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群众团体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54&A=18&rec=93&run=13

第一节 工 会
县总工会
1986年设组织宣传部、生产保护部、生活女工部、办公室。1989年成立县总
工会第一届女职工委员会。1991年建成县工人文化宫,隶属县总工会。2002年
机构改革后县工会内设办公室、组织宣传部和基层保障部。有干部职工10人。
基层工会
1986年, 全县共有基层工会105个,会员5859人。1989年,基层工会发展到115个
(其中25个单位成立女职工委员会),会员7150人,工会小组690个,有专职工会干
部58人。 1995年,按照市、县要求在外商投资企业、乡镇企业和私营企业中
建立新型綷-济组织工会。1998年在4个乡镇进行企业建工会试点。至2001年
底,全县新建企业组建独立工会44个,联合工会6个,涉及改制、私营企业104家,
入会职工3371人。2002年乡镇机构改革后,将乡镇私营企业工会并入乡镇工委。
建立工会的重点放在县工业园区和各乡镇外来投资企业以及新建工业企业上。
年底统计,全县共有基层工会198个,会员15389人。在基层工会组织中,党政机
关36个,乡镇9个,新綷-济组织工会80个。
工会代表大会
利津县首次工会代表大会于1957年9月召开, 至1985年, 共召开五次。 1986?
2002年,召开两次工会代表大会。
利津县总工会第六次代表大会。1989年10月25? 26日召开,出席大会正式代表
150人,特邀代表17人。会议听取并审议县总工会五届委员会工作报告和《工
会财务工作报告》,选举产生利津县工会第六届委员会和第六届綷-费审查委
员。
利津县总工会第七次代表大会。1997 年8月7?8日召开,出席大会正式代表180
人,特邀代表20人。会议听取并审议县总工会六届委员会工作报告和《工会财
务工作报告》、《工会綷-费审查工作报告》,选举产生利津县工会第七届委
员会和第七届綷-费审查委员。
工会工作
民主管理 1986年起,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民主管理制度逐步完善。
企业按时召开职代会或职工大会,商议重大决策,民主评议领导干部,讨论决定
有关职工切身利益问题和职工提出的合理化建议。1996年,全县122家企事业
单位健全职代会制度,占应建数的98%。2001年在新建企业中,实行职代会与
股东会合二为一形式,有12家国有、集体改制企业工会主席、副主席和职工代
表全部进入禱-事会或监事会。2002年,全县76家国有、集体企事业单位推行
了厂(院、校)务公开制度,职工满意率92.3%。有5家企业工会成立了职工持股
会,工会主席(或副主席)以职工持股会理事长的身份进入禱-事会。
职工劳动竞赛 1986年起,组织全县企业开展多种形式劳动竞赛和技术比武、
技术练兵活动。到1998年,全县107个单位1万多名职工参加劳动竞赛,16个单
位、18名职工受到省市劳动竞赛委员会表彰,1名职工获“富民兴鲁劳动奖章”,
建筑公司纪新华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尚凡太等5名职工被市政府授予
“职工劳动模范” 称号, 县公路局利津镇女子养路工班被全国总工会授予
“五一劳动奖状”。有5项职工革新、技术发明被市技衆-确定为优秀职工技
衆-成果。 利津县职工技术衆-会被评为全省职工技衆-工作先进单位。 1999?
2002年,在全县开展“安康盶-”劳动竞赛活动。10名职工被评选为利津县首
届职工劳动模范。
职工生活福利 1986年,在全县企业中开展建设职工之家活动,组织企业建设
“五小”(图书室、阅览室、电视室、游艺室、小浴室)设施,建立职工生活领
导小组,改善食堂条件,提高生活质量。在受灾贫困职工中开展“送温暖”活
动。1987年起,开展职工物价监督工作,建立职工物价监督站,配有物价监督员,
实行“逢集检查”制度。1989年起,在全县各企业普遍建立劳动保护监督委员
会,各工会小组设立劳动保护检查员。1991年,建成县工人文化宫。到1992年,
有76个单位建成合格职工之家, 46个单位建成模范职工小家,分别占应建数的
81%和59%。1995年开始,按《劳动法》要求,在企业中全面推行签定集体劳动
合同,至1997年签订集体合同71家。同年,筹集资金22.8万元,建立“送温暖”
工程基金,对特困职工实行档案管理。与此同时,积极参与职工工资、奖金分
配,社会保险,安全生产,劳动仲裁,劳动保护,劳动保险等方面的处理,有效维
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对女职工特殊权益加以保护,每年都定期组织女职工进
行健康查体。1999年,县总工会被评为全省“集体合同建制先进单位”。2002
年, 送温暖工程初步形成制度化、 綷-常化、社会化。县总工会被评为全省
“送温暖工程”先进单位。

第二节 共青团
机构
1986年,团县委设组织部、宣传部、学少部和办公室,配专职干部7人。辖基层
团委23个。乡镇有团委,村有团支部。1998年增设工农部、权益部、希望工程
办公室。2002年,团县委内设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学少部、工农部、权
益部、希望工程办公室。有专职干部5人。县直部门和乡镇均配备团的专职
干部。有基层团委36个。全县团员1.8万人。
团代会
利津县首次团代会1950年召开,至1985年3月,共召开九次。1986?2002年间,先
后召开两次团员代表大会。
共青团利津县第十次代表大会。1988年1月25?26日在县城召开,出席会议代表
251人。中共利津县委副书记阎鹏山致词,会议审议并通过《团结带领全县青
年在振兴利津的伟大实践中建功立业》的报告。大会选举产生共青团利津县
第十届委员会。
共青团利津县第十一次代表大会。1991年1月16? 18日在县城召开。与会代表
210人,县委副书记王永华和共青团东营市委副书记张利华向大会致词,会议审
议并通过《在建设利津的伟大事业中继往开来艰苦奋斗》的工作报告,选举
产生共青团利津县第十一届委员会。
共青团工作
1986?1990年,全县办起“青年之家”393个,基层团校11处。运用这些阵地,对
青少年进行共产主义教育,党的基本路线教育,广泛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
教育和争当新长征青年突击手活动。在农村青年中开展“两户一体”(青年示
范户、科技示范户和綷-济联合体)争创活动。在工业战线开展“小发明、小
创造、 小窍门、 小建议”活动。组织青少年在黄河大堤上营造千里防护林
“青字号工程”。建起大型“青字号”工程3个、中小型工程20个、全国青
年优秀绿化工程1处、青年苗圃1000亩。
1991年,开展“五星青年”(思想道德星、遵纪守法星、移风易俗星、学知长
技星、助人为乐星)评选活动,全县共评出“五星青年”500名。开展“学雷锋,
树新风,奉献在利津”主题团日活动,全县900个团支部、1000多个学雷锋小组、
14000多名团员青年积极参与,开展服务项目200余个。义务修家电270件,自行
车546辆,查体1062人。成立便民服务队568个,包户小组340个,在村庄、学校、
车站、敬老院进行服务。在农村青年中开展争当“科技兴农突击手”活动,
全县40%以上农村建起“一队(青年科级队)、一地(科技示范基地)、一校(青
年夜校)”。举办各类农技培训班500期,培训3万人次。在企业青年中举办各
类技术比武43次,青工培训90期,推广QC成果31个,成立青年科技攻关小组67个,
提合理化建议207条, 创“五小”成果189项, 为企业增收40万元。新建大型
“青字号”工程5个,中小型26个。
1992?1994年,围绕全县綷-济建设开展三项跨世纪工程:跨世纪青年文明工程、
跨世纪青年人才工程、跨世纪青年开发工程。配合全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活
动,在青少年中开展普法教育。成立青年志愿者服务队182支,围绕社会治安、
社区服务、扫盲治愚等方面开展多种服务。为培养农村青年科技星火带头人,
在全县建立以青年为主体的10大商品基地,16处青年科技服务中心,举办培训
班164期,培训科技星火带头人7200多人。团县委还创办“利青实业开发公司”,
带动全县12个乡镇团委创办起綷-济实体。
1995年3月,团县委招募组建志愿者服务队5支,开展以宣传、推广、咨询和培
训为主要内容的科技服务宣传月活动。年内,全面推开争创“青年文明号”
活动,培养出三个市级“青年文明号”,两个市级全优岗,和若干名市级以上青
年岗位能手。 继续实施科技星火工程, 培养出县级以上青年科技星火带头人
302名,土专家、“田”秀才1911名。全县涌现出省级优秀青年工作者2名、优
秀团支部书记2名、优秀团员3名;有4名优秀团员分获市级“十佳青年知识分
子”、“十佳青年厂长(綷-理)”和“十佳农村青年科技致富标兵”称号。实
施青年致富工程,团组织建设青年科技服务中心8处,青年科技示范基地26个,
成立青年科技服务开发衆-会17个,发展会员2000名。明集乡青年科技示范基
地被团省委命名为全省青年科技示范基地。
1996年,团县委成立青年食用菌衆-会,创办《利津县食用菌信息》期刊,为食
用菌种植户搞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依托团组织构筑起农村青年社会化
服务体系,使全县食用菌种植户达到2000户,年产值2800万元。是年7月,全市
食用菌“万户亿元”工程现场推进会在利津召开。9月,团中央、团省委、团
市委领导来利津检查指导工作,对此给予充分肯定。
1997年,继续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共建青年志愿者服务站32个,招募志愿者万
余名, 建立志愿者服务区620个, “一助一”助残、扶老、帮困结对4200个;
“青年文明号”活动向县重点工程拓展,全年涌现出市县“青年文明号”32个;
开展油地结合共建文明油区活动,共缔结友好团委、友好团支部23个。年内,
利津县被评为全国服务万村行动“百佳县”,并获奖1万元。
1998年,拓展“青”字号示范服务基地,团县委投资2.3万元创办共青团芦笋示
范基地20亩。开展“用青春和绿色覾-接新世纪”为主体的植绿护绿活动,建
起“凤凰广场”、“青年样板路”等一批文明示范点。组织县直19对青年举
办集体婚礼,新婚夫妇将节省下的2800多元钱捐给希望工程。
1999?2001年,组织并评选出利津县首届“十佳青年农民”、“十佳青年知识
分子”、“十佳青年岗位能手”和“十佳青年”。制作《闪光的青春》专题
片,对全县各界涌现出的青年先进典型进行宣传。在利华益集团、供电公司
等企业团委开展“技术创新、管理创新、营销创新、服务创新”活动;在农
村青年中开展“农村中学生回乡创业活动”。在全县实施“团办产业、产业
兴团”工程,建立产业团委1处,产业团总支5个。开展“三带双争”(带头学习
新技术、带头领办新项目、带头创办服务组织,争做青年科技致富标兵、争
做农民增收贡献奖)活动,培训农村青年500多人次。组织共青团开展绿化家园
活动,全年共植树15万株,片林7处。与县人事局联合,举办了“三个代表”理
论读书班和微机培训班。
2002年,举办全县团干部理论读书班,系统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世界
贸易组织有关知识。继续深化“三带双争”活动,建立起桑蚕、芦笋、蔬菜、
水产、畜牧等基地。团县委被授予“全省培养青年星火带头人活动组织奖”,
青年农民孙广美被评为“全省十佳青年农民”,王忠春被评为“全国农村青
年创业致富带头人”。同年8月,举行“青年文明信用示范活动”启动仪式,为
48个创建单位颁发了牌匾。
少先队工作
1986?1990年,在全县少年儿童中开展“学雷锋、创三好”和“争戴小红花”
活动;进行以“五爱”为主要内容的共产主义教育活动。
1991?1995年,先后开展“学雷锋、学赖宁”活动,争创自主中队和红领巾传递
活动与中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科技文化活动、“争做跨世纪五星好少年”活
动。全县涌现出142个优秀自主中队,36个红领巾记者团。有30名优秀队员获
市级“少先队劳动奖章”,49名获县级奖章。20名优秀少先队员获省级“生活
技能小能手”,30名队员获市级“雏鹰奖章”。评选出利津“十佳少年”10名。
涌现出省级先进集体2个,市级先进集体6个。在市少工委举办的“在星星火炬
指引下”演讲比赛中,获一等奖、优秀奖各1个。
1996?1997年,全县发展“戴红领巾团员”78名。组织30名少先队员参加“奋
飞之鹰”爱国主义教育夏令营。开展“手繺-手小伙伴”活动,全县共结成城
乡联谊小学25对,“手繺-手小伙伴”2800对,辅导员70对。明集中学与西藏繺-
孜县中学联谊结对,开创了利津县与少数民族“手繺-手”的先例。
1998年,组织全县中学生开展以环保、税法、寿险知识、交通安全和工商法规
为主要内容的实践技能大赛,并组织参加省、市竞赛。年内,全县2万多名少先
队员向灾区捐款捐物,总计折款5万余元。
1999年,组织开展“保护母亲河”活动,按照“一年建点、三年成片、五年成
带”的发展规划,在黄河两侧建起千亩青少年防护林工程。
2000年,开展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工作,加强对失足青少年的帮教。在全县青少
年中开展为期4个月的“青少年与法”法律法规大赛。年内,继续开展雏鹰争
章活动和“雏鹰假日小队”活动,评出县级雏鹰奖章获得者100名。组织优秀
队员参加南京科技夏令营和威海军事夏令营。
2002年,深化“新世纪我能行”体验教育活动,通过“走进大自然”和“走进
社会大课堂”等形式,让少年儿童增长知识,增进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县法院、
公安局联合举办未成年人维权岗活动,宣传《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增强法
律法规观念。
希望工程
1994年开始在全县实施希望工程,到1995年,全县救助贫困失学儿童171名。全
县有31名孤儿享受到助学金。利津县第一所希望小学—“东孙希望小学”竣
工并投入使用。
1996年,北京清华园宾馆、省外綷-贸委、胜利油田海洋钻井公司等单位的干
部职工向利津贫困儿童捐款捐物16万元,救助贫困儿童60名。市交通局投资10
万元建起傅窝乡新兴村希望小学。是年8月,南宋乡遭受洪涝灾害,团县委与县
工商局、 县个体劳衆-联合发出倡议, 筹资1.1万元, 救助灾区儿童20多名。
1997年团省委、团市委和市审计局为贫困乡镇小学捐建“希望书库”3个,购
电教设备2套。年内,共收到捐款2.2万元,救助贫困儿童79人。1998年筹资3万
元建立“树林助学基金”,开展希望工程“三助一”活动,对30名孩子实施救
助, 开展希望工程最后一次劝募活动, 收到捐款10万余元,全年救助贫困学生
102名。
1999年,投资25万元新建盐东希望小学。推荐4名优秀受助生参加中国青基会
组织的“希望之星”评选活动,2名受助生获全国“希望之星”奖学金。选送
全市唯一1名学生免费到温州外国语学院就读高中。组织5名受助生参加全市
希望工程优秀受助生夏令营。举办全县希望工程实施5周年成果展。团市委
捐赠物品价值5000元,扶持傅窝中心小学建起青少年科技中心。
2000年,希望工程实行战略转移,工作重点转向对受助生的跟踪培养。有5名优
秀受助生得到后续救助。2001年新救助小学生4名,中学生2名,为60名受助生
发放了助学金。帮助5名已考上大学的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2002年与市电业
局联合举办“彩虹助学”活动,对虎滩乡小牟里小学50名贫困生进行结对救助。
第三节 妇 联
工作机构
1986年,县妇联内设组织部、儿童部、权益部、办公室,有专职妇女干部7人。
全县17个乡镇均设妇联组织,配有专职妇联主任。村级全部建立妇代会。1993
年,县机构改革,县妇联定编5人,不再分部室。1996年全国统一将“妇联主任”
改称为“妇联主席”。1997年起,恢复“三部一室”建制。2002年,县妇联有
专职妇女干部4人。全县有乡镇妇联9个,专职妇联干部11名。有村妇代会510
个。县直有机关妇联1个,妇委会41个,市场妇委会2个。
组织建设
1986年,县妇联重点抓县直机关单位的妇女组织建设。1989?1990年,对农村妇
代会进行整建,一批年富力强、致富有方、热爱妇女工作的女能人被推上妇
代会主任岗位。1995年,突出妇女干部培养推荐,当年,全县共录用科级女干部
11名。17个乡镇党政班子中全部配有女领导干部。1996年,县直40%的部门配
上女干部。全县计有县级女干部2名,科级46名。2000年起,重点抓了村妇代会
主任进入村“两委”工作。2002年,全县村“两委”统一换届,县妇联与县委
组织部、县民政局联合下发《关于充实村妇代会主任进“两委”的通知》,
并召开专题会议进行落实。
妇女代表大会
利津县首次妇女代表大会于1945年7月召开,至1985年4月,共召开七次。1986?
2002年间,先后召开三次妇女代表大会。
利津县妇女第八次代表大会。1988年3月14日至16日在县城召开。出席会议代
表251名,会议听取并审议通过县妇联七届执委会所作的《团结奋进,创新求实,
努力开创我县妇女工作新局面》的工作报告。选举产利津县第八届妇女联合
会执委会。
利津县妇女第九次代表大会。1995年5月5日在县委会议楼召开。出席会议正
式代表155名,列席代表12名。会议听取并审议县妇联八届执委会所作的《抓
住机遇,开拓进取,带领全县妇女为振兴利津而奋斗》的工作报告。选举产生
利津县第九届妇女联合会执委会。
利津县妇女第十次代表大会。1999年9月11日在县委会议楼召开。出席会议正
式代表131名, 特邀代表6名。 会议听取并审议通过县妇联九届执委会所作的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团结一致,艰苦奋斗,为实现利津跨世纪宏伟目标
努力奋斗》的工作报告。选举利津县第十届妇女联合会执委会。
妇女工作
文明家庭建设 1986年,各级妇联组织把争创“五好家庭”活动纳入精神文明
建设总体规划,同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建设结合起来,当年,评出县以上“五好
家庭”250个。1987年,总结推广汀河乡裕后村易风易俗綷-验,全县17个乡镇
都成立移风易俗领导小组,510个村全部成立民务理事会。1991年起,学习泰安
綷-验, 在全县开展“五星家庭”活动。当年, 全县评出五星家庭户7804户,
“四星”户18208 户,“三星”户10405户。1995年调整为评选“十星级文明
户”,开展“好媳妇”、“好婆婆”、“敬老好儿女”等评选活动。1996年起,
在评选“十星级文明户”基础上, 开展“五好文明家庭”评选活动,当年表彰
114户。汀河乡北码二村乡村医生杨桂美文明行医、扶贫济困,为贫困姐妹捐
款3000多元,为乡亲免除医药费3万多元,被评为省级“五好文明家庭”。同年
5月,县妇联与县文明委、城建委、卫生局联合启动以开展“治理脏乱差、美
化我家园”为主要内容的“文明进农家”活动。至2002年,家庭文明建设活动
逐步深化,结合“绿化家园”工程,整治村容村貌,组织农民学文化、学科技,
反对封建迷信,进行婚丧习俗改革。涌现出汀罗镇毛坨村等典型。
幼儿工作 1986年,在全县已办起农村常年幼儿园所284处,入园儿童6820人,
入园率64%;城镇儿童257名,入园率92%。1987年,一手抓发展,一手抓提高,对
乡镇园所进行分类管理。全县幼儿园所器材仪器和标准课桌椅配备分别达到
60%和80%以上。到1988年, 全县应办园所的410个村,已办起372处,其中一类
76处、二类174处、三类147处,办园率92%;农村入园儿童8446人,占86%。城
镇儿童入园率100%。
1991年1月,托幼工作移交县教委。儿童工作重点转移到以“三优”(优生、优
育、优教)为主要内容的家庭教育上。
1997年,按照《利津县儿童少年事业“九五”规划》,实施“春蕾计划”,救助
贫困女童43名。1998年,开展“爱心献春蕾”行动,全县31个单位250名干部职
工救助贫困女童100多名。1999年,仙河采油厂职工钟淼一次出资5000元,救助
明集乡女童13名。年内,全县救助孤贫女童36名。2000年,通过“春蕾计划”
救助女童39名。
2001年3月,进行社会调查,发现全县有343名儿童因贫困面临辍学,其中184名
是孤儿和单亲家庭,急需社会救助。5月,县妇联向全县干部职工发出《人人献
出一份爱,培育春蕾展异彩》倡议书,得到全社会响应。5月30日举行“救助孤
贫儿童,争做热心妈妈”结对仪式,30名受助儿童代表与热心妈妈见面。53个
单位120人参与活动,139名贫困儿童得到救助。2002年,募集43个单位1050人
捐助资金5.88万元,救助贫困女童147名。同年,先后开展争当“合格小公民”、
“争做环保小卫士”等系列活动,以及“世纪父母读书征文”活动。
维权工作 1986年,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以普法教育为中心,组织妇女学习
《婚姻法》、《继承法》、《綷-济合同法》,编印维权小册子,举办培训班和
法律讲座,培训骨干1560人。
1987?1990年,配合政法机关开展打击拐卖妇女儿童专项斗争,排查出外地流入
本县妇女254名,抱养小孩132名,成功解救被拐妇女13名,儿童12名。
1992年,《妇女权益保护法》颁布后,组织县乡专职妇女干部进行学习,并采取
多种形式进行宣传。翌年,成立普法领导小组,充实调整法律顾问处,聘请县政
法委、县人大法制科、公、检、法、司等部门领导、专家为顾问。对《妇女
权益保护法》实施情况进行全面调查,将调查报告提交县人大,引起重视。当
年,配合公安部门解救、安置被拐妇女2人,处理来信来访11起。1999年起,开
展“法律进万家”活动,对《妇女权益保护法》落实情况及女职工生育基本
金统筹情况进行调研。翌年,与司法部门联合建立“148”妇女法律服务热线、
家庭暴力伤残鉴定中心、妇女法律援助联络中心。2001年,将6月定为宣传月,
广泛学习宣传新《婚姻法》。
2002年,县政府印发《利津县妇女发展纲要(2001—2010)》和《利津县儿童发
展纲要(2001—2010)》。 县妇联成立“巾帼家政服务中心”,帮助下岗职工
实现再就业。10月,举办家政服务员培训班,20多名下岗女工接受培训。全年
接待妇女来信来访26起,均妥善处理,提供法律咨询50余人次。
“双学双比”竞赛活动 1989年开始,在全县农村妇女中开展以“学文化、学
技术、比成绩、比贡献”为主要内容的“双学双比”活动,利用妇女之家、
农民夜校、田间地头举办“种、养、加”培训,使80%参赛妇女掌握1?2门实
用技术。当年,建立领导组织、制订规划、搞好技术培训和组织发动妇女参
赛。到1991年, 全县有38768名妇女报名参赛,占全县妇女劳动力的90%以上。
1993年,全县培育出1名全国“双学双比”能手,1名省级能手,110名市级能手,
453名县级能手。
1994年起,适应生产需要,改診-来参赛项目分散型为集中型,各乡镇在重点项
目区设立46个“妇字号”工程,形成46个赛区,参赛人数19000人。到1998年,
每村一名女技术员,全县573名妇女参加种植、养殖、林果专业技术培训;全县
有3000多名妇女脱贫,有1539名妇女被县人事局、农业局评定为“农民技术员”,
提前实现20世纪末全县每村有3名女技术员的目标。
1999年,“双学双比”活动以创办妇女科技示范基地为主要内容,结合农业产
业化发展基地建设。全县共建妇女科技示范基地27处,培养典型156人,带动参
赛妇女25000人。
2001年,开展庭院开发“四个一”活动,全县涌现出庭院开发科技典型28个,发
展养殖户5990户,种植户2553户,加工户1287户,綷-商户170户。年内,2031名妇
女通过培训,全部拿到绿色证书,被授予农民技术员职称。成立妇女专业合作
社5处,妇女专业技术衆-会1个,建立妇女科技示范基地30处。
2002年,衆-调县农村信用社,向参赛妇女发放小额贷款,组织妇女参与“文明
信用工程”。联合县农广校成立“利津县女子农业函授学校”,乡镇成立女
子农业函授班。搞好信息技术服务,为农村妇女提供市场信息、物资供应、
技术指导、产品销售等系列化服务。全县新建“三八”科技示范基地13处。
开发庭院3011户。
“巾帼建功”竞赛活动 从1992年起,在城镇妇女中开展“巾帼建功”活动竞
赛。这项活动以“四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五学”(学
政治、学文化、学科学、学技术、学管理)、“五创”(创优质、创高产、创
效益、创最佳服务、创一流水平)为主要内容。以全县城镇各行各业女干部、
女知识分子、女职工为参赛对象。1993?1995年,在税务、外贸、交通等部门
开展争创“巾帼建功示范窗口”、“巾帼建功示范岗”、“岗位明星”活动。
1996年,组织广大女职工参加岗位培训,95%的女干部参加第二学历进修,30%
的女职工参加技术培训。2001年,全县29个单位、61个岗位参加“示范窗口”,
2000多名职工参加“岗位明星” 争创。到2002年, 有34个单位、10个岗位、
2500余名女职工参与争创。县中心医院护理部被评为全国“巾帼文明示范岗”。
第四节 科 衆-
利津县科学技术衆-会始建于1958年。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机构被取消,80
年代初重建。1986年县科衆-设主席、副主席、秘书各1人,工作人员3人。
1987年8月选举产生利津县科衆-第一届委员会。是年各乡镇成立科衆-,配备
专职副主任。同时建立村级科衆-85个,全县形成科普组织网络。
1993年机构改革,县科衆-与县科委合并。
1998年12月,恢复县科衆-建制,县科衆-与县科委合署办公。
1999年5月,选举产生县科衆-第二届委员会。
2002年3月机构改革,县科衆-与县科学技术局合署办公。
县科衆-是党和政府联系科技团体和科技人员的群众组织,具有桥梁和纽带作
用。1986?2002年,建立县级衆-会、研究会17个,科普村202个,农民专业研究会
202个;印发《利津科普》小报3万余份;与县科技局联合举办各种类型学习班、
培训班300余期,培训技术人员10万余人次。
县科衆-衆-调各类科技团体和科技人才,利用科普宣传、科技培训、专业研究
会和科普服务等形式,加快全县工农业科学普及和技术开发,促进全县綷-济社
会发展。(详见《科技》篇)
第五节 工商联
机构
利津县工商业联合会成立于1953年,“文化大革命”中被撤销,1990年8月恢复。
1991年5月25日,利津县工商联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在县城召开,选举产生县工
商联第二届执委会。
1993年10月机构改革,县工商联被撤销,其职能归并到统战部。1999年恢复建
制。2000年6月8日, 召开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第三届执行委员。至
2002年,全县共有会员159名,其中企业会员43名、个人会员114名、团体会员2
名。
主要活动
1990年,对全县工商业基本情况进行摸底调查,掌握工商企业资产、人员、利
税等情况,建立工商企业档案,创办《工商联信息》。组织工商企业参加展销
会、交易会,通过洽谈与4家企业签订10项购销合同,交易额38万元。与省内各
地工商联广泛联系,为全县工商企业牵线搭桥,先后提供信息40多条,引进技术
项目2个。1991年5月起,举办技术培训班,到1993年10月共举办5期,培训250余
人次。
2000? 2002年, 县工商联加强对非公有制綷-济代表人士思想政治工作,进行
“双思”(致富思源、富而思进) 教育,开展“光彩事业”活动,安置下岗职工
586人再就业。采取“一对一”、“一帮多”方式, 在资金、技术、信息、人
才、管理等方面开展帮扶活动,想方设法帮助会员企业解决困难。通过衆-调,
为东利公司解决贷款200万元。通过招商引资,促成正泰公司与聊城客商合作,
聊城客商投资500万元,到正泰公司参股綷-营。衆-助金利工贸有限公司征用
土地29.8亩,兴办高科技项目。引导3家私营企业分别对县面粉厂、县印刷厂、
县光明机电公司营业楼租赁、买断,参与国有企业改革。通过开展“心连心”
帮贫致富活动,发动私营企业主和有条件的个体工商户帮扶贫困户。三年间,
共签定帮扶衆-议书50份, 帮扶资金36万元,帮扶项目56个,形成帮扶骨干队伍
258人。民营企业主隆立昌向县教委捐款5万元;兴隆种鸡场隆荫生为利津镇大
马村优惠提供鸡苗10400只,并免费提供技术培训和免疫,仅此两项优惠额2.9
万元;罗镇乡私营业主刘绍明,为牛家村7户生活困难农民购买小麦2300斤,投
资2100元为敬老院老人安装太阳能热水器,购买食品和衣物。隆立昌、隆荫生
热心公益、扶贫济困的事迹,在《大众日报》、《联合报》等省报的显著位
置予以介绍。
第六节 残疾人联合会
利津县残疾人联合会( 简称残联) ,成立于1990年12月,归口民政局管理。1993
年机构改革被撤销。1995年6月恢复残联,仍挂靠民政局。1997年8月,残联与
民政局分离,列正科级事业单位,由县政府直接管理。同年,各乡镇分别成立残
疾人联合会,配备专职人员,全县各村都确定残疾人工作联络员。2002年,县残
联内设办公室、残疾人就业服务所、康复服务指导站、用品用具供应服务站。
有干部职工9人。
2002年底,全县有残疾人11714人,占全县总人口3.9%。其中肢体残疾3842人,
智力残疾936人,听力言语残疾2929人,视力残疾2191人,精神残疾820人,多种
残疾996人。
助残活动
从1997年开始,将丧失劳动能力的特困残疾人纳入最底生活保障范围,城镇特
困残疾人每人每月发放150元生活费,农村特困残疾人每人每年发放200元现金、
补齐500斤粮食。全县86名城镇残疾人和724名农村特困残疾人得到最低生活
保障救助,占全县已实行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的一半以上。每年5月“全国助残
日”,开展对贫困残疾人走访慰问、捐款捐物活动。到2002年,累计上项目15
个,扶持康复资金88万元。为残疾人减免集资、提留、义务工、公益事业金56
0万元。共走访653户2255人,送慰问金、实物折款17万元。向肢体残疾人捐赠
轮椅31辆、价值24万元。期间,依法收取残疾人就业保证金125万元。建立畜
牧养殖、植桑养蚕和礬-水养殖3个残疾人扶贫基地。在农村3647名贫困残疾
人中,3579人受到不同程度扶持,3054人摆脱贫困。党政机关、群众团体、社
会各界捐款、捐物折款28万元。与县城建部门配合,实施无障癨-设施建设,县
城大型建设项目及公共场所均规划设计无障癨-设施。
残疾人康复
1997?2002年,全县共完成白内障复明手术1558例,康复低视力患者52名,小儿
麻痹后遗症矫治手术18例,装配假肢32名,766名精神病患者得到有效治疗并康
复,康复率为90%以上。2001年,利津县被确定为全国“十五”精神病防治工
作县。
残疾人就业
1996年起,按照残疾人权益保障法的有关规定,出台《利津县分散按比例安置
残疾人就业暂行办法》,残疾人就业途径和渠道得以拓宽,安置人数逐年增加。
主要采取福利企业安置为重点,农村以在业为基础与分散相结合的办法,并积
极推荐特困户残疾人到油田福利企业就业。2002年,全县有福利企业4个,安置
残疾人30人,年产值220余万元,实现利税15万元。向外县区、油田福利企业输
送残疾职工100余人。扶持残疾人在种、养、加、餐饮、商贸流通等行业从
事个体綷-营。全县农村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稳定就业,从业人数为6200人。
残疾人教育
1991年向市残疾人学校输送24名残疾人学员。1996年安排27名聋哑人进入市
聋校学习,3名残疾儿童家长参加市里组织的培训智残儿学习班,到外地培训聋
儿语训教师2名。1997年,县残联通过多渠道向聋哑学校推荐学生,入校生36名。
2002年,送市语训学校参加语训学生10名,向市聋校推荐残疾学生30名,培训残
疾人家长117人,推荐残疾人参加各种职业培训150人。
残疾人体育
残联组织綷-常组织残疾人开展适合残疾人参与的体育活动,并组织参加各级
残疾人运动会。1996年,组团参加全省第四届残运会,获“四金、三银、二蚛-”
9块奖牌。2002年10月,组织15名残疾人,参加东营市第三届残疾人运动会,获
“13金、10银、5蚛-”28块奖牌,有3人刷新市残运会记录。
表彰奖励
1998?1999年,在全市综合考评中,县残联连续两年获第一名,还被市残疾人工
作衆-调委员会授予“残疾人之家”荣誉称号。2001年,利津县在省市两级残
疾人工作考评中,获全市第一名并被评为全省残疾人工作先进县。2002年,参
加市残疾人职业技能大赛,获得电子组装、摄影、计算机类比赛第一名。另
外,利津县代表东营市参加全省电子技能大赛,获第三名。同年,县残联被评为
“东营市残疾人维权工作先进集体”。