、好中求快,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二是坚持抓重点抓关键,实施重点突破。集中力量,整合资
源,率先突破重点板块、重点园区、重点项目,培育新的增长极点,带动新一轮建设和发展。三是坚持
以人为本,促进社会和谐。正确处理各种利益关系,更加注重改善民生,维护社会稳定,保障生产、生
活和生态安全,努力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四是坚持求真务实,狠抓工作落实。
弘扬实干作风,讲实话、办实事、求实效,一步一个脚印地把富民强县各项决策落到实处。
各位代表,想富裕、盼发展、求和谐,是30万利津人民的共同愿望,我们重任在肩。前进的道路并不平
坦,我们会遇到许多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困难和问题。机遇让我们更加坚定信心,挑战更能激励我们
奋发进取。任何艰难险阻都不能阻挡我们前进的步伐。市委、市政府“突破利津”战略决策一定会结出
丰硕成果,我们的目标一定能够达到!
三、今后五年的工作重点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目标,今后五年,要重点抓好七个方面的工作。
(一)优化县域经济发展布局。对接全市四大主体产业区建设,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统筹推进的
原则,举全县之力构建新型工业经济、高效生态农业、海洋经济“三大经济板块”,形成分工合理、优
势互补,有利于基础设施配套、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的集约化经济布局。新型工业经济板块,以重点企
业、重点项目为龙头,以利津经济开发区、陈庄工业园、乡镇工业项目区为载体,按照工业园区化、园
区产业化、产业集群化的要求,推动区外企业向园区集聚,区内企业向主导产业分区发展,新建项目一
律向园区布局,形成分工明晰、产业关联配套的布局体系。到2012年,利津经济开发区建成区面积达到
15平方公里, 主营业务收入突破380亿元,跻身全省先进开发区行列;陈庄工业园建成区面积达到10平
方公里, 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20亿元。高效生态农业板块,以农副产品加工运销骨干企业为龙头,以专
业乡镇、专业村为主体,推进农业区域布局调整,促进优势产业和优势产品向优势区域集中,打造贸工
农联结紧密、产加销一体化的特色农产品产业区。到2012年,畜牧、水产、优质棉、有机蔬菜、林果、
食用菌等优势农产品基本实现区域化布局、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海洋经济板块,依托利北地区59公里海
岸线、近80万亩土地和海域、渔港、滩涂、盐卤、湿地等资源,融入全市临港产业区开发,建设利北滨
海经济园区。推进国土资源整合,规划建设海洋渔业、滨海工业、生态旅游三个分区,把海洋经济板块
建设成为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滨海经济新区。统筹“三大经济板块”和乡镇工业项目区、服务业集中区
发展,加快发展块状经济,形成各具特色、充满活力的新的经济增长点;注重板块、区域之间的协作配
合,实现资源互补、产业互动、布局互联,打造陆海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继续实施东部突破陈庄、
西部突破明集战略,推动县域经济协调发展。推进“三大经济板块”建设,是提升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和
竞争力的关键。我们一定要树立长远眼光、大局观念,坚决摒弃短期行为,决不能盲顾局部利益,真正
形成齐心协力、整体推进的良好氛围,推动“三大经济板块”科学有序发展。
(二)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构筑以生态文明为特色,具有较强综合
实力和发展活力的产业体系。一是发展壮大工业经济。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县战略,走新型工业化道
路,着力提升产业层次,拉长产业链条,培育产业集群。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和设备改造提升现
有产业,促进产业链向下游延伸,价值链向高端发展,产品由主要生产中间产品向生产终端产品转变,
到2012年主要工业企业具有国内先进水平以上的装备比重达到70%。积极发展高技术、高效益、低消耗、
低污染的先进产业,推进品牌战略,提升工业经济竞争力。实施大企业培育计划,加大政府对企业的支
持力度,鼓励企业通过收购兼并、强强联合、技术改造等方式加快扩张,支持利华益集团进一步做大做
强。推动中小企业加快成长,引导企业向优势产业聚集,形成专业互补、上下衔接的产业链条。大力发
展民营经济,鼓励更多群众投资创业,加快民营经济产业化进程,构筑工业经济第二梯队。实施企业家
素质提升工程,创造有利于企业家成长的社会环境,建设高素质企业家队伍。二是加快发展服务业。把
发展服务业摆到突出位置,优化结构、壮大规模、提升能级,力争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每年提高
1个百分点以上。 突出黄河生态旅游、农业观光旅游、滨海旅游和文化旅游四大特色,加强旅游规划、
景点开发和配套设施建设,加大宣传促销力度,推进发展旅游业。依托交通枢纽、产业聚集区和重点城
镇,规划建设物流园区,引进和培育物流企业,提升物流业发展规模和档次。加快推进二、三产业分离,
发展壮大生产性服务业。改造提升商贸餐饮等传统服务业,保护和开发地方名吃名品资源,发挥更大效
益。发展金融保险、休闲娱乐、商务服务、社区服务等新兴服务业,重点扶持培育服务业集中区和骨干
服务企业,推动服务业提档升级。挖掘特色资源,发展节会经济,营造聚集效应,增强服务业发展活力。
三是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加强高新技术产业创业园等科技孵化器建设,支持企业研发中心和科技中介服
务机构发展,制定完善鼓励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引进的政策措施,规划建设利津高新技术产业区,加
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确保到2012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
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0%以上。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必须牢固树立“抓发展就要抓经济、抓
经济就要抓项目、抓项目就要抓投入”的理念,以增量调整带动产业结构升级;必须严格落实突出重点、
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宏观调控方针,优化投资结构,实现投资投向、投速、投效的和谐统一,促进经
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三)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坚持把解决“三农”问题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按照“生产发展、生
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促进农业不断增效、农村加快发展、农民持续增收,
推动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转变。一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建设带动能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群体,鼓励发
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力争5年内90%以上的农户进入产业链经营。推动农业生产
机械化、规模化、标准化,完善质量标准体系、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和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提高
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名优特品种和绿色生态农业。突出发展生态渔业和绿色
畜牧业,规划建设浅海护养、滩涂养殖、工厂化养殖、“上农下渔”等渔业发展示范区、集中区和肉禽、
肉羊、肉牛、生猪等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园区,建设全省先进的设施渔业、生态渔业养殖基地和绿色畜牧
业基地。搞活水产品、畜产品加工运销,实施品牌培育工程,水产品培育黄河口品牌、畜产品培育三角
洲品牌。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河道综合治理,加快灌区延伸节水改造和田间渠系改造,健全引、
蓄、节、排体系,推进农业综合开发和土地整理,强化黄河防汛、引水和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提高农业
综合生产能力。二是着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按照节约用地、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原则,编制完善村
庄布局规划、农村社区建设规划包括中心村建设规划,严格农村宅基地管理,农民建房一律按规划建设。
加快推进村庄布局调整,推动集中连片统一规划,相邻村庄以“十”字形或“井”字形道路为框架分区
域建设,培植特色村,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推进农村住宅改造,基本消灭土坯房,推广安全节能、经济
实用小康户型,利用村中空地、旧宅基地发展庭院经济和村庄绿地,实现住房砖瓦化、村庄田园化。加
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继续推进农村“四清五化八到户”工程,实施新农村电气化建设计划,提高农村
集中供水入户率和保障率,着力治乱、治脏、治路、治水,求卫生洁净,求美观实用。将农村沼气作为
一项集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为一体的新型产业来发展,与种养业和农村改圈、改厕、改厨等紧密结合,
循环种养,促进增收,洁净乡村,保护环境。推进农村殡葬制度改革,开展移风易俗教育,实施农村墓
地定点集中和墓地绿化,引导群众丧事简办,革除陈规陋习。到2012年,所有村庄全部建立规范有序的
住宅建设、道路修建、垃圾清运、坑塘治理、绿化美化和民主管理长效机制,农村沼气“一池三改”覆
盖2万农户, 推动农村建设走上规范化轨道,促进农民建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三是建立以工促
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加强农民负担监管。整合支农资金,加大对“三农”
的扶持力度,健全完善财政、金融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探索村企合一、强村带弱村等模式,推进共
同富裕。逐步化解乡村债务,增强集体经济组织服务功能。深入实施农民培训、“科技信息户户通”等
工程,加快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推进现代农村流通服务网络和农村社区综合服务
中心、农村合作经济服务体系建设,健全科技推广、信息服务和农资市场监管体系,提高为农服务水平。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战略工程。我们一定要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不断完善支农惠
农政策,维护农民利益,增进农民福祉,真正把新农村建设工程办成利在当代、惠及长远的民心工程。
(四)推进改革扩大开放。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向,创新体制机制,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全面提高
经济市场化水平。继续深化各项改革。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优化税收结构,支持乡镇财源建设,探索建
立增收节支激励机制,提高财税精细化管理水平。加快市政公用事业、基础设施等领域的投融资和经营
管理体制改革,提高市场化运作水平。积极发展产权、土地、技术、劳动力等要素市场,健全完善市场
体系。支持金融机构改革,优化金融发展环境,促进资本市场发展。深入推进企业改革,鼓励条件成熟
的企业上市融资。改革农村产权制度,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依法自愿有
偿流转土地承包权。稳步推进行政管理体制和事业单位改革,继续推进社会事业等领域的改革。全方位
扩大对外开放。改进招商方式,突出专业招商、企业招商、产业招商,重点引进产业链条长、科技含量
高的龙头项目。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调整出口产品结构,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培育出口产品自
主品牌。大力发展外派劳务,扩大对外经济技术合作。鼓励企业“走出去”开展境外投资和跨地区跨国
经营,引进利用先进技术设备和资源,增强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新时期、新阶段推进改革开放,必须
树立宽广眼界,正确把握时代和区域发展要求,拓展改革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必须用好用活全市“突破
利津”政策,深化油地合作共建,集聚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调动一切力量,内外结合实现利津发展的
新跨越。
(五)构筑新型城镇和基础设施体系。坚持规划先行、有序推进,加快构建以县城为中心、小城镇为骨
干、农村为腹地,统筹互动、梯次相连、布局合理的城乡一体化建设格局。贯彻落实城乡规划法,抓好
县城新一轮总体规划修编,编制完善小城镇建设规划,实现城乡规划全覆盖、建设管理规范化。切实维
护规划的严肃性,建立城乡一体、严格严密的规划落实监管机制,坚持无规划不建设,城乡所有建设项
目一律按规划布局、依规划建设,严格审批程序,坚决杜绝乱搭乱建现象。公路沿线严禁随意建设,逐
步拆除现有不符合规划的沿路经营店铺,保持路域“三网”的完整性。加快城市建设步伐,突出“凤凰
城”特色,突出绿地、水系空间特色,突出现代制造业、服务业经济特色,集中力量规划建设一批标志
性建筑,改造更新城市供水设施,搞好交通、供暖、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公用设施和文化、旅游设施
建设,打造繁荣文明、环境优美、适宜人居的美丽凤凰城。健全完善城市管理制度,加强社区物业管理
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按照城市社区标准,加快推进“城中村”、“城郊村”改造。
树立经营城市理念,整合机关部门单位国有土地、房产等资源,增加土地储备,搞好国有资产运营,提
高城市资产经营收益。加大小城镇建设力度,配套完善基础设施,加强城镇功能建设,每个城镇都要规
划工业项目区、服务业集中区,规划建设民营村或农民新村,推动企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
居住向社区集中、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提升小城镇的产业集中、商品集散和人口集聚功能,打造
各具特色、环境优美的“节点城镇”。坚持基础设施先行,继续推进干线公路、农村公路改造建设,实
施汽车站改造工程,配合做好黄大铁路、德龙烟铁路、东营港通港铁路建设工作,建设以风力发电为重
点的新型能源基地,推进利北临海大堤建设,完善沿海防护体系。加快“数字利津”建设,提高经济社
会发展的信息化水平。城乡建设是百年大计,我们务必树立战略眼光,着眼长远发展,科学规划布局,
严格规划落实,确保规划和建设不留遗憾、不留隐患,真正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六)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建立健全节能减排统计、监测、考核体系,完善有利于节能
环保的政策措施,加快形成节能环保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一是推进节能降耗。以节地、
节水、节能、节材为重点,推进技术创新,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资源利
用效益。强化功能区域规划管理,严格保护耕地,提高土地集约化利用水平,依法加大国有未利用土地
管理力度,开展清理和整治,改变低效无序的状况。二是加强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重点加强水、大气、
土壤等污染防治,提高环境质量。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严格实施项目环
保审批,从源头上减少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加强太平河等流域综合治理,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环
境资源。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严格控制农业面源污染,推进农村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和垃圾、污水无
害化处理,保护农村自然生态。强化工业污染防治,推进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环境
监察执法和监测力度,严肃查处环境违法行为。三是全面推进生态建设。认真实施生态县建设规划,发
展环境友好型产业,积极推进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文明村建设,2010年基本建成生态县。大力推进水网、
路网、 林网“三网”合一工程建设,通过5年或更长时间的努力,基本实现农田林网化、路域林荫化、
水系风景化, 实现水、路、林三位一体、“三网”合一,全县林木覆盖率达到25%,建设生态家园,展
示生态新貌。建设生态文明,事关利津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我们决不要高能耗的增长,决不要高污染
的发展,我们不能吃子孙饭,要为子孙后代留下碧水蓝天。
(七)加快构建和谐社会。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
相处的要求, 扎实推进和谐利津建设。 一是着力改善民生。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每年新增城镇就业
2000人以上,农村劳务输出及转移就业7500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以内。着力提高低收入者
收入,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加快建立面向进城务工农民、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
建立健全城市廉租房制度,逐步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2012年前建立起完善的覆盖城乡居民的
社会保障救助体系,努力使全体群众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其居,人人享有
基本生活保障。二是全面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大教育投入,整
合教育资源,深化教育改革,注重教育公平,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2012
年前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突出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加强乡镇卫生院、社区
卫生服务站建设,完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
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繁荣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强文化设施和广播电视网络建设,全面实现有线电视户户通,逐步普及数字电
视。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和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提高全民素质和竞技体育水平。抓好人口与计划生
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关心支持妇女、儿童、残疾人、老龄等事业,积极发展
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加强国防教育,增强全民国防意识,巩固双拥成果。进一步做好民族宗教、外事
侨务、对台、史志、档案等方面的工作,推进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三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
制建设。深入推进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广泛开展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
建活动,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支持人民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
督和参政议政职能,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扩大基层民主,保障群
众依法行使民主权利。深入开展普法教育,全面推进依法治县。四是切实维护社会稳定。坚持科学决策、
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引导群众依法合理表达利益诉求,从源头上预防矛盾纠纷的产生。加强和改进信
访工作,着力解决涉及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坚持安全发展,严格落实“一岗双责”责任制,强化安全
生产管理和监督,严防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加强产品质量和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加大整顿和规范市场
经济秩序力度。加强油区治安综合治理,确保油区秩序持续稳定。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平
安创建活动,依法防范和严厉打击违法犯罪行为,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四、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对政府行政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要加快推进
政府自身改革与建设,增强政府的执行力、公信力,努力建设学习型、效能型、服务型、创新型和廉洁
型政府。
(一)加强学习,建设学习型政府。要大兴学习之风,加强能力锻炼,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学习掌握经济、文化、科技、法律等方面知识,提高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应对
复杂局面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建设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过硬、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队伍。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把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作为重要政治任务,用会议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
推动工作。改革发展新阶段的新任务,需要我们学会原来不懂的东西。所有政府工作人员,都要主动适
应形势发展要求,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加强对重要问题的调查研究,开展经常性的企业调研和农村调研
活动,掌握新知识,积累新经验,增长新本领,为更好地推进事业发展、服务人民群众提供有力保障。
(二)改进作风,建设效能型政府。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多干打基础、利长远的事,既要妥善解决以
往存在的问题和矛盾,也不留新的遗憾,创造经得起时间和社会公众检验的业绩。树立“化解债务也是
政绩”的理念,控制新债、消化老债,逐步缓解财政和发展压力。完善决策目标、执行责任、考核监督
工作体系,实行严格的责任制,对每一项工作定任务、定目标、定时限、定标准、定责任,强化全过程
督查考核,确保各项工作高质量高效率落实。要特别重视落实抓项目、抓发展的责任制,抓城乡规划建
设管理的责任制,抓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的责任制,抓计划生育、环境保护、安全生产和社会稳定的责任
制,抓新农村建设和“三网”绿化工程的责任制,建设负责任的政府。政府部门要维护大局、服务大局,
恪尽职守,确保政令畅通。部门之间要加强协调配合,提高运转效率。各乡镇政府、县政府各部门都要
勇于承担责任,善于攻坚克难,做到见事早、动作快、工作实。
(三)转变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更加注重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以发展社会事业和解决民
生问题为重点,优化公共资源配置。认真贯彻突发事件应对法,健全应急管理和应急救援体系,提高保
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改进政府工作运行机制,精简会议文件,推行电子政务,提高行政
效率。加强软环境建设,精简、规范行政审批事项和收费项目,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完善政务公开、服
务承诺和行政责任追究制度,营造良好发展环境。要特别重视为企业、为外来投资者、为基层群众搞好
服务,改进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水平。发挥行风热线、部门职能服务热线、政府信息网络作用,畅通群
众表达诉求、请求服务的渠道。探索建立社会公众与政府之间便捷有效的通信及网络服务平台,方便群
众求助,整合热线及网络资源,实施有效信息分流,形成社会联动,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全体政府工作
人员务必明确,政府所有部门都是服务部门,所有岗位都是服务岗位,所有公务员都是人民群众的服务
员,必须牢记服务宗旨,恪守服务职责,以优质高效服务树立执政为民的良好形象。
(四)与时俱进,建设创新型政府。注重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深入研究经济规律,更
多地运用市场机制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大力推进工作创新,围绕突破资金、土地、技术、人才等生产要
素制约和体制机制障碍,不断探索新思路、新途径、新办法,着力在集聚要素、推动发展上下功夫,在
推进科技攻关、提高创新能力上下功夫,在深化改革、增强活力上下功夫。实践无止境,创新无止境。
实施黄河三角洲开发总战略是一项新的重大课题,我们要树立战略思维和创新理念,围绕发挥比较优势、
建设生态高效经济区,实施大企业大项目带动、发展现代加工制造业,培育生态渔业和绿色畜牧业示范
区、发展现代农业,融入临港产业区开发、发展海洋经济,整合和储备国有土地资源、拓展发展空间等
方面,研究新思路,推出新举措,打开新局面。
(五)艰苦奋斗,建设廉洁型政府。坚持勤俭办一切事业,反对铺张浪费,为建设节约型社会做出表率。
进一步加强反腐倡廉建设,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拓展从源头上防治腐败
工作领域。做好监察、审计工作,加强对重大工程、重点领域、重要环节和关键岗位的监督,完善政府
投资项目管理、工程招投标、经营性土地使用权出让、政府采购和产权交易等制度,坚决纠正损害群众
利益的不正之风,坚决查处违纪违法行为。政府工作人员都要讲正气、重品行、做表率,以自己的模范
言行和人格力量赢得人民群众的信赖和支持,以实际行动带动和推进政府廉政建设。
总之,新一届政府要成为团结实干、清正廉洁的政府,成为工作高效、勇于创新的政府,成为不负人民
重托、把我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政府。
各位代表,2008年是新一届政府任期的第一年,也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第一年。我们要扎
实做好各项工作, 开好局、起好步。明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安排为:全县生产总值增长22%,全
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
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0%、 8%。主要约束指标为:万元生产总值能耗降低4.5%,二氧化硫
排放量削减35.5%, 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削减40.9%,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
制在1.8%以内。我们要集中精力抓经济、壮财政、改善民生、维护稳定,确保全面完成明年各项目标任
务,并力求发展得更好、更快一些。在全面推进各项工作的同时,围绕增强工业实力,重点抓好利华益
集团22.5万吨/年丁辛醇和120万吨/年重油催化裂化、 三阳纺织公司高支精梳纱深加工和紧密纺改造、
雅美纺织公司气流纺和5万锭精梳改造、 铁人公司搬迁扩建、国华瑞丰风力发电、宜坤化工公司二甲醚
等新上项目的论证和建设,力争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40亿元以上,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利税分别
增长30%以上。 围绕加快服务业发展,改造提升鲁北畜产品大市场、北岭蔬菜批发市场等专业市场,启
动陈庄新世纪商城,发展物流配送,推进百货大楼建设,抓好黄河生态公园、凤栖林公园、滨海湿地生
态旅游项目的规划开发,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培育新的服务业增长点。围绕推进新农村建设,重点发展
25个农民专业合作社, 扶持培育5家骨干农业龙头企业,抓好18个标准化畜牧养殖小区、1100个食用菌
大棚、万亩海参养殖园区、12万亩贝类生态护养等基地建设,实施“放心农资”工程,提高现代农业发
展水平; 实施草桥沟西干流治理、王庄灌区五干节水改造工程,开发整理土地8万亩,发展农村户用沼
气池3125个,按照“三网”合一要求实施171.5公里路域、7.5公里水系和6万亩农田“三网”工程建设,
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办好“山东? 利津肉羊文化节”和虎滩冬枣采摘节,重点抓好市场的企业化经
营、节会的市场化运作、产业的提档升级和产品的加工营销等环节,提高节会的品牌效应、产业影响力
和社会知名度。围绕提升城市和基础设施配套水平,抓好东滨路城区绕城线、东津生态园、翠园湖、博
物馆、烈士陵园迁建等项目建设完善工作,启动城市廉租房建设机制,实施垃圾处理场、第二水厂、城
区路网配套、旧城改造、城市水系建设和利候路改造等重点工程,增强城市和基础设施承载能力。围绕
提高财政保障能力,加强财源建设,深挖增收潜力,严格支出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加大以改
善民生为重点的公共领域投入,消除城乡干部职工工资差距,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杂费,提高义
务教育阶段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建立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实施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
提高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水平,使农村群众、城镇职工、城镇居民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险。围绕促进
社会和谐,抓好实验一校综合楼和中小学低标准建材校舍改造、县计划生育妇幼保健站扩建、乡镇卫生
院改造等重点社会事业项目建设,完善节能减排政策措施,做好人口、资源和环境保护工作,保持社会
持续稳定,推动经济社会安全协调发展。
各位代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在新起点上实现富民强县新跨越,是历史赋予我们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没有什么比发展更重要,没有什么比和谐更美好!让我们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引,全面落实科学发展
观,在县委的坚强领导下,求真务实,锐意进取,为建设富强和谐社会主义新利津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